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达芬奇的进 急

作者&投稿:离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 爱因斯坦,达芬奇得了解~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用脑最多最聪明的人。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士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被迫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 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他生于佛 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罗来 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 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 格已趋成熟。1482--1499年间一直工 作于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 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蒙娜丽莎》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

  达芬奇睡眠也被称为多相睡眠、Uberman睡眠或多阶段睡眠,是一种将人类习惯的单睡眠过程分散成多个睡眠周期进行,以达成减少睡眠时间的睡眠方式。

  合理性

  首先,自然界中几乎所有动物的行为都是多相复杂性的。而且多相睡眠是人类婴儿时期占主导地睡眠位的睡眠方式,只有在稍年长后,儿童才逐渐被断绝了午睡的概念。此外,当人们与外界环境隔绝联系后——保证无法从自然因素(如阳光),或人为暗示(如钟表、电视节目)来判断实际时间——将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短暂睡眠行为,而非保持只“夜晚”才发生的单相睡眠。最后一点,小睡打盹——即短时间的睡眠——比起长时间的睡眠来说,在提神醒脑方面更为有效。但是很遗憾,我们似乎都已“忘了”这种符合生理自然天性的睡眠方式,维持着一成不变的9点睡5点起的作息习惯。


  睡眠方法

  最有名的也就是达芬奇使用的睡眠方法叫做Uberman睡眠计划,由此延伸出来的其他不同形式的睡眠计划还有:Everyman睡眠计划,Dymaxion睡眠计划。


  调整

  这种睡眠方式在开始的一至两周内是很难接受的,测试结果表明受测者并没有受到这种将睡眠分散成若干个小睡眠片断方式的影响,但是,多睡眠方式需要一个计划表,这样才能够协助完成。


  好处

  多相睡眠的好处是,你可以在一星期内节约20-30个小时,并且精力更加充沛。据说达·芬奇就是采用多相性睡眠,他每隔4个小时就睡15分钟。由于人类在生理学是非常适合多相性睡眠,睡眠所以也可根据工作的具体状况,在白天按时分期睡眠。前几年,意大利著名生理学家克拉胡迪奥·斯塔皮参照达·芬奇的方法,对一位航海运动员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类似睡眠试验。经测试,受试者的逻辑思维和记忆运算等能力均完好无损。这说明达·芬奇睡眠法不仅能满足机体代偿功能的需要,而且还预示着利用人体生理潜力的广阔发展前景。然而,有趣的是,在20年前,一位画家就这一方法进行了亲身试验,证实了它的有效性。可是不到半年时间,他又回到正常的8小时睡眠上来。谈及个中原因,画家不无幽默地承认自己并非天才,更不知道这些多出来的时间该如何打发。

