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时期、涉及人物、主要内容/含义

作者&投稿:里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退避三舍是哪个时期、涉及人物有哪些、主要内容、含义~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 晋文公
就是晋文公为了报答楚王在他落魄时候的款待在晋楚交兵的时候主动把部队后退三舍(也有人说是故意避其锋芒)
比喻为避免冲突而向对方作出让步。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 越王勾践
勾践为了报亡国之仇睡在柴草上,天天尝苦胆,不忘耻辱,终于灭了吴国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 孙膑
战国时孙膑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比喻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指鹿为马 秦末 赵高
赵高想造反,怕群臣不听他的,就指着鹿对秦二世说这是一匹马,暗中观察大臣的举动,有异议的大臣全部处死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朝秦暮楚 战国 没有相关人物
战国时期秦国楚国相邻且实力都很强大,周边小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今天投靠秦国,明天投靠楚国
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亦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破釜沉舟 秦末 项羽
项羽带领楚国军队度过漳河后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表示要与秦军决一死战
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四面楚歌 秦末 项羽

项羽被困垓下,夜晚听闻四面八方的汉军唱着楚地的歌曲,项羽大惊,认为楚地已被汉军占领。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三顾茅庐 三国 刘备 诸葛亮
刘备为了拜会诸葛亮三次(多次)屈尊拜访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草木皆兵 东晋 谢石 谢玄
秦国入侵晋国,晋国大将谢石谢玄率兵迎战,秦军大败,看到远处山上的草木都认为是晋国的士兵而惊恐不已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投笔从戎 东汉 班超
班超胸怀大志,写字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于是出使西域,被封为侯
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累死啦!!这要是不给加分都没天理了!

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è )

解 释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灯 谜 一再让住房

英 文 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典 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英文典故:
Retreating about Thirty Miles as Condition For Peace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Duke Xian of the State of Jin Killed the crown prince Sheng because he had heard slanders about Sheng and believed them. He also sent his men to arrest Chong Er, Shen Sheng and believed them. He also sent his men to arrest Chonh Er, Shen Sheng's brother. Hearing the news, Chong Er escaped from the state of Jin, remaining a fugitive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After innumerable hardships, Chong Er arrived at the State of Chu at last. King Cheng of the State of Chu treated him with high respect as he would have treated the ruler of a state, believing that he would have a vright fuure.

One day, King Cheng of the State of Chu gave a banquet in honoudr of Chong Er. Suddenly, amid the harmonious atmosphere of drinking and talking, King Cheng of the State of Chu asked Chong Er. "How will you repay me when you return to the State of Jin and become its ruler one day?" After thinking for a moment, Chong Er said, "You have plenty of beauties and attendants as well as jewelry and silk cloth, and the state of Chu abounds in rare brides and animals. What treasure can the State of Jin boast having to present to your majesty?" King Cheng of the State of Chu said, "You are too modest. Nevertheless, you still have to show your gratitude to me in one way or another, I presume?" Smiling, Chong Er answered, "If I should be fortunate enouge to return to the State of Jin and become its ruler, the State of Jin would be friendly to the State of Chu. If, one day, there should be a war between the two states, I would definitely order my troops to retreat three SHE (one SHE is equivalent to thirty LI. The LI is a Chinese unit of length equivalent to 1/2 kilometre. And, therefore, three SHE is about thirty miles.) as a condition for peace. If, under that condition, you were still not reconciled, I would have to fight with you."

Four years later, as might be expected, Chong Er returned to the State of Jin and became its ruler. He was none other than Duke Wen of the State of Jin famous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Ruled by him, the State of Jin became increasingly powerful.

In the year 533 B.C., the Chu troops and the Jin troops confronted each other in a battle. Faithful to his promise, Duke Wen of the State of Jin ordered his troops to retreat about thirty miles. After retreating, the Jin troops were stationed at Chengpu. Seeing that the Jin troops were retreating, the Chu troops thought that the enemy troops were afraid, and began chasing them.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hu troops' arrogance and their talking the Jin troops lightly, the Jin troops concentrated their forces and inflicted a crushing defeat on the Chu troops, thus winning the victory of the battle of Chengpu.

This set phrase, "retreating about thirty miles as a condition for peace," is derived from the Chapter "The Twenty-second Year of Duke Xi" in ZuoZhuan, the famous commentary by Zuo Qiuming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e idea of this set phrase is to give way to somebody in order to avoid a conflict.

