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言文一词多义如何做?

作者&投稿:勇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常见的一词多义!~

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 85-王 1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国王)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师:朝庭的军队) 86-望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看,观察)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5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87-恶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88-微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 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 89-悉 1赵王悉召群臣议(都,全) 2古之 90-相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 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一起) 治天下,至孅(xiān .细,小)至悉也(周全,详尽) 91-谢 1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4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7及花之既谢(凋落) 8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 92-信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忠诚,信用)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 3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 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 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 5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10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93-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兴起,发生)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发动,调发) 3大楚兴,陈胜王 (兴盛,复兴) 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 (兴致) 5夙兴夜寐 (起、起来) 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兴办、举办) 94-行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行走) 2赵王畏秦,欲毋行 (去,离开;前往)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实行;做)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品行) 5白居易的《琵琶行》 古诗的一种体裁 95-幸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侥幸) 2大王亦幸赦臣 (幸而,幸亏)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宠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皇帝到来) 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希望) 96-修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修造) 3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4掌修国史 (撰写) 5恐修名之不立 (美好) 6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修养) 97-徐 1不徐不疾 (迟缓)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慢慢地、缓缓地) 98-许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答应,允许)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期望) 3高可二黍许 (表示大约和数量) 4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99-阳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阳光,太阳) 3周秦古玺,多作阳文 (出的,外露的) 100-要 1筑石寨土堡于要隘 (险要) 2张良出,要项伯 (同"邀",邀请) 3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相约,誓约) 4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希望) 5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总之) 101-宜 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适宜,合适) 2诚宜开张圣听 (应当,应该) 102-遗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遗失,丢失)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遗漏,忽略) 3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送给,给予) 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遗踪:遗迹,旧址) 103-贻 1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赠送) 104-易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 (换,换取)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改变,更改) 105-阴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阴冷,寒) 3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阴影,树荫) 4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暗中,暗地里) 5惟汉印多用阴文 (凹入的) 6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 (阴险) 106-右 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右边,与"左"相对) 2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为上) 3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古称世家大族为"右族"、"右姓") 107-再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二次或两次) 108-造 1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 (到---去) 2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制作,建造) 3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制定)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大自然) 109-知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道,懂得) 2君何以知燕王 (了解)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感觉,感到) 5孰为汝多知乎 (知识)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110-致 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表达,表示)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取得) 4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招纳,招引) 5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意态、情趣) 114-贼 1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祸害,危害) 2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 (刺客) 3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强盗) 5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过千其门,几落贼手死 (敌人) 115-族 1士大夫之族 (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116-卒 1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步兵,士兵) 2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终于,最终) 4五万兵难卒合 (通"猝",突然,仓猝) 117-走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古代指疾行,即跑)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逃跑)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使之逃跑) 4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走向) 118-左 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左边) 2诸士在已之左,愈贫贱,尤益敬 古代以右为尊,左为较低的地位。 (较低的地位) 3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古代车上以左为尊。(车上的尊位) 119-坐 1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着,坐下) 2因击沛公于坐 (通"座",座位) 3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由于) 4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 (坐落) 5坐法去官 (触犯) 120-归 1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 (归附)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回,返回)

古文《与朱元思书》
直:
直视无碍:
争高直指:笔直
《五柳先生传》
其:
亲旧知其如此:
其言兹若至俦乎:
以:
因以为号焉:把
以此自终:评借
《送东阳马生序》
之:
佛之怠:代词,做宾语前置
走送之:
益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
至:
礼愈至:周到
至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到达
我就只知道这么多了,这些是 老师说的其他的没说到

