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之乎者也的之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望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文当中的“之乎者也”都有哪些意思啊~

乃和也在古文句子中都是表判断的
例如:我乃……也这里乃就是“是”的意思,而也则是虚词,无实意,可不译。

之乎者也zhī hū zhě yě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之乎者也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出自】:宋·文莹《湘山野录》:“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示例】: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叫人半懂不懂的。
【近义词】:咬文嚼字、焉哉乎也
【反义词】:的了吗呢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之的释义: 

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

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相关组词:之一、 之后、 之前、 兼之、 总之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作边旁。

三、相关词汇解释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2、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3、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你爱唱歌,我爱下棋,他爱打乒乓球,~,都有个人的爱好。

4、向之[xiàng zhī] 

过去的。

5、之者[zhī zhě] 

唐 宋 时习语,相当于“之人”、“之物”。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对正在培养古文逐步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提倡。
你好!望我的答案能够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之乎者也的中文解释
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不讲实际.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出自:宋·文莹《湘山野录》中卷:(太祖)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 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例: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叫人半懂不懂的.

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成语】

之乎者也 ( zhī hū zhě yě )

解 释 古汉语的文言虚词,借为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不讲实际。

出 处 宋·文莹《湘山野录》中卷:(太祖)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 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示 例 鲁迅《呐喊·孔乙己》:“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教人半懂不懂的。”

之乎者也的之表示"的",是常用文言虚词,无实意。

之乎者也是一个汉语成语,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之”“乎”“者”“也”都是常用文言虚词。借指话语或文章半文半白。也用来形容文言文,还形容半文不白的文章。出自文莹《湘山野录》。


文言文断句的教案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

如何学好文言文
“之”、“所”、“也”,为虚词,且虚化的程度也不同:“也”表示判断的标志,意念上可译为“……是……”。“之所”是文言文中固定搭配的一种方式,“所”与动词“及”组成名词短语,可译为“所到达的地方”,“所”表示“……的地方”;这句中最虚化的是“之”,它一点意思也解释不出来...

文言文断句审关系明结构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

文言文断句不能断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

文言文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

清代文言文和前代的不用
1. 清朝时期的文言文是不是和前朝的文言文是有区别的啊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

文言文与之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扩展,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

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差别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

文言文影响
2. 文言文对今天的影响 对今天的影响就是,我们必须得学还得背它,也就是在学校学,以后根本用不着,书籍都是古文什么的了,影视剧怎么还可能有说文言文的了。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

同一段文字的白话文和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

兴宁区13969423724: 在古文中"之.乎.者.也"是什么意思 -
泊夏奥美: 之 表示"的"或代指某东西 乎 多用于问句末尾,相当于现在的"吗""呢" 者 句末语气词,通常没什么用 也 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

兴宁区13969423724: 古诗词之乎者也什么意思 -
泊夏奥美:“之乎者也”放一起算是个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作主语、宾语;指老学究;近义词: 咬文嚼字、焉哉乎也. 之、乎、者、也,放在句末时,是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 每个词又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之 1、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5.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6.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7.动词,往、到:“吾欲~南海”. 8 . 通“也”义.

兴宁区13969423724: 古文中“之”的意思 -
泊夏奥美: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

兴宁区13969423724: 之乎者也,在三国演义里常常用到,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
泊夏奥美: 你可以查一下古汉语字典,“之”的意思很多,要看语境,“呼”一般是语气词,表示疑问,“者”一般是“...的人”或“这种...”,“也”一般用于句尾,表示下结论.四个字都是助词,要分语境来判断他们的意思.

兴宁区13969423724: 之乎者也是啥意思 -
泊夏奥美: 之乎者也,是古汉语的文言助词,在南方方言中依然沿用,只是因为汉字和古汉音的脱离,一般不再用本字记录,而是用诸如“切、滴、的、噶、咯、啥、哈、呀、耶”这些现代普通话注音的汉字来标注;或者用现代的“这个”“那个”“是”“……的东西”来代替“者”的语法提示词功能.

兴宁区13969423724: 古文中也、之的意思是什么啊 -
泊夏奥美: 之有六个意思... 1.动词.到 2.助词,的 3.宾语前置的标志 4.连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5.语气词,无义 6.代词.也的话... 有 是 的意思.. 也有固定句式 ....者,....也

兴宁区13969423724: 之乎者也啥意思? -
泊夏奥美: 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兴宁区13969423724: 古文当中的“之乎者也”都有哪些意思啊 -
泊夏奥美: “之乎者也”是古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词),每个词都具有多义性,而多义词本身又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也就只有举例才能说明白.所以没有办法把这些词的意思都告诉你. 但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可以在搜索框中,每次一个的键入这些字,就可以查到每个的意思了. 另一个掌握这些词的方法是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多注意积累,积累多了,自己就有能掌握它们的使用规律了. 希望这样的解答能对你有帮助. 祝顺利!

兴宁区13969423724: 捕蛇者说里面的什么“之乎者也”在本文的不同地方都有什么意思?像什么“为”,“以”,“之”等等 准确答案! -
泊夏奥美:[答案] 以:动词前解释为"来”.名词前解释为“用”也有因为、认为的解释 为:由做、成为、被 之:语气助词“的”;主谓取独;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到” 接下来的事情就靠你自行解决,这样文言文成绩才能提高

兴宁区13969423724: “之、乎、者、也”是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你知道这些字在文言句子中的意思吗?(1)晓之 以理,动之 以情. 译文:讲道理让 他 明白,用真情让 他 ... -
泊夏奥美:[答案] (1)晓之 以理,动之 以情. 译文:讲道理让 他 明白,用真情让 他 感动. 之: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2)王侯将相宁有种 乎? 译文:难倒王侯将相是与生俱来的 吗? 乎: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3)我来 也 ! 译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