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束发

作者&投稿:刘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古人都是“束发右衽”吗?
武汉初一女生李舒曼指出历史教科书中的屈原画像不该“左衽”,近来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紧接着又有人爆料:在人教社同一本历史教科书上的祖冲之也是左衽,还有人发现人教版的高一历史书里,关于秦始皇一节中“三公九卿的图清一色左衽”。据称,“右衽汉服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在中国古代,只有死者和部分少数民族才穿左衽服装。”
此后,关于屈原是否“穿错衣服”的风波更是一波三折。有人痛批“中学历史教材竟犯这种低级错误,是教科书的悲剧!”人民教育出版社则坦承“插图确实是放反了”,导致屈原插图左衽的原因,是制版工人觉得“屈原插图面朝左更好看”,后面的江水“不具有正反辨识度”;但也有学者考证出“屈原左衽并没有错,如果屈原图像上的服装是右衽,那才是错误的……”那么,何为“左衽”??
所谓衽,其实就是衣襟。在上古则兄时代,人们的上衣大多数为交领斜襟,衣襟向右掩,称为右衽;衣襟向左掩,也就相应地称为左衽。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民族的服饰的基本形制为上衣下裳,束发右衽。上衣下裳制,相传最早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传说黄帝在制作衣服时,交领右衽,亦即用左边的一片衣襟遮掩包住右边的另一片衣襟,这样衣服领子的样子看起来就像字母y的形状。
《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已得到了印证。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右衽是古代华夏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礼仪习俗中,左衽被认为是只有尚未开化的蛮夷才穿,这即禅乎是服饰中显示出的华夷有别。因此“披发左衽”往往指不讲礼仪文明的野蛮之邦,如孔子就曾说过一句话:“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其大致意思是说,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还都是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掩的未开化的落后民族呀!与之相对应,华夏汉族的发型服饰是“束发右衽”。
河南安阳出土的奴隶主石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尊雕像的装束,反映的就是商代人的服饰。
笔者以为,不论屈原到底该“左衽”还是“右衽”,对于屈原的研究都只是一个侧面而已,倒是这场争论本身及其过程的意义更加深孙袭袭远,它不仅反映出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一种心态,而且折射出中学生身上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意识。
2.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纪年纪月级日纪时法
纪年法
1年号纪年法: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二,三……”为序数,至去世为止。如:鲁僖公元年,鲁庄公十年。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用“元,二,三……”为序,更换年号则重新开始。如:元嘉元年,汉末建安中,元和十年。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元”。如:“是年夏王,改景炎”。
2干支纪年法: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叫十干,用以表序。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叫十二支,用以记时。用十干和十二支循环花相搭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葵亥,然后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为数六十,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周而复始,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如“予犹记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
3年号,干支结合纪年。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乾隆丁亥冬”。
纪月法
1按序数表示:即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岁首的一月也叫正月。古人又有“月建”之法,即把十二支与十二月相配 ,表示月份,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称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十一月为建亥之月。
2按四季纪月: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的顺序排列,如孟春,仲夏等。
纪日法
1用干支纪日:如六月丁丑(即六月初九)夏四月辛已(即十三日)。由于六十甲子和夏历的两个月的天数(五十九天)并不等同,故每月的干支名称与日期并不完全对应。
2按初一初二至三十的序数纪日。每月的初一十五月底这三天又有特定的称呼,分别叫做“朔”“望”“晦”。
(4)纪时法
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配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搭配关系参见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纪时关系表。
十二时辰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朝食 隅中 日中 日昃 晡时 日夕
十二地支 戍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二十四时 19 - 21 21- 23 23- 1 1-3 3-5 5-7 7-9 9- 11 11- 13 13- 15 15- 17 17- 19
五更 20- 22 22- 24 24-2 2-4 4-6
五更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3.古代文化常识歌诀
三皇五帝古中国,六合八荒定九州。炎黄二帝华夏肇,承天景命行禅让。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建宗庙。
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牛羊猪。少牢无牛诸侯祭,谒庙家祭祖道禊。
夏商周朝立宗法,公侯伯子男五爵。妻生嫡子妾生庶,嫡承王爵庶分封。
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女妾本奴隶。借贷傅别明债权,质剂买卖立契约。
奴隶牛马质长券,兵器珍异剂短契。庶人黎民是百姓,布衣黔首成编户。
巫医乐师和百工,褐夫韦带身贫贱。褒衣博带儒生装,夷蛮戎狄看左衽。
春朝秋觐是定期,小聘年年大夫去。大聘派卿去代劳,五年躬亲见天子。
古代朝仪有讲究,南面天子北面臣。折腰膜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
作揖空首君还礼,揖让拱手宾主间。褒拜再拜言两次,平辈等职作顿首。
虚左待客有规矩,长跪庄重莫箕踞。坐西面东最尊贵,坐北向南是次位。
坐南面北位不高,最下坐东面西侍。愚鄙卑敝仆窃微,伏惟陨首结草谨。
家大舍小令外人,谦恭有礼受教化。殷序周庠到太学,三教九流出圣人。
国子监归祭酒管,博士教授是学官。三纲定位君父夫,五常仁义礼智信。
孝悌忠义树家风,齐家治国平天下。初度襁褓孩提幼,总角垂髫笑晏晏。
九龄黄口


