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的风俗有哪些?

作者&投稿:良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湖南的风俗有哪些?~

风俗有很多,我知道的告诉你。过春节时都要去赶场,可以准备好过年的年货,一般过年都要杀猪,一家人吃团圆饭,老人过世要批麻戴孝,要从小孩身上剪下一节下棺祈求保佑,拜祭祖先要许愿望保佑…观音生日要去拜祭。望采纳

浏阳人民素以勤劳勇敢、敦厚淳朴著称。由于历代兵燹频仍,变化很大,许多姓氏村落,都是从外省移民来的,现有十一个民族(汉、蒙古、回、藏、苗、壮、朝鲜、满、侗、瑶、土家)因此风俗各异,兹就主要的略述一、二。
一、新年。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岁之首,称为新年。因立春在其前后,又称“春节”。过去这一天雄鸡初鸣之时,由男主人起来打开大门,鸣放编炮,叫做出行,有些地方也叫“

开财门”。天亮后,主人首先用红纸签写上“元旦发笔、万事如意”、“出门大吉、对我生财”等字样贴于两扇大门上,大门上贴门钱,以示财源茂盛。早饭一般只吃三十晚剩下的饭菜,寓意“有现成的吃”。但青菜芋头不能少,表示一年中“清清吉吉,百事如意”。有的地方,大年初一只吃素不吃荤,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叫做去旧换新。堂前灯烛辉煌,香烟缭绕,全家敬过天地、祖宗后,晚辈和小孩子向长辈拜年,长辈照例用红纸包一些钱赠给小孩,叫“压岁钱”。现在除农村中老一辈还沿用这种风俗外,城市和农村青年中就少见了。但拿“压岁钱”,城乡都有,不仅拿给自己的孩子,还要拿给亲朋戚友的孩子。也有向年过花甲的老人送“压岁钱”的,但一般都改在除夕前送。
从初一起,人们见面互相请拜年,亲朋好友之间要登门上户专程拜年,叫:“恭喜!请拜年!”或“新年好!”。以前还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的说法。现在拜年比过去简单化了。封建时代儿女给父母、少者给长者拜年要跪拜,后来慢慢地简单化只拱手作揖,现在除上了年纪的人还拱手外,其他大人都见面只互相道贺。
春节期间,有些地方的人家有邀“春饭”的习惯,一般安排在初五以后,把亲朋好友邀在一起吃一顿饭,叫吃“春饭”。主要是团聚一起,共叙家常,总结过去,计划来年,互相答谢。这一餐饭比过年饭要讲究,要凑足十碗菜。吃“春饭”时桌上虽有鱼但不吃,意思是说有鱼(余)有剩,年年有余。因不吃鱼,过去还有以木鱼代替的。现在讲起来,真有点近似滑稽了。
从正月初五至十五元宵节止,为舞狮、舞龙、龙灯时间,前面一人持一红贴,贴上印有“恭贺新禧”、“恭贺新春”等字样,这叫拜年贴子,发了贴子后,狮、龙要进屋去拜年,主家见狮、龙来了,要燃编炮迎接,走时要放编炮相送,狮龙走后有一人收红包,叫做“赏封”。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正月初四、五以后市场开始供应“元宵团”(用糯米做),元宵团象征着团结吉利之意。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大点灯,有的地方连门弯角落里都要点上烛。有句老话叫做“三十晚上的火,元宵晚上的灯”。现在县城开始举行灯会和灯谜活动。
立春。每逢立春时刻,农村各农户都郑重其事,有的将鸡蛋放在盛了水的盆子里,能把鸡蛋竖起来的时候,说明立春时刻已到,即燃放编炮,表示庆贺。有的民间艺人,则化装成老农,背着木犁,牵着小牛犊,走村串户作耕田状,叫“送春牛”。有的地方,在立春这一天,首先准备好一束四季常青的树枝即松、柏、竹等,立春时刻一到立即燃放编炮,把松、柏、竹枝接进家来,谓之接春。
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有以地菜煮鸡蛋当作节日食品的风俗,说是吃了能“明目”。查其资料地菜即荠菜,其子有清肝明目、调理脾胃之功能。三月三气候一般都反常,所以老人常教导小孩说“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
清明节。清明前后三天为扫墓时间,大多数人在这一天都拿些钱纸香烛,烧到祖先墓前,并放编炮,有的墓顶上铲一块园草皮放着,再插上三根挂山签。表示已经祭扫过。解放后,许多地方和学校,清明节这一天,到烈士墓或陵园去敬献花圈,悼念烈士。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或蒲节,因为这天要悬挂菖蒲。五日一到,家家户户门上插上蒿艾,挂上菖蒲,相传艾菖悬在门上,瘟疫不敢临门,象老虎一样威严,所以叫悬“艾虎”;菖蒲形状似剑,挂在门上借以镇压魔鬼,和一切邪恶势力,所以叫做挂“蒲剑”。端午节还有饮雄黄酒的习惯(近年科学考证,此酒有毒,不能饮用),说是“饮杯雄黄酒,百

