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策 最后发展成什么措施

作者&投稿:厉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LZ我来帮你回答一点吧 毕竟知识有限 很多不能回答全面具体的地方望包涵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内容可以分为军事,经济,文化加强。空间上又可以分化到中央,地方加强。

谈到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很多人都会想到汉武帝。但现在我们不要心急,慢慢的说起。

1.晁错。
经济:晁错力主振兴汉室经济,他发展了汉高祖的“重农抑商”政策。同时主张将内地游民迁到边塞屯田,既开发了边疆,又减少了内地对边塞的支援,这些由晁错主张或更定的措施,对汉初的经济发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LZ不要认为我是在拼文字,倘若国家中央没钱,谁愿意和政府靠拢?而且汉初是郡国并行制,给汉朝后来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如果中央弱而地方强,势必有人要代天子。汉初的时候,国家百废待兴,又有匈奴强敌,遭白登之围后的高祖不得已与汉朝和亲。这个时候发展经济,忍辱负重才可以大器晚成。

政治:晁错最闪耀的就是在他的政治。我只说削渖,这个是必然的,虽然晁错最后被七国以以清君侧为名,威逼景帝腰斩,削渖失败。其实削渖的失败和晁错也有莫大的关系,他本人性格太过激烈,在对匈奴方面也可以看到,他提出绝匈奴不与和亲,这在弱汉的时代不是可取的。削渖的失败也与当时中央的实力有很大的关系。中央根本没实力来压制住地方。晁错是生错时代,生的太早。

2.汉武帝。

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制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谋取暴力,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政治: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文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军事:卫青霍去病就不用多说了吧。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刘彻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出击匈奴。之后又有几次北伐。

刘彻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他在那个时代发挥出了自己的才智,取得了完美的胜利,但是在看到他的成功的背后也不要忘了他的先辈。

到后来也有很多杰出的人才为加强集权做个贡献,但我觉得汉朝到汉武的时候已经到了辉煌的黄金时代,他和前人的努力得到了成功,后人只是在这之上做出完善和修补。


我把自己说的稍稍做个总结方便LZ

1.经济:大力发展经济,重农抑商,将地方上的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

2.政治:延续秦朝的郡县制,实施推恩令

3.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军事:北伐匈奴。


希望我说的可以帮助LZ 谢谢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但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威胁中央政府,汉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以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汉武帝时期贯彻这一主张,实行“推恩令”,从而大大削弱王国势力。A不对,此建议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而不是大封皇室成员为王;C不对,是指汉景帝时期武力平叛,与题意不符;D不对,此措施没有直接废除诸侯国,而是把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中央集权。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把握西汉初年至汉武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从郡国并行制至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的演变。

  《治安策》,贾谊(前200-前168)著作,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治安策》不仅在形式上有《荀子》之《富国》、《议兵》诸篇的结构,而且在思想上也深得荀学修养。《治安策》关于置三公三少以教训太子,主张从孩提之时,以道习之,他的立论点就是基于荀子的“惟善者伪也”的理论。同时,贾生又有荀子“谨注错,慎习俗”思想的复述。荀子谓“积礼义而为君子”,贾生则说,“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这正与荀子“习俗移志,安久移质”之说相合。

  不仅如此,详析贾生思想,其核心仍不出儒学范围,贾生也极力推崇仁义。他论秦之过,认为秦败即败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且他也曾指责商鞅“遗礼义,弃仁恩,并心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贾生认为,汉初立,“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官名,兴礼乐”,于是“乃悉草具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如此制度变更更是儒者所为。

  贾谊《治安策》的可贵之处,在于居安思危。如毛泽东所说:“《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着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39页)这个评价,是非常确切的。

