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 论语第1至10篇及翻译,好多啊,大家帮帮忙吧

作者&投稿:平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英语翻译 求助求助啊。。 大家帮帮忙啊~

Pattern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行政程序规程
1.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ra of modern regulation of business,the power of agencies to adjudicate rested,to a large extent,on minor executives or police officers charged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of enforcing lows(应该是laws吧?) applicable to limited fact situations.
1、在现代经济规划的初始时期,机构的仲裁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人员或警务人员,他们负保证规章制度在少数实际情况下的实施。
2.The example of the health officer empowered to condemn and destroy diseased cattle was typical.
2、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卫生官员有能力判断并毁掉染病的奶牛。(应该是指疯牛病或者瘟疫什么的。)
3.In view of the need for prompt action ,and because of the relative simplicity of the fact determination to be made ,it was customary for such a person to exercise summary powers.
3、对于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且因为需要作出的实际决定相对简单,通常由这些人行使裁决能力。
4.On finding cattle believed to be diseased the officer would destroy the animals immediately.
4、当发现一些奶牛染病,官员会立刻消灭这些动物。
5.There would be no delay to find their true owner or to hold a formal hearing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animals were in fact diseased.
5、应尽快找到他们的实主,或举行正式听证会,确定那些动物是否确实染病。

自己翻译的,能力有限,但是希望能帮到你~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伥。”子曰:“伥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悦,何如其知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醢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锌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至牖执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明灭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跎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夫!”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祈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是室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乡党第十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子,椒错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攫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谵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攫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椒措如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枧,愉愉如也。

君子不以绀诹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诊浠裕,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霓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抉。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齐,必有明衣。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伺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入太庙,每事问。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地方不够

写不了啊,我分段吧
【学而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上级的人是少有的;不喜好冒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人是根本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自然就会生出来。孝悌是为仁的根本啊!”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讨人喜欢的面孔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没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教师教我的东西没有去复习吗?”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剩兵车的国家,就必须严肃认真地处理各种事情,而且要属守各种信用,节约开支,爱护各级部下,要在农闲时役使百姓。”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为人子弟的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长,行为要谨慎,说话要有信用,广泛亲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以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诗》、《书》等有关礼乐的著作。”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尊崇贤人而不重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心尽力;侍奉君主,要有忘我献身的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可信。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你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就是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做人]要以忠和信为主,不要去和不如自己的人去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诚心诚意地祭祀祖先,这样做了,老百姓就会受到感化,他们的道德就会趋于笃厚。”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我们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就要参与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他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才获得这种待遇。他这种求得的方法,不同于别人求得的方法吧?”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杏。”
[译文]
孔子说:“父亲活着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考察他的行为,如果长期地不改变他父亲所定的老规矩,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孝。”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做到恰到好处为可贵。古代那些圣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他们大事小事都要做得恰当。但是,若有行不通的地方,还一味地为恰当而恰当,而不用礼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哥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所讲的信用要符合义,这样,所许下的诺言才可实践。恭敬符合于礼,就不会遭到耻辱了。所依靠的都是可以亲近的人,也就可靠了。”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得好,过得安逸舒服,做事勤快,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乐观,富有而喜好礼的人。”子贡说:“《诗》中说‘切割锉削,琢磨打光’,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了,因为告诉你这个问题,你就可以加以推论,知道另一个问题。”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害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为政第二 】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治理国家若能依靠道德,那就会象北极星一样,待在固定的地方,众多的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没有邪恶的思想’。”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用法律命令来引导老百姓,用刑罚来整治他们,这样他们虽然能够苟免犯罪,却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来整治他们,这样他们不但知谦耻,而且甘心情愿归服。”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业,三十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于礼,四十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能够不迷惑了,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七十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有一次,樊迟替孔子赶车子,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叫孝,我回答他说是‘不要违背礼’。”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按照礼来侍奉他们;死了要按照礼来埋葬他们,按照礼来祭礼他们。”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叫孝。孔子说:“对父母,不令父母为子女担忧。”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只要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是真心孝敬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难的是儿子经常保持和悦的脸色。有要做的事,儿子替父母去代劳;有了酒和饭,父母去吃喝,这竟能叫做孝?”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
孔子说:“我整日给颜回讲学,他从来没有提出与我见解相违背的问题,象个愚蠢的人。可是我观察他私下的所做行为,看他对我所讲的都能予以发挥,颜回并不愚蠢!”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考察他的所为,观察他所从由的道路,察看他以什么为安。那么这个人怎么能够隐藏呢?这个人怎么能够隐藏呢?”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已经学到的知识,却能够有新的体会和收获,这样就可以作老师了。”
2.12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孔子说:“先将要说的话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普遍和人亲近而不只是和少数几个人亲近,小人只和少数几个人亲近而不普遍和人亲近。”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思考,那就陷于迷惑而无所收获;只是空想而不肯读书,那是危险的。”
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
孔子说:“批驳那些异端邪说,祸害自然就可以停止了。”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什么叫‘知道’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
子张向孔子学习求官爵得俸禄的方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予以保留,其余有把握的地方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予以保留,其余有把握的地方谨慎地去做,就可以减少后悔。说话少犯错误,做事后悔少,官爵薪俸就在其中了。”
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
鲁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让老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到邪恶的人的上面,老百姓就会服从;把邪恶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的上面,老百姓就不会服从了。”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想使老百姓尊敬我,忠于我而又互相鼓励[做好事],应该怎么办才好?”孔子说:“你对待他们的事态度严肃端庄,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年幼的人慈爱,他们就会忠于你;你提拔好人,教育无能的人,他们就会互相鼓励[做好事]。”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惟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出来做官参与政治活动?”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精神推广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那怎么可以。这就好比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似的,那怎么能行走呢?”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商朝因袭夏朝的礼仪制度,他所废弃和增添的,那是可以知道的;周代因袭商代的礼仪制度,他所废弃和增添的,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将来有人继承周朝而当政,就是往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礼的鬼神,却要去祭祀,这是谄媚。看到应该做的事情却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

