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忠是谁

作者&投稿:主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精忠报国是谁~

岳飞·宋江·阮小二·卢俊义·吴用,有很多啦,就是不知道你要问哪个朝代的。

秦桧的唯一诗作是《伯夷颂》,每个字都表白忠心,它并没有豪言壮语,却表现出了追慕前贤,怀念古人的情怀。

说起秦桧,很多人都会咬牙切齿。虽然他不是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汉奸,但他却是最为知名的汉奸。这个奸臣一心求和,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为了讨好敌国,竟然迎合宋高宗,自毁南宋的万里长城,将流芳百世的岳飞害死,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以百姓的血泪换来苟且偷安。 秦桧的题诗为:高贤邈已远,凛凛生气存。韩范不时有,此心谁与论。绍兴甲寅八月望,建康秦桧谨题。该诗句是秦桧读了范仲淹小楷《伯夷颂》后写的读后感。

意思是说,远古的贤人已经逝去了,但他们的凛然正气却万古长存。像韩愈和范仲淹这样的忠臣不是经常能碰到的,我这颗忠心该与谁诉说呢?范仲淹小楷《伯夷颂》,宋人题跋者共有29人,元人赵孟頫以下共33人,明人共17人,清人共有13人。《伯夷颂》不但有秦桧题诗,又经贾似道收藏,钤有印记,后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在题跋里都愤愤不平。

黄庭坚曾夸赞范仲淹的书法:“范文正公书落笔痛快沉著,极近晋宋人书。”针对范仲淹所写的《伯夷颂》,黄庭坚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范文正公书《伯夷颂》极得前人笔意,盖正书易俗,而小楷难于清劲有精神。说实话,这首诗虽然简单,写得却非常不错。细细咀嚼起来,它并没有豪言壮语,却表现出了追慕前贤,怀念古人的情怀。这首诗以平稳的口气,叙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表现出诗人对大宋王朝的一片忠心。

宋人忠,清末政和,宋氏五个武生之一。
宋人忠,武生,其性勇武,膂力过人,用兵械重达百余斤,举重可逾五百斤,精兵器与步军阵法。道光八年戊午三月,粤匪(太平天国兵)攻陷松溪,即又攻入政和,宋人忠被推选为抗匪联首,守西津浙山隘口,七月十三日在浙山隘口被太平天国兵攻破,宋人忠力敌,后阵亡。同日浙山隘口阵亡共二十七人,其中宋氏有:宋人忠、宋丕辉、宋仁荣(从九品)、宋人恭、宋金凤、宋承杨等六人。

提起宋朝,人们就会想起岳飞。提起岳飞,立即就会使人联想到他背上刺的“尽忠报国”。八百多年来,岳飞一直是统治阶级宣扬“忠君至上”的典范。解放以来,现代史林诸贤,曾屡屡为评价岳飞之忠而操笔伐戈,仅从五十年代关于岳飞是否“愚忠”的大辩论至今,见诸报章刊头的专文,已逾数十篇之多,至于史家评史兼论及岳飞之忠者,更是无以尽计。然纵观诸家之说,大约可分为两派:其一是所谓“愚忠”说,认为岳飞之忠,是绝对忠君,其所作所为,都是在忠君的思想驱使下干的。甚至直到临刑前,“还愚不可及地希求赵构能明察他的耿耿忠心,”是岳飞的忠君思想,“葬送了抗金事业,”铸成千古奇冤,使岳飞“却被自己无限忠诚的皇帝惨杀了”。1985年2月,黄君萍氏在上又大论,再次论述了这写观点。其二,是承认岳飞之忠里包含有忠君思想,但决不是对皇帝无限忠诚。如王曾瑜先生所说:“岳飞确有忠君思想,但并不如后世人渲染得那么严重……岳飞的悲剧在于既要爱国,又得忠君”。而龚延明先生则更具体地指出:“在抗金斗争和反对赵构、秦桧妥协投降政策上,岳飞不存在忠君思想,在对待农民起义问题上,岳飞确有忠君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如此争论数十年,却始终没有哪方能“大获全胜”。

由此看来,仅仅对岳飞忠君与否进行“量”的研究,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

一、宋代“忠”的内涵
“忠”,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规范。它不仅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人身上体现时,还有着不同的内涵。评说岳飞之忠,不可不分析宋代“忠”的具体内涵。

