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一篇2000字的孔子影评?

作者&投稿:绽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求电影《孔子》影评~

  这些小童鞋~跟我们当时上学一个样啊~哈哈

  这个影评给你,不过写的太深太长,我建议你从中挑选一段稍加修改~就OK了。 反正我们当时是这样的。
  其实照抄也无所谓,你说是你写的,谁还能不信呢!相信自己


  看完本片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三人成虎”,写这段文字前我又想到的另外一个词就是“众口铄金”,不幸的是这两个词因为某些影片之外的原因都被强加到了《孔子》身上。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孔子》不但超出了我的意料,而且打动我了,尽管片中有不少谬误和不足,但是我还是坚定地认为这是一部诚意之作,它有应该被批评的地方,但是不应该被贬低到如此地步,因此我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唠叨几句。

  我首先理解本片的编导们对一些学者针对影片中出现的文史错误进行挑刺的反应,因为整个观影过程使我感到编导们已经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力了,在商业目的的前提下的确是想把本片做得足够好,这在影片的整体制作水准上是能体现出来的,因此当被人诟病时,免不了觉得委屈,问题在于反应方式上有过激之嫌,当然这不排除是在故意炒作。坦率地讲,作为一部反映历史人物的电影,除了一些可以接受的艺术加工和改编之外,《孔子》依然犯了很多文史方面的错误,这似乎成了国内目前这一类电影创作上的通病,这也反映了制作方的急功近利,这才是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些学者出于文史研究的严谨态度,对本片提出批评挑出毛病,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挑刺者”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他们对一些容易误导观众的常识问题提出修正,这是一件好事。只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这二者之间无法形成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这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影片中的孔子临终说了这样一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应是指《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古今之人或膜拜之或鄙夷之都不过是从自身需求而产生的主观行为,孔子在世之时恐怕从来没想过自己如何伟大或者渺小,他只是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而已,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因此这部电影至少在这个层面上具备了应有的感染力。

  应该大胆肯定的是演员的表演。爱耍宝的周润发在本片中一点都没耍宝,而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表演,不管影片之外关于他的其他评价如何,在《孔子》中他的表演很出色,气定神闲,举止有度,特别是老年孔子,更是一个白发苍苍流离失所的仁厚长者形象;他的对手陈建斌饰演的季孙氏也相当有性格,专断而不失大气,是个叫人无法恨之的反面人物;而任泉饰演的颜回更像个热血青年,单纯执着,也可圈可点;还有作为“香艳”作料和炒作话题出现的周迅版南子虽有卖弄风骚之嫌,但也叫人眼前一亮。一部电影,演员表演能叫人信服,就至少不能算失败,奉劝观者心胸要宽广,不能抱着对演员的偏见和其他因素去看待这部电影。

  夫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恐怕谁都无法给出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毕竟那是两千年前的事情了,再加上孔子在中华文化圈中的显赫地位,以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使得这个题材比之于其他传记作品的拍摄更有难度。本片把夫子塑造得文武双全,甚至刻意突出了他的武力和军事指挥才能,虽有夸大之嫌,但是作为电影作品,这种适当的夸张从娱乐性的角度去看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没有做得很过分,这和目前某些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影视作品中不负责任的夸张和演绎相比高明了很多。更何况,史载夫子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且酒量不俗,因此这种艺术加工也算不无根据。至于片中的颜回之死,虽然进行了“乾坤大挪移”式的改编,但是考虑到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观赏性而且并没有影响历史事件的整体面貌,因此也是可以理解的。编导的目的想是借这个戏份突出孔子、颜回之间的师徒情深,加重悲情戏份,并且藉此赚取一部分“意志薄弱”的观众的眼泪,而且这个目的也达到了,这些改动都不算过分,至少不叫人觉得无耻。

  《孔子》的叙事手法上存在着毛病,但是这不足以否定影片全部。本片的票房恐怕不容乐观,在前期的宣传上就存在很大误区,如果我们把先前媒体上关于本片的一些话题视做是制作方的炒作的话。首先,制片方先前有意突出本片的视觉特效,事实上这样的影片再炒作特效也没用,支撑影片的又不是你的特效,况且再厉害的特效你能比得上近在眼前的《阿凡达》?这就等于以卵击石,不自量力。其次,在“子见南子”这个极具想象力的故事上的炒作很失败。夫子千百年来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他在一些人的眼中就是神圣的,而且近年来随着社会整体道德的失衡,人们很希望夫子的儒家思想来救市,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是不明智的,只会给人们造成“这又是一部胡编滥造的无耻之作”的错觉。

  而事实上先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子见南子”这个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娱乐话题现在看来不过又是一个无聊之极的噱头,其实是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女粉丝和自己的偶像见面聊了几句而已,当然女粉丝免不了有一脸崇敬和爱慕之情,而男偶像虽然也知道这个女粉丝美艳动人,但还是保持了应有的礼节,双方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坦诚友好的协商,并在此基础上重申了双方的一贯立场,即女粉丝依然一如既往地仰慕男偶像,男偶像依然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志向——仅此而已,这里面没有丝毫亵渎夫子的地方。更何况,夫子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也有七情六欲,后人没有必要一定给夫子戴上“坐怀不乱”的枷锁,在“子见南子”这个问题上别说夫子没有任何问题,即便有又如何?允许别人追求幸福享受爱情,就不许夫子会见一个女粉丝,说不定南子还真是夫子的一个最谈得来的知音呢。一个流落在外的孤独的旅人,在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一个大概是谈得来的女朋友就免不了多聊了几句,这个问题是个问题吗?实际上这个问题还是基于鄙视女性的男权主义而产生的,即夫子见过了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就可能“有问题”,这是卫道士们的一贯伎俩。因此后人再拿“子见南子”这个问题来说事才是真的无聊无耻,就电影中“刻意突出”的“子见南子”的情节而言不排除是出于吸引眼球的商业需求,但在实际演绎上做得并不过分。

