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书法家是哪一朝的哪一个人?

作者&投稿:徐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最早的书法家是谁。~

  中国最早的书法家是李斯。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不仅是鼎鼎大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书法家。李斯以小篆为标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他自身对小篆书法的发展也是影响极大,后代书法家都尊崇他为“小篆书法之祖”。李斯的小篆字体出神入化,结构精妙。他的笔法有力,字体结构上紧下松。整个看上去,碑文字体平稳端严,雍容典雅。李斯的书法可以说是历代书法的魁首,他是我国最早的大书法家。

  李斯的《泰山石刻》是秦篆保留至今的惟一真迹,也是李斯惟一传世的书迹,其余的都是后人临摹,虽不及原著精妙,却也能表现一二。《泰山石刻》的篆书,也成了后世小篆字体的楷模。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历代书法家(秦汉)--李斯

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历代书法家(东晋)--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世称欧阳率更。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虞世南说他 “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

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
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东方朔画赞》《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祭侄文稿》《 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 《颜家庙碑》《 争座位稿 自书告身 》等皆为其名作。
《祭侄文稿》颜真卿行书墨迹。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 耀县)人。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象刀切一样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欧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 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

历代书法家(宋)--黄庭坚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

历代书法家(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书法萧散简远,深得晋宋间人用笔之妙,常为土大大所仿效。 《椤严经旨要》卷,纸本,纵29.9厘米,正书,凡二接,经文计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椤严经》唐般刺蜜帝译。十卷。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此卷,于正书中间有行书,淡墨疾书,笔画清劲,虽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并无缭乱之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历代书法家(宋)--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 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作。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历代书法家(宋)--赵孟頫

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历代书法家(明)--唐寅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俯,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故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

历代书法家(清)--邓石如

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隶书则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比较而言,他的行草书不如篆隶功力深厚,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这里不再赘述。邓石如的篆刻艺术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留在古代篆刻里再和你一起探讨。

历代书法家(清)--吴昌硕

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浙江安吉人。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揉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历代书法家(近代)--李叔同

李叔同,弘一大师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笔名和别号甚多,达250多个。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是我国著名的书画篆刻家、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诗人、学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二十世纪中国十大书画家之一,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其把诸多科门类集归一身,登峰造极,在中国五千 年的历史长河中是空前绝后的,并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是中国绚丽至 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更是一位旷世奇才,享誉世界。
李叔同自幼聪颖过人,五岁时丧父,从其母王氏习诵名诗格言。十岁时始读经史诸籍,后从 唐静岩、赵幼梅学诗词、书画 和篆刻。
李叔同先生的书法早已享誉近代中国书坛,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的一幅 字为无尚荣耀。李叔同书法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出家前,第二时期出家后.

