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在汉字简化前在民间流传过吗?

作者&投稿:巧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字演变的过程~

汉
hàn 部 首 氵 笔 画 5 五 行 水 繁 体 汉 五 笔 ICY
笔顺 :     
名称 : 点、 点、 提、 横撇/横钩、 捺、
基本释义
已与权威书籍校验
1.汉水:江淮河~。
2.汉族:~语。
3.天河;银河:银~。
4.成年男人:老~。好~。
5.朝代名。1.(前202—220)。刘邦灭秦后建立。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新(8—23)。自刘邦称汉王起,包括“新”,史称前汉或西汉。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后汉或东汉。为曹魏所灭。西汉、东汉合称两汉。2.三国之一(221—263)。刘备建立。在今川、云、贵、渝及陕西南部。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为曹魏所灭。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刘知远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汉。为后周所灭。4.十国之一(917—971)。刘䶮(yǎn)建立。建都广州,国号大越,次年改“汉”,史称南汉。为北宋所灭。5.十国之一(951—979)。刘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国号汉,史称北汉。为北宋所灭。

详细释义
〈名〉
(会意。从水难(省去隹)声。音熯。本义:水名。即汉水)
同本义,又叫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
汉, 汉水也。上流曰漾。——《说文》
徐偃王处 汉东。——《韩非子·五蠹》
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汉之阴。
收众汉南。——《资治通鉴》
又如:汉女(传说中的汉水女神);汉津(汉水);汉阴(汉水南岸。水南岸背太阳叫阴,水北岸面太阳叫阳);汉渚(汉水水边;汉水)
银河。也称云汉、银汉、天汉
星汉灿烂。——曹操《步出门夏门行》
又如:汉沂(银河边);汉清(即清汉,天河)
朝代名,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共历24帝,统治406年
匈奴留 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不知有汉。——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其实汉贼。——《资治通鉴》
废汉自立。
又如:汉宇(汉室。指汉朝。也称汉家);汉军(汉朝的军队;元、清时称以汉人编成的军队);汉风(汉代的威风或诗风);汉唐(汉代和唐代。因两代的文治武功都很盛,故常常并称)
民族名。汉族的简称 。
如:汉民族(即汉族);汉礼(汉族礼仪)
汉族人 。
如:汉军旗(汉族依照满洲兵制编入汉军各旗的人);汉旅(汉人军队);汉儿(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对汉人

嘉靖一朝,东南倭患肆虐。为了剿灭倭患,绥靖海疆。戚继光等一大批将领投入了练兵讲武活动中。其中以戚继光编练的“戚家军”最为著名。这支军队在戚继光的领导下,军纪严明,转战南北。从东南沿海到蓟镇边塞,这支军队一直是戚继光实现自身军事设想的得力助手。那么“戚家军”一词是如何流传和演变的呢?

一、明代官方文献中“戚家军”有关称呼

“戚家军”一词在很多涉及戚继光的著作中被广泛使用,似乎已成为学界习焉不察的术语。但考察“戚家军”一词的源流,明代官方文献中并没有记载。这一词汇是由民间创造,然后经过《明史》进而广为传播,为人所熟知。

正是“戚家军”一词是由民间创造,所以尽管“戚家军”被世人广为接纳,但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含义。因此本文意在通过对“戚家军”一词传播和演变的考察,进而给予“戚家军”准确的定义。

明代官方文献中“戚家军”有关称呼明代卫所士兵称为军,招募的士兵往往称为兵。而“戚家军”都是由戚继光招募而来,因此在明代嘉隆万时期官方文献乃至一些时人的文集奏议中,并没有“戚家军”一词。

在涉及到相关群体时,往往都“南兵”、“浙兵”、“义乌兵”等一些词语指代,但这些称呼并不特指“戚家军”。在指代“戚家军”的词汇中,以“南兵”使用最为广泛。

谭纶、戚继光等“戚家军”的创建者往往都用“南兵”来指代“戚家军”。但“南兵”包含的范围要远远大过“戚家军”。如谭纶在自己的奏议中就以南兵一词来指代“戚家军”。

他在《南兵已到即行分布边塞以重秋防疏》中解释南兵:“宁绍温台金衢等处地方,但系先年曾充兵役善放鸟铳者,召募三千人”,这里“先年曾充兵役”显然是指服役于戚继光所部的士兵,也就是“戚家军”。

此后也多用南兵指代“戚家军”,“鸟铳南兵五百员名”、“南兵善战又善守,可以为北士之倡”。这里的南兵都是指代“戚家军”。作为“戚家军”组建者戚继光,也常常用南兵指代自己训练的部队。

在调取旧部到蓟镇戍边时,戚继光就直言“有如龙科珏等又系南兵旧头目”,王如龙等人都是戚继光的老部下,“南兵旧头目”实际就是指“戚家军”将领之意。“今将召到南兵一万分布各台”实际也是“戚家军”的代指。

