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戏曲传承下去?

作者&投稿:底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让戏曲传承下去?~

现如今如果想让京剧传承下去,靠的必须是国人的努力和京剧人的一种传承,只有弘扬国粹,京剧才能彻底光大起来。

其实说句实话现在看京剧的人已经大不如以前了,因为在以前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电视。只能通过京剧来打消时间,慢慢的也喜欢上了。而现在的网络时代,已经很难让京剧在这么一个大环境下生存下去,所以看的人也越来越少。

但是好在咱们属于多元化时代,京剧虽然落寞,但不代表消失。其实我一直觉得看京剧的人是很有品味的人。一些00后的小年轻就不喜欢看京剧,因为他们觉得很无聊,把一些浓厚的妆抹在脸上,然后在舞台上叽叽喳喳地也说不出几个词来。感觉表演方式很怪异,但在老一辈的人眼中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国粹。其实深入了解才会发现,京剧属于中国五大戏曲之一。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流传开来,而且京剧在北京可以说是流传广泛。

如果想要将京剧传承下去,首先就是让人们对国粹有一颗好奇之心。只有他们心中有想去看的念头,京剧关注度才会越来越高,才有可能发扬光大。而且我觉得应该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宣传一些京剧的内涵,既然被称为国粹,肯定有它的价值,我们身为21世纪的青年,应该多品味京剧的魅力。

楼主你认为目前戏曲陷入了困境吗?我认为没有!戏曲目前的状态很正常。之所以很多人甚至有不少的戏曲界人士认为戏曲目前不景气,似乎是陷入了困境,那是因为戏曲曾经是太辉煌了。想当初戏曲全盛时期,几乎是全民戏曲,没有什么其他艺术形式可以与戏曲争锋,连电影也不行,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对戏曲没有致命的威胁。至于话剧歌剧什么的,更不在话下了,还不如曲艺呢。歌剧和话剧即使到了当下,也没有被国人广泛接受。所以,戏曲直到改革开放前,还一直是辉煌的。只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电视机逐渐普及以后,戏曲才受到了真正的威胁,但是,戏曲爱好者的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其中不乏儿童、青年群体(并且有扩大的趋势),并不是中老年群体的专利,不会比欣赏流行歌曲演唱会的群体有多少逊色,一票难求的现象也不是个案,时有发生,怎么能说是陷入了困境呢?只不过是没有像几十年前的全民戏曲那样辉煌罢了。如果把这种状况定性为戏曲陷入了困境,那是有失偏颇的。相反,戏曲目前的状况,我倒觉得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各种艺术形式都可以自由发展,都有自己的受众,这才是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应该会长期的延续下去。几十年前的全民戏曲现象,反而是一花独放的表现,是一种“霸道”,并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且我发现,只要是有艺术细胞的人,不管他年轻时喜欢的是什么艺术形式,到了一定年龄后,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转而喜欢戏曲,或者有多重爱好,戏曲是其中之一。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更说明戏曲是夕阳艺术,只有到了中老年的时候才会去喜欢。对此种观点,我想说的是:戏曲的受众偏向于中老年,这个我不否认,但就此将戏曲定性为夕阳艺术,我不能苟同。这只能说明戏曲是一杯醇厚的美酒,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妙处,所以,性情浮躁的年轻人难以接受戏曲并不奇怪,只有对人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有了一定的积淀,才会体会到戏曲的美。况且戏曲受众偏向于中老年,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就像流行歌曲的受众偏向于年轻人一样,至少说明戏曲也有固定的受众群体,并不像像楼主的说的那样陷入了困境。作为戏曲工作者,要面对现实,不要认为戏曲没有像几十年前那样霸道了而失去信心,甚至认为是陷入了困境,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社会的进步,对待各种艺术形式的自由发展,不能再一心想着追求几十年前戏曲一花独放的不正常现象。戏曲,一方面要维护好自己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进取,争取扩大自己受众群体。我认为,戏曲从萌芽状态到现在,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戏曲从辉煌的巅峰到现在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是深深植根在中国人心中的,肯定会有自身发展的广阔天地的,更不会说没就没的。当然,任何事物都会有产生、成长、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也许将来有一天,戏曲真的会被某个艺术形式所替代,从而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那我们也应该顺其自然。其他的艺术形式何尝又不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呢?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型期: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从乡村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转变为城镇市民占大多数,从一元的价值观、伦理观变成了多元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的转型必然给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领域的各种形态带来较大的冲击,一切不适应新的社会机制的都要被改造,甚至被淘汰。戏曲,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分子,自然不能例外,一样会受到冲击,若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型。