  退避三舍

  春秋时,晋献公偏爱宠妃骊姬。

  骊姬想把自己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以便将来继任为国君,于是设下阴谋,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 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先逼死了申生,又要逮捕重耳和夷吾,两人只得先后逃奔出国。 重耳流亡外国时跟随他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赵国国君的先人)、颠颉等人。 他们先逃到晋国北方的狄国。在狄国,重耳娶了季隗,生了两个孩子伯鲦和叔刘;赵衰娶了叔隗,生了赵盾(赵国国君的先人)。12年以后,晋献公死了,太子奚齐也被下臣所杀。 此时逃在梁国的夷吾,回国后继任为国君,即晋惠公。 晋惠公恐怕重耳回来夺他的君位,便派人去狄国刺杀重耳,无奈,重耳又逃往齐国。 临行时,重耳向季隗告别道:“你等我25年,那时我如果还不回来,你就改嫁吧!” 季隗垂泪答道:“我今年已25岁了,再过25年,已行将就木了,还嫁什么人,请容许我始终等您。”(这里“就木”,是说进棺材的意思,所以年老垂死,叫做“行将就木”。)重耳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妻子。重耳等经过卫国,到了齐国,又到曹国,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曹国国君曹公对重耳他们接待十分轻慢,很不礼貌。 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丈夫说:“我看,重耳的随从都是可以担任相国的人才,这位公子将来一定能回国,回国以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那时,曾对他无礼的,必然要倒霉,我们曹国恐怕要首先遭殃,你何不趁早向他表示自己的态度呢?” 僖负羁于是派人给重耳送了一餐精美的饭食去,并在饭里暗藏了一块玉璧。 重耳很感激,“受飧而返璧”,就是接受了饭食,而退还了玉璧。由于这个故事,此后人们把别人赠送的礼物,恭敬地退还,就叫“返璧”、“璧还”或“璧谢”、“敬璧”。 重耳离开曹国,经过宋国、郑国,到了楚国。18、楚成王隆重地设宴招待,同时问道:“公子如能回到晋国,将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玉帛珍宝,你们楚国有的是,还叫我用什么报答您呢?” 成王说:“虽然如此,总也可以说说怎样报答吧?” 重耳想了想,说:“倘使托您的福,我回到了晋国,将来万一晋、楚之间发生战争,双方军队相遇于中原,我一定指挥我的部队,避君三舍(30里为一舍),以报答您今天的盛情。那时,如果您还不肯谅解,我只好拿起弓箭,以‘与君周旋’。” 后来,重耳从楚国到了秦国,秦穆公为了想扶植一个亲秦的晋国国君,对重耳非常优待,把5个女儿都嫁给他,并且派军队护送他回国。
  那时晋国的国君是重耳的侄儿晋怀公。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夺取了晋国的政权,并派人把怀公刺死,自任国君。称为晋文公。24、事隔3年,晋、楚两军发生战争于城濮,晋文公重耳果然遵守诺言,主动后撤了90里。此后,人们形容对人避让、不敢相争,叫做“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è )

含义: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主要内容: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人物:楚王、重耳
时期:春秋时期

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成语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以后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1.退避三舍 晋文公重耳 春秋时期 打败楚,使晋文公越升霸主.
2.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 春秋末年 富兴越国
3.围魏救赵 孙膑 战国时期 打败魏军
4.指鹿为马 赵高 秦朝 使秦二世更加依赖赵高
5.朝秦暮楚
6.破釜沉舟 项羽 秦朝 使秦势力从利转弊
7.四面楚歌 项羽刘邦 楚汉争霸 使项羽大败
8.三顾茅庐 刘备 东汉末年 使刘备势力兴盛
9.草木皆兵 符坚 东晋 使东晋政权更加稳固
10.投笔从戒 班超 东汉时期 加固东汉对西域的统治


成语\/典故 时期 涉及人物 主要内容\/含义 1.退避三舍 2.卧薪尝胆 3...
“卧薪尝胆”一词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伐倒的大树,象征:学业以成。尝胆:锻炼意志。围魏救赵的故事出自《...

有关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2.《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

有关围魏救赵,窃符救赵,退避三舍,田忌赛马的典故
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18 856热心网友2020-03-31草船借箭: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 卧薪尝
春秋:退避三舍(晋文公时期的典故)、老马识途(齐桓公的典故,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唇亡齿寒(假道灭虢中的典故)、卧薪尝胆、三令五申(孙武的典故)、一鼓作气(曹刿论战)战国:纸上谈兵(赵国赵括)、百发百中(苏厉劝白起称病不领兵的说辞中提到的典故)、朝秦暮楚、完璧归赵(蔺...

