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我与地坛》中得到的10个启发

作者&投稿:微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名家对《我与地坛》的评价!注明是哪位名家,急急急!~

我以为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
——作家韩少功
史铁生写的不是油滑遁世的逸情散文,不是速生速灭的快餐散文,不是自矜自吟的假“士大夫”散文,不是撒娇发嗲的小女人散文,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
——广州日报
《我与地坛》像是与整个人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字字句句昭示“生命偶然,但不能轻视”主题,那些同期作品也揭示了”人生是一个经受磨难的过程”。
史铁生曾经自嘲“被种在床上”,这句话中充满了磨难和自我调侃,“几十年病痛对他的折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承受力,这种磨难早已融合进他的思想和灵魂。”
——作家曹文轩

扩展资料:
散文《我与地坛》的语言主要具有三个特征,即简洁、形象、朴实。简洁是散文《我与地坛》的语言最大的特征。无论是在用词层面,还是在句子层面,散文《我与地坛》的语言都高度简洁。
在写人叙事上,在描景状物上,散文《我与地坛》的语言形象而又生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语言有个性,散文才能具有生命力。
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细腻凝重,徐志摩先生散文的语言风流潇洒,冰心女士散文的语言清新脱俗。而散文《我与地坛》则充分体现了作家史铁生散文语言的朴实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与地坛》

也是一中的?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自己了却了生命,逃离了痛苦,却把痛苦转移到母亲身上。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亲注定成为世界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即使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也算是为了爱我们的母亲,报答我们的母亲而活下去,否则会把她的心伤透的。

  哪个母亲愿意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时,她也不敢直说出来,怕刺激了孩子。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们也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很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知道了,已经永远在天涯守护着他。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很多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贵,但有时已经晚了。对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引自《韩诗外传》),何必要让自己感到悔恨时才醒悟呢?还是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狼且有反哺之事,何况人呢?且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希望你过得好。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其实史铁生在文中不但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还有老夫妻间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女孩的关爱以及作者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等等,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我想到了我们生活的社会。现实中忙忙碌碌的人们生活在紧张繁重的压力下,市场条件下对利益和物欲的追逐,开放形式下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袭,社会阴暗面的扩张,一些西方文化对我国优良传统的颠覆,使人思想日益狭隘浮躁,忘乎所以者有之,悲观厌世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颓废堕落者亦有之。与二三十年前相比,与那种全社会上下团结,民心稳定的积极局面相比,我们的社会将要何去何从?

  在迷茫而不知所措,失去目标甚而开始沉沦的时候,更突显出优秀文化的导向作用。教育是传播弘扬这种文化的方式,而优秀的作品就是这种文化的最佳载体。史铁生的这篇文章发人深省,它能感化和纠正那些近乎迷失的心灵。

  同时,还告诉我们对待突来的不幸要冷静地思考,不要鲁莽行事。有时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别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铁生在突然失去双腿时,脾气变得很暴躁,喜怒无常,对生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经过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过了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识到那样做都无济于事。于是,他选择了冷静思考。

  其实,冷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做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冷静心态的某种崇敬。史铁生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冷静和坦然。

  正是因为他很好地做到了冷静思考、坦然面对生命,才使他顽强地走了过来,而没有鲁莽地选择死亡。这些让我联想到了年初,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位同窗好友,鲁莽地解决了问题,而杀人的原因竟是打牌时发生了争执。这个发生在校园,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学生身上的案件震惊了全社会,也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人们不禁要问,他为何如此漠视生命?为什么不能冷静地思考,合理地处理问题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大学教育的问题了:大学在对学生进行技能、知识培训时,尤其要注重精神领域的锤炼与锻造,将理性与德性高度的融合,使走向社会的每一个学生懂得爱、理解爱,懂得付出,正确的面对生命和生活,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给予社会。这也是建立一个和谐、积极、进步、宽容的人文环境的基础。当然,培养这些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我自认为在这些中,学校担负着巨大的责任。在我国曲阜孔庙,有一处景点叫“杏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课堂或讲台。传说,孔子当年就在这里讲学,宣传他的政治理想和思想主张。所谓“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说的是从学者之众,影响力之大,使后人深切地认识到教育对人的培育,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非同一般。学校教育的责任不但是要提供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更主要的是要保证社会前进的方向。