  传统戏曲如何融入当代

  改制的本质,是打碎现有的铁饭碗体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要想在戏曲表演的行业内成为名角、红角,没有本事是不行的;想在行业内站住脚,并得到不菲的报酬,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没有自己“绝活”,也是不行的。

  目前戏曲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要原封不动地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另一种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让传统的戏曲融入当代的意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进行力度较大的改造。

  客观地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局限性。保守派不了解戏曲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变化:元杂剧不同于宋杂剧,南戏不同于元杂剧,就连今日之京剧也是既不同于 “同光十三绝”时期的京剧,也不同于四大名旦时期的京剧。他们更不了解当下的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即如农民,也不同于30年前的农民。激进派多是接受过高等教育之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话剧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戏曲。他们在戏曲振兴工作上所做的努力,有的出于自身专业的需要,有的则出于对民族戏剧艺术的情感,而对底层社会的生活状况以及草根阶层的审美要求则了解甚少。

  就目前情况来看,最好的态度是允许戏曲艺术形态多元化。现在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传统的农业文化、西方文化、中西合璧的文化,都有很多信奉的人群。就拿过去统领一切的农业文化来说,虽然退出了主宰的地位,但是并没有消亡,也不可能消亡。因为它是构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成员的灵魂之中,成了我们性格、品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算是知识分子阶层,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中有的认为,西方的文学艺术比起本国的文学艺术要胜出几筹;也有的对西方文化不以为然,认为世界的动荡以及目前社会的种种弊端,都是西方文化造成的;还有的则主张,中西方文化都各有优长,也各有缺陷,因此应该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吸收中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内涵。其实,正确的态度应是:让戏曲园地百花齐放,既允许表现传统文化的戏曲样式存在,也要吸收现当代艺术元素的多重舞台表现形态,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和审美要求;既要让戏曲重新回到市场,又不能完全撒手不管。

  自上世纪50年代戏改之后,大部分戏曲班社转制成国营剧团,其一切开支基本上都由政府承担,使得戏曲的演出与市场完全脱节。戏改的好处是提升了艺人的社会地位,他们不再因生存的压力做迎合低级趣味的表演,而是一心一意地在 “艺术”上下功夫。因此,戏改之后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戏曲舞台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和优秀的演员。

  然而,戏改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明显,主要表现为:戏曲舞台 “随大流”现象较严重,戏曲剧目及演员缺乏创新的动力。由于剧团属于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拨款,不管演出收入如何,演员的工资待遇基本不变。多演与少演一个样,演得好与演得不好,与收入的关系也不大。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剧团和演员在市场上搏击的能力不强,遭遇挫折的承受能力也较弱。

  中外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但凡脱离了市场的艺术,都是没有前途的;而历来得到长足发展的艺术,全是由市场推动的。市场兴隆,收益较高,自然地会吸引许多有才干的人投身于艺术行业,形成竞争的态势,从而促进艺术形式的进步。现在由各级政府财政拨款的戏曲,经济好的地区,拨款多一些,经济不好的地区,只是按照演员档案工资的50%、 60%来发放。使得演员的收入远低于同一地区收入的平均水平。这样,自然就吸引不到一流的人才,甚至连二三流的人才也吸引不来。要知道,从事戏曲艺术是需要一定天赋的,如果没有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吸引到一流的人才,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又从何谈起?

