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字的注音

作者&投稿:可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有拼音吗?~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说“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的读音。到了唐代,把“反”字去掉,称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即每个音素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因此,用汉语拼音注音,既可以用一个字母,如“哦”,也可以用两个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个、四个字母来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进行拼音的,它其实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
反切中第一个字(上字)代表声母,第二个字(下字)表示韵母以及声调。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要有反切上字。例如“安”就是“乌寒切”。同样的,即使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一个反切下字。比如“香”就是“许良切”。
由此可见,反切比起上述两种注音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声母,就应该只表示辅音,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完整的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是不存在的。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就应该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样的,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其次,在音韵学中,反切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反切的上字不一定和它所切的字同“呼”(所谓的“呼”是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以及撮口呼,而中古时期则只有开口呼与合口呼两种)。例如,“乌,哀都切”,其中“乌”是合口呼,“哀”是开口呼。
在以后历代中,反切被不断改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韵》和《集韵》。虽然都是宋代的韵书,相差只有几十年,但是《集韵》的反切已经有了很多的改进。明代的吕坤所写的《交泰韵》,清代的潘耒所写的《类音》,设计出了新的反切方法。
但是无论怎么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因此在明朝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这是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最早的是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由于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称“利、金方案”。它的出现引发了中国几百年以后用字母拼音的潮流。到了清末民初,出现了切音法,经过改进之后就是我们现在在字典的最后几页上经常看到的注音字母(拼音字母旁边的那种)。

古代注音方法之反切法

  古人怎样对汉字注音?(http://www.zh5000.com/ZHJD/ctwh/2007-09-26/1741261501.html)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

  1.以字注字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比如“读若”法:

  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

  比如“读为”法:

  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尔雅》)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仪”“兆”字的读音,也就顺理成章地会读“儡”“义”“肇”字了。

  2.双拼制

  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比如:

  缓,胡管切。(《广韵》)

  “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乌开切。

  敖,五劳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于纪切。

  雅虎上的(http://ask.koubei.com/question/1406100703676.html)

  1、反切法,

  反切法就是用二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如“毛,莫袍切”。“莫”的声母m和“袍”的韵母加声调aó,合起来是maó。只要我们掌握反切的基本用法,就能反切出现在的读音了。但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有的反切已经切不出现在的读音了。

  2、直音法,

  就是用一个字直接注明另外一个汉字的读音,如“蛊”,音“古”。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但有较大的局限性: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则此法不能用;有的字虽然有同音字,但都比较生僻,注了等于没有注。

  3、叶(读xié)音法。

  这是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读诗词时,为了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这是一种太过主观而且没有根据的注音法,现已不用了。

  参考资料:网络

1.
【直音法】
直音法操作相对要简便,只要有相同的字就可以了,但麻烦也因此而来,汉字毕竟是有限的,有些字找不到同音字,或即使有同音字也很生僻,即使注了也很难识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还想到了一种“读若”法给字注音,就是用读音近似的字的注音,如“芨,读若急”,“信,读若屈伸之伸,假借字也”这里的“伸”是信的通假字,音义都相同。还有直音加注声调的方法,如“退”注“推去声”。这样虽避免了生僻字,但要改变声调才能读出应读的音。
2.
【反切法】
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3.
【读若法】
又作“读如”、“读若某同”、“读与某同”。为汉代训诂学家所创术语,并被历代沿用。传注多用“读如”,其余则见于《说文解字》。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说:“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清代学者对此多持异议。钱大昕认为:“许氏书所云‘读若’、云‘读与同’,皆古书假借之例,假其音并假其义,音同而义亦随之,非后世譬况为音者可同日而语也。”(《潜研堂文集·古同音假借说》)王筠《说文释例》和张行孚《
说文发疑
》都认为,明音、明假借二者兼有,不可一概而论。洪颐煊《说文读例》则认为“读若”除释字音、通假借外,还有训字义的作用。近代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说文》中“读若”的基本作用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读若字与被释字既然音同或音近,而用以比况的字又往往是比较通行的字或人所易晓的成语方言,因此读若字就有可能是被释字的假借字,或与被释字意义相通。
4.
【读为法】
又作“读曰”,为汉代训诂学家所创术语,并被后代沿用,主要用于传注中,意思是改读为某字。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说:“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为变化之词。”“变化主乎异,字异而义憭然也。”所谓“易字”,即换用本字以释借字。例如《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
读为畔。”“泮”本为“诸侯飨射之宫也”(《说文系传》),在此处为涯岸之义,郑谓为畔之借字。《礼记·乐记》:“武坐,致右,宪左。”郑玄注:“宪,读为轩,声之误也。”此谓“宪”为“轩”之借字,假借的缘由是二字声近误用。《尚书·舜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时”无种植义,所以以“莳”读之则意义了然。
5.
【叶音法】
叶音也称叶韵,叶句。“叶”也作“协”。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拼音
如"ü"、"er"等,这些符号帮助准确地表示汉字的发音。除了给汉字标注拼音,拼音也可以用于注音法。在阅读诗歌、歌词以及特殊场合下,人们可以使用拼音来注解汉字的发音。汉语拼音的引入使得学习和教授汉语变得更加便利和标准化,也方便了外国人学习汉语。它在教育、出版、交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古汉语的注音方法有
反切法使用两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韵母、声调取出来之后一维合就是那个汉字的读音。在使用外国音标和外国字母注音之前,反切法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反切法流行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各代,到1918年...