文化常识.帮帮忙.
关于第一题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总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像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

初中必备文学常识(语文版)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四、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
束发志学男十五,弱冠成人到二十。取字方便平辈称,厌恶他人直呼名。显示志趣号敬意,郡望籍贯不忘本。斋名官爵可兼称,建功立业荫后人。剖符丹书不担忧,察举征辟被选荐。氏明贵贱姓别婚,乌纱深衣科举得。《论语》《大学》加《孟子》,“四书”《中庸》要牢记。《诗》《书》《礼》《易》带《春秋》...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人称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特殊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特殊称谓 1.古代特定的称谓 在中国古代,直接用敬称常用的有:“亮知汝、尔、子、而、公、君”等。用名词做尊称的有:“先生、吾子”;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

哪些成语中的细节可以触及文化常识?
成语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1.韦编三绝: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2.名垂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要先将新鲜的青竹烤干,故称史书为“青史”。3.三坟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4.雕虫小技: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5.觥筹交错: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

死后称呼文学常识
5.称呼中包含的文化常识 (1)庖丁、弈秋,以职业为名(这一类先秦常见)(2)鲁庄公、隋炀帝,以谥号为名 (3)汉高祖、唐太宗,以庙号为名(4)贞观、乾隆...束发:这是 *** 的盘发习惯。 *** 衣着习俗是“束发右衽”。束发多以簪、笄、钗等,也有用布帛束发的 黔首:是秦朝时对普通百姓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

北面文化常识
河流在流动时会倾向於往东南方向流动 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形成南湿北乾的情形 故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黄梅戏《天仙配》从《搜神记》中《 董永》的吸取了素材五音,是指宫、商、角、征、羽五音“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的一种文化.“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的...

中国传统文化用语中,经常以“别称”或“代称”指代人、事、物等。下列...
【答案】:A、C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A项正确,巾帼,古代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须眉代指男子。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B项错误,“左迁”是指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C项正确,笄是束发用的...

出身古代文化常识
4.介绍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常识】 下列哪个称呼是表示“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 古代所称“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注5 古代所称“垂髫”只说女子(十三岁) 古代称20岁的少年为(弱冠) 古代的“鼎”最初是一种(炊具) 古语所称“按图索骥”的骥是(良马) 古代文人所称的“怀袖雅物”...

