邝姓的楹联典故

作者&投稿:犹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旷姓的楹联典故~

旷氏宗祠堂联源从白水世承东汉封侯,派衍武冈策系庐江一脉。四言通用联溯姓源氏;宗河阳侯:全联典指旷氏渊源,特指东汉时期的黄宣(旷宣),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岣嵝传易;六柱定谳:上联典指旷敏本,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进士,颇有学识,执掌岳麓书院,工诗文,名重一时;著有《白沙井记》。下联典指旷楚贤。六言通用联土木之役万古;岭南抚夷千秋:上联典指明朝时期兵部尚书旷埜,护驾土木之役,战死沙场。下联典指明天顺年间镇抚两粤、以武功显赫的旷彦誉。三忠旷邝氏标铜五族谱诊玑谱叙(通序)余盖观于旧谱,俯而深维,作而曰:美哉,彬彬乎多矣。夫谱以明世也。百世之上可以老,老焉。百世之下可以幼,幼焉。一世之中可以长,长焉。长长可以观弟矣,幼幼可以观慈矣,老老可以观孝矣,三美备矣,不亦镁乎哉。三忠旷邝门户甲他族。其先河难邓州白水,以武功封侯位,失守边关,二子易姓逃名,旷为左房,邝为右房,二世谪判吉州,遂居敖城。十世有容,徙居高州。自十一世以下,子姓甚繁,名著三忠,迹存九女。如安福之仓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卢龄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先后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骎骎乎多士之显矣,其源远,其流长,统而观之一本也,散而观之一气也。自一世而十一而百世,一气也,敢不敬乎。自一而昆弟,而从昆弟若肺腑然,一身也,敢不爱乎。是故其敬也,必有庚黔娄之孝焉,王详之恭焉,王伟元之思焉,万石君之醇焉。其爱也,必有朱守昌之思亲焉,缪容之笃睦,杨播、薛包之义让焉,斯之谓睦族之实,非徙托言空已也。书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言睦必自明德始,修身齐家之化,毋以吾言为迂夫,是命铜千斤铭,以垂不磨云。万历十一年,葵未仲冬望廷试第一甲进士、第一翰林内史,鸣宇朱国祚撰邝氏播迁:客家先民的足迹!邝氏,是我国汉民族中少见的姓氏之一。邝氏人口虽然不多,但她却是客家家族的典型个例。考察邝氏家族的崛起和迁徙史,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客家民系形成的轨迹及其文化传承。一邝乃古姓,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邝,古国,有邝氏。”《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州多此族。”据陕西汉阴发现的乾隆二十六年《邝氏族谱》记载,邝与旷,二氏同出一宗,其先祖本黄姓,乃伯益之后。东汉时,有河阳侯黄宣者,娶妻梁侯邓禹之孙女,生子黄贤,家于河南南阳邓州白水村。至唐神龙中(705~707年),黄宣裔孙黄旦、黄丞兄弟因避祸易姓,黄旦易姓曰旷(旷),黄丞易姓曰邝(邝),俱隐“黄”字于其中。以后,旷氏自南阳徙居陈留东村,邝氏徙居江西吉州。汉阴《邝氏族谱》内有《敖城邝氏宗谱序》一篇称:“自丞公由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言拂上,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敖城参军团练使,家东蒙山下,遂为敖城人。”此后,邝氏以吉州敖城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迁徙。