间:
〈名〉
1. (间是后起字,本字作闲,本义见间 jiàn)
2. 中间;内 [between;among]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闲也。——《礼记·乐记》
而独闲数百千里。——《汉书·严助传》。注:“中间也。”
攘臂于其闲。——《庄子·人间世》。司马注:“犹里也。”
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 王之涣《凉州词》
林间窥之。——唐· 柳宗元《三戒》
草木之间。——明·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满井游记》
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出于其间。——蔡元培《图画》
3. 又如:两地之间;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半中间;两个高楼间的小弄;两个电极间的真空
4. 一会儿,顷刻 [a moment]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庄子·大宗师》
乃留止闲曰。——《战国策·秦策》
5. 又如:间不容息(其时间不容喘息。比喻时间短促)
6. 近来[recent]
帝间颜色瘦黑。——《汉书·叙传上》
7. 姓(闲)
〈量〉
1. 表示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又如:一间卧室;三间门面
3. 另见 jiàn;
4. “间”另见 xián


〈动〉
1. (形声。从言,射声。本义:向人认错道歉)
2. 同本义 [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
自谢曰。——《战国策·赵策》
长跪而谢。——《战国策·魏策》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惊谢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谢咎(引咎自退;悔过;谢罪);谢错(认错赔不是);谢室(待罪之室)
4.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decline;refuse]
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伏谢不受命。——《史记·汲黯列传》
谢媒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楚而谢。—— 唐· 李朝威《柳毅传》
谢客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 ——宋· 苏轼《盖公堂记》
5. 又如:谢医(谢绝医疗);谢金(谢绝礼金)
6. 辞去官职 [resign]
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无复游宦之兴矣。——《南齐书·王僧虔传》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唐· 王维《送张五归山》
7. 又如:谢老(告老还乡);谢事(卸去官职);谢政(致仕退休);谢役(辞去差使);谢职(卸去官职)
8. 告辞;告别 [take leave;leave]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史记·李将军列传》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故不复谢。
不报谢?
过谢侯生。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谢了扰(告辞);谢别(告别,辞别)
10. 告诉,告诫 [tell;warn]
谢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1. 以言辞相问候 [send one's respects to]
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史记·赵广汉传》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
12. 感谢 [thank]
休谢之。——《三国演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
且谢曰。——唐· 李朝威《柳毅传》
虽死必谢。
13. 如:谢承(感谢;答谢);谢荷(感谢);谢候(致谢并问候);谢私(感谢私下帮助)
14. 逝去 [farewell]
诏曰:弟勰所生母 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魏书·彭城王勰传》
15. 又如:谢宾客(死亡的委婉说法);谢世
16. 酬谢
婚礼不许多用盘盒猪羊糖饼,不许厚礼物谢媒。——明· 海瑞《禁约》
受人十万,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
17. 又如:谢土(修建完毕,祭祀土神的礼义活动);谢犒(酬谢;犒劳);谢银(酬谢用的银子);谢灶诰(祭灶王爷的青词)
18. 衰败,衰落 [decline;wane]
宿觉名未谢,残山今尚存。—— 宋· 叶适《宿觉庵》
花之既谢。——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19. 逊让;不如 [modestly decline]
既鲸鲵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诉其本怀,避贤谢拙。——《宋书·王宏传》
20. 又如:谢拙(自谦愚笨而辞职)
21. 避免,避开 [avoid]
必以俪辞为文,何缘《十翼》不能一致,岂波澜既尽有所谢短乎?——章炳麟《文学总略》
22. 又如:谢短(避其所短)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木,表示人爬在树上。“大”象“人”正面。本义:登,升)
2. 同本义 [ascend]
乘,升也。——《玉篇》
亟其乘屋。——《诗·豳风·七月》
却叔虎将乘城。——《国语·晋语一》
淮阴侯复乘之。——《史记·高帝纪》
俱乘高台。——《列子·黄帝》
3. 又如:乘槎(神话中指乘木排上天);乘城(登城;守城);乘屋(登上屋顶)
4. 骑;坐 [ride]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 崔颢《黄鹤楼》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5. 又如:乘车;乘舟(乘船);乘奔(乘坐奔驰的快马);乘轩(乘坐大夫的车子);乘桴(乘坐竹木小筏以代舟船。后用以比喻避世)
6. 驱马驾车;驾驭 [drive]
服牛乘马。——《易·系辞下》
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7. 又如:乘驭(驱使车马行进;驱使;役使);乘云(驾云;驭云);乘马(驾马,用马驾车)
8. 趁着;利用 [take advantage of]
乘今之时,因无之助。——汉· 贾谊《治安策》
其锋不可犯,而其未可乘。——宋· 苏轼《留侯论》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9. 又如:乘衅(乘机;趁空子);乘闲(趁着空闲);乘空(趁着空闲);乘胜(趁着胜利的形势)
10. 凭持;依仗 [rely on]
因利乘便。——汉· 贾谊《过秦论》
11. 又如:乘利席胜(凭借着胜利的形势);乘正(依据正道);乘利(凭借有利的形势)
12. 冒着 [brave]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长清…至于 泰安。—— 清· 姚鼐《登泰山记》
13. 交错(出现) [alternate]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汉· 贾谊《论积贮疏》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4. 算术中用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 [multiply]。如:8乘以7得56
〈名〉
1. 算术中的乘法运算,亦指乘法的运算方法 [multiplication]。如:加减乘除
2. 佛教的教义 [yana]。如:大乘,小乘
3. 另见 shèng


