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世界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窄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比特世界或比特??~

数字化其实很简单,不过是“0”和“1”组合,如同“H”和“O”原子组成“水”分子一样。今天,我们真的可以在网上潇洒地来来往往,就是因为有了人类共同语言——“0”、“1”的无限组合。它们不仅是地球上人类的共同语言,也将成为宇宙一切高级生命和“外星人”的共同语言,目前,探索未来和宇宙的科学家们正在尝试用成千上万个“0”、“1”信息流和“外星人”沟通。

----我们在网上所看到的一切,具体地说都是由Bit(比特)组成。Bit为何物?它是“0”、“1”信息流最基本的度量单位,如同物质世界的Atom(原子),更好像生命世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比特就是信息世界的“基本粒子”,网上的万千景象都是比特流演化出来的。

----任何一个事物的信息量就是该事物的比特数。它代表事物可能存在的状态,任意比特的“0”和“1”的某种组合实质上就代表了某种客观事物在一定情况下的一种存在状态。比特就是数字化计算的基本粒子,如同原子是物质元素的基本粒子、DNA是生命物的“基本粒子”一样。

挖矿是“为获取比特币而付出努力”这个过程的比喻,它通过消耗计算资源来处理交易,确保网络安全,保持网络中每个人的信息同步。可以理解为是比特币的数据中心,区别在于完全分布式的设计,矿工在世界各国进行操作,没有人可以控制网络。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矿工为了能挖到比特币,不断提高自己的挖矿设备的配置。实则是提高自己计算机计算哈希函数的速度,因为,算力越高,速度越快,越能更快地拿到比特币奖励。(更好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尽在“币汇”)
当然,挖矿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在一段时间中,你需要和全世界的所有矿工共同竞争一份奖励。这里有个概率给大家算一下:假设你的算力为t,全世界总的算力为T那么你能挖到比特币的概率就是:
P = t/ T
比特币的挖矿的原理是什么?
区块可以看作是比特币账本的单独一页纸或者总账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新区块被加入到记录最后(在比特币中的名称为:块链),一旦写上,就再也不能改变或删除。每个区块记录了它被创建之前发生的所有事件。
比特币挖矿实际上就是记账的过程,比特币的运算采用了一种称为“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PoW)”的机制,系统为了找出谁有更强大的计算能力,每次会出一道数学题,只有最快解出这道题目的计算机才能进行记账。
此外,每个区块包括一个数学方程的答案,该答案对每个区块是唯一的。新区块如果没有正确答案,不能被发送到网络中。挖矿实质上是在用计算机解决一项复杂的数学问题,来保证比特币网络分布式记账系统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要算出当前区块复杂数学问题的解。这个复杂数学算法被设计为一共有21万组特解(也就是恒定的2100万个比特币),每组特解都能解开方程且唯一,但无法通过任何其他方式解决,只能通过计算机暴力碰撞猜测。
但是比特币网络不会一直让难度保持这么简单,之后它会自动调整数学问题的难度,让整个网络约每10分钟得到一个合格答案。随后比特币网络会新生成一定量的比特币作为赏金,奖励获得答案的人。
举例来说,假如每10分钟生成一个区块,这个区块包含25个比特币,但全球一共有1000THash/s的计算能力用来计算,你所占计算能力的比例越大越会获得这个比特币,而其他人将颗粒无收。
2009年比特币诞生的时候,每笔赏金是50个比特币。诞生10分钟后,第一批50个比特币生成了,而此时的货币总量就是50。随后比特币就以约每10分钟50个的速度增长。当总量达到1050万时(2100万的50%),赏金减半为25个。当总量达到1575万(新产出525万,即1050的50%)时,赏金再减半为12.5个。
工作量证明还被设计成必须依赖以往的区块,这样便强制了块链的时间顺序。这种设计使得撤销以往的交易变得极其困难,因为需要重新计算所有后续区块的工作量证明。当两个区块同时被找到,矿工会处理接收到的第一个区块,一旦找到下一个区块便将其转至最长的块链。这样就确保采矿过程维持一个基于处理能力的全局一致性。
比特币挖矿所运用的哈希算法是什么
上文中数学问题的比喻就是比特币所采用的哈希算法,在比特币系统中,需要大量地进行哈希函数运算。比特币系统是这样规定的:每隔十分钟,大家都需要计算哈希函数,计算的值必须符合我的规定。谁计算的快,谁才会获得作为奖励的比特币。
通常,在比特币系统中,想要计算出符合条件的值需要进行上万亿次的哈希运算,因此,矿工们的挖矿,实际在进行这种重复的哈希运算。

我们经常把工业化时代称作是原子的时代,把信息化时代称作是比特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大家知道,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物质,因此,我们也把工业化时代称作是物质的时代;那我们为什么要把信息化时代称作是比特时代呢?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比特:比特是电脑中最小的一个计数单位;当我们把英文的任意一个字母输入电脑时,这个字母就占了一个字节,字节是由比特组成的。汉字比较复杂,当我们向电脑输入一个汉字时,这个汉字就占了两个字节。因此,我们不担把信息化称作是比特的时代,有时也把它称作是数字化生存的时代。

