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有什么共同点?

作者&投稿:挚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谈谈《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在写景上的异同~

同:都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寄山水抒发作者的内心感情

异:
1、两篇文章虽都是写景小品文,但《答谢中书书》对景物的描写较为概括,《与朱元思书》中景物描写比较具体。
2、两篇文章都写出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闲适随意的心情,不过《与朱元思书》还表达了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
3、写法上,《答谢中书书》基本写静,《与朱元思书》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相同在于它们都是书信,都描写了景物。不同点是《答谢中书书》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再以“美”点明中心,最后 以“实是欲界之仙都”作结。 《与朱元思书》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在 转入对山之奇,水之异的描写。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扩展资料:《答谢中书书》作品鉴赏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
阅读全文,则朗朗上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缜密的结构。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 “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1.都是古文 2.都是写景的古文 3.都表达了作者流连于山水之间不问世事的隐士情怀 4.作者都是古人 5.文笔都很优美


与朱元思书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南朝文学家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

读了《与朱元思书》,你觉得作者有着怎样的处世思想?
全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概括一下就是厌弃尘俗、寄情山水

《与朱元思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对追求功名利禄的鄙视,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及退隐避世的高洁志趣。本文主要描写了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鄙弃名利、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与朱元思书》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与朱元思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创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

你觉得本文作者罗大经会认同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所表达的情感吗_百度...
很抱歉,我无法确定本文作者罗大经是否会认同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所表达的情感。不过,我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及其中表达的情感。《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写的一篇山水小品文,文章主要描绘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然、爱慕官场的感情。文章...

我读《与朱元思书》
其中,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阅读时要...

与朱元思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文学家吴均写的一篇山水小品,是一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佳作。文章通过对吴越山水的描绘和赞美,抒发了自己厌恶官场,企求摆脱现实的束缚,归隐田园的思想;并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作者抓住了吴越山水的特征,描写了它的清荣峻茂,并借此表达了作者的高洁情怀和对...

与朱元思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与朱元思书》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志趣和情怀。梁陈之际的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信,可是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非通常事务的叙述,亦无客套的...

《与朱元思书》感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的人生态度?
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也反映出当时一部分的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或者简短点:表现...

任县13490025794: 比较《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在写山水景色上的异同?? -
强刻代温:[答案] 《答谢中书书》的主题是描写山水之美,表达自己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和与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与朱元思书》的主题是作者描写富春江奇丽的山水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

任县13490025794: 《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在写山水景色上的异同 -
强刻代温:[答案] 同:抓住山水景色的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都是欣赏山林,心灵净化后所写 异:《与》先总写后分写,着重从视觉和听觉上写景,本文从不同时空层次进行描写,以静见动,以动见静.

任县13490025794: 你觉得《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有什么共同点? -
强刻代温: 1.都是古文 2.都是写景的古文 3.都表达了作者流连于山水之间不问世事的隐士情怀 4.作者都是古人 5.文笔都很优美

任县13490025794: 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强刻代温:[答案] 《答谢中书书》的主题是描写山水之美,表达自己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和与令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与朱元思书》的主题是描写富春江奇丽同:抓住山水景色的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都是欣赏山林,心灵净化后所写 异:《与》先总写后分写...

任县13490025794: 哪两篇文章并称山水小品双壁 -
强刻代温:[答案] 《与朱元思书》 《答谢中书书》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朱元 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 富春江的秋景, 与南朝陶弘景的 《答谢中书书》可称双璧,同为六 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任县13490025794: 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强刻代温:[答案] 与朱元思书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远离世俗、淡泊名利 、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思想情怀.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且略微有惆怅寂寞之感.

任县13490025794: 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你认为这两篇文章在描写的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
强刻代温: 《答谢中书书》的主题是描写山水之美,表达自己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和与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与朱元思书》的主题是作者描写富春江奇丽的山水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 与朱元思书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 我喜欢与朱元思书 答谢中书书不知!~ 恕吾不才!

任县13490025794: 请谈谈《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在写景上的异同 -
强刻代温: 同:都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寄山水抒发作者的内心感情 异: 1、两篇文章虽都是写景小品文,但《答谢中书书》对景物的描写较为概括,《与朱元思书》中景物描写比较具体. 2、两篇文章都写出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闲适随意的心情,不过《与朱元思书》还表达了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 3、写法上,《答谢中书书》基本写静,《与朱元思书》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任县13490025794: 《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的主旨思想感情 -
强刻代温: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任县13490025794: 《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比较,有何相同之处? -
强刻代温:[答案] 都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寄山水抒发作者的内心感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