病都逃走。”吃剩的雄黄酒,满屋喷洒,传说可以驱蚊虫。这一天还要吃包子、粽子、盐蛋,还划龙船。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为鄱官节,谷米、时菜试新,谓之鄱官试新。以前鄱官节前后,城镇附近的农民把收获的新米担到街上,并带上一把新稻草,使人们看到他担来的米是新米,人们买了吃,叫做试“新”。到了六月六,一般气温很高,有“六月六,晒得鸡蛋熟”的谚语,所以很多人都选择这一天翻晒衣服,传说这一天翻晒的衣服,就不会发生霉变虫咬了。
中元节。农民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上了年纪的人,大都要为已死去的亲人包封一些纸钱,烧给他们,叫做烧包。有所谓烧包记名。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吃月饼,晚上赏月。过去还有戏打中秋菩萨的游戏。城市居民赏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讲究了,备有各种水果,高级月饼,高级糖果、烟酒之类的食品,还配有电视机、录音机助兴,一家人团聚,对月而坐,共享天伦之乐。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这天有登高活动,叫“重九登高”,现在也还有些学校,选在这一天组织学生爬山登高。现在倡导为尊重老人活动日。
小年。腊月二十四日称为小年。人们叫“过小年”,说是给孩子过年。实际上从这一天起就忙于准备过年了。要全面打扫卫生,屋内屋外都要扫得干干净净,室内摆设得整整齐齐。大都贴门联,少数贴窗花,呈现出一片喜象。过去农村有“送灶神”的,祝愿灶神上天奏好事,下地带吉祥到了三十日,又用放编炮点油灯摆三牲把灶神接下凡间,这种活动到现在已很少见了。(当然是迷信思想,是一种精神寄托摆了)。在旧社会,资本家、地主富农,一般都定在这一天为店员、雇工下工,这天中午备了一桌饭菜,如老板请你上坐,就说明明年不再雇请你了,吃了饭就自觉收拾行李告辞。
过年。家家户户忙于送旧岁,迎新年。现在农村生活富裕了,大部分人家杀猪过年,俗称“杀过年猪”。城乡人家不杀猪的,鱼肉也购买得多,腌腊肉腊鱼,很多人家能吃到次年三四月间。为了过上热闹、丰盛的年,家家户户购买的点心内容丰富,品种也很多,既是自己吃,更是热情招待拜年的客人吃。大年夜吃团年饭,菜的样数多,全家吃得酒醉饭饱还有剩余,“有吃有余”,象征幸福!饭后,大人围炉向火,火要烧得大,谈笑话家常;青少年通宵达旦放编炮、放烟花;有的小孩还提着灯笼,逐家逐户请“辞年”,以示敬意。半夜过后,即零点开始,家家户户又放编炮叫“迎新年”。
嫁娶。男女结婚,旧社会,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没有什么自由,不知造成了多少青年男女似“梁祝姻缘”的悲剧。还有女家讲采礼,男家讲排场,浪费很大,至今还留有很深的烙印,这都是些封建的陈规陋习,变相的买卖婚姻,与我们如今新社会、新风尚是格格不入的。
洗三朝。过去,谁家出生了孩子,即由男家去女家报喜,小孩生下第三天,给孩子洗澡叫“洗三朝”。把鸡蛋染红,凡洗三朝这一天来了家里的客人都有红蛋吃。
在北区一带,谁家生了小孩,邻里或亲友还有送“字、号”的风俗,即将给小孩取的“名、字、号”写在一张大红纸上,然后敲锣打鼓鸣编炮送上门,贴在堂屋中间,所取名字,一般都比较高雅,此时主人亦鸣炮迎接,并热情招待。
丧葬。过去人死了一般要报丧,在城里张贴讣告,农村是用讣闻,请吹鼓手,奏乐吹打,以示哀悼。过去还有请和尚或道士开路、送香成服、解灯、做“道场”之俗。在北区,死了人还有“唱夜歌”的风俗。夜歌是从成服那晚起唱到出殡晚上止。夜歌分

