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孟子》中的“行拂乱其所为”的节奏怎么划分??

作者&投稿:茅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行拂乱其所为里面的“拂”字怎么读?~

行拂乱其所为,拂,读fu第二声,违背的意思。整句话是“使他做事不顺”。出自《孟子 告子下》。九年级下册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年级教材里,还有选自《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该文中有“入则无法家拂士”,该句里的“拂”是通假字,通“弼”,辅弼、辅助的意思,读音为bi第四声。

对“空乏其身,”的商榷 作者:不详 时间:2009-4-6 22:16:1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602 先秦著作之中,《孟子》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此为不争之事实。其中许多名言名篇,传诵千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下简称《生》文)多年来就作为初中语文课本的“保留项目”,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对《生》文中“空乏其身,”的断句,笔者产生诸多疑问,自认为应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此不揣冒昧,求教于诸方家。古人著作,原无标点,后人辅以句读,以利诵读。据笔者所查,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五经》朱熹在《孟子章句集注》中也断本句为:“空乏其身。。”据《汉语大词典》,东汉赵岐在《孟子经注》中也断本句为:“空乏其身。。”再往前,资料所限,笔者不敢妄加揣测。以此算来,这种断句法至少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权威”了。然而,“学则须疑”,继承文化遗产,给古文加标点符号,绝不能迷信古人权威,而应以文本为据,大胆设想,细心验证。笔者弄斧班门,愿就愚见陈述一二。一、从文义上分析。如果暂不考虑文章前后的风格是否一致,“空乏其身”字面意义倒也讲得通,可先搁置一边,回头再说。但“”这一分句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文义上“行”难以讲通。归纳起来,在原断句方式下对本句中“行”字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朱熹在《孟子章句集注》中对此句所加注曰:“空,穷也;乏,绝也;拂,戾也,使之所为不遂,多背戾也。”对“行”则视若无睹,未置一辞。在当代人所作译注中,《译注孟子》(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对本句翻译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使……不顺畅如意”可还原成“拂乱”(全文使动用法不言而喻),“他的经历”即“其所为”,“总是”应为译注者所补充的强调之词,对“行”字则效仿朱子,使之无影无踪,隐身而去。但对它岂能如此?!此其一。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1996年版)对此句解释为“用种种行为阻碍扰乱他要干的事业”,“行”处理为“用种种行为”作“拂乱其所为”的状语。然而,“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应与“拂乱其所为”同属并列关系,同为“天”对“是人”的磨练,难道它们就不是老天“用种种行为”进行的吗?“行”应为这一排比句的共同状语吧。照此推测,文本难道不应该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空乏其身,拂乱其所为”吗?看来,“用种种行为”这种解释方法也难以自圆其说。此其二。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语文课本课下注释对“”这一病句是这么解释的:“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所为,所行。”试问:“所行不顺”的主语是谁?是“天”所行不顺?于文不合;是“是人”所行不顺?如果是后者,试问译文如何与原文对应?陕西祝嘉鹏先生认为:“行拂”即行为违背人的意愿,意思是行为不顺达;“乱其所为”意思是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并认为这种理解与课文完全一样(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10期)。看来,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可仔细一琢磨,问题来了:谁的行为“违背”人的意愿,又是谁的行为“不顺达”?它们俩能等同吗?更重要的是,“行拂:所行不顺”能成立吗?首先,“不顺”的含义“拂”有吗?即使有,也应是“(老天使‘是人’)所行不顺”吧?这么一来,“行拂”不与“乱其所为”也成了并列结构了吗?中间应有逗号吧,况且,“行拂”与前后不协调,应为“拂其所行”吧?其次,据赵岐所注,“拂乱”应为一词。义:所行不从,拂戾而乱之。可以判断出,它是个动词,加上宾语,“拂乱其所为”意义完整顺畅(真不明白当年赵岐为什么非把“行”划在“拂乱”之前,自相矛盾而又遗害千年)。由于课本注释经不起推敲,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只好含糊其辞地把“”翻译为: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在这里,编者无奈地把“行”处理成状语去修饰“阻碍干扰”。看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者也是有“苦”难言吧。此其三。从上述分析看来,“”这种断句法实在难于自圆其说。追根溯源,问题就出在“行”自实属“乱点鸳鸯”而来。“空乏其身……其所为”这十个字笔者认为应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让我们仍先从文义上加以分析:首先,有无“身行”这个词?答案是肯定的!《汉语大词典》中有。1.操行,品行: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荀子富国》)2.亲自执行:昔者子城子罕相宋,身行刑。(《史记李斯列传》)3.