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
虽然我们毫无疑问地生活在信息时代,但大多数信息却是以原子的形式散发的,如报纸、杂志和书籍(像这本书)。
我们的经济也许正在向信息经济转移,但在衡量贸易规模和记录财政收支时,我们脑海里浮现的仍然是一大堆原子。
关贸总协定(GATT,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Trade)是完全围绕原子而展开的。
最近,我参观了一家公司的总部,这家公司是美国最大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制造商之一。
在前台办理登记的时候,接待员问我有没有随身携带膝上型电脑(laptop)。
我当然带了一部。
于是,她问我这部电脑的机型、序号和价值都是怎样的。
“大约值100万到200万美元吧!”
我说。
她回答:“不,先生,那是不可能的。
你到底在说什么呀?让我瞧瞧。”
我让她看了我的旧“强力笔记本”(Power-Book)电脑,她估计价值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
她写下了这个数字,然后才让我进去。
问题的关键是,原子不会值那么多钱,而比特却几乎是无价之宝。
不久前,我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Vancouver)参加了一次宝丽金公司(Po1yGram)高级经理人员的管理研习会。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促进高级经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同时让大家对公司未来一年的计划有一个整体概念,因此展示了许多即将发行的音乐作品、电影、电子游戏和摇滚乐录像带。
他们委托联邦快递公司(FederaIExpress)把这批封装好、有重:量、占体积的CD盘、录像带(videocassette)和只读光盘(CD)送到会场来。
不幸的是,部分包裹被海关口了下来。
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一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
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
如果你制造的是开司米羊毛衫或是中国食品,那么要把产品转换成比特,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像《星际旅行》(StarTrek)的剧中人一般,随时化为光束消逝,虽然令人神往,但恐怕几百年内部不可能实现。
因此,你还是得靠联邦快递、自行车或步行,把原子从一地送往另一地。
这并不是说,在以原子为基础的行业中,数字技术在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方面,都将毫无用武之地。
我只不过是说,这些行业的核心特点不会改变,而且其产品中的原子也不会转换成比特。
在信息和娱乐业中,比特和原子常常被混为一谈。
书籍出版商到底属于信息传输业(传送比特),还是制造业(制造原子)呢?过去的答案是两者兼跨,但是当信息装置越来越普遍而易于使用时,这一切将很快得到改变。
现在信息装置还很难(尽管不是不可能)和一本书的品质竞争。
书籍不仅印刷清晰,而且重量轻、容易翻阅,价钱也不是太、贵。
但是,要把书籍送到你的手中,却必须经过运输和储存等种种环节。
拿教科书来说,成本中的45%是库存、运输和退货的成本。
更糟的是,印刷的书籍可能会绝版(outofprini)。
数字化的电子书却永远不会这样,它们始终存在。
其他媒介面临的风险和机会更是近在眼前。
第一批被比特取代的娱乐原子将是录像带出租点中的录像带。
租借录像带有一点很不方便,就是消费者必须归还这些原子,如果你把它们随手一塞忘了归还,还得付罚款(美国录像带出租业120亿美元的营业额中,据说有30亿来自罚款)。
由于数字化产品本身的方便性、经济上的强制驱动和管制解除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他媒体也会迈向数字化,而且其速度将会很快。
比特究竟是什么?比特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
它就好比人体内的DNA一样,是信息的最小单位。
比特是一种存在(being)的状态:开或关,真或伪,上或下,入或出,黑或白。
出于实用目的,我们把比特想成“1”或“0”。
1和0的意义要分开来谈。
在早期的计算中,一串比特通常代表的是数字信息(numer-ica1informadon)。
假如你数数的时候,跳过所有不含1和0的数字,得出的结果会是:1,10,11,100,101,110,111,等等。
这些数字在二进制中代表了1,2,3,4,5,6,7等数字。
比特一向是数字化计算中的基本粒子,但在过去25年中,我们极大地扩展了二进制的语汇,使它包含了大量数字以外的东西。
越来越多的信息,如声音和影像,都被数字化了,被简化为同样的1和0。
把一个信号数字化,意味着从这个信号中取样。
如果我们把这些样本紧密地排列起来,几乎能让原状完全重现。
例如,在一张音乐光盘中,声音的取样是每秒44100次,声波的波形(waveform,声压的度数,可以像电压一样衡量)被记录成为不连贯的数字(这些数字被转换为比特)。
当比特串以每秒44100次的速度重现时,能以连续音重新奏出原本的音乐。
由于这些分别取样的连续音节之间间隔极短,因此在我们耳中听不出一段段分隔的音阶,而完全是连续的曲调。
黑白照片的情况也如出一辙。
你只要把电子照相机的道理想成是在一个影像上打出精密的格子(grid),然后记录每个格子的灰度就可以了。
假定我们把全黑的值设为1,全白的值设为255,那么任何明暗度的灰色都会介于这两者之间。
而由8个比特组成的二进制位组(称为一个字节,即byte)就正好有256种排列“1”和“0”的方式,也就是从 到11111111。
用这种严密的格子和细致的明暗度层次,你可以完美地复制出肉眼难辨真伪的图像。
但是,假如你采用的格子比较粗糙,或是明暗度的层次不够精细,那么你就会看到数字化的斧凿痕迹,也就是依稀可见的轮廓线条和斑驳的颗粒。
从个别的像素(pixel)中产生连续图像的道理,和我们所熟悉的物质世界的现象非常类似,只不过其过程更为精细而已。
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但是假如你从亚原子(subatomic)的层次来观察经过处理的光滑的金属表面,那么你会看到许多坑洞。
我们眼中的金属所以光滑而坚实,只不过是因为其组成部分非常微小。
数字化产物也是如此。
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的世界其实是非常“模拟化”(analog)的。
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个世界一点也不数字化,反而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不会骤然开关、由黑而白、或是不经过渡就从一种状态直接跳入另一种状态。
从微观的角度看也许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和我们相互作用的物体(电线中流动的电子或我们眼中的光子)都是相互分离的单位。
但是,由于它们的数量太过庞大,因此,感觉上似乎连续不断。
这本书就差不多包含了1 个原子(书籍是一种极其模拟化的媒体)。
数字化的好处很多。
最明显的就是数据压缩(datacomparession)和纠正错误(errorcorrection)的功能,如果是在非常昂贵或杂音充斥的信道(channel)上传递信息,这两个功能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例如,有了这样的功能,电视广播业就可以省下一大笔钱,而观众也可以收到高品质的画面和声音。