根据历史考证,我国首位有文字记载的书法家就是——李斯。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朝丞相。由于他的执政功绩卓著,被后人誉为“千古一相”。李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于战国末年辗转进入秦国,由于他的才华过人以及自身不懈地努力,使其仕途之路为之坦荡。李斯初入秦时为秦相国吕不韦舍人,后被秦始皇任用为客卿、廷尉,最后官至宰相之高位。
李斯在我国文字通用领域里作出过关键的贡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杰出人物。
在秦始皇灭各诸侯之国,完成统一中国建立秦朝霸业之初,丞相李斯就向他提出了在全国实行“书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的建议。
秦朝统一前,由于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所以形成了 “语言异声”,“ 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这给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带来很大的困难。秦始皇一直打算用一套标准的通用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这样既便利文字交流,也有利于统治和管理整个国家。
所以当李斯向他提出统一使用标准文字时,秦始皇便立即答应,而且指定由李斯全盘负责这项任务。李斯于是将过去流传的史籀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易写易认,形体整齐结构美观的新型文字体系,这一套文字被称为“秦篆”。
当这项浩大的造字工程圆满完工后,李斯便将新字体上奏给秦始皇审视,秦始皇看后非常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臣民使用,而过去各诸侯国流行的异体字则立即予以禁用。
这次文字改革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从这点上说,李斯不光是在书法的艺术探索上有着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使得文字的书写功能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实际需求。
作为全国首次统一使用的文字小篆,不但具有纯粹的实用功能,同时还兼备了书法的艺术之美,是一种“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早期文字书体,这字体的产生使得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高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了具体推动新字体在全国的普及应用,李斯与赵高,胡毋敬三人用小篆分别作了《仓颉篇》,《爰历篇》以及《博学篇》三部书作为学童的识字课本,这既有教学普及的作用,又可供国人学习临摹。
作为秦国宰相,李斯以自己的权利职能在全国推行了小篆统一文字的实施制度。而作为书法家,他对小篆书法的艺术发展也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所以后人尊崇他为“小篆书法之祖”,这实在是名有所归。
李斯的小篆字体有着巧夺天工之意境,观之让人产生一种出神入化的感受。他的笔法沉着有力,字体结构精妙严谨,平稳端严。书风雍容典雅,线条圆润且遒劲。而其上紧下松的字体特点也符合书法艺术的美观规律。
由于年代久远,李斯传世的书法真迹极为罕见,仅存的作品就是著名的《泰山刻石》,《琅牙台刻石》及《峄山刻石》等。这些石刻书法作品已成为了后世小篆字体研习临摹的楷模。

早期,文字只体现“记录”功能,还不涉及审美。通过考古,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正式文字是甲骨文,活跃阶段主要为商代中晚期。甲骨文不再单纯地记录,刻写者开始关注字体的结构、章法等书法要素,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代表作是《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随后,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日臻成熟,官方开始在钟、鼎等礼器上浇注文字,这就是钟鼎文,一般称为“金文”,活跃阶段主要为西周时期。代表金文书法最高水平的文物是西周时期的《散氏盘》,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甲骨文和金文的精品书作,一直为后代不少人所临摹学习,但历史并没有留下创作这些精品书作的书家姓名。
到了西周晚期,周宣王有一个史官籀,人们称他为史籀,史籀书写的文字很漂亮,具备很高的审美艺术,因此后人把史籀创造的书写风格叫作“籀文”,相当于今天的“颜体、赵体”等称谓。可以说,史籀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书法家。因为历史久远,大部分籀文作品均已散轶,唯一留存至今的是石鼓文,就是用籀文在十个石鼓上刻字,也是被发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
石鼓文最早被发现是在唐初,后来中晚唐诗人韦应物和大文学家韩愈都为石鼓文写过赞歌,只是唐人缺乏考古知识,错认为石鼓文是记录西周周宣王时期的事情。今人经过考古技术证实:石鼓文是秦国时期产物。具体秦国哪个王时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十只石鼓,每只石鼓四周刻写着四言古诗,总共718个字。风雨侵蚀,时代斑驳,目前十个鼓四周只留下270多个字。但由于唐以来书法界对石鼓文的拓承、记载,目前石鼓文字帖有500多字可供今人临摹。石鼓文温润端庄,古朴苍厚,章法浑然,唐代书论家张怀瓘在《书断》里赞曰: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
石鼓文在后代引发了广泛而狂热的考古研究和临摹创作,宋代欧阳修、梅尧臣、苏轼,元代的张养浩,明代的李东阳、董其昌、杨慎、顾炎武,清朝人更多,不一一列举了。后人临习石鼓文,造诣最高的当属清末民国的吴昌硕。缶翁(吴昌硕的别号)以石鼓文入印,开创了西泠印派。
石鼓文辗转千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馆,号称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北京国子监藏有仿品。
在石鼓文被世人奉为瑰宝之时,有人可否想过,这一切都是出自西周一个叫史籀的人,他才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书法家,李斯只能算第二位。王羲之因为行书成就而被尊为“书圣”,史籀开创了籀文,当之无愧堪称“书祖”。