本来,在先秦时期,“忠”是表示各种人际关系可靠程度的概念,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适用性,也具有非常丰富的伦理学内涵。自秦汉封建专制形成之后,“忠”便成为君王对臣民的单向绝对要求。孟子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很少再被人提及,朋友、父子、夫妻之间,也不再用“忠”来表述相互情感和关系,“忠”的内涵,被强制的唯一地释为“忠君”。可是,到了唐末五代期间,“君权天授”的迷信,被农民起义和统制阶级内部的激烈倾轧所粉碎。兵强马壮的军阀武夫,只需挟二三悍卒,便可任意易君弑帝,自称孤寡。如大臣冯道几易新朝,却全无不忠不义之愧。

自北宋太祖以强兵逼君“禅让”而建国之后,为了巩固赵宋王朝的统治,才重新宣扬“忠君”。如欧阳修修,便多以能否“忠君”为褒贬。宋真宗时,太子喻德鲁宗道私入酒肆饮宴宾亲,被纠察抓获,不得以而向宋真宗坦白交待,反被宋真宗大为夸赞,誉为忠于君而不敢隐己私的典范。

但是,毕竟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既然宋太祖都能不忠其君,谁会痴信“忠君”之行为天经地义呢,所以,尽管宋王朝皇帝费尽心思,一直没取得多少成效,如上述宋真宗对鲁宗道的小题大做,正是当时社会欠缺“忠君”风范的反证。

自北宋中期之后,一些有影响的思想家加入了宣扬“忠君”的啦啦队,但却旗帜鲜明地摒弃了只强调臣民绝对服从君王的愚忠概念,转而强调君王应以社稷国家之久远利益为忠的前题,即所谓“君要行君道,”君要能时刻“为江山社稷计”。如理学创使人二程就曾多次指出:“忠者天理,”“然为君尽君道亦天理也,”

君王背天理而使臣,便不能望臣尽忠。王安石则更尖锐地指出:
夫君之可爱而臣之不可犯上,盖夫莫大之义而万世不可易也。然桀、纣为不善而汤、武放弑之,而天下不以为不义。

不难看出,这些大宋臣民已没有多少“愚忠”的意识,竟然不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是公开宣称:若君王多行不义,臣民不仅不必忠其君,甚至“放”(赶跑)、“弑”(杀掉)之,也是理所当然!注意,这是前代人所不敢言,后代人所不敢想的“忠”,而宋代人却对此说得满不在乎。

更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并不仅仅在理论上反对“愚忠”,在实践中走得更远。到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下,整个汉民族被推到危亡关头,而腐败的宋王朝统治者,却在金贵族的屠刀下乞求哀怜,甘心出卖中原民族的利益,无耻地背叛了汉民族国家。放弃了组织宋朝人民反抗民族压迫、拯救民族危亡的起码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宋朝人民包括一大批文武官兵,马上无情地唾弃了卖国之君,公开发出以“忠于社稷,忠于国家”为忠的“忠义”怒吼,“忠”的概念再次升华,把仅有的一层名义上“忠君”的薄纱也彻底撕破了。

最突出的例子是:当宋钦宗为求和而罢免抗战派官僚李纲时,汴京城里立即爆发了以陈东为首的数十万军民大示威,他们杀主降官、杀宫使,随时准备冲入皇宫,旗帜鲜明地把矛头对准卖国皇帝,逼着宋钦宗立即恢复李纲、种师道的职务,让他们率众抗金。并且理直气壮地宣告:这种行动,是“以忠义挟天子”!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次由臣民强迫皇帝去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利益!也是宋人第一次公开突破以“忠君”为忠的思想藩篱,给“忠”这一传统伦理概念赋于新的内涵。

随后,当宋钦宗一意孤行,与金兵订立城下之盟,下诏割让河间、太原、中山三镇以求和时,两河人民不仅不对换皇帝“愚忠”,反而焚毁诏书,杀掉钦差割地使!“抉其目而脔之”。用“城自为战,人自为战”,誓与国**存亡的壮烈行动,表达对皇帝极度轻蔑,对国家的无限忠城!