但是,我们逐渐发现,数字化所造成的影响远比这些重要得多。
当我们使用比特来描述声音和影像时,就和节约能源的道理一样,用到的比特数目当然是越少越好。
但是,每秒或每平方英寸所用到的比特数,会直接影响到音乐或影像的逼真程度(fide1ity)。
通常,我们都希望在某些应用上,采用高分辨率(reso1ution)的数字技术,而在其他的应用上,只要低分辨率的声音和画面就够了。
举例来说,我们希望用分辨率很高的数字技术印出彩色图像,但是电脑辅助的版面设计(computer一aidedpagelayout)却不需要太高的分辨率。
由此可见,比特的经济体系有一部分要受存储和传输比特的媒介所限。
在特定信道(例如铜线、无线电频谱或光纤)上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就是这个信道的带宽(band-width)。
可以据此衡量每一管线能够容纳的比特数量。
这个数量或叫做容量,它必须仔细地与呈现某一特定数据(声音、音乐、影像)所需要的比特数量相匹配:对于传输高品质的声音而言,每秒64000比特已经算是相当大的数量了;每秒传输120万比特对高保真音乐(highfidelitymusic)绰绰有余;但你如果想要传送影像,则带宽就必须达到每秒传输4500万比特,这样才能产生绝佳的效果。
然而,过去15年来,我们已通过分别或同时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检视比特,并去除其固有的累赘重复的部分,掌握了压缩原始声音和画面的数字技术。
事实上,所有的媒介都得以迅速数字化,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比大多数人所预测的时间更早的时候就发展出了高水平的压缩技术。
直到1993年,还有些欧洲人辩称,数字影像的梦想要到下一个世纪才能实现。
5年前,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我们可以把每秒4500万比特的,数字影像信息,压缩到每秒120万比特。
但是,到了1995年,我们已经可以把如此庞大的数字影像信息依照这个比例压缩(compress)和解压(decompress),编码(encode)和解码(decode),而且成本低廉,品质又好。
这就好像我们突然掌握了制造意大利卡普契诺咖啡粉的诀窍,这个东西是如此美妙,只要加上热水冲泡,就可以享受到和意大利咖啡馆里的现煮咖啡同样香醇的味道。
媒体世界改头换面数字化可以让你在传送信号(signal)时,附加上纠正错误(电话杂音、无线电干扰或电视雪花)的信息。
只要在数字信号中加上几个额外的比特,并且采用日益成熟的、能因噪音和媒体的不同而相应发挥作用的纠错技术,就能去除这些干扰。
在CD光盘上,1/3的比待是用来纠正错误的。
同样的技术也可以应用到目前的电视机上,从而使每个家庭都可以接收到有演播室效果的画面,影像比现在清楚许多,以致于你可能把这种电视误以为所谓的“高清晰度电视”(high一definitionTV)。
纠正错误和压缩数据是发展数字电视(digiialteievision)最明显的两个理由。
以同样的带宽,过去只能容纳一种充满杂音的模拟电视信号,现在却可以塞入四种高品质的数字电视信号。
不仅传出去的画面品质更佳,而且利用同一频道,你还可能拥有四倍的观众数目和四倍的广告收入。
大多数的媒体管理人员在思考和论及数字化的意义时,念念不忘的正是现有的东西能以更好和更有效率的方式传播。
但如同特洛伊木马(Trojanhorse)一样,这个礼物产生的后果可能令人意想不到。
由于数字化的缘故,全新的节目内容会大量出现,新的竞争者和新的经济模式也会浮出海面,并且有可能催生出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家庭工业。
当所有的媒体都数字化以后,由于比特毕竟还是比特,我们会观察到两个基本的然而却是立即可见的结果。
第一,比特会毫不费力地相互混合,可以同时或分别地被重复使用。
声音、图像和数据的混合被称作“多媒体”(mu1timedia),这个名词听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不过是指混合的比特(commingledbits)罢了。
第二,一种新形态的比特诞生了枣这种比特会告诉你关于其他比特的事情。
它通常是一种“信息标题”(header)能说明后面的信息的内容和特征),那些经常要为每篇报道拟定“摘要标题”以表明新闻内容的报社记者最熟悉这个东西了。
学术论文的作者也很熟悉这类标题,因为学术期刊也常常要求他们为自己的论文总结要点。
在你的CD上,也可以找到简单的标题,让你能直接从一首歌跳到另一首歌,有时候,还可以从中获取关于音乐的更多的材料。
这些比特看不见,听不到,但却能够告诉你、你的电脑或上台特别的娱乐设备一些与信号相关的事情。
这两个现象,混合的比特和关于比特的比特(bits一about一bits),使媒体世界完全改观。
相较之下,像视频点播(video一on一command)和利用有线电视频道传送电子游戏之类的应用,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它们不过是一座庞大冰山的小小一角。
想想看,如果电视节目改头换面成为数据,其中还包含了电脑也可以读懂的关于节目的自我描述,这将意味着什么呢?你可以不受时间和频道的限制,录下你想要的内容。
更进一步,如果这种数字化的描述能够让你在接收端任意选择节目的形式—无论是声音、影像还是文字枣那又会如何呢?如果我们能够这么轻易地移动比特,那么大媒介公司对你我来说,还有什么优势可言呢?这些都是数字化可能引发的情况。
它开创了无穷的可能性,前所未有的节目将从全新的资源组合中脱颖而出。
智慧在哪里?电视广播有一个典型的特点:所有的智慧都集中在信息传输的起始点。
它代表着一种类型的媒介。
信息传播者决定一切,接收者只能接到什么算什么。
事实上,就每一立方英寸的功用来看,目前电视机可能是你家中最笨的电器(我还没把电视节目包括在内)。
你的微波炉都可能比电视拥有更多的微处理器。
与其想象未来的电视会有更高的分辨率,更鲜艳的色彩,或能接收更多的节目,还不如把它看成智慧分布上的一场变迁—或者,说得更准确一些,就是把部分智慧从传播者那端,转移到接收者这端。
就报纸而言,传输者也同样掌握了所有的智慧。
但是大报却或多或少地避免了信息单一化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读报。
我们一页页地例览、翻阅报纸,由不同的标题和照片引导,尽管报社把相同的比特传送给成千上万的读者,但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却大相径庭。
要探讨数字化的大未来,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看媒体的本质能不能相互转换。
看电视的体验能不能更接近读报的体验?许多人党得报纸新闻要比电视报道更有深度。
这是必然的吗?同样地,人们认为看电视比读报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感宫体验。
一定如此吗?答案要看我们能不能开发出能力我们过滤、分拣、排列和管理多媒体的电脑,这种电脑将为人们读报,看电视,而且还能应人们的要求,担任编辑的工作。
这种智慧可以存在于传输者和接收者两端。
当智慧藏身于传输者这端时,你就好像自己聘请了一位专门撰稿人—就好比《纽约时报》根据你的兴趣,为你度身订制报纸。
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传输者会特别为你筛选出一组比特,经过过滤、处理之后传送给你,你可能会在家中将其打印出来,也可能选择以更加互动的方式在电子屏幕上观看。
另一种情况则是在接收者一端设置新闻编辑系统,《纽约时报》先发送出大量的比特,可能包括5000篇不同的文章,你的电子装置再根据你的兴趣、习惯或当天的计划,从中撷取你想要的部分。
在这个例子中,智慧存在于接收者这端,而传输者一视同仁,把所有的比特传送给所有的人。
未来将不会是二者只择其一,而是二者并存。
比特世界中的巴别城