只身行走: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苏轼诗句)以上三义,放在《生》文中皆难以成立。但细细分析起来,第2义、第3义其实各是一个短语,“身”与“行”各有其实在意义;而在第1义中,“身行”才是一个词,它的“身”义虚化,“行”义侧重,是一个偏义型名词。这种偏重一义的结构能否给咱们一个启示呢?可否大胆推测,在孟子原文中,“身行”实为一词,词义侧重于“身”而“行”义虚化呢?这种推测有无成立的可能?答案是肯定的。仅以孟子的这篇文章为例,在原文排比句中,“筋骨”为并列式结构名词,“所为”是所字结构名词,而“心志”一般都解释为“内心”,“志”义虚化;“饿其体肤”一句有硬译为“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的,这一译法后半句倒显得极为生硬牵强,使“肤”义虚化,把“体肤”译为“身体”倒更恰当。否认虚化,“使‘志’苦,使‘肤’饿”毫无疑问,难以成立。“心志”“体肤”能成立,“身行”为什么就不能成立呢?也许有人会问:《孟子》其余章节中有没有“身行”这一词和这一用法?答案是否定的。可遍查《孟子》全书(依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译注孟子》),“心志”“体肤”等词在别的章节中也未再现,甚至“空乏”“拂乱”亦无踪迹。这就是说,《孟子》其余章节中无“身行”这一词绝不意味着它不成立!最后,“身行”一词在本文中作何义?“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又作何义?完全可以把“身行”译为“自身”,把“空乏……所为”译为“使他自身遭受贫困之苦,使他所作的事颠倒错乱”。这种译法是何等的通顺流畅!与原病句下含糊其辞的译法何止判若云泥!可见,原断句在文义上难以成立,而“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二、从文章修辞上分析。《生》文排比鲜明,讲究修辞,这是毫无疑问的。文本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都为“使动用法+‘其’+名词”的结构,构成排比。再看后文,“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属于这一结构,修辞风格前后协调一致。而按原断句“空乏其身,”,它的结构如何?“空乏其身”勉强可归于这一结构类型,“”呢?“行拂乱”作为一个词难以成立,更别说具有使动用法了;作两个词或更多的话,哪个词作使动词,另外的词在结构上又起什么作用?很难回答。也很难想象,擅长言辞的孟子会写出这样晦涩难懂的句子,何况,一般都认为《孟子》一书可能还经过孟子本人的亲自润饰。在词的选用上,“身行”如果作为一个词,那么,“苦…心志…筋骨…体肤…身行…所为”一句中名词都是两字结构,“空乏”与“拂乱”亦齐整,整个排比句式的修辞结构也十分严谨匀称。如果断为“空乏其身,”,虽然勉强使前四个分句都成为四字结构,但却使后一分句成为六字结构的“异己分子”,明显不符合排比修辞的一脉贯通。在选词上也凌乱杂散。根源难道不就在于人为的使“行”字“擅离职守”而左右添乱吗?可见,“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修辞上是完全符合孟子的语言风格的。三、从文章朗读上侧面验证。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1998年版)划分“苦……所为”朗读节奏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此种朗读,前四分句两两一停,后面一分句呢?明显打乱了朗读的节奏。陕西祝嘉鹏先生与天津市佟楼中学曲世才先生都认为“拂乱”是两个词,认为按文章朗读节奏应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后两分句依然节奏混乱,“行拂”明显多余,而且“行拂”在文义上也难成立;去掉的话“空乏/其身”与前后又不协调一致。这两种读法的共同病根在于“行”字位置错乱,影响了文义的理解与朗读的节奏。依笔者的看法与断句,可按文义朗读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种读法,“其××”音节齐整,“苦”“劳”“饿”一致,“空乏”与“拂乱”对称,整个句子也工整和谐。当然,如果按古文朗读对骈句的习惯性读法,也可读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音节依然和谐悦耳,气势一脉贯通,与原断句法明显有天壤之别。这也从侧面上论证了笔者断句的合理性。四、小结。不管对文本从文义上、修辞上加以正面分析,还是从朗读语感上加以侧面验证,“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种断句法文通字顺,合情合理。而原断法“空乏其身,”语焉不详,如果细加研究,则破绽百出,难以成立。因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正确的断句应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补记 由于资料所限,笔者未能查到《十三经注疏》。如果能进一步在先秦诸子中查到“身行”一词,且其义侧重于“身”的话,则本文的论断就更见言之有理、证之有据了。如果愚见成立,则一代代莘莘学子当可免去贻误之毒,晦涩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拔出来,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
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
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
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
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1、是,指示代词,这。
2、劳,使……劳苦。使动用法。
3、喻,了解
4、拂,通“弼”,辅弼。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1)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2)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3)。入/则无
法家拂(4)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按照注释是这样解释的:“所行不顺,使他做的事情颠倒错乱”,按照这个解释.此句的朗读节奏宜为“行拂/乱其所为”

