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审美特征

作者&投稿:阳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有哪些?~

戏剧概况之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在整个戏剧艺术中,中国戏曲占有特殊地位。它是把戏剧的内容与歌舞的形式高度结合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种类。它既具有戏剧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比话剧更带综合性的艺术。
  
   从形式方面来看,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就是唱、做、念、打四种表现方法:五法是指手法、眼法、身法、发法(头发)、步法。在演一出戏时,如何运用手式、如何运用眼神、身体如何动作、头发如何甩动、步子怎样走,都是有讲究的。连怎样表现人物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感情,也全都提炼美化成一套完整程式。不像话剧那样,可以让每个演员根据自己对剧情的体会,根据实际生活和塑造人物的需要设计自己的动作,中国戏曲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从艺术形式上看,表现手法具有两大特征:虚拟性——景物、动作一般是虚拟的,骑马、行舟、上楼下楼、上岭下坡,伴随着人物的虚拟动作,出现了高山、平地、江河、湖海、厅堂、卧室;瞬息之间,厅堂、卧室可转化为长街、小巷,一马平川可以转化为浩荡江河。因此戏剧舞台的时间与空间非常灵活,不受限制;规范性——即程式化,它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加以夸张,使之节奏化、美化,成为一种规范的东西,大家约定俗成,沿用了下来。这两点,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在审美表现上的根本区别。可以说,虚拟是产生程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理论根据,程式化是虚拟在艺术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从结构方法上来看与传统的话剧也有区别。话剧虽有一条主线贯穿全剧,但是它的一幕或一场,情节的主线与副线总是纵横交织,如同绕成的线团一样,形成一个立体的团块。比如曹禺的《雷雨》,幕一拉开,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冲突,立刻就呈现在观众面前:四凤与鲁贵、鲁贵与大海、四凤与繁漪、繁漪与周萍、繁漪与周冲、周朴园与繁漪、周朴园与周萍,参差交错,四幕戏就是四个团块,全剧用一根隐伏的主线,把四个团块串联、组合起来,展示了一幕深刻的人生悲剧。而中国戏曲常常采用点线结合,每一出戏一条主线,每一场戏一个中心事件,强调一线到底,有头有尾,脉络分明。比如《西厢记》共五本二十折(有说二十一折):第一本里面第一折,惊艳;第二折,借厢;第三折,酬韵;第四折,闹斋。确实是一折一个中心事件。
  
   从内容上来看,中国戏剧特别强调抒情、传神、整体美。例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表现青年的爱情故事,两者都非常富于抒情性,但两剧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莎剧在哲理性、动作性方面见长,抒情性则是汤剧见长,莎剧远远不及汤剧。汤剧那笼罩全剧的氛围,那人物内心情态的表现,都具有诗化的特征,具有非同一般的感情容量。"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响,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一缕细长柔弱的晴丝吹进了静静的庭院,逗起了情思,春天少女的心绪是多么如游丝般的摇曳飘忽啊!慢慢地等待那激动跳跃的心平静下来,唯恐他人觑见内心的秘密,陡然在镜里看见自己的面影,一霎那的慌乱,梳好的头发都激动得乱了......你看少女的感情多么细腻丰富!
  
   对于传神,容易理解。同样是内心善良,外形丑陋的人,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是写实的,实实在在地化装得很丑,而《玉堂春》中的崇公道,脸上略加几笔,鼻子涂一片白,我们就明白了,这就是不求形似,而求传神。
  
   中国戏剧强调内容上的完整性,强调有头有尾,强调内在联系,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整体美。
  
   当然,任何艺术都要随时代进步而发展,随客观环境变化而变化,艺术与艺术之间,剧种与剧种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都会互相影响互相吸收。比如,现代戏曲吸收了很多话剧的特点已为中国观众所熟悉;中国戏曲的表现方法也给国外戏剧艺术以一定的影响,例如布莱希特演剧方法就吸收了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段,也得到了西方观众的承认。京剧本不姓"京",原为徽汉、秦腔的演变;川剧又为弋阳、昆腔之发展,每一个剧种都有它的形成、壮大和衰亡过程,因此,戏剧必须时时改革,时时推陈出新。
  
   对于西方的戏剧形式,我们既不能毫无分析批判地照搬,也无须因噎废食一概排斥。比如西方的荒诞剧,前几年还有人将其说得一无是处,可近年来,一些剧作家就大胆地借用了荒诞剧的某些形式,取得了重大成就,引起了强烈反响。
  