到南宋初年,忠于国家,已成宋人最光荣最基本的职责,也成为社会检验某种行为是否“忠义”的主要尺度。于是,当人们并不知宋高宗逃亡何处时,却始终不懈地投入抗金救国斗争:北方蜂拥兴起无数“忠义民兵”,接连又出现了壮烈的陕州保卫战、徐州保卫战、楚州保卫战……就连曾与宋王朝统治阶级血战到底的各路农民、渔民、士兵起义军,也毫不犹豫地把矛头指向金兵,而与宋朝抗金军民站到了一起。

正是因为社会以国为忠,使南宋小朝廷投降求和比决心抗金更难。曾几何时,当宋高宗和秦桧一伙打着“尽孝”的幌子,借口迎梓宫而卖国投降时,朝野之间不仅不对皇帝惟命是从,相反,各阶层人士都强烈表示反对和愤慨。小小的枢院编修官胡铨愤而上,两日之间,坊刻万千,传遍天下。在历数秦桧误国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痛斥宋高宗道:“陛下一屈膝,则祖宗、社稷之灵尽污………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羞忍耻…….天下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臣僚范如圭则警告皇帝:“自公卿大夫以至六军万姓,莫不扼腕忿怒,岂有听陛下北面而为仇敌之臣哉!万一陛下拂天下之情,屈身于敌,意外之患,有不可胜言者矣”。这“意外之患”是什么?为何“不可胜言”,宋高宗心里也很清楚:显然是指天下“六军万姓”要愤而唾弃皇帝!决不会是百姓对他的“无限忠诚”!

从“以忠义挟天子”,到范如圭不可胜言的“意外之患”,都清楚地说明: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忠”的内涵,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社稷。

顺便提一下,即使到了南宋中后期,虽然南宋小朝廷亦极力宣扬以“忠君”为忠,却和北宋一样收效甚微。就连极力鼓吹三纲五常的朱熹,也明明白白地不许弟子们绝对“忠君”,而是要先看皇帝是否“爱民如子,使臣以礼”,然后才可决定是否“事君以忠”。并且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倘若君不尽礼而臣子仍尽忠,必将“致君臣不以善终”,这不是忠君,而是“贼其君者也”。可见,在宋代这样的社会里,岳飞之忠,是不会象后世宣传的那样“愚忠”的。

二、岳飞之忠,志在民族国家
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正好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年这样一个汉民族危亡不定的时代里。他是以“忠勇”赢得英名的,他所“忠”的对象是什么?宋高宗奖给他“精忠岳飞”旌旗时,当然是希望岳飞忠于自己的,可是岳飞背上深入肌肤的四个大字却是“尽忠报国”!国是指什么,仅仅是皇帝吗?仅仅是赵构本人吗?

许多人一再撰文强调:在中国封建时代,国家和君主、祖国和朝廷,完全是同一个概念,岳飞当然也不会分辨清楚的。因而“尽忠报国”,即是为赵宋王朝尽忠,为朝廷尽忠自然也就是为皇帝尽忠。可是,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两宋时期社会思想的实际内涵变化,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恰恰是从宋代开始,准确地说,从北宋末南宋初开始,“朕即国家”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极其尖锐的民族矛盾面前,在宋朝人民的坚决抗金与赵构秦桧一伙投降派面前,宋人将皇帝与国家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尊师周宝珠先生在一文中,对这种现象曾作了精辟论述,先生列举了这样三条史料:

1、当宋钦宗下诏割太原等三镇时,宰相何粟居然当朝痛斥宋钦宗一伙道:
“况天下者,祖宗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石敬瑭故事岂可遵乎?!”
2、当宋高宗和秦桧一伙准备对金屈膝求和时,枢院编修官胡铨愤而上。其中写道: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犬戎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犬戎藩臣之位!………”
3、最直率的莫过御史方廷实,当绍兴议和时,方廷实在奏章中写道:
“…………呜乎!谁为陛下谋此也?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请看,宋人把“天下”和“陛下”分得何等清楚!不难看出,何粟、胡铨把天下说成是“祖宗之天下”,只不过是不敢“造次”而说出不是赵家天下,却具体地指出:“非陛下之天下”。而方廷实说出的才是宋人的心里话。天下国家是谁的?是中国人的天下(当然是指宋朝统治区内各族),具体说就是“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根本不是宋高宗的天下!所以,如果硬要说宋人也分不清皇帝和国家的本质区别,那就根本无法理解以岳飞为代表的宋朝军民,为何能如此自觉地进行如此英勇的抗金斗争了。

