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这一乐器常在什么时候使用?各有什么的作用?

作者&投稿:霍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鼓这一乐器常在什么时候使用?各有什么的作用?~

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来,“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 腰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端蒙皮,鼓身有两支铁环,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腰鼓无固定音高,音响清亮,既可用作伴舞乐器,也可作为舞蹈道具,表现欢快热闹的情景,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 狼涨:又名“狼鼓”。流行于福建地区。狼涨源于古代细腰鼓类乐器,形制与朝鲜族长鼓、壮族蜂鼓相似。鼓身木制,全长约70厘米左右,中部细小,两端粗大而中空,两面蒙牛皮,鼓面直径30厘米左右,鼓皮装于金属圆环上,由绳索穿系绷紧。用木棰敲击或用手拍击发音,用于福建地区“笼吹”、“福州十番”等器乐合奏和 闽剧伴奏。 渔鼓: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南宋时已有这种乐器。现代使用的渔鼓,是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一端蒙以猪皮或羊皮而成,演奏时,左手坚抱渔鼓,右手拍击,是民间曲艺“道情”、“渔鼓”和“竹琴”的主要伴奏乐器。 同鼓:民间流传的较大型的鼓类乐器。堂鼓之一种。广泛流行于苏南一带。同鼓的鼓身呈桶形,中间略宽,鼓高约6O厘米,多用椿木、色木、桦木或杨木制作,两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径约50厘米。鼓身中部装有3个鼓环,用以穿系鼓带或作悬挂之用。 演奏时,将同鼓悬空挂于木制三脚架上,以红木或其他硬质木料制作的双棰敲击。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戏曲伴奏和喜庆节日里群众性的锣鼓队。在锣鼓队行进时可系带悬挂在身上演奏。奏法有单打、双打、滚击、闷击等技巧。敲击鼓心、鼓边、鼓框,由鼓心逐渐向鼓边去奏,或由鼓边逐渐向鼓心敲击,均可取得不同的音色变化。 在器乐合奏“十番鼓”、“十番锣鼓”中,同鼓与板鼓由一人兼奏,击鼓技巧尤为繁复,用轻重击、轻重滚、连滚带击或多种奏法的交互组合使用,可以演奏出风格迥异的鼓段(或称“鼓牌子”)。 花盆鼓:因鼓面大、鼓底小、状如花盆而得名。由堂鼓演变而来,也称“南堂鼓”。由于形状似缸,还有“缸鼓”之名。现已广泛用于京剧等各种地方戏剧和歌舞伴奏、器乐合奏及独奏。 花盆鼓的鼓身高60厘米,鼓上面直径57厘米,鼓的下皮比上皮小一倍,直径为28.5厘米,鼓身周围绘有民族风格的金色云龙图案,形象维肖,栩栩如生。并附用特制的鼓架。鼓身多用椿、杨或柳木制作,经车旋而成。鼓皮用水牛皮或旱牛皮,但上面鼓皮以用牛的脊背皮为好。演奏花盆鼓时,以木棰敲击上面鼓皮而发音,音色低沉、雄厚,比堂鼓柔和,并可奏出不同的音调。 大堂鼓:鼓类乐器中形体较大者,多使用椿木、色木、桦木和杨木等制作鼓身,因鼓面较大,鼓皮多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两块面积相同的牛皮而成,平常置于木架上用两个鼓捶演奏。大鼓发音低沉而雄厚,主要用于器乐合奏、舞蹈和戏曲伴奏,也是锣鼓队中的主要乐器。 古代,大鼓多用于报时、祭祀、仪仗或军事。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楼之上。北京鼓楼上的大鼓制于清代,是专门作为公共报时用的。鼓面直径达1.5米,曾有“鼓王”之称。每到夜间报更时分,钟鼓楼上钟鼓齐鸣,低沉的鼓声传播全城。直到1915年钟表普遍使用后,它才成为供人们观赏的文物。在北京天坛,也藏有一面清代制造的大鼓,面径1.5米,高约2米,是过去皇帝祭天时才使用的。 大鼓由两根较粗的木棰敲击发音,鼓的中心发音较低而深厚,越向边缘声音则越高而坚实。由于从中心到边缘各圈的音色不同,演奏时可利用这些变化来丰富它的表现力。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顿击、闷击、压击、摇击和滚奏等。大鼓鼓面较大,音量能从很弱到很强,力度变化很大。对情绪和气氛的渲染能起很大的作用。音响能与乐队融合,可加强乐队的低音。它还可以独奏或作为效果乐器使用,模仿雷声、炮声。 书鼓:鼓身呈扁圆形,两面蒙皮,鼓面直径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发音较堂鼓低,但很响亮,专用于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等各种鼓书伴奏,也适用于各地的曲艺演唱和鼓书伴奏。用单箭演奏,书鼓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架高90厘米左右,说唱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鼓箭击鼓表 点鼓:又称“怀鼓”。16世纪初就已流行于苏南地区。呈扁圆形,鼓框用色木等硬质木材制作,中间微高,边缘渐低,鼓腔直径约18厘米,两面蒙以牛皮,用密排鼓钉绷紧。鼓棰用红木或竹制成,称为签子。 演奏时,奏者将鼓的一边直立在右膝上,鼓的一面朝前,右手腕部压住鼓的上方边缘,使之固定,同时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执鼓棰敲击。