  本片实际上是试图把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比如他也有缺点,不经意间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比如他也有爱好,爱喝酒好武术,这些表现手法都不失为操作性较强的办法。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实际上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但是就是这个“失败者”周游列国十四年,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在坚持在求索,这才是孔子思想立足万世的根本,正是这个“失败者”奠定了中华文化二千年以来的文化核心,使后人受益匪浅。因此,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既然能打动人心,我自然会忽略它的其他不足之处,在此发出感喟,就算长歌当哭祭圣贤吧。

  在一部名为《孔子》的电影中,我几乎没见到孔子的影子。

  原因何在?很简单,孔子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周游列国,而影片对这段经历的描写却极尽苍白。我们想知道: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孔子究竟游离了哪些地方,有怎样的具体经历。我们很早就知道他四处碰壁,现在更想知道他究竟为何碰壁,如何碰壁。在游历途中,他又如何与弟子们生活、相处,以何种方式教导弟子们何种思想,从而成就其教育家的地位……归根结底,我们想知道: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没有,统统没有。唯一着力表现的,就是“子见南子”那段。专门挑出史书中原本只言片语的这一小段大做文章,其动机一目了然。但我对此一则报以宽容,一则报以好奇:毕竟,如果能把这段演绎得不媚俗、合情理、有新意,也会十分出彩。——然而结果是:媚俗谈不上,庸俗逃不掉。且几无道理可言,牵强之极。

  其实这一段在逻辑上大体是成立的,但缺乏充分铺垫,表现得仓促毛糙。比如大家议论不休的那句台词“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一下就把夫子弄哭了。——我大概能明白导演如此设计的逻辑、用意,但如果要让这句台词达到预期效果,我觉得需要预先解决以下问题:1.夫子如何痛苦;2.夫子在痛苦中达到了什么境界;3.这种境界如何不为人所理解;4.南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她能够理解夫子……但前面缺乏这种剧情的交代、感情的积累。夫子不像个痛苦中精神升华的夫子,南子也不像个心有戚戚能理解夫子的南子,这句台词所期待的那种一针见血、正中下怀、感情释放的效果也就并未表现出来。夫子之哭也就显得不合情理,南子死前对夫子的追忆更显得莫名其妙。

  这同时也把影片前半段的问题带了出来:确实,乍一看前半段,貌似颇有些可圈可点处,差强人意。但当我们发现“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这句台词完全达不到效果时,再反过来回味,大概就能明白影片前半段有怎样的结构性缺陷了。

  然后呢?“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作为一个文盲,我刚从百度百科里找到这句话,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电影里会有那么段莫名其妙的情节。这是一部处处“忠于史实”,几近刻意的电影,而这段情节就是例证之一。但如果都这样“忠实”下去,只怕电影还能不能称之为电影,都很难说了。

  另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电影中连“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这种细节都不惜给了几分钟,却为何在堕三都中不见“诛少正卯”?难道这段公案不比“拔其树”更重要?诠释起来不比“子见南子”更有挑战、更能出彩?

  然后呢?困于陈蔡?是啊,追求理想,四处碰壁,濒临绝境。回到两千年前那个夜晚,在孔子的精神世界里,他回想些什么?反思些什么?展望些什么?是继续保持乐观,还是陷入痛苦绝望?那一刻,理想和现实如何在中国最伟大的人身上冲突碰撞?……我们多么期待一场精彩的演绎啊!

  没有,还是什么都没有。影片仅仅展示了肉体的痛苦,又一次完美的“忠于史实”:

  捧着最后一碗马肉汤,孔子对子路曰:“你喝吧。”
  子路曰:“不,我不饿,你喝。”
  子曰:“好吧,我喝一口,你也喝一口吧。”

  子又曰:“来,大家一人喝一口。”

  ……卢十四曰:“我CA!”

  颜回之死,我简直不想说了。我想导演如果躲在观众席中,当时想必心中狂呼:“感动了吧?你们感动了吧?你们怎么还不感动啊?”

  导演,你有没有听说过“小小竹排江中游”啊?竹简掉到水里会沉底?就这样还想搏感动?你欺负我没文化咩?

  就这样,影片前半段讲述孔子在鲁国从政的故事,还算点意思。而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落在电影里是一片空白。仿佛孔子在那十四年里,并非主动谋取事业,追求理想,而只是被动的四处游荡逃窜,无所事事,碌碌无为。而且所到之处不是兵荒马乱就是冰天雪地,游荡都不找个好地方。脑子有病。

  我本以为,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是为实现政治理想而艰苦奔波的十四年。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知道:原来这是碌碌无为,无聊透顶的十四年。于是这部电影可以改名为《孔子等待戈多》。

  戈多来了!季孙斯眼看时日无多,终于幡然悔悟,让儿子请回孔子。孔子面对阔别多年的故国,对着城墙跪拜,潸然泪下:鲁国啊,生我养我的鲁国啊,我终于又回来了!

  原来这才是孔子在外游荡多年的最终目的啊!当时我就震惊了:孔子的理想在哪呢?抱负在哪呢?追求在哪呢?

  ……孔子,在哪呢?

  ——当然了,在这部电影里,源于《论语》原文的台词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几乎可以成为“论语知识大测验”。王小丫:“请问在刚才这部电影中,一共出现了几处《论语》典故?它们分别是?”