汉阴《邝氏族谱·敖城邝氏宗谱序》又称:“历传至宋,子孙日益蕃衍。一居庐陵,一居永新,一居太和,一居永宁,一居南海,一居临武、宜章,一居宝庆、武冈,一居衡州、攸县,一居蜀之遂宁,一居东粤之连州,一居西粤之罗城,先后以甲第显,簪缨衣衿郁然相望。”诸如安福、苍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以及南昌以东的进贤县,都有邝氏子孙的家园。明万历年间,礼部右侍郎、代理尚书朱国祚在《三忠堂邝、旷氏标铜五族珍玑谱叙》中说:“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后先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邝氏以江西吉州(今吉安)为郡望,号“庐陵堂”,又因邝、旷出自黄氏,黄、邝、旷同为一宗,而邝、旷始祖因报国而易姓,故又号“三忠堂”。二唐末及五代十国期间的战乱,造成了流民大迁徙。中原移民远者已达广东韶州、惠州、嘉应州等地,而多数则迁居福建汀州和赣州东部各地。由于人口的不断膨胀和战乱,吉州邝氏也随着移民大潮从江西敖城向南迁徙,记载比较有名的有两支:十世有容公远迁广东高州;幼父公则迁居湘粤边界的湖南临武之寿塘。这两支后来都成为望族,为客家邝氏族系的再迁徙奠定了基础。临武县地处湖南省最南部,南岭山脉东段北麓。据《临武县志》记载:“唐乾符四年, 迁入三户12 口。宋时,江西客民130余姓大量迁入临武。”黄、周、陈、邝、李、刘等姓均于宋时由江西迁入。今临武邝家村是一个有5000 多人口的大村,邝氏在临武是大姓。邝幼父从江西敖城迁居临武之寿塘,时间应该是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在临武,邝氏子孙瓜瓞绵延,繁衍日众,不得不进一步向各地迁徙。诸如:湖南宝庆、衡州、宜章、武岗、攸县,四川遂宁,广东南海、连州,福建泰宁,广西罗城等地,皆有吉州邝氏的裔脉。广东乳源县浪头村邝氏,也是幼父公后裔中的一支,开基祖为邝法琳。宋末元初,法琳公携子邝权赴广东贸易,“历尽粤中山水,至乳源上积里,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见山清水秀,一脉龙气逶迤而来,美不胜收,又闻此地旧有龙浦之名,遂与子权决意定居于此,取名浪头村”。自邝法琳携家定居浪头,邝氏人口大增。法琳公生子二:长权、次永。至第三代,已形成深、淳、清、海、澄、渲“水旁六大房”。至第四世“文”字派,仅邝权一支,即分为七大门;而邝永一支更是支脉错综,支系庞大。明末清初,部分族人还远迁海外。三明末清初,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天灾人祸使四川和陕南(尤其是秦巴山区)社会经济遭受到严重摧残。清王朝建立之初,即大力推行“移垦”政策,招徕各地流民,进山垦荒就食。乳源浪头邝氏淳公支下祯公,生三子:世松、世相、世才。时值清初“湖广填四川”,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邝世才携妻沈氏、子代荣以及长兄、二兄之子侄与堂兄邝世长,自乳源县浪头村辗转流移,远迁四川梁山县。邝氏族人在梁山生活11 年之后,邝世才深感此地非创业繁衍之所,乃携家带口于雍正六年(1728 年)远徙陕西省兴安府汉阴厅东路蒲溪铺。世才公“见此地高山四围,江河南绕;月河以南,豁然平敞,数百里源泉灌注,陂地相属。乃谓之曰:此即楚所谓汉中六百里之地,史称西蜀沃野千里也”,而汉阴尤为沃饶,遂定居于此。越二年,世才公复往梁山,搬来长房侄儿(世松公之子)代通、代秀,二嫂(世相公之妻)林氏及其子代芨、代烈、代伦、代崇;后又回乳源县浪头村搬取兄嫂。邝世才之长兄世松因年老多病留乳源浪头,两年后去世;二兄世相早在康熙五十九年西迁途中去世,长嫂邓氏偕孙朝安、朝舜随世才公迁入汉阴县蒲溪铺。