   因此,戏剧创作要有自己的眼光。
  
   那么,戏剧审美,也要有自己的眼光

中国戏曲审美特征

摘要:中国戏曲虽然没有西方古希腊戏剧那么久远的历史,但也走过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并且在产生之初就一度呈现出光辉璀璨的繁荣景象,尤其是到了元代,戏曲极盛一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作品。中国戏曲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并在封建思想的滋养下成长起来,所以其审美特征既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而且还受到儒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中国戏曲 审美特征 现实性 意境 伦理观 “程式化”




一、 强烈的现实性


中国戏曲按照传统的观点,到宋元时期达到成熟,主要代表就是杂剧和南戏。南戏最初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姿态登上戏曲舞台的,即有文人以宋人之词,加上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女顺口可唱,自由亦复自然。这一特征首先表现为戏曲的语言(包括对白和唱词)通俗化、平民化,例如,《西厢记》第十五折《哭宴》中的唱词:


见安排车儿马儿!不由不熬熬煎煎的气,


甚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眼看着衾儿枕儿!只索要昏昏沉沉的睡,


谁管他衫儿袖儿!湿透了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熬人也么哥$闷熬人也么哥。


谁思量书儿信儿!远望他凄凄惶惶的寄’


整齐的排比修辞却化用了平民化通俗的口语,真可谓是“化俗为雅”,但又不失质朴、真实,堪称雅俗共赏的佳句。


由于戏曲产生于民间,所以大多数内容体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家庭伦常以及婚姻变故,表达出底层人民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独特的内心体验,极尽悲欢离合,感人至深。人们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感受热闹的气氛,获得感官的愉悦,而且进入戏中,不自觉的咀嚼生活的真味,感悟人生真谛。


此类南戏的主要代表作有高则诚的《琵琶记》等。


北方的杂剧虽然并不像南戏那样深入民间,还有比较规范的“宫调”系统,但是却以反映沉重的社会问题为主流思想,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现实。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贪官污吏、权豪之罪恶的揭露,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思想苦闷的解脱等等,都在元杂剧中得到体现。其代表作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窦娥冤》、《西厢记》等。


进入现代,戏曲同样具有现实性的审美特征,尤其是解放后,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戏曲也陆续搬上了舞台,成为时代的艺术。




二、“意境”美学


有的学者认为,戏曲的起源应追溯到诗歌产生之初,因为诗歌在产生之初就具有表演性和音乐性。的确,戏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形式上,戏曲的唱词多数直接引用诗词的格式,前面标记有词牌名或曲牌名。南戏就是“以宋人之词”,和曲而唱。反之,戏曲的有些唱词完全可以单独成诗成词,如《西厢记》第十五折《哭宴》: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假如脱离了《西厢记》,这依然是一首绝妙的散曲。而在内容上,戏曲也受到诗歌的影响,追求“意境”美学。王国维在概括元杂剧和元南戏的美学特征时说:其最佳之处,都可“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心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剧考》)。所谓“意境”,即寓情于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在人的思想情感与天地自然之间达到高度的结合、统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只有利用语言来创造意境,与诗歌不同的是,戏曲作为一种音乐、舞蹈、语言等的综合性艺术,在实现“意境”创造的过程中,既要利用语言这一基本要素,又要利用音乐、舞蹈、舞台设计等多种手段,而各种要素之间又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


戏曲艺术呈现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思想情感往往决定当时的舞台呈现和音乐走向,即移情入景,使实境染上感情色彩,具有情趣,并随着主体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作为审美客体的实境被情感色彩渲染之后,又引起主体情感的波动,并在其中得到升华。观众在情景合一所产生的美感中获得的审美境界绝不只是停留于对舞台形象实境的审美认知,而是通过实景的启示和诱发,获得一种更加隽永的直觉感悟和艺术趣味。


因此,戏曲的艺术呈现更注重一种情与景的融合、和谐和互动式的关联,而观众和演员也在这一氛围中获得一种默契,共同完成一次审美活动。




三、“重德载道”的伦理观


中国古代哲学特别重视“和”的观念,尤其是儒家的“仁”、“礼”哲学。它强调人与自然各种关系的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等级关系的协调;重视调整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这种重和重德的哲学倾向体现在美学上就是突出道德伦理与美学的统一,即善与美的统一,也就是说,善就是美,美要从属于善,因此,艺术就要具有“载道”的功用,使艺术具有了伦理性。而戏曲正是这样一种艺术。


