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朝的万国来朝,和清朝的万国来操的区别。

作者&投稿:银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能分析一下唐朝,明朝时候万国来朝的现象~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被各族人民尊为天可汗!这是历史上少有的荣誉,这种待遇除他之外也只有毛泽东主席才有!这是因为当时的文化、经济、科学以及军事实力相对其它各族发达许多!而明朝时,主要是明成祖在位的那段时间。当时的国力比较强盛,还有郑和下西洋,和各国通商,各国仰慕汉文化,才有了万国来朝的现象!




  明朝所处的14~17世纪,正值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西方各国经过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的洗礼,先后确立起崭新的资本主义制度,并逐步将触角伸向世界各个角落。然而,从明代开始中国古代外交空间却逐步变小,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晚清。

  逐渐变小的明清外交空间
  当然,这是指整体趋势而言,并非说明清任何时候、任何领域外交空间都在变小。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充分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这一时期,来华朝贡的国家数量之多,朝贡规模之大,皆为历代所不及。明成祖时,先后有苏禄等4国国王来华觐见中国皇帝。明代设立四夷馆,中国第一次有了专职翻译机构,这无疑有利于外交空间的扩大。李鸿章访问欧美,这是数千年来中国外交最高主管官员首次走出亚洲,探头看世界。

  但是,明清外交手段、形式整体上没有与时俱进,外交人员地位下降,回旋余地一步步缩小,强国外交逐渐沦为弱国外交。从14世纪到16世纪,中国从开放逐步转向封闭。明政府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规定私人“片板不准入海”,直到嘉靖年间(1552~1566年)屡下禁海之令。15世纪40年代以后停止下西洋。朱元璋不仅采用延长贡期、拒收贡物等办法对中外朝贡关系予以限制,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他对一些海外国家的不信任感与日俱增,明令“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唯琉球、真腊、暹罗许入贡”(《明太祖实录》)。朝贡关系几乎就是外交关系的代名词,只许3个国家入贡,外交空间能有多大?虽然,后来的中国统治者对这个政策有所调整,但外交空间在明清时代逐渐变小却是整体趋势。

  地位低下的外交人员
  明清时外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逐步降低。到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变得瞧不起外交官,几乎把出使国外与卖国连在一起,认为中国派出驻外使节是大伤国体的奇耻大辱。出使国外、常驻国外在汉唐时代司空见惯。即使到了明朝,大臣陈诚仍连续4次出使西域。但自此以后,出使的频率越来越低。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出使英国的消息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时人皆以为耻,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亲友为他出洋“有辱名节”深感惋惜,更多的人甚至认为出洋即是“事鬼”,与汉奸一般。有人编对联讽刺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在长沙准备乡试的考生,集会声讨他,不仅烧毁了他修复的玉泉山上的唐代名刹上林寺,还扬言要捣毁他的住宅,开除他的湖南省籍。郭出使期间,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参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郭离任回长沙,大骂他“勾通洋人”的标语贴满了家乡的大街。他逝世9年后,还有京官上奏要求对他开棺鞭尸。

  晚清外交空间的萎缩表现在外交人员往往成为误国行为的牺牲品。庚子事变中,真心爱国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原驻沙俄公使许景澄等5位大臣,因力劝西太后不可同时对11国宣战,不可派兵攻打驻华使馆和杀害外国外交人员而被处死,5人中,4位是外交官员,行刑时,围观者高呼:“杀汉奸,杀二毛子!”

  囚犯般的外国使臣
  外国人来华访问在明清时一律被看成是来进贡的,且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明代时,外国使臣入居会同馆,日常活动受到严格限制,5天才准许出门一次,平时不许出门,并禁止外国使臣购买史书、丝绸等物。1691年,朝鲜贡使购买《一统志》,礼部奏请康熙批准,将翻译官张灿革职充军。只有外国国王奏请,清帝格外开恩,贡使才能定点限量购买丝绸等物品。利玛窦从旁观者的角度描述说,访华使臣“被当成俘虏或囚犯一样来对待,并不得在旅途中看任何东西。在他们的全部逗留期间,他们被安顿在宫城范围里盖得像牛棚一样的房子里,而且被锁在里边。他们出来不准见到皇上,他们的外交和其他事务都是与钦定的大臣办理的。全国上下都不得与外国人打交道,除了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利玛窦中国札记》)1517年,皮雷斯被葡萄牙国王派为大使于当年到达中国,直到1520年,朝廷仍禁止皮雷斯一行接近皇宫,皮始终没有见到明武宗。明世宗即位后,下令驱逐葡萄牙使团,皮雷斯被囚,死于广东狱中,翻译也被处死。早期荷兰、英国、俄罗斯等国使团来华,并非来寻求打仗,而是希望建立正常关系,但都没有达到出使的目的。

