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奸论》苏洵?原文注释及译文

作者&投稿:贡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辩奸论》(苏洵)

  原文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注释

  ①静者:指能够冷静地观察周围事物而做出合理结论的贤人。[1]

  ②天地阴阳之事:指自然现象。古人认为自然界有阴阳二气,二气交互发生作用,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自然变化。[1]

  ③贤者:旧说以为是影射欧阳修。据史书记载,曾巩曾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文章,欧阳修大加赞赏,并帮助王安石考取了进士。[1]

  ④山巨源:山涛(205—283),字巨源,晋初人,任吏部尚书,为当时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喜好评论人物,对王衍的评价不高。王衍(256—311):字夷甫,晋初人,任尚书令、太尉。衍有盛才,常自比子贡。当时晋室诸王擅权,他周旋于诸王间,唯求自全之计,后死于战乱之中。[1]

  ⑤郭汾阳:即郭子仪(697—781),唐华州(今属陕西)人,累官至太尉、中书令,曾平定安史之乱,破吐蕃,以一身系国家安危者二十年,后封为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卢杞:字子良,唐滑州(今河南滑县一带)人,唐德宗时任宰相,搜刮民财,排斥异己。杞相貌丑陋,好口辩。后被贬职死于外地。[1]

  ⑥忮(zhì):嫉恨。[1]

  ⑦惠帝:晋惠帝(290—306在位),晋开国君主司马炎之子,以痴呆闻名。他在位时不理朝政,大权旁落,终导致“八王之乱”,晋室随之衰败。

  ⑧眩(xuàn):通“炫”,惑乱。[1]

  ⑨德宗:唐德宗(780—805在位),唐代晚期的庸君,他削去郭子仪的兵权,重用卢杞,导致朝政紊乱。

  译文

  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从前山涛见到王衍,说:“日后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说:“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要被杀光了!”从今天来说,其中的道理固然可以预见一些。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不论是容貌还是谈吐,固然有有利于欺世盗名的条件,然而他不妒忌、不贪污,追随大流。假如晋朝不是惠帝当政,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个王衍,又怎么能扰乱天下呢?象卢杞那样的奸臣,固然足以使国家败亡,然而此人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打动别人,言谈不足以影响社会,如果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又怎能受到重用呢?从这一点来说,山涛和郭子仪对王衍和卢杞的预料,也或许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

  现在有人嘴里吟诵着孔子和老子的话,身体力行伯夷、叔齐的清高行为,收罗了一批追求名声的读书人和郁郁不得志的人,相互勾结制造舆论,私下里互相标榜,自以为是颜回、孟子再世,但实际上阴险凶狠,与一般的人志趣不同。这真是把王衍、卢杞集合于一身了,他酿成的灾祸难道能够说得完吗?

  脸上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却不是这样,他穿着罪犯的衣服,吃猪狗般的食物,头发象囚犯,面孔象家里死了人,却大谈《诗》、《书》,这难道合乎情理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这个人借助最崇高的名声,来掩盖还没有暴露的祸患,虽然有愿意治理好国家的皇帝,和敬重贤才的宰相,还是会推举、任用这个人的.。这样,他是天下的祸患就必定无疑了,而决非仅仅王衍、卢杞等人可比。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显赫的功勋。”假如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说错了,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谁又能够知道灾祸会达到这种地步呢?不然的话,天下将蒙受他的祸害,而我也将获得有远见的名声,那可就太可悲了!

