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轻诺必寡信,这几句格言分别给了你什么启示?

作者&投稿:凌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自己不愿承受的事,推己及人,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原文:
《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立即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扩展资料:
1、《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2、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3、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百度百科-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凡事应懂得换位思考,为人处世应大方得体,如若别人那么对你,你会感觉不舒服,同理,你也不可以那样对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10 [唐]韩愈 弓箭围狐兔《县斋有怀》11 [唐]张籍 还将弓箭行《送李骑曹灵州归觐》 将军弓箭不离身《寄宋景》...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一《周易》是哪一类的名言警句?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句话出自《周易》,不是孟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出自《周易》六十四卦当中的第四十二卦,它的原文是说,“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说的其实就是做人修身的道理:我们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更好的人,怎么样做一个更好的公民?那就是要看见自己不如别人的...

名言见善则迁,见过则改.此言出自哪里?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该句出自《周易·益·象》中。这句话的意思可解释为:看见善事就做善事,有了过错就改掉。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首句诗的名字叫什么?
不是诗歌,出自《易传·象传下·益》。全文: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或益之,自外来也。益用凶事,固有之也。告公从,以益志也。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简介:《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是...

见善则迁后面一句是什么?什么是谓过矣。改过不吝后面一句是什么?_百度...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卫灵公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是过错的意思,是字在这里做代词,是“此,这”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知道过错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啊.;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改过不吝”最早见于《尚书》,“从善如流”出于《左传》。苏轼把这两条古训合而为一,在《上...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过而不是谓矣。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过不...
看见好的善的,就向人家学习。自己有过错就改正。人无完人,是人都会犯错,发现自己犯了错误,立刻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改正自己的错误,从不吝惜,有错立改,听从好的建议,像流水一样,立刻照着去做。

什么则迁,什么则改出自什么?什么则喜什么则拜善莫大焉的前面是什么...
见善则迁,有错则改,闻过则喜,闻善则拜,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化用了《孟子》公孙丑下中的话: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译文: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那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活,就拜。伟大的...

如何做到有过则改?
1、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出处:战国·孔子后学《易传·象传下·益》解释:见了善行就追随,有了过错就改正。2、改过不吝,从善如流。出处:宋·苏轼《上皇帝书》解释:改正错误毫不吝惜,听从善言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迅速自然。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处:先秦·左丘明《晋灵公不...

用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造句
用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造句如下:1、在我们的公司,我们一直遵循着“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原则来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2、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我们始终相信“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管理理念,帮助员工不断进步。3、我们的团队遵循“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方针,奖励那些表现出色的成员并及时纠正他们...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虞翻曰:君子,谓乾也。上之三,离为见。乾为善,坤为过。坤三进之乾四,故“见善则迁”。乾上之坤初,改坤之过。体复象,复以自知,故“有过则改”也。《象辞》说:本卦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风雷激荡,是益卦的卦...

见善则谦,有善则改是左转里的一句话吗
见善则谦,有善则改,不是左传里的一句话,而是出自《易经》,原文是: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有修养的人看到善行就效仿,有了过错就改正。

西塞山区15987444874: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意思 -
翟奋欧贝: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意思是:看见比自己好的人,就赶快向其学习;有了过错,就抓紧改正.在这里,“善”的意思为:好、美好;“则”的意思是:就;“迁”的意思:转变;“过”的意思是:过错、错误;“改”的意思是:改正.另外,“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出自《易传·象传下·益》,原句为:“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西塞山区15987444874: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什么意思 -
翟奋欧贝: 这句话是 《益卦》中的话,它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向好的学习,有了过错就要改正.

西塞山区15987444874: 谁能解释“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句话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
翟奋欧贝:[答案] 古人讲“改过迁善”,意思就是改正错误,变成好的,指去恶就善. 深入《易》理来解释,那么《周易》上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人也说“人而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不为善,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所以《...

西塞山区15987444874: 谁能解释“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句话 -
翟奋欧贝: 古人讲“改过迁善”,意思就是改正错误,变成好的,指去恶就善. 深入《易》理来解释,那么《周易》上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人也说“人而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不为善,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所以《周易》就教人改过迁善,这样才能趋吉避凶.但是现代人有很多所谓的“现代观念”,不知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所以善恶标准要向儒释道三家的善恶标准来看. 建议楼主去看《了凡四训》和蔡礼旭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里面讲的清楚明白.

西塞山区15987444874: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意思是什么
翟奋欧贝: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是指君子因此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倾心追随,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迅速改正.出自《周易·益》象传,原文:“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向着真善美的方向不断迈进,当然是对个人素质的不断提升;有了过错就能立即改正,也意味着个人素质能及时摆脱下滑的危险,因而也是一种智慧的提升.所以,“迁善改过”是不断提高和增强个人素质的重要手段.

西塞山区15987444874: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是什么含义?
翟奋欧贝: 迁:依从.见到善行就依从,有了过 错就改正..指学善淦过都要迅速.这句话出自《易•益》,象曰:处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西塞山区15987444874: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解释 -
翟奋欧贝: 【出处】《周易·益·象》. 【大意】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 人不可能没有过错,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改正.唐朝时,唐太宗下令修筑洛阳宫,大臣张玄素上书说:“修筑宫室不是当务之急.隋朝营建宫室,劳民伤财.陛下役使百姓,承袭隋朝灭亡的弊端,祸乱恐怕比隋炀帝还要大.”唐太宗对这位大臣说:“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与桀、纣相比怎么样?”张玄素说:“如果不停止修建洛阳宫,恐怕也要和他们一样遭到变乱.”于是,唐太宗下令停止修建洛阳宫.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错就改,这种品质正是他开辟大唐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塞山区15987444874: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出自哪里
翟奋欧贝: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出自《周易》一书.《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西塞山区15987444874: 见善则迁,见过则政的意思 -
翟奋欧贝: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出自《周易益象》.大意是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人不可能没有过错,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改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