  大概导演觉得,这样寓教于乐,就算把“孔子”拍出来了吧。


  正文结束,以下是扯淡:

  1.推荐腐女观赏本片。孔子和颜回之间真挚动人的男男之爱一定会让你们大为亢奋。当孔子离开鲁国时,颜回跪地保住他的大腿,哭道:“夫子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当颜回落冰水冻死,孔子保住他僵硬的尸体长达四个时辰,试图用身体温暖他,拯救他……他的眼神伤心欲绝。

  当然了,我十分讨厌腐女。我觉得她们是一帮肉麻当有趣的蠢货。

  2.孔子主张堕三都,也即对贵族封地强行拆/迁,收归国有。此举招致贵族的强烈不满。很显然,主张拆/迁的孔子代表正义,而反对拆/迁的钉子户贵族是反角。

  联想到大家对《阿凡达》的解读,再联想到《阿凡达》2D版被迫下映让路《孔子》……今天天气哈哈哈。

  3.孔子见卫灵公。卫灵公曰:卫国人多,容易出乱子,不好管。怎么办?
  子曰:要让人民富裕。
  卫灵公曰:卫国富人也不少啊,但还是乱啊。怎么办?
  子曰:要对人民施以教化。

  于是贵国的问题得到了完美解决!……今天天气哈哈哈。

虽然这样的消极论调并非知难而退的理由,但确实道出了“孔子”这一题材的难度。在观影之前,我对这部电影持谨慎的乐观,信心来源有二:一是发哥的个人魅力,二是胡玫在古装正剧领域的稳定表现。我可以想象电影塑造出的孔子形象必定会招致很多人不满,我甚至可以想象影片会小心翼翼绕开雷区从而塑造出一个略显平庸的孔子。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

在一部名为《孔子》的电影中,我几乎没见到孔子的影子。

原因何在?很简单,孔子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周游列国,而影片对这段经历的描写却极尽苍白。我们想知道: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孔子究竟游离了哪些地方,有怎样的具体经历。我们很早就知道他四处碰壁,现在更想知道他究竟为何碰壁,如何碰壁。在游历途中,他又如何与弟子们生活、相处,以何种方式教导弟子们何种思想,从而成就其教育家的地位……归根结底,我们想知道: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没有,统统没有。唯一着力表现的,就是“子见南子”那段。专门挑出史书中原本只言片语的这一小段大做文章,其动机一目了然。但我对此一则报以宽容,一则报以好奇:毕竟,如果能把这段演绎得不媚俗、合情理、有新意,也会十分出彩。——然而结果是:媚俗谈不上,庸俗逃不掉。且几无道理可言,牵强之极。

其实这一段在逻辑上大体是成立的,但缺乏充分铺垫,表现得仓促毛糙。比如大家议论不休的那句台词“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一下就把夫子弄哭了。——我大概能明白导演如此设计的逻辑、用意,但如果要让这句台词达到预期效果,我觉得需要预先解决以下问题:1.夫子如何痛苦;2.夫子在痛苦中达到了什么境界;3.这种境界如何不为人所理解;4.南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她能够理解夫子……但前面缺乏这种剧情的交代、感情的积累。夫子不像个痛苦中精神升华的夫子,南子也不像个心有戚戚能理解夫子的南子,这句台词所期待的那种一针见血、正中下怀、感情释放的效果也就并未表现出来。夫子之哭也就显得不合情理,南子死前对夫子的追忆更显得莫名其妙。

这同时也把影片前半段的问题带了出来:确实,乍一看前半段,貌似颇有些可圈可点处,差强人意。但当我们发现“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这句台词完全达不到效果时,再反过来回味,大概就能明白影片前半段有怎样的结构性缺陷了。

然后呢?“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作为一个文盲,我刚从百度百科里找到这句话,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电影里会有那么段莫名其妙的情节。这是一部处处“忠于史实”,几近刻意的电影,而这段情节就是例证之一。但如果都这样“忠实”下去,只怕电影还能不能称之为电影,都很难说了。

另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电影中连“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这种细节都不惜给了几分钟,却为何在堕三都中不见“诛少正卯”?难道这段公案不比“拔其树”更重要?诠释起来不比“子见南子”更有挑战、更能出彩?

然后呢?困于陈蔡?是啊,追求理想,四处碰壁,濒临绝境。回到两千年前那个夜晚,在孔子的精神世界里,他回想些什么?反思些什么?展望些什么?是继续保持乐观,还是陷入痛苦绝望?那一刻,理想和现实如何在中国最伟大的人身上冲突碰撞?……我们多么期待一场精彩的演绎啊!

没有,还是什么都没有。影片仅仅展示了肉体的痛苦,又一次完美的“忠于史实”:

捧着最后一碗马肉汤,孔子对子路曰:“你喝吧。”
子路曰:“不,我不饿,你喝。”
子曰:“好吧,我喝一口,你也喝一口吧。”

子又曰:“来,大家一人喝一口。”

颜回之死,我简直不想说了。我想导演如果躲在观众席中,当时想必心中狂呼:“感动了吧?你们感动了吧?你们怎么还不感动啊?”

导演,你有没有听说过“小小竹排江中游”啊?竹简掉到水里会沉底?就这样还想搏感动?你欺负我没文化咩?

就这样,影片前半段讲述孔子在鲁国从政的故事,还算点意思。而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落在电影里是一片空白。仿佛孔子在那十四年里,并非主动谋取事业,追求理想,而只是被动的四处游荡逃窜,无所事事,碌碌无为。而且所到之处不是兵荒马乱就是冰天雪地,游荡都不找个好地方。脑子有病。

我本以为,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是为实现政治理想而艰苦奔波的十四年。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知道:原来这是碌碌无为,无聊透顶的十四年。于是这部电影可以改名为《孔子等待戈多》。

戈多来了!季孙斯眼看时日无多,终于幡然悔悟,让儿子请回孔子。孔子面对阔别多年的故国,对着城墙跪拜,潸然泪下:鲁国啊,生我养我的鲁国啊,我终于又回来了!

原来这才是孔子在外游荡多年的最终目的啊!当时我就震惊了:孔子的理想在哪呢?抱负在哪呢?追求在哪呢?

……孔子,在哪呢?

——当然了,在这部电影里,源于《论语》原文的台词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几乎可以成为“论语知识大测验”。王小丫:“请问在刚才这部电影中,一共出现了几处《论语》典故?它们分别是?”