退避三舍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舍:居住的房子:宿舍。旅舍。校舍。居住,休息:舍于山麓。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舍弟。舍侄。舍亲。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喻对人让步)。成语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第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

围魏救赵、退避三舍、田忌赛马、七擒七纵
退避三舍: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想要夺回失去的领土,但对手吴国实力雄厚。越王勾践派遣自己的宰相吴起前往吴国,劝说吴王不要挑战越国的强大。吴起当时的谋略是“退避三舍”,通过低调防守,不断退让来避免军事冲突,最终成功地让吴国放弃进攻越国的打算。这个词后来被用于比喻在困难面前采取灵活措施,避重就轻,让自己站稳脚跟。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晋国的国君晋文公对楚王的承诺,晋文公承诺晋国与楚国发生战争的时候,晋国军队愿意主动后退九十里地,现如今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回避”、“退让”的意思。当年,晋文公还是晋国的公子重耳,他的父亲是晋国的国君晋献...

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是什么意思?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2、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

退避三舍出自哪国的历史
退避三舍出自春秋时晋国的历史。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典故中“三舍”指什么?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楚国时,为感谢楚王的善待,作出如果他日两国战场交锋,晋国将退避三舍的承诺。后来重耳回到晋国继承国君之位,晋楚两国也真的发生了战争,而晋文公则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晋军主动退兵九十里,最终晋国在城濮击败楚军,一举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业。

双台子区19181401411: 退避三舍的时期,涉及人物和主要内容/含义.成语/典故 时期 涉及人物 主要内容/含义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指鹿为马朝秦暮楚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三顾茅庐... -
歹园爱菲:[答案] 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è ) 解 释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

双台子区19181401411: 退避三舍出自什么时期,涉及人物有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
歹园爱菲:[答案] 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è )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

双台子区19181401411: 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的故事、涉及什么人物、主要内容是什么
歹园爱菲: 成语典故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楚王原文退避三舍重耳及楚,楚子①飨之,曰:“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

双台子区19181401411: 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什么涉及人物什么主要内容/含义 -
歹园爱菲: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春秋时期,涉及的人物是晋国的重耳. 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意思是:重耳没当国君的时候,逃亡到楚国,楚王对他很好,然后他就承诺以后如果晋国和楚国刀兵相接,他会先退避三舍,以报答楚王的恩情,后来,他遵守诺言,交战时先退避三舍.

双台子区19181401411: 成语典故《退避三舍》的历史人物的名主要人物 -
歹园爱菲:[答案] 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以后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双台子区19181401411: 初一历史成语典故的时期,涉及人物,及主要内容含义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指鹿为马.朝秦暮楚.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三顾茅庐.草木皆兵.投笔从戎,这些... -
歹园爱菲:[答案]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四大名著之一的人物) 破釜沉舟.四面楚歌 项羽 《史记》

双台子区19181401411: 历史问题"各故事的主要内容及含义"1、退避三舍 2、卧薪尝胆 3、围魏救赵 4、朝秦暮楚(顺带时期与涉及人物) 5、四面楚歌 6、草木皆兵 7、投笔从戎 -
歹园爱菲:[答案] 1.退避三舍 晋文公重耳 春秋时期 打败楚,使晋文公越升霸主. 2.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 春秋末年 富兴越国 3.围魏救赵 孙膑 战国时期 打败魏军 4.指鹿为马 赵高 秦朝 使秦二世更加依赖赵高 5.朝秦暮楚 6.破釜沉舟 项羽 秦朝 使秦势力从利转弊 7.四面楚歌 ...

双台子区19181401411: 退避三舍是哪个时期,涉及人物有哪些,主要内容,含义 -
歹园爱菲: 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故事.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相关人物:先轸、重耳、楚成王.词条:退避三舍.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处...

双台子区19181401411: 写几个成语及其相关的春秋战国人物详细
歹园爱菲: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

双台子区19181401411: 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指鹿为马 朝秦暮楚 破釜沉舟 四面楚歌 三顾茅庐 草木皆兵 投笔从戎 以上成语/典故 写出时期 涉及人物 主要内容/含义 谢谢 -
歹园爱菲: 1 退避三舍——战国晋文公 2 卧薪尝胆——战国勾践(还涉及到夫差等人) 3 围魏救赵——战国孙膑(还涉及到庞涓等人) 4 指鹿为马——秦朝赵高(还涉及到李斯等人) 5 朝秦暮楚——战国.当时秦国和楚国战争频繁,比较有名的秦楚丹阳之战(公元前312年),秦国就是以荆紫关作为后方、攻打楚国.那时的荆紫关,时属秦、时属楚,成语“朝秦暮楚”就来源于此. 6 破釜沉舟——秦末项羽 7 四面楚歌——楚汉相争时期的项羽、刘邦 8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诸葛亮 9 草木皆兵——东晋苻坚 10 投笔从戎——东汉班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