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碑学兴起的原因书法帖学衰落

作者&投稿:冯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代帖学衰败碑学兴起的原因~

清代大量碑出土,康有为大呼碑学,碑比翻刻的贴真实,结构和金石气足。清隶书属复兴期,楷书,篆书稍次。代表有康有为,伊秉绶,赵之谦,郑簠,何绍基等。

原因:清朝的建立,经过了初期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使这个多民族的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取得了政治上百年相对稳定的局面。而且又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和政策,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有进一步的增长,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适应的环境和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碑学的开拓者、实践的成功者、理论的建立者们,大都是出现在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增长得最快的江南地区。
另外,由于要巩固满族贵族的政权,清政府对内实行了残酷的民族高压政策和反动的文化政策,“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龚自珍诗),多数学者们被文字狱治怕了,为了逃避政治迫害,纷纷钻进了琐碎的训诂考据学的圈子。学者们为考经证史的需要,竭力去收集金石、碑碣,引起了一大批古代刻石文字的出土和发现,为清代碑学的兴起带来了直接的契机。
“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广艺舟双楫》),元明时期的复古思潮到了清初更为肆烈,清帝王个人的喜爱,使董其昌、赵孟頫的字体在全国流行,科举制度倡导的馆阁体对书法艺术的
腐蚀比明朝还厉害,帖学已流落到咽咽一息的地步。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当一些书法家们力图开辟书法艺术的新天地时,由考据带来大批的金石、碑碣的出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重视,认为要挽救帖学糜弱的颓风,就得学习这些字势雄强的古代文字。
清初,隶书为碑学的先导而出现。郑簠、金农等人的隶书表现出古朴奇拙、雄浑峭拔的风貌,与董其昌、赵孟頫的字体在风格上尖锐的对峙,由于那时整个社会的传统审美观是以“秀美”为主,所以他们就被目为狂怪,影响也不大。但是,到了清朝中叶,国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帝国主义发起了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二是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严重地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外强中干的面目在国内各阶层人民面前暴露无遗了。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为主要矛盾的时代,要求国家强盛,能抵制外侮,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这种心理状况下,促使了社会的审美观念急骤地转变,柔弱的帖学颓风和软弱的清政权一样,在人们心理上产生了厌恶。“书学和治法,势变略同”,当阮元、包世臣等人竭力倡导体魄雄强的碑学书法时,在书坛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碑学以极快的速度风行全国,情况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上所述:“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清代社会的审美观由以“秀美”为主急骤转变为以“壮美”为主,是造成碑学兴起的、迅速传播的重要因素。