比特还原论特别衷情于这样一幅动人的图景:比特的流动是没有国界的,它可以绕过海
关检查到达世界任何地方。许多人把这理解为,信息的传递可以超越传统的地域和文化边
界,它可以为所有的人共享。我们的世界由于有了比特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地球村的说法使我想起《老子》六十六章中所提到那个世界: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使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如今似乎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不同国家的网络居民通过
与网络连接的电子屏幕看到其他国家,听到从那边传来的声音。当然,人们因为不必步行,
所以就可以老死不相往来。
然而,这样的地球村还没有完全变成现实。我们当然无法辨别世界各地的鸡鸣犬吠声是
否也有不同的方言,但却知道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群具有完全不同的自然语言。网络居民是
靠显示器上出现的各种文字、图象--而不是比特串--来发出或接收信息的。这些文字的输入
者或读者显然属于不同的国家。如果你高兴的话,就可以到美国白宫或巴黎的卢浮宫去走一
趟。这是许多网络读物津津乐道的事。问题在于,如果你不通英语(更不用说法语了),不
知道白宫是Whitehouse,卢浮宫是Louvre,那怎么去呢?
当然,你可以打听到它们的网络地址:http://www.whitehouse.gov(白宫)
http://www.paris.org./Musees/Louvre/(卢浮宫)然而,即使你到了那里,也发现这
里没有中文服务。这样你就只能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对着满屏幕的洋码望洋兴叹了。我
们很难说这些洋文没有携带着信息,但对于不认识它的人,它的确没有信息量!《圣经·创
世纪》第11章有一段我们十分熟悉的传说:
最初天下的人都说同一种语言。他们说:让我们在城中建一个高耸入云的塔。不料这件
事惊动了上帝,他说:看哪,这些人都说同样的语言,如果让他们建起这塔,他们还有什么
事做不成呢?于是他悄悄地打乱了这些人的语言,使他们无法合作建塔了。从此这个城就叫
巴别城。巴别的含义就是变乱语言,也就是信息无法沟通的意思。我们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巨
大的巴别城,今天的网络也仍然如此!
我有一位姓郭的朋友,电脑玩得出神入化。当一位大学生向他讨教秘诀时,他淡淡一笑
说:先学5年英语,再学10年哲学。这个建议虚虚实实,但并非全是笑谈:学10年哲学,
是要让人变得明白,而学5年英语,则是要让人具有起码的上机和上网资格。在任何国家,
外语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一个人所受教育的程度。当外语成为我们上机和上网的必要条件
时,电脑和网络市场的客户就只能是那些受过相当教育的人群,换句话说,目前网络世界的
人口与世界人口还是两个概念。
由此我们可以检验一下关于网络市场前景的说法。一本关于网络的著名畅销书写道:现
在几乎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个人加入到交互网络里,照这个速度发展,在2003年,全世界
的人口都会成为网络用户。
……就算那时全世界有一半的人(30亿)参加了交互网络,那也是个可怕的数字。在
不到10年期间会有30亿人上网!这实在不可思议。且不说世界上那三分之二受苦人,单就
中国而言,目前文盲人数占人口数1/5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足4%,熟悉外语的人比例
更低,除了极少数天才外,几乎百分之百的人不能通晓两三种以上的外语。怎么能指望这些
人都在10年内成为互联网用户呢?巧得很,不久前我看到一则报道,声称现在世界上平均
每10秒钟就有一个人患肺癌。我大惑不解:怎么可能?如果说每10分钟一个人上网,到
2003年上网人数将达60亿,那么每10秒钟一人患肺癌,几年之内世界上的人岂不要死光了?
于是我自己作了一回计算,发现上述关于上网人数的断言产生于一个可怕的计算错误
(或者作者根本就没有计算!):每10分钟一个人上网,到2003年上网人数最多也就是
52万人!它还不到目前全球人口的1/1000!让我们还是参考一个比较专业的估计:目前
Internet在全球有5万个网址,几千万用户。估计到2000年会有100万个网址,5亿用
户。我相信,这个数字也有相当的理想化色彩,而且这些用户恐怕大部分集中在发达国家和
英语世界。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德国人海德格尔也表达过类
似的意思: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些说法即使从常识上看也包含着很大的真实性。网络上的英
语、法语、德语、汉语界面就是不同国家的国界,人们就居住在各自的语言世界中。我们在
上网时只能从自己熟悉的语言世界中获得信息。因此,尽管比特可以在有网络的地方畅通无
阻,但不同民族的语言却把这个地球村分割成了不同的世界。这就是网络世界的现状!当
然,科技的问题只有靠科技来解决。现在国内软件公司正在大力开发汉语软件和信息产品。
即使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微软公司为了打入和垄断中国市场也开发出了功能相当齐全的汉
语软件。
因此,人们期待着网络这种信息交流载体在不远的将来进入每一个家庭,进而替代电视
和报刊。
然而我们不应忘记,计算机互联网与现有的广播、电视和报刊传媒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电视的传播方式是你说我看,报刊则是你写我读,这里并不存在交流问题。而互联网则是双
向交流的媒体,在目前情况下,它的交流模式是既写又看,这对于许多有书写障碍的人仍然
是一件不轻松的事。打破民族语言之间的屏障,打破只能写不能说的局面,这就是现代信息
技术专家们的理想。机器翻译、语音合成、提高图像传输速度、强化电子屏幕对人体器官发
出的信息的感应灵敏度和分辨度,这一切技术都是为了使电脑以及网络那端的人成为你的对
话伙伴,使电脑开口说出你能懂的语言并看懂或听懂你的指令。只有到那个时候,电脑和网
络才能真正进入每一个家庭,地球村才可能成为现实。