  《我与地坛》就起着文化导向的作用,它赞扬伟大的母爱,号召人们思索人生,增进对社会的关怀,给人们引导了正确的方向。如果文化的导向出现偏差时,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其的深重——二战期间的德国,有多少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学者沦为纳粹思想的走卒,为纳粹的思想摇旗呐喊?所以说,在“育人”方面《我与地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变革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青年学生的思想相当活跃,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难问题也不少。比如,怎样看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怎样处理国家发展和个人成才的关系;怎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等等,这都需要教育和引导的。青年人的思维最终将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学校尤其是在大学里大学生中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必要,要坚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青年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树立远大理想,矢志报效祖国,推动我们的民族再次腾飞。在这些方面,《我与地坛》都给予我们了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要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曾经三次执教《我与地坛》,不同的方式里有着本质的主旋律:朗读。而不同的朗读形式里也透着相同的结果:泪流满面……

一、“无备而来”成就“完满”
第一次接触到《我与地坛》,竟不知如何下手:“自读”一族的篇目,长得可以的篇幅,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课文节选的是一、二部分)……当我踩着铃声进入课堂,当一系列课前“程序”已然完成,心中没底的我由万般无奈中生成“自告奋勇”:“本篇为自读课文,我带个头,自己先读……”

哗然一片,这中间包含着的也仅仅只是“这么长的文章也读?”一层意思。

等学生基本安静下来,我已“舌游”到了“它等待我的出生,然后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静静地,我感受到了“无声”传递给我的信心和感动。“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人堆里有了默默的点头。等我自觉颇有节奏并满含抒情味道地念完六个“譬如”,我的学生,他们,完完全全地跟着我——“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在我尚未把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朗读完,我已有一种控制不住的内在东西需要溢出,底下有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几乎是个个低着头,几位女生掩着面。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终于找到了释放的出口,眼泪不自觉地流淌着。但我明白,我不能停止,包括眼泪,包括朗读。此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念头再也寻它不着,我只是感动于母爱,感动于学生跨越年龄、时代和经历的共鸣。

前排学生递给我一张纸巾,和着她的低泣。我没有擦,我得在“痛快”里寻觅“感觉”,在泪流满面里找到感动,珍藏并滋养,我愿意沉湎在这份痛悔的怀念里……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点状的低泣连成片,聚成流。“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我几乎是用尽了自己最后的一点“朗读本能”支撑完最后的一句。我不敢也不愿抬起头;而当我不得不抬起头,面对的同样是不敢也不愿抬起头的学生们……

好在下课的铃声及时响起,我连“下课”都没喊,低着头匆匆而出。

这样的文章,还须“分析”么?这样的课堂,还要“补充”么?多年来,我同样头一次意识到,读书何须百遍,上课不必“准备”!

二、“有备而来”绝非“演戏”
2002年11月,全国语文教学艺术研讨会第26届年会在绍兴举行,我应命再次执教《我与地坛》。

有了前一次“痛快淋漓”的经历,良好的自我感觉使我再一次地想“重蹈覆辙”,但组织者却以为这般上课有“戏弄”听课者(多是各地“权威”级别的教师)之嫌。最后,双方各自退让:第一部分“讲”,第二部分“读”---自读课文俨然成为“讲”“读”篇章。

尽管对第一部分的教学自以为也有新的发现,对听课者也必有新的启发,但我还是等候着“感动”的到来,期待着“感动的文章总会令人感动”的效果的光临……

整整有20分钟时间留给我。我忽然有了一丝不安:面对这齐刷刷的400多号人(仅有50位借班上课的学生),会不会只产生“众人皆醒我独醉”的尴尬结果?

给我自信吧:天底下都有母爱!

我朗读,我哭了;学生听着,也哭了;正襟危坐着的老师中间也不乏落泪者……场内除了我的“宣泄”,除了节律不一的抽泣,再也没有别的声响!

“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之后便是“下课”。

这堂课让我有了一些意外的收获,但公正地说,我确确实实是真诚地付出,真情地奉献,因为真正令我感动的,仍然只是——《我与地坛》。

三、“三进地坛”依然“故我”
《我与地坛》搬到了第一册(以前是第二册)!目录中找到它时我仍是阵阵的激动,仍有抑制不住的想哭的欲望。我要让我的学生深刻地体验母爱,理解母爱,升华母爱!