尽管戏曲在产生之初一度被士大夫所轻视,认为是“游戏之作”,但由于戏曲所成长的土壤――民间生活已经充斥了浓厚的封建伦理观念,所以它就或多或少地被赋予了不同的道德内容。而当戏曲上升为一种大雅文化的时候,统治阶级不仅要求它具有审美价值,更要求它具有宣传封建忠、孝、义伦常思想的社会实用价值,强调其社会风教功能。


由于戏曲重视审美与道德的统一,所以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也就具有了广泛的群众性。另外,伦理观念的实现必须通过个体情感的推动,因而戏曲美学同样难以脱离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体验,重视情感的真实性与伦理道德的高度统一,这样,戏曲艺术就通过对人物道德心理的呈现走向审美体验,使戏曲审美具有高尚的道德意义,戏曲美学也就避免了走入作为僵化工具死胡同的可能性。


值得强调的是,戏曲产生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宋元时代,所以不可回避地体现出批判封建礼教、追求解放自由的思想内容,但是,一方面,这种思想萌芽只是较为单纯的发自社会底层的不平之音,并没有触及到封建思想的本质;另一方面,它依然深植于封建道德的土壤之中,还没有形成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因而这并不能否定戏曲审美的伦理性。




四、“程式化”的写意美学


中国戏曲特别注重技艺的应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舞台呈现形成了一系列“程式化”的表演技艺,具有规范化和写意化特征。程式是中国戏曲舞台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独有的虚拟性和象征性表现手法。具体来说,就是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鼓经,念白中的韵味、声调,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子,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规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诸如马鞭一挥就表示上路启程,舞台“圆场”瞬息千里,一支船桨即舟载行人等等,都是“程式化”写意美学的具体表现。


“程式化”的舞台呈现表现出演员对规范化的情感形式的具体把握,,因此,演员的技艺表演也带有了一定的情感力量和人格意义,同样达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对这样纯熟技艺的审美体验,正是对于人掌握自由的解读和感悟的过程。




五、结语


戏曲美学是一个本体性的问题,内容高深复杂。本文仅对中国戏曲的几个审美特征作了一些简要的探讨,见解浅薄,不堪称道。


中国戏曲美学既从历史中获得继承,又从民间汲取养分,形成了独立的戏剧审美体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对它的认识,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领略

我国观众对中国戏曲审美从四个方面。
1、走。观众强调演员走的动作要美。演员要通过舞台上走路方式(走相),塑造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人物,及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帝王将相走路要不大有力。显出威风形象。小丫鬟要疾走如飞。
2、打。打是武打戏,武功是演员四大基本功之一,我国大多数观众喜爱欣赏演员的武打工夫。武打要利索、干脆。
3、坐。演员通过各种不同的坐相来塑造不同的人物。
4、唱。唱是演员最基本的工夫。观众看戏,也是听戏。
5、表情。演员的面部表情能逼真地反映人物的心灵世界。
人们对中国戏曲审美的基本特征是真实、现实、贴进生活,
雅俗共赏。

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极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从创作思想、表演形式到欣赏态度,都和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大相径庭,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事实上,由于中国戏曲艺术产生和成熟都最晚,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便成了中国艺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所以,只有首先弄清了中国艺术的审美意识体系,才说得清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


如果把中国艺术看作一个整体,那么,舞蹈、音乐、诗画、建筑和书法,便可以看作是它美学结构的五个层次:最核心最内在最深层的是舞蹈的生命活力,它表现为气韵与程式;其次是音乐的情感律动,它表现为节奏与韵律;

第三是诗画的意象构成,它表现为虚拟与写意;第四是建筑的理性态度,它表现为充实与空灵;最后是书法的线条语言,它表现为抽象与单纯。它们共同地构成了中国艺术的精神。

扩展资料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

中国戏曲由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戏曲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273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戏曲