西周晚期,周宣王有一个史官籀叫史籀,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书法家。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有很多。
一般而言,能够确切验证某件书法作品的作者是谁,才能断定书法家的存在。比如《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被认为是秦朝丞相李斯所写,从这个角度来说,李斯算是书法第一人。
从艺术的角度,也有人认为东汉皇帝汉章帝是“章草”的创始人,是作为一种艺术性字体的开创者,所以也有人认为汉章帝是第一位书法家。
从理论的角度,第一人则是东汉的蔡邕,他就是蔡文姬的父亲。蔡邕第一次提出了书法的理论,被后人称为书论,共有《篆势》、《隶势》、《笔论》、《九势》四篇文章,分别讲述了书法写作的技巧和特点。

应该是李斯。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曾为秦统一全国文字。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母敬作《博学篇》,以大篆为基础,经过省减,成为小篆。
李斯被后代书法家尊崇为小篆书法之祖和秦汉书法家之首。他的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和《琅牙台刻石》等。


孟子是第1个受宫刑的文人吗?
因此孟轲是没有遭受宫刑的,大家不要误以为是孟轲遭受了宫刑,真正遭受宫刑的是另一位“孟子”,他生活在西周时期,是周幽王时期的巷伯(官职),也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惨遭宫刑的文人。巷伯是一个官名,也就是后来的司礼大太监,类如李莲英一样的官职。周幽王时期的巷伯孟子是一个十分出名的文人,他...

西汉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名字的和亲公主是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为汉匈交好立下的功绩千古流传,然而,中国历史典籍第一位记载了姓名和史实的汉族和亲公主刘细君,其生平事迹却鲜有人知。王昭君与匈奴和亲是在公元前33年,而刘细君远嫁乌孙国和亲是在公元前105年,比王昭君早了整整72年。王昭君的和亲实际上是刘细君和亲的余波和遗...

历史上首位“垂帘听政”的女性是谁?她做过哪些有名的事情呢?
她就是吕后,汉高祖刘邦的原配妻子吕雉。她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皇太后,同时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以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她更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那历史记载中她做过哪些有名的事情呢?一、助刘盈夺帝 刘邦曾因以刘盈仁弱“不类我”而改立戚夫人的儿子——称心...

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第一个皇后是谁?
秦朝是一个很短命的王朝,秦始皇和胡亥都还没来得及立皇后。汉承秦制,刘邦取代秦朝建立大汉王朝后也采取了“皇帝”这一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而刘邦的原配夫人吕雉被册封为皇后,所以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就是吕雉。吕雉在汉高祖刘邦还是一个小亭长的时候就已经嫁给了他,并且一直跟随着刘邦的身后...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大禹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大禹 帝尧时,中原洪水为灾,百姓愁苦不堪。鲧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时间,洪水未平。舜巡视天下,发现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一点成绩也没有,最后在羽山将其处死。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禹接受任务以后,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

古代有许多英雄豪杰,这些英雄豪杰主要是男的,古代第一位女将军是谁?
在古代中国,有许多英雄。这些英雄主要是男性,但也有一些女性。比如大部分将领都是男性,但也有少部分女性将领,她们同样骁勇善战,智慧过人,武力高强,神勇无比。那么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是谁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古代第一位女将军 1、商朝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她就是傅昊。关于...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是谁啊???
是许穆夫人。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年—?),姬姓,卫公子顽(卫昭伯)和宣姜的女儿。出生于春秋时期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她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最早的爱国女诗人,其诗作在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她才是史上第一位女帝,比武则天还早37年,被百姓拥为“女神”,她是谁...
比武则天称帝还早37年的女皇帝是陈硕真。提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许多人可能都会想到武则天,但实际上,中国第一位以女子身份称帝的,不是武则天,而是一位叫做陈硕真的女子。陈硕真在永徽四年(653年)称帝,比武则天还要早三十七年。与武则天相比,陈硕真的人生坎坷的多。陈硕真自幼父母双亡,她带...

