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和谐的思想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有什么启示

作者&投稿:翁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管理学有哪些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倡导德.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仁”为本、“立德”为先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的和谐精神是具有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现代的人本管理,从东方到西方,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居仁怀义”,追求管理者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以及员工与顾客的和谐,可以说这些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精要.
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伦理观念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照搬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会因国人心理抵触,其效果将大打折扣.但要完全用中国传统式家庭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可能在创业时期有积极的作用,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它肯定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就是中国企业成长慢(国企)、寿命短(私企)的原因.因此,中国企业面对入世后国外大企业的竞争,若不能迅速成长和有机整合,就会面临生存乃至淘汰的危机.对家族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其跳出“家族主义”的框架,吸收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化管理的科学思想,对我国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明智的选择.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灵魂.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其他思想家,都把追求和谐作为自己的哲学目标.
和谐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较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郑语》,西周太史史伯为郑桓公分析天下大势时指出,西周将要灭亡,原因是周王亲小人、远贤臣,不顾人民的意愿,且“去和而取同”.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最早出现的和谐思想或观点.在这里,史伯把“和”与“同”作为对立的范畴列出,什么是“和”,什么是“同”,它们之间本质的不同在哪里呢?史伯下面举例来分析:“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总之,事物是多种因素的集合,它们相互配合,协调组成新的事物,达到理想的效果.和谐内在的包含多样性、差异性、矛盾甚至冲突,但是,事物最终会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即和谐.所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和”,就是“以他平他”,即不同的事物构成一个整体,形成多样性的统一.同时,史伯也论证了和谐的作用,在他看来,“和实生物”,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的音乐,只有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缤纷,只有一种味道称不上美味,只有一种东西就没法进行优劣的比较.相同的事物不能产生新的事物,也就是说,“同则不继”.
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谐概念不断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和谐”与一切美好的东西紧密相连,如和平、和睦、和气、和善、和美、和乐、祥和、柔和、温和、亲和等等,由此“和谐”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和至高境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是自然人的状态,而“和”是社会人之符合礼仪法度从容自然的理想状态,就是人们追求的和谐状态.
和谐思想要求人们坚持和谐的原则.就是说,要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甚至是矛盾性.人们不能用整齐划一的,绝对化的思想看待事物.要正确的认识事物,正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充分尊重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孔子认为能不能坚持和谐的原则是区分和衡量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灵魂。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其他思想家,都把追求和谐作为自己的哲学目标。
和谐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较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郑语》,西周太史史伯为郑桓公分析天下大势时指出,西周将要灭亡,原因是周王亲小人、远贤臣,不顾人民的意愿,且“去和而取同”。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最早出现的和谐思想或观点。在这里,史伯把“和”与“同”作为对立的范畴列出,什么是“和”,什么是“同”,它们之间本质的不同在哪里呢?史伯下面举例来分析:“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总之,事物是多种因素的集合,它们相互配合,协调组成新的事物,达到理想的效果。和谐内在的包含多样性、差异性、矛盾甚至冲突,但是,事物最终会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即和谐。所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和”,就是“以他平他”,即不同的事物构成一个整体,形成多样性的统一。同时,史伯也论证了和谐的作用,在他看来,“和实生物”,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的音乐,只有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缤纷,只有一种味道称不上美味,只有一种东西就没法进行优劣的比较。相同的事物不能产生新的事物,也就是说,“同则不继”。
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谐概念不断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和谐”与一切美好的东西紧密相连,如和平、和睦、和气、和善、和美、和乐、祥和、柔和、温和、亲和等等,由此“和谐”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和至高境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是自然人的状态,而“和”是社会人之符合礼仪法度从容自然的理想状态,就是人们追求的和谐状态。