  但下面的这篇报道也值得我们深思:
  中考生信“达芬奇睡眠法”暴打母亲30拳

  还有两日佛山中考即将开始。南海区一学校的中考生小潘最近却练起了“达芬奇睡眠法”———每学习工作4小时只睡眠15分钟,全天只休息90分钟。这种被小潘认为可以利用更多时间学习、且可以缓解压力的做法立即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14日上午由于母亲的反对,15岁的小潘前后三次共30多拳殴打母亲,并招使警方出面调解。小潘不但坚持自己的观点,昨天还联系记者希望得到媒体对他的支持。
  15岁学生每天只睡90分钟
  昨天中午11时,按照和小潘的约定,记者来到了南海区某小区。这个即将参加中考的15岁少年,最近却痴迷一种被称为“达芬奇睡眠法”的休眠方式,不过在未见到小潘之前记者就已经领教了他的“执著”。电话里,他突然告诉记者:“我已经学习了四个小时了,该休息15分钟了,你在小区门口先等一等。”
  15分钟后,在某栋楼6002房间,终于见到了小潘。他看起来有些瘦弱,手臂上还留有五六个指甲血印,小潘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这正是14日上午和妈妈打架留下的,母亲禤女士因此而离家暂住亲戚家,父亲潘先生上班,家里只留下了他一个人。
  “现在中考复习,我感觉时间根本就不够用,突然想起自己以前看过的一本书里讲到的‘达芬奇睡眠法’,我已经练了5天,感觉学习效果非常好。”小潘很得意地说。
  “就是每工作4个小时,就闭眼小睡15分钟,这样不但会令人感到精神奕奕,而且精力充沛。”小潘“练功”的道具是一个闹钟和一个计时器。小潘也说,要是一到时间没有睡觉,就会感到全身没有力气,眼皮控制不住地往下掉,感觉很辛苦。
  小潘打了母亲30拳
  按照小潘列出的“中考冲刺计划”,每天除了复习功课,他还会听歌、写博客、打暴力游戏。“但是爸爸妈妈都不理解我,我妈妈只要一回到家,看到我没有在房间学习,就会骂我。”
  小潘说母亲把自己管得太严,“她每次骂我的时候总是让我一定要考上某某重点中学,不然就送我去复读一年,我觉得压力很大。”
  小潘说,前天凌晨1点多“练功”期间,母亲发现他在玩电脑游戏,就把他的Q Q好友和游戏都删除了。早上八九点钟,母亲又催促他去复习,小潘和妈妈顶撞起来。“我说我现在感觉很好,但她一直都不让我练,我就说想要去杀人。”听到儿子说要杀人后,母亲禤女士紧紧将儿子抱住,希望儿子不要冲动。“其实我的意思是要去游戏里杀人,但我妈妈觉得我是要到社会上去杀人。”小潘回忆说,“我就用力推,可妈妈不松手,我就用拳头打了她,打她的头,(妈妈)可能有点疼吧!”小潘说,第一次打了妈妈后感觉自己不对,就想打电话报警,可拨了三次电话都被妈妈掐掉了,于是他又打起了妈妈。
  “前后打了三次,可能打了30多拳。”小潘捂住了自己的脸。警察最后还是到了小潘的家中,将母子分开,并劝说了一番就走了。“其实我很后悔,警察也批评了我,但如果时光倒流,我还是会这样做。”他觉得和母亲之间的冲突迟早都会爆发的。
  父亲忧心孩子“走火入魔”
  小潘拳打母亲禤女士后,母亲昨天早上已经搬离了家中,先暂居在一个亲戚家中。记者试图联系禤女士,但一直未果,昨天下午终于联系到了小潘的父亲潘先生。
  在南海某公司做工程师的潘先生,有些无所适从。“这个方法(达芬奇睡眠法)有风险,他要练功,如果是大人可能还能适应。他已经走火入魔了,而且现在也是实验性的,(马上中考了)成功了也用不上。”
  “每天睡一个多小时,把人搞残了,我和他妈妈当然反对。”潘先生无奈地说,小潘在班上学习中等偏上,“尽自己的水平发挥,至于考上什么样的高中我们都没有给他压力。”
  “看他(练功)辛苦的样子,我都不知道怎么说。”潘先生说,儿子拳打他妈妈一事,他先让禤女士回避一下,“暂时搬了出去”,“不要激化矛盾,先让他安心备考”。
  在父亲的眼里,儿子小潘的一些言行虽然在常人眼里有点出格,“但有时候他说的也有些道理,我都不知道怎么说了”。潘先生在电话中叮嘱记者,要记者开导小潘暂时放弃“达芬奇睡眠法”。
  医生说法
  自恋自负致孩子行为异常
  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医生罗医生认为,小潘如今只有15岁,正处于发育期的关键时刻,如果每天只有1个多小时的睡眠将影响其身体和大脑的发育,不值得提倡。“其实年龄越小,需要的睡眠时间就越多,像刚出生的小孩,每天都需要10多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到年老了,睡眠时间也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每天只睡90分钟肯定会对身体、精神造成影响的。”
  对于小潘拳打母亲的行为,罗医生分析说这个年龄的青少年,他们总是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要面子,还有些逞能。“小潘处在本来什么都不太了解、又觉得知道得很多的时期。他希望可以自己处理事情,认为自己长大后必定会有所作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恋+自负。”
  罗医生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喜欢家长约束他们,甚至有时觉得如果不是家长和老师的介入他们会做得更好,所以他们久而久之就产生了逆反心理。“像小潘这样对练功近似走火入魔的孩子,家长也可以带他们看看心理医生。”

  维特鲁威人
  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 维特鲁威是公元1世纪初一位罗马工程师的姓氏,他的全名叫马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当时他写过一部建筑学巨著叫《建筑十章》,其内容包括罗马的城市规划、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等各个方面。由于当时在建筑上没有统一的丈量标准,维特鲁威在此书中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此书的重要性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发现,并由此点燃了古典艺术的光辉火焰。在这样的背景下,达·芬奇为此书写了一部评论,《维特鲁威人》就是他在1485年前后为这部评论所作的插图。准确地说,这是一幅素描,画幅高㎝,宽25㎝。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达·芬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收藏于意大利威尼斯学院。