中国历史上的真正出现的第一位英雄,他生活的时代很早,他是谁?_百度知 ...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女性英雄,你能想到的是历史上清楚记载的女性英雄,也就是如穆桂英和花木兰。然而,追溯谁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英雄,大多数人估计都不知道了吧。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商朝,当时她是武丁国王的王后,她为商王武丁前后战斗了90次。在外表上没有输给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在地位上...

中国古代第一位“女医生”是谁?她有着怎样的经历?
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医生是谁呢?她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呢?《史记·酷吏列传》就对一个女医生有记载:“义纵者,河东人也。纵有姐姁,以医幸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这句话中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义纵的姐姐义姁,她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专门替汉武帝之母王太后治病,她就是我国历史上...

合山市13623379035: 书法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 -
纳周腰痛: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书法开始与秦代 可以从下面看出来: 李斯是我国秦代的政治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书法家.秦统一天下后,李斯升任丞相.当时社会的文字是很混乱的,于是李斯以小篆为标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李斯对小篆书法的发展影响极大,后代书法家都尊崇他为“小篆书法之祖”.李斯的小篆字体出神入化,结构精妙.传世的李斯书迹只有《泰山石刻》.李斯的笔法有力,字体结构上紧下松.整个看上去,碑文字体平稳端严,雍容典雅.《泰山石刻》的篆书,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小篆字体的楷模.李斯的《泰山石刻》是秦篆保留至今的惟一真迹.李斯的书法可以说是历代书法的魁首,他是我国最早的大书法家

合山市13623379035: 中国古代书法大家最早是谁? -
纳周腰痛: 李斯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书法家.李斯被称为小篆的鼻祖.《书断》论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斯虽草创,遂造其极.”其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等.

合山市13623379035: 中国书法的一统是在哪个朝代? -
纳周腰痛: 书法最早起源于秦代.李斯是我国秦代的政治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书法家.秦统一天下后,李斯升任丞相.当时社会的文字是很混乱的,于是李斯以小篆为标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李斯对小篆书法的发展影响极大,后代书法家都尊崇他为“小篆书法之祖”.李斯的小篆字体出神入化,结构精妙.传世的李斯书迹只有《泰山石刻》.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合山市13623379035: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书法家”的是谁 -
纳周腰痛: 应该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秦统一文字为小篆,而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合山市13623379035: 中国最早的书法家是谁? -
纳周腰痛: 世人都知道卫夫人(272-349年)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之师最早的文字记载,见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晋中书院(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卫夫人出自河东安邑卫氏.卫氏书门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三国曹魏的卫觊,他...

合山市13623379035: 历史上第一个可以叫得出名的书法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 -
纳周腰痛: 《秦公簋》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但无作者记载. 《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因此,李斯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以叫得出名的书法家(也名副其实是),其代表作如上.

合山市13623379035: 第一位因写书法而成名的人是 -
纳周腰痛: 李斯(?—公元前208年)楚上蔡人,系荀卿的弟子,入秦后为吕不韦门客,历任客卿、廷尉,秦始皇嬴政建立秦王朝后,出任丞相.后被赵高诬陷,被腰斩于咸阳.在书法史上,李斯属于第一位有作品流传的书法家,晋卫恒《四体书势》说:...

合山市13623379035: 所有历代书法家名字(不要作品) -
纳周腰痛: 历代书法家(秦汉)--李斯 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

合山市13623379035: 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与作品流传的书法家 -
纳周腰痛: 从逻辑学的观点来看“第一位”、“有名”、“有作品流传”是和的关系.根据我现在的了解,是秦丞相李斯.经典作品小篆,在泰山石刻中可见.广义的书法作品是指用毛笔书写的,毛笔是秦国将军蒙田发明的.《四库全书》子部有专门的书画方面的记载,其中有“书品”的论述,有上、中、下九品,似乎第一和第一位不是历史先后顺.唐孙过庭《书谱》中所写“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历代书家尊称王羲之书圣是不争的事实,其作品很多,其中《兰亭序》已失传,现在存的有《快雪时晴贴》、《圣教序》等.以上供参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