  现在有不少人主张,让戏曲真正重新回到市场,也许目前许多棘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排演什么新剧目,根据观众的审美要求来决定;是 “大制作”还是 “小制作”,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安排;是演 “老骨子戏”,还是排演现代戏,是完全按照传统的演法,还是加入一些现代的艺术元素,让市场来决定。还有一个关系到戏曲兴衰成败的问题,即演职人员的艺术修养,也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改制的本质,是打碎现有的铁饭碗体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要想在戏曲表演的行业内成为名角、红角,没有本事是不行的;想在行业内站住脚,并得到不菲的报酬,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没有自己的 “绝活”,也是不行的。到那时,不需要人监督、教育,演员就会自觉地 “曲不离口”,编剧、导演、作曲、舞美,也都会潜心钻研自己的业务,各显其神通。待到戏曲的艺术水平提高了,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竞争力加强了,看戏曲又成了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自然地,就会吸引许多天赋突出之人跻入这个行业,出现当代的 “老生三杰”、 “四大名旦”,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然而,就目前戏曲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的文化环境而言,完全将之放到市场中去,让它自己 “找食”,将会承受极大的风险:要么早早地结束它本已十分脆弱的生命,要么以降低艺术质量甚至消解其艺术特征为代价变成粗俗的表演形式。若要保持戏曲这一民族艺术的审美属性,不断地提高其艺术质量,并让它与时俱进,以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决不能将它往市场上一推了事,而应该在经济上以更大的力度进行扶持,在方向上以更科学的态度予以引导。

  扶持的原则应是资助剧目而不养人。对那些已经赢得了老百姓口碑的剧目,或直接投入资金,让剧团不断地打磨,使之精益求精,尽可能地使内容与形式结合得更加完美;或通过贴补票价的方式予以支持,观众越多,演出场次越多,剧团的收入越高。至于新剧目的先期投入,可以通过向文化发展基金会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来解决。对于剧团的扶持资金,其来源要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若要戏曲持续地发展,应该制定这样的地方性法规:按照一定的比例,每年从地方财政收入中切出一块,建立文化发展基金,而戏曲作为民族传统的艺术,应是文化发展基金重要的资助对象。

  现代戏曲发展的新方向

  戏曲的形成和每一次发展都是融合众多表演技艺精华的结果,要使戏曲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必须使之以一种融合当今众多表演技艺的 “新杂剧”的艺术形式出现。

  在我国表演艺术的历史上,有过“百戏”、 “杂剧”的名称。所谓 “百戏”、 “杂剧”,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舞台演出的单位时间内,呈现出歌唱、舞蹈、小戏、杂耍、武打、杂技等各种表演艺术。戏曲在宋代形成之后,许多类型仍然以 “杂剧”名之,如宋杂剧、元杂剧、永嘉杂剧、南杂剧等,它们虽然是纯粹的戏剧,但是,它们的表现手法依然是 “杂”的,有歌唱,有舞蹈,有说白,有武术,有杂技等等。观众可以在戏曲中,听到悦耳的歌声、诙谐滑稽的笑话、声情并茂的说白,看到让人欣怡的舞蹈身段、高难度的武打杂技和神似于生活动作的表演,只不过是将多种表演形式高度地融合在一起罢了。

  明代中叶之后,戏曲进入鼎盛时期。但是,依然没有离开 “杂”的运动方向,只是 “杂”的内容层次和融杂的手段更高了而已。如 “水磨调”的昆曲是魏良辅在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基础上,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新的唱腔。今日称之为国剧的京剧,亦是综合彼时许多声腔音乐和多种表演技艺的结果。就音乐来讲,它有吹腔、高拨子、二黄、昆腔、腔、汉调和其他一些杂曲的成分;其表演从行当到 “四功五法”以及戏装脸谱,无不是从昆曲与许多剧种那里吸收、消化、整合、改造而来的。