左手持板击节。用于“十番鼓”器乐合奏或昆曲清唱伴奏,一般是每拍敲一下,起掌握节奏作用。 战鼓:外形与大鼓相似,仅鼓身较低矮,故又有“扁鼓”之称。发音比堂鼓低,但很响亮。过去曾用于宗教音乐,在1723年建立的北京雍和宫里,藏有一面直径1米左右,鼓身仅高20厘米的扁鼓。如今主要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团和锣鼓队。 板鼓:常与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并有“单皮”(一面蒙皮)和“班鼓”(过去戏班专用)之称,是我国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乐”中,那时称为“节鼓”。 板鼓构造独特,音色清脆。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便世代相衍,流传至今,广泛用于昆曲、京剧、评剧、越剧、汉剧、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陕西梆子、山东柳子等地方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也可以独奏(如苏南吹打中的快板鼓)。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于指挥和领奏地位。在京剧音乐中,凡人物出场、角色演唱、剧情变化,除用各种打击姿势及各种击音进行指挥外,还与拍板一起为唱腔打节奏,给锣鼓演奏增加花点,以及烘托舞台气氛和人物形象。 板鼓是形体矮小的单面鼓,鼓身用色木、桦木、槐木、桑木、榉木或柚木等硬质木料制作,由5块较厚木板拼合而成,鼓身直径25厘米,但绝大部分是木质板面,中间振动发音的鼓面仅有5~10厘米,鼓膛呈八字形,鼓边高9.5厘米。鼓皮用牛皮,张紧于整个板面直到底边为止。蒙皮的鼓膛部分又叫“鼓光”,是敲击发音部位。板鼓发音的高低,取决于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松紧。为保持鼓皮的张力,所钉鼓钉较多,并在底部箍以铁圈。 板鼓因适用的剧种不同,而在规格上有大鼓膛、中鼓膛和小鼓膛之分。小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仅有5厘米,鼓中间高11.5厘米,鼓下口直径23.5厘米,发音高亢脆亮,主要用于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伴奏以及器乐合奏,适用范围较广。大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10厘米,鼓中间高11厘米,鼓下口直径24.5厘米,发音宽亮淳厚,适于南方的十番鼓使用,可独奏出快鼓段。中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8厘米,鼓中间高11.2厘米,鼓下口直径24厘米,发音介于大、小膛板鼓之间,多用于越剧、陕北和山西的地方戏曲伴奏,并在器乐合奏中使用。 演奏板鼓时,将鼓吊于木架上,使用两根藤或竹制的鼓箭敲击,不仅鼓心、鼓边发音高低有别,而且因使用了点箭(用鼓箭点击鼓面)或满箭(用鼓箭平击鼓面),发出的音响也不同。 排鼓:我国鼓类乐器中的新品种,解放后,我国乐器工人和音乐工作者,总结国内外鼓类乐器技术经验,根据民间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而成,造形美观,音色丰富多变,具有民族风格,已成为民族乐队中的重要乐器,广泛用于器乐合奏、地方戏曲和歌舞伴奏。在一些歌舞厅经常看到的”架子鼓“也就是排鼓。 排鼓一般由5个大小不同、发音高低有别的鼓组成一套。每个鼓的两面外径相同而内径不一,可发出两个音高不同的音,共可发出10个不同的音。鼓的两面都装有调音设备,调音的幅度一般可达四度或五度,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音。鼓身固定在一个特制的鼓架上,鼓架上端为U型的叉架,中间为套管制成的立柱,下端为三角架。立柱可上下伸缩,以使鼓身随着演奏者的需要升降,鼓身装在叉架上,便于翻转进行音高选择。演奏时,排鼓多摆成一字形、八字形、半圆形或弧形。鼓面可倾斜15~45度,可供立击、坐击、侧击或斜击,可以进行拍击、轮击和交叉击等。 排鼓发音激烈、跳荡,中、低音宽厚雄伟,高音坚实有力,既保持了堂鼓的风格,又具有圆润、抒情的特点。由于具有不同音高、音色及轻重的变化,所以最适于大型民族乐队使用及鼓乐独奏,是一种色彩性的乐器。除可集群使用外,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其音色和性能,单独抽出来用于地方戏曲和器乐合奏。它善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有丰合多彩的音响效果。 琴鼓:一种能够演奏旋律的渔鼓。它是成都民族竹管乐器业余研制组制成在四川民间曲艺“竹琴”的伴奏乐器启发下研制成功的,由16根长短不同的毛竹筒(或塑料简)构成,每根竹筒上蒙以牛皮或羊皮,通过竹制固皮圈紧固在竹筒的上口。竹筒分两排置于木质琴架上。演奏时,奏者双手各执一支竹制琴箭击奏,发出由(D~f1)16个音,音色柔润、清晰而明亮,既可用于器乐合奏或伴奏,也可用来单独演奏乐曲。 西洋的鼓 有大鼓、小鼓、定音鼓、康加鼓、邦哥鼓、爵士鼓等。 小鼓(又称小军鼓、响弦鼓),是一种具有响弦横置在鼓面的打击乐器。 常出现于军乐队、管弦乐团、管乐团等,以一线或者低音谱记谱。 定音鼓是打击乐器的一种。定音鼓是管乐队或交响乐队中的基石。 康加鼓是打击乐器的一种。一般为直径四十厘米,高度约为一米之鼓。常见为两个一组。 邦哥鼓是鼓的一种。多为两个一组,直径及高度均约为三十厘米。常用于拉丁音乐。 爵士鼓又名架子鼓,是一种。此乐器集合许多打击乐器为一体而由一人演奏。

