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皇室在长安后来为何在北京

作者&投稿:斗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封建王朝为什么首都定在北京而不是长安了?~

从隋唐一般是在长安,五代十国之后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在东京(今河南开封)陈桥驿发动兵变,就成了后来的宋太祖,定都东京。
而后宋国力愈弱,在与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多年战争之后,北宋灭亡,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称帝,建立南宋,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赵构就是宋高宗。
北宋后期由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黑水靺鞨发展而来的女真族强盛起来,其中一支完颜部逐渐强大,统一了女真各部,1114年,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1115,建立金,定都会宁,即“上京”(现黑龙江阿城),并与宋进行对抗。南宋时,与金议和,及“绍兴议和”,此次议和使南宋于金对立僵持,后来为加强对中原控制金将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即北京)。
1206年蒙古族兴起,首领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铁木真被尊称成吉思汗。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燕京,称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1368,佃农出身的朱元璋借其岳父之力,灭元,建立大明朝,以应天为南京称帝,即明太祖。明太祖将儿孙分到各地作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威胁中央政权,他的孙子建文帝即位后,采取一些削藩制度,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京师,即位成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北京城全体主体工程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
后来清政权建立,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一直到清灭。


很简单,要么改朝换代了,新王朝的建立者看不上长安了;或者发生了军事动乱,长安被破坏的不象样,没法继续当作首都;再有就是被人打跑了,不得不放弃。中国作为都城城的地方多着了,长安不只过是其中的一个。周、秦、西汉、西晋、姚秦、西魏、北周、隋、唐都以长安为都。长安自唐代以后,中国的正统王朝就没有把他当作首都。五代的后梁定都开封,不以长安为都,是因为朱温的老巢在开封;后唐是以洛阳为都,因为长安在唐末军阀混战中破坏的太厉害,无为作为首都,而洛阳在唐代长期作为陪都;后来洛阳受到的战争破坏也比较严重,因此晋、汉、周三个朝代只好以开封为首都。到了宋朝,长安虽然情况好了点,但是它已经太造近帝国的边疆了,认为他不安全,因为为宋的统治者所放弃。北宋最初有迁都洛阳的的打算,但是反对的力量太大,最后只好不了了之。从此之后,无论是西安还是洛阳都不再作为首都。而与此同时,北京的地位逐渐重要起来。北京位于河北中部,从春秋至五代就是北方的一个重镇,是北方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辽国在得到燕云十六州之后,于是以当时称之为幽州的北京为辽帝国的南京,是辽国重臣南院大王的驻地。金灭辽接着灭宋,隋着金帝国领土的扩大,原告首都上京已经太过偏远,于是金世宗迁都燕京,这是北京正式成为一个帝国首都的开始。金朝灭亡,燕京仍然是华北的一个政治中心。当忽必烈称帝后,改以燕京为都,称大都。

都城历来作为中国各朝各代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其制度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该王朝文明的沿袭,因此中国历史的缩影可以从古代都城制度的演变中去探寻。国家的开始是文明的开始,探寻国家历史的渊源,国家历史的起源,也就是文明的起源,往往是从都城开始的。
中国古代自有了国家开始就有了都城。中国古代都城从历史文献记载,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以来,大约有217座。在中国这217座都城里,最长的就是西安,他建都大约在一千年以上。其次就是接近于西安的建都在九百年以上就是北京,这是建都时间第二长的。第三个就是洛阳,洛阳建都也在八百多年以上。这三大古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而且一向是考古工作者特别重视的考察地区。

在历朝历代,都城一向是处于王朝统治的核心地位,因此,作为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都城,它的选址,它的布局都有严格的要求,以此来体现君王对臣民、对天下至高无上的统治。