  由此可见,戏曲的形成和每一次发展都是融合众多表演技艺精华的结果,可以说,这是戏曲发展的重要规律。过去的戏曲是如此,现在和未来的戏曲,一定还会如此。要使戏曲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必须使之以一种融合当今众多表演技艺的 “新杂剧”的艺术形式出现。不过,在融合众多表演技艺的过程中,应有下列的做法,否则, “新杂剧”很难保持住戏曲的特性。

  一是要像魏良辅创立 “水磨调”那样,对众声腔潜心研究,将每一种声腔中最悦耳、最有当代气息、最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元素抽绎出来,进行融合、锻造,形成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声腔,以达到不论东西南北、男女老幼,人们都由衷地喜爱它们的效果。它们不仅可以是舞台上的剧曲,亦可以成为百姓日常唱的清曲。这个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极其困难的。因为现存的声腔剧种不再是一二十个,而是两三百个。要熟悉每一个声腔,至少是大部分声腔,绝非易事。然而,要创制出一种能让东西南北的人都欣赏的成体系的声腔,除此之外,别无捷径可走。现在中青年观众之所以不太喜爱戏曲,很大的原因是戏曲音乐过于陈旧、旋律简单,而且还有很大的地域性。创建新的声腔音乐,不能仅仅局限于戏曲剧种的音乐,亦可以吸收流行音乐、外国古典音乐中适合于剧情、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分。但是,主体音乐一定要是民族的、传统的、戏曲的,否则,戏曲音乐特有的韵味就减淡了。

  二是在表演上要将戏曲的表现方式,与诸如话剧、电影这样的体验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必须承认, 100多年来的所谓 “新式教育”,实际上多半是西方文化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让中国经过学校培育的人都对西方文化比较熟悉。于是,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西方的审美标准来衡量文艺质量的高低,戏曲审美亦概莫能外。今日如此,未来还会是这样。

  戏曲的表演程式是昔日艺人们对某一类型之人在特定环境下的行动与情感所创造的艺术符号, “起霸”显示着将军的威武风采, “甩发”表现的是人物受冤含屈后的愤怒, “捋须”则表示主人公在沉思。这些符号和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行动与情感表现有着很大的距离,但它们具有共性,而且美观,在之后无数次再现这些符号之后,这些符号便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赞赏,成了戏曲表演的特色。然而,客观地说,其表演动作机械、重复,由于演员没有进入人物的内心之中,甚至有些演员对于人物形象根本就没有什么认识,只是按照代代相传的一套动作来演,至于为什么用此动作而不用彼动作则从未去想过。这样,就很难将所演人物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更难将观众的情感带入到戏剧的情境之中。

  而话剧、电影等表演形式则不同,它们要求演员潜心体验所演人物的心理,深入地研究人物行动与情感表现的逻辑依据,在理智的控制之下,将自己和人物合二为一,让观众出现这样的幻觉:面前不是舞台,而是故事发生的真实的场景;面前不是演员,而就是故事中真实的人物。但是,如果戏曲的表演抛弃了程式,完全像话剧那样,又不免陷入人们一再批评的 “话剧+唱”的表现形态,远离了戏曲的特性了。正确的做法是:表现与体验、理智与情感、神似与形似有机地结合,以前者为主,让后者为前者服务。具体地说,将体验到的人物情感,通过相应的程式性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与情感的表现虽然还是夸张的、变形的、唯美的,但是,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情感都有人物心理的依据。

  当然,可以和戏曲表演方式相结合的,还有音乐剧、芭蕾舞剧、歌剧、现代杂技、现代魔术、现代武术等等,只要有助于戏曲表演艺术发展的一切表演技艺,在保持戏曲特性的前提下,都可以汇入。