由是,乳源邝氏定居在汉阴县蒲溪铺繁衍生息,数十年中,邝氏人口迅速增长,逐渐发展成为蒲溪铺望族,号称邝氏三大门。邝世才为邝氏家族远迁川陕、开发秦巴山区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乾隆四年,邝世才53 岁寿辰时,汉阴知县张应梅亲临邝氏庄园为其祝寿,并赠匾额“以介眉寿”。邝世才之子邝代荣,字东升,乾隆八年中举,在河湾邝氏庄园的大门外,曾建有木牌楼和旗杆。邝氏在汉阴的繁衍十分昌盛,如今邝氏家族后裔已有数千人之众,分布在安康市的汉阴、汉滨、紫阳三县区的蒲溪、涧池、小街、凤亭、城关、观音河、沈坝、叶坪、梅子铺、蒿坪等地。四邝氏子孙虽然辗转迁徙,历经千年,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客家文化承传。邝世才率子侄定居汉阴30 年后,在蒲溪铺王家坝(今蒲溪镇小街乡四一村)、石板沟(今蒲溪镇小街乡先锋村四组)、河湾(今蒲溪镇三堰村二组),修建了三处庄园。庄园按照南方建筑格局,呈井字形,土墙青瓦,正房加左右偏厦,迎面为大门,各有瓦屋12间,后世称之为“老屋”。之后,又在月河南岸的石板沟口(今先锋村第一组)修建了邝氏宗祠。邝氏子孙以三个老屋为核心,在其周围陆续修建了不少连环宅院。邝氏家族十分注重尊祖敬宗和家族文化。传说邝氏尊奉的“朝王爷”三弟兄,因在王母蟠桃会上分食仙桃而位列仙班,世代有木雕像三尊和竹轿一顶轮流供奉,每年春节,邝氏家族都要举行盛大集会。除夕之夜,三大门阖族男女老少在本门族长率领下,敲锣打鼓,鸣放火铳鞭炮,高舞竹龙到宗祠向“朝王爷”跪拜请安。由族中德高望重之人将“朝王爷”抬至祠堂前的广场上,阖族大小分班次围坐,依次跪拜进香。焚化纸钱之际,三条龙灯舞动,鼓北京全景视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乐齐鸣,以此向“朝王爷”拜年,迎春祈福。寅时再次向“朝王爷”进香,卜卦预测来年农事收成、生意盈亏、人畜平安等事项,一直热闹到天明,阖族丁壮在祠堂休息,联宗笃谊。正月初三由族长安排当年农事及工商贸易事项,并对族中学业有成者进行褒奖,发给学费,然后各自归家。清明祭祖,是邝氏家族的又一项重大活动。除了祠堂之外,族中置有公田,田租由族长掌管,用于族中集会开销。每年清明节,邝氏家族由族长主持清明会,并筹备酒菜,阖族大小均来祠堂祭祀先祖,展读家谱,认祖追宗,按辈请安,俗称“吃清明会”。祭祀先祖有固定程序,除燃放鞭炮、焚化香烛、行叩拜大礼之外,还要给列祖列宗焚烧纸钱,谓为“烧包”。烧包是客家人的共同风俗,即给每一位先人的纸钱要分别封包,上边写明先人的称谓和名讳,以便在地府查收;清明会上,同时还要对不遵守国法族规、不忠不孝的子孙进行责罚,以儆效尤。据调查,今天邝氏家族几乎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客家人,部分老人对自己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有的还珍藏着辗转传抄的族谱。但是年轻一代对祖籍源流的了解都十分模糊,对客家迁徙历史更是一无所知。上世纪60 年代前,邝氏族人带有浓厚湘南音调的客家话还比较流行,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居住环境以及交通、通讯等相对闭塞,周边居民大多也是湖广移民,人们的交流普遍是夹杂着客家话的湖广语言。后来,随着交通、通讯的逐步发达,人群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部分邝氏族人已经完全放弃了客家方言而使用当地流行的官话(平腔);再加上族人中因参军、升学、招工以及上世纪90 年代以后外出务工人员的大量外流,官话的大面积融通,尤其是普通话的快速推广,邝氏族人不少都兼讲官话和普通话,逐渐疏远了客家话,甚至不少族人不会讲、不愿意讲客家话了 。