大概导演觉得,这样寓教于乐,就算把“孔子”拍出来了吧。

另一篇:杨澜看完《孔子》说,如果从“失败者”的角色来理解孔子,就会更容易接近这个人物,有孔家后人急了:你侮辱了我们的先人,我们的圣人。孔家后人有很多,这些如此急切地维护祖先形象的应该是少数,但论调实在让人奇怪。而这种论调也不仅限于孔家的后人。有人指责《孔子》违背史实,类似的事情之前就屡见不鲜了,在我看来,这基本上跟蜡笔小新批评书店里不卖便当一样胡闹。而由于电影《孔子》没了孔子头上千百年来至高无上的圣人光环,又遭不少指责。当年《梅兰芳》和《叶问》上映,韩寒说拍这种电影,最好等主人公原型的后代都死了会好一点,其实当碰到《孔子》这样题材的电影的时候,从遭到的蜡笔小新式的指责来看,你会发现国人骨子里那种对权威的无条件尊崇的奴性幽灵始终绵延不绝。

孔子是个“失败者”这种说法其实很客气,因为之前有本《丧家狗:我读论语》,作者北大教授李零直言孔子是“丧家狗”,而这个说法也不是李零哗众取宠亵渎圣人发明的,而是孔子周游列国到郑国时的一次夫子自嘲。比起丧家狗这个说法,“失败者”三个字确实好听多了。其实所谓周游列国,就是“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了……流浪远方,流——浪——”,就是孔子在鲁国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带领众弟子漫无目的的一次流浪。电影《孔子》把孔子自称丧家狗这段还原得很自然,是这个比较严肃认真的影片里比较出彩的地方。

孔子已过知天命之年,与鲁国政坛更善于权谋的季孙斯等权势相比,这个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天真了点儿,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也是吃力不讨好,只好背井离乡在春秋列国之间流浪,当时孔子还不是后世那样的国际巨星级的圣人大腕,衣食尚不得周全,所以流浪过程肯定狼狈不堪,片中发哥的孔子造型到了周游列国时也是衣衫褴褛,但神情坚毅,在郑国一个村头的树林里讲学,被村民砍树驱逐,此时有人来问,您是不是孔丘?子曰何以得知啊,来人说刚在那边听说村头树林里有个老头,脸型和身材长得跟尧舜禹汤差不多,就是状态如同丧家之狗。子曰什么鸟盛鱼汤啊我就是个丧家狗。孔子本人应该远比后代所谓儒家弟子要有趣些的,后代多少表面道貌岸然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要么男盗女娼要么权术阴谋的所谓圣人门下,而圣人都是被他们来消费的,被他们做当了婊子之后的牌坊的,要是都照着后人想象那样顶着光环道貌岸然,那人生岂不是枯燥死了。

《孔子》选择周润发来演,当然有背后的商业考虑,但从影片本身来看,发哥除了演技精湛、态度认真,关键这个大明星身上有种难得的平民气质,所以在演孔子自称丧门狗这场不算重要的戏的时候,看起来亲切自然而有趣,堪称神来之笔。很多人觉得颜回之死很震撼感动,而那不过是从孔子最中意的弟子死掉的角度来刻画孔子的虚笔,也就是“侧面描写”,虽然这一笔着实非常出彩,煽情得恰到好处,而自称丧门狗这场戏,则是寥寥几笔,让孔子更加真实可感。

电影的情节是从孔子在鲁国为官开始,是孔子一生比较顺风顺水的时候,一系列的从政治到军事的作为可以看出这哥们确实有才干,胆识过人、政绩突出,被大老板鲁定公非常赏识,却因触犯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权势季孙斯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挤驱逐。孔夫子这一点也被后世很多天真地相信儒家治国的知识分子天真地继承,中国历来的政治一向是一边打一边哄,一边用法家斗你一边用儒家哄你,学而优则仕这种说法一开始就是错的。孔子在一番政治作为之后终于成了悲剧,但这段在鲁国的戏因为符合剧情冲突的的要素,说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是和胡玫之前拍的宫廷斗争一脉相承的,胡玫拍起来也驾轻就熟,把当时很多名字拗口难记的人物拍成了活人。而到了出鲁国流浪的时候,没有了与孔子直接冲突的反面人物,剧情冲突并不激烈,如同很多媒体所说“后半段像散文”,其实从一个有理想却只能流浪的人物去理解的话,可以看出孔子辗转漂泊的背后,他的最大的敌人就是那个春秋乱世的时代。

这个电影拍的就是一个人和这个时代的一种对立,一种彼此不能接受和融合的悲剧。何况这不是简单的生不逢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世态人心还是单纯一点的,不然不会有颜回等众弟子的倾心跟随,后世的中国人的政治和人心,总是越会发变坏,从胡玫导演的历史正剧《汉武大帝》和《雍正王朝》等都能看出来,儒家的政治思想历来只是当权者的用来装裱的纸而已。当一个人物传记的电影拍出人与时代的关系的时候,就走对路了,而《孔子》这样的电影,不仅面临着拍出人与时代关系的任务,还有更大的难关,就是孔子的圣人光环,对于这个光环,夫子自嘲丧家狗的记载就是一个破解的利器。编导的聪明之处不仅在于选择了一个破解光环的利器,还在某些关键之处与古人“精神往来”,很好地理解了古人,比如子见南子那场戏,原本我所担心的港式的过度戏说并未出现,而是点到即止,微言大义,也有几分《史记》中记载该绯闻事件的古朴诗意。周润发演出的那点微微动容,内心波澜未平,南子则风情款款,看起来有趣,都恰到好处,令人会心一笑,比《论语》中所说的孔子出来竖中指对天发誓“子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要有趣,并且可信。史料中的孔子多少有点教条的,这一点《孔子》在前半段也未避免,所幸前半段有故事支撑,说教之处尚可容忍。