和谐思想要求人们坚持和谐的原则。就是说,要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甚至是矛盾性。人们不能用整齐划一的,绝对化的思想看待事物。要正确的认识事物,正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充分尊重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孔子认为能不能坚持和谐的原则是区分和衡量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反对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随声附和的思想作风。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经典,它构建了一个贯穿阴阳相互作用的和谐宇宙模式。它告诉人们,世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和谐的整体。“易”是变易,也内在的包含着和谐的含义。它认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就是说,日月的变化、寒暑的交替等等自然现象,都由阴阳两方面构成,都必须遵循阴阳变易的法则。阴阳二性具有本源性和功能性,乾坤(阴阳),既构成自然万物的生成之本(“元”),又构成自然万物的生成之因(“生”“成”)。《易传》一方面指明了乾坤(阴阳)“始”“生”万物的本源性特征,另一方面还指明了其“始”“生”万物的功能性意涵。六十四卦揭示了阴阳运作的过程,展示了天道运行、化生万物的一个秘密,即“阴阳合德”,“刚柔相推”。“天地交而万物通”;“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天地相遇,品物咸章。”阴阳交合在天地万物生化流行中的作用。阴阳“合德”(交合),万物流行,《系辞》又称之为“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则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传》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又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就是说,事物的变化是刚柔相推的结果。所以《系辞传》又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总之,《周易》认为,阴阳与刚柔的和谐作用孕育了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
天道是没有意识的,但是,天道有规律。自然按照规律和谐的运行。恒卦《彖传》说:“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恒久、恒常就是法则,就是常规,也就是规律。所以豫卦《彖传》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就是说,天地按照规律而动,即和谐的运动。日月周转不会偏离轨道,四季更替不会出现差错。天地万物,有盈满就有亏损,都是因应着时光的流转,或消衰,或生息。自然界的变化,有规律可循,有序运动,不相紊乱。《易传》还常常把这种“不相紊乱”的自然变化称为“阴阳不测”之“神”。如《说卦传》云:“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这里的“神”就是规律,就是和谐。
史伯以后,和谐概念被政治家用来处理政治关系,他们主张建立和谐的政治关系对于统治者维护统治至关重要。比史伯晚200多年的齐相晏子继承了史伯的和谐思想并加以发展。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子在回答齐侯“和与同异乎”的时候,晏子以做羹和音乐为喻揭示了“和”与“同”的区别。晏子认为厨师做羹要用各种不同的味来调制,才能得到美味;乐师要融合不同的音乐元素,协调不同特色的声音,才能创造出美妙的音乐。他联系到君臣关系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可见,晏子的和谐思想针对性更强,提升到了实践层面,成为一种政治理念。他要求君主治国理政要更合理更科学。君主治理国家要坚持和谐的原则:制定决策,发布命令,要善于多方倾听不同的意见,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要听,兼听则明。使君臣之间在更高水平上达到和谐的状态。
老子创立了道的理论,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道是无为的。他告诉人们要“唯道是从”,爱道,循道,无为而无不为。他的“自然和谐论”的政治思想体系就是上述思想的体现。根据这种思想,统治者的作为应该顺应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事。统治者要很好地进行统治,还得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维护万物的“自然”状态,保持自然的秩序不变。一句话,应该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这是老子提出的根本原则,也是最高原则。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等同于我们现所说的大自然或自然界,而是一种自然状态。老子所关心的不是自然界,而是人类和人类社会,是与人类社会生存有关的状态,是一种类似于自然无为、自然而然的和谐状态。自然状态包含事物自身内在的发展趋势,是原有自发状态延续的习惯和趋势。老子眼中的“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事物自发状态的保持与延续的习惯与趋势,或者说是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老子所描绘的这种“自然”状态下的人类社会,统治者与老百姓之间自是互不干扰,相安自得,怡然自乐,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田园式理想状态。
老子从万物的本原“道”出发,推演出其治世良方,在原则上要求“道法自然”,按事物自身应有的规律办事,不要人为地干涉事物的发展;在实践层面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为所欲为,利用手中的特权横加干涉老百姓的生活。统治者应该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在政治统治的操作上做到“无为而治”,从而达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相安无事,和谐共存。老子反对统治者干预民众的生活,而倡导让民众按其自然本性而活。
老子认为,只要顺应自然,坚持无为的原则,就会取得成功。统治者如果能够惟道是从,万物便自然道化。不能干扰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无所适从,那样,最终只能失去天下。因此,高明的统治者应以无为来对待世事,以不言来实施教化。“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就是这个道理。总的来说,统治者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就要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要以清静无为为原则,以安定不扰民为上,只有这样,才能各守其静,天下也就相安无事,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这就是老子的“内政”方略。
