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作者&投稿:包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表述,指出了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顺应了人类历史潮流,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与中国实际结合,逐步将其变成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6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6个方面的要求既阐明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又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运动在苏东国家遭受的严重挫折,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是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样板。但如此强大的国家却出人意料地迅速解体,苏联共产党也丧失了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苏联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社会成员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没有把社会公正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应有的重要位置。苏共的许多党员和广大工人、农民对其感到绝望,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党的十二大明确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党的十五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从而使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拓展为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不是简单的增加,而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拓展深化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格局,进一步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为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处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更完整、更科学的坐标系。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只有认真研究和掌握执政规律,不断完善执政方略,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地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强调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强调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贯穿于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在此基础上,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概括形成“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党需要加强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遇到新的挑战;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凝聚起来,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物质力量,可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努力使当代人类1/5以上的人口进入和谐状态,这无疑具有世界意义。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将对当代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作出新贡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这就是说,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将其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建设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崭新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并且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十五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制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从而使“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变化的国内格局,党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变化的要求,在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深化拓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由此拓展深化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格局,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进一步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一个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只有认真研究和掌握执政规律,不断完善执政方略,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体现了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作为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

  十六届四中全会,党中央将“社会更加和谐”的具体目标,进一步提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特征认识的深化,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丰富,又使其内涵得以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它们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社会的和谐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前提。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念的提出,既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而又超越了这一现实要求,指向马克思揭示的社会理想目标,使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目的因”转化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的“动力因”。十六大关于“社会更加和谐”的目标,是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和具体矛盾而提出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并列的,其内容,主要是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加强群众工作。而胡锦涛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新的界定,显然包含了更高的目标,既超越了一般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也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化理论中所蕴涵的和谐理念。它涵盖了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关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懈追求的、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这要求我们从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这一社会建设入手,为造就人们在对自然和对社会的关系中有更多自由基础上的和谐而努力,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必经途径。

  再次,“构建”这一概念的运用,将作为各种社会元素和社会功能积累起来的和谐,提升到通过社会系统和结构的转换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相对完善的奋斗目标。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交替使用“建设”和“构建”,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现有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工作网络的完善,加强社会管理,使一个个社区、部门和单位,都能建设成为和谐的“小社会”。当然,各个和谐“小社会”的叠加,并不是整个系统和谐的充分条件。因此,我们还强调和谐社会的“构建”,即基于对整个社会结构的转换,使社会大系统和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趋于合理,实现社会和谐的质的飞跃。我们要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量的积累程度,不失时机地推进结构调整,以在更大程度和更高水平上实现社会和谐。这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超越已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切文明成果。

  二、丰富了社会主义阶段社会矛盾的理论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机制,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思想,涉及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它包含了如下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达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对社会主义矛盾的分析,从侧重于两类矛盾转换成侧重于各种社会矛盾,从只注重阶级分析转换成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的结合:对社会矛盾解决,从立足于解决一切矛盾,突出各种利益的排斥和斗争,转换成立足于调控和化解社会矛盾,突出各种利益的协调和整合。这些理念,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以及解决矛盾思想的深化。

  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和根本目的的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发展战略和根本目的的思想。

  首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出自觉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思想更加丰富和明确,更加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也更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发展要求。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项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六项要求,强调人民的民主权利,并且在民主权利的实现中而不仅仅在物质利益的满足中来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强调人们利益关系的妥善协调,在协调利益关系中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强调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以促进社会的平等融洽;强调人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以有利于社会进步;强调群众安居乐业,以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向和归宿,都是人,是全体人民物质财富、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富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思想。

  四、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保障的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直接源于党中央对国内外不稳定因素的清醒认识。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从国内看,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改革和开放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群众政治参与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等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等等;从国际看,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等等。

  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始终保持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局面,没有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就没有社会的根本的稳定。因此,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追求社会稳定,从而把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保障的思想。

1.富人不能太富,穷人不能太穷;
2.平衡才是和谐;
3.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建设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崭新层面.。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 其基本原则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一、...

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运动在苏东国家遭受的严重挫折,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党的十二大明确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马克思、恩格斯...

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依据、重要意义是什么?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和谐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 社会,始终...

安图县1721926508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简答题) -
富策头孢:[答案] (1)理论意义: ①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安图县1721926508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富策头孢: 1.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 有利于共同富裕.3.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安图县17219265085: 为什么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的意义何在? -
富策头孢: 和谐社会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绝大部分人都感到心平气和、心情舒畅,而达到这个目的离不开经济基础.现在的问题是原来收入的“三大差别”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又出现了新的收入差别:1、城市与城市的差别,2、农村与农村的差别,3、体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4、脑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5、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差别,6、公务员与非公务员的差别,7、贪污腐败等等,等等.其实好多不和谐的情况就发生在你的周围.照此发展下去,社会就要动荡,政局就会不稳,政权有可能会被颠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是现阶段为什么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所在!

安图县17219265085: 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
富策头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