先看看中国古代都城它选址的特点:首先,古代都城选址对自然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谓自然条件,第一就是山水条件。有一种说法叫选都城背山面水。都城是一个建筑群体,跟盖房子一样。盖房子要采光、要朝阳。建都城呢,要选地形,要大的地形。背山面水的目的是什么呢?面水是为了生活需要,背山当然也有生活需要。背山既有生活需要,也有安全需要。因此地形对于都城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都城它是政治中心。它要考虑政治的安全,考虑它经济的发展,或者正常的一个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运作。所以说不考虑基本的经济条件、基本的环境条件是不行的。第二个还要考虑居中,天下居中。尽量考虑它的都城要能够便于控制它的国家。但居中这个理念并不完全的就处于整个国土的中间,而且还要是交通的一个中心枢纽。全国交通实际上是以都城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因为当时要想对国家行使统治,行使权利,没有必要的交通设施,那根本没法达到,没法满足你的要求。因此首都在选址当中,这些因素呢,,就是地理形势、地理位置,都是非常关心的。再一个就是人文的和经济发展条件。人文条件呢,包括它的发家、发展。一般来说,一个王朝的建立者一般都会把都城建立在本民族发展起来的地方,而不会远离自己生活多年的故土。再一个人文背景,这地区相对应该说比较发达的或者比较先进吧,经济上应该比较发达,不能说经济上太贫穷或者说自然条件太恶劣,连最起码的生活都没法维持。因此良好的经济条件也是定都的必要条件。

再看看关于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所谓有宫城,宫城外头后来有皇城,皇城外头有郭城,就是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宫城就是皇帝办公的地方,皇城是就是各部位办公的地方,而郭城是居民老百姓住的地。这种布局在唐长安城的修建上体现的及其完美。古代中国都城的建设有其特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第一,皇宫必须安排在全城的中心位置上,这是都城格局的一个重心。都城的核心地带是皇城,而皇城的核心地带则是皇宫。皇宫居中,以其南北中轴线作为整个皇城以及都城规划的中枢;南北中轴线还是象征政权的三朝依次排列的所在,由此体现皇宫的主导地位。第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这是都城格局的两个基本点。左祖右社,就是说,皇城的左边是太庙,也就是帝王们祭祀祖先之处;皇城的右边是社稷坛,也即帝王们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前朝后市,就是说,皇城的前部是朝廷,是帝王上朝听政之处;皇城的后面是市场,是都城的商业交易之地。围绕皇城中心所安排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用意在于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尊严。第三,都城的道路必须按中轴线对称铺开,形成经纬交叉式道路网。居中的皇宫位于中经中纬大道的交汇之地。城门则直对着主干道,并由此衔接城外的道路。城内外纵横交错的道路体系构成了京畿通畅的交通网络。都城格局的基本要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它源自于西周时的“井田制”思想。由此衍生出的都城格局设计理念集中体现在成书于春秋晚期的齐国官书《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些原则也可以在北京城的修建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城里头非常重视城门,中间是宫殿,一边三个城门,一共十二个城门。城门呢,每三个城门,对着道路。中间呢,正好是一个宫城,就是国王皇帝办公的地方,城门和一般门不一样,城门都是有三个门道,一个城门有三个门道,中间是国王走的,两边有的是左出右进的,两边是老百姓走的,皇帝是中间走的。真正皇帝要通过的地方,都要留成有三个门道。而这个制度呢,中国很早以前就出现了。谁走哪个门,谁走哪个门道,显示一种地位差别。进入了国家,所谓社会就分了层次,人分了层次,分了等级,哪级人该走什么样的门。因此都城是一个级别的产物、社会分成级别的产物。因此在它的城门建筑当中要充分体现出来。这种门道制度,在中国都城是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

除过城门,路的修建也可以在某方面体现古代的都城制度。在皇宫里头也是照顾到用路来切割不同的居住区,不同的功能区。在古代,路也决定了一个都城的结构。找一个都城的中心区域,你就找它最主要的路,找最宽的路。。古代中国路的等级划分是非常严格的。在一个都城主要路宽度是最宽的,其次还有次要路,还分成多条道。最后环绕城墙还要有路,在路中间还要分,中间走皇帝的,两边比如走其它百姓的。皇帝的路叫什么?叫驰道,只能皇帝走,有时候其它人走,不行。得经过皇帝的恩准,他批准你可以走,一般不批准不能走。

再一个它的内涵方面,在都城里头,都有好多礼制建筑。大多是进行祭祀,祭天、祭地等。除了这些祭天祭地的,应该说更主要的还是宗庙,宗庙和社稷,为什么修宗庙呢?宗庙是祭祖宗的,就是因为有我们自己祖先的,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自己。因此,中国这个传统的观念对宗庙的祭祀非常重视。在历代都城里头,应该说宗庙在所有的庙里是占最重要的地位,最主要的位置。越是久远,对中国来说,宗庙在中国的位置,在都城里的位置越重要。统治者已经意识到,把宗庙当成一种宣传的东西,突出他执政者当前的统治地位,他是最神圣的。宗庙是为了证实他的统治的合法性的。到后来,统治者的统治理念发生了变化,为了体现这种变化,宗庙的位置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们已经意识到,这是为了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要要突出他自己。因此,要在怎样突出他自己?在都城建设当中,就要突出自己执政的办公的大殿,突出自己中轴线的地位,突出自己居中的地位,居中央的地位,而那宗庙和社稷,都要放在从属地位。