【 八佾第三 】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在庭院中奏乐舞蹈用了六十四人,如果这件事是可以容忍的话,那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容忍呢?”
3.2三家者以《雍》撤,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
仲孙、叔孙、孟孙三家,在祭祀完祖先后,唱着《雍》这首诗歌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中说:‘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情肃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两行诗,用在三家大夫祭祖的厅堂上,取它哪一点意义呢?”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仁不义,那怎么能用礼呢?作为一个人,却不仁不义,那怎么能用乐呢?”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你问的问题真大啊!一般的礼仪,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些;丧葬仪式,与其办得尽善尽美,不如在心里真诚悲哀。”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
孔子说:“边远地区的落后民族有个君主,还比不上中原华夏族各诸侯国没有君主哩。”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够。”孔子说:“哎呀!难道说泰山之神还比不上林放吗?”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那一定是射箭比赛的时候吧![就是比赛射箭时,也一定]互相作揖行礼而后登堂比赛;[比赛完毕]走下堂来,饮酒互相祝贺。这是一种君子之争。”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
子夏问孔子说:“‘带酒涡的笑脸真好看呀,黑白分明的眼儿不住转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子然后画花。”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之后呢?”孔子说:“商呀,你真是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了。”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这是由于他们的历史文献和贤者不够的缘故,如果文件和贤者充足,我就可以用来作证。”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孔子说:“禘祭的礼仪,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了。”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禘礼的理论。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理论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就象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方面说,一方面指着手掌。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孔子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好象祖先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能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和不祭是一样的。”
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
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祈祷了。”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制是依据夏、商两代的礼制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拥护周朝的[礼制]”。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
孔子进了鲁国的太庙,对每件事都要问一问。有人就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知道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孔子听到这话后说:“[不懂就问,]这就是礼呀。”
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一定要求穿透靶子,[只要中靶就可以]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等,这是古代行射礼时的规矩。”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
子贡想把每月初一祭祀祖庙的那只活羊去掉不用。孔子说:“赐呀!你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个礼。”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我是完全按照做臣的礼节去做的,别人却以为是谄媚哩。”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
定公问:“君主使用臣下,臣下侍奉君主,怎么样才好?”孔子回答说:“君主要按照礼来使用臣下,臣下要忠心侍奉君主。”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一诗,快乐而适当,悲哀而不过分伤感。”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社主用什么木头做。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让人民害怕得发抖。孔子听到这话后[责备宰我]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必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理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呀!”有人便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家里有收来的大量的市租,家里管事的人员[很多],都不兼职,怎么能说节俭呢?”“那么管仲懂得礼吗?”孔子说:“国君的门前设立个照壁,管仲门前也和国君一样,设立个照壁。国君接待他国君主宴饮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台子,管仲也这样做。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
孔子把演奏音乐的道理讲给鲁国的乐官,说:“音乐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时,音律相合;待继续展开,纯熟合谐,节奏分明清晰,连绵不绝,然后完成。”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孔子接见他,说:“凡是君子到我这个地方来,我没有不和他见面的。”跟随孔子的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了他。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何必忧虑没有官职呢?天下无道的时间太长久了,上天将用孔老夫子做个唤醒人民的木铎。”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