电影《孔子》比我预料得要好很多,起初听说编剧是以《赤壁》雷倒众生的陈汗,期望值降低很多,不料在眼下中国拍历史正剧从未失手的胡玫的把握下,拍得严肃认真,编剧和导演,以及周润发等主演都把孔子从千百年的神坛上请了下来,让我们得以和这个千秋圣人面对面,感受他在那个年代的遭遇,和他天真的人生理想。《丧门狗》的作者李零说孔子其实是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很理想主义化,而不为时代接受,所以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只能流浪,即使不周游列国,心灵也只能选择流浪,在我看来,《孔子》所拍出的一个不为时代接受而能坚持自己美好追求的孔子形象,远比那个不苟言笑的圣人形象要可信得多。胡玫多年以来以历史正剧为主业,此番执导这一历史人物电影,把握得如此稳妥得当,在剧本扎实的前提下,远比国内很多大导演能用影像语言去解读历史人物,这对于古装和历史题材丰富的中国电影来说,也有启发的意义。周润发的表演绝对是他新世纪以来最好的,远胜《卧虎藏龙》那个端着架子的大侠,周迅的一笑一颦间的灵动正符合了南子,奚仲文的美术做出了那个古中国的古朴美感。倒是发行方到底不能跳脱大片思维,一直强调的春秋战争大场面,都一闪而过,很多特效看起来难免粗陋。

有意思的是《孔子》这个电影也总是跟“去圣人化”“反权威”有关,从一开始周润发面对质疑反问“孔子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神”,到网上盛传的“下跪门”事件,这部关于一部分人的圣人的电影居然从内到外闪现着人性化、反权威化、去圣人化和说人话的“四化”精神光辉,我很欣慰啊。

至于遗憾,或者我所认为的不足,因为我所认为的孔子,很接近于王小波对他的评价:一个满口大实话的老天真,他的讲学处很像一个自由发言的俱乐部,很有趣,不见得能跟他学多少知识,但那种自由而有趣的气氛,令人向往。这个片子让我深化了孔子也是个杯具的概念,倒是除了自嘲丧家狗之外,孔子一直过于严肃,有趣之处不再有,尤其在鲁国从政的一段,对白中经常加入《论语》中的“子曰”名句,够生硬生涩的。而我最心仪者,则是孔子与几名弟子共坐,听他们述说各自的志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这种浪漫令我向往不已,可惜片中未曾着墨。

《论语》也不过是孔子和门下弟子的聊天记录而已,孔子被神圣化、牌坊化了几千年,还他一个真实的面目,让老人家“重新做人”,来感动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与时代的不妥协,他理想主义者的流浪事迹,何况隐约还有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韵味,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当年《墨攻》被内地多指责导演“为什么要改编日本漫画?”可在用现代艺术手法将古典通俗化这件事上,中国人甚至连意识都没有,而日本漫画《墨攻》能用如此通俗的故事来让人了解墨家的思想,是很好的事情。只会说别人解读得不好,自己不去解读,只会把古人当牌坊然后在牌坊的阴影里手淫中国文化意淫全世界,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孔子》的尝试已经值得击节赞赏。【已被《河北青年报》刊载,转载注明】

  孔子》上映已经几天,观众的反应截然分为两派,以专家学者为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观影者则力拍之,他们感到这部影片平平无奇,之前看到发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泪,以为会很好,结果看完之后发现自己被发哥忽悠了。这个结果让我既有些意外,又觉得是在情理之中。

  说是意外,是因为《孔子》这个电影就类似于丹、易中天的讲座,都是想把传统文化的知识以一种轻松的形式传递给大家。但于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观众的热烈追捧和学术界的阵阵鄙视。具有同样性质的《孔子》却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说是情理之中,则是因为我也算是半个专业人士,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在几个地方流下了眼泪,我可以说,我确实是被这部影片感动了。

  一处是孔子厄于陈蔡,影片设计了一个师徒众人分一碗马肉汤的情节,这一情节属于电影的常用桥段,感人度并不高。但当我看到师徒众人在寒风中高歌起舞时,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又想到了孔子对颜回的那句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联想及此,我才恍然,原来这马肉汤和师徒狂舞的情节正是从这句话中来的。

  第二处是子路结缨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里出了个小纰漏,不太符合《史记》的记载。电影里说的是,子路是为了保护卫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实在子路赶到之前卫出公早就已经流亡到鲁国了,子路是去讨说法的。但我并没有在意这一点小纰漏,因为电影中的这一幕勾起了我对子路之死的怆痛之情。孔子曾经说过:“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君子死义,这一句评语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们看到儒家士人的刚烈一面。

  第三处是颜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没有说清楚颜回的死因,只是说他英年早逝。于是,电影就利用了这样的史实空白,为颜回找到了一个死因,就是为抢救圣人竹书而冻死于冰河之中。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我以为,此时应当出现那句著名的“天丧予!天丧予!”了,但并没有,孔子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这一场景使我想起了《诗经·黍离》中的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毛诗说《黍离》是闵宗周之衰,三家诗却说是悼亡诗。)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过爱自己的生命,现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为几捆竹简死去活来。文献专业出身的人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是多么不易,有时就是靠那几捆竹简来存亡继绝。颜回一死,孔子便觉得是天将丧我。但孔子还说过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其实就和他传道于天下的精神多少有点违背。真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吗?其实,在孔子看来,应该是“生无所息”,君子传道,死而不已。