而在《送曹将军擢领南兵还越》一诗中就点名南兵来源地是浙江,也就是指其曾经招募训练的“戚家军”。在《戚少保年谱耆编》中往往都是使用南兵指代“戚家军”。“惟此新募南兵,为远近内外之孤注耳”。

《明实录》中也会用南兵指代“戚家军”,“蓟辽督抚官刘应节杨兆及御史余希周……并献总兵戚继光添调南兵渐减客兵之议”。“总兵戚继光请选募南兵,部移文令如龙、科、珏率赴蓟镇”。这里的南兵都是指代“戚家军”。但南兵也并非特指“戚家军”。

宋应昌在在提倡“三同法”训练朝鲜士兵时的奏疏中,要求朝鲜将新兵“尽发副将刘铤、吴惟忠、骆尚志等营……令其所服衣甲与南兵同,所执器械与南兵同,令各营教师训练起伏击刺之法与南兵同,不数月间自与南兵无二”。

这里的吴惟忠、骆尚志都是戚继光的老部下,深得戚继光军事思想的精髓。吴惟忠、骆尚志之营显然也是“戚家军”之余音。但刘挺是四川人,他所统率的是川兵,而宋应昌也将其部视为南兵之一部,这说明南兵在当时也并非是特指“戚家军”。

除了使用南兵指代“戚家军”之外,当时也用“浙兵”、“义乌兵”词汇指代“戚家军”。以浙兵为例。戚继光的知己好友谭纶,在福建抗倭时常用“浙兵”指代“戚家军”。“副总兵官戚继光选募浙兵”。

如实录中记载:“……浙江参将戚继光部浙兵七千余人援之”。“副总兵戚继光督浙兵至福建……夹攻原犯兴化倭贼于平海卫大破平之”。这里的“参将戚继光部浙兵”、“副总兵戚继光督浙兵”中的浙兵显然特指“戚家军”。

不过浙兵也并非特指“戚家军”,这种情况在实录中也很常见。“邦辅督副总兵俞大猷进剿在九月十一日,浙兵次日方进,则后期之罪不在直隶”;“遂悉简浙兵精锐淂四千人,文华宗宪亲将之营于松江之砖桥”。

“请调浙江新募义乌兵一枝以戚继光统之……与都督刘显总兵俞大猷同心共济以收奇功”。这里的浙兵显然是浙江地区的士兵,并非是指戚继光所选练的“戚家军”。

“义乌兵”也是如此,有时指代的是“戚家军”,有时也指代非“戚家军”的义乌地区士兵。上文所提到的“请调浙江新募义乌兵一枝以戚继光统之”是以“义乌兵”指代“戚家军”,但有时候义乌也只是指代义乌籍的士兵,并不特指“戚家军”。

《明实录》记载,“浙江巡抚都御史刘畿奏……发义乌兵休回县”。这其中的义乌兵则不是“戚家军”。要知,在明代官方视野中并没有“戚家军”这一词汇,而是用“浙兵”、“义乌兵”、“南兵”等词汇来指代“戚家军”,但这些词汇也并非特指“戚家军”,也可以指代非“戚家军”的部队。综上所述,在嘉隆万时期尚未有一个专有的词汇来表述。往往是通过一些其他词汇来指代这一群体。

二、“戚家军”一词的出现和传播

与戚继光同时代的文献中并没有“戚家军”这一称呼,“戚家军”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据笔者对史料的查找,目前可见最早记载“戚家军”一词的是出于方应选的文集。

他在《方众甫集》言道:“如戚大将军往迹,若辈所耳而目之者,考所治军……居如守、行如战,十万之众可使为一身,白刃在前,躯擐甲胄可使人人赴汤火,义不反顾。倭人目为戚家军”。

这是笔者目前可见“戚家军”一词的首次出现。在文中,方应选认为由戚继光率领,遵循严明军纪的部队就可以被称为“戚家军”。这也是“戚家军”概念的雏形。

而后明清之际的董说也进一步发展方应选对于“戚家军”的概念。他文集收录的一首诗中写道“夜阑汉思将,阵名空话戚家军”,在诗尾注中有“戚少保继光制鸳鸯阵”。这里的“戚家军”是指由戚继光率领,并有自己独特战法的军队。

对比前后两位所说的“戚家军”,除了都强调由戚继光率领之外,也各有侧重。前者方应选强调的是军纪严明,“居如守、行如战,十万之众可使为一身”;而董说则强调“戚家军”的独特战法。这也表明在明末之时,“戚家军”一词虽然已经出现,但尚未有明确的定义。

