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明代科举:其中已有“同等学力”者被称“儒士”

作者&投稿:凌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明史・选举志》里有两段话容易使人们对明代科举全貌产生一些误解。

第一段话是:“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这段话的后面一句是对的,因为明朝任官有多种途径,通常说是进士为一途,举人、贡生、儒士等又是一途,吏员也为一途,这叫“三途并用”。但这段话的前面一句却有问题,那就是科举未必“必由”学校。有资格参加明代科举第一层级“科试”的有两种人,一是在府、州、县各级官学读书的“生员”,所谓“科举必由学校”,指的是他们;二是儒士,他们“未必”由学校,大略相当于“同等学力”者。

第二段话是:“当大比之年,间收一二异敏、三场并通者,俾与诸生一体入场,谓之充场儒士。”这句话反映了“三场并通”的儒士可以和生员一并参加乡试的事实,问题出在“间收一二异敏”。

由于这两段话,加上学校的生员是明代科举考试的“主流”,所以造成了后来人们对于以“同等学力”参加科举的“儒士”的不重视,甚至忽略不计,这就不免以偏概全。首先如上所说,由于“充场儒士”的事实存在,使得明代的科举“必由学校”之说并不全面。其次,明朝的“充场儒士”并非像《明史》所说的那样在人数和影响上微不足道。

郭培贵教授根据《福建通志》对明代福建举人身份的记载,统计出福建的举人有265位是“儒士”的身份。如果按照方志远教授关于乡试举人大约30取1的推测,仅福建一省,取得“同等学力”参加乡试的“充场儒士”应该有七八千人次。

明朝江西泰和籍大学士陈循在给景泰皇帝的奏疏中说:江西每当“大比之年”,除学校出身的“生员”之外,“同等学力”的儒士参加乡试者,“往往一县至有二三百人”(《明英宗实录》卷268),而不是《明史》所说的仅“一二异敏”。当时的江西有七十多个县,泰和为科举大县,其他县以十分之一计算,全省每次参加乡试的儒士可达七八百人,这是通过了三场“科考”取得“同等学力”的“充场儒士”,未通过科考的儒士数量更加巨大。

那么,“充场儒士”的“同等学力”是怎么取得的?这里须有两个条件,第一,要被当地知识界特别是官府认定是“儒士”,即有学问。这个条件是“软指标”,人情的因素比较多。第二,要通过科举的第一层级“科考”,这个条件是“硬指标”。明朝“科考”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参加科举的人数不断增加而设置并完备的。开始由各官学所在的府、州、县主官负责,听命于各省的巡按御史;到了正统元年,在各省增设按察副使或佥事,称“提学宪臣”,简称“提学”;到弘治十八年,规定立“三等簿”考核学生,标志着“科考”的正式定型。“科考”的具体做法是:各省提学在三年的任期内,要在全省的官学生员中进行两次“统考”,第一次叫“岁考”,第二次就叫“科考”。只有在“岁考”中取得一二等(共六等)的生员,才可以参加“科考”。只有在“科考”中获得第一二等(总共也是六等)的生员,才能获得乡试的资格。

“儒士”们要获得乡试的资格即“同等学力”,不需要参加“岁考”,但必须参加“科考”。考什么?《明史・选举志》说是“三场并通”。哪“三场”?没有说。但根据乡试、会试的情况可以推测科考的情况。

明代的乡试、会试都分三场进行考试。第一场考的是:一、“四书义”,有三道题,每题答二百字以上。二、“经义”,有四道题,每题答三百字以上;如果来不及全答,可省去一题。这场考试是考核考生对四书五经及各家注疏,特别是朱熹注释的熟悉程度,有标准答案,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客观题”或“基础知识”的考试。第二场考的是:一、论一题,答案要三百字以上。二、判语,也就是批示,共五条。三、代拟诏、诰、表、内科,任选一道。这场考试是考核考生的从政能力。第三场考的是:经、史、时务策,共五道题,可选三题作答。这场考的是考生对于时务和国家政策的见解。

“科考”所考的,应该也是这方面的内容。这三场考试都合格的儒士,就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可以以“充场儒士”,也就是和通过科考的生员们的“同等学力”,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

在当时,由于重视“在校”的资格,对于“同等学力”是有歧视的。陈循在说到江西“大比之年”每县的“儒士”往往有一二百人时指出:一些学校出身的官员对“儒士”有成见,甚至“恶之如粪土”。陈循自己也出身于学校,而且是以状元的身份进入仕途的,但他引用《尚书》的话,“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又引用《孟子》的话,“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认为无论来自学校还是以“儒士”的身份充场,皆“盛世之事”,不得以学校出身而歧视“同等学力”的儒士。陈循特别指出,以自己的原籍江西泰和县论,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大学士杨士奇就是儒士出身,始任庐陵县学训导,由吏部试用,后为一代名臣。而永乐十九年廷试第一的状元曾鹤龄,则是以儒士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的。