作为都城来说,从礼制建筑可以看到统治者要突出自己办公大殿的中心地位,而且从都城里头的本身自身的一些建筑布局,比如都城里的宫殿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都城的宫殿在每个朝代都是很多的,但是作为中心殿,它的南部是没有其它的大殿的,比如北京故宫的中心殿-太和殿,西汉时的未央宫前殿。这种设计理念,实际上突出它的中心位置,突出它的至高无上的位置。而且这个殿还是最高的殿,其它的台基都在地底下。 这正是反映了一种至高无上的统治理念。

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中心。因为古代都城呢,它不但是政治中心,经济的管理中心,军事的指挥中心,还是个文化中心,因为在历来中国古代都城当中,它都是个教育中心。历代以来,没有哪个除了都城之外的城市,比都城的教育规模更大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都城是个文化中心在教育方面的一个反映。

关于以上所说的都城建设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各个王朝的都城制度上充分看到。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该王朝在中期的时候在二里头开始建立都城。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都城。这个夏代都城的确立,应该说在中国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古代的历史被国际学术界承认,应该说二里头遗址是个非常重要的发现,我们的文明史呢也就向前大大推进。

以后商代又在河南郑州建立了更大规模的都城——偃师商城,这个都城的外面是一个大的城墙,一圈,靠里面还有一圈小的城墙,在最中间有小城,这个城就是所谓的宫城。偃师商城的宫城到偃师商城这个时代,应该说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商代最晚一个都城,安阳殷墟。这是目前发现最大的一个城址。在这个城址南部有一条河流,河流的拐弯的地方就是它的宫殿区,在这个宫殿的西北部,有一个叫西北岗的地方,这里发掘了13座大型墓葬,其中有近十座王陵。有了统治者的活动中心,有了死后的埋葬中心,那么作为都城它应该是最完整的。这应该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古代先秦都城里头最完整的都城。一个完整的都城既要有他生前的宫殿所在地,又要有死后的陵墓所在地,而安阳殷墟是我们目前所知道最完整的一处。

在古代,建筑本身是个等级,建什么样的房子都是有规定的,但是到春秋战国这个时代,应该说正是一个百花齐放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也造成了整个建筑上一种规划上的、归制上的一种社会形态上的丰富多彩。到秦始皇结束这一时期,统一思想,建立了规模洪大的秦咸阳城秦始皇建的都城,确实是非常大的。它的规模呢,应该说,像秦始皇陵(现在我们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当中最大的一座)一样。他的都城如果包括他的离宫也应该是最大的一个。秦咸阳城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历史上,应该说创造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高峰。到了汉代,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就在秦咸阳城。

西汉长安城对中国古代影响也比较大。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它是围绕渭水南岸秦代旧宫而建,受已有宫殿和渭河走向的限制,轮廓不清楚。全城面积36平方公里,开十二座城门,每面三门。城内辟八条纵街,九条横街已经形成中国古代所谓豆腐块型的城市结构,用道路一块一块切成豆腐块形式。在它南面有宗庙,来祭祖的;在西南角的下方有社稷,来祭天,祈求农业丰收的。祭祖是维持自己,要把自己政权好好地传下去;祭天呢是为了保持好的收成,创造一个好的年景。这是古代一个政治思想,一直对后代延续到明清北京城。汉长安城已经筑了两万五千七百米的城墙,这城墙一般高十米,底宽十六米,都是拿土打起来的,夯土。它的硬度和现在砖一样,两千多年了还保存着,应该说呢,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好的最早的一个城址之一。汉长安城里头最重要的核心地方,就是宫城。其它所有的东西都是围绕宫城修建的。如果没有了宫城,其它东西也无从建起,因此呢,我们说一个都城最主要的就是它的皇宫。汉王朝的皇宫就是未央宫,在皇宫里的正中间就是它的办公大殿,叫前殿。这个殿呢,,正好在方方正正工程的中心,这就叫择中而立。选择正中间,表示以它为中心,就以前殿为中心。这个中心既包括东西集中,也基本南北集中。前殿之前再不允许有殿,都要在它两边或者在它的后边,前面不能挡着它,这是一种至高无上,一种就是所谓一个国君的一个尊严。汉宫城内的未央宫就是这种布局。通过建筑的安排,建筑物的所处地理位置,来体现出它一个思想。