  第四处是子见南子,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头,也是最受人争议之处。但我觉得这没什么可非议的,反正古代典籍中,孔子的八卦早已有之。汉代的大儒就用孔子追求楚女的故事来解释什么叫“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里最让我动容的,不是什么八卦,而是南子对孔子的理解。“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这可能也是编剧和导演留下的一个巨大的讽刺,居然让一个淫乱的女人成为圣人的知己。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孔子的误解从没有中断。电影的最后,孔子吩咐弟子将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鲁公,便面向着夕阳,溘然长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理解我,是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号称“述而不作”,对《诗》、《书》、《礼》、《乐》四部经典只是传习、授受,对《周易》也只是晚年的喜好,有没有传人还有悬疑,而《春秋》本不是周代贵族之所习,只是鲁国一国的史书,孔子却对它情有独钟,在这部书用力最多,也暗含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后人才能够演说出无数的“微言大义”,孟子也说《春秋》一书使“乱臣贼子惧”。孔子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使人们各安其位,在其位,谋其政。而这些思想都用“春秋笔法”加以体现。世人理解他,因为一部《春秋》;世人误解他,也因为一部《春秋》。这使我想到了《论语》开篇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小时候学到这句时,不能理解,孔子为何要将学习、交友与涵养功夫放到一起来说,好像是前言不搭后语。但后来才明白,“学而时习之”便是君子传道,死而不已;“有朋自远方来”便是世人对他的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便是后人对他的误解。

  看过这部电影,这四处最能令我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可能,真正令我感动的,不是电影,而是电影所能唤起的文化共鸣。

看完本片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三人成虎”,写这段文字前我又想到的另外一个词就是“众口铄金”,不幸的是这两个词因为某些影片之外的原因都被强加到了《孔子》身上。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孔子》不但超出了我的意料,而且打动我了,尽管片中有不少谬误和不足,但是我还是坚定地认为这是一部诚意之作,它有应该被批评的地方,但是不应该被贬低到如此地步,因此我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唠叨几句。

我首先理解本片的编导们对一些学者针对影片中出现的文史错误进行挑刺的反应,因为整个观影过程使我感到编导们已经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力了,在商业目的的前提下的确是想把本片做得足够好,这在影片的整体制作水准上是能体现出来的,因此当被人诟病时,免不了觉得委屈,问题在于反应方式上有过激之嫌,当然这不排除是在故意炒作。坦率地讲,作为一部反映历史人物的电影,除了一些可以接受的艺术加工和改编之外,《孔子》依然犯了很多文史方面的错误,这似乎成了国内目前这一类电影创作上的通病,这也反映了制作方的急功近利,这才是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些学者出于文史研究的严谨态度,对本片提出批评挑出毛病,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挑刺者”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他们对一些容易误导观众的常识问题提出修正,这是一件好事。只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这二者之间无法形成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这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影片中的孔子临终说了这样一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应是指《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古今之人或膜拜之或鄙夷之都不过是从自身需求而产生的主观行为,孔子在世之时恐怕从来没想过自己如何伟大或者渺小,他只是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而已,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因此这部电影至少在这个层面上具备了应有的感染力。

应该大胆肯定的是演员的表演。爱耍宝的周润发在本片中一点都没耍宝,而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表演,不管影片之外关于他的其他评价如何,在《孔子》中他的表演很出色,气定神闲,举止有度,特别是老年孔子,更是一个白发苍苍流离失所的仁厚长者形象;他的对手陈建斌饰演的季孙氏也相当有性格,专断而不失大气,是个叫人无法恨之的反面人物;而任泉饰演的颜回更像个热血青年,单纯执着,也可圈可点;还有作为“香艳”作料和炒作话题出现的周迅版南子虽有卖弄风骚之嫌,但也叫人眼前一亮。一部电影,演员表演能叫人信服,就至少不能算失败,奉劝观者心胸要宽广,不能抱着对演员的偏见和其他因素去看待这部电影。

夫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恐怕谁都无法给出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毕竟那是两千年前的事情了,再加上孔子在中华文化圈中的显赫地位,以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使得这个题材比之于其他传记作品的拍摄更有难度。本片把夫子塑造得文武双全,甚至刻意突出了他的武力和军事指挥才能,虽有夸大之嫌,但是作为电影作品,这种适当的夸张从娱乐性的角度去看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没有做得很过分,这和目前某些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影视作品中不负责任的夸张和演绎相比高明了很多。更何况,史载夫子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且酒量不俗,因此这种艺术加工也算不无根据。至于片中的颜回之死,虽然进行了“乾坤大挪移”式的改编,但是考虑到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观赏性而且并没有影响历史事件的整体面貌,因此也是可以理解的。编导的目的想是借这个戏份突出孔子、颜回之间的师徒情深,加重悲情戏份,并且藉此赚取一部分“意志薄弱”的观众的眼泪,而且这个目的也达到了,这些改动都不算过分,至少不叫人觉得无耻。

《孔子》的叙事手法上存在着毛病,但是这不足以否定影片全部。本片的票房恐怕不容乐观,在前期的宣传上就存在很大误区,如果我们把先前媒体上关于本片的一些话题视做是制作方的炒作的话。首先,制片方先前有意突出本片的视觉特效,事实上这样的影片再炒作特效也没用,支撑影片的又不是你的特效,况且再厉害的特效你能比得上近在眼前的《阿凡达》?这就等于以卵击石,不自量力。其次,在“子见南子”这个极具想象力的故事上的炒作很失败。夫子千百年来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他在一些人的眼中就是神圣的,而且近年来随着社会整体道德的失衡,人们很希望夫子的儒家思想来救市,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是不明智的,只会给人们造成“这又是一部胡编滥造的无耻之作”的错觉。

而事实上先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子见南子”这个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娱乐话题现在看来不过又是一个无聊之极的噱头,其实是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女粉丝和自己的偶像见面聊了几句而已,当然女粉丝免不了有一脸崇敬和爱慕之情,而男偶像虽然也知道这个女粉丝美艳动人,但还是保持了应有的礼节,双方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坦诚友好的协商,并在此基础上重申了双方的一贯立场,即女粉丝依然一如既往地仰慕男偶像,男偶像依然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志向——仅此而已,这里面没有丝毫亵渎夫子的地方。更何况,夫子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也有七情六欲,后人没有必要一定给夫子戴上“坐怀不乱”的枷锁,在“子见南子”这个问题上别说夫子没有任何问题,即便有又如何?允许别人追求幸福享受爱情,就不许夫子会见一个女粉丝,说不定南子还真是夫子的一个最谈得来的知音呢。一个流落在外的孤独的旅人,在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一个大概是谈得来的女朋友就免不了多聊了几句,这个问题是个问题吗?实际上这个问题还是基于鄙视女性的男权主义而产生的,即夫子见过了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就可能“有问题”,这是卫道士们的一贯伎俩。因此后人再拿“子见南子”这个问题来说事才是真的无聊无耻,就电影中“刻意突出”的“子见南子”的情节而言不排除是出于吸引眼球的商业需求,但在实际演绎上做得并不过分。