为三大内容。首先是开歌场,就是礼节性的几句开场白,接着是主歌,内容是歌颂死者一生的美德及女儿子孙中孝敬长辈的好人好事,也有批评他们中的不恭行为。最后是收歌场,是带感谢性的。歌词虽然是随口出的,但仍有一定规矩,象做古诗一样,讲究音韵,称“园口”,以锣鼓相伴,内容生动、风趣,群众很爱听。相传唱歌是根据古代庄子的“鼓盆歌”演变而来的。有表扬批评的作用,所以一直沿袭至今。

  浏阳风俗1 浏阳生育寿诞风俗
  婴儿出世都要到神龛前燃放鞭炮,向祖宗报喜。昔时重男轻女,“生子曰弄璋,生女曰弄瓦”。认为生男孩是家庭幸事,欢天喜地。认为生女是“生个空人”,是背时货,一愁包脚,二愁陪嫁,甚至有溺婴现象。
  小孩降生时,如有不速之客进屋,称“逢生”。来客就是婴儿的干爹或干娘,但有“男逢男生,背时三年,踏了血地,必有灾祸”之说。为解脱,主人便暗中在客人衣上穿上红线,以“刺破灾祸”。男逢女生,则认为是好事,要“逢时三年”。

  邻居女眷听到鞭炮响,会赶来问慰祝贺,并分别送以鸡蛋、红糖、干刀豆丝、干豆角等,以催乳,因说“月婆”不宜吃青菜,吃了青菜“毛毛拉青屎”。分娩后胎衣要用陶罐盛着埋在附近山上,意在父母血统与家乡土地永不分离。世传送胞衣时不能回头,否则倒奶。

  婴儿父亲即日要带着鞭炮和一只鸡到岳父家报喜,生男孩带公鸡,生女孩带母鸡,岳家无需问便知生男生女了。岳家亲邻听到鸣炮报喜,纷纷恭贺并送以鸡蛋等物。第三天,女婿接丈人婆去“做三朝”,古称“汤饼之会”。外公外婆带去早已准备好的婴儿摇窝、坐栏等,一般还备有婴儿棉袄、夹袄、单衣、棉抱裙、夹抱裙、鞋、帽等各一对,人叹“外婆难做呀”!有的还留下照顾产妇,叫“伴月”。婿家亲邻或“请外婆茶”,或“请外婆饭”。
  三朝日,长辈妇女将艾叶、枫球、鸡蛋等熬汤为婴儿洗澡,叫“洗三朝”。洗毕,用鸡蛋滚擦婴儿全身,以祛风,祝福健康。再给婴儿换上新衣服,由祖母或其他长辈抱着,在婴儿身上盖一筛子,筛上接剪刀、算盘等,众人簇拥,或手敲赶鸡棍(即一头劈开的竹棍,作赶鸡之用),或持擂杵,去正厅神龛前拜祖宗,叫“拜三朝”。拜毕,沿厅屋巷廊游一圈,叫“游三朝”,据说可防“脐风”危害。