仲万受壬成政崇玉权均宗日荣
受曰铨建昌大基世振先宏光文元
后继新班派: 家学腾达 祖德弘扬
枝叶繁盛 治国兴邦
请问你是寻乌留车的吗?

邝姓宗祠通用对联〖邝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同一脉;
衍以三宗。
——佚名撰雷、方、邝三姓宗祠“溯源堂”通用联
全联典指邝氏之先,始自方姓,方氏始自雷姓,雷、方、邝三姓流出一源,根同枝分。建在开平市水口镇中山东路的溯源家塾的这副门,肯定了雷、方、邝三姓根同枝分、同源分流的关系。三姓上溯源自神农氏(即炎帝)是上古时代姜姓部族的首领,居陕西岐山一带,后发展到中原一带,取莽水氏生子临,临生帝承,帝承生帝明,帝明生帝宜,帝宜生帝来,帝来生帝里,帝里生帝榆罔,帝榆罔生雷(雷氏始祖)。雷,相黄帝有功,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遂以地为姓取方氏,方氏始于此,延至江南方氏始祖方纮。方纮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王莽之乱举家迁到江左,为江南方氏始祖。
宗祠七言通用联
海雪堂遗臣死节;
土木堡兵部殉忠。
——佚名撰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末南海人邝露,字湛若,工诗善书,慷慨而自负,曾游历粤西及吴越。李自成灭明后,郑芝龙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召邝露为中书舍人。永历帝时,他奉使回广州,清兵破城,他在所住海雪堂自杀。下联典指明代宜章人邝埜(同“野”),字孟质,永乐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英宗正统年间,蒙古族瓦剌部也先南犯,太监王振极力怂恿英宗率兵亲征,邝埜力谏阻止,但未被采纳。至土木堡,英宗被俘,邝埜战死。
三忠堂三忠旷邝氏标铜五族谱诊玑谱叙(通序)
余盖观于旧谱,俯而深维,作而曰:美哉,彬彬乎多矣。夫谱以明世也。百世之上可以老,老焉。百世之下可以幼,幼焉。一世之中可以长,长焉。长长可以观弟矣,幼幼可以观慈矣,老老可以观孝矣,三美备矣,不亦镁乎哉。三忠旷邝门户甲他族。其先河难邓州白水,以武功封侯位,失守边关,二子易姓逃名,旷为左房,邝为右房,二世谪判吉州,遂居敖城。十世有容,徙居高州。自十一世以下,子姓甚繁,名著三忠,迹存九女。如安福之仓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卢龄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先后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骎骎乎多士之显矣,其源远,其流长,统而观之一本也,散而观之一气也。自一世而十一而百世,一气也,敢不敬乎。自一而昆弟,而从昆弟若肺腑然,一身也,敢不爱乎。是故其敬也,必有庚黔娄之孝焉,王详之恭焉,王伟元之思焉,万石君之醇焉。其爱也,必有朱守昌之思亲焉,缪容之笃睦,杨播、薛包之义让焉,斯之谓睦族之实,非徙托言空已也。书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言睦必自明德始,修身齐家之化,毋以吾言为迂夫,是命铜千斤铭,以垂不磨云。
万历十一年,葵未仲冬望
廷试第一甲进士、第一翰林内史,鸣宇朱国祚撰
邝氏播迁:客家先民的足迹!邝氏,是中国汉民族中少见的姓氏之一。邝氏人口虽然不多,但她却是客家家族的典型个例。考察邝氏家族的崛起和迁徙史,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客家民系形成的轨迹及其文化传承。