  此画的构图由一个圆圈、一个正方形和一个裸体男人构成:正方形下边的边线外切于圆周,外切点刚好是这条边线的中点;人体仰面躺在圆圈与正方形相重合的范围内,头部的顶点与正方形的上边线相切,切点也正好是边线的中点;两脚并拢于圆圈与正方形下边线的切点上,躯干与正方形的上下两边的边线垂直,两手平伸成180度,两手的指尖刚好抵达正方形左右边线,并与之垂直。在此基础上,人体在画面中又摆出第二种姿势,两脚分开,脚掌面与圆圈相交;两手上举至正方形上边线与圆周的交汇点上,刚好与头顶同高。整个人体,无论是第一个姿势还是第二个姿势,都在圆圈和正方形内显得十分对称。

  人们看重这幅画的对称与谐调。许多年以来,这幅画作的基本构图被视为现代流行文化的符号和装饰,广泛应用于各种招贴画、鼠标垫和T恤衫。

  其实,显示人体的对称美,并不是这幅画作的全部意图。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在人体的轮廓线之外,躯干和四肢上还画有一些切线。这些切线都画在人体的关键部位:躯干的切线分别在膝关节、生殖器根部、胸部(切线与两个乳头相交)和两个肩头之间。在两手平伸的姿势中,分别在两手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也描着切线。这些切线是人体结构的分割线,用以说明人体结构的某些规律性。

  在画面上端和下端的空白处,是达·芬奇亲笔写下的注解文字。这些文字是理解这幅画作的关键。然而在过去1000多年中,这些文字一直未引起中国艺术史学家的足够重视,在包括《西方美术史》在内的众多有关西方的艺术著作中,不仅没有提及这些注解文字,而且在刊登此画时对画面上下的文字进行了剪裁,使读者无法看到文字。

  达·芬奇创作《维特鲁威人》的经过

  根据丹·布朗的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全球上映,引起广泛关注。《达·芬奇密码》一书中的第一个密码即是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馆长临死前所摆放的达·芬奇著名画作《维特鲁威人》的造型。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所有伟大艺术家中涉猎面最广的一位,他不仅是画家,制图家,发明家,解剖学家,还是音乐家和哲学家。同时他也是最神秘的一位。尽管几百年来他的伟大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家喻户晓,但他本人在世人眼中却始终像谜一样难以捉摸,令人好奇。而他的许多生平亦不为人所知。

  《放飞的心灵:达·芬奇传》(〔英〕查尔斯·尼科尔著朱振武等译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为传说中“文艺复兴天才”和“全能的人”背后的这个多元发展、有创造性的和具有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的个体描绘了一幅最令人信服和最为隐私的肖像。此书追溯描写了列奥纳多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包括他创作《维特鲁威人》的经过。

  达·芬奇对解剖学的兴趣,是他从事绘画的必然结果

  最早可以确定列奥纳多·达·芬奇对解剖学产生兴趣的素描和笔记作于15世纪80年代末。这些素描和笔记只是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大成就的开端。就他的实际贡献或影响力来说,他在解剖学方面取得的成绩要远大于他在工程、发明和建筑方面的成绩。他绘制的人体图和记录的相关笔记要比前人在这方面的成就更为严格和准确。他的人体解剖素描为揭示人体器官提供了全新的视图,就像他的机械素描与机器的关系一样。进行这种探索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勇气,会受到传统禁忌的阻碍和教条主义者的质疑,而且还需要在尸体冷却之前在紧张的时间内,进行令人厌恶的解剖。列奥纳多的解剖活动体现了他“勇于实践”的工作理念,这是对先哲——加伦、希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被普遍接受的智慧的剖析和再评价,这三人当时依然是医学派别的主流。

  传统观念认为解剖学太过古怪,因为人是按照上帝的样子生出来的,因此不能像机器那样被大卸八块。早期的人文主义者科卢切·萨卢塔蒂就曾写道,解剖学揭示了“自然所一直精心隐藏的东西”,“我不相信如果在看到人体深处的时候,有人能不潸然泪下。”列奥纳多的解剖活动至少有一次使自己与教会发生过对立。那是1515年的罗马,一个居心叵测之人“千方百计阻挠我进行解剖,不仅在教皇面前公开指责我,还在医院里喋喋不休”。