参考:
段永朝:工具化、神圣化与脆弱的比特世界(上):
http://column.bokee.com/12331.html
段永朝:工具化、神圣化与脆弱的比特世界(下):
http://www.sunbo.com/misc.php?xname=A8QJCV0&dname=1F8QP11&xpos=358&op=print

我们经常把工业化时代称作是原子的时代,把信息化时代称作是比特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大家知道,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物质,因此,我们也把工业化时代称作是物质的时代;那我们为什么要把信息化时代称作是比特时代呢?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比特:比特是电脑中最小的一个计数单位;当我们把英文的任意一个字母输入电脑时,这个字母就占了一个字节,字节是由比特组成的。汉字比较复杂,当我们向电脑输入一个汉字时,这个汉字就占了两个字节。因此,我们不担把信息化称作是比特的时代,有时也把它称作是数字化生存的时代。

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
虽然我们毫无疑问地生活在信息时代,但大多数信息却是以原子的形式散发的,如报纸、杂志和书籍(像这本书)。
我们的经济也许正在向信息经济转移,但在衡量贸易规模和记录财政收支时,我们脑海里浮现的仍然是一大堆原子。
关贸总协定(GATT,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Trade)是完全围绕原子而展开的。
最近,我参观了一家公司的总部,这家公司是美国最大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制造商之一。
在前台办理登记的时候,接待员问我有没有随身携带膝上型电脑(laptop)。
我当然带了一部。
于是,她问我这部电脑的机型、序号和价值都是怎样的。
“大约值100万到200万美元吧!”
我说。
她回答:“不,先生,那是不可能的。
你到底在说什么呀?让我瞧瞧。”
我让她看了我的旧“强力笔记本”(Power-Book)电脑,她估计价值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
她写下了这个数字,然后才让我进去。
问题的关键是,原子不会值那么多钱,而比特却几乎是无价之宝。
不久前,我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Vancouver)参加了一次宝丽金公司(Po1yGram)高级经理人员的管理研习会。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促进高级经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同时让大家对公司未来一年的计划有一个整体概念,因此展示了许多即将发行的音乐作品、电影、电子游戏和摇滚乐录像带。
他们委托联邦快递公司(FederaIExpress)把这批封装好、有重:量、占体积的CD盘、录像带(videocassette)和只读光盘(CD)送到会场来。
不幸的是,部分包裹被海关口了下来。
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一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
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
如果你制造的是开司米羊毛衫或是中国食品,那么要把产品转换成比特,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像《星际旅行》(StarTrek)的剧中人一般,随时化为光束消逝,虽然令人神往,但恐怕几百年内部不可能实现。
因此,你还是得靠联邦快递、自行车或步行,把原子从一地送往另一地。
这并不是说,在以原子为基础的行业中,数字技术在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方面,都将毫无用武之地。
我只不过是说,这些行业的核心特点不会改变,而且其产品中的原子也不会转换成比特。
在信息和娱乐业中,比特和原子常常被混为一谈。
书籍出版商到底属于信息传输业(传送比特),还是制造业(制造原子)呢?过去的答案是两者兼跨,但是当信息装置越来越普遍而易于使用时,这一切将很快得到改变。
现在信息装置还很难(尽管不是不可能)和一本书的品质竞争。
书籍不仅印刷清晰,而且重量轻、容易翻阅,价钱也不是太、贵。
但是,要把书籍送到你的手中,却必须经过运输和储存等种种环节。
拿教科书来说,成本中的45%是库存、运输和退货的成本。
更糟的是,印刷的书籍可能会绝版(outofprini)。
数字化的电子书却永远不会这样,它们始终存在。
其他媒介面临的风险和机会更是近在眼前。
第一批被比特取代的娱乐原子将是录像带出租点中的录像带。
租借录像带有一点很不方便,就是消费者必须归还这些原子,如果你把它们随手一塞忘了归还,还得付罚款(美国录像带出租业120亿美元的营业额中,据说有30亿来自罚款)。
由于数字化产品本身的方便性、经济上的强制驱动和管制解除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他媒体也会迈向数字化,而且其速度将会很快。
比特究竟是什么?比特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
它就好比人体内的DNA一样,是信息的最小单位。
比特是一种存在(being)的状态:开或关,真或伪,上或下,入或出,黑或白。
出于实用目的,我们把比特想成“1”或“0”。
1和0的意义要分开来谈。
在早期的计算中,一串比特通常代表的是数字信息(numer-ica1informadon)。
假如你数数的时候,跳过所有不含1和0的数字,得出的结果会是:1,10,11,100,101,110,111,等等。
这些数字在二进制中代表了1,2,3,4,5,6,7等数字。
比特一向是数字化计算中的基本粒子,但在过去25年中,我们极大地扩展了二进制的语汇,使它包含了大量数字以外的东西。
越来越多的信息,如声音和影像,都被数字化了,被简化为同样的1和0。
把一个信号数字化,意味着从这个信号中取样。
如果我们把这些样本紧密地排列起来,几乎能让原状完全重现。
例如,在一张音乐光盘中,声音的取样是每秒44100次,声波的波形(waveform,声压的度数,可以像电压一样衡量)被记录成为不连贯的数字(这些数字被转换为比特)。
当比特串以每秒44100次的速度重现时,能以连续音重新奏出原本的音乐。
由于这些分别取样的连续音节之间间隔极短,因此在我们耳中听不出一段段分隔的音阶,而完全是连续的曲调。
黑白照片的情况也如出一辙。
你只要把电子照相机的道理想成是在一个影像上打出精密的格子(grid),然后记录每个格子的灰度就可以了。
假定我们把全黑的值设为1,全白的值设为255,那么任何明暗度的灰色都会介于这两者之间。
而由8个比特组成的二进制位组(称为一个字节,即byte)就正好有256种排列“1”和“0”的方式,也就是从 到11111111。
用这种严密的格子和细致的明暗度层次,你可以完美地复制出肉眼难辨真伪的图像。
但是,假如你采用的格子比较粗糙,或是明暗度的层次不够精细,那么你就会看到数字化的斧凿痕迹,也就是依稀可见的轮廓线条和斑驳的颗粒。
从个别的像素(pixel)中产生连续图像的道理,和我们所熟悉的物质世界的现象非常类似,只不过其过程更为精细而已。
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但是假如你从亚原子(subatomic)的层次来观察经过处理的光滑的金属表面,那么你会看到许多坑洞。
我们眼中的金属所以光滑而坚实,只不过是因为其组成部分非常微小。
数字化产物也是如此。
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的世界其实是非常“模拟化”(analog)的。
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个世界一点也不数字化,反而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不会骤然开关、由黑而白、或是不经过渡就从一种状态直接跳入另一种状态。
从微观的角度看也许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和我们相互作用的物体(电线中流动的电子或我们眼中的光子)都是相互分离的单位。