作为一名武臣,岳飞不能象方廷实那样直言不讳,也不可能象何粟、胡铨等文臣那样激扬文字,可是,岳飞在忠于陛下还是忠于国家的问题上,却一点也不含糊:他抗金斗争的一生,清楚地证明了这位民族英雄对祖国地热爱和对宋高宗卖国投降、背叛民族利益行径的仇视。

让我们略举几例:
——建炎初年,当宋高宗、黄潜善、汪伯彦一伙积极策划抛弃中原,南下逃跑时,身为从七品下等军校的岳飞,居然“越职言事”“亲自上书批评皇帝:
“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我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乘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结果,被以“越职言事夺官”。倘若不是以国为计,他何以能冒如此之大险,竟敢于直言指斥权相误国,敢敦促一心要逃命的皇帝亲征。试问,如果岳飞只是一心“忠君”,唯君命是从,爱君如父,只看君王的安危,那就希望皇帝尽可能逃得快一点,逃离金人远一点,哪里还会犯颜直谏,要皇帝亲冒矢石,拯国家、民族人民于水火呢?显然,这完全是出自岳飞为国家分忧的主人翁精神。

——当金兵猛攻建康时,身为右相兼江淮宣抚使的杜充,完全置敌于不顾,不仅不组织军民抗击,反而蓄意投降。岳飞明知主帅怯敌,诸将不协,面对汹汹强敌,自己虽“以孤忠效命,亦无补于国家”,但他还是浴血力战。当其他溃将劫持辎重四散逃亡时,岳飞想的却是“建康为国家形势要害之地”,率众连战两日,斩敌首以数百千计者不知其几,直至迫不得已,才整军撤离。这时,既无朝廷号令,亦无主帅指挥,岳飞想到的却只是国家。建康失守后,当杜充降敌,大将戚方率众为匪,一些将校眼看粮尽援绝,皇帝下海后,不知去向,便也劝岳飞自谋生路,有些人甚至却岳飞集中散兵游勇,一道北去投奔金朝。

在这种时候,“忠于皇帝”早已没有任何号召力了。岳飞当然也不会想到为那个找都找不到的皇帝效忠,可他却坚定不移,并且激励将士们“以忠义报国”。绝不应“降而为虏,”或“溃而为盗”。并且说:“其或不听,宁先杀我,我决不能从汝曹叛!”在及其坚难的情况下,他一直与金兵周旋在建康周围,准备相机收复建康,连续多次重创金兵。当他率师移驻宜兴时,他曾满怀激情地挥毫题壁述志:

“余驻大兵宜兴,…….徘徊暂歇,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然俟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

从表面看,岳飞要迎还二圣,似乎属于“忠君”其实更重要的是“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

——当绍兴八年,宋高宗与秦桧一伙决意求和时,岳飞不仅接连上章反对,并且和宋高宗“对着干”,一方面加紧练兵,准备军需,一方面派人大力连接中原义兵,相约以“岳”字旗为号,一旦准备就绪,便要举兵北伐。与此同时,岳飞还明确表示:“今岁若不举兵,当纳节请闲”。不当这不为国家尽忠的窝囊官。当宋高宗怕岳飞举兵阻碍和议,想把岳飞召到杭州进行说服时,岳飞立即上书“屏迹山林,以养微躯”,吓得宋高宗急忙连下严诏,勒令岳飞入朝。再三借口自己是迫于“尽孝”,要迎回“帝后梓宫,”请求支持议和,岳飞却毫不客气地指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继而又复奏道:

“不可与(金)和!缘虏人羊犬之性,国事隙深,何日可忘!臣乞整兵复三京陵寝,事毕,然后谋河朔,复取旧疆,臣之愿也。”

当宋高宗一意孤行,按金朝要求定了和议后,诏书传来,岳飞却在所谓的贺表中再次痛苦地申明自己的反和立场:
“臣…….身居将阃,功无补于涓埃,口诵诏书,面有惭于军旅,……臣愿谋定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嵇颡以称藩!”

