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对于佛教艺术的看法

作者&投稿:羿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合理性、客观性

原始佛教系站在与一般外教全然不同的立场,考察宇宙与人生,主观与客观存在,因此,有三种特徵。第一在知性方面、有其合理性、客观性;第二在情意方面,有其伦理性、人性;第三在社会方面,有其世界性、普遍性、开放性。现依此特徵加以简介。

本来印度的宗教,是比其他地域的普通宗教,较为理智而以理论化为其特徵。世界一般的许多宗教,唯有信仰、戒律、仪礼的实践,而缺乏理论上的说明。然而在印度,不管任何哲学,皆以具有宗教意义之解脱苦恼为其最终目的,故所有宗教,均以其信仰实践之基础理论。不过,在这些理论中,有徒成为形而上学,而在实际上不能成为信仰理论的,亦有其理论不合理的,更有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等等,欠缺合理性与客观性的成分不少。反之,原始佛教排斥形而上学,只阐明有关世界人生现象之存在,而加以极合理、客观的考察。其理论中心即是所谓的“缘起论”。同时,成为缘起论之基础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与加上[一切皆苦]之四法印,以及缘起论之另一形态——四谛说,亦被视为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三法印、四法印

三法印之「法印」,是「佛法的标记」、「佛教的证据」之意。若具备「诸法无常」等三或四种条件,即证明其说为真正之佛教。中国佛教之采用三法印为判定经典真伪的标准,其理由即在于此。在日本,传说是弘法大师所作的名歌「伊吕波歌」,亦是敍述三法印思想的歌。因此,若理解三法印或四法印,即可说理解了佛教的根本思想。

一、诸行无常

诸行无常,自古即在中国、日本流传。依从来的看法,无常被解为:世间一切现象,由好变坏的一种变化。譬如人死是「无常」之极例。因此无常含有悲观的、绝望的意味。外国人之中,说佛教是悲观的(pessimistic)宗教者很多,其原因不外是将佛教的无常或苦,只向单方面去了解的缘故。

实际上,无常不仅是由好变坏的变化,亦指由坏变好的变化。世间的现象不是固定的,因此富者并非永远是富者,愚者亦非永远为愚者。富者变为贫者乃是常事,愚者若努力亦能成为贤者。因为世事是无常,所以才能使我们脱离不满的现状,我们修养努力才有代价。若贫者.愚者永远是贫者、愚者,则世间既无光明,亦无希望了。因为是无常,所以有光明,亦有希望和期待。

若作如此想,则无常是实际的真理。盖现象界无一不变化,而且是不断地变化,这是今日的自然科学也承认的事实。我们的精神作用,没有瞬息的静止,这是明显可察知的。但一般人总以为物质都是在静止的状态。如书房的桌子、书橱,昨日与今日相同,去年与今年似乎亦没变。然而,昨日之卓子与今日之桌子或可看成全同,但去年与今年之间,则可见其古旧与损坏之情形颇有差异。日积月累,积成一年,若於此可见到变化,则每一日应该也多少有些变化。此种眼睛看不见的变化,乃发生于一切的物质。依今日之物理学来说,一切构成物质之要素——元素或化合物,系由原子而成,此原子自成一个如同太阳系的关系,而以原子核为中心,有中子与许多电子,在其中作急速而有规则的运动。因此以我们的肉眼看起来似乎是绝对的静止,其实在原子中却进行着激烈的运动。不但是小宇宙的原子在运动,大宇宙的天体,亦在不断地运动。又由地球来看,地球一面自转,一面围绕太阳的周围而转,整个太阳系在运行中,刻刻变换位置。所以看似静止的物质,事实上却在多重变化、运动。因此精神、物质,凡一切现象,比之佛教所说的变化更为无常。可见诸行无常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佛教为什么以「诸行无常」为根本命题呢?这具有几种意义。第一,诸行无常是将世间视为悲观的、绝望的,而由此令人省悟世间是苦的。即经典所说的:「无常故苦」。我们在得意时,往往不反省任何事,但在失意时,就会自我反省。由於自我反省,而正确的认识事态。由於无常而感受到苦,因此启开了以前所不知的正确的眼光,於是了解了自己以及世间的缺陷,而有宗教心之萌现。此乃无常观被认为是引发宗教心的动机之所以(注一)。

第二,所谓无常,乃是世间一切万物无一是常住不变之谓,所以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财产、地位、名誊,随时都有失去或恶化的可能。如此,对世间的无常真相,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脱离对自己、亲人,或对财产、地位、名誉坚定不变的执著——我执贪爱之心。就是说,无常观使我们脱离无益的贪欲的。其最好的例子,就是伽摩尼出家的故事(注二)。