但是,由于它们的数量太过庞大,因此,感觉上似乎连续不断。
这本书就差不多包含了1 个原子(书籍是一种极其模拟化的媒体)。
数字化的好处很多。
最明显的就是数据压缩(datacomparession)和纠正错误(errorcorrection)的功能,如果是在非常昂贵或杂音充斥的信道(channel)上传递信息,这两个功能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例如,有了这样的功能,电视广播业就可以省下一大笔钱,而观众也可以收到高品质的画面和声音。
但是,我们逐渐发现,数字化所造成的影响远比这些重要得多。
当我们使用比特来描述声音和影像时,就和节约能源的道理一样,用到的比特数目当然是越少越好。
但是,每秒或每平方英寸所用到的比特数,会直接影响到音乐或影像的逼真程度(fide1ity)。
通常,我们都希望在某些应用上,采用高分辨率(reso1ution)的数字技术,而在其他的应用上,只要低分辨率的声音和画面就够了。
举例来说,我们希望用分辨率很高的数字技术印出彩色图像,但是电脑辅助的版面设计(computer一aidedpagelayout)却不需要太高的分辨率。
由此可见,比特的经济体系有一部分要受存储和传输比特的媒介所限。
在特定信道(例如铜线、无线电频谱或光纤)上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就是这个信道的带宽(band-width)。
可以据此衡量每一管线能够容纳的比特数量。
这个数量或叫做容量,它必须仔细地与呈现某一特定数据(声音、音乐、影像)所需要的比特数量相匹配:对于传输高品质的声音而言,每秒64000比特已经算是相当大的数量了;每秒传输120万比特对高保真音乐(highfidelitymusic)绰绰有余;但你如果想要传送影像,则带宽就必须达到每秒传输4500万比特,这样才能产生绝佳的效果。
然而,过去15年来,我们已通过分别或同时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检视比特,并去除其固有的累赘重复的部分,掌握了压缩原始声音和画面的数字技术。
事实上,所有的媒介都得以迅速数字化,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比大多数人所预测的时间更早的时候就发展出了高水平的压缩技术。
直到1993年,还有些欧洲人辩称,数字影像的梦想要到下一个世纪才能实现。
5年前,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我们可以把每秒4500万比特的,数字影像信息,压缩到每秒120万比特。
但是,到了1995年,我们已经可以把如此庞大的数字影像信息依照这个比例压缩(compress)和解压(decompress),编码(encode)和解码(decode),而且成本低廉,品质又好。
这就好像我们突然掌握了制造意大利卡普契诺咖啡粉的诀窍,这个东西是如此美妙,只要加上热水冲泡,就可以享受到和意大利咖啡馆里的现煮咖啡同样香醇的味道。
媒体世界改头换面数字化可以让你在传送信号(signal)时,附加上纠正错误(电话杂音、无线电干扰或电视雪花)的信息。
只要在数字信号中加上几个额外的比特,并且采用日益成熟的、能因噪音和媒体的不同而相应发挥作用的纠错技术,就能去除这些干扰。
在CD光盘上,1/3的比待是用来纠正错误的。
同样的技术也可以应用到目前的电视机上,从而使每个家庭都可以接收到有演播室效果的画面,影像比现在清楚许多,以致于你可能把这种电视误以为所谓的“高清晰度电视”(high一definitionTV)。
纠正错误和压缩数据是发展数字电视(digiialteievision)最明显的两个理由。
以同样的带宽,过去只能容纳一种充满杂音的模拟电视信号,现在却可以塞入四种高品质的数字电视信号。
不仅传出去的画面品质更佳,而且利用同一频道,你还可能拥有四倍的观众数目和四倍的广告收入。
大多数的媒体管理人员在思考和论及数字化的意义时,念念不忘的正是现有的东西能以更好和更有效率的方式传播。
但如同特洛伊木马(Trojanhorse)一样,这个礼物产生的后果可能令人意想不到。
由于数字化的缘故,全新的节目内容会大量出现,新的竞争者和新的经济模式也会浮出海面,并且有可能催生出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家庭工业。
当所有的媒体都数字化以后,由于比特毕竟还是比特,我们会观察到两个基本的然而却是立即可见的结果。
第一,比特会毫不费力地相互混合,可以同时或分别地被重复使用。
声音、图像和数据的混合被称作“多媒体”(mu1timedia),这个名词听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不过是指混合的比特(commingledbits)罢了。
第二,一种新形态的比特诞生了枣这种比特会告诉你关于其他比特的事情。
它通常是一种“信息标题”(header)能说明后面的信息的内容和特征),那些经常要为每篇报道拟定“摘要标题”以表明新闻内容的报社记者最熟悉这个东西了。
学术论文的作者也很熟悉这类标题,因为学术期刊也常常要求他们为自己的论文总结要点。
在你的CD上,也可以找到简单的标题,让你能直接从一首歌跳到另一首歌,有时候,还可以从中获取关于音乐的更多的材料。
这些比特看不见,听不到,但却能够告诉你、你的电脑或上台特别的娱乐设备一些与信号相关的事情。
这两个现象,混合的比特和关于比特的比特(bits一about一bits),使媒体世界完全改观。
相较之下,像视频点播(video一on一command)和利用有线电视频道传送电子游戏之类的应用,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它们不过是一座庞大冰山的小小一角。
想想看,如果电视节目改头换面成为数据,其中还包含了电脑也可以读懂的关于节目的自我描述,这将意味着什么呢?你可以不受时间和频道的限制,录下你想要的内容。
更进一步,如果这种数字化的描述能够让你在接收端任意选择节目的形式—无论是声音、影像还是文字枣那又会如何呢?如果我们能够这么轻易地移动比特,那么大媒介公司对你我来说,还有什么优势可言呢?这些都是数字化可能引发的情况。
它开创了无穷的可能性,前所未有的节目将从全新的资源组合中脱颖而出。
智慧在哪里?电视广播有一个典型的特点:所有的智慧都集中在信息传输的起始点。
它代表着一种类型的媒介。
信息传播者决定一切,接收者只能接到什么算什么。
事实上,就每一立方英寸的功用来看,目前电视机可能是你家中最笨的电器(我还没把电视节目包括在内)。
你的微波炉都可能比电视拥有更多的微处理器。
与其想象未来的电视会有更高的分辨率,更鲜艳的色彩,或能接收更多的节目,还不如把它看成智慧分布上的一场变迁—或者,说得更准确一些,就是把部分智慧从传播者那端,转移到接收者这端。
就报纸而言,传输者也同样掌握了所有的智慧。
但是大报却或多或少地避免了信息单一化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读报。
我们一页页地例览、翻阅报纸,由不同的标题和照片引导,尽管报社把相同的比特传送给成千上万的读者,但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却大相径庭。
要探讨数字化的大未来,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看媒体的本质能不能相互转换。
看电视的体验能不能更接近读报的体验?许多人党得报纸新闻要比电视报道更有深度。
这是必然的吗?同样地,人们认为看电视比读报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感宫体验。
一定如此吗?答案要看我们能不能开发出能力我们过滤、分拣、排列和管理多媒体的电脑,这种电脑将为人们读报,看电视,而且还能应人们的要求,担任编辑的工作。
这种智慧可以存在于传输者和接收者两端。
当智慧藏身于传输者这端时,你就好像自己聘请了一位专门撰稿人—就好比《纽约时报》根据你的兴趣,为你度身订制报纸。
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传输者会特别为你筛选出一组比特,经过过滤、处理之后传送给你,你可能会在家中将其打印出来,也可能选择以更加互动的方式在电子屏幕上观看。
另一种情况则是在接收者一端设置新闻编辑系统,《纽约时报》先发送出大量的比特,可能包括5000篇不同的文章,你的电子装置再根据你的兴趣、习惯或当天的计划,从中撷取你想要的部分。
在这个例子中,智慧存在于接收者这端,而传输者一视同仁,把所有的比特传送给所有的人。
未来将不会是二者只择其一,而是二者并存。
比特世界中的巴别城