影响;
一、丰富了书法创新法之源
康有为受其变法思想的影响,首先意识到了帖学长期发展所形成的靡弱书风,对尊帖这种单一的书法发展之路提出否定,推倒了崇帖之根基:“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勾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并对宗法晋唐提出质疑:“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漓;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若从唐人入手,则终身浅薄,无复有窥见古人之日”。其“卑唐”的目的就是为了扫除书法变法的障碍,为其“尊碑”铺平道路,进而称赞碑学:“六朝人书无露筋者,雍容和厚,礼乐之美,人道之文也。”“笔气深厚,恢恢乎有太平之象。”他确认学碑可以挽救千百年来由于帖学所造成的颓靡书风。
的确,自二王出,千百年来,书法基本为二王书风所笼罩。南北朝时期,南朝虽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时期,但相对北朝而言,社会较为稳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上至帝王,下至士大夫无不笃爱书法,然则以学二王为能事,造成时代风格不强。虽有智永、王僧虔、羊欣诸名家,但个人风格不强,基本上都未摆脱二王书风之束缚。唐初唐太宗更极力推崇王羲之,又使得初唐书法个性不鲜明,无论陆柬之,还是孙过庭均为二王一脉,甚至初唐四家都未脱二王法度。即便颜柳,也被康有为斥为“颜、柳迭奏、澌灭尽矣!”宋四家高举尚意大旗,虽有鲜明个性,但仍取法晋唐,这种单一的发展格局至元走入低谷,赵孟頫力倡复古,而其书已离晋韵远矣。明代董其昌更说自己习王羲之得到“十之六七”,赵子昂仅得“十之三四”。而为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明朝的“台阁体”至清已演化成毫无生气的“馆阁体”。
当然,笔者并非否认千百年来书法发展的巨大成就,但“崇帖”和“师法晋唐”这种单一的学书之路,致使晋唐以后,书法的发展一代不如一代,至碑学兴起之前,可以说书法的发展已相当低靡,在这种情况下,碑学的兴起无疑给书法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碑学大兴之后,名家辈出,清乾嘉以降,书法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和晋唐遥相呼应,这不得不归于“尊碑”之功。
二、挽救了帖学的靡弱书风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指出“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所谓帖学之坏,看其对二王书迹勾摹本及刻帖的评价:“二王真迹,流传惟帖;宋明仿效,宜其大盛。方今帖刻日坏,《绛》、《汝》佳拓,既不可得。且所传之帖,又率唐、宋人钩临,展转失真,盖不可据云来为高曾面目矣”。
夫纸寿不过千年,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已等风毛矣。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譬如子孙曾元,虽出自某人,而体貌则迥别。
的确,宋朝刻帖已使二王真迹,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元赵子昂虽力导书画复古,但在先贤遗墨不可复睹的情况下,其创作成就难比晋、唐、六朝,而董其昌温文而雅的书风也表明欲复古而无耐,亦显靡弱。清初康熙皇帝好书,尤喜董书,使董书风靡天下,而乾隆好子昂之风,又使赵孟頫书风盛极一时。再者由台阁体到馆阁体都证明了帖学的靡弱,虽然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等人都有一定的成绩和影响,但多斤斤计较笔墨技巧,新意不多。
因此,乘帖学之坏发展起来的碑学刚好挽救了帖学的靡弱。清代早期碑学主要在民间展开,习碑考取法秦汉碑刻,在篆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以隶书的成就最大,金农、郑板桥的成功就为一例。清中叶,大量金石出土,习碑者更众,碑学名家辈出,如:伊秉绶,钱澧、邓石如之大成就,此后在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大力鼓吹下,使碑学一跃而成为书法正统地位,自此碑学大兴,造就如何绍基、张裕钊、杨守敬、赵之谦、吴昌硕、康有为等一大批影响百代的书法大师,自此后书法的发展又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这和取法碑学,挽救了帖学靡弱是分不开的。即使后来意识到尊碑弃帖倾向所带来的弊端的李瑞清、曾熙等人自觉地开始了碑帖相结合的学书之路并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也离不开碑学的兴起。
三、碑学兴起体现了“变”的可贵思想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文。”艺术的创作贵在创新,王羲之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创妍美流便的新体而被后人尊奉为书圣;王献之以大胆的才智冲出父亲的风格束缚而创造出更加妍美神骏的“大令体”而与父齐名;颜真卿创造了雄浑之书风而影响百代。艺术生产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生产,必然会带有创作主体的感情,也必然会留下创作主体所处的时代烙印。书法作为抽象线条的造型艺术,只能间接取法自然和生活,更多的还是学习古人,书家通过这抽象的线条造型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并在习古的基础上创造出富于个性和时代特色的风格,其难度胜过其他艺术门类。而要创造个人风格和具有时代气息,则必须要有“变”的思想。南朝以习二王书为能事,因而没有时代特色。艺术的创作贵在创新,变则通。清代碑学的兴起就是对书法学习与创作的“变”。
在阮元、包世臣提出碑学后,康有为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他们的理论主张,清代碑学的发展自康有为达到高峰而影响巨大,而这正体现了康有为“变法”的思想。康有为正是以变法的思想来评价历代书家书迹。因此,他提出“变者,天也、书学与治法,势变略同。”明确把书法与治世之道相类比。又云:“人限于其俗,俗各趋于变。天地江河,无日不变,书其至小者。”“文字之流变皆因自然,非有人造之也。南、北地隔则音殊,古今时隔则音亦殊,盖无时不变,无地不变,此天理然。”“学者适逢世变,推陈出新,业尤易成。”维新变法失败后的康有为在苦闷中把维新变法的思想寄托于《广艺舟双楫》中,始终贯穿变法创新为美、善的价值判定,并揭示书法艺术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都要经历不断的发展进化过程。这都充分体现一个具有改革思想的政治家对时代书法的看法。正是这种对书法的“变法”主张促成清乾嘉以后书法创作的巨大成就。
中外艺术史上,凡是杰出的艺术家都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就诗而言,李白的豪放和杜甫的沉郁,就美术而言,达芬奇的神秘深邃和米开郎其罗的力量和气势都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没有风格的艺术不会传之久远,而风格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艺术家的学识修养、禀赋才能和人生阅历等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在主观上要有“变”的思想,正因“变”,艺术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从清代书法发展情况,可以看到清代书法发展进程中碑学和帖学的竞争和消长。碑学的兴起在清代是有客观原因的:第一,清代知识分子为了避免文网,走上金石考据的治学道路,而这时汉、魏、南北朝碑刻不断出土,人们除了证经考史之助外,碑刻上的文字也为书法提供崭新的资料,使书法家的眼界顿为开扩;另一方面书写篆、隶需要字字有来历,清代文字学的成就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基础,所以清代许多书法家同时又是金石学家。第二,篆刻艺术的发展,也给书法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清代书法家多善治印,能将凝练苍朴的金石趣味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去,使书法有了金石气,这些都是隋唐以来书法艺术中所不曾有的。第三,文人画的发展使得绘画的书法化更为浓厚。所以清代书法无论是用笔、用墨,以至章法都有所创新。