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来,“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 腰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端蒙皮,鼓身有两支铁环,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腰鼓无固定音高,音响清亮,既可用作伴舞乐器,也可作为舞蹈道具,表现欢快热闹的情景,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 狼涨:又名“狼鼓”。流行于福建地区。狼涨源于古代细腰鼓类乐器,形制与朝鲜族长鼓、壮族蜂鼓相似。鼓身木制,全长约70厘米左右,中部细小,两端粗大而中空,两面蒙牛皮,鼓面直径30厘米左右,鼓皮装于金属圆环上,由绳索穿系绷紧。用木棰敲击或用手拍击发音,用于福建地区“笼吹”、“福州十番”等器乐合奏和 闽剧伴奏。 渔鼓: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南宋时已有这种乐器。现代使用的渔鼓,是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一端蒙以猪皮或羊皮而成,演奏时,左手坚抱渔鼓,右手拍击,是民间曲艺“道情”、“渔鼓”和“竹琴”的主要伴奏乐器。 同鼓:民间流传的较大型的鼓类乐器。堂鼓之一种。广泛流行于苏南一带。同鼓的鼓身呈桶形,中间略宽,鼓高约6O厘米,多用椿木、色木、桦木或杨木制作,两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径约50厘米。鼓身中部装有3个鼓环,用以穿系鼓带或作悬挂之用。 演奏时,将同鼓悬空挂于木制三脚架上,以红木或其他硬质木料制作的双棰敲击。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戏曲伴奏和喜庆节日里群众性的锣鼓队。在锣鼓队行进时可系带悬挂在身上演奏。奏法有单打、双打、滚击、闷击等技巧。敲击鼓心、鼓边、鼓框,由鼓心逐渐向鼓边去奏,或由鼓边逐渐向鼓心敲击,均可取得不同的音色变化。 在器乐合奏“十番鼓”、“十番锣鼓”中,同鼓与板鼓由一人兼奏,击鼓技巧尤为繁复,用轻重击、轻重滚、连滚带击或多种奏法的交互组合使用,可以演奏出风格迥异的鼓段(或称“鼓牌子”)。 花盆鼓:因鼓面大、鼓底小、状如花盆而得名。由堂鼓演变而来,也称“南堂鼓”。由于形状似缸,还有“缸鼓”之名。现已广泛用于京剧等各种地方戏剧和歌舞伴奏、器乐合奏及独奏。 花盆鼓的鼓身高60厘米,鼓上面直径57厘米,鼓的下皮比上皮小一倍,直径为28.5厘米,鼓身周围绘有民族风格的金色云龙图案,形象维肖,栩栩如生。并附用特制的鼓架。鼓身多用椿、杨或柳木制作,经车旋而成。鼓皮用水牛皮或旱牛皮,但上面鼓皮以用牛的脊背皮为好。演奏花盆鼓时,以木棰敲击上面鼓皮而发音,音色低沉、雄厚,比堂鼓柔和,并可奏出不同的音调。 大堂鼓:鼓类乐器中形体较大者,多使用椿木、色木、桦木和杨木等制作鼓身,因鼓面较大,鼓皮多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两块面积相同的牛皮而成,平常置于木架上用两个鼓捶演奏。大鼓发音低沉而雄厚,主要用于器乐合奏、舞蹈和戏曲伴奏,也是锣鼓队中的主要乐器。 古代,大鼓多用于报时、祭祀、仪仗或军事。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楼之上。北京鼓楼上的大鼓制于清代,是专门作为公共报时用的。鼓面直径达1.5米,曾有“鼓王”之称。每到夜间报更时分,钟鼓楼上钟鼓齐鸣,低沉的鼓声传播全城。直到1915年钟表普遍使用后,它才成为供人们观赏的文物。在北京天坛,也藏有一面清代制造的大鼓,面径1.5米,高约2米,是过去皇帝祭天时才使用的。 大鼓由两根较粗的木棰敲击发音,鼓的中心发音较低而深厚,越向边缘声音则越高而坚实。由于从中心到边缘各圈的音色不同,演奏时可利用这些变化来丰富它的表现力。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顿击、闷击、压击、摇击和滚奏等。大鼓鼓面较大,音量能从很弱到很强,力度变化很大。对情绪和气氛的渲染能起很大的作用。音响能与乐队融合,可加强乐队的低音。它还可以独奏或作为效果乐器使用,模仿雷声、炮声。 书鼓:鼓身呈扁圆形,两面蒙皮,鼓面直径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发音较堂鼓低,但很响亮,专用于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等各种鼓书伴奏,也适用于各地的曲艺演唱和鼓书伴奏。用单箭演奏,书鼓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架高90厘米左右,说唱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鼓箭击鼓表 点鼓:又称“怀鼓”。16世纪初就已流行于苏南地区。呈扁圆形,鼓框用色木等硬质木材制作,中间微高,边缘渐低,鼓腔直径约18厘米,两面蒙以牛皮,用密排鼓钉绷紧。鼓棰用红木或竹制成,称为签子。 演奏时,奏者将鼓的一边直立在右膝上,鼓的一面朝前,右手腕部压住鼓的上方边缘,使之固定,同时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执鼓棰敲击。左手持板击节。用于“十番鼓”器乐合奏或昆曲清唱伴奏,一般是每拍敲一下,起掌握节奏作用。 战鼓:外形与大鼓相似,仅鼓身较低矮,故又有“扁鼓”之称。发音比堂鼓低,但很响亮。