  晚清时朝贡体系在西方列强入侵下逐步瓦解,数千年来中国朝廷起到的“古代东方联合国”的作用不复存在。李鸿章临终前一小时,沙俄公使还在李的病床前逼迫他签字。李悲愤长叹:“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至此,半殖民地状态下的晚清外交陷入几乎毫无回旋余地的困境。

隆庆开关
指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3]
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
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4-5]
也有学者估算,“由万历元年(157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七十二年间,合计各国输入中国的银元由于贸易关系的至少远超过一万万元以上”。[6] 这为大明帝国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为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日后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明朝提供了延长寿命的资本。
促进军器交流
隆庆开关还对明朝的火器的大规模装备军队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朝通过和西班牙、葡萄牙的贸易来购买西方先进的火器,例如西洋火绳枪、红衣大炮等。火器的大量装备使得明朝在后来的对内对外战争中产生了影响。
促进海外移民
隆庆开关还直接推动了海外移民热潮,东南沿海不少渔民和商人开始在东南亚一带定居。[34] 华侨在当地从事商业、手工业、农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服务,深刻改变了当地的原始面貌
进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的真正发生和发展,是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和世界贸易的扩大而发生和发展的,中国也不可能例外。明代的开海贸易,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此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最活跃的、最典型的萌芽行业,如棉纺织业、丝织业、茶叶种植与加工业、制糖业、造船与航运业等,往往是与对外贸易或沿海贸易密切相关的经济部门。明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有了较迅速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沿袭已久的贡舶贸易所造成的国内市场狭小已不能满足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海禁政策更是束缚了商业资本活动,摧残了海外贸易,也伤害了沿海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从事海外贸易的豪富、商贾,特别是沿海人民必然要冲破封建统治阶级设置的禁区,“私通外国,交易番货”
乾隆年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马戛尔尼使团带着国书和送给乾隆皇帝的礼品,漂洋过海到达了天津。可是访华还没正式开始,就发生了礼仪之争。在清朝官员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马戛尔尼使团是过来朝贡的,不存在所谓的平等协商关系。
对此,马戛尔尼使团为了不因小失大,默默的忍受着这一切。随着行程的日益推进,马戛尔尼等人都渐渐受不了了,因为双方的礼仪差别实在是太大了。清朝政府坚持要英国使团按照朝贡的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等人坚决不同意,双方一度僵持不下。乾隆皇帝得知后,还一度下令降低了接待的规格。
最终,马戛尔尼使团还是在热河避暑山庄面见了乾隆皇帝。这一次会面并没有达到谈判通商的目的,只是所谓的进贡和祝寿而已。
1793年,英国使臣马尔嘎尼等700多人来到了他们心中向往的东方古国。这时的中国对西方是神秘且充满神话色彩的。同时代的文学家伏尔泰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发明微积分的莱布尼茨说:中国老百姓服从长上,尊敬老人,其殷勤程度胜过欧洲所有贵族……。
以上两个西方名人对中国的评价可以代表整个西方社会的观点,那时的欧洲人传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所以英国上层非常重视此次访华,马尔嘎尼带的礼物也是选了又选,首先是多方征求意见,在来华之前,曾特意征询了两位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圣家书院,学习过的中国教徒的意见,请他们推荐礼品。此外,还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想方设法投乾隆所好,又要向其展示国力。
最后的礼物包括:可以模拟天体运行的仪器、地球仪、望远镜、测报气象的仪器、榴弹炮、步枪、连发手枪、英国最大的军舰模型(可装载110门火炮)、各式各样的钟表、两辆英国马车等,可以说这些礼物包括了天文、地理、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价值一万五千英镑。无论怎么看,这些礼物确实表现出英国的诚意了。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看过礼单后,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意思就是告诉英国人,你们上供的这些东西,我们国家原本就有。都几百年过去了,每当我看到乾隆这番话时都替乾隆脸红,实在太能说谎了,也实在太自大了,还“原亦有之”,你乾隆为什么就不能好好想想,清朝除了骑马射箭,还有什么?
马嘎尔尼
大跌眼镜的旅程
这一来不要紧,他看到的一切却使他大跌眼镜,彻底颠覆了曾经对当时中国的印象
本来,马戛尔尼想通过展示最先进的科技来赢得好感,进而顺利达到外交目的。在送给乾隆80寿辰的礼物中,包括各种自来火炮、西洋船模型,还带来了卫队,以便表演现代炮兵装备。 清廷根本未想到这里的科技含义及其中的军事价值,对此不屑一顾。马戛尔尼曾邀请清军将领福康安检阅英国使团卫队演习新式武器操练,这位赫赫有名的清朝大将军竟拒绝说:
“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作,谅来没有什么稀奇。”
明明没见过,非说没什么稀奇。于是,马戛尔尼在当天的笔记里记道:
“真蠢!他一生中从未见过连发枪,中国军队还在用火绳引爆的枪。”
当时的清朝给马戛尔尼的一个印象就是军备废弛。当使团到镇江时,清军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欢迎操演。可马戛尔尼却发现,清方城墙濒临坍塌,士卒衣冠不整,队伍的主要装备还是弓、箭、戟、矛、剑之类的冷兵器。寥寥几支落后的火枪,也已破烂不堪。 因此,英国人非但没被吓倒,反而断定:“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与乾隆帝不欢而散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已经衰落。
而发生这个故事的时期,正是有名的康乾盛世。