在“外交”上,老子更能显示出一个“政治家”的深谋与远见。针对“国际”上常出现的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情况,老子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所应遵循“谦下” 的基本原则。大国对小国谦下,小国就如百川汇之于江海,自然就能聚拢于大国之中;小国谦下就能被大国所容纳。这样,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皆得其欲”,从而能做到和平相处。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的理念。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仁者,爱人”。和谐是仁的理念追求的目标和境界,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的“礼”,“孝”,“恕”,“诚”等等,都是和谐之道的工具。孔子的弟子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可见“礼”与“和”的关系,礼是从属于和谐的。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的“人和”指人民的团结,人民齐心合力团结一致是取得胜利的决定性条件。庄子则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将“和”视为取得快乐的根本,有“和”才有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无间,那么就会其乐融融,怡然自得。荀子则认为人之所以“最为天下贵”,是因为人能“和”,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人与人之间和睦协调就能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力量就强大,力量强大,就能战胜外物。
先秦思想家把“和”作为最高的政治伦理原则,作为政治理念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尚书》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强调首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使之团结和睦,上下一心;然后治理自己的诸侯国并协调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天下臣民都友好如一家。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社会形态,家庭和睦,国家安宁,人人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彼此没有冲突。正像《礼记·礼运》中描述的那样:“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这真是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一个美好的人间乐园!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处于平衡与协调的状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各得其所,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正如《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老子认为生态是整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来源于自然,人也来源于自然,人和生物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求得生存。生态系统是道循环运动的产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缔造了生物,德养育了生物,周围环境使它成为一定的形态,各种力量制约它的成长。生态遵循道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生态变化的动力来自它的内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的相互作用是生态变化的内在动力。
道使生态系统自然趋向平衡。“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种平衡是自然本身的动态平衡,不是神或上帝的力量促成的。现代生态学表明,各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水和大气的循环,各种食物链的能量转换,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现代系统科学揭示了耗散结构的系统循环的内在机制。老子指出,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都是道缔造的,都遵循着道的规律。自然的协同,稳定与和谐给给予人的启示是: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一致,同时也要维护自然的稳定与和谐,特别是维护生态平衡。美国著名学者卡普拉对道家的这一思想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以及两者潜在的一致”。老子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顺从天道,惟道是从,自觉的维护生态平衡。道家反对禁欲也反对纵欲,贪欲不仅危害自己的健康,还会败坏社会风气。老子严肃的指出,要“去甚,去奢,去泰”凡事不要走极端,不要奢侈,不要过分,以维护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老子用了一些隐喻论述他的观点,他说,天下万物,有的在前面行走,有的在后面跟随,有的送暖气,有的吹冷风,有的强壮,有的赢弱,有的得胜,有的失败。当时,大小诸侯就是这样,你争我夺,争战不已。老子最后得出结论,从政者要戒除走极端,戒除奢侈,戒除过分。这是老子的“中庸”思想,也是他的和谐思想。核心是不要走极端(去甚)。
《易传》在天道观方面继承、发展了道家自然主义传统,在天人关系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而健全的天人理论体系。《易传》作者认为,天、地、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与人,作为各自独立的形态是有区别的,但是作为一个宇宙生命的整体,则是同本同根,遵循着共同的变易法则的。它们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天道”与“人道”之间存在着内在同一性,分开来说,有天道、人道之别,总而统之,又可以谓之“一阴一阳谓之道”,二者是统一的。天人之间具有相参、相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即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合规律的运动。在这样的“和谐”中,天与人,自然与人,可以超越分别,达到合一,达到和谐和统一。如《文言传》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可见,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协调与合作,和谐与统一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讲了些什么
但这种和谐是包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等矛盾和差别的和谐,因此这种和谐是整体和动态的和谐,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和谐。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一致,中国传统哲学也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的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妇,乃至...