这哪里是贺表,简直可称为檄文!

宋高宗为粉饰丑行,对文武臣僚加官进一秩时,岳飞坚决不肯接受,并且一再强调:
“夫虏情奸诈,臣于昨对,已尝奏陈,切惟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以训兵伤亡,谨备不虞,而不可以行赏论功,取笑夷狄。事关国政不容不陈,初非立异于众人,实欲尽忠于王室,欲望速行追寝,示四夷以不可测之意。万一臣冒昧而受,将来虏寇叛盟,则以伤朝廷之体,仍望以此贴黄,留中不出,保全臣节,臣不胜至情,伏乞睿照”。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保全臣节”,岳飞认为,容忍皇帝与金议和一事,是有损于自己的民族气节的,倘若再因此而升官受赏,则更有辱于人格,与自己“尽忠报国”的夙志相悖。只有以国家荣辱为荣辱,以社稷兴亡为己任的岳飞,才敢于兜头给宋高宗、秦桧一伙泼下一盆冷水。一个满心忠君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干不出来的。

——当绍兴十年(1140)金兵叛盟,大军压境,宋高宗迫不得已,下诏岳飞等全线抗金。时岳飞苦心经营大举北伐已达三年,中原义军,已在两河结成起犄角之势,单等岳飞挥戈北上。西线上的抗金将领吴介(王旁)胡世将等,顽强地抗击金兵,把金兵阻击在凤翔,在东线上,抗金将领刘奇(金旁)以五千精兵打退金兀术十万大军的猛烈攻击。另有韩世忠率部渡淮攻取淮阳军,刘光世率部进攻和州,张俊部王德已进军宿、亳,形势对宋非常有利。可是,宋高宗一见局势缓和,便要岳飞住手,专派司农少卿李若虚星夜赶往鄂州(今武昌),传旨岳飞“兵不可轻动,宜班师”。岳飞见旨后,义愤填膺,反复向李若虚申明形势大义。为了“忠君”,李若虚再三坚请岳飞遵旨班师,岳飞坚决不从,宁可违抗皇帝而招来杀头之祸,也决不让国家失去这次难得的抗金良机,毅然抗诏挥师北伐。正是这种无限忠于祖国的义举,才能使李若虚大为感动,也毅然表示:“事既尔,势不可还,矫诏之罪,若虚当任之。”于是才有了郾城大捷,才能进军朱仙镇,打出宋朝的国威。倘若岳飞只是忠君,何以能有如此义举!

仅从上述几例,我们不难清楚地看到:岳飞之忠,其志在民族和国家,并不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

三、“愚忠”之论,可以休矣!
既然宋人“忠”之概念如此,岳飞之“忠心报国”又如此,为何史学界许多人一直要说其“愚忠”呢!这里倒并非是谁人有意贬低岳飞,而是对一些史实缺乏分析而产生的误解。笔者既要论岳飞之忠,自然亦要对此试条析一二。

我们应该注意,宋朝毕竟是封建时代,尽管宋人在“忠”内涵上有了创新,但仍是以朝廷为国家的合法代表,宋人可以不忠于皇帝,但却要忠于代表自己民族的赵宋王朝,可以说,在宋朝人看来,为国尽忠,只有通过支持宋王朝,才能表现出来。

试想,如果宋人没有赵宋王朝这一旗帜和纽带,那与一盘散沙有何区别?毫无疑问,在阶级关系上,宋王朝是统治和镇压人民的反动政权,但在民族关系方面,宋王朝却是汉民族赖以存在的依托物,所谓祖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总是有类似宋王朝这样具体的地理上政体上的依托物,因此,宋人关于国家、民族的意识,一般是通过对赵宋王朝的支持与否来反映。

只有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譬如被宋钦宗抛弃的三镇军民,是为自己的家乡本土而战,是为自己是汉人而战,再如北方沦陷区的忠义军,也是如此,其中的石(赤页),在山西文水县屡败金兵,粘罕以酷刑劝降,他厉声回答:爷是汉人,宁死不降。正是因为他们失去朝廷之后,才会想到高于朝廷之上的民族。而岳飞没有这样的经历,他的民族意识,只能依托于宋朝朝廷。