陈循举的这两个例子,杨士奇是以“儒士”选官(关于这类“儒士”,笔者当另文讨论),而不是“科举”儒士。曾鹤龄则是典型的“科举”儒士,先在永乐三年江西乡试中中举,后在永乐十九年的会试中名列第二,经廷试而为状元。(杨士奇《东里续集》卷27《故翰林侍讲学士奉训大夫曾君墓碑铭》)

而在明朝,以“儒士”身份通过科举高中会元、状元,为非学校出身的“同等学力”者增光的并非只是一个曾鹤龄。

成化十七年,浙江余姚儒士王华廷参加科考并高中状元,后来官居南京吏部尚书(徐咸《西园杂记》),而且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儿子王守仁,号阳明,被称为明代气节、学术、事功第一人。正德六年,江西安福儒士邹守益会试第一、廷试第三,后来师从王阳明,被黄宗羲称为“江右王门”第一人,后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这位出身“同等学力”的儒士掌管了明朝最高学府。

广东南海县一直以本县在明代出了四位“会元”而自豪。这四位会元分别是伦文叙、伦以训父子,梁储、霍韬。其中,伦文叙和霍韬二人是以儒士的身份通过科举为会元的。《广东通志》惊呼:“伦文叙、霍韬以儒士入科中式,未尝一日为诸生,是尤为异!”伦文叙不仅是会试的会元,还是廷试的状元;霍韬则官至礼部尚书,为嘉靖时期的名臣。

当然,以“充场儒士”的身份在科举中崭露头角并且建立卓越功勋的,还得推谭纶。谭纶是江西宜黄人,字子理。沈箕仲《谭司马公行状》言其:“生而沉雄,多大略,于书无所不窥。然时喜道家言,而志闲闲而气阗阗。嘉靖癸卯以儒士举于乡,登甲辰进士。”虽然是“儒士”出身的文官,谭纶却以军功和韬略著名,屡建奇功。他先后担任福建巡抚、两广总督,率领刘显、俞大猷、戚继光三大总兵剿灭东南沿海倭寇;继为蓟辽保定总督,与戚继光练兵蓟镇,防御北方蒙古诸部,时称“谭戚”。

不过,到了晚明,一方面是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另一方面官场的科举考试却更加讲究“学校”出身而歧视“同等学力”,致使人才培养、人才选拔的路子变得更加狭窄,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速了明朝走向封闭、式微和败亡的命运。




《项脊轩志》原文、翻译和内容
明代科举场上舞弊之风甚盛,虽不重唐代的行卷之习,但是有宗师和大官僚的提携是仕进的重要捷径。归有光久困场屋,对这一科举内幕应是十分明了的。可是,他却绝不从旁门邪道跻身仕途。乡试中举时的宗师张治对归有光十分欣赏,他为归有光后来三番五次不能中式深感惋惜,几次“欲以旧谊招致之”,然归有光“卒守正不一往...

明代科举作弊案成就三大名人
首先,我们都认识一个好朋友,唐伯虎——号。这次只有两个人通过了殿试,其中一个是唐伯虎。这个人不简单。他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他从小就才华横溢。反正你有什么好话,就用在他身上。没有区别。既然他是天才,他自然就傲慢,但唐雄确实有傲慢的资本。他通常不努力学习。他参加了弘治11年的省考,他考...

明代科举的名次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科举制度中的进士卷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

关于科举制后期考试分为哪几个阶段进行考试考中者叫什么
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共分四级
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图解
到了明代,制度愈形缜密,并创出一套以羁糜牢笼儒生的八股制义文体,清代又因袭前明遗规,办理更为严苛。有人形容科举是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人间炼狱,一点也不为过。 清朝末年,海运大开,西洋文化随之而来,所谓「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文辞,已经不合时宜,清廷就在光绪三十一年颁布了开办学堂、停止科举的诏令,于是上一年...

超四揭秘明代科举:才子唐伯虎作弊
揭秘明代科举:才子唐伯虎作弊。校易搜为大家收集并发表了以下文字材料。让让我们快速看一看!为宫媛的候选人收集完整的设备据南京地方志记载,古代高考考生有标准装备:手提灯笼、书箱、食物等。他们在胸前挂了一个卷袋,用来装试卷上的笔和墨水。包通常由蓝布制成。根据档案记载,古代考生对自己的装备也...