比特还原论特别衷情于这样一幅动人的图景:比特的流动是没有国界的,它可以绕过海
关检查到达世界任何地方。许多人把这理解为,信息的传递可以超越传统的地域和文化边
界,它可以为所有的人共享。我们的世界由于有了比特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地球村的说法使我想起《老子》六十六章中所提到那个世界: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使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如今似乎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不同国家的网络居民通过
与网络连接的电子屏幕看到其他国家,听到从那边传来的声音。当然,人们因为不必步行,
所以就可以老死不相往来。
然而,这样的地球村还没有完全变成现实。我们当然无法辨别世界各地的鸡鸣犬吠声是
否也有不同的方言,但却知道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群具有完全不同的自然语言。网络居民是
靠显示器上出现的各种文字、图象--而不是比特串--来发出或接收信息的。这些文字的输入
者或读者显然属于不同的国家。如果你高兴的话,就可以到美国白宫或巴黎的卢浮宫去走一
趟。这是许多网络读物津津乐道的事。问题在于,如果你不通英语(更不用说法语了),不
知道白宫是Whitehouse,卢浮宫是Louvre,那怎么去呢?
当然,你可以打听到它们的网络地址:http://www.whitehouse.gov(白宫)
http://www.paris.org./Musees/Louvre/(卢浮宫)然而,即使你到了那里,也发现这
里没有中文服务。这样你就只能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对着满屏幕的洋码望洋兴叹了。我
们很难说这些洋文没有携带着信息,但对于不认识它的人,它的确没有信息量!《圣经·创
世纪》第11章有一段我们十分熟悉的传说:
最初天下的人都说同一种语言。他们说:让我们在城中建一个高耸入云的塔。不料这件
事惊动了上帝,他说:看哪,这些人都说同样的语言,如果让他们建起这塔,他们还有什么
事做不成呢?于是他悄悄地打乱了这些人的语言,使他们无法合作建塔了。从此这个城就叫
巴别城。巴别的含义就是变乱语言,也就是信息无法沟通的意思。我们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巨
大的巴别城,今天的网络也仍然如此!
我有一位姓郭的朋友,电脑玩得出神入化。当一位大学生向他讨教秘诀时,他淡淡一笑
说:先学5年英语,再学10年哲学。这个建议虚虚实实,但并非全是笑谈:学10年哲学,
是要让人变得明白,而学5年英语,则是要让人具有起码的上机和上网资格。在任何国家,
外语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一个人所受教育的程度。当外语成为我们上机和上网的必要条件
时,电脑和网络市场的客户就只能是那些受过相当教育的人群,换句话说,目前网络世界的
人口与世界人口还是两个概念。
由此我们可以检验一下关于网络市场前景的说法。一本关于网络的著名畅销书写道:现
在几乎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个人加入到交互网络里,照这个速度发展,在2003年,全世界
的人口都会成为网络用户。
……就算那时全世界有一半的人(30亿)参加了交互网络,那也是个可怕的数字。在
不到10年期间会有30亿人上网!这实在不可思议。且不说世界上那三分之二受苦人,单就
中国而言,目前文盲人数占人口数1/5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足4%,熟悉外语的人比例
更低,除了极少数天才外,几乎百分之百的人不能通晓两三种以上的外语。怎么能指望这些
人都在10年内成为互联网用户呢?巧得很,不久前我看到一则报道,声称现在世界上平均
每10秒钟就有一个人患肺癌。我大惑不解:怎么可能?如果说每10分钟一个人上网,到
2003年上网人数将达60亿,那么每10秒钟一人患肺癌,几年之内世界上的人岂不要死光了?
于是我自己作了一回计算,发现上述关于上网人数的断言产生于一个可怕的计算错误
(或者作者根本就没有计算!):每10分钟一个人上网,到2003年上网人数最多也就是
52万人!它还不到目前全球人口的1/1000!让我们还是参考一个比较专业的估计:目前
Internet在全球有5万个网址,几千万用户。估计到2000年会有100万个网址,5亿用
户。我相信,这个数字也有相当的理想化色彩,而且这些用户恐怕大部分集中在发达国家和
英语世界。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德国人海德格尔也表达过类
似的意思: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些说法即使从常识上看也包含着很大的真实性。网络上的英
语、法语、德语、汉语界面就是不同国家的国界,人们就居住在各自的语言世界中。我们在
上网时只能从自己熟悉的语言世界中获得信息。因此,尽管比特可以在有网络的地方畅通无
阻,但不同民族的语言却把这个地球村分割成了不同的世界。这就是网络世界的现状!当
然,科技的问题只有靠科技来解决。现在国内软件公司正在大力开发汉语软件和信息产品。
即使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微软公司为了打入和垄断中国市场也开发出了功能相当齐全的汉
语软件。
因此,人们期待着网络这种信息交流载体在不远的将来进入每一个家庭,进而替代电视
和报刊。
然而我们不应忘记,计算机互联网与现有的广播、电视和报刊传媒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电视的传播方式是你说我看,报刊则是你写我读,这里并不存在交流问题。而互联网则是双
向交流的媒体,在目前情况下,它的交流模式是既写又看,这对于许多有书写障碍的人仍然
是一件不轻松的事。打破民族语言之间的屏障,打破只能写不能说的局面,这就是现代信息
技术专家们的理想。机器翻译、语音合成、提高图像传输速度、强化电子屏幕对人体器官发
出的信息的感应灵敏度和分辨度,这一切技术都是为了使电脑以及网络那端的人成为你的对
话伙伴,使电脑开口说出你能懂的语言并看懂或听懂你的指令。只有到那个时候,电脑和网
络才能真正进入每一个家庭,地球村才可能成为现实。