过去曾用于宗教音乐,在1723年建立的北京雍和宫里,藏有一面直径1米左右,鼓身仅高20厘米的扁鼓。如今主要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团和锣鼓队。 板鼓:常与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并有“单皮”(一面蒙皮)和“班鼓”(过去戏班专用)之称,是我国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乐”中,那时称为“节鼓”。 板鼓构造独特,音色清脆。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便世代相衍,流传至今,广泛用于昆曲、京剧、评剧、越剧、汉剧、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陕西梆子、山东柳子等地方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也可以独奏(如苏南吹打中的快板鼓)。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于指挥和领奏地位。在京剧音乐中,凡人物出场、角色演唱、剧情变化,除用各种打击姿势及各种击音进行指挥外,还与拍板一起为唱腔打节奏,给锣鼓演奏增加花点,以及烘托舞台气氛和人物形象。 板鼓是形体矮小的单面鼓,鼓身用色木、桦木、槐木、桑木、榉木或柚木等硬质木料制作,由5块较厚木板拼合而成,鼓身直径25厘米,但绝大部分是木质板面,中间振动发音的鼓面仅有5~10厘米,鼓膛呈八字形,鼓边高9.5厘米。鼓皮用牛皮,张紧于整个板面直到底边为止。蒙皮的鼓膛部分又叫“鼓光”,是敲击发音部位。板鼓发音的高低,取决于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松紧。为保持鼓皮的张力,所钉鼓钉较多,并在底部箍以铁圈。 板鼓因适用的剧种不同,而在规格上有大鼓膛、中鼓膛和小鼓膛之分。小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仅有5厘米,鼓中间高11.5厘米,鼓下口直径23.5厘米,发音高亢脆亮,主要用于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伴奏以及器乐合奏,适用范围较广。大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10厘米,鼓中间高11厘米,鼓下口直径24.5厘米,发音宽亮淳厚,适于南方的十番鼓使用,可独奏出快鼓段。中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8厘米,鼓中间高11.2厘米,鼓下口直径24厘米,发音介于大、小膛板鼓之间,多用于越剧、陕北和山西的地方戏曲伴奏,并在器乐合奏中使用。 演奏板鼓时,将鼓吊于木架上,使用两根藤或竹制的鼓箭敲击,不仅鼓心、鼓边发音高低有别,而且因使用了点箭(用鼓箭点击鼓面)或满箭(用鼓箭平击鼓面),发出的音响也不同。 排鼓:我国鼓类乐器中的新品种,解放后,我国乐器工人和音乐工作者,总结国内外鼓类乐器技术经验,根据民间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而成,造形美观,音色丰富多变,具有民族风格,已成为民族乐队中的重要乐器,广泛用于器乐合奏、地方戏曲和歌舞伴奏。在一些歌舞厅经常看到的”架子鼓“也就是排鼓。 排鼓一般由5个大小不同、发音高低有别的鼓组成一套。每个鼓的两面外径相同而内径不一,可发出两个音高不同的音,共可发出10个不同的音。鼓的两面都装有调音设备,调音的幅度一般可达四度或五度,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音。鼓身固定在一个特制的鼓架上,鼓架上端为U型的叉架,中间为套管制成的立柱,下端为三角架。立柱可上下伸缩,以使鼓身随着演奏者的需要升降,鼓身装在叉架上,便于翻转进行音高选择。演奏时,排鼓多摆成一字形、八字形、半圆形或弧形。鼓面可倾斜15~45度,可供立击、坐击、侧击或斜击,可以进行拍击、轮击和交叉击等。 排鼓发音激烈、跳荡,中、低音宽厚雄伟,高音坚实有力,既保持了堂鼓的风格,又具有圆润、抒情的特点。由于具有不同音高、音色及轻重的变化,所以最适于大型民族乐队使用及鼓乐独奏,是一种色彩性的乐器。除可集群使用外,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其音色和性能,单独抽出来用于地方戏曲和器乐合奏。它善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有丰合多彩的音响效果。 琴鼓:一种能够演奏旋律的渔鼓。它是成都民族竹管乐器业余研制组制成在四川民间曲艺“竹琴”的伴奏乐器启发下研制成功的,由16根长短不同的毛竹筒(或塑料简)构成,每根竹筒上蒙以牛皮或羊皮,通过竹制固皮圈紧固在竹筒的上口。竹筒分两排置于木质琴架上。演奏时,奏者双手各执一支竹制琴箭击奏,发出由(D~f1)16个音,音色柔润、清晰而明亮,既可用于器乐合奏或伴奏,也可用来单独演奏乐曲。 西洋的鼓 有大鼓、小鼓、定音鼓、康加鼓、邦哥鼓、爵士鼓等。 小鼓(又称小军鼓、响弦鼓),是一种具有响弦横置在鼓面的打击乐器。 常出现于军乐队、管弦乐团、管乐团等,以一线或者低音谱记谱。 定音鼓是打击乐器的一种。定音鼓是管乐队或交响乐队中的基石。 康加鼓是打击乐器的一种。一般为直径四十厘米,高度约为一米之鼓。常见为两个一组。 邦哥鼓是鼓的一种。多为两个一组,直径及高度均约为三十厘米。常用于拉丁音乐。 爵士鼓又名架子鼓,是一种。此乐器集合许多打击乐器为一体而由一人演奏。