  字词解释

  ①忮(zhi):忌恨②慝(te):邪恶

  作品背景

  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保守派为打击王安石,传出了这篇文章,并署名为已死去的苏洵,借以闲适作者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见微知著”,预见到他得志必为奸。《辨奸论》是否是苏洵所作,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文章先抬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万事均可“见微而知著”,预测规律,作为理论基础。然后以山巨源预见王衍、郭子仪预见卢杞为例证,类比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的行为”不近人情“,进而推导出王安石得志必为奸臣、为害国家的结论。这种以人的生活习惯和个别缺点来判断其政治品质的逻辑,是非常错误的。这种影射咒骂、攻击人身的写作手段也是非常低劣的。

  题解

  《辨奸论》作者认为,事情皆有一定的规律,只要能够仔细观察并把握规律,就能见微知著,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行为而在祸乱发生之前就发现作乱的奸臣。历来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本意暗中批判王安石,也有人认为此文并非苏洵所作,未有定论。

  《辨奸论》着重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中得出了“见微知著”的结论,给读者提出了如何识人的参考意见。这也是宋代散文中的一篇名作。《辨奸论》作者尚有争议。旧说以为是苏洵为了讥讽王安石的“不近人情”而作,后经清人考证,又定为宋人邵伯温假托苏洵之名的伪作。

  鉴赏

  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保守派为打击王安石,传出了这篇文章,并署名为已死去的苏洵,借以闲适作者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见微知著”,预见到他得志必为奸。本文是否是苏洵所作,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文章先抬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万事均可“见微而知著”,预测规律,作为理论基础。然后以山巨源预见王衍、郭子仪预见卢杞为例证,类比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的行为”不近人情“,进而推导出王安石得志必为奸臣、为害国家的结论。这种以人的生活习惯和个别缺点来判断其政治品质的逻辑,是非常错误的。这种影射咒骂、攻击人身的写作手段也是非常低劣的。


学习成语:月晕而风
月晕而风 月晕,即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现象。古人观此现象,便知将有风起,喻见微知著。此语形象描绘了通过观察细微迹象预知未来变化的智慧。近义词:础润而雨、见微知著 出处:宋·苏洵《辨奸论》。原文:“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寻苏洵《辨奸论》译文
寇准不识丁谓,而王旦识之,富弼、曾公亮不识安石,而张方平、苏洵、鲜于、李师中识之。人各有所明暗也。洵作《辨奸论》,谓安石“不近人情”,侁则以沽激,师中则以眼多白。三人决法不同而皆验。或荐宋莒公兄弟(郊、祁)可大用。昭陵曰:“大者可,小者每上殿,则廷臣无一人是者。”...

辨奸论注释译文
山涛视王衍为未来之患,郭子仪担忧卢杞将及子孙。今日看来,王衍虽然有欺世之貌,但不妒不贪,于乱世中难成大患。卢杞虽奸,然才疏学浅,若非唐德宗昏庸,亦难得重用。故山、郭之言,未必全面。有人以孔老之道,行伯夷、叔齐之高洁,聚集名利之徒,看似清高,实则阴险。此辈集王衍、卢杞之恶,其...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出处
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燥湿为天地自然之气,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以此测於几先者,固古今一致也。”亦作“月晕知风,础润知雨”。 长舆 《论莱阳民变事》:“月晕...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所表达的观点是什么,急求
宋·苏洵《辨奸论》: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见微知著”的“微”是微小的意思。但如何能见微知著而又不以偏概全呢?“微”是在此条件下的微小,即对这“微”所在的整体的影响小,要“知著”,就需一个条件,在这个条件下,原来的“微”已经由原来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转换为主要...

苏洵的《辩奸》,这个题目怎么理解?
苏洵的《辩奸论》,一作《辨奸论》或《辩奸》。经考证,是南宋邵伯温托名苏洵攻击王安石的伪作,前人早有定论。撇开这个不说,我们只看题目。“辩”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意为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韩愈写过《讳辩》,柳宗元写过《桐叶封弟辩》。《辩...

古文观止 苏洵 辨奸论里有什么成语
囚首丧面 【拼 音】qiú shǒu sàng miàn 【解 释】成语,头不梳如囚犯,脸不洗如居丧。【出 处】宋 苏洵 《辨奸论》:“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情也哉?” 蒋光慈 《少年漂泊者》九:“那囚首丧面衣衫褴褛的乞儿--他们代表世界的悲哀,人间的不幸。”参见“ 囚首垢面 ”。成语:...