你好
脸谱化,程式化,抽象化。色彩、音乐、动作的夸张。
我国观众对中国戏曲审美从四个方面。
1、走。观众强调演员走的动作要美。‘
演员要通过舞台上走路方式(走相),
塑造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人物,及人物的心理活动。
例如:帝王将相走路要不大有力。显出威风形象。
小丫鬟要疾走如飞。
2、打。打是武打戏,
武功是演员四大基本功之一,
我国大多数观众喜爱欣赏演员的武打工夫。
武打要利索、干脆。
3、坐。演员通过各种不同的坐相来塑造不同的人物。
4、唱。唱是演员最基本的工夫。观众看戏,也是听戏。
5、表情。演员的面部表情能逼真地反映人物的心灵世界。
人们对中国戏曲审美的基本特征是真实、现实、贴进生活,

 一、虚实相生的空灵美
  戏曲表演讲求“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即虚与实的
  高度统一。戏曲舞台艺术以音乐、舞蹈为主要元素,
  其节奏性、程式性是生活的变形,是在真与非真、似
  与非似之间讲求“神似”而不是力求“形似”。
  丢弃写意的美学精神,直接写实,反而显得很假,也不符合
  观众的审美。例如在表演过程中,几个龙套就可代表千军万马,一个圆场表现行千里路,这种纵马千里,行舟百程,兵发燕赵,阵布吴越,都在
  大小圆场中完成。
  戏曲的虚拟有以上谈到的对地域、空间转换的
  虚拟,另外还有对自然环境的虚拟,有象征性虚拟,
  还有对时间形态的虚拟,即下文提到的域象、景象、
  喻象与时象。喻象,即象征、引申、比喻之象。昆曲
  《桃花扇》中,用水旗表现人在水中,用马鞭的扬动表
  示策马前行。《牡丹亭》中,用手托额头,表示正在熟
  睡。对景的虚拟,即景象。京剧《三岔口》中,两个人物
  在灯光如昼的舞台上,以摸黑打斗的身段表现当时
  的时间正处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
  戏曲当中的虚拟,有时还通过夸张、变形等手
  段,为的是表现人物内心的情绪和心理活动。如在昆曲《桃花扇》中,表现侯方域与李香君一见钟情,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体会
  到他们之间那种喜悦、娇羞的心理。这都是戏曲当
  中的虚实结合所体现出来的美。
  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
  “中和”,中,指心无偏奇;和,和谐,中节,合乎节
  度。孔子以他的“中庸”哲学思想为基础,提出了艺
  术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和美, 他认为,文艺
  的最高审美理想就是能使人内心趋于平静,并唤起
  庄敬和睦与仁爱的感情,从而对恢复周礼、协调人际
  关系,维护社会的法度和秩序,产生巨大的作用。孔
  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言其和也。
  这种审美理想,就要求中国的戏曲要讲适度、讲
  和谐、不走极端、喜怒哀乐皆有节制,悲欢离合相反
  相成。体现在戏曲表演中,则要求演员的表演要“合
  于雍容度”“举步发音,一钗横,一带场,无不曲
  尽其致。⋯⋯其浓淡简繁,折衷合度。”总之,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
  感。过分刺激感官的图景,在台上都要尽量避免。
  使人物形象具有审美价值。如表演悲哀的哭,演员
  只需眼中噙泪,用水袖把脸一挡就可以了,不必真的
  涕流满面。表演喜悦的笑也一样,嘴微微一动就行了,略一开合,立刻用手捂住,
  自然就美了。演员在舞台上的感情必须是有节制
  的,要转化为艺术的感情,要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
  伤”。从而显示出一种温柔敦厚,和谐宁静之美。
  中和之哲学,还是一种重在协同之哲学,它是一
  种对立中的统一。
  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的独特范畴,它认为艺术
  的最高境界是“境生于象外”,王国维说“语明白如
  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戏曲作为一门艺术,也讲
  求出于实、表于幻的意境美。意境之所以为意境,就是看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能否形成特定的审美机制和显现特定的审美形态。
  唱作为戏曲表演的主要手段之一,他的基本含
  义是交代情节,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刻画人物性
  格,所谓“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者也。”例
  如昆曲的《牡丹亭•惊梦》的唱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
  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首曲子,可看作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小诗,实的
  部分是姹紫嫣红,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等,
  这些是实的客观存在,意境的稳定部分。又如《西厢
  记》长亭一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绪是看不见摸不
  着的东西,此两折却用少而精的导向力极强的画面
  传达出了一种一种广阔的、朦胧的、邈远而感伤的、
  愁肠万种的情绪,这就是意境美的魅力所在。凡被
  寓于有意境的戏曲作品,都是可以让观众回味无
  穷的。
  比如昆剧《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幽会时,
  舞台上出现的十二月花神撒花的舞蹈场面,表现了
  封建的礼教抑制不住人的正常情感要求,即使是在
  梦幻中,也要冲破他的藩篱,体现了汤显祖“情之至,
  是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主题。

