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六部制有什么特点

作者&投稿:亥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责任内阁制与三省六部制有什么本质区别~

这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是权力中心的不同和国家制度的不同。

责任内阁制:
  (1)责任内阁制 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府组织形式,内阁一般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几个政党联盟的领袖人物组成,其首脑称总理或首相,阁员叫部长或大臣。(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
  (2) 内阁首脑拥有决定性发言权:是政府首脑,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拥有大臣与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的主持权,政策决策权)。内阁大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制与首相相辅相成,内阁首脑(首相或者总理)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内阁首脑首脑拥有国家行政大权的绝对权力,与中国古代的丞相制类似,但丞相的权力在皇帝之下)
  三省六部制:
  (1)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制度为封建主义君主专制)
  (2)设立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主要是为了分割削弱丞相的权力,强化君主的权力。(君主拥有绝对行政权力,实际控制着朝政)

希望对你有帮助明朝内阁制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1. 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己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 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阁臣与皇帝矛盾,除了反映为封还诏旨一类以外,很多反映为阁臣在中叶以后不断提出辞职。 皇权与内阁矛盾,亦反映为明代阁臣善终者少,有政绩的不多。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虽然有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但他们一是乘皇帝静摄而代行皇权。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之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与汉、唐、宋相比,明代辅相的业绩并不显著,这一方面固然与入阁前之资历有关。汉、唐、宋之宰相都要经历郡邑,而明之阁臣却基本上出于翰林院。他们没有从政经验,不知民间疾苦,对政事自然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另一方面,则由于他们权力不稳定,被司礼监挤着,被皇权压着,即使有抱负也难于施展。 显然,这样的内阁只能助长皇权,而不可监督、约束皇权。有明一代,内阁始终未能成为对皇权的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废丞相的目的是达到了。
3. 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但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皇帝宠信司礼时,司礼尽夺内阁权力,如刘瑾、魏忠贤时;否则就是权相出现,如严嵩、张居正时。 严嵩、张居正之显赫,还得讨好司礼监,就是明证。 综观有明一代,内阁对宦官之干政,虽亦起过一点制衡作用,如成化年间,由于阁臣一再坚持,汪直主持的西厂一度被撤。但总的来说,内阁是越来越受制于司礼。内阁为司礼监扼制,以致明代成了宦官为祸最烈的朝代。 4. 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历代及明初,六部均隶属于丞相,凡事必须秉承宰相的意志,自撤中书省、提高六部品秩后,六部变成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完整,而且在阁之上。但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有票拟权,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 但是,内阁毕竟不同于中书省。从制度上说,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力图摆脱控制。因而阁部经常争权,尤其是争夺人事权。 内阁与六部这种职权界限不清,工作上彼此失调,大大影响了明政府的行政效率。在客观上,则有利于司礼监的擅权乱政。 5. 内阁中矛盾激烈,尤其嘉靖以后,阁臣间的倾轧突出由于阁臣的任用、权力大小、去留,均没有明确规定,又由于首辅与次辅间权力悬殊,在天启以前一直无明确的职责分工。所以阁臣间争夺权势的斗争激烈,尤其是「嘉靖以来之首辅,莫不由倾轧排挤而得之」,如严嵩拉拢科道弹劾翟銮,使翟被「削籍为氓」。严嵩与夏言互相排挤,致夏言被弃市。 在阁内的纷争中,阁臣不但各自培植自己的势力,玫使明中叶以后的政治日益腐败。 从明代内阁制度的种种特点,可见内阁制度在当时并未能成为与君主专制政体完全适应的辅政制度。内阁地位的特殊又使它成了矛盾辐辏之所,各种矛盾的发展,无一不是加剧了政治的腐败。

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
永乐虽有洪武一样独揽大权的野心和实力,但一次又一次的远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
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宣德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正统末年的反复,到成化、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正德荒嬉好战不亚于隋炀,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永乐实际上是中国最后一个成功的XX皇帝,在永乐以后,XX者必误国,分权者必振兴.中晚明的历史可以看出,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皇帝再怎么懒惰都无所谓(如隆庆);而内阁权力被虚化,被剥夺(如崇祯17年换52任内阁),那就是在勤政也是要亡国!明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清朝则与明朝不同,大臣们只是奉命办事,皇帝则往往是事必躬亲,因此勤政成为大多数清朝皇帝的特点.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成立内阁,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了.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后来,明宣宗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
我们发现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紫禁城东部的这片建筑在明代叫做文渊阁.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让这个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为声名显赫的所在.在文渊阁办公的内阁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
表面上,例行的政务流程似乎并没有改变,但决策权却出现了转移.张居正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当时的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
再者,万历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
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
就这样,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 “批红”,由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无障碍地顺利推进.自明初以来,明朝的政务中心就在紫禁城这几个地方转换,权力的交替,左右着明朝的国运.宫闱重重之中、争权夺权的阴谋时有发生.
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后来,它被西方人学习,形成了后来的内阁制和首相制.在中国明朝成化年间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就是首相的雏形.