〈动〉
1. (形声。从辵( chuò),贵声。本义:遗失)
2. 同本义 [lose]
遗,亡也。——《说文》
遗,离也。——《释言》
不遐遗。——《易·泰》
君惟不遗德刑。——《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遗契者。——《列子·说符》。注:“弃也。”
亡矢遗镞。——汉· 贾谊《过秦论》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后汉书·列女传》
小学而大遗。——唐· 韩愈《师说》
行若遗。——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遗簪坠屡(失落的簪和鞋。比喻旧有的东西);遗佚(散失亡佚);遗逸(指散失之物);遗宝(遗落的宝物);遗简(失散的书籍)
4. 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omit;leave out]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5. 又如:遗珠弃璧(喻遗弃俊才);遗才(有才能而未被发现或重用的人);遗贤(受埋没而不为世所知的贤人)
6. 遗弃;舍弃 [abandon]
故旧不遗。——《论语·泰伯》
必遗乎今。——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遗世(抛弃世事,避世);遗荣(放弃荣华富贵,辞官归隐)
8. 不自主地排泄 [involuntary discharge of urine,etc.]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汉书》
9. 又如:遗溺(遗尿。不自由的排尿);遗精;遗溲(小便失禁)
10. 残存。留下 [hand down;leave behind at one's death]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汉· 晁错《论贵粟疏》
11. 又如:遗孽(残留下来的坏人);遗噍(残存未死的人);遗黎(亡国或改朝换代后不事新朝的人民)
12. 缺失 [lack;be short of]。如:遗火(失火);遗计(失计,失策);遗策(失策,失算)遗逸(缺失);遗算(失算,失策);遗筹(失策,失算);遗兆(失算);遗帙(残缺的书套);遗计(失策);遗紊(失误而紊乱)
13. 遗忘 [forget]
三日遗忘。——《汉书·刑法志》。注:“忽忘也。”
14.又如:遗失(遗忘;忘记);遗倦(忘记疲倦)
15. 遗留 [leave over;hand down]
因遗策。——汉· 贾谊《过秦论》
访其遗踪。——宋· 苏轼《石钟山记》
忠烈遗骸。——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6. 又如:遗安(指隐居田园,淡泊自守,不以官禄遗留子孙,而遗之以德行);遗下(留下);遗讥(让后人讥笑)
17. 专指死人留下的 [left by the deceased]。如:遗光(遗留的德泽);遗表(大臣临死前写给皇帝的奏章);遗芳(死后留传的美好名声)
18. 离开,脱离 [leave]。如:遗体(身体为父母所生,故称自己身体为父母的“遗体”);遗世(脱超尘世;避世隐居)
19. 堕,落下;下垂 [fall]
目眇眇而遗泣。——《楚辞》
20. 又如:遗英(落花);遗粒(遗落的谷粒);遗坠(掉落)
21. 废止 [abolish;annul]。如:遗寺(废旧的佛寺);遗块(废弃的土块);遗壤(荒废的土地)
〈名〉
1. 遗失之物 [lost articles]
高祖取 楚如拾遗。——《汉书》
道不拾遗。——《史记·商君列传》
2. 姓
3. 另见 wèi


