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

作者&投稿:邢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问题答案~

其实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三国演义上那个几乎无所不能的半神,他强于政治,内务,军事是他的弱项。可是他又必须北伐,因为这是蜀汉的政治正确。对比曹魏和蜀国的国力,那差距几乎已经大到无法弥补。诸葛亮为人细心,不得不说他是个负责任的人,承担了刘备托孤的嘱托之后,他生怕辜负了先帝,事无巨细无不自己处理,这就让蜀汉的后背干部们得不到锻炼的机会,后来的人才凋零跟这也有很大关系,而且他把精力放在了政务上,也就没法再关注刘禅的教育,而这也完成了诸葛亮虽然不是乱臣贼子,可掌握的权力却超过了任何一个权臣,真正的皇帝完全被架空,他的做法也在实际上造成了刘禅无法得到应有的历练,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几次北伐完成了蜀汉国力的衰退,而不北伐,坐视魏国一天天越大强大,也是等死。蜀汉之亡是历史大势,不是一个人可以扭转,除非出现某种开挂的情况!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中统一

  颁布“推恩令”和《左官律》。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守统辖。这样,既可以把王国的地盘化大为小,以分散其势力,“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又可使这些受封子弟“联恩尽孝”。列侯们“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同时,又借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阴谋叛乱之机,下令逮捕二王。二王畏罪自杀,牵连被杀的列侯、官吏、宾客数万人。武帝由此制定《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前者指令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七人与诸侯王交游。不许诸侯王招纳宾客。又采用酎金夺爵等方式废掉了一些侯国。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至此,汉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据势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其次,重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汉武帝在削弱诸侯王和列侯的同时,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的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滑”“不诛而害除”(《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的目的。

  2.改革改政体制,加强皇权

  主要有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权;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3.改革财政,加强中央政权

  统一货币,把铸钱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作为国家统一的法定货币;专营盐铁和均输平准法。盐铁官营和调剂运输,平抑物价对稳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箕缗和告缗,打击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

  4.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继位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家公羊学派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阴阳五行及法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据。董仲舒还积极鼓吹尊天就必须尊王,为封建皇权披上了“君权神授”的外衣。董仲舒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其实质是“外儒内法”。董仲舒提倡“三纲五常”,强调治国要“德刑并用”。因而为武帝所称道,诏行全国。这种王道、霸道杂用的统治思想,一直为此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养统治人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于是,在中央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官,授儒家经典。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春秋战国技术成就
  天文历法方面:鲁国的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当时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一百六十年。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物理学方面:《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其中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医学方面:著名的医生扁鹊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被称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断法,两千多年来一直被沿用。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得到初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为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就奠定了基础,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例如,天文历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就直接服务于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成就的出现,如荀子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西汉修养生息
  汉高祖稳定封建秩序的措施 秦末农民战争打击了地主阶级,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但跟着而来的,是楚汉之际争夺封建统治权的长期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一些农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卖妻鬻子,或者自卖为奴。经过战乱的城市,也是人口减少,商业萧条。投机商人囤积居奇,物价踊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值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面对这种剥削难有所得的残破局面,以刘邦为首的西汉统治者,不得不把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秩序,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陆续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一、“兵皆罢归家”,“以有功劳行田宅”。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留在关中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关东的免徭役六年。军吏卒无爵或爵在大夫(五级爵)以下的,一律进爵为大夫;大夫以上的加爵一级,并一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赋。爵在七大夫(即公大夫,七级爵)以上的,“先与田宅”,并给以若干户租税的封赏,叫做食邑。从军归农者除少数高爵的上升为地主外,大部分还是生活在封建统治之下的农民。这些农民由于获得了一份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因此是汉初稳定农村封建秩序、恢复农业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号召在战乱中流亡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故爵、田宅。各地小吏在战争时期占夺的土地,也事实上予以承认。这些人大多数是地主。那些出身于农民或贫民、以军功获得高爵和较多土地的人,也成为汉初的地主。这些地主是西汉王朝的主要支柱。

  三、以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

  四、抑制商人,不许他们衣丝、操兵器、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做宫,加倍征收他们的算赋,以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

  五、减轻田租,十五税一。

  六、命丞相萧何制定较秦法缓和的九章律,代替临时颀行的约法三章。

  以上这些措施,是农民战争后地主阶级适应阶级关系的变化而采取的唯一可行的阶级政策。汉高祖推行了这一政策,一方面使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重新得到稳定,另一方面也使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上,得到生产的条件,从而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

  汉高祖命陆贾著书论说秦失天下的原因,陆贾在他所著《新语》一书的《无为》篇中指出:秦代“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从陆贾所揭示的历史教训中,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轻徭薄赋缓刑,才能缓和农民的反抗,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实现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这样就形成汉初统治者的所谓“黄老无为”的政治思想。汉高祖以及文景时期“与民休息”的各项措施,正是这种无为思想的体现。

