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一首诗,其中有俩句白骨露与于野,千里无鸡鸣,求全诗和诗名

作者&投稿:度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哪位历史人物写的?~

1、这是曹操《蒿里行》中的诗句。
2、原诗: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3、写作背景:
公元189年(东汉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当董卓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立场。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的军阀混战,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极大破坏。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4、赏析: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如最后两句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采菽堂古诗选》)可见曹操诗歌抒忧写愤的特征已为前人所注重。

选B,东汉末年,曹操是生活在东汉末年,他只能写他看到的那个时代的情景。

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自东汉诗人曹操的《蒿里行》

蒿里行

作者:曹操 年代:汉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赏析: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是悲愤、失望的;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可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无情的揭露,并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厉的抨击。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

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望采纳,O(∩_∩)O谢谢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满意记得采纳,谢谢,如果还有问题请继续追问

蒿里行

作者:曹操 年代:汉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啊,这是这个吧。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新年快乐!


大家分析一下这首诗词什么意思: 柳林深处有香山,无无路无梯难登攀,牧童...
今天要介绍的李涉,在唐代数以千计的诗人中实在属于寂寂无名之辈,尽管他身后留有一百多首诗。不过,蛀书初读他的《牧童词》,勾起了对自己以前放牛生涯的回忆,所以还是写一下吧。《牧童词》曰:“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有一首诗叫什么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不见君共饮长江水那首诗叫什么?
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有哪些诗词是非常值得背一背的?
诗的最后一句震耳发聩啊,刘邦没有像始皇帝那样,对内搞镇压,他只想找到猛士帮人民守住这新的江山,这份情怀,跟进咸阳时与民约法三章是一致的,打江山时想着百姓,坐江山时依旧想着百姓,这是不容易的,一个帝王,能有如此胸怀,实乃万民之幸。虽然我们注定不会成为帝王,但我们多读读刘邦的这首诗...

求诗一首<有加分>
常吟的诗句,——“梦里花落知多少 ”。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飘逸的青丝挽住男儿的愁忧 纤细的手是最柔软的爱 淡淡的笑是月亮的弯眉 美丽的眼睛流露 多情的春秋 在相思的季节 盼一段美丽的邂逅 一段千古的姻缘 拉起百年的思愁 伫立的远望 那天边云彩的妩媚 望眼欲穿的故事 在秋天的落叶中 轻轻...

杜甫写的第一首诗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人物生平: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出自苏轼的哪一首词,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赠别词。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慈禧太后做了一首诗的名字是什么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内容为: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翻译就是说,这世间真情唯有父母对孩子的情最深,父母含辛茹苦将孩子才养育成人。天底下的父母每日心心念念的操心的都是孩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为孩子无私付出的爱心。这首诗源于慈禧太后进宫后,很少有机会...

《诗经》之35·国风·邶风10《谷风》一首弃妇诉苦的诗
这个负心汉不但不顾念患难中的糟糠之妻,相反却喜新厌旧,把她当作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后终于在迎亲再婚之日,将她赶出了家门。诗中的弃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当初情谊全不念,你恩我爱一场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是一个获得平衡的问题。正如时髦...

王昌龄的哪一首诗写他贞洁、高尚的品质?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女诗人,她的许多诗歌都传颂着她高贵的品行和高尚的情操。其中,最能代表她高尚品质的是《登鹳雀楼》这首诗。《登鹳雀楼》描写了她坚贞不屈的品质和好客的心态。诗中写到她登高远望,驻足鹳雀楼顶,感叹自然的壮美,而同时也展现了她坚贞不屈的品质。其中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宋代有一首诗《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赏析】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

金山区17113442673: 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辛钥痛血:[答案] 选B,东汉末年,曹操是生活在东汉末年,他只能写他看到的那个时代的情景.

金山区17113442673: 用古诗句回答问题如:最荒凉的地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1、最奇特的江水:2、最贵的书信:3、最快的船:4、最长的头发:5、最消瘦的... -
辛钥痛血:[答案] 1、最奇特的江水:--------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最贵的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源头是个长. 5、最消瘦的人:--------卷帘...

金山区17113442673: 曹操的短歌行解析 -
辛钥痛血:[答案] “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曹操集子里现存《短歌行》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作为一位政治家兼军事家的诗人曹操,十分重视人才,这首诗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全诗三十二句,分四节...

金山区17113442673: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句诗出自哪里? -
辛钥痛血: 曹操《蒿里行》

金山区17113442673: 鉴赏古诗《蒿里行》曹操本诗表现手法 -
辛钥痛血:[答案]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赏析】 首先这是一首叙事...

金山区17113442673: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三国.曹操《蒿里行》点评 -
辛钥痛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汉 曹操《蒿里行》 [今译]:累累白骨暴露在野外,千里之内连鸡鸣的声音都听不见了. [赏析]:东汉末年,董卓篡取了政权,关东各州郡将领兴兵联合讨伐董卓.但联军内部又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战乱连年不断,造成人民大量死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两句诗就是描写这一惨状的.“白骨露于野”说明死者众多,遍野都是死人的骸骨;“千里无鸡鸣”说明广大的中原地带一片荒凉,这里的人不是死了,就是逃走了.这是对残酷内战的控诉.

金山区17113442673: 白骨露于野下一句是? -
辛钥痛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汉 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金山区17113442673: 描写公鸡 诗句我急需要描写公鸡的诗句! -
辛钥痛血:[答案] 雄鸡一唱天下白!(李贺)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道鸡鸣见日升!(王安石)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古诗咏鸡,有的则是以此作衬托,抒发诗人的情感.三国魏政治家、文学家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

金山区17113442673: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作者是谁 -
辛钥痛血: 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自东汉诗人曹操的《蒿里行》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金山区17113442673: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位英雄又叫什么 -
辛钥痛血: 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解释: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蒿里行》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