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改变人生?

作者&投稿:重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和学历,哪个才能改变人生~

出身,专业,学历.哪个才能改变人生?
近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通过抽样调查,采取了2万多个毕业生样本,对其进行分析,看看什么因素对于人生最重要。
研究表明,家庭出身不好的学生,可以通过追求研究生学历、选择理工类专业来实现向上流动,理工类专业更能帮助其在求职时摆脱家庭背景的束缚。概括起来就是,学历和能力最重要,其次是专业,最后是家庭出身。
对于此观点,笔者以为有其对的一面也有错的一面。对于寒门学子,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但是真正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最后改变了命运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的命运,从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了。
因此我认为,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影响最大的还是家庭出身,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了,其次是个人能力和情商,其次是机遇,最后是学历与专业。
1、家庭是首要因素
古代中国,在隋唐科举制度诞生以前,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形成了门阀士族,他们掌控者官场及上层,这些阶层之中均是他们的子弟。所以,你会发现他们之间往上数三代,基本都是沾亲带故的关系。在那时候家族背景尤其重要,哪怕是改朝换代,这种优势也很难抹去,可见家庭对于一个人的作用胜于一切,这种现象在两晋时期达到了巅峰。当时有王、谢、庾、桓、陆等名门望族,王氏鼎盛时期,甚至有“王与马共安天下”的俗语在民间流传,王是指琅琊王氏,马是指司马家族。
在隋唐科举制度实行之后,寒门学子终于有了一条改变命运的道路,但能够通过这条路走向成功的,也是极少数,科举考试平均每2~3年一次,上榜率极低,明朝维持在10%左右。
有不精确的数据显示,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也就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可见,通过此道改变命运的人数也是九牛一毛,绝大多数人依旧碌碌无为。
事实上,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穷尽一生也超越不了王思聪、马曼琳(马化腾女儿),宗馥莉(宗庆后女儿)等富二代们。他们并不一定比我们聪明,但他们比我们幸运,这就是家庭出身决定命运。家庭影响命运的因素,并不只是适用中国,全世界都如此。
就拿刚刚上位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来说,他也是个富二代,其父亲早年创立了地产公司,做得有声有色,特朗普大学一毕业就进入了父亲的公司,混迹于上流阶层,才有了竞争总统的机会,才有了如今入住白宫的机会。有这么显赫的家世,特朗普的儿女们的未来也一定不会差。
1964年,英国一位电视台的编导突发奇想,对当时年龄仅7岁的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14个男女孩进行跟踪采访,每7年一次,时长达到了50年,拍成了一部纪录片。得出的结论是:家庭境况好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顺遂。
这种命运论并不是说完全依赖家族,而是他们生长在那样的环境之下,能够有更好的教育条件、学习氛围,受身边人耳濡目染,眼光和思想境界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会发现家庭境况好的人中大多数人的素质、学历和眼界都比家境贫寒的人要高。
2、个人能力和性格
抛开家庭背景,寒门子弟,想要获得成功,就得靠真本事(包括情商、智商、性格等)。
马云、刘强东、李彦宏、俞敏洪等等成功企业家们,有一个共同的性格——坚韧。他们都是靠自己的能力拼搏出来的,凭着自己骨子里的那股狠劲。
这些企业家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马云三次高考才勉强考上了二本,毕业后担任英语老师。后来选择创业,一路的心酸和坎坷,有时候甚至都坚持不下去了,但他还是挺过来了,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俞敏洪,高考也参加了三次,才终于考上了北大。毕业后没能通过托福考试,出国失败,留校当了老师,后来为了多挣点钱,私自在校外开补习班被学校处分。之后辞职开始创业,创业之初异常艰难,那种身心俱疲的苦涩,不够坚韧的人没法儿坚持下来。
刘强东也一样,和初恋女友一起创业,“京东”二字便是他们二人名字的组合,后来由于女方家庭反对,二人分道扬镳。在遭受打击之后,刘强东继续拼搏,之后的京东又遭遇了融资危机,最后刘强东凭着自己的高情商,获得了融资资金,顺利撑了过来。
他们这些人的成功,都是靠自己的真本事,当然也离不开机遇。因此,抛开家庭背景不提,寒门子弟想要成功,能力和机遇缺一不可。
3、机遇很重要
机遇这东西,就像老子所说的“道”一样,道不清说不明。但冥冥之中就有那么回事。
上面列举的诸人,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生逢其时。赶上了互联网创业大潮,要是让他们把一切舍去,现在从头再来的话,结果估计只能是呵呵。当然这种假设毫无意义。
说到机遇,在这不得不说一下腾讯。2000年,腾讯曾面临资金困难,险些把开发出的QICQ(QQ前身)软件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深圳电信数据局,最后因价格原因告吹。说白了就是人家嫌他卖得贵了!要不是这次阴差阳错,机缘巧合的告吹,恐怕就没有了今天的腾讯,更没有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来分享文章给你看。
4、学历和专业
学历只是个锦上添花的点缀,主要还是看个人的能力。不过,在进入一个公司之前,学历可以充当敲门砖的作用,高学历相对来说能够更顺利地通过考核。一旦进入公司以后,学历这东西就起不了什么太大作用。不过在国企和央企,或者从政,学历作用就相对大一点。
而专业则决定找工作时难易度。相比之下,有技能的理工生要比文科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也更容易制造财富,就像文章开头说的,理工类专业更能实现向上流动。例如深圳平均下来,最挣钱的还是IT行业。
说了这么多,综合起来就是:
有个好的家庭背景,你就成功了一大半,如果没有,在这一小半的概率里面,你就得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情商去经营自己的梦想,去拼搏,唯有如此,才能改变自己和后代的命运。那些名门望族,显赫世家,也是有了他们先人的拼搏,才有如此福荫。所以,哪怕是概率小,我们也不能放弃。
其实,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
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
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
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唐伯虎因科举作弊而改变人生走向