  达·芬奇的解剖活动属于科学研究,同时也与艺术领域有着紧密联系,解剖学拉近了科学与艺术的距离,或者表明两者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距离。解剖学同几何学和数学一样,都是绘画的基础。在一幅画出颈部和肩膀神经的解剖图的下面,列奥纳多写道:“这种表现形式对一名优秀的绘画者十分重要,就好比优秀的语法家要知道单词的拉丁文起源一样。”你是否还记得,《最后的晚餐》中列奥纳多用人物的紧绷而又扭曲的颈部肌肉来表现当时戏剧性的一刻。列奥纳多对解剖学的兴趣,就像稍晚一些对光学的兴趣一样,是他从事绘画的必然结果,也许更准确地说是他在米兰作坊向弟子和学徒传授绘画技艺的必然结果。“画家哲学家”的理想观念也随之产生,列奥纳多的艺术是建立在他对描绘之物的深厚的科学知识之上。他也是自此开始发奋撰写小册子和专题文章,这些文章在他死后被收录进他伟大的《论绘画》中。

  达·芬奇用坐标方格找出了人类灵魂的实际位置

  达·芬奇应该可能跟韦罗基奥学过解剖。佛罗伦萨15世纪70年代的艺术表现风格,比如安东尼奥·德尔·波莱沃洛的绘画和韦罗基奥的雕塑,都带有强烈的人体解剖的细节和戏剧性。波莱沃洛对人体肌肉曾做过十分细致的研究,这显然是借助解剖进行的,随后他创作了著名的《裸体人大战》。列奥纳多应该知道佛罗伦萨的解剖专家安东尼奥·贝尼维尼,他俩可能还彼此相识,贝尼维尼还是洛伦佐·德·美第奇的朋友。贝尼维尼研究过心脏和其他内部器官的功能,但他主要的兴趣在于在死刑之后解剖尸体,寻找犯罪行为的体内表征。他的专著《隐藏的原因》讲述了他在进行20次这种解剖之后的调查结果。

  也许佛罗伦萨还有其他人在解剖学上影响过他,但是列奥纳多对解剖学的兴趣表现得最为强烈的时候还是在米兰。1489年,列奥纳多曾打算出一本关于这方面的“书”,这实际是一本手抄本专著。有一些文字资料可以证明这一点:有一些残留下来的草稿和目录列表,其中一张草稿的写作日期是1489年4月2日。列奥纳多后来给这个计划中的书起名为《论人体的形态》,再一次证明了解剖学与绘画之间的关系。

  1489年,36岁的列奥纳多开始思考世界通用的死亡的象征:人的头骨。在藏于温莎皇家图书馆的三页纸张上,他描绘了八幅关于头骨的习作,有侧面图,有截面图,还有从上方斜看头骨的图。这些素描画得巧妙精致,阴影效果优美,神秘怪异。不同的习作选取不同的角度——有画脸部的血管,有的表示眼眶和颚骨之间的关系,还有的是俯看颅骨的空腔,描绘了颅内的神经和血管。但他绘制这些习作的主要兴趣出现在画边的注解上。他的兴趣不在科学研究,而是形而上学方面。其中一幅头骨习作被按比例画成方形,列奥纳多在画边上写着,“a-m线与c-b线相交的地方,就是各种感觉的交汇之所”。

  他这里特意强调的“各种感觉交汇之所”就是亚里士多德曾假设的“共通感”。“共通感”被称为大脑三个“脑室”中最重要的一个,另两个一个是“印象区”,用以收集原始的感观数据,另一个是“记忆区”,用以存储加工后的信息。

  “共通感”因此就成为理智、幻想、智力,甚至是灵魂的来源。列奥纳多说道:

  似乎灵魂就寄居在这个器官之内……名叫“共通感”。“共通感”并不是像许多人想的那样遍布身体各处,而是应该集中在一个地方,因为如果灵魂到处都是的话,感官器官就用不着汇聚到一起……因此“共通感”就是灵魂之所在。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我们会冒出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念头:如上图所示,在温莎这幅成比例的头骨习作中,列奥纳多用坐标方格找出了人类灵魂的实际位置。得出这样的结论似乎太过简单了。列奥纳多其实是在提出问题,而不是得到结论。