"碑学"是从清乾嘉时期崛起的以"尊碑贬帖"为特征的书学流派。碑学始于宋代,清中叶以后,由于"馆阁体"的兴盛和历代刻帖的失真,帖学开始衰微,又因清代"文字狱"的大兴,"乾嘉学派"的形成,遂金石考据之学大盛,再逢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各种矛盾叠加,从而引起思想领域的变革,平民意识的觉醒,审美心理的变化。多种因素交互促使碑派书法兴起并走向兴盛。"碑学"是清代书法发展的最主要特点,清代碑学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使书法艺术摆脱了实用性的束缚,反映了人们对雄强刚阳书风的追求,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个性化、人性化,给晚清书坛带来新的活力,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转折点。


碑学兴起的原因
碑学始于宋代,清中叶以后,帖学衰微,金石大盛而碑派书法兴起。清嘉庆(1736—1795)、道光(1821—1850)以前,书法崇尚法帖,自阮元倡为南北书派论,包世臣继起提倡北碑,因之崇碑之风一时大盛。世并以碑学为北派,帖学为南派。碑学是借帖学的衰微之机而乘势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从思想上厌恶已衰退...

清代“碑学”兴起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碑学”兴起对书法艺术产生的深远...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清代社会的审美观由以“秀美”为主急骤转变为以“壮美”为主,是造成碑学兴起的、迅速传播的重要因素。影响;一、丰富了书法创新法之源康有为受其变法思想的影响,首先意识到了帖学长期发展所形成的靡弱书风,对尊帖这种单一的书法发展之路提出否定,推倒了崇帖之根基:“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

清代碑学的发展原因,三个阶段,代表人物
原因是雍正、乾隆年间,文字狱愈演愈烈,致使文人士大夫逃避政治,转而沉浸于金石考据之学,由此帖学渐衰,碑学崛起。三个阶段,我认为是:1.书分南北,2.南帖北碑,3.尊北卑唐。代表人物:冯班、杨宾、金农、邓石如、阮元、钱泳、包世臣、康有为等。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10、清代书法 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清代的书法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约顺治、康熙、雍正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中期(约乾隆、嘉庆、道光时),帖学由盛转衰,碑学逐渐兴起;晚期(约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是碑学的中兴期。11、近代书...

《傅山的世界》:书法中的生命和历史
在阐述碑学兴起的原因时,白谦慎先生指出,清初“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为考证经史而提倡金石学,他们的好尚无疑促进了书法家们对古代金石书法的重视”。学者们对金石学的提倡必然伴随着访碑活动的频繁,“清初学者最常造访的大都是汉唐之间的石刻。而在北方诸省中,山东境内存有大量汉代和六朝的石刻;...

“碑学”则是指重视汉、魏、南北朝碑版石刻的书法史观、审美主张以及...
碑学始于宋代,兴盛于清代中叶以后。碑学始于宋代,清中叶以后,帖学衰微,金石大盛而碑派书法兴起。清嘉庆(1736—1795)、道光(1821—1850)以前,书法崇尚法帖,自阮元倡为南北书派论,包世臣继起提倡北碑,因之崇碑之风一时大盛。世并以碑学为北派,帖学为南派。碑学是借帖学的衰微之机而乘势发展...

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内容简介
扬州八怪、刘墉、伊秉绶、邓石如、何绍基、康有为、赵之谦等众多书法家如同璀璨的群星,他们的作品在清代书法界大放异彩,极大地丰富了书艺的多样性。探究帖学衰落和碑学兴起的原因,以及金石、文字之学如何推波助澜,是《中国书法史:清代卷》这部作品的重要内容,它将深入解析这些历史变迁背后的深层原因和...

清代的书法家
碑学的兴起在清代是 有客观原因的:①清中叶以来金石考据的兴盛。清代知 识分子为了避免文网,走上金石考据的治学道路,而这时 汉、魏、南北朝碑刻不断出土,人们除了证经考史之助 外,碑刻上的文字也为书法提供崭新的资料,使书法家的 眼界顿为开扩;另一方面书写篆、隶需要字字有来历,清 代文字学的成就为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史清代书法
中期(约乾隆、嘉庆、道光时),帖学逐渐衰落,碑学兴起。这一时期,书法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傅山的草书以气势取胜,恢宏壮美,宕逸浑脱,展现了书法的恢弘境界。八大山人的书法则融合了董其昌的秀逸与禅家的虚静,于沉雄浑沦中寓郁勃傲然之气,寄寓了对故国的怀念与对新王朝的郁愤。晚期(约咸丰、...