“石润而雨”此句出处?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拼音yuè yūn ér fēng,chǔ rùn ér yǔ 释义 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来源 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示例 燥湿为天地自然...

月晕而风,础润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是一种古老的智慧,源自宋朝苏洵的《辨奸论》。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月球周围出现光晕时,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而础石湿润,往往是降雨的前兆。这些现象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人们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利用这些征兆来...

苏洵的代表作
《六国论》、《辨奸论》、《仲兄字文甫说》等。1、《六国论》: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论证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弊在赂秦“,通过借古讽今的方式,抨击了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他以六国灭亡的教训告诫北宋统治者,警示他们要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2、《辨奸论》:在《辨奸论》中...

开江县15956682604: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 -
罗甄富欣:[答案]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只有天下最冷静的有修养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便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周围起晕,将要刮风,屋柱石础返潮,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 (2)这真是把王衍、卢杞合成一个人了,他的祸害哪里说得完呢...

开江县15956682604: 关于水重要性的名言 -
罗甄富欣: 1、 请珍惜宝贵的生命之源--水! 2、 珍惜点滴,珍惜生命之源. 3、水是生命之源,请珍惜每一滴水. 4、当你让水白白流掉时,我们离干旱又近了一步. 5、水池边:不要让流失的水成为后人的泪. 6、水房:别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 7、别...

开江县15956682604: 见微知著什么意思 -
罗甄富欣: 只看到一点点细节就能预料到事情的发生 形容比较有逻辑头脑的人 同义词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jiàn wēi zhī zhù 〖解释〗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开江县15956682604: 月晕而风 日晕则雨出处 -
罗甄富欣: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出自苏洵辨奸论. 宋苏洵《辨2113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5261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4102之.” 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燥湿为天地自然之气,月晕而风,础润1653而雨,人以此测於几先者,固古今一致也.”亦作“月晕知风,础润知雨”. 长舆 《论莱阳版民变事》:“月晕知风,础润知雨,窃恐踵 莱阳 而起权者,祸变相寻而来未有已也.” 而日晕则雨,应当是后来演变而成的.

开江县15956682604: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是什么意思? -
罗甄富欣: : 宋·苏洵《辨奸论》: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见微知著”的“微”是微小的意思.但如何能见微知著而又不以偏概全呢?“微”是在此...

开江县15956682604: 月晕而雨 下面是什么他的全部内容是什么 -
罗甄富欣: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出自:《辨奸论》苏 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

开江县15956682604: 有描写水的成语、谚语、名言吗,分别列出来! -
罗甄富欣: 成语 拖泥带水 乐山乐水 跋山涉水 白山黑水 白水鉴心 巴山蜀水 杯水车薪 杯水粒粟 杯水舆薪 杯水之敬 杯水之谢 悲歌易水 背水一战 冰寒于水 冰清水冷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 乘高决水 出山泉水 不避水火 ...

开江县15956682604: 王安石传翻译 -
罗甄富欣: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他父亲是王益,官做到员外郎了.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看过的终身不忘.他写作文很快,刚开始的时候好像漫不经心,等到写完了,看见的人都佩服他作文写得好.他朋友曾巩把他的作文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也对他赞赏有加..........王安石还没做大官时,就已经名震京师了,他性格不喜欢华丽的东西,非常节俭,有时候衣服旧了不洗,脸脏了也不洗,世上人大多认为他贤能.四川人苏洵却一个人认为:“这样不近人情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大奸臣的.”苏洵写了《辩奸论》这篇文章来讽刺王安石,说王安石是王衍、卢杞两个人的合体.

开江县15956682604: 见到事物的一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是什么成语 -
罗甄富欣: 以微知著 yǐ wēi zhī zhù【注释】 微:微小;著:显著.从事物露出的苗头,可以推知它的发展趋向或他的实质【出处】 宋·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举例】【近义词】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微知著【反...

开江县15956682604: 重阳节的名人名言 -
罗甄富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谢新恩 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 紫菊气,飘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