  《维特鲁威人》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素描之一

  在一张头骨习作的背面他留下了日期:1489年4月2日,并记着还要研究的项目的列表。列表先是有关人的头部和脸部,然后转到头骨部分:是哪一根肌腱导致眼睛的运动,以至于一个眼睛的运动又带动另一个眼睛的运动?又是那些肌腱导致皱眉。……

  他的问题的范围突然变得宽泛起来,从大笑和惊讶表情的肌肉运动,突然转向,描述人类的起源,人是怎么会在子宫里的,为什么八个月大的婴儿不能在体外存活:人为什么打喷嚏。人为什么打呵欠……

  他接着转向人体的肌腱和肌肉体系——“使肩膀到肘部运动的肌腱”,“使大腿运动的肌腱”等等。

  伴随《论人体的形态》的研究还出现了一系列素描,这些素描用平面展现了人体比例,展示了人体各器官之间的数学比率。列奥纳多这里又一次受到维特鲁威的影响。维特鲁威是罗马公元一世纪伟大的建筑家和军事工程师,惟有他的著作提出了关于人体和谐比例的理论和实践。温莎皇家图书馆藏有一些列奥纳多这方面的素描,它们大约作于1490年,其他一些素描已经失传,但《惠更斯抄本》里收录了一些摹本,这是一个16世纪下半叶汇编的一个手抄本,大概是米兰艺术家季罗拉莫·费奇诺编纂,他曾是列奥纳多早期助手弗朗切斯科·梅尔兹的弟子,因此有机会接触梅尔兹收集的大量列奥纳多的资料。

  这些人体比例习作中最为著名的一幅,实际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素描之一,就是那幅人称《维特鲁威人》的素描,又称《神圣比例》,该图已成为列奥纳多和他的雄心壮志的一个标志。就像大多数负有盛名的作品一样,这幅作品常被单独放在名誉的聚光灯下探讨,而不是放在其诞生的背景里考虑。

  《维特鲁威人》是一幅钢笔画素描,画在一张大纸上(13.5×9.5英寸),现藏于威尼斯的学院美术馆。之所以藏在威尼斯,大概是因为弗拉·乔康多于1511年在威尼斯印刷了维特鲁威作品的对开本,里面有一张依照这幅素描作的版画。素描的上面和下面都是手写的小字。图画上面的字是这样写的:

  建筑家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学著作中说,大自然把人体的比例安排如下:四指为一掌,四掌为一足,六掌为一腕尺(cubit)〔指前臂的长度,该词来自“肘部”的拉丁文cubitus,四肘尺合全身……

  这些人体比例是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第三卷第一章中节选的,书的后面写得越来越详细:“肘部到手的中指尖的长度为身高的五分之一;肘部到腋窝的长度为身高八分之一……”素描下面是用手指和手掌为单位作的比例尺。

  画中描绘了一男子,他摆出两个明显不同的姿势,这些姿势与画中两句话相互对应。双脚并拢、双臂水平伸出的姿势诠释了素描下面的一句话:“人伸开的手臂的宽度等于他的身高。”画中人因此被置于正方形中,每一条边等于96指长(或24掌长)。另一个人将双腿跨开,胳膊举高了一些,表达了更为专业的维特鲁威定律:

  如果你双腿跨开,使你的高度减少十四分之一,双臂伸出并抬高,直到你的中指的指尖与你头部最高处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你会发现你伸展开的四肢的中心就是你的肚脐,双腿之间会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画中摆出这个姿势的人被包在一个圆里,他的肚脐就是圆心。

  这幅素描的一个魅力在于抽象的几何学与观察到的身体现实的相互作用。画中人的身体只画了主要几部分,但轮廓优美,肌肉结实。这人的双脚实际似乎是踩在正方形的底边之上,或是抵在圆形的弧线上。这两个姿势给人一种运动的感觉,也许是体操运动员的动作,实际上是一个人在上下摆动双臂,如同小鸟摆动翅膀一样。人体的线条清晰而简约,但脸部的处理却有些不同。脸部画得要更深刻一些,阴影处画得更富有戏剧效果:这是一张怒视前方的脸。