中国戏曲具有自身的审美特征。尤其是表现在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这三个方面。当然,这些特征并非中国戏曲所独有,许多东方戏剧也具有这些特点。


戏曲角色创造的审美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戏曲角色创造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性:戏曲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的配合,创造出丰富的艺术形象和情感表达。例如,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的唱、念、做、打等技巧与音乐、舞蹈、舞美等元素的配合,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和审美体验。虚拟性:戏曲表演中...

中国戏曲审美特征不包括
中国戏曲审美特征不包括再现性。原题目是:中国戏曲审美特征不包括()。A.程式化 B.虚拟性 C.再现性 D.综合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完整的表演体系。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中国戏剧总体美学的特征?
一、虚实相生的空灵美 戏曲表演讲求“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即虚与实的 高度统一。戏曲舞台艺术以音乐、舞蹈为主要元素,其节奏性、程式性是生活的变形,是在真与非真、似 与非似之间讲求“神似”而不是力求“形似”。丢弃写意的美学精神,直接写实,反而显得很假,也不符合 观众的审美。例如在表演过程中...

我国戏曲的三大特点
2. 程式性:程式性是戏曲艺术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在中国戏曲中,演员们的表演、舞台的布局、动作的规范等都有着一套固定的模式和规范。这些程式化的元素构成了戏曲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使得演员能够在遵循一定规则的基础上,灵活地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3. 虚拟性:虚拟性是戏曲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有哪些?
戏剧概况之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在整个戏剧艺术中,中国戏曲占有特殊地位。它是把戏剧的内容与歌舞的形式高度结合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种类。它既具有戏剧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比话剧更带综合性的艺术。 从形式方面来看,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

中国戏曲审美特征不包括什么
不包括现实性。中国戏曲注重虚拟性和程式化,通过表演来表现人物和情节,而不是直接呈现现实场景,同时,中国戏曲也强调综合性,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戏曲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哪三个方面( ) A 综合性 B 程序化 C 再现性...
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有哪些艺术特色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艺术特色介绍_百度...
4、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5、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

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以及艺术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3、程式性: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这三个特征之间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

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国戏曲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它们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

郧西县18969226817: 中国戏剧的主要特征 -
叔独丹红:[答案] 中国戏剧艺术具有着瑰丽无比的美的魅力.她集传统艺术美之大成,含蕴着人物性格的美,戏剧意境的美、舞蹈的美、音乐的美、美术的美、语言的美以及气韵的美,系统全面地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戏曲美学就是在这个博大深厚、...

郧西县18969226817: 怎样看待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
叔独丹红: 中国戏曲是综合艺术.就其他艺术而言,有说的没有唱,又唱的没有舞,有舞的没有打.就题材来讲,涉猎广泛,所谓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国戏.就表演来讲:讲究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所有的一招一式都有程式,都是经过...

郧西县18969226817: 京剧艺术的审美特征 -
叔独丹红: http://www.jingju.cn/edu/dress/2006-08-18/299.html 还有:京剧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的表演在审美特征上是独树一帜的.尤其与西方的写实性的表演是根本不同的.比如舞台上没有门,但是演员通过表演,却使观众看到了门的存在,使你必须...

郧西县18969226817: 艺术欣赏 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什么? -
叔独丹红: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q

郧西县18969226817: 戏剧将表现审美境界作为最高艺术追求主要表现手段是什么 -
叔独丹红: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既具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戏曲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唱、念、做、打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程式化、虚拟性是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

郧西县18969226817: 了解中国戏曲的特点. -
叔独丹红: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

郧西县18969226817: 中国戏曲的特点 -
叔独丹红: 中国戏曲的特点1 、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

郧西县18969226817: 中国戏曲的文化特征和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字数越多越好) -
叔独丹红: 中国戏曲文化的艺术风貌 中国戏曲独特的发展道路,造就了它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与话剧、歌剧、舞剧等西方戏剧相比,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综合性.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的共同特征,但中国戏曲的综合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