〈形〉
1.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honest sincere]
信,诚也。——《说文》
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
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
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
4.
真实,不虚伪[true;sure]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动〉
1.
相信;信任 [believe;trust]
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犹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笑而不信。——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诺不信则兵弱。——《荀子·富国》
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贾谊《过秦论》
信义著于四海。——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stay over for two consecutive nights]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诗·周颂·有客》
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应验 [verify]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6.
知晓 [know]
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陆游《蝶恋花》
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名〉
1.
信约;盟约[oath of alliance]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sign]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 [messenger]
宜急追信改书。——《资治通鉴》
越绝粮,使 素忠为信,告粜于吴。——《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 阮籍求文。——《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音讯 [message;information]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 [letter]
函使报信。——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副〉
1.
放任;随便 [conveniently; at well;at random]
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
3.
果真,的确 [certainly]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史记·华佗传》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知生男恶。——唐· 杜甫《兵车行》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动〉
1.
(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 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2.
同本义 [flee;run away]
亡,逃也。——《说文》
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国语·晋语四》
子牟有罪而亡。——《国语·楚语上》
怀其璧,从径道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或以为亡。
数言欲亡。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奴惊,各亡去。——高启《书博鸡者事》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亡归(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虏(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在外的百姓);亡子(亡人。逃亡的人);亡奔(逃奔);亡臣(逃亡之臣);亡逸(逃亡);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
4.
死 [die]
存亡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
身在身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长者先亡。——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亡人(死人。骂人的话);阵亡(在作战中牺牲);亡醮(为死者设坛祭祷);亡友(死去的友人);亡死(死亡);亡殁(死亡);亡化(死亡;去世)
6.
丢失;丧失 [lose]
亡赵自危。——《战国策·秦策五》
非其所以与人而与人,谓之亡。——《谷梁传·定公八年》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汉· 贾谊《过秦论》
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大道以多歧亡羊。——马中锡《中山狼传》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策》
诸侯之所亡。——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亡逸(散失);亡躯(丧身);亡阙(亡缺。丧失残缺);亡缺(散失残缺);亡家犬(丧家犬);亡书(散失的书籍)
8.
灭亡 [subjugate]
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大亡其则。——《韩非子·说难》
彼固亡国之形也。——《韩非子·初见秦》
秦饥而宛亡。——《战国策·西周策》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苏洵《六国论》
亡无日矣。——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坐而待亡。
9.
又如:兴亡(兴盛和灭亡);亡破(国破家亡);亡君(亡国之君);亡绝(国家败亡,宗庙绝祀);亡征(灭亡的征兆)
10.
外出;出门 [be away from home]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11.
沉迷于宴饮 [indulge in drink]
乐酒无厌谓之亡。——《孟子》
12.
通“忘” [forget]
曷维其亡?——《诗·邶风·绿衣》
圣人之法死亡亲,为天下也。厚亲分也。以死亡之。——《墨子·大取》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忘其富之涯乎。——《韩非子·说林下》
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列子·仲尼》
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淮南子》
13.
轻视 [neglect]。如:亡如(瞧不起,不放在眼里)

〈名〉
1.
过去 [of the pass]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
2.
另见 wú