明清鼎革之后,“戚家军”一词继续流传。而“戚家军”一词也因清修《明史》而广泛流传,《明史》继承明末关于“戚家军”的相关定义,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

《明史·戚继光列传》记载:“继光至浙时,见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明史·戚继光列传》不仅使用“戚家军”一词,更是清晰了什么是“戚家军”。即一支由戚继光招募训练,区别于卫所军,有着独特战法并且军纪严明的新式军队。

随后史书纷纷承袭《明史》观点,《(嘉庆)大清一统志》、《明通鉴》等都有相关记载,只是在文字表述上稍加损益。“戚家军”也就随之被人熟知。另外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也有“戚家军”的相关说法。

作者在评价戚继光的《练兵实纪》时说道:“盖继光为将精於训练,临事则飇发电举,当世称为戚家军”。这里的定义和上文的定义也是一脉相承。“戚家军”是由戚继光按照自己军事思想所实践训练的军队,我们都可以称为“戚家军”。

三、总结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呈现“戚家军”一词出现和演变的过程。在戚继光同时代时,明代文献中并没有“戚家军”一词。往往都会用“浙兵”、“南兵”等词汇加以代替。

但明末时期,“戚家军”一词开始出现,并且也随之也有了“戚家军”概念的雏形。至清朝时期,《明史》和《四库全书总目》也都继承了明代“戚家军”定义,并加以具体化。随着《明史》的传播,“戚家军”一词也被广为传播。

写法,大致同于金文的形体。③是楷书。④是简化字。

“军”字的本义是“军队”。从“军队”又引申为“驻扎”,如《史记•项羽本纪》:“军彭城东。”即“驻扎在彭城东”的意思。军队的编制单位亦可称“军”,如《管子•小匡》:“万人为一军。”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代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军门”一词,在古文中经常见到。如《左传•哀公十年》:“吴子三日哭于军门之外。”也就是说吴子在军队的营门之外哭了三天。可是到了清代就不同了,“军门”是对军中加提督衔的军官的尊称。至于《晋书•天文志上》中所说的“军门”,那是指星名。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军容”一词的不同词义。一般是指军队的武器装备等,如左思《吴都赋》:“军容蓄用,器械兼储。”到了后世,又指军队的气象、威仪和军人的仪表,如说:“我们的军队,军容整肃。”可是唐代的后期则把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称为“军容”(官名)。由此可见,朝代不同,某些词的含义也往往有别。

——左民安《细说汉字》
军 14A07A10 14A51A9(734) 甲诂 金诂1800 战典1320
圜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军,兵车也。(举云切)

释义:军队组织单位。
释形:从车,(旬、云从此)声。有圆圈围绕之意,因此可能“军”字从“”也兼义。讹变为“勹”,战国文字或繁化为从“匀”声,《说文》误以为从“包”省。
六书:形声兼会意。

——季旭升《说文新证》

圜围①也。四千②人为军。从车,从包省③。(军)[车]④,兵车也。举云切(jūn)。
【译文】军,包围。四千人成为一军。由车、由包省会意。车,就是兵车。
【注释】①圜围:《段注》:“於字形得圜义,於字音得围义。”②四千句:《段注》:“当作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③从包省:《段注》:“包省当作勹,勹,裹也。勹车,会意也。”④军:当依《段注》作“车”,注:“此释从车之意。惟车是兵车,故勹车为军也。”
【参证】金文作。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字从车、从勹,会意。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

一、字的演变过程:依次是篆隶、楷

二、造字解说军,早期金文 (匀,均等)
(车,战车),造字本义:远古时代的武装部队中的最高编制,每个军配备相同数量的战车与士兵(由此可见,战车是古代武装部队的核心资源)。中期金文省去等号“二”。晚期金文误将中期金文的“又”(手)写成“勹”。篆文又误将晚期金文的“勹” 写成“宀”。隶书将篆文的“宀” 写成“穴宝盖”。
附 文言版《说文解字》:军,圜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车,兵车也。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军,环形围绕。四千人成一军。字形采用“车”和省略了“巳”的“包”会义。“军”字里面的“车”,就是战车。
三、引申线索:古代表示“军队”这一概念的汉字,常见者有自、师、军。在殷甲骨文中均假自为师(当时尚无师字,当然更无军字)。西周铭文有师字①,义和殷代之自字基本相同,均指用为军事方面之“人众”。(《尔雅·释言》:“师,人也”。郭璞住:“谓人众也。”)。古之所谓“人众”之“师”,义犹今之“军队”。军字在殷甲骨文及西周铭文中均未见,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高明《古文字类编》所收军字,均上限至春秋《庚壶》,结合军之形符为车来考虑,疑军字是在春秋盛行车战后产生的。自、师、军,从表达“军队”这一义项来说,是一脉相承,意义基本相同,它们是不同时代产生的表达特定历史时期“军队”概念的字。军字的“犹言今之军队”的这一基本含义,相当稳定,自古迄今,尽管对定义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基本意义无大变。
四、分类词汇①本义,名词:部队的最高编制,每个军配备相同数量的战车与士兵。 军长 / 三军
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周礼 • 小司徒》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周礼 • 夏官 • 序官》
②名词:作战兵团,作战集群。 军备 军装 军队 军旅 军团 军人 军阀 军事 军营 / 大军 敌军 友军 陆军 海军 空军 骑兵军 坦克军
击破沛公军。——《史记 • 项羽本纪》
军皆殊死战。——《史记 • 淮阴侯列传》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三国志 • 诸葛亮传》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 • 高适《燕歌行》
虽入军无忿争之心。——《韩非子 • 解老》