  三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融合成一体。昆曲衰落之前,人们观赏一部戏,不仅看它的形式,也看它的内容。“元曲四大家”所创作的杂剧剧目、南戏的《荆刘拜杀》和 《琵琶记》、录入《六十种曲》的明代传奇剧目,以及明末苏州派剧作家的作品,清代的 《长生殿》、《桃花扇》等,之所以能在问世时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一直活在舞台上,主要还是以思想内容取胜。所以,那时叫 “看戏”。昆曲衰败之后,高质量的剧本几乎不再产生,经常演出的大都是上述的老戏,而且仅是其中的折子,观众们看多了后,对它们的内容可谓烂熟于心,剧目的思想对其心灵也不再有什么触动,于是,注意力完全投注在形式上,尤其是在演员的歌唱上。自此之后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看戏改称为 “听戏”,在审美接受上,耳朵的功能大于眼睛的功能。此后,新编的剧目层出不穷,而且都是按照 “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的标准编写出来的,加之受话剧等外来的戏剧形式的影响,演员将内心的体验呈现在面部表情与动作上,观众也以观赏话剧、电影等样式来观赏戏曲,于是,又用 “看戏”指称了。可以这样说,今日所编写的剧目,如果在思想内容上没有什么新意,一定是不会成功的。


会唱南音的人越来越少,如何保护传统戏曲?
这样的话也能够让传统戏曲继续发扬光大。对我们来说想保护传统戏曲文化都是非常困难的,在新时期更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以对我们来说也想保护传统戏曲文化就应该,培养新的传统文化,继续接班人,让优秀传统戏曲文化得以传承,而且更应该成立专门的学习社,继续学习发展传统戏曲文化。

戏曲是中华文明的 如何传承下去 谈谈你的看法80字
中华文明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受到重视,戏剧是其中的一个瑰宝,我认为要加强对未来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让戏剧走进课堂,走到我们的身边,让更多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的人了解这样一种与艺术的存在,并加大对这方面的保护和宣传,最好是很重要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应该主动亲近戏剧,传承戏...

如今戏曲艺术为何会衰落?戏曲艺术今后将如何发展?
除了那些能够参加电视的戏曲艺术家之外,其他从事这一行业的演员仅仅就靠着一边演出一边耕地来维持生活。很多艺术家知道自己的思想文化水平和艺术创造力有限,所以也没有办法向世人展示出他自己的戏曲风格,也让自己在戏曲表演中的魅力无法更好的被观众知道。要知道如果想要戏曲艺术更好的传承下去的话,就必须...

当今社会,如何让京剧传承下去?
必须提高从事戏曲表演事业的从业者的工资、保酬,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这项保护国粹的伟业之中。现在一些毫无演技的演员演个电影电视就动辄几百上千万的,而有些为国家为民族有贡献的科学家、传承者却很多人加起来也比不了零头。

我们应该怎样传承戏剧文化?
表现方法与形式日趋多样性。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三十多年的戏曲更以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借鉴其他门类的艺术或技术手段,使之成为这一时期戏曲发展十分醒目的特点,从另一意义上讲,这也是戏曲综合性艺术特征的显现。戏曲艺术的综合性特征是在戏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善于融舞蹈、音乐、绘画、诗歌、武术等多种...

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请结合实际简要阐述?
面向社会普及戏曲,要从学生开始,就要培养的爱好兴趣。

如何才能传承京剧艺术,振兴传统文化?
当今时代,人们生活在一个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京剧演出面临着众多强劲的竞争对手。传统戏曲要重新赢得当代观众的青睐,必须适应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必须兼顾舞台戏曲的艺术性和娱乐性。这样,京剧艺术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才能重新拥有观众市场和不断发展的可能。京剧的传承要充分利用...

如何看待戏曲艺术的衰落 戏曲艺术今后将如何发展
除了那些能够参加电视的戏曲艺术家之外,其他从事这一行业的演员仅仅就靠着一边演出一边耕地来维持生活。很多艺术家知道自己的思想文化水平和艺术创造力有限,所以也没有办法向世人展示出他自己的戏曲风格,也让自己在戏曲表演中的魅力无法更好的被观众知道。要知道如果想要戏曲艺术更好的传承下去的话,就必须...

