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战死失社稷出自哪

作者&投稿:羽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宁可战死失社稷出自朱棣在北伐战役成功时对大臣们说的话。公元1409年,明王朝在东北地区设立奴尔干都司,派驻官员以进一步强化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山海关以外乃非中原地区,仍属化外之地。且关外主要是以满族为主的部落聚居社会,所以山海关就成了中原与东北关外的一道边关重镇。靖难之役后朱棣由北平进入南京登基称帝。
因北方时常受到鞑靼和瓦剌的威胁,且还有北元蒙古势力的南袭,再加上北平是朱棣的兴王之地,所以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京师。
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师靠近边关重镇山海关,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间对此称为天子守国门。然而至崇祯皇帝时,明王朝内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后金势力虎视眈眈,但当时后金的军队多被挡在山海关之外。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祯皇帝至死不退,吊死煤山,民间对此事件称为君王死社稷。


吏书上有没有关于汉奸的记载,具体出自那里?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传统理念,都是要求老百姓和文臣武将们无条件地向皇帝效忠,而且不可以有质疑,有反抗,有抛弃的权力,背叛者谓之“汉奸”、谓之“奸贼”;只要战死,就能冠以忠臣之名名垂千古。这当然是不正确的。诚如顾炎武所说,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因此,所谓汉奸,...

明朝时期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怎么看待?
明朝最鼎盛的时期应该是,太祖、成祖、宣宗,明初这70余年,从明英宗开始,尤其是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无论从武备还是国力都有了大幅衰弱,最明显的就是内部由于土木堡一站明朝精英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文官势力极速抬头,导致皇权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对武将进行打压,导致明初那种,开疆扩土,建功立业的精神...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与它齐名的叧三句名言是什么?
3.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4.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5. 这人呀,不读书,不知史,枉为人呀。6. 智者,以静制动,后发制人。7. 顶天立地,是要用胯下之辱来换的。8. 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9. 贤才,国...

社稷之卫文言文翻译
对曰:“死僇。”张孟谈曰:“左司马见使于国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 君曰:“子从事。”乃许之。 张孟谈便厚以便名,纳地释事以去权尊,而耕于负亲之丘。故曰,贤人之行,明主之政也。 耕三年,韩、魏、齐、燕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曰:“西欧者知失之地,赵氏分则多十城...

孤身纵马行四方出自哪首诗
宁可战死失社稷,绝不拱手让江山 苍天不负耕耘者,大地总酬勤奋人 有限人生勤进取,无边事业可耕耘 风吹雨打知生活,苦尽甘来懂人生 重磅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他朝若是同淋雪,此生也算共白头 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 百年外滩成传奇,爱恨情仇成往事 君子千钱不计较,小人一钱恼...

瀚海寂涛的《功在社稷,旷世大儒——阳明大传》书好看吗?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塞上曲 李白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子囊伏剑文言文
子囊退兵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惜以身殉国,义薄云天,为后人所敬仰,在荆国的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其节操不只单单激励一代人臣。 原文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是真的吗?
大明无汉朝时的和亲,无大宋和满清时的赔款,割地。大明有土木之变时天子守国门,同仇敌忾抵御瓦剌,有末代崇祯帝那样为江山而死(死社稷)。南宋灭亡五十年后,元朝 统治者日益残暴黑暗,终于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参加了当时的濠州大帅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分支,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真是假,你怎么看呢?
而每个朝代在后世也有着不一样的评价,诸如汉朝是“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对于汉朝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而明朝的评价呢,相信大家很熟悉,那便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当然汉朝的评价出自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先生,意思历朝历代都是国弱而亡,而唯独汉朝灭亡时依旧...

文言文_汉王高煦
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 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雒阳。 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今项羽放杀义帝於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 悉发...

五常市18276083030: 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
连钧知柏: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这是当年东汉大将马援在战场上的豪言壮语.马革裹尸就源出于此.这个词常在参军时被用来形容英勇作战,献身疆场的大无畏精神,就是说死有什么可怕的,大不了尸体用一张马皮卷起来运回故乡去罢了.

五常市18276083030: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出自孙子兵法哪篇 -
连钧知柏: “攻城为下”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是这样说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心为上”没有出现在孙子兵法中,这是三国时马谡给诸葛亮南伐时提出的建议:“用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他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果然达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

五常市18276083030: 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 来自哪本书 -
连钧知柏: 1.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出自《管子·牧民》(原文:“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2.“四维不彰,国乃灭亡”出自《史记·管仲列传》(原文:原文: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五常市18276083030: 人不可相貌海水不可斗量出自孔子的哪本书? -
连钧知柏: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摘自《醒世恒言·卷三》. 出处:《西游记》:第一十一回:“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爱丰姿者,如何捉得妖贼也?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意思是不可以以貌取人,就像海水一样是不可以数的.相:估量,评价.

五常市18276083030: 成语'指桑骂槐'出自哪个故事 -
连钧知柏: “指桑骂槐”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本意是指间接地训诫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谋略.此计还引申为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指桑”而“骂槐”,向对手施加舆论压力以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则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

五常市18276083030: 《自相矛盾》选自哪? -
连钧知柏: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语出《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来讽刺哪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五常市18276083030: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什么 -
连钧知柏: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

五常市18276083030: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话的出处? -
连钧知柏: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出自《论语·颜渊》. 《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指,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

五常市18276083030: 拔苗助长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连钧知柏: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原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

五常市18276083030: 我问一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这句话是出自哪位大师之口? -
连钧知柏: 这句话是出自《增广贤文》 ,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简介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