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来,“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 腰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端蒙皮,鼓身有两支铁环,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腰鼓无固定音高,音响清亮,既可用作伴舞乐器,也可作为舞蹈道具,表现欢快热闹的情景,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 狼涨:又名“狼鼓”。流行于福建地区。狼涨源于古代细腰鼓类乐器,形制与朝鲜族长鼓、壮族蜂鼓相似。鼓身木制,全长约70厘米左右,中部细小,两端粗大而中空,两面蒙牛皮,鼓面直径30厘米左右,鼓皮装于金属圆环上,由绳索穿系绷紧。用木棰敲击或用手拍击发音,用于福建地区“笼吹”、“福州十番”等器乐合奏和 闽剧伴奏。 渔鼓: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南宋时已有这种乐器。现代使用的渔鼓,是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一端蒙以猪皮或羊皮而成,演奏时,左手坚抱渔鼓,右手拍击,是民间曲艺“道情”、“渔鼓”和“竹琴”的主要伴奏乐器。 同鼓:民间流传的较大型的鼓类乐器。堂鼓之一种。广泛流行于苏南一带。同鼓的鼓身呈桶形,中间略宽,鼓高约6O厘米,多用椿木、色木、桦木或杨木制作,两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径约50厘米。鼓身中部装有3个鼓环,用以穿系鼓带或作悬挂之用。 演奏时,将同鼓悬空挂于木制三脚架上,以红木或其他硬质木料制作的双棰敲击。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戏曲伴奏和喜庆节日里群众性的锣鼓队。在锣鼓队行进时可系带悬挂在身上演奏。奏法有单打、双打、滚击、闷击等技巧。敲击鼓心、鼓边、鼓框,由鼓心逐渐向鼓边去奏,或由鼓边逐渐向鼓心敲击,均可取得不同的音色变化。 在器乐合奏“十番鼓”、“十番锣鼓”中,同鼓与板鼓由一人兼奏,击鼓技巧尤为繁复,用轻重击、轻重滚、连滚带击或多种奏法的交互组合使用,可以演奏出风格迥异的鼓段(或称“鼓牌子”)。 花盆鼓:因鼓面大、鼓底小、状如花盆而得名。由堂鼓演变而来,也称“南堂鼓”。由于形状似缸,还有“缸鼓”之名。现已广泛用于京剧等各种地方戏剧和歌舞伴奏、器乐合奏及独奏。 花盆鼓的鼓身高60厘米,鼓上面直径57厘米,鼓的下皮比上皮小一倍,直径为28.5厘米,鼓身周围绘有民族风格的金色云龙图案,形象维肖,栩栩如生。并附用特制的鼓架。鼓身多用椿、杨或柳木制作,经车旋而成。鼓皮用水牛皮或旱牛皮,但上面鼓皮以用牛的脊背皮为好。演奏花盆鼓时,以木棰敲击上面鼓皮而发音,音色低沉、雄厚,比堂鼓柔和,并可奏出不同的音调。 大堂鼓:鼓类乐器中形体较大者,多使用椿木、色木、桦木和杨木等制作鼓身,因鼓面较大,鼓皮多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两块面积相同的牛皮而成,平常置于木架上用两个鼓捶演奏。大鼓发音低沉而雄厚,主要用于器乐合奏、舞蹈和戏曲伴奏,也是锣鼓队中的主要乐器。 古代,大鼓多用于报时、祭祀、仪仗或军事。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楼之上。北京鼓楼上的大鼓制于清代,是专门作为公共报时用的。鼓面直径达1.5米,曾有“鼓王”之称。每到夜间报更时分,钟鼓楼上钟鼓齐鸣,低沉的鼓声传播全城。直到1915年钟表普遍使用后,它才成为供人们观赏的文物。在北京天坛,也藏有一面清代制造的大鼓,面径1.5米,高约2米,是过去皇帝祭天时才使用的。 大鼓由两根较粗的木棰敲击发音,鼓的中心发音较低而深厚,越向边缘声音则越高而坚实。由于从中心到边缘各圈的音色不同,演奏时可利用这些变化来丰富它的表现力。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顿击、闷击、压击、摇击和滚奏等。大鼓鼓面较大,音量能从很弱到很强,力度变化很大。对情绪和气氛的渲染能起很大的作用。音响能与乐队融合,可加强乐队的低音。它还可以独奏或作为效果乐器使用,模仿雷声、炮声。 书鼓:鼓身呈扁圆形,两面蒙皮,鼓面直径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发音较堂鼓低,但很响亮,专用于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等各种鼓书伴奏,也适用于各地的曲艺演唱和鼓书伴奏。用单箭演奏,书鼓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架高90厘米左右,说唱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鼓箭击鼓表 点鼓:又称“怀鼓”。16世纪初就已流行于苏南地区。呈扁圆形,鼓框用色木等硬质木材制作,中间微高,边缘渐低,鼓腔直径约18厘米,两面蒙以牛皮,用密排鼓钉绷紧。鼓棰用红木或竹制成,称为签子。 演奏时,奏者将鼓的一边直立在右膝上,鼓的一面朝前,右手腕部压住鼓的上方边缘,使之固定,同时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执鼓棰敲击。左手持板击节。用于“十番鼓”器乐合奏或昆曲清唱伴奏,一般是每拍敲一下,起掌握节奏作用。 战鼓:外形与大鼓相似,仅鼓身较低矮,故又有“扁鼓”之称。发音比堂鼓低,但很响亮。