北京的拼音怎么打
北京的拼音是:běi jīng。北京的拼音是使用汉语拼音方案进行标注的。汉语拼音是一种汉字注音方案,它采用固定的字母组合来代表汉字的音素,帮助人们准确发音。对于北京这个词,首先,“北”对应的拼音为“běi”,表示第一声;其次,“京”对应的拼音为“jīng”,表示第一声。两个音节组合在一起,就...

拼音的历史由来和发展
我国最早给汉字注音,是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这就是汉字最传统的注音方式。由于这种方法给...

paⅰ拼音
paⅰ拼音的字如下:派、排、迫、拍、牌、徘、湃、俳、哌、蒎、簰、簲、𠂢、廹、沠、𣲖、𣏟、𢫦、𣑼、㭛、𣴪、猅、渒、𦫖、𠸁、䖰、𥿯、𣖐、𩛇、𦩯、輫、𥯟、㵺...

ying拼音的汉字有哪些字
ying拼音的汉字有哪些字如下:拼音yīng的全部汉字(70字)其中常用字包括,英、樱、鹰、应、莺、婴、缨、鹦,生僻字有62个。拼音yíng的全部汉字(57字)其中常用字包括,迎、赢、营、盈、蝇、莹、荧、萤,生僻字有49个。拼音yǐng的全部汉字(20字)其中常用字包括,景、影、颖,生僻字有17个...

qia的拼音汉字有哪些
我国在古代是使用汉字为载体,采用直音、反切等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即使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

在没有普及汉语拼音之前,以前的中文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 汉语拼音的近代史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老汉语拼音的历史
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应用...

注音的意思及造句
27、文章讨论了15世纪《训民正音》以前汉字注音的韩语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反映了不同时代汉字的汉语读音和韩语中的不同标记方法。28、我是如此迷恋乐趣,我恨所有那些奇怪的注音符号和多字留和平游戏。29、我要开始学台湾注音…30、从一开端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气,不要用汉字注音,不要用汉语句子套用英语...

五大连池市19829189517: 古代汉语中的注音方式有哪几种 -
仁侄结石:[答案] 1、直音法:用汉字来注汉字.比如,赢,读作营. 2、反切法:用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来切出该字的读音.例如:裳,式党切.

五大连池市19829189517: 古代注音方法是什么 -
仁侄结石: 反切. 反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也是对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反切法使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古代采用直行的书写方式,故前字在上,后字在下).声母、韵母、声调取出来之后一组合,就是那个汉字的读音.在使用外国音标和外国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

五大连池市19829189517: 古代注音方法是什么 -
仁侄结石:[答案] 反切.反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也是对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反切法使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古代采用直行的书写方式,故前字在...

五大连池市19829189517: 古代怎么给汉字注音 -
仁侄结石:[答案] 主要的有: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直音法:找一个与要被注音的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汉代以前最常使用.如:笄,读若急,甜,音田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拼音,是名符其实的“拼音”.自...

五大连池市19829189517: 古代常用的注音方法有哪些 -
仁侄结石: 古代常用的注音方法有直音法和反切法. 1、直音法:用一个比较容易认识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包括读如、读若法、譬况法和直音法.读若法就是拿相似的字音打比方,让读者自己猜出所注字的正确读音来.譬况法是采用的描述性...

五大连池市19829189517: 中国古代是怎么拼读汉字发音的?我想现在我们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是引进外来的东东后才发明的,那么中国人以前又是怎么区分汉字读音并传承下来的呢? -
仁侄结石:[答案] 反切,训读.比如《通鉴》以及史书的注释都是这样的. ------------------------------------------- 补充: 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方法,即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 古人因为没有拼音文字,用两个汉字来注一个字的音.第一个字(反切上字)注声母,第二...

五大连池市19829189517: 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
仁侄结石: 很久以前,正体字时代,汉语是没有拼音的.但是祖宗上发明了很多注音方法的,很多今天还在用,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注意而已.古代注音里面,主要有读若法、譬况法、直音法和反切法.读若法,今天依然使用,比如 “圐圙,读若“哭略”等.譬况法已经不用了,就是描述汉字发音.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来标注读音,比如“

五大连池市19829189517: 古代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仁侄结石: 古人怎样对汉字注音?( http://www.zh5000.com/ZHJD/ctwh/2007-09-26/1741261501.html)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

五大连池市19829189517: 中国古代常见的注音方法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优缺点 -
仁侄结石:[答案] 直音法:用一个比较容易认识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如,值,读若直(或,值,音直) 反切法:用两个字来注另... “反切法流行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各代,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

五大连池市19829189517: 古人怎么记汉字的读音?现在我们有汉语拼音,好记,那么古时候人们怎么记它的读音呢? -
仁侄结石:[答案] 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曾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汉字注音.直音法盛行于汉代,是指用一个比较容易认识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如"盅,音古" "毕,音必""畔,音叛".这种方法简单明了,直到现在,人们还常常利用它.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