行拂/乱/其所为

行 拂乱 其 所为

行拂/乱/其所为


与孟子有关的故事有哪些?
现在孩子正好有知识我就欺骗他,是在教他不诚实!"孟子的母亲就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5、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

与孟子有关的故事有哪些?
《韩诗外传》载: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四书】中《孟子》的全文是什么?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一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

《孟子·公孙丑上·论浩然之气二章》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第二章)(公孙丑说:)“我大胆问一下,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说:“很难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无比宏大,无比刚强,如果以直道培养而不加以伤害,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同义和道相配合;不然,它就没有力量了。它是义不断地集聚的结果,而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于义的事而突然从外面获得的。

《孟子·告子》中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原文及其翻译。
《孟子·告子》中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原文及其翻译。  我来答 1个回答 #职场必备# 打工人必备的『维权实操指南』 fwl91983 2013-03-25 · TA获得超过208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10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5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孟子问(a)关于孔子说:”性...

《孟子·梁惠王》全文翻译
《孟子》第一篇《梁惠王上》第七章。 《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注:梁惠王即魏惠王。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

《孟子·尽心章句下》
求《孟子·尽心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谢谢... 求《孟子·尽心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谢谢 展开 1个回答 #话题# 居家防疫自救手册 anyaohui 2009-09-29 ...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②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③文王也。” 孟子说:“没关系的。士人...

孟子自责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

《孟子》这本书上的小故事
”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

栾川县13693577305: 请问一下《孟子》中的“行拂乱其所为”的节奏怎么划分?? -
东宏半夏: 行拂/乱/其所为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拔出来,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 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栾川县13693577305: 孟子的中"行拂乱其所为"正确的断句怎么断?是"行/拂乱其所为"还是"行拂/乱其所为"? -
东宏半夏:[答案] 行/拂乱/其/所为

栾川县13693577305: 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一句“行拂乱其所为”它的句型谁能帮我分析一下? -
东宏半夏:[答案] 行拂/乱其/所为

栾川县1369357730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行拂乱其所为 为的意思 -
东宏半夏:[答案] 灭亡的条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行拂乱其所为 这里的“为”,可以理解为行为、作为.

栾川县13693577305: 行拂乱其所为 -
东宏半夏:[答案] 对“空乏其身,”的商榷 作者:不详 时间:2009-4-6 22:16:1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602 先秦著作之中,《孟子》长于... 陕西祝嘉鹏先生认为:“行拂”即行为违背人的意愿,意思是行为不顺达;“乱其所为”意思是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并认...

栾川县13693577305: 行拂乱其所为的拂是什么意思 -
东宏半夏:[答案] "行拂乱其所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将要使他的所作所为与意愿相左(或者是扰乱他的所作所为) 拂:违背的意思. 应该读:行拂/乱其/所为 出自《孟子*告子下》原文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栾川县13693577305: 行拂乱其所为的行是什么意思?
东宏半夏: 行的意思是将要.“行拂乱其所为”的意思是将要使他的所作所为与意愿违背.一、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栾川县13693577305: 《孟子》两章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
东宏半夏:[答案] 论述人要担负责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

栾川县13693577305: “行拂”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东宏半夏: 1、“行拂”出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 “行拂”不是词组.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分节奏:行\拂乱其\所为.意思是: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拂乱:违反其意愿以乱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

栾川县13693577305: 中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的原因 -
东宏半夏:[答案] 心志受苦得坚强隐忍(逆境中懂得低头,容忍,宽厚仁慈),劳其筋骨得韧性耐力(筋骨得到锻炼,密度加厚,骨质增强),行拂乱其所为得聪明智慧(只有在解决问题中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才能的要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