第一部分仍由我“带领”学生“祭拜”地坛,并且非常理性地让学生朗读其中或充满哲理或饱含欣喜的语段。完成“生命的蜕变”,感知“自然的复苏”,我用了一堂课。

学生似乎与我有了约定,他们期盼着“第二堂课”的到来!所以当我再次进入“地坛”,当我询问学生对第二部分如何看待时,他们几乎是统一的回答:“很——感——人!”

九月的天还是闷热,电扇关了,门窗闭了,帘子拉了,灯光灭了……我静坐着。

莫名其妙!学生有了骚动。

“好文章须细品默念,最好没有外界的干扰。史铁生以残疾之躯感念母爱,我们,尽可能地走近作者。”

“多少次,我读着这篇文章,每一回,我都会落泪,我不想刻意地营建这样的氛围,我只是希望我们能安静地感激生活,感谢母爱……”

“不许出声,但我们须一气到底……”我的语调显然已经哽咽。 或遭遇美文

——读《我与地坛》有感

高一(15)班 孙雄立

继《荷塘月色》与《我的空中楼阁》这两篇集比拟与描写于大成的文化盛宴后,我们在散文单元又邂逅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向来对史铁生了解不多,长期淹没在贾平凹与周国平的华丽辞藻中,使我对这位风华正茂却高位截瘫的大思想家知之甚少。读过《我与地坛》后,深感这次心灵的洗礼来得太晚,憾事也!不合常理地、读他的《我与地坛》时便被他的名字在我心中深留下烙印。说不清为什么,我喜欢上了他略带黑色幽默的口吻,喜欢了他经过十五年心如止水的思考后所换来的大彻大悟的心!“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灵魂”。这就是他十五年寂寞地默默干着的唯一事情!

作者对小生命、大环境的描写如诗如画,专情、凄美、伤感而又深含禅意,物我不分中又反差强烈地穿插着对比以突显其矛盾不安的心。尤其让我钦佩和欣喜的是,作者是如何用恳切、诚挚的语言将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生活的真谛传达给读者,又是怎样用他的苦难提高读者对生命的认识和珍爱的啊!作者是如何用饱蘸浓情的笔,写到了自己的母亲、又是怎样读懂母亲在无比的身心重压下憔悴不堪地给予儿子生存的启发啊!他似乎总能将徘徊于我心底的那种类似的思想感受真实而生动地寄寓在那圆润流畅的字句里,让我在读后拥有倾诉般淋漓酣畅的快感。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共鸣”?!

我于是便常怀着一种羡慕甚至是一种剖析自己的情味来反复品读这篇《我与地坛》,有时竟认真得像幼稚园里的孩子般用手抚摸着书页,如同珍视一个晶莹剔透的生命,魔石般地深深吸引着我!可很快我就释然地笑了。是的,这就是我一直在冥冥中寻觅的文字,这就是我一直向往的圣殿,这就是我一直渴望的意境,这就是我怀念已久的情韵!

遭遇美文,心底浮起一阵阵祥和而平静的幸福感

课文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是文章的一、二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是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可以这么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心中永远的地坛。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礼拜日》《舞台效果》等。还有散文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祗室”和拜台。“皇祗室”中设地神牌位,拜台为二层方台,四周开沟贮水。此外还有神库、神厨、斋官、宰牲亭、祭器库等建筑。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祝活动废止。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现在皇祗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近些年来,这座古园又获得新生,经过整饬,成为现代化城市里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每年春节还在园中举行大型的“庙会”活动。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第二两个部分。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一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文章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就是母爱.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他不要逃避困境,他要在困境中撞开一条路。在过去,我很害怕面对困境,尤其是死与生这一刹那的事。我不敢回答“要是你只有几天的时间,你会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读了《我与地坛》后,我感到我们活着,就得有勇气去面对生命给人生道路上设置的关卡。如何去拆掉关卡?拆开关卡后又怎样做?这些都是...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赏析语句
批注: 这是一句简单的逻辑推理,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是一句废话。但是我觉得正是这么一句话,这么一句不起眼的话让我和地坛的距离拉的越来越近。最后作者用缘分一词风趣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六、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

史铁生《我与地坛》的读后感2000字
《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大学时因为读了些相关的评论,我给史铁生贴了个标签:“西绪福斯”,至于他的真相却并没有去探究。工作后,偶然翻看。因为没有任务,常常只看其中一、两章,特别是第四章。看得多了,感叹也多起来。写作《我与地坛》的史铁生,给我的印象,像极了欧阳修笔下那个历经沧桑、深秋...