过去曾用于宗教音乐,在1723年建立的北京雍和宫里,藏有一面直径1米左右,鼓身仅高20厘米的扁鼓。如今主要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团和锣鼓队。 板鼓:常与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并有“单皮”(一面蒙皮)和“班鼓”(过去戏班专用)之称,是我国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乐”中,那时称为“节鼓”。 板鼓构造独特,音色清脆。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便世代相衍,流传至今,广泛用于昆曲、京剧、评剧、越剧、汉剧、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陕西梆子、山东柳子等地方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也可以独奏(如苏南吹打中的快板鼓)。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于指挥和领奏地位。在京剧音乐中,凡人物出场、角色演唱、剧情变化,除用各种打击姿势及各种击音进行指挥外,还与拍板一起为唱腔打节奏,给锣鼓演奏增加花点,以及烘托舞台气氛和人物形象。 板鼓是形体矮小的单面鼓,鼓身用色木、桦木、槐木、桑木、榉木或柚木等硬质木料制作,由5块较厚木板拼合而成,鼓身直径25厘米,但绝大部分是木质板面,中间振动发音的鼓面仅有5~10厘米,鼓膛呈八字形,鼓边高9.5厘米。鼓皮用牛皮,张紧于整个板面直到底边为止。蒙皮的鼓膛部分又叫“鼓光”,是敲击发音部位。板鼓发音的高低,取决于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松紧。为保持鼓皮的张力,所钉鼓钉较多,并在底部箍以铁圈。 板鼓因适用的剧种不同,而在规格上有大鼓膛、中鼓膛和小鼓膛之分。小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仅有5厘米,鼓中间高11.5厘米,鼓下口直径23.5厘米,发音高亢脆亮,主要用于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伴奏以及器乐合奏,适用范围较广。大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10厘米,鼓中间高11厘米,鼓下口直径24.5厘米,发音宽亮淳厚,适于南方的十番鼓使用,可独奏出快鼓段。中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8厘米,鼓中间高11.2厘米,鼓下口直径24厘米,发音介于大、小膛板鼓之间,多用于越剧、陕北和山西的地方戏曲伴奏,并在器乐合奏中使用。 演奏板鼓时,将鼓吊于木架上,使用两根藤或竹制的鼓箭敲击,不仅鼓心、鼓边发音高低有别,而且因使用了点箭(用鼓箭点击鼓面)或满箭(用鼓箭平击鼓面),发出的音响也不同。 排鼓:我国鼓类乐器中的新品种,解放后,我国乐器工人和音乐工作者,总结国内外鼓类乐器技术经验,根据民间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而成,造形美观,音色丰富多变,具有民族风格,已成为民族乐队中的重要乐器,广泛用于器乐合奏、地方戏曲和歌舞伴奏。在一些歌舞厅经常看到的”架子鼓“也就是排鼓。 排鼓一般由5个大小不同、发音高低有别的鼓组成一套。每个鼓的两面外径相同而内径不一,可发出两个音高不同的音,共可发出10个不同的音。鼓的两面都装有调音设备,调音的幅度一般可达四度或五度,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音。鼓身固定在一个特制的鼓架上,鼓架上端为U型的叉架,中间为套管制成的立柱,下端为三角架。立柱可上下伸缩,以使鼓身随着演奏者的需要升降,鼓身装在叉架上,便于翻转进行音高选择。演奏时,排鼓多摆成一字形、八字形、半圆形或弧形。鼓面可倾斜15~45度,可供立击、坐击、侧击或斜击,可以进行拍击、轮击和交叉击等。 排鼓发音激烈、跳荡,中、低音宽厚雄伟,高音坚实有力,既保持了堂鼓的风格,又具有圆润、抒情的特点。由于具有不同音高、音色及轻重的变化,所以最适于大型民族乐队使用及鼓乐独奏,是一种色彩性的乐器。除可集群使用外,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其音色和性能,单独抽出来用于地方戏曲和器乐合奏。它善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有丰合多彩的音响效果。 琴鼓:一种能够演奏旋律的渔鼓。它是成都民族竹管乐器业余研制组制成在四川民间曲艺“竹琴”的伴奏乐器启发下研制成功的,由16根长短不同的毛竹筒(或塑料简)构成,每根竹筒上蒙以牛皮或羊皮,通过竹制固皮圈紧固在竹筒的上口。竹筒分两排置于木质琴架上。演奏时,奏者双手各执一支竹制琴箭击奏,发出由(D~f1)16个音,音色柔润、清晰而明亮,既可用于器乐合奏或伴奏,也可用来单独演奏乐曲。 西洋的鼓 有大鼓、小鼓、定音鼓、康加鼓、邦哥鼓、爵士鼓等。 小鼓(又称小军鼓、响弦鼓),是一种具有响弦横置在鼓面的打击乐器。 常出现于军乐队、管弦乐团、管乐团等,以一线或者低音谱记谱。 定音鼓是打击乐器的一种。定音鼓是管乐队或交响乐队中的基石。 康加鼓是打击乐器的一种。一般为直径四十厘米,高度约为一米之鼓。常见为两个一组。 邦哥鼓是鼓的一种。多为两个一组,直径及高度均约为三十厘米。常用于拉丁音乐。 爵士鼓又名架子鼓,是一种。此乐器集合许多打击乐器为一体而由一人演奏。