〈动〉
1.
(形声。从页( xié),头。表示与头有关。雇声。本义:回头看)
2.
同本义 [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
顾,环视也。——《说文》
顾见汉骑 司马吕马童。——《史记·项羽本纪》
顾瞻周道。——《诗·桧风·匪风》
眷言顾之,潸焉出涕。——《诗·小雅·大东》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
庄子持竿不顾。——《庄子·秋水》
友人惭,不下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
荆轲顾笑 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战国策·燕策》
3.
又如:顾瞻(回首环视;眷顾;关照);顾盼生辉(一回首,一注目,都有无限光彩。比喻眉目传神);顾返(回头,回家);顾笑(回头而笑);顾望(回视,观望。有谦让、畏忌或踌躇不前的意思)
4.
观看,瞧 [look]
顾我则笑。——《诗·邶风·终风》
惠顾前好。——《左传·宣公十二年》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聊斋志异·促织》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5.
又如:四顾无人;相顾一笑;顾观(观看);顾眺(眺望,远望);顾影惭形(看着身影,心感内疚)
6.
访问,拜访 [call on]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7.
又如:光顾;枉顾;三顾茅庐;顾聘(拜访聘请);顾访(探视访问);顾临(过访)
8.
照顾,关怀 [take care of]
子布、 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顾思义。——《汉书·李广苏建传》
9.
又如:顾睦(照顾);顾揽(照管);顾管(照顾,照管);顾报(顾念报答)
10.
眷念,顾及 [think fondly of]
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 楚国,系心 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11.
又如:顾惯(顾念);顾哀(眷念哀怜);顾思(眷顾思念);顾重(顾念重视)
12.
反省 [self-question]。如:顾省(省察);顾愆(反省自己的过失)
13.
顾虑;考虑 [scruple;hisitate]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楚辞·屈原·涉江》
14.
如:顾畏(顾虑畏惧);顾惮(顾忌);顾累(忧虑麻烦);顾忧(操心)
15.
通“雇”。出钱请人做事 [hire; imploy]
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汉书·平帝纪》
如此使用民财以顾其功。——《汉书·晁错传》
16.
又如:顾倩(雇用);顾募(雇佣征募);顾唤(雇请)

〈名〉
1.
商店称来买货的人 [patronage]。如:惠顾;主顾;顾客

〈副〉
1.
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 [only]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史记·魏公子列传》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战国策·燕策》
2.
反而,却 [on the contrary]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战国策·秦策一》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又如:顾荷(反而受到[恩惠])

回答者: 抹茶☆小布丁 - 四级 2010-2-9 23:31

间:1密密地,悄悄地2从小路,3少间,不一会4间:间或,偶尔5时机,机会6夹杂7参与
谢:1向···谢罪2表示感谢3告诫4谢绝5凋谢
乘:1“乘韦”在古代都是合在一起用的,意思是四张熟牛皮。整句话意思就是,先用四张熟牛皮,再用十二头牛犒赏军队。 2万乘兵车,应该是辆的意思3
因利乘便,趁着有利的形势,因,乘,都是趁着,的意思,利和便,有利的形势4可能是趁着
遗:1送给,交付2放弃,弃3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我觉得遗 是余留下的,的意思
信:1可靠的2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信,确实。3信: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4信步:散步5信手,随手
亡:1亡:有失去,丢失的意思2追亡逐北 ,追击败走的敌军。亡,逃跑的军队3古同“无”,没有4亡:同“无”;不。副词。“亡何国变,宁南死。”不久,南明朝庭覆灭,左良玉也死了
顾:1,只是,只不过2照顾

回答者: racin333 - 三级 2010-2-9 23:58

间:
1. 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窃符救赵)(副词,悄悄地;秘密;暗中。)
2.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抄近路。)
3.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时间名词,一会儿。)
4.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副词,间或;偶尔。)
5. 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名词,时间;机会。)
6.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挤)(动词,夹杂。)
7.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动词,参加;参与。)

谢:
1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动词,道歉;谢罪。)
2.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动词,感谢。)
3.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动词,告诉;告诫。)
4.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动词,辞谢;拒绝。)
5.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芙蕖)(动词,(花)凋谢。)

乘:
1. 郑商人炫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X之战)(数词,四。)
2.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名词,兵车。)
3.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过秦论)(介词,依靠;凭借。)
4.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介词,趁机;乘机。)

