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与莼菜》写作内容

作者&投稿:敞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叶圣陶写《藕与莼菜》时的写作背景。~

1923年9月7日作,刊于《文学》81期,署名圣陶;1981年11月8日修改。
(本篇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1921年6月23日。)
现在录入中学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十八课。
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角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具体在哪里就说不上了的。。

文章开头写因喝酒吃藕而想到故乡,起笔自然,平实,为全文确立了朴实、亲切的基调,这种兴之所至,随物赋形的文风,给人以良朋话旧,任意而谈的印象。又如“一濯再濯”“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中,“濯”、“横”、“坐”、“拣择”、“嚼”等平实动作的描写,一群憨厚、质朴的农民跃然纸上。那“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没有华丽辞藻铺陈,却早已让人垂涎。叶圣陶的散文以写实为主,很少直接抒情,也很少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纵观全文,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很少,只是顺着他的思路,听他把一些藕和莼菜的琐事娓娓道来,细细品味,那平实的一字一句才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使整篇文章韵味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精于布局,讲究结尾,留有余味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作者把故乡的藕与莼菜和“在这里”的藕与莼菜做对比,使故乡的藕与莼菜形象更鲜明丰满,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由藕写到莼菜写到乡情,过渡自然。文章的结尾也颇具特色,五个问句,是叶圣陶写作时少见的直抒情怀,那份乡思离情令人动容。五个问句,意思层层递进,最后点出自己所恋为何。结尾处的“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又与文章开头“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前后照应,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思乡之情跃然纸上,贯穿始终。《故乡的芦苇》的比较:相同点:在内容上,都回忆故乡的生活以及童年的乐趣,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托物抒情的方法。 不同点:《故乡的芦苇》主要描写故乡儿童吹芦笛、折芦叶船,在芦苇丛中抓纺织娘的乐趣。

《藕与莼菜》主要写了作者儿时的美食,作者用精练的笔墨给人们描绘出的一幅图画里,一个个勤劳、淳朴、健美的男女藕农,用自己的辛劳,为人们奉献了“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

他们把这些藕放在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一濯再濯,使这些藕变得洁白,一口咬下去非常诱人。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

最幸福的时光是过去的时光,最真挚的友谊是过去的友谊,最难得的情感是已成往事的情感,最让人留恋的美食是儿时的美食,这差不多是人皆有之的一种共同心理经验和情感体验。在此文中,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

扩展资料:

文作者用的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篇幅不长,却耐人寻味。一次喝酒小聚,吃着雪藕,“我”由此想到故乡的“藕”,自然又想到故乡的“莼菜”。

“藕”不贵,“莼菜”本身无味,但作者却牵挂着它们。所以牵挂它们其实是在牵挂故乡,牵挂故乡的人,作者以故的“物”寄托自己的情。

作者在运用了种种对比之后,终于将隐在心底深处的情感抒发出来:“向来不恋故乡的,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这里作者不是真的向来不恋故乡,这只是作者含蓄的说法,那么“故乡可爱极了”便有了依据。作者今日所迸发的思乡之情要比过去迸发的思乡之情强烈得多,过去自己的思乡之情显得苍白、无力。这就是作者对比写作手法的高超之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藕与莼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个人的童年乃至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故乡有自己的亲人、家庭,有很多美好的的回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变得越来越频繁,从我们学校来看,现在这个年龄的学生对于故乡的认识、感受基本是模糊不清的。那么,要让他们对故乡的认识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故乡具体的人、事、景、物等是很好的载体。《藕与莼菜》就是由对家乡的藕和莼菜的描写转而抒发思乡之情的。物产具有较强的地方性,本身就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写它们,故乡的个性就出来了,也容易寄托作者对故乡的思恋,对故乡的热爱。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生动细致描写故乡风物的语句来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进而激发对自己故乡的热爱之情。

从整体看,文章写得平和质朴。细细品味,却发现作者在对藕与莼菜的种种谈论中,流露出对故乡的眷恋和怀旧之情。

文章开头说:“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由吃藕写起,实际要表现思乡之情。“忽然”一词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至深,只要有一点小小的“触引”——具有家乡特色的藕,就可以撩拨起作者的乡情。紧接着,作者通过回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清秋图:在产藕的池塘和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的映衬下,勤劳、淳朴、康健的男女藕农们,挑着“一濯再濯”的“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往城里去,让“清淡的甘美的滋味”“普遍于家家且人人”。