我与地坛作者得到了怎样的生命感悟
感悟生命 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感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在地坛这个特殊环境和背景中完成的。作者在文中开头便写到:“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作者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精神近于崩溃,于是就和离家咫尺的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地坛...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1、第一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始,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2、第二章: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3、第三章: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就能清楚地...

课文《我与地坛》读后感400字
与其说《我与地坛》是一本书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一生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对生命、母爱与这个世界的种种感慨。地坛——重生在作者最痛苦的时期是地坛陪着作者度过的。作者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又何尝不是宿命呢,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的一段话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有一段话我很喜欢,但只记得大概是:我常以为是愚者推举了智者;我常以为是众生普渡了佛祖;我常以为是……这句话的原句是怎样的...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有一段话我很喜欢,但只记得大概是:我常以为是愚者推举了智者;我常以为是众生普渡了佛祖;我常以为是……这句话的原句是怎样的...

我与地坛1500字读后感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 我与地坛1500字读后感(一) 在最纷繁嘈杂的都市之中,史铁生觅得了地坛,从此便有了份宁静; 在最轻薄浮躁的当今社会,我邂逅了《我与地坛》,自此便多了份思...

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描写对表现“我”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作用: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作用: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文章动人,但...

史铁生《我与地坛》全文赏析
《我与地坛》如下: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

雁塔区18456944755: 《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什么人生启示? -
简咱畅泽:[答案] 人一定要有意义的活着,有意义的活着就是好好活着.她的母亲希望他能好好的活下来并找到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

雁塔区18456944755: <我与地坛>中四季的更替给我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尽量
简咱畅泽: 一、整体感悟 本文写一个中年人的忏悔、追悔,写出了一个残疾人对生活的厌恶—思... 作者被地坛的深沉、博大、活力所折服,终于跨上了奋斗的轨道. 我们为史铁生感到...

雁塔区18456944755: 高一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启示 -
简咱畅泽: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

雁塔区18456944755: 《我与地坛》读后感200字,急要 -
简咱畅泽: 前言: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老是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我很喜欢前言的这两句话,似乎...

雁塔区18456944755: <<我与地坛 中母亲给了我什么启示 -
简咱畅泽: 自信、坚强、自立之路,母亲希望我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不再自卑自暴自弃,懂得生活真正的意义,坚强自信的走下去

雁塔区18456944755: 史铁生为什么选择了地坛?解读“我”与地坛的关系,领悟地坛给予“我”的启示.(完成下表)地坛 启示 “我” (启示只填写一个总体结论) 1.2.3. -
简咱畅泽:[答案] 地坛让我更好的领悟了母爱的伟大,同时引起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地坛是我生命中的母亲,母亲是我精神中的地坛.

雁塔区18456944755: 《我与地坛》史铁生,好词,好句及鉴赏,还有读后感~! -
简咱畅泽: 史铁生《我与地坛》: 1-不能承受生命之痛,残疾的躯体,在轮椅上思考,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应该健康的活着,恪守并遵循生命的轨迹. 2-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园神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 3-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 4-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 5-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6-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雁塔区18456944755: 我与地坛作者得到了怎样的生命感悟 -
简咱畅泽: 1、处在社交圈中是一种烦恼,而超脱出来简直是一场悲剧. 2、厌倦,就是一个人吃完盘子里的食物后对盘子的感情. 3、参加追悼会的程序常常是,先受一次深刻的人生教育,然后大家一起抽烟喝酒打牌. 4、知识是一种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

雁塔区18456944755: 根据高一必修一、必修二中的名著导读写一篇读后感,以“好书伴我度寒假”为主题. -
简咱畅泽:[答案] 好书伴我度寒假 人常说“书籍是人类的朋友”,书籍就像是一位白发长须的老者,“胡子里长满了故事”.在书籍的字里行... 让她伴我渡过一段有意义的岁月. 不经意间,我在一本散文集中看到了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草草读过,竟发现...

雁塔区18456944755: 我与地坛谈谈作者如何在与地坛的对话中明白了生与死的意义,不少于200字,急只要回答不太离谱,满200字就 -
简咱畅泽: 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感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在地坛这个特殊环境和背景中完成的.作者在文中开头便写到:“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作者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