  “文景之治” 惠帝、吕后时期(公元前194—前180年),无为思想在政治上起着显著作用。丞相曹参沿袭萧何辅佐汉高祖的成规,“举事无所变更”。在这十五年中,很少兴动大役。惠帝时几次发农民修筑长安城,每次为期不过一月,而且都在冬闲的时候进行。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又“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除三族罪、妖言令”。边境戍卒一岁一更的制度,也在这时重新确定了。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继续“与民休息”,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文帝重视农业,屡诫百官守令劝课农桑。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长期减免田租徭赋,对地主有利,但也促近了广泛存在的自耕农民阶层的发展。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户口繁息的迅速,就是自耕农民阶层得到发展的具体说明。

  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史载文帝初年每石“粟至十余钱”。商业也活跃起来了。文帝十二年取消过关用传的制度,有利于行旅来往和商品流通。文帝弛山泽之禁,促进了盐铁业的发展,对农民的副业生产,也有一些好处。

  随着粮价的降落和商业的活跃,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即大商人势力膨胀,囤积居奇,侵蚀农民,使广大农民破产流亡。文帝、景帝都曾重申商人不得为吏的禁令,企图限制商人的发展。为了提高谷价,缓和谷贱伤农的现象,晁错向文帝提出了“入粟拜爵”的建议,准许富人(主要是商人)买栗输边,按所输多少授予爵位。输粟达六百石者爵上造,达四千石者爵五大夫,达万二千石者爵大庶长。晁错又建议,入粟拜爵办法实行后,边境积栗足以支五年,可令入粟者输于郡县,使郡县也有积粟;边境和郡县都已充实,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办法的实行,使农民的处境暂时有所改善。

  文帝提倡节俭,在他统治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所增益。史载文帝为了节省黄金百斤而罢建露台,他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皇帝尚节俭,对地主、商人中正在兴起的侈靡之风,多少会起一些制约作用。

  文景时期,在法律方面也有一些改革。文帝废除了汉律中沿袭秦律而来的牧孥相坐律令,缩小了农民奴隶化的范围。文帝、景帝又相继废除了黥、劓等刑,减轻了笞刑。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但责大指,不求细苛,所以有“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之说。

  但是文景时期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归根到底是地主阶级的阶级政策,其目的是使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剥削,使封建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这是符合西汉统治者的长远利益的。至于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都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所以这些措施归根到底还是会助长兼并势力的扩展,加剧阶级矛盾。

  削弱王国势力 汉初七十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央集权逐步战胜地方割据的历史。

  西汉初年,六国旧贵族如齐之田氏,楚之昭、屈、景氏和怀氏以及燕、赵、韩、魏之后,仍然是强大的地方势力。汉高祖把这些旧贵族以及其它“豪杰名家”十余万口,迁到长安附近。这次迁徒的规模很大,一度使得关东“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六国旧贵族和关东豪杰的分裂活动基本上被控制了。

  西汉社会中还有另一种割据势力,这就是诸侯王。西汉初年,功臣为王者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茶,长沙王吴芮,史称“异姓诸王”。异姓诸王据有关东的广大区域,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是统一的隐患,是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汉高祖采取了断然手段,来消灭异姓诸王。他首先消灭燕王臧茶,立卢绾为燕王。以后又接连消灭楚、韩、赵、梁、淮南和燕等六王。只有长沙王由于其封国僻远,又处在汉与南越的中间地带,可以起缓冲的作用,所以直到文帝时才由于无后而国除。

  在消灭异姓诸王的同时,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又“惩戒秦孤立之败”,所以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分封自己的子弟为王,用以藩屏汉室,史称“同姓诸王”。同姓王国辖地共达三十九郡,而中央直辖的土地只有十五郡,其中还夹杂了不少列侯的封国和公主的“汤沐邑”。这依旧是干弱枝强的局面。王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例如齐国辖地六郡七十三县,代、吴各辖为三郡五十三县,楚国辖地三郡三十六县。为了控制诸侯王国,汉政府规定中央派太傅辅王,派丞相统王国众事,并重申无中央虎符不得发兵。但是王国得自置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吏,自征租赋,自铸货币,自行纪年,实际上仍然处于半独立状态。

  吕后统治时期,大封诸吕为王、侯。吕后死,刘氏诸王与西汉大臣合力消灭了诸吕的势力,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文帝,同姓王的势力更加发展。贾谊在《治安策》中陈诉当时中央和王国形势说:“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而且“病非徒瘇也,又苦跖戾”,这就是说“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贾谊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的建议,在当时没有引起文帝的重视。但是贾谊死后四年,即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分齐国之地为六国,分淮南国之地为三国,实际上就是贾谊“众建诸侯”之议的实现。