要看是什么音乐,架子鼓主要是现代音乐,是摇滚乐必不可少的主要乐器!总之鼓的作用主要就是打节奏…


鼓这一乐器常在什么时候使用?各有什么的作用?
渔鼓: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南宋时已有这种乐器。现代使用的渔鼓,是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一端蒙以猪皮或羊皮而成,演奏时,左手坚抱渔鼓,右手拍击,是民间曲艺“道情”、“渔鼓”和“竹琴”的主要伴奏乐器。 同鼓:民间流传的较大型的鼓类乐器。堂鼓之一种。广泛流行于苏南一带。同鼓...

埙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埙是古术乐器,关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古乐器出现在6700多年前的中国。在西安半坡出土的原始社会中,这种乐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存在了。在当时,它被用作一种类似牛角的工具,用来聚集人们进行狩猎。当时只有一个小3度的洞,后来发展成乐器用。到了商代,已经发展到五孔,成为正式的乐器使用。但由于五孔始终...

中国乐器一共有几种
我国吹管乐器起源甚古,相传在四千年前夏禹时期,就有一种用芦苇编排而成的吹管乐器叫做『钥』。 民国二十年,山西万泉县荆村发掘出三个新石器时代的『埙』。《诗经》中有箫、管、钥、埙、笙等乐器的记载。后来兴起的军乐,又叫鼓乐、横吹、骑吹等,是以排萧、笳、角、笛等为主要乐器,常在军队行进时吹奏,也有用...

胡笳是一种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吹管乐器,源于我国哪个时期。
原始的胡笳,曾用于战争之中。西汉之时已广泛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又出现了多种形制的胡笳。首先由芦叶的管身改为芦苇杆的管身,外形与维吾尔族双簧单管气鸣乐器巴拉曼(又称皮皮)相似,将芦管上端压扁后呈双簧形,管身与簧片仍为一体,所不同的是管身上没有开按音孔。嗣后...

请问箜篌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现在还流传吗?
今新疆克孜尔古窟38窟晋代思维菩萨伎乐所奏乐器即为凤首箜篌。凤首箜篌在隋唐用于天竺乐、骠国乐和高丽乐中。唐德宗(78O~805)时,从骠国(今缅甸)也传进了凤首箜篌。这是项有绦轸的一种凤首箜篌,至今还在缅甸流传,称“桑柯”或“弯琴”,也叫作“缅甸竖琴”。而在国内,凤首箜篌在明代后...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欢的一种乐器,苗族的芦笙节是什么时候?有何特色?
芦笙节是中国少数民族苗族的重要文化活动。这个节日通常是苗族庆祝传统文化、音乐和舞蹈的一个场合。芦笙节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演奏芦笙,芦笙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期间,成群的人聚集在一起演奏芦笙,唱传统歌曲,参加舞蹈比赛。芦笙节的另一个特点是苗族传统服饰和习俗,这是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战时英军经常用一种乐器,那种乐器都是管子,吹的那条管子长。_百度知...
苏格兰风笛(BAGPIPE)这个乐器,早在十五世纪,就在欧洲各国出现了。由此可知, 风笛并非源于苏格兰。从英国边界的诺森伯利亚(英格兰古王国)一带,越过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特别是东欧国家像罗马尼亚、捷克、甚至斯伐洛克,这些国家的风笛文化很早便已展开。经过了数百年的变迁,风笛的型式愈益多样化,也更...