邝乃古姓,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邝,古国,有邝氏。”《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州多此族。”据陕西汉阴发现的乾隆二十六年《邝氏族谱》记载,邝与旷,二氏同出一宗,其先祖本黄姓,乃伯益之后。东汉时,有河阳侯黄宣者,娶妻梁侯邓禹之孙女,生子黄贤,家于河南南阳邓州白水村。至唐神龙中(705~707年),黄宣裔孙黄旦、黄丞兄弟因避祸易姓,黄旦易姓曰旷(旷),黄丞易姓曰邝(邝),俱隐“黄”字于其中。以后,旷氏自南阳徙居陈留东村,邝氏徙居江西吉州。
汉阴《邝氏族谱》内有《敖城邝氏宗谱序》一篇称:“自丞公由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言拂上,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敖城参军团练使,家东蒙山下,遂为敖城人。”
此后,邝氏以吉州敖城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迁徙。汉阴《邝氏族谱·敖城邝氏宗谱序》又称:“历传至宋,子孙日益蕃衍。一居庐陵,一居永新,一居太和,一居永宁,一居南海,一居临武、宜章,一居宝庆、武冈,一居衡州、攸县,一居蜀之遂宁,一居东粤之连州,一居西粤之罗城,先后以甲第显,簪缨衣衿郁然相望。”诸如安福、苍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以及南昌以东的进贤县,都有邝氏子孙的家园。明万历年间,礼部右侍郎、代理尚书朱国祚在《三忠堂邝、旷氏标铜五族珍玑谱叙》中说:“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后先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
邝氏以江西吉州(今吉安)为郡望,号“庐陵堂”,又因邝、旷出自黄氏,黄、邝、旷同为一宗,而邝、旷始祖因报国而易姓,故又号“三忠堂”。

唐末及五代十国期间的战乱,造成了流民大迁徙。中原移民远者已达广东韶州、惠州、嘉应州等地,而多数则迁居福建汀州和赣州东部各地。
由于人口的不断膨胀和战乱,吉州邝氏也随着移民大潮从江西敖城向南迁徙,记载比较有名的有两支:十世有容公远迁广东高州;幼父公则迁居湘粤边界的湖南临武之寿塘。这两支后来都成为望族,为客家邝氏族系的再迁徙奠定了基础。
临武县地处湖南省最南部,南岭山脉东段北麓。据《临武县志》记载:“唐乾符四年,迁入三户12 口。宋时,江西客民130余姓大量迁入临武。”黄、周、陈、邝、李、刘等姓均于宋时由江西迁入。
今临武邝家村是一个有5000 多人口的大村,邝氏在临武是大姓。邝幼父从江西敖城迁居临武之寿塘,时间应该是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在临武,邝氏子孙瓜瓞绵延,繁衍日众,不得不进一步向各地迁徙。诸如:湖南宝庆、衡州、宜章、武岗、攸县,四川遂宁,广东南海、连州,福建泰宁,广西罗城等地,皆有吉州邝氏的裔脉。
广东乳源县浪头村邝氏,也是幼父公后裔中的一支,开基祖为邝法琳。
宋末元初,法琳公携子邝权赴广东贸易,“历尽粤中山水,至乳源上积里,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见山清水秀,一脉龙气逶迤而来,美不胜收,又闻此地旧有龙浦之名,遂与子权决意定居于此,取名浪头村”。自邝法琳携家定居浪头,邝氏人口大增。法琳公生子二:长权、次永。至第三代,已形成深、淳、清、海、澄、渲“水旁六大房”。至第四世“文”字派,仅邝权一支,即分为七大门;而邝永一支更是支脉错综,支系庞大。明末清初,部分族人还远迁海外。

明末清初,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天灾人祸使四川和陕南(尤其是秦巴山区)社会经济遭受到严重摧残。清王朝建立之初,即大力推行“移垦”政策,招徕各地流民,进山垦荒就食。乳源浪头邝氏淳公支下祯公,生三子:世松、世相、世才。时值清初“湖广填四川”,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邝世才携妻沈氏、子代荣以及长兄、二兄之子侄与堂兄邝世长,自乳源县浪头村辗转流移,远迁四川梁山县。
邝氏族人在梁山生活11 年之后,邝世才深感此地非创业繁衍之所,乃携家带口于雍正六年(1728 年)远徙陕西省兴安府汉阴厅东路蒲溪铺。世才公“见此地高山四围,江河南绕;月河以南,豁然平敞,数百里源泉灌注,陂地相属。乃谓之曰:此即楚所谓汉中六百里之地,史称西蜀沃野千里也”,而汉阴尤为沃饶,遂定居于此。越二年,世才公复往梁山,搬来长房侄儿(世松公之子)代通、代秀,二嫂(世相公之妻)林氏及其子代芨、代烈、代伦、代崇;后又回乳源县浪头村搬取兄嫂。
邝世才之长兄世松因年老多病留乳源浪头,两年后去世;二兄世相早在康熙五十九年西迁途中去世,长嫂邓氏偕孙朝安、朝舜随世才公迁入汉阴县蒲溪铺。由是,乳源邝氏定居在汉阴县蒲溪铺繁衍生息,数十年中,邝氏人口迅速增长,逐渐发展成为蒲溪铺望族,号称邝氏三大门。
邝世才为邝氏家族远迁川陕、开发秦巴山区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乾隆四年,邝世才53 岁寿辰时,汉阴知县张应梅亲临邝氏庄园为其祝寿,并赠匾额“以介眉寿”。邝世才之子邝代荣,字东升,乾隆八年中举,在河湾邝氏庄园的大门外,曾建有木牌楼和旗杆。邝氏在汉阴的繁衍十分昌盛,如今邝氏家族后裔已有数千人之众,分布在安康市的汉阴、汉滨、紫阳三县区的蒲溪、涧池、小街、凤亭、城关、观音河、沈坝、叶坪、梅子铺、蒿坪等地。