  有人会猜想这个《维特鲁威人》是否就是作者的自画像。仔细想想也许不是,因为该素描作于1490年,而画中人看起来远不只38岁。另一个可能就是,这张脸解释了随后文字中描述的人体比例,比如发根到眉毛的距离等于下巴尖端到嘴部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张脸是完美的,起到了示范作用。然而这幅画似乎是对上述抽象的生物几何学对称规律的完美诠释,因此圆圈中这个表情严肃的人似乎应该是个大人物,而不是无名小卒。他眼眶深陷,目光犀利,一头浓密而卷曲的长发,头发从中间分开。至少我要说这幅《维特鲁威人》带有自画像的成分,这体现了自然和谐的人,同样也体现了惟独能理解这些真理的人——艺术家、解剖学家、建筑家列奥纳多·达·芬奇。

达·芬奇的《维特鲁人》(或称《维特鲁威人》)。

达芬奇通过这幅画诠释了他理解中的完美人体。即:人的身高等于他的臂长——图上构成了一个正方形;展开时内切一个圆(这个表述我也不大清楚)

以人体张开双手模拟成十字架的构图,
和外围的圆框共同形成一个内十字外圆形的象徵符号,
书中将十字架视为教会及男性的代表,
圆形就是圣杯及女性,两者合起来象徵阴阳和谐。

达·芬奇的《维特鲁人》

这幅画号称是迄今描述人体最精确的图案
在《达芬奇密码》中有相关介绍
这是达芬奇对人体的诠释
是对人体美的理解

艺术家、解剖学家、建筑家列奥纳多·达·芬奇。

男性的代表


西沙群岛15683162731: 谁有达芬奇的基本资料?要短的,不超过300字,急.....急...急 -
爨歪塞诺: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西沙群岛15683162731: 达芬奇的生平事迹? -
爨歪塞诺: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 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他生于佛 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罗来 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 1472年入画家行...

西沙群岛15683162731: 达芬奇的资料 -
爨歪塞诺: 资料: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 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他生于佛 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罗来 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 1472年...

西沙群岛15683162731: 求达芬奇的介绍
爨歪塞诺:达芬奇是少有的天才..当然和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西沙群岛15683162731: 关于达芬奇的资料 -
爨歪塞诺: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象征人类智慧的意大利画家、科学家,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他给后人留下了众多传世名画,以及其它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在列奥纳多·达·芬奇逝世之后的500年间,人类一直对他进行研究与探索,欧美各国、以色列等亚洲国家设立了研究达·芬奇的专门机构,他的祖国意大利更是把他作为文化的象征.

西沙群岛15683162731: 我要有关 达芬奇 的资料? -
爨歪塞诺: 达芬奇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1472年入画家...

西沙群岛15683162731: 达芬奇的资料简短的 -
爨歪塞诺: 达·芬奇(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生于佛罗伦萨郊区芬奇镇,1519年5月2日卒于法国昂布瓦斯附近.美术成就 达·芬奇15岁开始在画家A.del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1472年入画家行会.15世纪70年...

西沙群岛15683162731: 达芬奇的一生的爱好 -
爨歪塞诺: 达芬奇简介: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意大利著名艺术家、科学家,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美术三杰”,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是一...

西沙群岛15683162731: 达芬奇的资料、?
爨歪塞诺: 1452年4月15日 意大利佛罗伦斯共和国的文西村近郊,赛尔·皮耶洛·达芬奇与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进入韦罗基奥的工作室成为入门弟子(13~14岁) 1473年 创作《圣告图》 1476年 被告密与韦罗基奥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恋之罪,由于他矢口否认,最后被释放(24岁) 1482年 绘《三贤王的膜拜》,返往米兰(30岁) 1483年 接受圣佛郎西斯克,格兰德教会订作《岩石上的圣母》(31岁) 1495年 开始绘制《最后的晚餐》(43岁) 1502~03年 回到佛罗伦斯,开始绘制《蒙娜丽莎》(50岁) 1516年 应法王之邀,赴法国安伯瓦兹(64岁) 1519年5月2日 去世于安伯瓦兹(67岁)

西沙群岛15683162731: 查一下关于达芬奇的知识 -
爨歪塞诺: 达芬奇 ( 意大利文:Leonardo da Vinci,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 公历的1452年4月23日 --- 1519年5月2日 ,全名: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多项领域的博物学家,同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