  三朝日亲友赐红纸包封祝贺,赴汤饼会,叫“打三朝”。主家煮熟鸡蛋,上红,分赠众人,叫吃红蛋,又叫吃滚屁股蛋。

  浏阳北乡有三朝送号习俗。邻里亲友将取定的男婴字、派、号名用大楷书于红纸上,额以“恭惟某某夫妇喜得文郎志庆”或“恭惟某某老大人喜得文孙志庆”之类的贺词,在鞭炮声中贴于厅屋正梁两端墙上。因屋场、族人等情况不同,有同时送几个号的。清代以前,生女婴不道号。民国以后,也有给女婴送号的,但只送一个名字,一般是“闺字某某”。
  还有办满月酒、百日酒、周岁酒的。长沙县有用鲤鱼给婴儿亲嘴并喂汤的习俗,叫“开荤”或取“鲤鱼跳龙门”之意。亲友赴宴,赠之金银手钏、项圈、“长命锁”等物。周岁时,有的将文具、针线、口红、书画之类摆于盘中,让婴儿去抓,以测其志趣,名曰“抓周”。以后每岁生日都叫“长尾巴”,父母总要维以荷包蛋,所谓“大人生日一餐饭,细伢子生日一个蛋”。10岁、20岁等叫“总生”、“整生”,亲友多送布料鞋袜等作为礼物,父母一般要请几桌客。平时生日叫散生,除姑舅、姨妈登门之外,邻里妇眷要送以鸡蛋、面条等相贺,主人待以“旱茶”,故又称“吃茶”。
  古语云:44百岁曰上寿,八十曰中寿,六十曰下寿”,可见古人称寿的最低限度是60岁。以后有50岁称寿的。长沙人做寿讲“男进女满”,即男做虚岁,女做实岁,做60大寿被认为是重开花甲,特别隆重,称为寿星公、寿星婆。有的搭寿台、陈寿桃、点寿烛,有的亲友送寿匾、寿屏。寿星端坐寿台,接受儿孙跪拜,此时鞭炮燃放时间越长越好。开筵时,先吃寿面,面条细长,象征长寿,故长沙人叫生日饭为吃面。
  也有50岁以前就庆寿的,但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之说,即男满29岁,女满40岁不做寿。有的生日外出避客,叫躲生。有的人依“母在堂,不做寿”的古训,即使是60岁或70岁,只要高堂健在,就不做寿,自己生日看成母亲的难日,只给母亲添菜,以感谢母亲的生育之苦和养育之恩。

  2. 浏阳节日风俗
  巍峨的大围山,是浏阳的象征,浏阳人民素以勤劳勇敢,坚毅淳朴著称。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汉、蒙古、回、藏、苗、壮、朝鲜、满、侗瑶、土家(许多是外省移民来的)等十一个民族,所以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
  有庆贺新年的习惯。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岁之首,称新年,又称“春节”。过去这一天雄鸡初鸣之时,由男主人起来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叫“开财门”。早饭一般只吃三十晚剩下的饭菜,寓情“有现成的吃”。而青菜芋头不能少,以示新一年里将“清清洁洁,百事如意。”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叫做去旧换新。长辈向晚辈和小孩赠送“压岁钱”,也有向年过花甲的老人送“压岁钱”的,但一般都改在除夕前送。
  从初一起,人们见面相互“请拜年”。新朋好友间要专程登门“拜年”,叫:“恭喜!”或问“新年好”,以前还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的说法。封建时代儿女给父母、少者给长者拜年还必须下跑拜。现在比过去简单化了,除上了年纪的人还拱手外,其他人大都是只互相道贺。
  春节期间,有请“春饭”的习惯。一般安排在初五以后,将亲朋好友邀在一起吃一顿饭,叫吃“春饭”。主要是团聚一起,共叙家常,总结旧年,计划来年,互相答谢。“春饭”十分讲究,要做足十碗菜,过去吃“春饭”时,桌上有鱼而不能吃,意思是有鱼(余)有剩,年年有余。因鱼不吃,所以,还有以木雕的鱼来代替的,说来很滑稽。
  从正月初五至十五元宵节止,为舞狮、舞狮、舞灯期间,队前有一人持一红贴,贴上印有“恭贺新禧”、“恭贺新春”等字样,这叫拜年贴子。发贴后,狮、龙要进屋拜年,主人见狮、龙来了,要燃放鞭炮迎接,走时要放鞭炮相送,狮、龙走后有一人收红包,叫做“赏封”。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正月初四、初五以后,市场上开始供应“元宵团”,元宵团象征着团结吉利。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大点其灯,有的还扎笼悬于门口,有句谚语叫做“三十晚上的火,元宵晚上的灯”。
  立春,“送春牛”,每逢立春来临,城乡家家户户都郑重其事地燃放鞭炮表示庆贺,以迎接“春”的到来,时有民间艺人,化作老农,背着木梨,牵着牛犊,串门作耕田状,叫“送春牛”,户主还须放鞭炮相迎。
  农历三月初三,有以地菜煮鸡蛋当节日食品的风俗,说是吃了“明目”。
  清明节扫幕,清明前至到清明节,大多数人都会拿些钱纸香烛到祖先墓前烧化,并带上三牲酒礼祭奠,燃放鞭炮、铲一块草皮放在坟顶,插上三根挂山签,表示纪念及祭扫过。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五月初一起至初五,家家户户开始插上蒿艾,挂上菖蒲。借以阻挡瘟疫和镇邪压魔,还有饮雄黄酒和扎棕子的习俗。这一天还要吃包子、盐蛋、划龙船,相传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农历七月十五日叫中元节。上年纪的人,大都要为已死去的亲人包封一些钱纸,烧化给他们,叫做烧包,即所谓烧包记名。
  中秋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风俗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晚吃月饼、赏月。过去还有打中秋菩萨的游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赏月越来越讲究了,除月饼外,还备各类水果,高级糖果,烟酒之类的食品,一家人团聚对月而座,放开音乐唱片助兴,共享天伦之乐。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这天有登高的习俗,叫“重九登高”。
  小年,腊月二十四日称小年,小们叫“过小年”,说是给孩子们过年。实际上从这天起就忙于准备过年了.