我们都知道唐寅唐伯虎是个风流才子,为人轻狂傲世、叛逆鄙俗,热衷于寻芳猎艳、眠花宿柳,同时又是文章巨擘、书画大家,至今演绎他风流韵事的影视作品仍层出不穷,其书法画作更是各路藏家的至爱,价值连城。许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唐寅并非生来放浪形骸,最终之所以选择了一条离经叛道的人生之路,是因为正统的体制对他关闭了大门,下了逐客令,而见弃于大明王朝主流社会,其根源在于唐寅自己,因为他年纪轻轻身上就落下一块大疤,这个令人不齿的人生污点,用现代话语表述就是,高考作弊。
后人多认为唐寅科场弊案属于冤枉,这都是为名者讳而遮羞的心理作祟,部分人则出于善良思维定势,疑心唐伯虎那样才华横溢的人怎么会去作弊呢?——明代的科举考试相当难,面对极其难做的八股文铩羽而归者比比皆是。看看事件的真相就会明白,唐伯虎被刑拘判罚,完全是咎由自取,一点也不冤枉。
唐伯虎自幼聪慧好学,早早就成了府学生员(秀才),在吴中(属苏州府)已小有名气,功名之路一片光明。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秋天,唐寅到南京参加乡试,高中榜首,摘得头名的“解元”,人称之为“唐解元”。其实在曾经的一次乡试中,唐寅就参与了作弊,只是未被发现。下文会详述这一段公案。
中了头名的解元,唐伯虎在南京以及家乡苏州府声名鹊起,第二年春三月,他意气风发赶赴京城参加会试。在众人眼里,唐解元此次赴京,定会马到成功、金榜题名。明朝那会儿,由苏州往北京,走的是水路,乘船沿京杭大运河北上,转道卫河、白河,一千里涟漪到北京。为节约船资,举子们多合租一船,途中相互交流温习。唐寅与好朋友徐经两人合租结伴而行。这位徐公子家有良田万亩,属于江南的富二代,与唐伯虎早就是诗酒挚友。四年前徐经参加南京乡试,依靠家里有钱,贿赂买通了当时的考官,事先得到试题,拿来与唐寅请教试题做法,因此而得中乡试第四十一名,事后美美地感谢了一番唐伯虎。当然,这一次的作弊,唐伯虎仅仅是帮朋友,但已充当了“枪手”的角色,足以窥见其品质之一斑。
此次二人同船抵京,同住一处客栈。开考之日临近,徐经照着乡试时的路数如法炮制,怀揣大把银钱,找到会试总裁程敏政家,将考试的题目搞到手。回到客栈,与唐寅一起构思试写。以唐伯虎对徐经的了解,他并非完全不知道这个题目的来路,但他不仅未加制止,反而狼狈为奸。——后人认为唐寅冤枉的,正在这一段,理由是那时举子们也像现在的高考考生一样,大考前常会自寻一些模拟题来解答,因此而坚持唐伯虎并不知道徐经拿来的题目就是考题,而仅仅当成了模拟试题。我们姑且认可这一说法吧,那么请往下看事情的发展。
唐寅进入考场,试题发下来,他定睛一看,题目竟然与前几天徐经会同他一块解答的只字不差。这一刻,聪明的唐寅不会还不明白真相吧?恃才傲物的大丈夫气概哪里去了?唐寅默默不作声,因为早已做过此题,因此可想而知,他几乎不费吹灰之力顺利地就完成了试题答卷,交给考官,扬长而去。