  ------------------------
  参考:从贾谊的《治安策》到不要害怕人们接触错误的东西

  成林
  1958年4月27日,正值全国大跃进,热火朝天。毛泽东写信给他的秘书田家英,建议他读一读班固写的《贾谊传》,同时读一读贾谊写的《治安策》,还推荐给陈伯达、胡乔木两位看看。毛泽东的目的,在于鼓励身边的工作人员,也要解放思想,敢作敢为,向历史上年轻有为的贾谊学习,进一步推动大跃进的浪潮。他给田家英的信中说:如有时间,可一读班固的《贾谊传》,可略去《吊屈》、《鸟》二赋不阅。
  贾谊文章大半丢失,只存见于《史记》的二赋二文,班书略去其《过秦论》,存二赋一文。《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
  1958年5月8日,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说:汉朝有个贾谊,十几岁就被汉文帝找去了,一天升了三次官,后来贬到长沙,写了两篇赋,《吊屈原赋》和《鸟赋》。后来又回到朝廷,写了一本书,叫《治安策》。他是秦汉历史专家,他写了10篇作品,留下来的是两篇文学作品(两篇赋),两篇政治作品——《治安策》和《过秦论》。他死在长沙时才只有33岁。
  《治安策》是贾谊为西汉王朝长治久安的汉文帝想出的治国安民方略。
  西汉王朝到汉文帝时,从汉高祖刘邦称帝始,已经过四十年的统一和治理,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也不断得到恢复和发展,后来传到景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史称“文景之治”,可谓清平盛世。也是一般文人正是歌功颂德唯恐不及的时代。然而贾谊却具有政治家特有的敏锐感和崇高的责任感,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太平年景背后潜伏的种种隐患与危机。
  《治安策》并没有歌功颂德之辞,也不像某些现代八股文,一成绩二问题,成绩是主要的,问题是次要的,千篇一律,使人厌读。贾谊开宗明义,就来个劈头棒喝,令读者大吃一惊,不得不绷紧神经往下看。《治安策》一开始就是:“臣窃惟事势,可为痛苦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提出九大问题,同时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贾谊一再强调当政者应制订礼仪、纲纪、法度,使上下有所遵循,这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毛泽东在六十年代一再提出在全国、全党、全民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要斗私”,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等,都是把德育放在极其重要位置的集中体现。这与贾谊提出的“先礼后法”有相通之处、共同之点。能“以礼”遇其臣民,则“为人臣者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当然,“纲纪、法度”也很重要。我们现在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加强法制建设,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文明、民主、法制的国家,可以说是安邦治国,千古一理。所以毛泽东很看中《治安策》,认为它切中当时事理,“很有借鉴作用,值得一看”。
  毛泽东评论《治安策》中“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是指贾谊主张教育太子应选拔天下道德品行都很端正的人与太子作伴,使太子“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前后左右皆正人也”,“不能使太子见恶行”。这样教育将使太子“失去免疫力”,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毛泽东一向主张,年青人要成长为革命接班人,就必须投身到斗争实践中去,到“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践”中去“经风雨,见世面”,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毛泽东认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真理是在同错误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我们要提倡正确的东西,反对错误的东西,但是不要害怕人们接触错误的东西。单靠行政命令的办法,禁止人们接触错误思想,禁止人看牛鬼蛇神,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贾谊主张的培育太子的办法,只能培育出温室的花朵,没有一点抵抗力,绝对不能经风雨,见世面。毛泽东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让他钟爱的长子岸英到工厂去做工,到农村去种地,上战场去锻炼。这是毛泽东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所决定的。因此,他对贾谊因梁王坠马而痛不欲生表示惋惜,认为不值得:贾生才调世无论,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
  何必哀伤付一生。
  贾谊在另一篇著名政论文章《过秦论》中,揭示了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仁义不施”,不知“攻守之势异也”。即在夺取天下、统一天下之后,没有及时地意识到攻守形势的转换,从而及时调整政策与策略。
  毛泽东显然同意并赞赏贾谊的这一观点。他在读《旧唐书·朱敬则传》时批注:“朱敬则,政治家、历史家”,就是因为唐人朱敬则能从《过秦论》中汲取历史的经验,上书武则天,阐明秦亡是“不知变之祸也”。秦原以苛急酷烈为政策特征,在战争时期,为富国强行所必需。然而“刻北、“变诈”之术只适合进攻的形势需要,进入治理时期就应变为宽泰淳和。秦不知变,“浮虐滋甚,往而不返,率至土崩”。毛泽东批注道:贾谊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山市18816103208: 治安策后世影响 -
熊荔倍他: 文帝十分欣赏贾谊的《治安策》,然而当时他正着力稳定政局,发展经济,不希望与诸王公开对抗,知道文帝16年,齐王刘则死,无子嗣,才将最大的齐国分为六国,又封刘长三子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贾谊众建诸侯的主张这才得以实行.但是皇权和王权的矛盾依旧存在,导致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 周亚夫平七国后,绝大多数诸侯王只有一郡之地,实际上已降为郡一级.诸侯王领郡已有高祖时的44郡将为26郡,中央直辖郡由高祖时15郡增至44郡,超过了诸王郡.并且取消了诸王任免官吏的权利,仅保留其“衣食租税”,收夺了盐铁铜等利源. 武帝元封5年,又建立了刺史制.