  3.浏阳过年风俗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乡人过年须过大半个月,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这个习俗延续了几千年,与南朝梁时《荆楚岁时记》所记基本相承。

  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相传是日作为“天上耳目臣,人间烟火主”的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叫辞灶。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人们在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扫扬尘”。廿三或廿四晚由家庭主妇在锅灶周围点烛祭灶,为其“送行”。民谣曰:“辞了灶,年来到,妹子要花,伢子要炮,始助要新衣,爹爹要新帽”。是日起,长工下工,匠师不再上门,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岁终之日叫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饭后一般还有红枣煮鸡蛋等点心。掌灯时分,焚香鸣炮,拜祖先家神,叫辞年,并接灶神祭祀。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曰:“请辞岁”。各家起立迎之,捧出点心旱茶,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乐得合不拢嘴,因而有谚云:“小孩盼过年”。

  年三十夜,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或松、栗等树蔸),叫“年财佬”。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除夕年关,在万民欢乐的同时,也不乏“有家不敢归”的贫困人,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债主收债,匠师收工钱此时已是最后期限,城镇街巷、乡间小路上收帐人的灯笼火把川流不息,有的人家无法付帐,铜壶衣服可能被人提走,所以只好外出躲帐。还有的在辞年之后,用红纸书写“衡门衍庆”4宇贴于门上,紧闭大门,任何人不得出进,叫“封财门”。问帐客无奈,好事者乃作打油诗:“贫家早早掩财门,债主虽临难进门。恼煞商家收帐客,无钱反吃闭门羹”。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元日,自古“爆竹闹元日,万众纵情欢”。辛亥革命后,将公历1月1日叫元旦,改夏历元旦为春节。

  大年初一,家家于鸡鸣时分即起,男女老幼换上新衣,由辈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说开财门。然后人厅堂,秉烛敬拜祖宗,再向外把天地神明,择吉时向吉方三揖,或向四方揖拜,祈求新年方方得利。接着儿孙依次向长辈拜年,抢先到井边挑第一担水,并点香烛把并神。农村还在早上拜祖坟习俗。早餐吃剩饭,叫吃隔年粮,寓意衣食有余。菜看以素为主,离不开青菜、芋头、豆腐等,寓意人丁清吉,万事遇头,清白传家。饭后晚辈向家族长辈拜年。清朝时,拜年行跪拜礼,初一一般不外出拜年。民国以后,改跪拜为拱手作揖,家庭内拜年毕,邻里互拜,气氛热烈。但若人家尚未起床,则忌入床前拜年。有人进屋拜年,主人起立拱手:“请拜上门年”,并热情地以上等旱茶招待。

  城里人多在天明出行,到亲友家登堂揖拜。前清捐有虚衔者,个个衣冠顶戴,大摇大摆,高视阔步赴各处拜年。商人嗜摈榔,出入各家均“香茶奉罢果盘开,槟榔元宝双双来”,曰中嚼个不停。交游广的生意人,自己不亲往,就使晚辈或佣人持名帖投贺,叫“拜帖”,即后世贺年片之来历。

  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认为“北(风)主丰,南主歉”;阴多晴,暗多雨。在阶基和柴湾堆很多柴,谐多财。元旦抱柴进门,意“进财”。初一不倒垃圾不扫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柴湾扫。有的读书人则书写“人寿年丰”、“五谷丰登”之类的吉利语,叫“新年发笔,大吉大利”。初一特忌粗俗不雅之言,以为此日挨了骂,要挨一年的骂。大人总要事先叮嘱小孩:初一要说好话!万一小孩说漏了嘴,大人马上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要说“打发打发”;若酒杯倒了,要说“酒泼红地”。