关于年龄称谓的文学常识
后来易经还成为了中医的理论依据,堪称中国文化瑰宝. 4.文学常识大全 文学常识大全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阳新县13756842824: 古代少年为什么叫束发 -
愈泰福司: 这个说法有点笼统 应该说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

阳新县13756842824: “结发”在古代结婚时是什么意思? -
愈泰福司: 结发,传统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jiā jī].它有三种含义,第一指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出成年;第二是指成婚,古代人新婚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发;第三是指妻子

阳新县13756842824: 古人束发、加冠的细节
愈泰福司: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阳新县13756842824: 如何理解古人散发的现象 -
愈泰福司: 这个虽然没有硬性的要求,但是在古代束发是成年的标志,古人男子20岁由父母在祖宗前为其行冠礼,加冠束发意思就是成年了.不这么做会惹人非议,认为这个人轻佻不上进.披头虽然帅但是在古代是未成年人的发式,成年就要全部束在头顶,鬓角和后脑勺上的头发也要梳起来.电视剧进行了艺术加工,不足以深信,要加以明辨,另外在电视剧中哪个形象沉稳的人会披头散发的.附:建奴入关后,进行了剃发易服的运动,毁我衣冠,导致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发式以及相应的习俗断代了300年,建奴对各民族文化的破坏远胜蒙古人,这一点令人扼腕.

阳新县13756842824: 各朝代古人束发用具有什么不同 -
愈泰福司: 周至汉时就存在巾帻(周、秦、汉的巾帻具体不太一样).唐代的软脚幞头,即是常见的束发用头巾,宋代幞头发展为硬式,故另用头巾.明代男子以网巾束发再带冠帽,是与之前不同的习俗.清朝剃头不束发.时间不多,就附带推荐几篇专著和论文,可供参考.孙机:《明代的束发冠、(di)髻与头面》《汉魏晋南北朝汉人发式、发饰之研究》

阳新县13756842824: 古人是怎么用一根簪子束发的 -
愈泰福司: 古代的中国人,把头发盘起来,需要一条 “巾” 捆住,再插进一根簪子,头发就不会散落了. 捆起来的动作叫做 “束发” ,古人束发有的使用 “头巾” ,有的使用 “束发冠” .《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头戴 “束发紫金冠” ,当是很名贵的了. 贫苦人家,既没有金簪、玉簪、银簪,只好使用 “荆条”、“木簪”束发了.成语《荆钗布裙》就是形容贫苦妇人的装束.在这里, “装” 指的是衣裳,“束” 指的就是 “发型” 了.

阳新县13756842824: 中国古人为什么束发扎头 而不留短发
愈泰福司: 束发并不是什么遵守孝道,后世孔子才发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削发为不孝的说法.从中国文明刚开始就有束发了,这就是文明的象征,是为了区别于周边一些还不开化的部落.早期的束发并不一定都是一个样式的.华夏族和东夷人束发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华夏、东夷内部束发的方式也是千奇百怪,各式各样,没有统一的形式的.但束发的意思就是说我是文明人了,不同于周围那些“批发左祍”的蛮夷了.东夷还有类似于清朝人扎辫子的做法,只是样式不一样.商代时东夷人建立的王朝,从遗留到现在的商的石像来看束发的样式和后世区别是很大的.

阳新县13756842824: ”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 -
愈泰福司: ”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男女双方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男女双方结为夫妻. 结发,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男女双方结为夫妻. 古时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

阳新县13756842824: 我国古代的男子为何要束发? -
愈泰福司: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代人讲究须发乃血肉之躯,父母所赐,所以成年男子的头发胡子都是不能剪的,否则为不孝,古代常见到有人割发以代死刑,以及一种叫“髨刑”的剃人头发的刑罚,这都说明对于古人来说,头发是神圣不可伤害的.既然不能剪不能剃,不束起来自然看起来乱七八糟的如同乞丐一般.所以成年男子都束发,然后戴个帽子.故古代成年男子被称为“弱冠”,指的就是成年以后戴帽子

阳新县13756842824: 中国传统束发要怎么扎? -
愈泰福司: 1645年以前,15岁以上的男子都要束发,也就是把头发盘到头顶,然后插上簪子固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