第三:由於观无常,得以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因而有精进努力的决心。吾人都有今日不知明日的生命。故今日之事必须今日作完。不愿拖延至明日。明日自有明日事,若今日应作之事拖延至明日,则不论工作或善事,皆无一能完成。今日、现在只有一次而已,绝无法复返,故古人常言「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之无常观,是为使吾人珍惜此种一去不复返的时刻,而精进努力的。由此吾人会重视时时刻刻之刹那,同时每一刹那亦被充实。我们的人生是刹那的累积,亦可以说除了现在的一刹那之外没有人生,所以我们应继续刹那的努力。释尊最后的遗诫说:「诸行实无常,汝等勿放逸,一心努力吧!」(vayadhammāsankhārā appamādena sampādetha)亦正是此意。关於行者由於无常观,爱惜光阴,时刻努力事,在[中阿含经]中,有一首著名的「贤者一宿偈」


东晋佛教的佛教艺术
在这时期,造像艺术也勃兴了。著名的作品,有道安在襄阳檀溪寺铸造的丈六释迦金像,竺道邻在山阴昌原寺铸造的无量寿像,竺道壹在山阴嘉祥寺铸造的金牒千像,支慧护在吴郡绍灵寺铸造的丈六释迦金像,特别是处士戴逵和他的次子戴颙在山阴灵宝寺制作的弥陀及夹侍二菩萨木像、在招隐寺制作的五夹纻像和在...

佛教对中国的文化有什么影响?
”这般议论,正是深契佛家禅观之旨,可见佛理与书道实多有相通之处。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人们知道,古印度的佛教佛教艺术主要就是石窟壁画和雕塑,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和阿旃陀(在今印度德干高原)石窟艺术为代表,均为公元前一世纪的作品,前者以雕塑著称,...

佛教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三、对艺术界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艺术之影飨,可分四点说明:1、建筑的弘伟 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

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空前绝后,显示了非同凡响的宏伟气势、大同作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佛教艺术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被称为平城模式的艺术风格(大同古称平城),对当时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隋唐 印度佛教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无论在思想上和经济上都为隋唐时期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创造了条件。隋文帝...

佛教与中国历史
故使禅宗成为似宗教而非宗教,似哲学而非哲学,似艺术而非艺术。这不但对佛教具有革命性,对各个欲得解脱的人们创造了一个历史上举世全无的特殊思想体系。 有的学者把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甚至认为禅宗的优点,在儒学内部本来就有,而儒学的思想,有的部分为禅宗所无。其实不然,禅宗许多特点都带有儒学或道家等中国...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艺术有什么特点?
整体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印度犍陀罗风格和笈多艺术的影响逐渐向汉地风格转变。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云冈模式逐渐过渡到后来的“秀骨清像”风格。明显是分别受印度与汉族地区陆探微画风的不同影响。云冈模式时期,造像粗犷,气势雄浑,风格古朴,神态安静内敛,到后期的秀骨清像时期,则面相较...

佛教艺术市场走热,收藏需要注意什么?
但也可见大众对佛像的认识和关注程度正在提高,也从侧面证明了佛教艺术市场悄然走热。 ▲唐 石灰石雕佛首像(估价:200-300万美元) 佛像艺术市场走热 佛像因其久远的历史、生动的形象和精美的做工,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又因中国自汉代起就有佛教文化传入,伴随佛教本土化的发展,禅宗佛教遍及整个中国,以至于...

佛教有多少年历史
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印度佛教一般认为是汉朝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公元64年,汉明帝“汉明感梦,初传其道”。遂派使者前往西域访求佛法。

在佛教发展的早期,为何没有佛像出现?
狭义的佛像是指释迦牟尼的佛像,广义的佛像是指佛教的各种佛,例如罗汉,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佛像对于佛教信徒来说,是一种供拜的寄托更是一种宗教艺术品。在佛教的早期是不主张立佛像的,归根究底就是觉得他们的老师佛陀太高风亮节,惊为天人,世间无人可以跟他相比,所以不愿意用人的形态来展现...

佛教的兴盛时期是?
隋唐的佛教艺术,有了明显的转变,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教造像,在风格上已摆脱了以前的那种呆滞、平板的表清和神秘气氛的宠罩。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显得温和圆润、生动柔和的风格。人物造型也从南北朝时的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丽。 扩展资料 总括起来说,隋唐佛学有四种特性:一是统一...

江洲区15925309990: 简述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
象试乳酸: 随着佛教的发展,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为了适应越来越多的信仰者的要求,佛教需要大众化,于是产生了上种新的佛教派别——大乘佛教.由此把原来的佛教称为小乘佛教或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在教义上显示出与小乘...