  继贾谊之后,晁错屡次向文帝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土。景帝时,吴国跋扈,晁错又上“削藩策”。他说诸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用晁错之策,削楚王东海郡,削赵王常山郡,削胶西王六县,以次削夺,将及吴国。这时吴王濞就联络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六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爆发。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就被平定了。七国之乱平定以后,景帝损黜王国官制及其职权,降低诸侯王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走向巩固,国家统一显著加强了。

  对匈奴的和亲和对南越的安抚 汉高祖消灭异姓诸王时,邻接匈奴的诸王有的投降匈奴,有的勾结匈奴内侵。汉七年(公元前200年),高祖进击投降匈奴的韩王信时,曾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今山西阳高境),史称“白登之围”。以后,匈奴常常寇边,掳略人畜。娄敬向汉高祖建议与匈奴结“和亲”,劝高祖以嫡长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厚奉遣之”,并于每年馈赠絮缯酒食等礼物,以缓和匈奴的侵扰。娄敬说:“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外孙为单于。岂曾闻外孙敢与大父亢礼哉!”汉高祖用娄敬之议,取“家人子”为公主,与匈奴结和亲,并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

  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厚予馈赠,但是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每次入塞,都要抢走人畜,毁坏庄稼。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南下,游骑迫近长安。为了抵抗匈奴的侵扰,文帝用晁错之议,募民迁徙塞,垦田筑城,加强边防。晁错所倡入粟边塞者得以拜爵的办法,也是在匈奴的严重威胁下提出来的。

  南越之地本是秦朝的郡县,越、汉杂居。秦末农民起义时,秦龙川令赵佗行南海尉事占据岭南,绝道聚兵自守,自立为南越王。赵佗依靠汉越地主贵族,采用秦和汉初的政治制度,进行统治。赵佗治理南越“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越)人相攻击之俗益止”,在一定的时期内起了保境安民的积极作用。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派陆贾出使南越,册封赵佗为南越王,剖符通使,使他“和集百越”。赵佗接受了汉朝封号,愿为藩辅。吕后统治时期,严边防之禁,曾今曰:“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这个禁令对南越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也破坏了民族关系。赵佗反对吕后的这项政策,他自称南越武帝,“乘黄屋左纛称制”,与汉朝皇帝相抗衡。他还进攻长沙国,控制闽越、西瓯,使南越成为一个“东西万余里”的大国。吕后派周灶征南越,军未逾岭而罢。汉初汉军使用过的两幅帛制长沙国南部地区地图,已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文帝为了“休养生息”,尽量避免对南越用兵。他按照赵佗的要求,罢省边界戍军,并为赵佗修冶真定(今河北正定)祖坟,给赵佗在故乡的兄弟以尊官厚赐。在这种情形下,陆贾再次出使南越,赵佗答应取消帝号,恢复藩属关系。

  闽越贵族无诸和摇,率部众参加过反秦起义,以后又助汉灭楚。汉初,无诸受封为闽越王,都东冶(今福建闽侯);摇受封为东海王(又称东瓯王),都东瓯(今浙江温州)。景帝时,东瓯王、闽越王都参预了七国之乱,但景帝对他们没有追究。

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流,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由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一旦中央集权被削弱或者遭破坏,就会出现割据势力甚至政治大分裂,但这只是历史长河的几个拐弯处,从来没有改变统一的大趋势和走向。即便如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样的大分裂时期,也同样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其主要表现为:
A、经济上: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北方黄河流域经济的恢复,使南北经济趋于平
衡,经济交流和联系的加强,奠定了统一的经济基础。
B、民族关系上: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使导致南北民族政权长期对峙的民族矛盾得以消除。
C、政治上:形成了局部统一,这是迈向统一的重要一步。这一时期,江南地区一直相对安定,北方则先后出现了三国,前秦、北魏、北周等四次统一黄河流域。
D、长期战乱使人民深受其害,人民渴望统一。到了南北朝后朝,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过官渡之战,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此后,三国都注意发展生产,积聚力量,这在客观上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后来魏灭蜀,晋代魏后灭吴,终于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曾陷入严重战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历史上出现了东晋与前秦南北对峙局面。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地区再度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后来,鲜卑族人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北方地区的几度统一,使北方人民免受战乱之苦,感受统一之利,必然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4个历史问题
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这一问题,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从科技、创新、教育等角度谈认识 ...

历史问题 急
(2).西汉:政治: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汉朝在除秦苟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经济: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的成绩,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1.统一与多样化结合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4....

几个中国近代史问题
几个中国近代史问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是什么?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4、如何认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族资产...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3、如何理解近代...