中山市18816103208: 治安策 贾谊 众建诸侯少其力 -
熊荔倍他:[答案]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意思是:想要天下治理安定,不如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每个诸侯)的实力.后来汉武帝采纳,颁布的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巩固了统治.

中山市18816103208: 汉文帝刘恒的生平? -
熊荔倍他: 汉文帝 刘恒 (前202-前157) 刘桓,高祖中子,母薄姬.前一九六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桓为代王.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一八○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桓入...

中山市18816103208: 西汉中期前中央王朝雨地方诸侯王实力之间经过了哪些重要的斗争,结果如何 -
熊荔倍他: 刘邦时期讨伐彭越、英布,诛杀韩信 西汉的割据势力主要指同姓王侯.文帝时期,依照贾宜的《治安策》施行削藩.景帝时期,依照晁错的《削藩策》施行削藩,引发七国之乱,被将领周亚夫平定.武帝时期,施行了4项措施来限制和削弱诸侯国1 推恩令,将封国分封予诸侯王的诸子,使封国越分越小,实力削弱.2 附益法,不许诸侯王与地方官勾结.3 左官律,使诸侯国的官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员,限制诸侯网罗人才.4 酎金夺侯,举办饮酎大典,借口诸侯所献的酎金成色不足而削夺100多个列侯爵位.至此诸侯割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中山市18816103208: (治安策)文言文翻译开头是 夏,殷,周为天子皆数十世........ -
熊荔倍他: 这问的是什么?写出通篇治安策还是翻译那句?:夏朝,殷商,大周三个朝代都经历了数百年(也可以通俗的翻译成经历了几十代,但文章本意是讲述朝代历经时间)

中山市18816103208: 古代文体 策 的具体介绍.... 谢谢!!!!
熊荔倍他: 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也指一种议论文体(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策论,策问) 《治安策》——汉·贾谊 《教战守策》——宋·苏轼 又如:策套(科举时代应试者应付策问考试的材料);策学(科举时代供考生应付考试的短文集);策题(科举策试的试题);策第(策试和选评) 策问:古代以对答形式考试的一种文体,内容以经义、政事为主,与今之论文答辩略有类似之处.

中山市18816103208: 汉朝的代国的代王的结局是什么 -
熊荔倍他: 刘桓,高祖中子,母薄姬.前一九六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桓为代王.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一八○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桓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文帝以...

中山市18816103208: 古代“法”是什么意思 -
熊荔倍他: 古文中常见法的释义 1、法令;规章;制度 汉法令非行也.——汉·贾谊《治安策》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战国·墨翟(dí)《墨子》 公(袁可立)读法声益厉,中丞遂自劾去.——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2、标准;模式 匹夫而为百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