到了东汉的时候,就把首都迁到洛阳。东汉洛阳城共有十二个城门,东边三门,北边二门,西边三门,南边四门。南北纵行的大街共有五条,东西向横行的大街也是五条,这些大街分别与十二座城门连接。洛阳城有一个特点,在洛阳城的规划里,南北各有一个皇宫,不同时期使用的两个皇宫。早期用的南面这个叫南宫,晚期用的北边这个北宫。两宫并未形成共同的南北轴线,两宫之间和宫内重要宫殿间用架空的阁道相连。这个时期应该说又进入了一个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一个新的时期。从这个时期开始,到洛阳城进入北魏时代,宫城所谓皇宫的宫城,有几个就变成了一个。原来都城里不是一个宫城,好多宫城。比如汉长安城里头有未央宫,还有长乐宫。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从多宫城变成单一宫城,是政治成熟化的一个表现,是皇权集中的表现。

三国时,中国分裂为三个政权,其建筑是东汉之延续。值得注意的是曹魏都城邺城(洛阳)把宫室建在城北,官署居宅设在城南,有一条南北轴线自南而北正对宫殿。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分区明确、有明显中轴线的都城,对后世都城的发展颇有影响。

两晋南北朝时,北魏统一北方,在洛阳建都,在汉魏故城外拓展外郭,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建三百二十坊,辟方格网街道,为以后隋、唐长安城渊源所在。

隋统一全国后,创建大兴城(唐该称长安),城平面为横长矩形,开十三座城门,城内干道纵横各三条,称“六街”,总面积达84平方公里,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前所建最大的城市。城内中轴线北端建宫城,宫城前建中央官署专用的皇城。在中轴线上有一条长8公里,宽150米的主街,经外城、皇城,直抵宫城正门,北指宫中主殿,气势之壮,前所未有。主街左右用纵横街道分全城为一百零八坊和两市。它是吸收北魏洛阳经验创建的,城市之规整,街道之方正宽阔,宫殿、官署之集中,功能分区之明确,均超过前此之都城。

唐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上的第二个高峰。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通过修整城墙,建立城楼,并随后修建了大明宫、兴庆宫两座宫殿,都以宫室壮丽文明,使长安城的规模更加宏大,成为世界第一。唐长安城的设计除了对中国传统观念和北魏以来都城布局的直接继承,设计思想又添加了《周易》中八卦学说的理论。唐代京都长安城,由郭城、皇城、宫城所组成。全城的核心宫城和皇城最受重视,安排在全城北部正中,这是全新的设计。宫城和皇城的东南西三面围绕郭城,主要是居民所在的里坊。长安城最显著的特点是整齐划一:位于全城的北部正中为宫城,宫城内部被隔墙分为三大部分:正中为宫殿区,为皇帝正衙之所,东侧是太子居住的东宫,西侧是后宫人员居住的掖庭宫。皇城在宫城之南,东西宽与宫城同,皇城内有东西向街道七条,南北街道五条。从唐代长安城,中国古代的都城形成了自己的一条制度。什么制度呢?一个城市一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在城市的正中央,然后它的正门,城的正门和皇城的正门和宫城的正门都在一条在线。唐长安城的皇城正门叫朱雀门,向北和宫城正门广阳门相对,又南经朱雀大街与郭城南壁明德门相通,形成了全城的中轴线。郭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南三面各开三门,郭城内南北向街道十一条,东西向街道十四条,有纵横街道划分出居民居住的里坊和作为贸易场所的市。城内有两市,位于皇城东南的东市和皇城西南的西市,各占两坊之地,建夯土围墙,开八门,内有井字街道和沿墙街道,街道两侧设排水沟。如此严谨有序的城市是前所未有的,白居易云长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形象地概括了这座都城的格局,布局特征体现的是以帝王为中心和中央集权,突出政治军事职能,商业性质不强。

里坊规划和贸易市场因工商业实力上升而被突破,标志着城市机能的转变。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的封闭式城市格局发生了动摇,工商业逐渐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违背了设计的初衷,却为宋代长巷式布局的城市兴起奠定了基础。