构建和谐社会与哲学理论创新内容简介
这部文集深入探讨了哲学理论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作者抱持着挖掘传统哲学宝库的热忱,系统梳理了和谐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文章逐一评析了与生态平衡和社会和睦相关的现代哲学观点,尤其是对辩证矛盾观进行了深入反思,旨在揭示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核心作用和方法论基础。作者特别关注我国的社会实际...

中国哲学与外国哲学有什么不同?二者分别注重的是什么?
在西方社会的政治理念中,国家和政府并不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统治者,但它是西方每个人心甘情愿让渡的产物。一旦它不能为大家效力,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点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是因为生存环境、社会状况、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缉的差异,形成了两种显然不同的今性。国传统哲学以天人...

悬赏50分:请简单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表现及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发展节律,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风范和精神韵味。 文化是跨国界的。和谐思想在西方国家思想发展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的“新和谐公社”,都...

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得作用
随着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笔者认为,此举无疑是及时且具有现实...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哪一点对人际关系最有意义
仁爱,对人际关系最有意义。中国传统哲学崇尚“仁爱”的原则,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认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了...

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价值
当然,这种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毕竟是传统的和谐思想,它产生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强调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种和谐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特征。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习惯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不包括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不包括优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包含封闭的内陆环境;农耕的经济模式和农业型文化;宗法家族主义的伦理社会。封闭的内陆环境 正如不同的气候、土质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一样,不同的文化土壤自然会有不同的文化生长其上。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蒙思想家...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哪些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它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道家经典《道德经》阐述了“无为而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

中国哪方面传统文化影响最深
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方面是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源远流长,以儒家、道家、法家三家为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儒家着重倡导仁政,主张“以仁治天下”,强调仁义礼智信,认为人应当恭敬至上,以求谋求利,促进社会和谐。道家则以“自然”为核心,强调“以自然为本”,主张“...

白山市19685627963: 和谐社会的哲学意义是,和而不同,对吗? -
訾劳益替: 儒家的“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精神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使和谐思想系统化,形成了一种哲学观.孔子的至理名言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以“和”为准则,胸怀宽阔,能容纳百物,...

白山市19685627963: 辨析:和谐社会哲学意义是“和而不同” -
訾劳益替: 我认为,这里的“和”是指和平,强调大家相处要平安无事;“同”是指同化.意思就是大家要和平共处,不要生事,但是也不能什么都弄成一个样的,像部队那样那就没意思了.只有保持多元化,才能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提高民族竞争力!一己之见,希望可以帮到你.

白山市19685627963: 简述中国哲学的精神 -
訾劳益替: 哲学精神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内容.哲学精神,特别是当代中国哲学精神,是当前我国哲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因而是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尤其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生长点. 哲学精神是哲学永葆"爱智慧"风范的精神品格,...

白山市19685627963: 从思维模式角度谈谈为什么中国文化以和谐为核心思想 -
訾劳益替: 中国以“孔孟之道”为传统的文化思想缺乏西方哲学思想里严谨的辩证思维!因此最终无法得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竞争哲学,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社会矛盾时,多倡导使用“礼让、谦逊、各让一步、吃亏是福”等实用哲学去解决..汇总起来就是“和谐”了!!呵呵!

白山市19685627963: 孔子和谐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
訾劳益替: 子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一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要和谐如果,吃的少了穿的差了人们就要争那怎么和谐呢. 如果人的贪心起了也不能和谐所以,孔子当时提出的和谐是为了能够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将人们的人际关系得到发展. 下...

白山市19685627963: 和合文化是什么 -
訾劳益替: 和合,华夏文化中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皆由阴阳或者五行之气和合而成所呈现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论说.自然 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和合的合,指结合、融合、合作.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

白山市19685627963: 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和合”,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 -
訾劳益替: 和:是初步的统一,是有差别的矛盾共存于同一事物之中;如果不和,即不能共存一个事物之中就没有合! 合:是相互的砥砺,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所以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非常强调和合.只有能容百川之人,方能够知道取长补短,相互包容.合是境界,是和而后达.所以有天人合一.才有人本身就是小宇宙的认识.

白山市19685627963: 论中国和谐哲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
訾劳益替: 斗争与同一要超越这种简单的两极对立,把对立面真正统一起来,就必须从知性思维上升到辩证理性的层次.因为理性不是知性的简单对立面,比如说知性讲对立斗争,理性则并不是反过来讲和谐同一,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把和谐与斗争、对立...

白山市19685627963: 简答中国古代先秦哲学中和的思想 -
訾劳益替: 先秦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殷代中叶到西周厉王末年以前为萌生时期;此后到春秋中叶左右为发展时期;从出现孔、老、墨到秦统一为 争鸣时期. 一、萌生时期. 从殷王盘庚“先王有服,恪遵天命”(《尚书·盘庚》, 到周武王“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牧誓》)到穆王“上帝监民”(《尚书·吕刑》),都是很相信天命,表现为原始客观唯心主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