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作者&投稿:恭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出处: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析: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至天宝四载(公元745年)。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在这两次漫游里,他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内涵,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这时唐王朝还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他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他在这时期写的诗,根据他自己的叙述,可能已有数百首,不过只有二十几首流传下来,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其中虽有像《望岳》那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还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第二时期,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十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变了他在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优良政风,一任宰相贪污骄横,边将穷兵黩武,自己则在宫中寻欢作乐。人民受到的租税与征役的残酷剥削日益加剧。杜甫“尝困于衣食”,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同时,他结交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也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他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的诗中得到反映。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开始给当时的诗歌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表达方法。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视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社会上尖锐的矛盾,又描绘了“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的家庭景况,这是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覆灭。这时期流传下来的诗约一百余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都是五言、七言古体诗。

第三时期,从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杜甫这时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杜甫陷落叛军之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两处都全军覆没的消息,满腔悲愤,写出《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八月,他回到家乡探视妻子,完成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的长诗《北征》,描绘了旅途上凄凉的惨景和家境的贫穷,表达了对于当前局势的意见。

同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肃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这时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杜甫回到华州,已是初夏。这时关辅大饥,朝廷内李辅国专权,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毅然弃官,西去秦州。在秦州不满四月,又在初冬赴同谷,在同谷停留一月,走上艰难的蜀道,于年底到达成都。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上,朝廷对内丧失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制不住蕃族的入侵;经济上,由于连年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农村一片萧条,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反而有增无减,造成人口锐减,生产力降低。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取道荒凉的洛阳道、寄居秦州、艰难入蜀,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悬殊。这样的生活经历比长安时期要丰富得多,也艰苦得多,因此产生的诗歌多种多样,流传下来的有二百余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第四时期,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在荆、湘三年。杜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五年,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像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上元二年末,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过杜甫不少帮助。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七月,严武 *** 入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在成都叛变,杜甫流亡到梓州、阆州。

宝应二年春,延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以为有希望回到洛阳,脱口唱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迸发出内心的欢悦,这是杜甫生平最快乐的一首高歌。但快乐只是昙花一现,国内混乱的局面尚未澄清,西方的吐蕃又大举入侵,十月间一度攻陷长安,杜甫对此表示无限的关切:“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早花》)。他写出许多首诗,陈述他的政治思想。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在成都节度使幕府中住了几个月,因不惯于幕府生活,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后严武允许了他的请求。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突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结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个阶段。

杜甫于九月到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直到次年暮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满两年,创作十分丰富,成诗四百余篇,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二。诗中歌咏了夔州穷苦的劳动人民,描绘了这里险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动乱和对于长安、洛阳的思念,怀友忆旧之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等不断缠绕着他。

因为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杜甫在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起程出峡。三月到江陵。他本想北归洛阳,又因河南兵乱,交通阻隔,不能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数月,在年底到达岳阳,写出生动地反映湖南人民疾苦的《岁晏行》。

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居无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他逝世前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四十三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将其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杜甫在这十一年内,写诗一千余首,占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十三,大部分是近体诗——绝句和律诗,还有长篇排律。

杜甫把诗看做是他终生的事业,认为“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他从7岁学诗,直到死亡前夕,没有停止过写诗;他从安史之乱起,至抵达成都前,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写出的诗歌思想内容最为深刻;他在夔州身体衰弱多病,写作的数量最为众多。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充满爱国、爱人民的政治热情,在艺术技巧上也狠下功夫,“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新诗改罢长自吟”(《解闷十二首》之七),说明他创作的严肃态度。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和《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他继承优良传统、评骘古今诗人的主张。

总的说来,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四十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都对杜甫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二百首,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杜诗的影响所及,不仅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具有重大教育意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下一句: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出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什么意思
1、意思: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朝代】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_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

广厦千万间寒士俱欢颜什么意思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
原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古诗的意思是:怎么样才能得到这如此宽敞的房屋呀,这样就能让天底下贫寒的文人墨客喜笑颜开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自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什么意思谁用简单文...
意思: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出处: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节选: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什么意思?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2、注释:①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②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

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什么意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2、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让他们开心,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忘我为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宽广的胸襟!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怎么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为普天下的贫寒之士遮风挡雨,风雨吹不动,安稳如泰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出处该句出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如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如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屁天下寒式具欢言,是什么意思
不仅茅屋被秋风吹破,而且又遭逢连阴雨。作者由自己的贫穷想到了天下读书人的贫穷,所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感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能够得到千万间房屋,让天下贫寒的读书人都能够有地方住,那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这两句诗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远大理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下一句是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这句话出自唐朝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 【朝代】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

官渡区18954215777: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什么意思顺便问一下出自哪里,原文是什么? -
沃士埃美:[答案]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出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

官渡区18954215777: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很深刻含义是什么? -
沃士埃美:[答案]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

官渡区18954215777: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翻译成现代汉语! -
沃士埃美:[答案] 如何才能够拥有那宽观的房子千万间,让天底下那些贫穷的人不再受冻,大风大雨也无所畏惧.

官渡区18954215777: 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沉含义 -
沃士埃美:[答案] 诗人要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忘我为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宽广的胸襟!

官渡区18954215777: 怎么理解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沃士埃美:[答案]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

官渡区18954215777: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本句赏析 -
沃士埃美:[答案]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

官渡区18954215777: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全诗是什么 -
沃士埃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官渡区18954215777: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沃士埃美:[答案] 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自己如此落魄的情况下 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 而是天下如此之多的很自己情况相通的人 希望他们有一间可以遮风挡雨的 遮蔽之所

官渡区18954215777: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地寒士俱欢颜赏析 -
沃士埃美:[答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高楼大厦,让普天下贫寒的人们都得到庇护,个个欢乐开怀;无论风雨如何吹打,房屋都安稳如山!这几句推己及人,想到百姓的困苦,提出使贫寒者“俱欢...

官渡区18954215777: 怎样理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
沃士埃美:[答案] 何时才能有结实的大房子无数,可以让天下所有穷苦人都住进去开心呢? 这个是他自己房子漏雨,又冷又凄苦,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想到天下的穷苦人,所以特别高尚,所以流传百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