故乡极普通的藕让作者想到“在这里”,藕成了珍品,成了“帮闲茶房”讨好“硕腹巨贾”的物品;成了被供在水果铺,“待价而沽”的高贵商品。至于在街上叫卖的藕,“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邻舍送的藕“满被锈斑”,索然无味,不想再吃第二片。因为想起藕,作者又联想到故乡的莼菜。从太湖里捞上来,很方便。无味的莼菜要好汤烘托,故乡正是这“好汤”。所以才有了“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的感受。而莼菜到了上海,“非上馆子”,否则难以吃到。

故乡极平常的藕与莼菜,离开了它们的生长地,变得面目全非,使作者不禁怀想起故乡淳朴的民风,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是由许多人、事、物、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借物抒情。作者笔下的藕与莼菜因为融汇了乡思而有了特别的意味。

其次,文章语言平实朴素,亲切自然。最幸福的时光是过去的时光,最真挚的友谊是过去的友谊,最难得的情感是已成往事的情感,最让人留恋的美食是儿时的美食,这差不多是人皆有之的一种共同心理经验和情感体验。所以,作者无须用华丽的言辞、精巧的结构、俏皮的文风,就可以撩动读者思乡、怀旧的情绪。语言越是亲切自然,便越能打动人,给读者留下精诚之至的印象。

文章开头写因喝酒吃藕而想到故乡,起笔自然,平实,为全文确立了朴实、亲切的基调,这种兴之所至,随物赋形的文风,给人以良朋话旧,任意而谈的印象。又如“一濯再濯”“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中,“濯”、“横”、“坐”、“拣择”、“嚼”等平实动作的描写,一群憨厚、质朴的农民跃然纸上。那“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没有华丽辞藻铺陈,却早已让人垂涎。叶圣陶的散文以写实为主,很少直接抒情,也很少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纵观全文,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很少,只是顺着他的思路,听他把一些藕和莼菜的琐事娓娓道来,细细品味,那平实的一字一句才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使整篇文章韵味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精于布局,讲究结尾,留有余味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作者把故乡的藕与莼菜和“在这里”的藕与莼菜做对比,使故乡的藕与莼菜形象更鲜明丰满,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由藕写到莼菜写到乡情,过渡自然。文章的结尾也颇具特色,五个问句,是叶圣陶写作时少见的直抒情怀,那份乡思离情令人动容。五个问句,意思层层递进,最后点出自己所恋为何。结尾处的“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又与文章开头“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前后照应,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思乡之情跃然纸上,贯穿始终。


叶圣陶写《藕与莼菜》时的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藕与莼菜的阅读答案急急急
3.莼菜和藕一样,在家乡都是鲜嫩可口、每日都能吃到的。4.①从句子本身来看,作者并不是真的不爱故乡,而是故意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故乡可爱极了”。②从深层意义看,过去对故乡的思念,与今日迸发的思乡之情相比,不深也不足。5.文章开篇扣题,由藕及乡,由乡及藕,由藕及莼菜,丝丝相...

叶圣陶的资料
现实主义是叶圣陶最为鲜明的特点。叶圣陶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因为是一名教育家,在叶圣陶的作品中,他记述了许多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被剥削者,是没有能力反抗的社会底层的人。叶圣陶在他的作品中一贯反映着真相与现实。他在自己的小说如《...

叶圣陶的资料
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

叶圣陶的资料
《叶圣陶童话选》 1956,少儿 《叶圣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 《叶圣陶选集》 1958,香港新艺出版社 《叶圣陶选集》 1959,人文 《抗争》(短篇小说集)1959,人文 《箧存集》(诗集)1960,作家 《叶圣陶散文甲集》 1983,四川人民 《叶圣陶序跋集》 1983,三联 《我与四川》(散文、诗歌集)1984,...

