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碣石篇哪些字或词用的精妙?

作者&投稿:简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观沧海 碣石篇若的意思~

  “若”:好象的意思。
  一个若字引发出全诗中壮阔的想象。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全在这一个若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
  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观沧海》是建安十三年(208)五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 dàn],山岛竦峙[sǒng 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 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河北昌黎,面临渤海。汉献 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指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 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8)竦峙(sǒng zhì):高耸挺立。竦 :通“耸”,高耸。峙,挺立。

(9)秋风萧瑟 (xiāo sè):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洪:大。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指银河。

(14)幸:幸运。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译文

从东面登上碣石山,来观赏深色的大海。

海水起伏动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草长得非常茂密。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波涛万顷。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呐,就用诗歌来表达心中的志向吧!

创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诗词鉴赏

诗句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东临碣石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今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今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写出了大海涌起阵阵波涛,显示了大海的力量和宏伟气象。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诗人丰富的想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也是全诗的高潮。

景情结合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前面已经表明,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曹操传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曹操则用它来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全诗共分四章(称四解),第一章《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的博大襟怀;第二章《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记征战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田园荒芜的忧虑;第四章《龟虽寿》,描写诗人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英雄气概。四章之前有一段“艳”辞,相当于序言。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4.-220.1.15),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5]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曹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

面对群雄割据,战乱不已的时代,诗人、政治家曹操,写出了许多慷慨悲壮的优秀诗章。其中,公元207年秋,曹操挥鞭远征乌桓(今辽宁省东部),途径碣石山时,登高远望烟波浩渺的大海,心潮澎湃,踌躇满志,挥笔写成意境开阔、胸襟博大的不朽杰作《观沧海》。

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把抒情主体的形象推到突出显眼的位置,将碣石山踩在脚下,沧海风云尽收眼底。高瞻远瞩,气概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阔大胸襟。

接着,诗人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绘俯视全景。海波动荡,暗合诗人处在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局中难以平静的心情。而山岛“竦峙”——巍然屹立,渲染了一种威严的气氛,使人感到:正是在诗人的静观默想中,一种一统中国的力量正在逐步增长,势不可当。

“树林丛生,百草丰茂”承“山岛竦峙”句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承“水何澹澹”句来,这四句诗借景物描写进一步申足了诗意。“丛生”、“丰茂”形容岛上草木生机勃郁,暗示诗人心怀斗志,意气风发。“秋风萧瑟”处,“洪波涌起”,白浪滔天,表现了大海的万千气象,使人感受到,诗人的勃勃雄心正航行在时代的狂风巨浪之上,像出水的蛟龙。

无怪乎诗人要如此吟哦:“日月之水,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十六个字,想象奇特,语言质朴,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种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追求:人生应该大有作为,博大的诗心应该含大孕深,拥有日月运行,拥有星光灿烂!正是这情景交融,物我同一,出神入化的诗句,充分显露了诗人的满腹经纶,完美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然是沿例套用了乐曲中的终止句,但在本诗中,却恰与诗境融为一体,天衣无缝。诗人这次北上平定乌桓,目的是要解除即将挥师南下成就统一大业的后顾之忧,当然“幸甚至哉”了,为什么不“歌以咏志”呢?

综观全诗,诗人用秋风萧瑟之际的沧海风云来表现自己处在动荡不安,风起云涌的时代那种无法平静的心情,并抒发自己灿若日月星辰的凌云壮志,可谓气魄雄伟,匠心独运,刚健沉雄,巧夺天工。


曹操的东临碣石中表现了哪些审美?
观沧海 \/ 碣石篇 两汉 ·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树木...

《观沧海》原文 翻译
观沧海 作者:曹操 (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

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指什么?
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指东汉魏武帝曹操写的诗《观沧海》。一、出处 出自毛泽东写的词《浪淘沙•北戴河》。二、原文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三、译文 往事已经有几千年, 那时候的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到碣石山时留下过诗篇。四、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

沧海观赏析
”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远非后来赤壁败战,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原文:观沧海 \/ 碣石篇 作者...

曹操写的那首诗《观沧海》里面观沧海的地点在哪里?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碣石山。古代名人曹操留下诗篇《观沧海》的地方,具体在哪里,学术界原有三种观点,一是河北昌黎,二是山东无棣,三是辽宁兴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秦皇岛孟姜女庙附近的孟姜女坟出土一批文物,证明昌黎县城北的碣石山就是当年曹操所登临的碣石山。公元207年,即东汉建安十二年,曹操...

曹操写的诗歌有哪些?如题 谢谢了
严格的说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

曹操与诗词革新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行》、《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

曹操的作品有哪些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作品】:短歌行 【内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

适合写书法的励志诗词
1. 一诚有定同葵向;百故皆恬若海容。(集争坐位帖字)2. 一亭尽揽山中趣;幽室能观世外天。(集兰亭序字)3. 一庭花发来知己;万卷书开是古人。4. 一庭花影三更月;千里松阴百道泉。5. 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6. 一室图书自清洁;百家文史足风流。(集醴泉铭字)7. 一路沿溪...

曹操的描述?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

七里河区19765164020: 观沧海 词类活用 -
陶畅维博: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石:山名.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 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 峙:高高地耸立. (9)萧瑟 :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

七里河区19765164020: 观沧海 洪波涌起句中哪个字用的好 -
陶畅维博: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

七里河区19765164020: 在《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的诗中分别哪几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
陶畅维博: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沧海,又可理解为英雄诗人对沧海桑田的感慨.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

七里河区19765164020: 《观沧海》(曹操)诗中的两个“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
陶畅维博: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出处:《观沧海》 作者:曹操 原文:东临碣石...

七里河区19765164020: 东临碣石里活用的词有哪些 、 -
陶畅维博: 在古汉语中,为了表达的需要,有些词语往往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比如a词临时有b词的语法特点.而临时作为b词来用,这种现象被称为词语活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名词做状语,向东 例:山行六七里 山:顺着山路. 《醉翁亭记》四面竹树环合 环:像环一样. 《小石潭记》狐鸣呼曰 狐:像狐狸一样. 《陈涉世家》学而时习之 时:按时. 《〈论语〉八则》

七里河区19765164020: 洪波涌起的涌精妙之处 -
陶畅维博: “涌”字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涌”字它把一种动态的东西,以及它的气势,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出来. 出处:东汉末年诗人曹操的《观沧海》.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

七里河区19765164020: 观沧海当中的词类活用 -
陶畅维博: 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

七里河区19765164020: 观沧海赏析【20字】 -
陶畅维博: 观沧海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水何澹澹...

七里河区19765164020: 《观沧海》中关键词解释 -
陶畅维博: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毫州)...

七里河区19765164020: 求~急~《观沧海》 诗句“水何澹澹”的“何”字用的精妙,请你说说秒在何处. -
陶畅维博: 何:多么 写出了气势 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沧海是何等广阔,日月星汉,又是多么的灿烂.读到此,使人不禁想到作者必也是一个大有作为,能叱咤风云的人物.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澹澹”的本义是水波动的样子.本诗“水何澹澹”即用此义.还可以形容心神恬静的样子. 全句式“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就登高望海得到的印象: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辽阔壮美.大海显得神奇壮观,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