遗:
1.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窃符救赵)(动词,送给。)
2.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动词,丢失;放弃。)
3.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形容词,旧的;原来的。)

信:
1.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形容词,可靠的;忠诚的。)
2.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副词,实在;确实。)
3.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名词,使者,这里指媒人。)
4.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水调歌头。游泳)(副词,随意;随便。)
5.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副词,随意;随便。)

亡:
1.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动词,丢失。)
2.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动词作名词,败逃的人。)
3.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通“无”,否定副词,没有。)
4.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柳敬亭传)(通“无”,否定副词,没有。)

顾:
1.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窃符救赵)(转折连词,只是。)
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诗经X) (动词,照顾;顾念;顾惜。)

间:
1. 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窃符救赵)(副词,悄悄地;秘密;暗中。)
2.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抄近路。)
3.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时间名词,一会儿。)
4.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副词,间或;偶尔。)
5. 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名词,时间;机会。)
6.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挤)(动词,夹杂。)
7.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动词,参加;参与。)

谢:
1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动词,道歉;谢罪。)
2.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动词,感谢。)
3.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动词,告诉;告诫。)
4.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动词,辞谢;拒绝。)
5.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芙蕖)(动词,(花)凋谢。)

乘:
1. 郑商人炫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X之战)(数词,四。)
2.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名词,兵车。)
3.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过秦论)(介词,依靠;凭借。)
4.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介词,趁机;乘机。)

遗:
1.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窃符救赵)(动词,送给。)
2.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动词,丢失;放弃。)
3.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形容词,旧的;原来的。)

信:
1.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形容词,可靠的;忠诚的。)
2.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副词,实在;确实。)
3.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名词,使者,这里指媒人。)
4.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水调歌头。游泳)(副词,随意;随便。)
5.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副词,随意;随便。)

亡:
1.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动词,丢失。)
2.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动词作名词,败逃的人。)
3.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通“无”,否定副词,没有。)
4.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柳敬亭传)(通“无”,否定副词,没有。)

顾:
1.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窃符救赵)(转折连词,只是。)
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诗经X) (动词,照顾;顾念;顾惜。)

间:
〈名〉
1. (间是后起字,本字作闲,本义见间 jiàn)
2. 中间;内 [between;among]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闲也。——《礼记·乐记》
而独闲数百千里。——《汉书·严助传》。注:“中间也。”
攘臂于其闲。——《庄子·人间世》。司马注:“犹里也。”
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 王之涣《凉州词》
林间窥之。——唐· 柳宗元《三戒》
草木之间。——明·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满井游记》
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出于其间。——蔡元培《图画》
3. 又如:两地之间;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半中间;两个高楼间的小弄;两个电极间的真空
4. 一会儿,顷刻 [a moment]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庄子·大宗师》
乃留止闲曰。——《战国策·秦策》
5. 又如:间不容息(其时间不容喘息。比喻时间短促)
6. 近来[recent]
帝间颜色瘦黑。——《汉书·叙传上》
7. 姓(闲)
〈量〉
1. 表示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又如:一间卧室;三间门面
3. 另见 jiàn;
4. “间”另见 xián