孔子谈到《韶》时说:“音律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时说:“音律美极了,内容却差一些。”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对人民不宽厚,执行礼仪时不严肃认真,举行丧礼时也不悲哀,这叫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 里仁第四 】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选择住处,却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能说是聪明智慧呢?”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穷困的环境中,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的环境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人非常想得到仁。”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喜爱某个人,厌恶某个人。”
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实行仁德,就不会做坏事了。”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发财和做官,这是每个人所喜欢的,如果不用人事科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妄居的。穷困和卑贱,这是每个人所厌恶的,如果用不合乎道的方法得到它,[虽然是不应该的],君子也是不轻去的。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就是在最急迫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在一起,在倾覆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在一起。”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不曾见过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在实践仁德的时候,不受不仁德的人的影响。有没有人果然能够一天使用他的力量在仁德上呢?我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样的人大概是有的,但我没有看见过。”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跟各人属哪一类人有关,什么类型的人,犯的错误就是什么类型的。看一个所犯的错误,就知道这个人有没有仁德了。”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知道真理,就是晚上死了也是可以的。”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一个知识分子有志于真理,却又以穿粗衣吃粗饭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和他谈论道的。”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世上的事情,没有非一定怎样做,也没有一定不要怎样做,而是怎样舍于义就怎样做。”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关注道德,小人关注田宅;君子关注法度,小人关注恩惠。”
4.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
孔子说:“只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就会招来很多的怨恨。”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如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治理国家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将如何对待礼呢?”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发愁没有官职,只发愁自己做了官而没有做官的本领。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要去追求可以让别人知道的本领。”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用一个根本的观点贯穿着。”曾子答应说:“是的。”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学说,概括起来就是‘忠恕’两个字罢了。”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晓得义,小人只晓得利。”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当的地方,]要轻声委婉地劝说。如果看到他们不愿听从,要仍然恭敬地不违背他们的意愿,为他们操劳而无怨恨。”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到远处去游历,如果一定要去,也必须有个一定的地方。”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三年不改变父亲的准则,可以说是孝了。”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时刻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时代的人言语不轻易说出,以能不能实践自己的言语为可耻。”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于约束自己而犯过失的人是很少有的。”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时要谨慎,而做事时要闻风而动。”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向相同的人和他在一起。”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
子游说:“侍奉君主,如果反复向其进谏,就会招来侮辱;对待朋友,如果反复向其提意见,就会和朋友疏远。”

http://www.tt919.com/bbs/showtopic-146457.aspx
这个挺好,原文,翻译,评析都有!是全部的!


青川县17085134914: 《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 -
凭荆甲磺: 《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

青川县17085134914: 谁能给我10篇超短的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
凭荆甲磺: 20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第一册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青川县17085134914: 大学语文论语十则译文全部 -
凭荆甲磺: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

青川县17085134914: 论语十章中的第一章原文及翻译 -
凭荆甲磺: 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知识,指代不明),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不也...

青川县17085134914: 论语十则全篇的意思 -
凭荆甲磺: 《论语十则》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

青川县17085134914: 《论语》的全书翻译 -
凭荆甲磺: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

青川县17085134914: 求论语十则的分类及翻译 -
凭荆甲磺: 一、论语十则分类.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

青川县17085134914: 《〈论语〉十则》 -
凭荆甲磺: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经常去实习(温习)它,不也是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快乐吗 人...

青川县17085134914: 论语十则每个字的翻译! -
凭荆甲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副词,时常;也可理解成“以时”,即按一定的时间,按时、及时.习:实习、演习.孔子讲的功课,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

青川县17085134914: 九年级上《论语》十则 -
凭荆甲磺: 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