北宋把都城迁到汴梁(今开封)。北宋开封的城市设计和布局,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都举足轻重。它不仅完成了自先秦经汉唐到北宋的都城中轴线的发展,而且经济活动的繁荣冲破了自古以来封闭式的里坊制度,让商业和民居完全走向了融合,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巨大变化,是中国古代城市制度的重大变革。唐代的长安是棋盘式的,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互不干涉,极不方便。说它是城市,却不具备城市的便利功能。而宋代则完全打破了这种界限,把里坊制的围墙,统统改变成开放式的街道。居民们面街而居,把工商业的经营范围扩大到各个角落,瓦市和定期市场贸易的形成。它有皇城、里城、外城三重城墙,它们的周长分别为9里、20里、48里。皇城是东京城的核心,规模狭小,又无法扩展,只能供皇帝办公及与后妃居住,而中央朝署官衙则多分散在里城办公,杂处于居民和商业区之间。自皇城正南门宣德门起,向南经过里城正南门朱雀门,直到外城正南门南熏门的中心大道,宽约200余步,称为“御街”,为全城的中轴线。

元统一全国后,建都城大都(今北京),平面成纵长矩形,面积49平方公里。大都也在城内建皇城、宫城,但和长安不同,皇城并非放在宫城之前,而是包在宫城周围。大都城东、南,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元大都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按完善规划平地新建的都城,也是惟一的一座按街巷制创建的新都城。全城规划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的棂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和厚载门,经万宁桥,直达中心阁。在这全城格局的核心地带筑有皇城,中轴在线安排着皇城中最主要宫殿。元大都城的格局准确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基本原则。左祖,也即太庙的位置是在皇城之东,今朝内大街以北;右社,也即社稷坛,建于今阜内大街以北。元大都城的整个皇城即为前朝;皇城坐北朝南,其“后市”商业区就在钟鼓楼什刹海一带。城内道路取方格网式布置,居住区为东西向的横巷,称胡同。元大都城的主要街道呈南北向,与东西干道共同构成了五十个坊。坊内的住宅坐北朝南,用于通行的胡同和小街则沿着南北大街的东西两侧平行展开。相对的城门之间均有宽敞平直的大道。纵横交叉的街道宽窄有明确的规定:胡同六步阔,小街十二步阔,大街二十四步阔。

辽金元清时期,虽是少数民族国家作为统一国家政权的统治者,但是他们也吸纳了中华民族这个先进的文化。在都城建设上,完全也是这套东西。、当然到了明清时期,既延续吸收了辽、金、元北京城的特点,又结合中国历代都城特点,营建了北京城。北京城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都城一个集大成的作品。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地上稍向南移建成新都北京。街道、胡同沿用元大都之旧,皇城、宫城、宫殿则全部新建。北京有一条长7公里的南北中轴线,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就成了北京城中轴线的新起点。中轴线仍然是用于设计北京都城格局的依据,紫禁城内象征皇权的前后六大殿也都在这条中轴在线。皇城、宫城在城内中轴线上稍偏南部。中轴线穿过皇城、宫城的正门、主殿,出皇城墙北以钟鼓楼为结束。“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两个基本点依然保持为都城格局的要点。。明朝北京城计有36坊,其中,内城有28坊,外城8坊。坊内外棋盘式的道路网络仍是北京城交通体系的整体格局,仅有个别地方因为自然条件的局限或历史发展的要求形成一些斜街。明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成明北京,保存至今,成为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王朝保存下来的惟一都城。明朝北京城对于元大都城的继承与改建,终于将北京城建设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突出的都城范例。北京紫禁城宫殿、太庙、天坛等都是现存最完整最宏伟的古建筑群,是表现院落式布局的最杰出的范例。

清代的北京城基本延续了明北京城的格局,未作重大的改变。

中国的历代朝代中,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和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是仿长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实例。

以上通过研究中国历来主要朝代的都城,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的都城都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其平面布局制度的特点十分明显:

首先是整齐划一。以《周礼·考工记》为指导思想,上述著名都城的平面布局,大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尤以邺城、长安、北京最为明显。

其次是中轴线纵贯全城。中轴线起源于人们的对称概念,以及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也为都城的整齐划一提供了条件。隋唐长安城,北宋开封城,元明清的北京城,中轴线都伸延很长,把全城一分为二,左右对称布局。