揭秘万国来朝这一盛世局面为何发生在明朝?
“万国来朝”这个词,源于《隋书·音乐志》:“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所谓的“万国来朝”不过是封建史学家对专制王朝朝贡外交的一种美化而已,存在于文本中,并不存在于史实中。明代是中国与东亚邻国,乃至部分东南亚国家之间宗藩关系成熟时期,朝...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被有些人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_百度知 ...
第一件事是郑和下西洋后带来的“万国来朝”,加强了明朝与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恐固了明朝的朝贡贸易。另一件事是明成祖永乐十九年的“大阅兵”,对各国展示了明朝的军事实力,起到了威慑作用,促进了明朝与中亚、西亚的和平。这两件事足以说明明成祖朱棣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和政治格局,这是...

什么是万国来朝?
万国来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指的是明清两代中国皇帝接受世界各国使节前来朝贡的盛况。自宋朝时期开始,中国皇帝每年会接受各地藩属和戎狄首领来朝贡,以表示各族归附中央王朝的忠诚和尊敬。到了明代和清代,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纷纷派遣使节前来朝贡。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来自...

明朝那些事儿共有几部明朝那些事儿现有几部
第二部《万国来朝》 第三部《妖孽宫廷》 第四部《粉饰太平》 第五部《帝国飘摇》 第六部《日落西山》 第七部《大结局》 《明朝那些事儿》,网路连载历史小说,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2006年3月在天涯社群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3]。 《明...

历史上明朝初期的三大盛世指的是什么?
除此之外,朱棣在位期间还曾多次征伐蒙古、安南等地,明朝边境安全因此得到稳固,疆域也得到扩张。再有就是,朱棣还积极扩展海外交流,“万国来朝”这一盛大局面也因此出现。“仁宣之治”朱棣逝世之后其长子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朱高炽虽只在位不足一年,但是他在位期间所颁布的息兵养民、停采皇家...

《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几部?
《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7部。《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分别是:《洪武大帝》《万国来朝》《妖孽宫廷》《粉饰太平》《帝国飘摇》《日落西山》《大结局》。

关于明清时期历史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此间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史称永乐盛世。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明英宗在位发生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平稳。明武宗因死后无子使明孝宗一脉绝嗣,引发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

明朝为何成为中国最有骨气的朝代,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这是明朝最有骨气的例证之一。二是明朝实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况。藩属体系一直是中原国家在处理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时候,一种比较普遍的体系。在处理这种体系的时候,历史上的王朝国家也会做出一妥协性的事情,比如尽量满足少数民族对于钱粮的索求,把皇室的公主嫁出去进行和亲等等。不过明朝和其他朝代都...