楼上的,你干嘛啊~~~~~~~~~~~~


我要你陪着我穿梭在奇异世界歌词是什么意思?
我要你陪着我穿梭在奇异世界歌词是想要一个人陪着自己游历世界,表达出一种相爱的陪伴之情。这句话是奇迹世界的歌词。《奇迹世界》是凤凰传奇演唱的一首歌曲,于2009年6月2日发行,收录于专辑《最炫民族风》中。《最炫民族风》是凤凰传奇2009年发行的专辑 。作词者包括汤旭东、何沐阳等人,作曲者包括...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意思?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释义 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为微尘,你的意思怎么样?那样多的微尘多不多...

二次元和三次元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吗
二次元与三次元本质上就有区别。1、二次元 二次元是一个ACGN亚文化圈专门用语,来自于日语的“二次元(にじげん)”,意思是“二维”。日本早期的动画、漫画、游戏等作品都是以二维图像构成,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通过这些载体创造的虚拟世界被动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通俗讲...

特别行政区是什么意思?
特别行政区是指根据宪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是国家中的一个行政单位,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也不是联邦制国家中的成员国。它和其他行政区一样,与中央人民政府之间存在从属关系,中央人民政府...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说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你都无法想象,这句话不是悖论,是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它是在表面,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变化的,不存在一定绝对的概念,它的指向是世界,揭示的是道理,它只是用来告诉你,反应的是世界的现象。所以不能用它来反驳它自己,除非能证明反命题,即 这世界上有...

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意思
“裟诃世界”的直接意思是“裹着沙衣的不可言世界”。由于“诃”字的本意是“不可言”,从而使得“三千大千世界”所蕴涵的内涵可以任意想象,无限丰富。 然而“裟诃世界”作为“三千大千世界“的译名也有缺憾。那就是它不如原来“裟婆世界”所表达的形在那样生动,因此,随着人们对“三千大千世界”的进一步认识,“...

一个男人对你说你们不在一个世界是什么意思?
说明他并不喜欢你,也就是说可能你喜欢他被他发现了,但是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拒绝你,让你去寻找自己新的幸福。其实当对方说不在一个世界挺可惜的,这说明有单相思的成分,我觉得这句话的解读就是说两个人并不合适,之前有过一个朋友和我同时追求一个女生,但是那个女生没有答应我们任何一个人,...

二维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二维世界是什么样子的2 二维世界是怎样的 三体降维打击是什么意思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海姆说:“二维最好。”一维太简单,难以令人满足;三维则太复杂、太杂乱;二维的“平面国”刚刚好,它的空间刚好能让有趣和有用的东西出现。海姆说:“作为物理学家,你会希望生活在这个维度。” 他当然会这么说了。海姆的...

世界文明是什么意思解释
世界文明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从诸多角度来看,都有不同的解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明是一个社会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标志。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能够有着稳定的发展与进步。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文明是人类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中,达到并逐渐超越人类自身原始状态的产物。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明是...

以平常心看世界 花开花谢都是风景什么意思
以平常心看世界,花开花谢都是风景!这句话的意思是:以一种从容淡泊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就好像花开花谢,不管是花开还是花谢,都会把它当作一种风景看,心情也不会有太大的起伏。花开花落表示一种时节更替,自然循环的现象,宠物不惊,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

金塔县17260466144: 比特世界 - 搜狗百科
解郝牛黄: BTC就是比特币,全称是bitcoin.比特币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点对点的传输意味着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 比特币与大...

金塔县17260466144: 比特是什么意思比特是什么含义
解郝牛黄: 在数字世界里没有电影、没有杂志、没有一首首的乐曲,只有一个个的数字“1”和“0”.以前人们对于数字世界中的这两个数字还不知道如何命名,直到现1946年普林斯顿大学的统计学家约翰.土吉(john turkey)把它定为进制,才有了比特(Bit)这一术语.比特是电脑当中最小的单位. 1MB=1024KB=1024*1024 Byte =1024*1024*8 Bit

金塔县17260466144: 请教一个问题,比特币是什么意思? -
解郝牛黄: 它目前计算的应该是比特币自身的加密工作,其实仅仅就是加密比特币用户的个人信息!它在没有进化成将大家的剩余运算性能计算其他有价值的项目之前都是毫无实际价值的!(如计算天体运动)【没明显下线分支,除非你拉拢人进来使比特币升值,但先来的比特币获得多点,后进来的得少这个和传销有点相似】

金塔县17260466144: 比特币bts是什么意思 -
解郝牛黄: 比特股(BTS).比特币(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点对点的传输意味着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

金塔县17260466144: ZB是什么意思? -
解郝牛黄: ZB,中文名是泽字节,外文名是Zettabyte,是计算机术语,代表的是十万亿亿字节. 字节是指一小组相邻的二进制数码.通常是8位作为一个字节.它是构成信息的一个小单位,并作为一个整体来参加操作,比字小,是构成字的单位.在微型计...

金塔县17260466144: BT是什么意思!
解郝牛黄: BT可能指下列任何一种意思: 1.词语“变态”的拼音缩写,广泛应用于网络聊天和BBS. 2.BitTorrent协议:一种因特网内容发放方式,用于下载,就是常说的BT下载.初次使用者可通过BT下载查看其简介和指南,BitTorrent则提供该协议更详...

金塔县17260466144: 什么是bit -
解郝牛黄: 中文名字叫 比特,计算机世界里,所有的信息都是以无数个0 或1 来表示的, 每一个0 或1 叫做一个bit 8个bit是一个字节 byte

金塔县17260466144: 甚么是比特币?谁能用最简单易懂的说法说清楚?
解郝牛黄: 比特币(Bitcoin:比特金)最早是1种网络虚拟货币,跟腾讯公司的Q币类似,但是已可以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它的特点是分散化、匿名、只能在数字世界使用,不属于任何国家和金融机构,并且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金塔县17260466144: 图片里的KB和MB是什么意思 -
解郝牛黄: 1、KB和MB是存储量单位,是存储器存储量大小的度量单位. 2、KB是千字节英文和汉语拼音的缩写,最常见的是计算机中存储容量的大小单位“千字节”.它不是最小的计算机容量单位,在它下面还有byte也就是字节. 3、MB全称MByte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