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代的“知行”的具体概念是什么?

作者&投稿:楚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日本战国时的大名是什么?(麻烦详细点)~

大名 是日本封建时代对一个较大地域领主的称呼,由“ 名主 ”一词转变而来。 在日本古代,统一的国家武力建立以前,土地或庄园的领主为了保护自家产业,大多拥有自己的武力,以武士为骨干。所谓“名主”,就是土地或庄园的领主——武力较强、领地较大,甚至管辖一整个令制国的领主就是“大名主”,简称“大名”,有些势力范围广达数个令制国的大名,又被称做“大大名”;否则即为“小名”;全部大小领主可以合称为“大小名”。日本各时代对“大名”的资格定义不尽相同,不过同样都是指一个较大地域的领主。 发音演变 室町时代的辞书《节用集》中收录了“たいめい”(Taimei)与“だいみょう”(Daimyou)两种发音,前者所指的是守护、大领主之意,而后者是指有钱人。在日本战国时代,对大领主仍以“たいめい”称呼较多;17世纪初期,《日葡辞书》中依旧收录了两种念法,不过在语义上已无明确区别,两者都是大领主的意思,直到经过江户时代,才统一以“だいみょう”称呼大领主。 历史 室町时代 在室町时代,大名是由幕府任命,又称为“守护大名”。他们在经济上掌控一个到数个分国的庄园与公领,以扩大守护领国的势力。对于地方武士(“国人”),大名对他们支配能力则有限。大名掌握领地过大时,会任命家臣为“守护代”协助掌管部份分国。 战国时代 在战国时代,无须幕府任命,只要支配数郡到数国势力,能稳固支配国人者,就是大名。战国时代的大名一般被称为“战国大名”,出身背景以守护、守护代、国人和平民四种为主。 江户时代 在江户时代,知行一万石以上者便称为大名;当时全日本有超过200家大名,在江户幕府的统治体制下分为亲藩、谱代、外样三类。 亲藩大名 亲藩大名是与德川家有血缘关系的藩领,在这之中有着御三家之称的尾张、纪伊、水户藩最为重要。御三家制度由德川家康所创,其义在于当将军家没有后继者之时,以水户家作为大名继承人产生的监督,而继承人则在纪伊、尾张两家产生。在初代将军德川家康生前创设御三家之后,第8代将军德川吉宗时又让自己的次子德川宗武创设了田安家、四子德川宗尹则创设了一桥家,之后的第9代将军德川家重又让次子德川重好成立清水家,此后即确立了御三卿的体制,其家格仅次于御三家。 谱代大名 即世袭的大名世家,是指在1600年的关原之战以前一直追随德川家康的大将。谱代大名地位仅次于亲藩大名,大多位居幕府要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有权力,俸禄却很少,如本多正信、大久保忠邻等。德川家康设计幕府统治必须完全由亲藩和谱代大名操控,外样大名不得参与。 外样大名 外样大名则是在关原之战被迫臣服的大名,他们有的拥有雄厚实力,如加贺藩的前田利家有一百零二万石领地、萨摩藩的岛津忠恒有七十七万石领地、仙台藩的伊达政宗有六十二万五千石领地,三者皆外样大名而又是全国领地最多的诸侯,不过,却没有亲藩或谱代大名的权力,又常被幕府监控,即使有心要反抗德川家,也无法成事。因为外样大名的领土多在偏僻的外边,在锁国时期反而最容易跟外国势力结合,成为倒幕的主要动力。

1、 在军中,大将所在的地方。本阵。本营。
2、 大将麾下直属的将士。幕下。
3、 江户时代,在将军直属的家臣中,知行不到一万石,但是有参见将军资格者。旗本又分为:铁炮众, 马回, 小姓, 弓众, 黑衣母众, 赤衣母众

“知行”与“俸禄”

知行
平安、镰仓、室町时代指直接支配土地和财产。庄园制崩溃过程中土地利权关系还为以百姓的收益权和耕种权为中心的占有权和大名与当地领主的支配权两种权利。江户时代,知行用以表示领主对领地的支配权。江户时代的知行或知行制,分地方知行制和俸禄制两种。地方知行制是家臣从主君领受土地作为知行地,有决定和征收年贡权,使役或处罚农民权,直接支配领地。江户初期,幕府领地和藩的领地一般都实行地方知行制。随着幕藩体制的确立,地方知行制仅限于大名和高级家臣,权力也受很大限制。成为名义上的制度。俸禄制只有知行量而无具体的知行地,代之由主君从年贡收入中分给一些禄米,是一种没有直接支配的农民和土地,仅保证年贡收入的知行制。十七世纪中期,许多藩进行初期的藩政改革,把地方知行制改为俸禄制,集中并加强大名的权力,整顿统治农民的一元化机构。俸禄制下的家臣也作为藏米取或切米取。与此相对,地方知行制的家臣则称知行取,但随着知行地的授予流于形式,也逐渐变为藏米取。

都是一样的,知行常用于官职后。


日本简史(七)——安土桃山时代
在这个历史的交汇点,日本的天平开始倾斜,一段崭新的统一与变革篇章就此展开。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两位传奇人物的铁腕手腕,终结了战国时代的割据纷争,统一的曙光初现。他们推翻了庄园制度的壁垒,唤醒了经济的潜在力量,太閤检地与知行制的推行,让土地流转,自耕农的活力如春水般涌动,为国家的繁荣打下...