明朝是通过什么制度,花重金维系“万国来朝”局面的?
这种行为在中原王朝历史上向来被视为是域外民族对政权合法性的一种肯定,并由此引申出一系列完整的宗藩思想和体系,因此明朝政府是乐于花重金来维系这种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的。 根据朝贡制度的相关要求,女真部族要按时、按量经由指定的路线将地方特产送入京师,明朝政府则派专人依据敕书上的品级对朝贡人员进行接待,虽然...

万国来朝是哪一个朝代
中国历史上万国来朝的那几个朝代 1. 唐朝,唐朝时期,对外开放,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经济强盛,文化多元,国力强大,引得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国家前来,而周边的国家,纷纷对唐称臣纳贡 2. 明朝,明朝初期,国力强盛,对外开放,郑和下西洋到访过数十个国家,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最远处非洲,...

邵阳县13175549380: 万国来朝这事为什么发生在明朝 -
强宰阿苯: 因为相对于当时的周朝国家来说,明朝确实是有钱,周边的小国家只需要在朝贡的时候带上一点点土特产,就能带很多东西回去,既然你给了我们好处,我们就给你面子,就是这样,说到底还是利益驱使,如果不给他们压岁钱,你看他们还朝不朝~

邵阳县13175549380: 明朝与清朝相比谁更强盛?
强宰阿苯: 显而易见,当然是明朝的综合实力更强盛~~ 国防军事上,明朝有各种各样的火器,而清朝只用冷兵器作战~~ 经济文化上,由于明朝的开拓思想,涌现出了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而连朝鲜都不屑于用清朝年号~~ 科技发展上,明朝的科学家实在是多,像医学的李时珍,《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等等,而清朝在清末留洋回国才出现了一些科学家,真是万马齐喑啊~~~~ 以上几点,可以充分说明了明朝优胜于清朝~~

邵阳县13175549380: 明朝到底是个怎样的朝代 -
强宰阿苯: 明朝昌盛兴盛,军力十分强大,重振汉唐雄风.尤其是永乐一朝,经过洪武年间的励精图治,构成了万国来朝的场面,周边众多国度每年都向明朝纳贡称臣.在世界的地位可与当今的美国相媲美,唯一不同的区别是,我们传达的是和平、共享,美国则是以侵略为主.明朝人是坚强的,在满清统治之初的时候,许多人宁被砍头,也不剃发.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思宗宁死也不屈从,然后在故宫前面的景山上吊而亡,并留下遗书: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与朱元璋打入北京时元顺帝的仓皇而逃构成了鲜明的比.其次,在经济上,明朝虽然禁 海,对外 交流很少,但是,不得不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民间资本沸腾的年代,以至于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

邵阳县13175549380: 清朝为什么那么强大却没有万国来朝 -
强宰阿苯: 因为闭关锁国,不与外界来往,统治者认为自己地大物博没必要和外界交流,也有防止人民勾结外敌入侵的目的,但是这个措施导致了后来国力落后于西欧,是清朝末期屈辱史的伏笔

邵阳县13175549380: 明成祖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
强宰阿苯: 1. 主流说法是扬威于海外,但就中国显示权威的方法和保守海禁的气氛上来说,郑和奉命海外寻找朱允炆的可能性较大. 2. 收获了一些奇珍异宝,制造了“万国来朝”的形象,树立了明朝的权威形象. 3. 主要是贡赐贸易花费过大,加上国内士人阶级的强烈反对,下西洋的活动渐渐消弭.

邵阳县13175549380: 明朝通过怎样的制度花重金维系"万国来朝"盛世局面 -
强宰阿苯: 朝贡贸易,凡是向明朝进贡的,明朝回赠相当其贡品价值十数倍的礼物,并准其民间贸易,若是不向明朝进贡,则不准其在华贸易.许多外国商队冒充官方使团进贡,得到明朝大量赏赐,明朝为了显示上国气度,财政拮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