  初二日,女婿到岳家拜年,所谓“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四乡还有请春客的习惯:约定几代姑婿甥侄和其他亲友于某日聚饮。初八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古谚云:“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元宵观灯,唐代已风行,宋时更盛。文天样曾记叙衡州上元张灯盛况:“士女倾城”、“观者如堵”、“骈肩累足”、“咫尺音吐不相辨”。民国前,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祈求丰收。小孩子喜欢在墙角点松明,边烧边唱:“正月十五元宵节,烧了虫蚁上天歇”。离祖坟近的,还向坟前送烛,让祖先同享人间灯火。

  更热闹的是,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此时达到高潮,常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城乡街坊村寨宗庙家族几乎都扎“龙”。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多赐以包封。已婚未育妇女,往往让“龙”转绕其身,或让“龙”在床上缩聚成围,上骑一小孩,名麒麟送子。

  “三十晚上的火,十五夜里的灯”,岁尾年头的两件事,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红火、兴旺、顺畅、吉祥的期盼。诸多灯中,龙的传人对龙灯情有独钟。

  湖南有灯会,至少可追溯到唐初。那时已改长沙郡为潭州,褚遂良《潭州偶题》诗有“踏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的句子。至南宋,文天祥在《衡州上元记》中说“正月十五,衡州张灯火。”而明、清两代所修长沙、湘潭、常德、桑植、桂东等县志和凤凰厅志等书,已有元宵玩灯笼的明确而详尽的记述。嘉庆《浏阳县志?风俗志》说:“以竹笼罩布,联络数丈,肖龙形,燃灯其中,数人擎舞,曰龙灯”今天的龙灯与嘉庆年间的这一记载并无大异。

  耍龙灯又称舞龙。湖湘大地过去玩龙灯要挨户送帖,接帖才表示愿意接待。接待者要备酒饭或红包。龙灯进屋一般游遍主家厅堂房屋和牛栏、猪舍、粮仓,以驱邪避瘟。同时,还含有送春之意,所谓“龙行一步,百步成春”。后来耍龙灯逐渐也有用舞狮子代替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智日开,元宵前后玩龙灯这一活动的迷信色彩早已淡化,但作为一项重要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仍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放花炮,浏阳:花炮之乡,所以理所当然,还有一个习俗是舞龙


北方小年有什么传统习俗?
腊月二十三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小年,我国之所以过这个节日,是为了延续继承传统文化,那么为了方便大家,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北方小年的风俗有哪些,欢迎阅读!1、麻糖 晋西北地区小年夜要吃麻糖。山西大同的麻糖是用优质小米熬成“饧”,再加入磨好的小米面搅拌均匀,通过特殊工艺发酵和固化处理,做成各种形状的...

腊月二十三有哪些风俗?
剪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5、婚嫁 过了腊月廿三,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战国时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未能实现,被削职流放,后楚国灭亡,屈原内心痛苦,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各种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二)纪念伍子胥说 春秋时期,伍子胥楚国人,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

春节有什么习俗?
春节是中华文化的浓缩,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中国传统春节习俗都有哪些呢?春节的习俗:一、洒扫除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中国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

农村习俗有哪些?
一般村子里的人大部分都是同姓人,而同姓人在族谱上说就是曾近的姓氏祖先诞生下他们这一姓氏的族人,所以同姓即是一家人,也就是兄弟姐妹,而一家人是不能够通婚的。如果同姓结婚了,会遭到村里人的指手画脚闲言闲语,严重的可能会被赶出村子,所以在个别有这种风俗的农村里大概不会有和同姓人结婚的...

河南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在南方端午有龙舟竞渡的习惯,而在以前的河南,端午节小孩子们常常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斗百草,源于周代。《诗经·周南·芣菅》说的就是斗草之戏。到了南北潮,南方渐渐把斗百草演变为端午的文化娱乐风俗。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端午节斗百草...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的习俗。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河南春节风俗特色有哪些?
河南的春节的风俗:1、炸年货 河南各地过年都少不了炸年货,炸肉丸,炸莲夹,炸酥肉都是年货中的主打菜色,几乎每种年货都少不了猪肉,临近过年时各家都会提前割好猪肉备着。2、骂社火 这是河南三门峡的民间传统奇俗,其中以灵宝市阳平镇的,骂社火最为典型,因为太有个性,在2007年还被列入河南省...