军队的军的偏旁怎么读?
秃宝盖”。以“冖”为意符的字,多以覆盖有关,如军、写、冗、冥、冠、冤。字源解说:“冖”是指事字。在甲骨文中,“冖”像“一”字两头下垂,像布巾蒙覆形,当是最原始的帽子,借以表示覆盖。由于后来“冖”只做偏旁。表示“覆盖”的义项便造了“幎”来表示,如今简化成“幂”。

汉字的演变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

汉字的历史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

文字改革
这为全社会的扫盲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

开展第25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手抄报
1955年11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了《关于在军队中推行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实现语言规范化的通知》。1955年11月17日,教育部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并补充了对普通话的定义:“...

简体与繁体字的演化过程
1954年11月3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议决定对《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五次稿再作必要的修改。汉字整理组在第五次稿的基础上编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798个简体字、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251个手写体汉字简化偏旁)。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华全国总...

急需"推广普通话"的有关资料!
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国家。中国政府正在大力量推广官方语言——普通话,争取在2050年之前让13亿人口都会讲普通话。在中国,尽管书写中文是一样的,但是在讲中文时就各不相同了。 在这种情况出现在中国的不同地方,例如北京人就听不懂上海人的话,这如同拉美人在听葡萄牙语时也有困难一样。...

繁体字建军节共几笔
繁体字建军节共30笔。繁体字,也称繁体中文,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标准字。目前仍然使用繁体字的...

普通话的历史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新中国的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5年11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了《关于在军队中推行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实现语言规范化的通知》。1955...

我国的简体字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
1)简体字为笔画省简之字,易认易写,别于正体字而言,得以代繁写之正体字。2)本表所列之简体字,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体。俗字如“体、宝、岩、蚕”等,古字如“气、无、処、广”等,草书如“时、实、为、会”等,皆为已有而通俗习用者。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行书和草书又是隶书的简化,...

铜陵市17641168920: 文字的演化 -
照该海伦: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表达情意的工具,中国在黄帝时代已经有了文字,这种说法,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与证明,所以,中国文字的创造至少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了. 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用来表达情意、帮助记忆...

铜陵市17641168920: (山军)这个字怎么读? -
照该海伦: 终于找到这个字.但是军是个繁体字,这个字在康熙字典里有,繁字和简化字都已不用这个字了 是读JUN五笔86:MPLH笔顺编号:2524512511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扩充-B U+21EA0

铜陵市17641168920: 汉字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
照该海伦: 汉字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经过了以下的字体变化:甲骨文(殷商)——金文(商代晚期)——大篆和六国古文(春秋战国)——小篆 (秦朝)——隶书(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秦统一中国时,在民间流传广泛)——草字(汉代)—— 楷书(东汉)——行字(东汉,稍后于楷书). 汉字发展到楷书以后,字体演变就基本上停止了,代之而起的是汉字内部的变化,最主要的是笔画简化.

铜陵市17641168920: 什么是经验什么是创造 - 现行的中国汉字是谁创造的?我国现行的汉字是由谁创造的?经历了哪些
照该海伦: 汉字是汉族祖先的重大发明之一.中国社会早在几千年前就进入了文明时代,汉字的发明毫无疑义是起了重大促进作用的. 传说中是仓颉.实际是应是古代劳动人民逐渐发...

铜陵市17641168920: 汉字什么时候开始有简化字? -
照该海伦: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汉字.可是,大家知道汉字是怎样发展来的吗?在这里,我就介绍一下汉字的历史. 有这...

铜陵市17641168920: 简体字“画”,这种写法,是解放后文字改革才有的,还是自古就有之? -
照该海伦: 简化字是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传统汉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汉字简化而产生的字体.由此亦产生了繁体字的对称,意指该字在简化前的写法.画 和 轻 在这之前应该是有的,是多数人经常简化或略写的结果,只是在标准定好以后才推广开.

铜陵市17641168920: 中国什么时候出现简化汉字? -
照该海伦:[答案] 汉字简化的简史 简化字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