事情又是如何败露的呢?在唐寅苏州同乡的朋友里,还有一位同科考生叫都穆,属于头悬梁锥刺股用心苦读的穷小子。考试结束后的一天,唐伯虎一身轻松,邀都穆一起吃饭喝酒,无意间把他和徐经事先得到考题的事说与都穆听。都穆是个真正用功的举子,是凭着一身真本事来考取功名富贵的寒门学子,对于这种凭借家中钱财赚取功名的不正当竞争手段,他怎么能够心平气和地忍受呢?就在唐伯虎与徐经们游山玩水悠闲地等待朝廷放榜时,都穆拜访了朝中的一位马侍郎,期间给事中华昶与礼部的一位官员也到马家。三为官员议论起这一次的会试,大赞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果然是鹤立鸡群,估计此回“会元”定非他莫属。都穆一听,心里更加不平衡了,气愤之下,一口气将徐经如何花钱买题、与唐寅二人事先怎样做就等等来龙去脉,透露给马侍郎等。座中那位给事中华昶可是专管督察谏议的诤臣,回头就写了一道奏折,以“主考程敏政鬻题”上报皇帝。孝宗闻奏大怒,立即敕令程敏政暂停阅卷,撤销其会试总裁职务,听候处置;着锦衣卫速速擒拿科考作弊者徐经、唐寅。
唐伯虎做梦也不曾想到,此次进京赶考,非但榜上无名,反因伙同徐经作弊而身陷囹圄,连番遭受皮肉之苦。唐伯虎的好友祝允明在后来为唐寅写的《墓志铭》中,是这样表述这件事的:“富子既承,子畏不复辩,与同罚。”“富子”指的是徐经,徐经已承认,“子畏”即唐寅,是其字,唐寅也不再申辩,两人一同接受了处罚。案子很快审结,徐经、唐寅均被削除士籍,剥夺其终生参加科举的资格,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释放回老家苏州。这个结果,对唐伯虎来说,已经算够幸运的了,算是朝廷轻饶了他这个从犯。然而,士子们更看重的是一世清名,即使真的才高八斗,干出这种龌龊事来,唐寅的名声是大大受损了。据说,灰溜溜回到苏州的唐寅,不见了昔日风流倜傥的江南才子模样,“眉目改观,愧色满面。”
正是因为这件丑事,彻底改变了唐寅的人生。很有自知之明的唐寅清楚,从此,仕途功名永远跟他说拜拜了。古人云人生“三不朽”,即所谓“太上有立德,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立功”明显已与己无缘,“立言”也因德行缺失而存在障碍,落魄愁苦之下,唐伯虎决定另辟蹊径,以超凡脱俗、放荡不羁示人,给你们展示一个人生别样的图像。——事实上,唐伯虎还真的以他的风流成就了传奇般的人生。但不管怎样令人赞叹与传唱,我们未必就能因其蔑视现实功利(事实上唐寅并非真的不屑结交权贵,曾经就乐呵呵地接受了宁王朱宸濠的延聘,待在宁王府里为其装点门面)、甘于置身体制之外而抵消或无视他人格上的缺陷,应当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历史人物。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科举制给广大寒门学子提供入仕机会,改变命运。