如何看待戏曲艺术的创新与传承?有哪些好的建议?
”作者认为,豫剧的传承应该是活的,只有在交流中继承,才能发挥积极和有效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泛、快捷的优势,让著名歌唱家走进千家万户,扩大受众,培养年轻的戏曲爱好者,在实际传播中实现传承与创新。这些针对性强、建设性强的观点,对于促进豫剧的健康发展,促进豫剧的继承与创新,具有积极...

喜欢戏曲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一辈怎样就可以将戏曲文化传承下去?
为什么喜欢戏曲的大多是老年人。引用一位老先生的话,老先生讲的是昆曲没落、京剧后来居上的原因。京剧(包括其他戏曲曲种)也和昆曲一样,是这么渐渐没落的,多数观众不喜欢,“资本”逐渐放弃投入,本行业产出就逐渐减少,慢慢退出主流。如何传承?就以张云雷和郭德纲为例吧。张云雷将京剧和评戏看做“...

海兴县18213762538: 面对这种种困难,你认为我们的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更好地传承 -
商生金泽: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

海兴县18213762538: 中国戏曲艺术应如何继续和发扬 -
商生金泽: 少说话,多做事,以市场和观众的需求为准,不以奖项为准

海兴县18213762538: 如何保护传统戏曲麻烦告诉我 -
商生金泽: 艺术家是长期文化熏陶的结果,在他们身上积淀着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成就.只有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才有可能充分理解戏剧艺术对人类的意义,尤其是濒危剧种的意义.而戏曲剧种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没有人就无所谓文化的存在,没有...

海兴县18213762538: 京剧是一门艺术,我们应该如何把它继承下 -
商生金泽: 这个问题不是继承问题,是教育问题,是全民教育问题,是全民教育中对艺术认识的问题.认识到位了,懂得这门艺术了,感兴趣的人就多了,为之着迷的人就多了,继承就不是问题了

海兴县18213762538: 如何让戏曲发扬光大 -
商生金泽: 传统戏曲的发扬,需要许多人力物力,政府的支持,人才的培养和挖掘,网络现实相结合的运行营销等等,最重要是戏曲本身的艺术魅力,不可缺失,这就必不可少的要谈到创新和传承,相结合,两条腿走路~

海兴县18213762538: 如何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商生金泽: 1.需要有电视台的支持,戏曲节目应当加强与观众的互动,这样才能使播出的节目有人看.这一点目前算是做到了,中央十一台办得挺好 2.戏曲本身也要与时倶进,这样一来就可以赢得各个年龄段的观众的支持.当然,这并不意味这要放弃戏曲的特色,该坚持的还是要坚持 3.加强报刊杂志的宣传工作和学校音乐课的教育工作 ,使年轻一代在沉醉于流行歌曲的同时,感受到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

海兴县18213762538: 如何振兴戏曲艺术 -
商生金泽: 从国家的角度讲,创造让更多人喜欢戏曲的环境,发掘培养更多的戏曲人才,做好文化传承的工作. 从个人角度来讲,多听、多看、多学、多支出、多传播,影响更多的人喜欢戏曲.

海兴县18213762538: 发展戏曲文化除了演戏还要怎么做? -
商生金泽: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燕认为,网络直播平台的兴起,既节约了观众欣赏戏曲的时间成本,又突破了地域限制,“网络直播的出现创造了新的观演方式,我们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看”.“传统的戏曲人只注重演戏,不...

海兴县18213762538: 秦腔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应如何传承?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
商生金泽: 首先,要有人学,提高秦腔演员的待遇水平可以有效的吸引艺人来学这个. 其次,要经常参加正常的演出活动,因为只有有用的东西才会被保留下来. 第三,就是要有领导支持,这是这三条里最重要的,如果这一条不满足,其它两条只会停留在设想阶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