邝氏子孙虽然辗转迁徙,历经千年,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客家文化承传。
邝世才率子侄定居汉阴30 年后,在蒲溪铺王家坝(今蒲溪镇小街乡四一村)、石板沟(今蒲溪镇小街乡先锋村四组)、河湾(今蒲溪镇三堰村二组),修建了三处庄园。庄园按照南方建筑格局,呈井字形,土墙青瓦,正房加左右偏厦,迎面为大门,各有瓦屋12间,后世称之为“老屋”。之后,又在月河南岸的石板沟口(今先锋村第一组)修建了邝氏宗祠。邝氏子孙以三个老屋为核心,在其周围陆续修建了不少连环宅院。
邝氏家族十分注重尊祖敬宗和家族文化。传说邝氏尊奉的“朝王爷”三弟兄,因在王母蟠桃会上分食仙桃而位列仙班,世代有木雕像三尊和竹轿一顶轮流供奉,每年春节,邝氏家族都要举行盛大集会。除夕之夜,三大门阖族男女老少在本门族长率领下,敲锣打鼓,鸣放火铳鞭炮,高舞竹龙到宗祠向“朝王爷”跪拜请安。由族中德高望重之人将“朝王爷”抬至祠堂前的广场上,阖族大小分班次围坐,依次跪拜进香。焚化纸钱之际,三条龙灯舞动,鼓北京全景视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乐齐鸣,以此向“朝王爷”拜年,迎春祈福。寅时再次向“朝王爷”进香,卜卦预测来年农事收成、生意盈亏、人畜平安等事项,一直热闹到天明,阖族丁壮在祠堂休息,联宗笃谊。正月初三由族长安排当年农事及工商贸易事项,并对族中学业有成者进行褒奖,发给学费,然后各自归家。
清明祭祖,是邝氏家族的又一项重大活动。除了祠堂之外,族中置有公田,田租由族长掌管,用于族中集会开销。每年清明节,邝氏家族由族长主持清明会,并筹备酒菜,阖族大小均来祠堂祭祀先祖,展读家谱,认祖追宗,按辈请安,俗称“吃清明会”。祭祀先祖有固定程序,除燃放鞭炮、焚化香烛、行叩拜大礼之外,还要给列祖列宗焚烧纸钱,谓为“烧包”。烧包是客家人的共同风俗,即给每一位先人的纸钱要分别封包,上边写明先人的称谓和名讳,以便在地府查收;清明会上,同时还要对不遵守国法族规、不忠不孝的子孙进行责罚,以儆效尤。
据调查,今天邝氏家族几乎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客家人,部分老人对自己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有的还珍藏着辗转传抄的族谱。但是年轻一代对祖籍源流的了解都十分模糊,对客家迁徙历史更是一无所知。上世纪60年代前,邝氏族人带有浓厚湘南音调的客家话还比较流行,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居住环境以及交通、通讯等相对闭塞,周边居民大多也是湖广移民,人们的交流普遍是夹杂着客家话的湖广语言。后来,随着交通、通讯的逐步发达,人群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部分邝氏族人已经完全放弃了客家方言而使用当地流行的官话(平腔);再加上族人中因参军、升学、招工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外出务工人员的大量外流,官话的大面积融通,尤其是普通话的快速推广,邝氏族人不少都兼讲官话和普通话,逐渐疏远了客家话,甚至不少族人不会讲、不愿意讲客家话了 。