所以,和当时的绝大多数宋朝人一样,岳飞必须承认朝廷是宋朝人的代表,必须承认皇帝是统治者,谁都能想象得出,如果当时有人敢公开称自己不服从皇帝,会招来什么麻烦。毕竟皇帝还是国家的合法代表,在岳飞的奏札言词中,言必称臣子,国必称朝廷,是非常合乎情理的。据此并不足以说明岳飞是对皇帝无限忠城的。我们应该看到:当宋高宗不得以而抗金时,他成为捍卫民族利益的旗帜,岳飞的“忠于国家”、“忠于朝廷”,和“忠于皇帝”名义上是相统一的,或者说是一致的。这时的“忠君”,只是一种“忠于国家”的表现形式。

当宋高宗对金乞和投降时,岳飞立即就与其进行斗争。这时的“忠”,就与“忠君”完全格格不入了。岳飞之“忠”的实质,也就鲜明地表现出来了!其实,就连宋高宗也不承认岳飞忠君,恰恰相反,宋高宗正是认为岳飞不忠君,认为岳飞是叛臣,认为“必杀飞始可和,”才伙同秦桧杀害岳飞的。所以,我们还是要看岳飞之“忠”的实际行动,究竟是为国还是为君,才能看到其真实思想本质。

最为“岳飞愚忠”论者津津乐道的,大致有三点:一是岳飞镇压杨幺等农民起义军,二是岳飞面对十二道金牌,不该班师,三是当宋高宗要置岳飞于死地时,他不该再对宋高宗抱有幻想。

其实,岳飞镇压起义军问题,近年来史家论述不少,依笔者陋见,并不是因为他的忠君思想,而是他的抗金立场所致。
究竟杨幺是否真的“连结李成”,勾结伪齐,目前史界还有分歧。但有一点诸家都同意:即岳飞认为杨幺是肯定与伪齐和匪兵李成有勾结的。这在许多史籍中都言之凿凿。如绍兴四年他上奏请出兵收复襄阳六郡时,曾提到:“今外有北虏之寇攘,内有杨幺之窃发,俱为大患,上轸宸襟,然以臣观之,杨幺虽近为腹心之忧,其实外假李成,以为唇齿之援。”岳飞受命出征杨幺时,又提到“臣契勘湖贼先与伪贼结连…….”所以,就岳飞主观愿望来说,杨幺造反朝廷,尚且不为大过,唯其“勾结李成”和“与伪齐结连”,则是直接危害民族国家利益的弥天大罪,也是岳飞所以“忠实地”执行宋高宗“剿平杨幺”的主要原因。所以,以此为据来说岳飞“忠君”,显然是只看表面,未见本因。

其二,人们指责岳飞因“忠君”而不敢违抗十二道金牌,其咎亦未必应当。众所周知,岳飞这次大举北伐,出师便是违诏的,当岳飞连获大捷时,忽然接到班师诏令,并没有“忠实地”执行,而是立即上奏道:
“今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闻之谋者,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发出这一“抗诏”之奏之后,岳飞不仅没有“班师”,反而乘胜进军,逼进朱仙镇。这时,宋高宗、秦桧“知飞锐不可回”,便采用“釜底抽薪”之术,先下令张俊、杨沂中等部后撤,严令刘奇(金旁)、韩世忠等部不得轻进,同时连下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在这种形势之下,岳飞感到自己无力实现恢复中原的夙愿,且前有负隅之金兵,后有奸相之钳制。岳家军正处于危势,若坚持进击,虽可再获大捷,但却会断绝粮草军需供应之源,又失去牵制金军力量之左右翼,孤军深入,纵能支持亦不可长久,绍兴六年秋,岳飞亦曾孤军挺进陕洛,因军粮无继,士卒有饥饿而死者,那种惨境,岳飞还记忆犹新。况金兵见岳飞军孤势窘,必然会集重兵来围攻。其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岳飞忍痛班师而不再“违诏”,决不是因为“忠君”或“愚忠”,而是迫不得已。任何明智的军事家,都不会因自己的义愤而置千百万士兵的生命于不顾的。只要我们为岳飞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都不会怪罪岳飞班师的,更不会因此说岳飞“因愚忠而葬送抗金事业”。