镈器物简介
镈,一种硕大的单一打击乐器,常在贵族的重要仪式中与编钟和编磬共同演奏,增添庄重的音乐氛围。其独特的设计包括环形钮扣、平滑的开口和椭圆形或类似瓦片的器身形态。1970年,山西省万荣县庙前村发掘出一件珍贵的镈,它高大且具有显著特点。乐器的盖子较小,底部则是大型的合瓦形状,钮扣设计别致,雕饰为...

在吴宇森的《赤壁》中周瑜和孔明一起演奏音乐的乐器叫什么名字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

歌舞月中的舞乐是以哪一种乐器为主
1、五弦琵琶:就是敦煌飞天反弹的那种琵琶。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历史久远、造型别致,盛唐时期曾流行于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并东传日本。到了宋代,便不见教坊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失传。2、小箜篌: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是竖箜篌之...

金湖县13178647984: 为什么会有鼓,鼓有什么用 -
闵陈盐酸: 鼓,是我国劳动人民从很早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的一种乐器.我们勤劳的祖先在会说话会唱歌的时候,就开始使用敲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说,我们的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发现枯树干(也就是空心树干)和实心树干有完全不同的声音,并且发现中间空的物体能够发出共鸣使音量增大.于是就用空心树干,蒙上兽皮或蟒蛇皮,做成了木鼓,供娱乐时敲打. 在古代的时候,鼓主要是用来驱赶猛兽的武器.而且还是军队中必备的物体,在军队中用鼓报时或发布命令.另外,皇帝外出的时候还要有鼓车跟随. 到了汉代之后,鼓的形状、大小、装饰都不一样了,而且民间也有了鼓舞乐.从此鼓就成了一种乐器.

金湖县13178647984: 关于鼓是从什么时期到什么时期的资料 -
闵陈盐酸: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除了作为乐器外鼓在...

金湖县13178647984: 鼓种类大全 -
闵陈盐酸: 鼓的种类有腰鼓,两杖鼓,渔鼓,同鼓,花盆鼓. 1、腰鼓 腰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端蒙皮,鼓身有两支铁环,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腰鼓无固定音高,音响清亮,既可用作伴舞乐器,也可作为舞蹈道具,...

金湖县13178647984: 中国古代打击乐器 -
闵陈盐酸: 编钟、鼓、钲、编磬等. 1、编钟 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

金湖县13178647984: 架子鼓的介绍 -
闵陈盐酸: 架子鼓是爵士乐队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无音高打击乐器,又称爵士鼓,它形成于本世纪40年代,它包含着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音色的手击乐器和脚击乐器.手击乐器有小鼓、嗵鼓、吊钗等,脚击乐器有大鼓、踩钗.在此基础上,根据演奏的需要、...

金湖县13178647984: 鼓是怎样成为佛教法器的 -
闵陈盐酸: 鼓是民间常见的打击乐器.世界各地鼓的种类、形状和称呼有很多,用于各种场合和仪式之中,如战场、殿堂、庙宇、舞台等等,具有警示、鼓舞、激励、欢庆等等许多作用.而鼓在佛教寺院里,也是最具标志性的礼拜法器,也有着报时、集众...

金湖县13178647984: 手鼓得操作方法 -
闵陈盐酸: 如果是民族乐器的话,大部分在一些具有西域风格的曲目上会用到手鼓,或者本来就是当地的音乐,也大量使用手鼓,另外朝鲜族音乐也有....多用作伴奏,也有独奏为一格的,附和歌声.还有种非洲手鼓,感觉就是挺粗放的狂欢一类型,是他们最主要的乐器... 演奏挺简单的,双手“虎口”扶住鼓框,除拇指外,其余四个手指指都可用于击鼓.手指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能发出音响有别的“咚”、“哒”之声...

金湖县13178647984: 古代乐器名称 -
闵陈盐酸: 金[钟]:八音之一.金属制的打击乐器.历史久远,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有陶钟,是新石器晚期的遗物;商代以来的钟为铜制,多是大、小三枚组合起来的编钟,成为依一定音列组成的旋律乐器.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的编钟数...

金湖县13178647984: 架子鼓有什么作用? -
闵陈盐酸: 架子鼓的出现,让音乐变得更加丰富饱满,一个好的鼓段编配,能够让音乐本身更具感染力,更加充满力量,再加上架子鼓本身可以以独奏的形式表现音乐,所以就音乐而言,架子鼓是一种越来越不可忽略的器乐之一.补充:架子鼓(英文:...

金湖县13178647984: 大鼓的大鼓简介 -
闵陈盐酸: 大鼓(梵名dundubhi)乐器名.打击乐器的一种,又作太鼓.即在中空的木制圆筒上张皮,以供打击的乐器.在佛教古来被做为敲打集众之用. 在《有部目得迦》卷八中说:“六大都城诸苾宣等,咸悉来集,人众既多,遂失时候.佛言:应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