百家姓对联姓氏对联—汤姓对联及汤姓来历
星堕掬盘,吞彩笔生辉光祖泽;风流治圃,禾窦峰垂训裕孙谋。——此联为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百家姓对联:路姓对联及路姓来历
——佚名撰路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路振事典。下联典指西汉·路博德事典。本乃嶔巇摩皓月;偏为路地骋良骐。——此联为当代楹联家姚莹给当代诗人、《满族文学》主编路地的题赠联。尚德缓刑,书陈尉掾;通经涉史,望重郎官。——佚名撰路姓宗祠联。上联典指汉代临淮太守路温舒。下联典指唐代阳...

汤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中山世泽,讲述了明朝汤和,封信国公,"中山"指今江苏溧水县东,其为开国功臣的典故。文庙从祀部分,清朝汤斌字孔伯,以孝感动天,奏请减轻田赋,救济灾民,官至工部尚书。飞星应兆与治圃隐居,五代汤悦见飞星入盘而文思大进,宋朝汤岩辞官归隐,治小圃自娱。五言通用联中的汤和与汤右曾...

南郭姓楹联典故
在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有一则关于姓氏南郭的有趣故事,它与楹联艺术和历史事件紧密相连。故事的源头可追溯至周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南郭子綦的大夫,他在庄子的记载中留下了身影。庄子的哲学著作中,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行为为人所知,这在楹联中得到了体现,成为上联的一部分。然而,更著名的是战国时...

高姓文化楹联典故趣事
姓氏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以下,我为你整理的高姓文化楹联典故趣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年泣血;八战铭功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性情仁爱,对父母孝敬,为双亲执丧礼,泣血三年。下联说唐朝幽州人高崇文,字崇文,贞元年间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军有名。吐蕃兵侵犯宁州,他率军前去,大获全胜...

龙姓的楹联典故
伯高敦厚;经德文章: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京兆人龙述,字伯高,光武帝时任山都长,大将马援在《戒兄子书》中说:“龙伯高敦厚而周密谨慎,不妄加议论,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而有威信。我很喜欢他、看重他,希望你们都向他学习。”光武帝看了马援的这封信,提拔龙述任零陵太守。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临桂...

请问这副楹联嵌入了哪个姓氏“常山骄子英雄胆,松雪道人绝妙书”。_百...
这副楹联嵌入了“赵”这个姓氏,上联的典故是出自三国蜀名将赵云,常山人;下联的典故是出自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号松雪道人。两个人都是姓赵,所以这副楹联讲的姓氏是赵,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又称对偶、门对、...

史上一副楹联内竟藏有18个精彩绝伦的故亊!
下联:扬名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戎十策书忍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隆亿尊依然文献宗支 下面我来解读这副楹联:“赐姓自轩辕”——远古华夏族部落联盟首领轩辕黄帝,为其监造弓箭之子挥公赐姓为张。后来,张挥成为张姓始祖。他监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张挥之后繁衍迅速,至...

有趣的对联:对联故事朱项两姓
项橐是孔子的老师,朱熹就不在话下。接着又有人说,楚汉相争时,项羽把刘邦的父亲,用大鼎煮死。他姓朱的当过皇帝,我们姓项的把皇帝的老子煮死了嘛。众人一听欢呼雀跃,很快项祠的大门上也挂出了一副大字楹联:烹天子父,为圣人师。朱氏家族人看了,个个目瞪口呆,说不出一句话来。

丌官姓的楹联典故
因此,丌官氏就是明朝以后的亓氏,故丌官氏宗祠的通用对联一般就是亓氏宗祠的通用对联。四言通用联:事亲至孝;居令直闻:上联典指明朝莱芜人亓斗南,幼年丧父,母亲吕氏把他抚养成人。侍母极孝,虽生活极为贫穷,但母亲的必需品无不毕备,历六十年如一日。下联典指明朝莱芜人亓之伟,字坦之,...