信长的野望哪一代最好玩
日本战国时代,武士们从主家处领得俸禄或者知行地,成为大大小小呈层级关系的封建地主,赐以知行,正和西方中世纪的"封君封土制"极为相似.另外,赏赐感状(奖状),也是战国时代常见的现象.日本人重视血缘,但轻视血缘在家族姓氏延续中的地位,只要家族得以延续,是否保持纯正的血统,远没有中国人看得重要.因此,领主们往往将...

义利之辨
战国时代的战国七雄,以逐利为生存之道,秦国的胜利虽短暂,却印证了利益驱动的力量。然而,圣贤如程颐,却强调义利之间的正确平衡:“君子虽欲利,但唯以利为人生目标,则易招致祸患。唯有行仁义,不求私利,方能长久受益。”《大学》中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阐明了义利的先后顺序:义为根本,...

日本战国时期有哪些名将..??好像有个叫次的.帮个忙
战国中后期之名将,世称“战国第一猛将”、“鬼之平八”,德川四天王(酒井忠次、井伊直政及神原康政)、德川三杰(井伊直政及神原康政)之一。天文十七年(1548)二月八日生于三河,本多忠高长男,幼名锅之助,通称平八郎。 榊原康政(1548年-1606年6月19日)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江户时代的...

日本“战国三夫人”是哪三个?
其中,织田信长,前田利家,丰臣秀吉更是以自身的武略功绩而留名后世,他们的共同除了身为一代武将应有的智谋和武艺之外,还有一直留在他们身边的女人们,她们和战国时代的众多武家女子一样,以自己的坚强意志来承担和兰质慧心来竭尽所能帮助自己的主君,在历史上却留下的不多的痕迹,只有后世缅怀为“战国三夫人”。 Ⅰ...

若林镇兴经历
在永禄12年(1569年),大友宗麟为了牵制毛利元就,支持大内家遗孤大内辉弘复国,若林镇兴被委以重任,担任警固船大将,率领水军支援辉弘。在尾浦一战中,他大获全胜,突破屋代岛水军防线,协助辉弘到达秋穗浦,并集结旧部,一同出兵夺回高岭城。大内辉弘感激若林的贡献,授予他百石知行的封赏。然而...

儒家历史
儒家历史发展评述 先秦评孔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

我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信有什么含义,信对于个人,社会,国家又怎样的重要意...
中国人讲究“礼义仁智信”,其中的“信”含义是信用,引申为说话算话、讲信用、守承诺。信这个词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不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国家,这都是立足的根本。一、信字含义“信”本是一个形声字,从“千”声,或从“身”声,包含着对人言诚信的期望。“信”字在战国时代大量用于人名、封君...

请问一下日本战国时期的国人众和一门众是指什么?
但是国人的规模一旦扩大,会直逼甚至取代大名,成为新大名,而原来大名则降为国人或者灭亡。比如毛利氏就是从国人成长为大名,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常称之为”下克上”。”众”相当于集团。一门众 这个比较简单,说白了就是一家人。凡属本家族的都是一门众,包括主家、分家以及入赘进来的女婿。

谁能给我一些事例
他说的“知行合一”,可说是“知情合一”。 人心如磁石一般。我们学过物理,即知道:凡是铁条,都有磁力,因为内部分子凌乱,南极北极相消,才显不出磁力来...第二是战国时代,苏秦“联六国以抗强秦”的政策。自从管仲定下“尊周攘夷”的政策,齐国遂崛起为五霸之首;后来晋文称霸,也沿袭他的政策;就是孔子修春秋,...

迎泽区18893532676: 有没关于日本战国的网络游戏 -
啜亭清热: 游戏背景 《信长之野望》是株式会社光荣的开山力作,自八三年至今已推出十二代产品,其网络版《信长之野望Online》(以下简称信长)作为光荣第一款全3D网络MMORPG类型的游戏作品,是一部有着深厚底蕴和玩家基础的力作. 信长是...

迎泽区18893532676: 法律文件中的 "知行字" 是什么意思 -
啜亭清热: 法律中“可以”、“必须”、“应当”的含义: 一、“可以”的含义 “可以”,表示“许可”的意思.在法律规范中凡带有“可以”的条文,从法律规范的角度说,是授权性的规范.这种规范的特点是法律赋予公民、法人或国家机关以某种权...

迎泽区18893532676: 日本的战国时代和我国的战国是一个概念吗
啜亭清热: 不是. 以上大家的答案是不是太繁琐了 我国的战国时代是指东周中两个时期——春秋、战国中的后一个,我国进入战国时代是在前475年,即周元王登基那年开始一直到秦王统一天下的前221年. 日本的战国时代则是指室町时代爆发的应仁之乱到1604年德川家康江户开幕之间的时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其间又有桃山安土时代的存在,具体可以去“浪人御所”看看.

迎泽区18893532676: 中国的知行观等同于西方哲学的什么概念 -
啜亭清热: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的一大主题.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们,已开始对知行的来源、知行的可能性、主体的认识能力等问题进行考察,并明显地表现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从春秋战国时期到近现代不同的哲学家都十分重视知行问题,在总结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尽管他们的思想进路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但又无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都是对知行关系具有一定认识论意义和实践论意义的探索.尤其是在中国发展了重行的知行统一观,与辩证唯物主义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知行统一观是内在相通的,很多思想家深刻地探讨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既肯定行的作用,也肯定知对行具有指导作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总结和继承发展.

迎泽区18893532676: 知行和一说符合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吗? -
啜亭清热: 知行合一说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有一致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一面.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

迎泽区18893532676: 人教版高三中国古代史的小专题整理 -
啜亭清热: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