第三是宫殿为主体结构。皇宫占据全城的要害部位,不是居中,就是占据高地,而且有宫城相护卫,使皇宫成为全城的主体。宫城不仅与居民区分离,而且宫城的布局也以正殿为主体南北伸延或向四面展开,井井有序。

第四是宫殿建筑高台化。中国都城的宫殿无不修建在高台之上,除防潮外,主要是为占据制高点,维护皇宫的安全和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高于一切。汉、唐长安城的宫殿位于龙首原上,元明清的宫殿人为地建造在高台之上,都是明显的例证。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的古代都城,在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随之发展,其政治性、军事性不断减弱,而商业性不断增强。如在唐建立的市坊制度,在当时有着严格的限制,居民和商肆分离,而到宋的时候,商业经济活动异常繁荣,就完全突破了这种限制。

通过对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演变的研究,我们是否应该感慨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文明的精深和传承。通过对都城制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明发展的渊源以及中国自古形成的文化传统。因此,研究古代都城制度,是研究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考古工作者特别应该重视的一个研究对象。

天子守边


长安名字那么好听,为什么后来被改成西安?这名字是谁改的?
西安位于关中地区,在古代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它的建城史已有三千多年,公元前1046年,姬发灭商之后,便在镐京,也就是西安的西南处建都,这也是西安首次被立为都城。秦朝的都城是咸阳,根据《史记》的记载:“汉长安,秦咸阳也”可以知道,咸阳亦为西安,阿房宫、兵马俑等重要 历史 遗址也都位于西安...

长安为何要改名为西安?
中国历史上改名的城市有很多,有改得更好听的,也有改得不如过去的,很显然,西安这个名字在大多数人眼中远不如长安之名来得响亮。那么长安为何会被改名成西安呢?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西周已为都城 西安位于关中地区,在古代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它的建城史已有三千多年,公元前1046年,姬发灭商之后,...

北齐胡太后为什么会说出为后不如为姬乐。这种轻佻的话?
几千年前,北周都城长安里,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在风花雪月的红绡帐内,跟身边人感叹“为后不如为姬乐。”说完这话,她一脸的轻佻却又仿佛多了一丝苦笑。如果这是一位普通的青楼卖笑的女子,大家也就当做段子听听一笑了之,谁也不会当真。可说这话的并非别人,而是北齐武成帝高湛的皇后——胡皇后。

他当过奴隶、当过男宠,为何最后成了帝王?
前370年, 前燕被攻打,苻坚成了新的皇帝。前燕皇室的大部分人都成了苻坚的奴隶。慕容冲和妹妹因为生得貌美,成了苻坚的宠物。慕容冲从一个堂堂男子汉,变成了一个男人身下的宠物,可想而知慕容冲的心中有多少苦闷与愤怒。慕容冲每天计划着复仇,他的叔叔慕容垂在河北叛变,慕容冲加入了他,慕容泓...

汉武帝留此人一命,后来却成了大汉天子
可是,上天还要给他一个惊喜,大大的惊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突然就暴病而亡了。重要的是,汉昭帝没有儿子,这里面就有可操作的空间了。当时的权臣霍光一手遮天,他和太后商议了一下,选择了昌邑王刘贺接替皇位。刘贺有点太心急了,来当皇帝的时候,把原来家里的奴仆都带到了长安,他一当上皇上,...

历史朝代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市,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汉:刘邦为汉王,其封地在汉中。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

三国之后朝代顺序表
1.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2.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3.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4.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5.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

历史上长安是如何被弃用的?长安为什么不在适合当首都了?
自西汉以来,关中平原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更是消耗了大量的资源。长安作为首都,其周边地区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唐高宗时期,长安的粮食供应已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不得不依赖从四川等地的粮食补给。此外,唐朝后期的皇室巡游实际上是为了应对长安的粮食短缺。其次,从...

为什么王朝的名称的皇帝的姓式不一样啊?
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

西唐是哪个朝代的?
唐王朝简介: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今西安)称帝建立唐朝。626年,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其后唐高宗承贞观之遗风开创永徽之治,之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

山亭区19841645228: 皇帝的皇宫=
洪隶怡然: 哪个朝代都有皇宫…… 秦朝的皇宫在咸阳,早就毁了,那个有名的阿房宫就是其中的一个前殿.汉朝的皇宫在西安和洛阳(西安就是当年的长安) 三国时代每个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宫殿 南北朝分成那么多国家,皇宫其实也就那么几个,北方主要...