明朝时科举制在教育史上的重大作用
表现为时而重科举,时而重学校,宋徽宗甚至还一度取消科举,而完全以学校考选取代之.只是到了明代,科举与学校才真正牢固而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在三点上:一是科举成为官办教育的轴心和导向,无论是国子监,还是府州县学教育,都完全以科举为导向;特别是洪武二十六年制定的府州县学教官考核法,专以科举成绩和通《经...

明朝科举考试考词曲吗
第二场论判以外,还有诏,诰,表内科一道。其中判从《大明律》中出题。诏诰表,考生必须选作一道。明代科举中,考生多选则表。第三场,策论。殿试只考策论,并无前两场。策论本来是要考查考生博古通今的能力,需要考生通读史书,以及当朝政书。可随着发展,考生们只读《文献通考》,《大明会典》。...

明代以后,科举考试开始异化,其固定的格式是( )。
【答案】:B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B项正确。A项:“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

金湾区15770214275: 简述明代科举制的主要阶段及相应内容 -
冯狭升血: 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院只是为科举培养人才的方法之一.到了明代,进学院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院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京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金湾区15770214275: 明代科举制度?
冯狭升血: 明代把科举制度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专制制度.明代的科举制度规定,科考的考题要从四书、五经的文句中摘取;文章的结构要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俗称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把知识分子束缚在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之中,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八股取士的科考制度影响了有清一代,并且日趋腐朽.

金湾区15770214275: 明朝的科举制度 -
冯狭升血: 明朝的科举分为院试(州县范围)、乡试(省级)、会试(京城)、殿试(皇帝“策问”,考生回答),最终: 第一是【进士及第】(只有3个,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是【赐进士出身】(若干人) 第三是【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 【另:“连中三元”的意思:简单来说,乡试普通过关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普通过关的叫贡生,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普通过关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此三个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 【另:院试就是考秀才,过关叫秀才,没过关叫“童生”,第一名叫“录科”】 希望能帮到你.

金湾区15770214275: 明清科举制度 -
冯狭升血: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

金湾区15770214275: 明朝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变化?
冯狭升血: 1.规模加大了,隋唐宋元科举,录取的人数极少.明朝科举的规模比之要大上很多. 2考试内容越发当一,只读四书五经,八股文形式束缚人的思想.明朝以前,唐宋的科举不仅考经史典籍,也考数学、农学等等,推动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不过能从八股文死板的考试中脱颖而出的那些人,也必是拥有超乎常人的实力的.明朝很多科举出身的官员,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功名.这就跟现代的应试教育一样,那些高考状元们,智商能力必有过人之处,状元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真正的天才,无论在怎样形式的泥潭中,都能够取得成绩脱颖而出.何必贬低那些应试教育的“书呆子”呢?能考100分,说明他的智商就是有过人之处.能考中八股文的状元,也只有真正的天才才能办到.

金湾区15770214275: 明清科举考试等级 -
冯狭升血: 当时考试分为四级 第一级为院试 考试者叫童生 考试范围为州县 考试成绩分为六等 考到高等才算是秀才第二级为乡试 考试范围为省级 考试中合格者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三级为会试 考试者必须是举人 合格者叫贡生 第一名叫会员第四级为殿试 考官是皇帝 有皇帝提问考生回答 一般情况下都是策问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 共有三甲 一甲只有三个人 叫进士及第 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人 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 叫赐同进士出身

金湾区15770214275: 明朝科举制分哪三级 -
冯狭升血: 乡试:秀才可以参加,每3年一次,上榜者获举人称号,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举人可以参加,每3年一次(乡试之后第二年二月),录取300人,上榜者获贡生称号(也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员. 殿试:贡生可以参加,会试之后的三月举行,上榜者分三甲,一甲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金湾区15770214275: 科举制到明朝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一变化?这一变化的危害是什么? 快 -
冯狭升血: 断云泽为您解答: 变化:考试内容越发当一,只读四书五经,八股取仕. 目的:加强在思想领域的专制,以巩固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危害:1、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人的个性自由. 2、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阻碍了中国长远发展.

金湾区15770214275: 明清科举制度 -
冯狭升血: 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市民意识的觉醒,个性解放思潮的汹涌澎湃,八股取士已逐渐暴露出其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一面.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顾炎武于《生...

金湾区15770214275: 明朝有什么考试制度
冯狭升血: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并且都是以八股文取士.下面简要谈一下明朝的科举制度. 明代实行四级考试制,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在院试以前有小考.考生参加县试和府试及格者称“童生”.然后参加省、府所在地方书院考试,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