〈动〉
1. (形声。从言,射声。本义:向人认错道歉)
2. 同本义 [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
自谢曰。——《战国策·赵策》
长跪而谢。——《战国策·魏策》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惊谢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谢咎(引咎自退;悔过;谢罪);谢错(认错赔不是);谢室(待罪之室)
4.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decline;refuse]
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伏谢不受命。——《史记·汲黯列传》
谢媒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楚而谢。—— 唐· 李朝威《柳毅传》
谢客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 ——宋· 苏轼《盖公堂记》
5. 又如:谢医(谢绝医疗);谢金(谢绝礼金)
6. 辞去官职 [resign]
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无复游宦之兴矣。——《南齐书·王僧虔传》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唐· 王维《送张五归山》
7. 又如:谢老(告老还乡);谢事(卸去官职);谢政(致仕退休);谢役(辞去差使);谢职(卸去官职)
8. 告辞;告别 [take leave;leave]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史记·李将军列传》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故不复谢。
不报谢?
过谢侯生。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谢了扰(告辞);谢别(告别,辞别)
10. 告诉,告诫 [tell;warn]
谢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1. 以言辞相问候 [send one's respects to]
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史记·赵广汉传》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
12. 感谢 [thank]
休谢之。——《三国演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
且谢曰。——唐· 李朝威《柳毅传》
虽死必谢。
13. 如:谢承(感谢;答谢);谢荷(感谢);谢候(致谢并问候);谢私(感谢私下帮助)
14. 逝去 [farewell]
诏曰:弟勰所生母 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魏书·彭城王勰传》
15. 又如:谢宾客(死亡的委婉说法);谢世
16. 酬谢
婚礼不许多用盘盒猪羊糖饼,不许厚礼物谢媒。——明· 海瑞《禁约》
受人十万,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
17. 又如:谢土(修建完毕,祭祀土神的礼义活动);谢犒(酬谢;犒劳);谢银(酬谢用的银子);谢灶诰(祭灶王爷的青词)
18. 衰败,衰落 [decline;wane]
宿觉名未谢,残山今尚存。—— 宋· 叶适《宿觉庵》
花之既谢。——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19. 逊让;不如 [modestly decline]
既鲸鲵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诉其本怀,避贤谢拙。——《宋书·王宏传》
20. 又如:谢拙(自谦愚笨而辞职)
21. 避免,避开 [avoid]
必以俪辞为文,何缘《十翼》不能一致,岂波澜既尽有所谢短乎?——章炳麟《文学总略》
22. 又如:谢短(避其所短)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木,表示人爬在树上。“大”象“人”正面。本义:登,升)
2. 同本义 [ascend]
乘,升也。——《玉篇》
亟其乘屋。——《诗·豳风·七月》
却叔虎将乘城。——《国语·晋语一》
淮阴侯复乘之。——《史记·高帝纪》
俱乘高台。——《列子·黄帝》
3. 又如:乘槎(神话中指乘木排上天);乘城(登城;守城);乘屋(登上屋顶)
4. 骑;坐 [ride]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 崔颢《黄鹤楼》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5. 又如:乘车;乘舟(乘船);乘奔(乘坐奔驰的快马);乘轩(乘坐大夫的车子);乘桴(乘坐竹木小筏以代舟船。后用以比喻避世)
6. 驱马驾车;驾驭 [drive]
服牛乘马。——《易·系辞下》
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7. 又如:乘驭(驱使车马行进;驱使;役使);乘云(驾云;驭云);乘马(驾马,用马驾车)
8. 趁着;利用 [take advantage of]
乘今之时,因无之助。——汉· 贾谊《治安策》
其锋不可犯,而其未可乘。——宋· 苏轼《留侯论》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9. 又如:乘衅(乘机;趁空子);乘闲(趁着空闲);乘空(趁着空闲);乘胜(趁着胜利的形势)
10. 凭持;依仗 [rely on]
因利乘便。——汉· 贾谊《过秦论》
11. 又如:乘利席胜(凭借着胜利的形势);乘正(依据正道);乘利(凭借有利的形势)
12. 冒着 [brave]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长清…至于 泰安。—— 清· 姚鼐《登泰山记》
13. 交错(出现) [alternate]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汉· 贾谊《论积贮疏》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4. 算术中用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 [multiply]。如:8乘以7得56
〈名〉
1. 算术中的乘法运算,亦指乘法的运算方法 [multiplication]。如:加减乘除
2. 佛教的教义 [yana]。如:大乘,小乘
3. 另见 shèng