至于说岳飞遭冤时,仍对宋高宗表示忠诚,抱有幻想,这种说法,恐怕主要是来自历代统治阶级故意宣传岳飞忠君至上(譬如乾隆皇帝)和之类演义,宋代的岳飞,从一被诏到临安,就对宋高宗不义存有戒心,虽然相信“使天有目,必不使忠臣陷不义”,但又预感到“万一不幸,亦何所逃”!待如狱遭刑讯逼供时,他悲愤地说:“吾方知既落秦桧国贼之手,使吾为国忠心,一旦都休!”一直到临刑前,岳飞只写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再没有一句“对皇帝抱有幻想”的只言片语,倘若他对宋高宗存有幻想,为何不请求皇帝为他主持正义呢,他把自己的冤屈全对“天日”倾诉,不正是因为他看透宋高宗狼心狗肺了吗?哪里“还愚不可及地希求赵构能洞察他的耿耿忠心”呢?
分享:


岳飞被杀,他的部下有几人忠诚于他?有谁背叛他?
综上所述,这些用岳飞之血为自己仕途铺路的人,虽然没有像秦桧一样永远跪在岳飞墓前,但是他们依然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为千万人所唾弃。然而,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英勇不屈的人,既然有人背叛了岳飞,就会有人对岳飞忠心耿耿,那么他又是谁呢?事实上,他便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韩世忠,他...

表面上是对汉室最忠心人,却表现的最不忠心,他是谁?
这个人就是曹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他确确实实是个最忠心汉室的人。曹操曾经因为大汉,孤身一人刺杀董卓,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勇气可嘉,比起王允的美人计,曹操刺杀董卓的做法更加危险,但是他毫无畏惧。后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但是他们都各怀鬼胎,每个人都是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只有曹操...

一个感动人的故事
然而有谁知道这位早逝的姑娘其实与这个家庭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她只是一个连户口都没有的继女;在继父瘫痪,亲母亲离家出走后, 她却勇敢地留了下来,用柔弱的双肩托起了四个大学生哥哥! 1994年 6月,失去丈夫的春玲的母亲带着申春玲姐弟从山东菏泽龙固集来到加祥县后申庄。春玲的继父申树平是一个木匠,为人忠老实。

明星中谁是老实人和忠厚人?梁朝伟和张学友是老实人吗?
梁朝伟和张学友是老实人 他们是演艺界的坐标 绝对的职业精神 但老实不等于不说谎,公众任务是要学会保护自己的.

什么叫对别人忠诚?
忠诚为何物?忠诚,人人呼吁!忠诚人人希望,但更多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忠诚与否,更多是谴责别人,却很少问自己:我对别人忠诚吗?在一个缺乏忠诚文化的群体里,任何人之间只有交易,没有真情!但是,我们在忠诚的问题上,却有很多错误的理解!在敝人成长的过程中,曾经自以为忠诚而干傻事!在自以为进步...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出自谁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是出自明末冯梦龙纂辑白话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卷三十四,这句话的意思是接受了别人的委托,就要忠于别人委托的事情。该书完成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来自民间宗教宝卷和小说。故事描述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警世通言》与作者稍前完成的《喻世明言...

隋唐英雄传里的人物,如何进行排序?
1、李元霸 李渊第三子,隋唐第一条好汉,为上界大鹏金翅鸟临凡,力大无穷,所向无敌。晋阳宫比武,力挫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一战成名。后奉旨赴四明山保驾,三锤击走第三好汉裴元庆,匹马双锤,一下午将十八路反王185万人马杀的只剩65万(平均每秒打死55人)。曾见义勇为,救下清官刘文静。后于紫金...

夫妻关系不好主要体现在怎么看男人忠不忠诚
甚至60%的男子认为,与前妻通电子邮件就是不忠,只有20%的人认为这不算什么。从网上到现实,不过一步之遥,何况轻车熟路呢? 4、盯着其他女人看——调情 如果你的男人当着你的面对其他女人垂涎三尺,这不过是很平常的事而已。要知道,80%的男子承认,自己会当着伴侣的面盯着别的女人看。谁让...