本片实际上是试图把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比如他也有缺点,不经意间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比如他也有爱好,爱喝酒好武术,这些表现手法都不失为操作性较强的办法。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实际上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但是就是这个“失败者”周游列国十四年,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在坚持在求索,这才是孔子思想立足万世的根本,正是这个“失败者”奠定了中华文化二千年以来的文化核心,使后人受益匪浅。因此,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既然能打动人心,我自然会忽略它的其他不足之处,在此发出感喟,就算长歌当哭祭圣贤吧。

胡玫导演说了,全世界的华人都应该看孔子。而且还似乎说过看了孔子不哭的人不是人。不得不说,这话说的在理,我们心中的孔圣人一下子落魄为一个满嘴空想的糟老头子,我流泪了,这不是我们的孔子,也许为求真实,也许符合史实,甚至也许为了便于商业炒作,但是我真的不希望孔子的电影拍成这样,因为孔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我们不想看到孔子的无奈,我们希望的看到的是一个我们熟悉的孔子。
看电影前我就知道这部电影注定令中国人失望,无论是子见南子的宣传,还是阿凡达被迫下线的争论。试问,难道我们看过的大片,看过的巨制有这样的吗?如果2012宣传的是错综复杂的恋爱关系,阿凡达宣传十月围城被迫下线,估计大家也就不会去看了。首先我觉得这是不自信,没有人会因为阿凡达的续映就不考虑看孔子,即使阿凡达下线,该不看孔子的也大有人在。其次我觉得这是宣传的错误,国产片的投资和制作必然比不过好莱坞巨制,但是我们有我们的优点,难道我们仅仅为了子见南子这样的暧昧戏就去猎奇?真是笑话。
无论如何电影我还是看过了,也对得起我作为华人的称号。也哭过了,证明了我确实属于高级灵长类的地位。但是电影真的很滥,发哥也不再是以前的意气风发,他老了,虽然有孔子的心,但是已经没有作为孔子的那种气了。他可以是叱咤风云的新加坡海盗,但是演孔子,就觉得略输一筹。周迅的南子戏份不多,但是作为宣传的重点,其实演得也算可以,基本满足了一个风尘女子的形象。但相比以往的演技,我觉得也是差了很多。其余的人也没有必要评论,孔子主角的失败已经注定这是部叫好不叫座的电影。相信惨淡的票房将证明这一点。
实实在在说,我不不是喜欢儒学的人,我觉得无论是儒学的礼义还是老子的无为都不是我喜好的。对于儒学的酸腐我很是厌恶,看到如此落魄的孔子我应该叫好。但是本着求实的态度,我还是说孔子不该是这样。孔子能文能武,是个全才。印象中的孔子应该是那个喜好山水,不求名利。功名为所用,不为其累的圣贤,而不是这样苦苦追求功名的人。孔子的论语中的大道理我们都知晓,但是他的淡泊却少人理解。很欣赏论语·先进里的那段侍坐:“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不难看出孔子希望的其实是一种恬淡的生活,很小资,很浪漫的。但是我们都把他捧得很高。我不敢说我多理解孔子,但是我想说,既然我们要还原历史,为什么不把孔子的浪漫情怀表现而单单宣传子见南子?虽然满足了部分人的猎奇心态,但是难道不是对我们心中孔子的一种亵渎吗?
影片中也有出彩之处,比如朝堂论辩,会见齐王。但是怎么都觉得这是蔺相如呢?算了,电影无非娱乐,何必自讨苦吃呢?

说句心里话,《孔子》影评,如果不是作业,不写也罢,《孔子》与《赤壁下》师出同门,楼主若可以写出《赤壁下》的影评,那么《孔子》的也就水到渠成了,一部“‘“史诗”电影光是内容硬伤就太多了,举个最明显的吧,颜渊死时,“年二十九,须发尽白”,电影里呢?莫非焗黑了?还有纯是为了加感情戏,甚至快准备床戏的“子见南子”,从硬伤到炒作,再到gdzj的“保护”,《孔子》被骂什么样都是正常的。
另外,发哥已不是当年风度翩翩的许文强,高进,小马哥了,《孔子》里的发哥只能让你想起《黄金甲》。


急需一篇2000左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文 谁能帮帮我
急需一篇2000左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文 谁能帮帮我 20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felix47 2006-07-06 · TA获得超过9966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764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106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加快建设...

...我原创一篇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的观后感2000字毛概论文_百度知 ...
复兴之路总共分为五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部分,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第四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五部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观看复兴之路的历程,使我回顾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

给我一些名著2000字的摘录
“你把财产都给他们吧……”听得出,他们并不想把给我母亲的那份财产送给舅舅们。 他们谈了很久,外...2010-08-27 急求一篇2000字名著的读书笔记 13 2012-01-18 名著读书笔记2000字,急求!谢谢! 46

什么都可以,只要是历史论文,大概2000字左右的,给我一篇
《论国之觉醒》 历史不应该忘记,历史也不应该被忘却。 从幼时发蒙那天起,重复在我耳畔的,便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道德逻辑,而正视如钉在板上的历史,更多的却是与长年所习教义不甚一致的悲剧。为了到哪都说不清白的毒品走私,竟明火执仗地打上人家,天下邪恶之最,可居第一;把图财害命的强盗...