,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后来,明宣宗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内阁六部制有什么特点?谢!急!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

三省六部制有什么突出特点和作用
特点:分工明确,效率高。作用:三省长官之间互相牵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间接加强了皇权。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特点:①分工明确 ②效率 ③互相牵制 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作用: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

清朝内阁制制的特点
特点:1、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2、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3、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4、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5、内阁中矛盾激烈。采纳 清朝内阁制度是清朝时期实行的内阁制...

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明朝内阁制的特点:人员由皇帝任命,属于废丞相的产物,不参与国家决策。初期,明朝内阁只有拟票权没有决策权;中期,明朝内阁权利急速扩大,在张居正时代达到顶峰,权利在六部之上,内阁首辅成为实际上的丞相;后期,自张居正死后,历代内阁首辅吸取教训不敢揽权,有的阁臣甚至将内阁权利完全放弃,导致宦官失...

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的丞相在权力和地位有什么不同
②(内部结构)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中央行政体制,行政、军事、监察权力融为一体,帝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司六部制是集监察、司法、军政、民政与财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内阁六部制是次权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的中央行政体制。③(丞相职权地位)三公...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司六部制,内阁六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的。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吏部、礼部、兵部、度支(...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什么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如下:1、分工明确,效率高;2、相互配合,相互牵制;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4、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5、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和特点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分工明确,效率高: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吧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职责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相互监督,相互牵制:中书省颁布的皇帝的诏令和政令,如果门下省发现不符合皇帝的意思或是不可行应驳回。尚书省只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影响: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

责任内阁制与三省六部制有什么本质区别
(1)责任内阁制 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府组织形式,内阁一般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几个政党联盟的领袖人物组成,其首脑称总理或首相,阁员叫部长或大臣。(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2) 内阁首脑拥有决定性发言权:是政府首脑,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

庆城县13495647896: 内阁六部制有什么特点? -
咸唯盐酸:[答案] 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永乐虽有洪武一样独揽大权的野心和实力,但一次又一次的远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内阁在...

庆城县13495647896: 三书六部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
咸唯盐酸:[答案] 你说的应该是三省六部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

庆城县13495647896: 概述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
咸唯盐酸:[答案] 1.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但体系完整,模式固定.2.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3.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4.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

庆城县13495647896: 三省六部制有何特色? -
咸唯盐酸: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庆城县13495647896: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的职能各是什么?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考试的 -
咸唯盐酸:[答案] 代尤为重要. 明 明初不设中书令,仍以中书省统六部,长官称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诛胡惟庸,废中书省与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彻底废止. 清 清沿明制,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其上先后有议政王大臣会议、上...

庆城县13495647896: 宋朝枢密院、明朝内阁、隋唐三省六部、清朝军机处有什么异同? -
咸唯盐酸:[答案] 相同点:都为国家中枢机关. 不同点主要在职责权力方面: 枢密院: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大事则禀奏,其付授者用宣; 小事则拟进,其付授者用扎”.与中书省并称“二府”, 同为最高国务机关. 内阁:明代废丞相置内阁,内阁由翰林院...

庆城县13495647896: 明朝政治的特点是什么? -
咸唯盐酸:[答案] 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

庆城县13495647896: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有什么区别 -
咸唯盐酸: 三公九卿是为君主集权但行政上具有一定自主性,而三省六部制是行政分权《相互制衡》实质上也体现了君主集权. 秦汉以后三公九卿有了具体的职务,可以算是机构了.那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别掌管不同事务,到了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那么就不能让丞相掌握太大的权力,就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设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门下二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头衔,尚书省又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基本代替了以前九卿的职务,分管六个不同方面的事务,各部长官也是丞相头衔,因此从前属于丞相一人的权力被分成8部分,大大加强中央权力,这就是三省六部制

庆城县13495647896: 中国古代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咸唯盐酸: 形成过程:1.战国时期形成(思想代表:韩非子,实践:商鞅变法)2.秦朝建立(皇帝→中央三公九卿→郡县制)3.两汉巩固(解决王国问题;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大一统局面)4.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使之相牵制)5.北宋加强(强干弱枝,将地方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收归中央,减除了地方割据因素)6.元朝新发展(行省制度)7.明清强化,到达顶峰(明初废除丞相制度;清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发展趋势(特点):皇权上升,相权下降;中央权力上升,地方权力下降

庆城县13495647896: 中国古代官制和地方官制有哪些 -
咸唯盐酸: 中央官制 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连续性,即历朝官制总是前后沿袭,先后继承.二是可变性,即不同时期的官制又有所不同.每当一个新王朝出现,总要对前朝官制进行总结,斟酌损益,有所继承,同时又根据本朝情况,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