江洲区15925309990: 什么叫做佛教艺术? -
象试乳酸: 若纯粹就大小乘佛教艺术之特性而言,则小乘佛教艺术多指印度之初期艺术与锡兰等南传佛教诸国之艺术.如前所言,其艺术主体多以佛塔为中心,其时亦有部分佛像之制作,然佛像所呈现之风貌样态乃历史性之佛陀形象;与之相对者,为呈现...

江洲区15925309990: 在我们的宇宙中 究竟有多少位佛? -
象试乳酸: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我们的宇宙中,究竟有多少位佛?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同恒河的沙粒一样,不可胜数.而原始佛教对于他方世界的佛以及娑婆世界过去、未来世佛的关注,远不如现在世的释迦牟尼佛.在同一佛世界中不...

江洲区15925309990: 上乘佛学与下乘佛学的区别是哪里? -
象试乳酸: 大乘佛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大乘着重的是佛教的大众教化作用,主张不但要自利,还要利他,利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定为目标.小乘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只能有释迦牟尼一...

江洲区15925309990: 对早期佛教的评价 -
象试乳酸: 佛教早期最大限度的保留佛陀真实教法,更贴近佛陀的意愿,何况佛陀的圣弟子们也没有完全入灭,这些众阿罗汉的见解与佛陀无异,但可悲的是现在佛教完全丧夫了佛陀的教法,一味沉迷世间世间法,不知出离,更不懂如何体证四圣谛,践行八正道?

江洲区15925309990: 原始佛教把佛教以外的各种哲学观点归纳为两种基本的观点 -- “常见”和“断见”.“常见”是婆罗门哲学的核心,认为事物中存在着一个常寸不灭的实体--梵.梵的根本特性是常性,即无限性、永恒性、不灭性、绝对性,梵实质上就是绝对的精神实在. -
象试乳酸: 常见:认为人死了以后,有生死交替,人死以后下世出生还是人,羊死以后下世出生还是羊,没有六道轮回的观念.断见:认为人死了以后,什麽都没有了,不会有下一生下一世.

江洲区15925309990: 原始佛教说阿罗汉等同佛是吗? -
象试乳酸: 阿罗汉和佛见到的法没有什么不同,佛陀住世时也自称阿罗汉. 至于果位这个东西嘛,只对于凡夫位的才存在,对于阿罗汉和佛,果位根本不存在,也无从比较. 你问的是原始佛法,原始佛法阿罗汉果就等同于现在佛果.至于菩萨阶位嘛,那不是原始佛法,后来大众部佛教才有的果位,原始佛法不存在有这样一种果位. 大乘地区这边法师评判,多数法师认为南传阿罗汉果等同于北传的十地菩萨,还没有究竟证到佛果,但南传的法师不认同这种说法,认为南传的阿罗汉果,就是北传的佛果,甚至认为北传的佛果还没有究竟证道四果罗汉. 其实吧,在哪边就以哪边的教法,入乡随俗,一比较的话,就入了争端.

江洲区15925309990: 佛教的创世观是什么. -
象试乳酸: 早期佛教只关注生老病死,本身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的意思是觉悟者,佛教后来的创世观主要参考了印度其他文化的神话传说,尤其是婆罗门教文化.《中阿含经》、《起世经》、《大楼炭经》、《摩诃僧只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等汉译佛典(经、律、论)中,比较详细地记叙了佛教创世的神话. 原始佛教针对婆罗门教的梵天创世说,而提出了“五蕴论”.蕴亦作阴,五蕴原意为五种类别或五种积聚,原始佛教将万事万物的组成分为五种因素,称为“五蕴”或者“五阴”.佛教认为宇宙没有绝对权威的主宰者,世间一切都是有生有死,变化无常的.佛教不像基督教,认为世间是上帝创造的,而认为世界和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原素构成的.

江洲区15925309990: 请简述佛教的基本教义及阶级实质 -
象试乳酸: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诸佛教.“是诸佛教”这个就说的很清楚了,是所以佛都这样教导的.里面“自净其意”千万不要漏掉.一切贤圣的差异就在这个关键的自净其意上了.

江洲区15925309990: 佛家对音乐的看法 -
象试乳酸: 与儒家《礼记》上讲的大概相似,音乐是用来调伏人的心情的,悲伤的时候有悲伤的乐曲,但是这样的乐曲不能太悲伤,要适度,调节人们悲伤的心情,使心情恢复自然;高兴的时候也有高兴的乐曲,但是这个乐曲同样是调伏人们激动的心情的,不至于使人们兴奋到极点以至于乐极生悲. 比如现在的摇滚很容易让人激动、兴奋,以至于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而现在一些悲伤的音乐则让人在悲伤的情况下更加悲伤,甚至使人走上不归之路.这些都和佛家、儒家,我国传统的音乐观点相违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