学国画要会书法吗
其中原因还有:一、画家已经不太注重书法在画里的重要性;二、以西方绘画构图模式的画面中已经不容书法的加入;三、不求或少求意境的当代中国画审美也不需要“画之不足,题以补之”。中国画不仅在基础上游离于书法之外,而且在审美上、品评上也脱离了书法的规范,那么,自古就为文人称道和欣赏的画家书法,在当代中国...

崇安区13616983381: 清代碑学兴起的原因书法帖学衰落 -
蒋风酚麻: 从清代书法发展情况,可以看到清代书法发展进程中碑学和帖学的竞争和消长.碑学的兴起在清代是有客观原因的:第一,清代知识分子为了避免文网,走上金石考据的治学道路,而这时汉、魏、南北朝碑刻不断出土,人们除了证经考史之助外...

崇安区13616983381: 清代篆隶书法中兴的历史文化原因何在 -
蒋风酚麻: 从清代书法发展情况,可以看到清代书法发展进程中碑学和帖学的竞争和消长.碑学的兴起在清代是有客观原因的:第一,清代知识分子为了避免文网,走上金石考据的治学道路,而这时汉、魏、南北朝碑刻不断出土,人们除了证经考史之助...

崇安区13616983381: 清代兴起的碑学在书法史上有什么特点和贡献? -
蒋风酚麻: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 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 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 就,可以与...

崇安区13616983381: 清代帖学衰败碑学兴起的原因
蒋风酚麻: 吴门书派的兴起和康有为的鼓吹

崇安区13616983381: ...从而失去了创造性,这才是帖学式微的根本原因.帖学的兴盛大抵是实行科举制度的时期,科举制度的保守性质使书法失去了创造的需求和动力.碑学则... -
蒋风酚麻:[答案] 小题1:AB小题2:C小题3:①碑派书法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从而保证了书法演进有取之不竭的动力和资源(从而使书法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碑派书法应该学习帖派书法的人文精神,以保证书法的艺术高度和纯粹性.[4...

崇安区13616983381: 碑派是哪个时代出现的新兴的书法艺术流派 -
蒋风酚麻: 碑派书法初始于宋代,清中叶以后,帖学衰微,金石大盛而碑派书法兴起,经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源,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助其澜,始成巨流.所以康有为说“碑学之声,始于帖学之坏”.碑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指北碑,二专指魏碑.清代碑学盛行后,其缺点是矫枉过正,对碑派、帖派书风差异特性讲得多,而碑帖互补讲得少.康有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他说:“自宋后千年皆帖学,至近百年始讲北碑,然张廉卿集北碑之大成,邓完白写南碑而无帖,包慎伯全南帖而无碑.千年以来,未有集北碑南帖之成者,况兼汉分、秦篆、周籀而陶冶之哉.鄙人不敏,谬欲兼之.”此番话何等通彻,何等自信,可谓大手笔、大豪情!

崇安区13616983381: 历代书法用墨 理论 观点 -
蒋风酚麻: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古代的书法理论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我国艺术理论中的最宝贵的遗产.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西汉大学者、文...

崇安区13616983381: 晋、唐、宋三个时代的书法在结体上的意趣是什么样的?
蒋风酚麻: 晋、唐、宋三个时代的书法,体现在结体上的意趣是如此的不同,概括说来,晋人是不经意之意,唐人是经意于普遍规律的探求,宋人是经意之意.宋人这条创作路子至今...

崇安区13616983381: 清代 楷书大家有那几位? 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各自的特点. -
蒋风酚麻: 清代帖学大坏,碑学兴起,一些书家认为学假晋字不如学真唐碑,他们觉得欧阳询和褚遂良的字有八分遗法,颜真卿的字有篆籀笔意,学习汉魏碑版可以先从唐楷入手.因此到清代初中期,唐楷复苏,王澍、成亲王和翁方纲等学习欧阳询楷书,钱沣等学习颜真卿楷书.到清代中后期,随着碑学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六朝的碑版墓志和造像题记来托古改制,在点画和结体上发明许多新的处理方法,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张裕钊、郑孝胥、于右任、弘一等人将魏碑与唐楷相结合,开创出各种新的书法风格和形式.

崇安区13616983381: 碑书在哪个朝代最兴盛 -
蒋风酚麻: 从汉朝开始古人学书法的方式是借名家的字帖回家临摹,从隋唐开始又兴起了临摹碑文拓片.至清代中期倡导“尊碑抑帖”,冲破“馆阁体”的束缚,碑学兴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