谁能给我发一下《网络给我们带来什么》的作文要2000字
还有人认为网络的发展不仅不会带来大同社会,甚至还可能给所有抱着美好愿望的人一个讽刺:网络越发展,越可能在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和不掌握信息技术或者贫穷的人之间制造一条鸿沟,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变革、冲突、反差、崩溃、疑问、时空的错乱……网络带来的这一切似乎都像“世纪末”的混乱...

谁能给我写一篇关于明代手工业的论文(2000字)的
明代手工业发展中科技成份的探讨与反思王亚民 【摘要】:科技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这一点,中西皆同、古今亦然。 然而,明朝一代为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转折期,体现在手工业与科技方面亦是如此。在如此历史背景之下,本文首先对明代手工业发展中的科技成份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探讨,进而又重点地对明中叶...

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是诚信在我身边或者感恩的心,要有文采,谢...
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感恩”是尊重的基础。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坐标的原点是“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一切的关系都是由主体“我”而...

请给我一个2000元~3000元的电脑配置单,最好能跑得起GTA4
欣赏视频更舒适,效果更加完美经济实用全国联保,享受三包服务。先马300M(MATX-250-1)¥138 给你配了国内一线品牌电源250W 最大功率300W完全能满足你的供电需求。机箱普易达 E101B¥70 随便60-80的ATX 合计金额约¥3000性能很高的Intel平台 我本军团:助人为本,以本会友!

求大神各位大大给我一个2000字的“向上向善”征文
我的 求大神各位大大给我一个2000字的“向上向善”征文 东拼西凑的就可以... 东拼西凑的就可以 展开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什么样的人容易遇上渣男?halo_107 2014-05-21 · TA获得超过11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8.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求一篇2000字语文论文
求一篇2000字语文论文最好以“涵养”为题你给我发上来... 求一篇2000字语文论文最好以“涵养”为题你给我发上来 展开  我来答 4个回答 #热议# 如何缓解焦虑情绪? 手机用户01943 2012-06-01 · TA获得超过6.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7万 采纳率:4% 帮助的人:3158万 我也去答题...

瓮安县17349464398: 谁能给我一篇2000字的孔子影评? -
柞彪糖尿: 虽然这样的消极论调并非知难而退的理由,但确实道出了“孔子”这一题材的难度.在观影之前,我对这部电影持谨慎的乐观,信心来源有二:一是发哥的个人魅力,二是胡玫在古装正剧领域的稳定表现.我可以想象电影塑造出的孔子形象必定...

瓮安县17349464398: 求《孔子》影评一份 -
柞彪糖尿: 可能大部分人都知道论语,也知道孔子,但是却不太知道孔子的历史,我们对孔子的印象只是一个文化.一个膜拜的偶像,孔子的思想流传了如此的长久,想必大家都想窥探一下孔子文化的发源.我们在孔子电影中可以看到一个真实而血性的孔子...

瓮安县17349464398: 《孔子》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
柞彪糖尿: 作为一部史诗传记电影,《孔子》开拍伊始就受到关注.而受关注的原因当然远远不只是周润发等演员为电影聚敛了人气,因为“孔子”走上银幕本身便是一块绝无仅有的金字招牌.中国人无人不晓的“孔夫子”究竟会在电影中被怎样的呈现,...

瓮安县17349464398: 孔子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不足之处分别有哪些 -
柞彪糖尿: 成功之处 是技术和特效的成功 再现了战国时代的纷乱 和战争场面的雄壮 . 电影人物化妆服饰到位 可看出导演历史基本功的雄厚. 不足是颠覆了人们心中传统的孔子的形象 过于追求片面的技术化和形式主义.且不说本片对孔子形象刻画的是否属实,但就商业片本身来说,它无疑是成功的.影片的节奏感、背景音乐以及画质都是不错的,孔子的形象被发哥演得很真实,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重情义、有血有肉的孔子、,他与弟子间的真情更是令人感动.但是想用两个小时就说完孔子的一生也有它的不足之处,电影到了后半部分孔子颠沛流离的时候明显有些过快,虽然导演用唯美的叙事镜头将这些片段连续起来,但还是美中不足.

瓮安县17349464398: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 -
柞彪糖尿: 前些天刚刚看完《孔子》影院归来.一部没有刻意讨好观众的猎奇心理的艺术片,那种带给人的感动是渐行渐远却永不消失的,是持久的,一如孔子的思想,2000多年的大浪淘沙,物换星移,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不是越来越崇高,相反的,确...

瓮安县17349464398: 电影孔子观后感 -
柞彪糖尿: 今天,抢先在首影前观看了《孔子》,不能说闷,也没有十分激动,总体上还有点失望,所以要写观后感,真的让我久久不能下笔.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电影《孔子》选择了最为严肃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像一般的电影那样,用名人拍出一幕激...

瓮安县17349464398: 电影"孔子"读后感 -
柞彪糖尿: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

瓮安县17349464398: 求孔子电影的叙述,和对电影中的孔子和颜回的评价 -
柞彪糖尿: 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周润发 饰)受到鲁定公(姚鲁 饰)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实行自己的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三桓独霸朝纲,也让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陈建斌 饰)家奴免受陪葬,而与之结...

瓮安县17349464398: 找《孔子》的观后感 -
柞彪糖尿: 在观看电影之前,虽然我相信《孔子》不会像《赤壁》一样拍成一部娱乐大片,但是在如今商业第一的大环境下,我还是不免有些担心.但是当影院的灯光亮起,当时的遗憾大概就是片尾王菲的《幽兰操》未曾唱完就被掐了. 影片大致分为两段...

瓮安县17349464398: 《孔子》观后感 -
柞彪糖尿: 孔子》是胡玟导演的力作,画面精美,气势恢宏,述说了东周末年各诸侯国为达称霸目的相互征战,而孔子为理想在列国之间奔走,以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表演极其到位,演出了孔子一代儒师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