山亭区19841645228: 为什么古代汉族大一统的王朝都城都在北方 -
洪隶怡然: 南宋以前,北方是中原地带,大部分世家大族的都在那里,经济和政治中心也在那里;再者,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国都一般建立在国家腹地,才可以掌控全局.从秦朝开始,国都建立在咸阳,后来是长安,洛阳,不难看出那一带的经济较为发达.从中原往北是燕赵苦寒之地,往西是西凉,往南是荆楚,东方是齐鲁,能更好的统治国家.

山亭区19841645228: 汉朝时,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
洪隶怡然: 刘邦定都开始时,本来是在洛阳,因为咸阳遭到项羽毁坏,早已废弃,后来萧何等人反复陈述在关中定都的好处,最终改在长安定都. 后来,西汉皇位传到孺子婴,被王莽篡权,改立新朝.也就是新莽政权.王莽乱改革,天下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出现了绿林军、赤眉军.最终刘汉皇族远方后裔——刘秀统一中原,也就是东汉.也是因为原来的原因,长安遭到战火侵袭,十分破败,很多年没有经过很好的打理维护,杂草丛生.而洛阳自周朝起就是陪都,第二都城,在新莽之乱时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所以决定迁都.

山亭区19841645228: 为什么皇帝都喜欢在西安和北京建都? 到底有什么好的 -
洪隶怡然: 古代的长安气候比现在好,比较湿润,陕南在淮河以南,也是可以种稻米的,不过古代人的食物你就别指望了,汉朝的皇帝也不一定比现在人吃得好.而且那时候的国土面积也不是很大,江南真正开始开发到慢慢富庶也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经济重心是逐渐南移的,到了唐朝南方才开始发展,宋元明清之后才成为经济中心,唐朝也是最后一个建都长安的朝代,之后在五代十国混战中长安城彻底被毁,之后再也没有朝代建都长安了. 现在陕西还是以面食为主,包括小麦、莜面、小米、黄米等各种杂粮

山亭区19841645228: 唐都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比较 -
洪隶怡然: 里九外七皇城四,明朝前期的北京城事实上就是现在地铁2号线一圈的地方,有内9门,分别是现在的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后来明末满人犯边,崇祯想在北京城的外围再建一圈城墙,就是今天的外7门包围的一圈,分别是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后来建完这一骨碌后发现这个工程太浩大的,所以就收工了,就形成了清朝的北京城.而元朝的大都是要往北的,到现在的遗址公园那里,南边是前门那里,东西方向在二环外三环里的地区

山亭区19841645228: 古代所以皇帝的墓 分别在哪 -
洪隶怡然: 朝代,地方不同. 清代顺治时在北京,之前在沈阳; 明代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其他在北京; 元朝要弄到蒙古草原,秘密埋葬; 北宋在河南巩义市; 南宋在杭州; 唐朝、隋朝在长安; 北魏前期在山西长治,后期大多数在洛阳; 东汉在洛阳邙山; 西汉在长安; 秦在咸阳; 西周、东周、商、夏都不是太固定,地点变化较大.

山亭区19841645228: 我国历史中的六大古都在哪个城市
洪隶怡然: 我国六大古都是:1、西安:在元代以前称长安,先后有周、秦、西汉、隋、唐等十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右时一千多年,曾经是古代东方最著名的大都市.2、洛阳:先后有...

山亭区19841645228: 唐高祖李渊为何被撤出北京历代帝王庙?
洪隶怡然: 隋王朝在当时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已经土崩瓦解了.李渊在 儿子李世民和部下刘文静... 他们或独霸一 方,或挟隋朝皇室以发号施令, 都威胁着新生的李唐政权.因 此,李...

山亭区19841645228: 皇宫里大概有多少人见过皇帝 -
洪隶怡然: 我就按照我自己的所知来回答,只能用百不存一来解释了.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仅是个代名词,实际人数应该万余有多.例子:在唐玄宗之开元、天宝时代长安之大内、大明、兴庆三宫,与皇子十宅院,皇孙百孙院,与东都洛阳之大内、上阳两宫合计宫女有四万人之众.虽然古书中把他和杨贵妃的爱情写得惊天地、泣鬼神,但他的后宫人数可是高达四万.皇帝所在范围其实很有限,不可能大多数人都见过皇帝真容,这里也有安全的和神秘的考虑存在所以说 百不存一 应该很中肯了.希望你满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