巴南区17871492714: 谁知道邝氏的由来? -
霍仪过氧: 邝(Kuàng 邝)姓源出有三:1、出自古邝国之后人,以国名为氏.据《路史》载:“古邝国后有邝氏.”古代邝国的后人,有以国名为姓,称为邝氏.2、出自方姓,为南宗方谆之后,御赐改为邝氏.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

巴南区17871492714: 我姓邝,求一副祖厅2016年的春节对联,上联第一个字以“八”开头,下联第一字以“甲”开头 -
霍仪过氧: 上联:八斗之才有志思壮举下联:甲升之光生智求创新横批:福地呈祥

巴南区17871492714: 邝姓的来历 -
霍仪过氧: 邝(Kuàng )姓源出有四出自古旷国之后人以国名为氏.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旷,邝是字书邝,古国,有邝氏,音荒,又有荒氏, 见姓苑邝庐江,人于姓编临淮.”《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要多此族.”《姓解...

巴南区17871492714: 我们的姓 邝是怎么来的 -
霍仪过氧: 邝氏族谱记载:太世祖是唐僖宗时威王府参军方殷符的五儿子方廷英,一世祖是方廷英的长子方以平,二世祖是方以平的四子方谆.方谆进士出身,官至京城太尹,女儿宋孝宗时选为贵妃,方谆得封宣城候,赐姓邝,当时邝的邑旁,由皇帝朱笔亲书.这就是邝姓由来.

巴南区17871492714: 邝姓的名人有哪些 -
霍仪过氧: 邝姓的历史名人邝 露:字湛若(1604-1650),号海雪,明代广东南海人.工诗文,擅书法.崇祯七年(1634年)因得罪南海知县而亡命广西,曾游于岑、蓝、胡、侯、盘五姓土司,受瑶族女将云郸娘聘为书记,有机会深入了解民族风情、山...

巴南区17871492714: 方姓祖厅横四字对联 -
霍仪过氧: 源同一脉;衍以三宗.——全联典指方姓的受姓始祖雷公开揖让之风,促进了华夏的统一,其品德为后人树立了楷模,故不少方氏谱牒的页眉上印有“河南郡”、“崇让堂”的标记,让世世代代牢记吾族的地望和受姓始祖的崇让风范.其后又派...

巴南区17871492714: 湖南省永兴县马田镇邝家村的历史来由 -
霍仪过氧: 源流·派语 1941年(常德)《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再徙吉州,为江西迁祖.传...

巴南区17871492714: 一个广一个右耳旁的字念什么? -
霍仪过氧: 邝 【读音】:kuàng .一、部首笔画部首:阝 部外笔画:3 总笔画:5 五笔86:YBH 五笔98:OBH 仓颉:INL 四角号码:072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09D 五笔86:YBH 五笔98:OBH 仓颉:INL 二、字形结构 繁体字:邝 汉字首尾分解:广阝 汉字部件分解:广阝 笔顺编号:41352 笔顺读写:点、横、撇、横撇弯钩、竖.参考资料 邝.百度百科[引用时间2018-1-16]

巴南区17871492714: “邝”这个字怎么读… -
霍仪过氧: 邝(Kuàng)姓源出有三 古邝国后人 出自古邝国之后人,以国名为氏.据《路史》载:“古邝国后有邝氏.”古代邝国的后人,有以国名为姓,称为邝氏. 出自方姓 方姓为南宗方谆之后,御赐改为邝氏.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

巴南区17871492714: 邝是什么意思 -
霍仪过氧: 邝:姓氏 繁体字:邝 汉字首尾分解:广阝 汉字部件分解:广阝 笔顺编号:41352 笔顺读写:捺横撇折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