不想在网上复制粘贴科举制的影响给你。科举制能不能改变人生不一定,但它能给你希望,和奢侈的社会公平。


改变信念 改变人生
所以 改变 对 自 我 的 预告 , 就是 改变你的人生。 既然信念如此重要,有哪一些是限制了我们人生的信念,我们又该如何打破这些信念,从而突破人生,改变人生呢?第一 部分, 健康 。 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改变自己的人生,从建立强健的体魄开始。第一,我没有时间 投入在健康上 。 事实上每个人在时间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秀才”,相当于现代什么学历呢?
说起古代的读书人,通常都会和清贫、穷困联系在一起。在古代,也有句俗话叫“穷文富武”。对于寒门士子来说,想要改变人生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读书。其实,这句话放在今天也不过时,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话。不过,在古代想要金榜题名实在是太难了,甚至想要考个举人都难比登天。古代绝...

改变人生格言
改变人生格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你知道哪些00后职场硬刚事件? 情感学者 2022-08-19 · TA获得超过50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7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6.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不管别人脸上有没有...

勤,改变命运;善,改变人生
不要去相信“天上掉馅饼儿”的好事。因为,一个人自己不努力,只靠运气的话,最终只会一事无成。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同样, 我们当代人需要继续发扬传统,用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善良,是一个人人生的底色。 没有善良的底色,一个人做再多的事情,也都是徒劳。有的时候,与人为善,...

富婆看上师小伙看小伙能否抓住机会改变人生电影名字叫什么名字?
在这场原定五分钟的抢劫演习中,严谨凭借自己多年的军事知识,制定了抢劫计划并成功逃脱,最后这场演习变成了直播,而严谨也凭借此次演习成功翻盘,不再是一名普通保安,而是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银行职员。虽然电影名称和情节与问题中的描述不完全一致,但它确实讲述了一个普通小伙抓住机会改变人生的故事。在电影...

出使匈奴镀金,苏武在塞外生活是怎么改变人生的?
苏武的父亲苏建是汉朝朝廷的大官,而西汉时期官场一直以类似察举制为主,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大汉官员举荐贤才入朝为官,不过大部分官员一般都是会举荐自己的亲人和好友,也因此,在西汉,官场的裙带关系是十分严重的。 苏武和其他两个兄弟,就在父亲的举荐下入朝为官了,并且入朝就直接担任了京官,还是前途似锦的郎中;但朝...

改变人生的语录
18、当你知道了自己最重要的人生价值所在,那么怎么下决定就易如反掌;反之,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那么就很难做出决定,这往往会成为痛苦折磨的源泉。有杰出成就的人,在这种状况下通常能很快做出决定,那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人生的最重要的价值何在。 19、生命中有许多东西是无法圆满的,失去了也就无法...

话改变人生的励志故事
我要对你们说的就是,你们要学习船长控制一切的能力,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这样才能确保人生航程的绝对无误。名言网 作为人生的船长,你们会在舵房里发现,那些大的隔舱至少都可以使用,你只需按下按钮,倾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同时把未来也隔断,这相当于隔断已经死去的明天,然后你就安全了。因为...

关于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的开场白
关于《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演讲开场白与结束语 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只要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这就是说,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你对人类、对社会有没有做出一定的贡献。要很好地作出贡献,必须有一定的知识,那要掌握知识,就必须读书...

急求读书改变人生的英文例子,就名人故事
很简单的: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岳塘区18980274679: 科举制度对中国后世的影响 -
古法解毒: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

岳塘区18980274679: 宋代科举制的优劣 -
古法解毒: 宋代科举的好处:1、英雄不问出身,谁都可以参加考试,尤其是草根阶层,科举成了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机会2、扩大了录取人数,吸引全国人民参加考试,从而全国掀起了读书热,文化开始繁荣3、采用了殿试制度,糊名法、誉录法、别头试、复试权贵子第等改革措施最大限度保证了考试的公平,限制了权贵子弟进入官场 弊端:1、录取人数过多,导致宋朝的官僚体系十分庞大,养这么多官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2、导致社会重文轻武,军人地位和待遇都低,因而打起仗来往往出工不出力,最后宋朝亡于外敌入侵3、让很多有其他本事却考不过科举的人得不到重用,他们就会反对朝廷,引起社会不稳定

岳塘区18980274679: 说说隋唐科举制度对仕人的思想影响 -
古法解毒: 中国的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唐,文人凭科举可以入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八股文亦随之产生.这种制度很大程度上,给生活在低层阶级改变命运,同时统治阶级通过此举禁锢人们的思想.影响深远,即使现在也很多人认为考上大学,人生就彻底改变.

岳塘区18980274679: 科举制最大受益者 -
古法解毒: 帝王君主是最大受益者 要不然也不会创立这个制度.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对于中国传统...

岳塘区18980274679: 科举制度的利弊是什么?
古法解毒: 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余年,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了隋唐...

岳塘区18980274679: 科举制对我国当今社会及文化教育的影响 -
古法解毒:[答案]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

岳塘区18980274679: 隋朝的科举制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古法解毒: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

岳塘区18980274679: “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科举考试改变了古代读书人的命运.这一改变开始于[ ] -
古法解毒:[选项] A. 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岳塘区18980274679: 宋代的科举制度在当时社会有和进步意义?快快
古法解毒: 科举制度的好处: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 科举入...

岳塘区18980274679: 隋唐科举制度在当时有什么积极作用 -
古法解毒: 在此以前,国家选举人才的方式主要的推举孝廉,就是地方官向中央推举表现好的人才.其实那些人大都出自名门,这样就造成一个结果,人才的选举被士族垄断了.从三国时期开始,实施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