孔子弟子中憨直忠厚的人是谁?
高柴姓高名柴,字子羔,又称子皋、子高、季高,比孔子小三十岁,卫国人,一说是齐国人。高柴身高不满五尺,在孔子门下受业,孔子认为他憨直忠厚。子路在季氏那里任职,举派高柴去做费邑宰。孔子怕他不能胜任说:“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啊!”鲁哀公十五年,卫国政变,高柴急忙逃离卫国,并劝子路不要...

三国时的名将有谁?
容貌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官至 丞相 领司隶校尉益州牧 录尚书事 谥曰:忠武侯 人称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刘皇叔三顾茅庐,遂允出山相助。曾舌战群儒、借东风、智算华容、三气周瑜,辅佐刘备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更取得荆州为基本。后奉命率军入川,于定军山智激老黄忠,斩杀夏侯渊...

和田县13938392103: 宋太祖弟弟是谁 -
坚婵精蛋: 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太宗像赵廷美大8岁.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祖驾崩,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是为太宗,在位共21年(976~997),59岁去世,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

和田县13938392103: 《长津湖》雷公原型是谁? -
坚婵精蛋: 影片中雷公的原型人物之一是籍贯山东济南的一级战斗英雄孔庆三,影片中将雷公的故乡设定在山东沂蒙山地区,源于对沂蒙革命老区和沂蒙精神的致敬,战天斗地的沂蒙精神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脉相承,都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和田县13938392103: 赵雅芝的前夫是谁 -
坚婵精蛋: 1975年,赵雅芝嫁给黄汉伟,育有两个儿子(黄光宏、黄光宜),1982年离婚. 黄汉伟,香港著名女演员赵雅芝前夫.是一名医生,据传两人这段不成熟的婚姻很不幸福,芝姐与医生丈夫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最终难以长相厮守而自然分手.赵雅芝和黄锦燊合演剧集《女黑侠花木兰》认识,1985年在美国注册结婚,生了第三个孩子(黄恺杰).两人感情稳定. 黄锦燊(Melvin Wong)(1949年1月29日-),香港知名艺人,在很多影视剧中出演督察.

和田县13938392103: 纸上谈兵的主角是谁 -
坚婵精蛋: 纸上谈兵-赵括

和田县13938392103: 德芙老板是谁 -
坚婵精蛋: 德芙是属于玛氏(Mars)公司的,玛氏公司(Mars Inc.)一开始只是家糖果厂,但时至今日,它的分公司与工厂却早已遍布全世界.玛氏公司生产与销售多种商品,从糖果、宠物食品,到加工米,产品行销全球,顾客遍及100多个国家.玛氏公...

和田县13938392103: 是谁最早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
坚婵精蛋: 李大钊……可能吧……

和田县13938392103: 360的创始人是谁 -
坚婵精蛋: 360的创始人是周鸿祎.1.周鸿祎,1970年10月4日生于湖北黄冈,360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奇酷CEO和知名天使投资人.2.1992年,大学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始,周鸿祎就职于方正集团.2004年3月,周鸿祎就任雅虎中国总裁.2006年8月,周鸿祎投资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出任奇虎360董事长. 2011年3月30日,周鸿祎带领奇虎360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和田县13938392103: 插翅虎是谁 -
坚婵精蛋: 《水浒》插翅虎-雷横

和田县13938392103: 佚名是谁的笔名? -
坚婵精蛋: 佚名,指作者匿名发表作品或者作者的名字不详,同义词为“无名氏”,很多作品的署名都是“佚名”,因此“佚名”经常会被很多人误会成一个作家的名字. 佚名不是没有姓名的人,而是作者没有署名,或是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作者的真实姓名查无根据,或者根本就无法知道作者是谁.也有的是由于集体创作或是劳动人民从很久远的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的作者就被标作“佚名”.

和田县13938392103: 粉笔是谁发明的? -
坚婵精蛋: 最早人类发现,木炭可以拿来作画,远在文字发明前,人类就用木炭来作画,在欧洲的岩洞中仍然能看的到碳粉,或者木炭所做的壁画 到了中世纪,人们开始发现,用石灰加水,可以做成块状的物体,可以用类似木炭笔的方法,去纪录在深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