叶圣陶还有那一些作品
《藕与莼菜》(短篇小说)1997(现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 《爬山虎的脚》(现已收入三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四十一课)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

叶圣陶写过那些作文?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角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与夏丏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

叶圣陶、肖复兴的资料
·没有秋虫的地方 ·藕与莼菜 ·客语 ·“良辰入奇怀” ·两法师 ·牵牛花 ·看月 ·说书 ·一个少年的笔记 ·《苏州园林》序 ·倪焕之(长) ·“今天天气好呵!” ·从焚书到读书 ·我们与绅士 肖复兴资料(较详细,还有肖复兴自序)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

叶圣陶如何写作文
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的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其中《藕与莼菜》编入2013年七年级上学期第八课.作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滹沱河和我》教师教案
12. 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①以时间先后为序,层次清楚。②虚写实写结合,形象生动。③侧面烘托,主题突出。【课外预习】1. 读一遍《藕与莼菜》,扫除文字障碍。2. 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学习寄语】人类不是地球唯一的居民--我与天地同在,人与万物并生,保护自然,人类才能...

玛多县13049885682: 藕与莼菜主要内容越少越好? -
左民冻干: 叶圣陶对故乡的怀念系于藕与莼菜,或者说是这两样东西勾起了他的故乡情.作者用简洁又精致的笔触,对普通的事物赋予了深情,表达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

玛多县13049885682: 《藕与莼菜》
左民冻干: 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故乡的藕的“淡淡甘美”“鲜嫩玉色”和“这里”的藕的“索然无味”,表现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怀念,使读者受到感染.

玛多县13049885682: 谁能告诉我七年级的《藕与莼菜》的节意(要所有小结都写)还有中心!!拜托了!!!快!!急急急急急急!
左民冻干: 第一节:写出家乡的藕的味道,颜色,什么时候卖的 第二节:用家乡的藕与上海的藕做比较,突出作者最喜欢家乡的藕 第二节:写出上海的藕的珍贵,数量少,而且没有家乡的好吃 第四节:由藕联想到莼菜,写出莼菜的特点 第五节:用家乡的莼菜与上海的莼菜做比较,突出醉着最喜欢家乡的莼菜 第六节: 作者不是因为藕与莼菜才怀念故乡,只是举例2种家乡的东西,在第六节可以看出,怀念并不是藕与莼菜,还有作者的亲人、朋友 第七节:总结 是自己写的,不是摘的

玛多县13049885682: 哪位能找到叶圣陶的<<藕与莼菜>>的赏析 万分感谢 -
左民冻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个人的童年乃至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故乡有自己的亲人、家庭,有很多美好的的回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

玛多县13049885682: 《藕与莼菜》
左民冻干: 我记得我们上学期还做过 好像是表现的一种思乡之情,对过去童年的怀念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散文的"三美"特点,真情感. 因为突然看到这道题的,没有去翻书只是凭借记忆答得,如果你想要比较好的答案,我还是建议你在网上查.

玛多县13049885682: 《藕与莼菜》,这段话中“这种情形”指代的是什么内容?一次写下来? -
左民冻干: 是一篇借物抒情的美文,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玛多县13049885682: 《藕与莼菜》、《故乡的芦苇》这两篇文章在写作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
左民冻干: 文章开头写因喝酒吃藕而想到故乡,起笔自然,平实,为全文确立了朴实、亲切的基调,这种兴之所至,随物赋形的文风,给人以良朋话旧,任意而谈的印象.又如“一濯再濯”“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

玛多县13049885682: 《藕与莼菜》一文中作者从哪三方面描绘了一副故乡新秋图? -
左民冻干: 在叶圣陶的《藕与莼菜》一文中,作者从“乡人挑藕时表现康健的美的风致”、“乡人在池塘或河边濯藕”、“乡人进城休息时品藕并吸引人购买”这三方面描绘了一幅故乡新秋图.

玛多县13049885682: 《 藕与莼菜》的作者是谁 -
左民冻干: 《藕与莼菜》作者叶圣陶,1923年9月7日作. 本文篇幅不长,却耐人寻味.一次喝酒小聚,吃着雪藕,“我”由此想到故乡的“藕”,自然又想到故乡的“莼菜”.“藕”不贵,“莼菜”本身无味,但作者却牵挂着它们.所以牵挂它们其实是在牵挂故乡,牵挂故乡的人.作者以故乡的“物”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玛多县13049885682: 《藕与莼菜》的点滴感悟 -
左民冻干: 作者很怀念故乡的味道,从担着担子卖藕的人那里可以品尝到藕的滋味,但是比起在家乡吃到的藕还是有逊色之处,联想到家乡每天都可以吃到的莼菜,就更加的怀念了.有所恋之处必是故乡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