历史问题。速度。
3、土地兼并的情况以及危害: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了土地兼并问题。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是农民失去了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另一方面则是阻碍国家的纳税。但它却有利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安定,源于重土安迁的思想,有利于封建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它不可避免地抑制商业却严重阻碍了封建社会商品...

历史问题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中国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像新文化运动那样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思想运动来打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旧传统,推动社会的进步。如果说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还是披着孔学的外衣去干那“离经背道”之事,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也没有从正面...

问一历史问题
1 宋初统治者为了改变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 措施:1)集中军权(收兵)a.设禁军,由皇帝直接统辖,分割兵权 b.设枢密院,使统兵权,调兵权分离并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兵权 c.实行更戊法,造成兵将分离,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发动兵变 d.实行“守内虚外”政策,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

几个世界历史问题
1.拿破仑那时起是在嘉庆皇帝 2.西班牙葡萄牙发现新大陆的时候是15-17世纪,也就是公元1401年—1700年,新航路的具体发现是从1492年开始的。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1492年,哥伦布携带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书信,率领一支小型船队驶向遥远的未知世界。从那一刻开始,中国与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开始发生改变。...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问题,求具体一点的答案~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问题,求具体一点的答案~ 1.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2.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性3.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为什么行不通4.中国革命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1.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2.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性3.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为什么行不通4.中国革命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历史问题
南宋时浙东学派中以吕祖谦为首的金华学派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当时的理学家奢谈心性命理的空疏之学。但金华学派对朱陆理学的争执却采取了调和折衷的态度。而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把经世致用之学与功利之学结合起来,对理学的空谈,作了猛烈...

如何回答下面的历史问题...
10、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的事,是中唐至末唐的转变期,唐王朝险些覆灭,李隆基在叛乱初期几乎下落不明,唐肃宗在灵武继位。唐氏王朝在一代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英勇疆场厮杀,力挽狂澜,最终平息叛乱,但至此,唐王朝的国力消耗殆尽,走向衰亡,经济民生千疮百孔,唐朝最为骄傲的诗词文化也通向...

普洱市15659315746: 历史问题 -
莫冠康得: 政治上:欧美资产阶级形成并发展壮大,英、美、法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若干基本准则,资本主义制度在少数国家建立.中国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

普洱市15659315746: 一个历史问题基本上我觉得历史学着没什么用啊、、知道了 又能怎么样呢...历史就是历史啊..我们了解了.知道了..有什么用呢、、、别对我说以史... -
莫冠康得:[答案] 历史可以让人了解过去,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国家过去是何等辉煌,而现在...还有历史里的人物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过去人的智慧是我们所想不到的.

普洱市15659315746: 有关历史的问题
莫冠康得: 可以结合从古猿进化为先民社会来理解这个论断.可知古猿在当时他们的生活劳做中通过慢慢地进化,逐渐可以站立起来,直立行走.使得它们的上肢解放出来,这就为从上肢进化为手提供了前提,在又一个漫长的生活劳作之后,双手进化完成...

普洱市15659315746: 一些历史问题 -
莫冠康得: 汉武帝具有着明确的人才规划,他在重用卫青时就着手锻炼霍去病,“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不断更新和提高人才的战略思维和整体素质.同时,汉武帝还注重引进外部人才,正是原匈奴小王赵信给汉朝骑军带来了先进的战术.足见其...

普洱市15659315746: 历史问题. -
莫冠康得: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2.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迫使人们去思索3.战争的需要和政治上的要求.养士蔚然成风..形成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4.私学兴起和讲学之风.(敢于发表见解)5.夏商周的文化成果奠定基础6.民族融合的加强7.思想家个人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

普洱市15659315746: 小弟不才,问几个关于历史的问题 -
莫冠康得:18世纪末,法国封建制度极端腐朽,国王路易十六所代表的第一等级(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与广大的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群众运动不断高...

普洱市15659315746: 初中教材历史问题集锦!! -
莫冠康得: 1.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2.大运河的开通对促进南北方经济、政治的交流和沟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历史上对于维护中国的南北统一、经济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3.政治方面:日本派“谴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发达的科学文化,回国后改造自己的国家,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文化方面:中国和尚鉴真东渡日本,把唐朝的佛教传到了那里,使佛教在日本得以扎根、传播,对日本的古代乃至现代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74年.田中角荣. 5.彻底的反思、真诚的道歉,从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等等一切方面面向未来,保证永远不重蹈覆辙.

普洱市15659315746: 有关历史的问题,请各位帮忙!【急】
莫冠康得: 各位代表: 大家好!本次反种族大会的召开具有重大意义.今天我谨代表非洲人民在此发言.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殖民者逐渐踏进了非洲的土地,但是他们的到来并没有给非洲带来福音,相反,是无穷的灾难和痛苦的回忆.他们对非洲进行了...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