以端午的习俗为话题的作文有哪些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我的家乡在河南南阳,家乡有独特的端午习俗,吃粽子、插艾叶、戴香包、喝雄黄酒,还有热闹的龙舟比赛。每到端午节,最有意思的是包粽子。妈妈会提前准备好粽叶和材料,我们自己动手包粽子,包粽子也不容易,看着妈妈熟练地包着粽子,我也想动手包一个,我拿了一个粽叶,放...

太原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2个回答 #热议# 【答题得新春福袋】你的花式拜年祝福有哪些?匿名用户 2014-01-17 展开全部 太原年俗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

沭阳县13493854730: 浏阳的风土人情,特色,非常急啊!!! -
枞念西吡: 浏阳,位于湖南东部.东、东南与江西铜鼓、万载、宜春、上栗等县市接壤;西、西北与长沙县、株洲市为邻;西南交醴陵而北界平江.境内山丘绵亘,西南稍平衍,东北半山谷,浏阳河横贯其中,萦回百折,西流注四湘江.全市面积5007.75...

沭阳县13493854730: 浏阳有什么特色? -
枞念西吡: 浏阳河酒、谭嗣同故居、浏阳花炮、浏阳菊花石雕、浏阳大围山梨、浏阳蒸菜.

沭阳县13493854730: 浏阳的春节习俗 -
枞念西吡: 贴春联,放鞭炮.

沭阳县13493854730: 请问湖南浏阳的婚礼风俗习惯是怎么样? -
枞念西吡: 浏阳的客家人在保留着自己的语言的同时也还保留着客家人独特的风俗.据我的初步观察,浏阳客家人的风俗和广东客家人的风俗差不多.那天正好碰见了客家人的婚礼,他们告诉我,这里也叫卖妹子,先是介绍人去女方家说媒,接着男方再到女方家送去面花钱(当地叫放线钱),如果女方家收了就表示同意,也就为过订了(即订婚),然后男方才挑酒肉去女方家,并给女方家送礼金,尾数一般也必须是九,即“酒”的谐音,在结婚的时候同村同姓的人家都会被邀请去参加他们的婚礼.葬俗也基本是实行二次葬,其他的风土人情也是和广东客家差不多,特别是在大围山镇还保存有传统的客家风俗呢!

沭阳县13493854730: 浏阳沙市过春节的习俗 -
枞念西吡: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在春节期间大家还举行闹钟馗、跳钟馗、耍社火、扭秧歌、敲锣鼓等民俗活动.

沭阳县13493854730: 是湖南浏阳的请来回答.......多谢多谢!!! -
枞念西吡: 呵呵!也没什么就是注意以下几点. 浏阳分东乡南乡西乡北乡,不知你姐嫁在浏阳那个地方,每个地方风俗都不同.我是东乡人就说我们这的风俗.1新娘到了先不要下车,等男方的人会提着马灯来请.拜堂也没事只要跟着伴娘走就好了.2进房后发糖和生花生红枣(这个装糖的袋子你要传给你丈夫发下糖,意思就是传宗接袋.这要在娘家就准备好.原后有人泡茶给新娘,接茶时要拿个红包,有人打水给你洗脸也要红包,行情是6元.

沭阳县13493854730: 为什么正月初一湖南浏阳有哪些禁忌和习俗
枞念西吡: (仅共参考,并非宣传迷信)中国人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地方在过春节时有诸多禁忌,主要为了保平安,在来年事事顺心,万事如意.由初一至初十的禁忌有: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鸡辟邪祈福(鸡谐音吉ji) .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

沭阳县13493854730: 浏阳有哪些特色?
枞念西吡: 你 好 浏阳 蒸菜啦 酒啦 鞭炮啦 很 有 浏阳特色 谢谢 祝 心想 事成

沭阳县13493854730: 关于湖南浏阳市金刚镇的订婚风俗 -
枞念西吡: 要的 女方的爸妈 爷爷奶奶 外公外婆 打红包的钱数是一样的 女方的亲姊妹 叔叔 婶婶的钱数是一样的 你放心 女方的爸妈 在订婚那天也会给你红包的 叔婶的钱就只能等你结婚了

沭阳县13493854730: 湖南省浏阳市过年有什么特色?
枞念西吡: 我是浏阳的 浏阳每年过年最大的特色就是放鞭炮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