〈动〉
1. (形声。从辵( chuò),贵声。本义:遗失)
2. 同本义 [lose]
遗,亡也。——《说文》
遗,离也。——《释言》
不遐遗。——《易·泰》
君惟不遗德刑。——《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遗契者。——《列子·说符》。注:“弃也。”
亡矢遗镞。——汉· 贾谊《过秦论》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后汉书·列女传》
小学而大遗。——唐· 韩愈《师说》
行若遗。——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遗簪坠屡(失落的簪和鞋。比喻旧有的东西);遗佚(散失亡佚);遗逸(指散失之物);遗宝(遗落的宝物);遗简(失散的书籍)
4. 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omit;leave out]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5. 又如:遗珠弃璧(喻遗弃俊才);遗才(有才能而未被发现或重用的人);遗贤(受埋没而不为世所知的贤人)
6. 遗弃;舍弃 [abandon]
故旧不遗。——《论语·泰伯》
必遗乎今。——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遗世(抛弃世事,避世);遗荣(放弃荣华富贵,辞官归隐)
8. 不自主地排泄 [involuntary discharge of urine,etc.]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汉书》
9. 又如:遗溺(遗尿。不自由的排尿);遗精;遗溲(小便失禁)
10. 残存。留下 [hand down;leave behind at one's death]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汉· 晁错《论贵粟疏》
11. 又如:遗孽(残留下来的坏人);遗噍(残存未死的人);遗黎(亡国或改朝换代后不事新朝的人民)
12. 缺失 [lack;be short of]。如:遗火(失火);遗计(失计,失策);遗策(失策,失算)遗逸(缺失);遗算(失算,失策);遗筹(失策,失算);遗兆(失算);遗帙(残缺的书套);遗计(失策);遗紊(失误而紊乱)
13. 遗忘 [forget]
三日遗忘。——《汉书·刑法志》。注:“忽忘也。”
14.又如:遗失(遗忘;忘记);遗倦(忘记疲倦)
15. 遗留 [leave over;hand down]
因遗策。——汉· 贾谊《过秦论》
访其遗踪。——宋· 苏轼《石钟山记》
忠烈遗骸。——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6. 又如:遗安(指隐居田园,淡泊自守,不以官禄遗留子孙,而遗之以德行);遗下(留下);遗讥(让后人讥笑)
17. 专指死人留下的 [left by the deceased]。如:遗光(遗留的德泽);遗表(大臣临死前写给皇帝的奏章);遗芳(死后留传的美好名声)
18. 离开,脱离 [leave]。如:遗体(身体为父母所生,故称自己身体为父母的“遗体”);遗世(脱超尘世;避世隐居)
19. 堕,落下;下垂 [fall]
目眇眇而遗泣。——《楚辞》
20. 又如:遗英(落花);遗粒(遗落的谷粒);遗坠(掉落)
21. 废止 [abolish;annul]。如:遗寺(废旧的佛寺);遗块(废弃的土块);遗壤(荒废的土地)
〈名〉
1. 遗失之物 [lost articles]
高祖取 楚如拾遗。——《汉书》
道不拾遗。——《史记·商君列传》
2. 姓
3. 另见 wèi


〈形〉
1.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honest sincere]
信,诚也。——《说文》
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
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
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
4.
真实,不虚伪[true;sure]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动〉
1.
相信;信任 [believe;trust]
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犹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笑而不信。——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诺不信则兵弱。——《荀子·富国》
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贾谊《过秦论》
信义著于四海。——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stay over for two consecutive nights]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诗·周颂·有客》
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应验 [verify]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6.
知晓 [know]
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陆游《蝶恋花》
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名〉
1.
信约;盟约[oath of alliance]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sign]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 [messenger]
宜急追信改书。——《资治通鉴》
越绝粮,使 素忠为信,告粜于吴。——《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 阮籍求文。——《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音讯 [message;information]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 [letter]
函使报信。——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副〉
1.
放任;随便 [conveniently; at well;at random]
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
3.
果真,的确 [certainly]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史记·华佗传》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知生男恶。——唐· 杜甫《兵车行》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动〉
1.
(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 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2.
同本义 [flee;run away]
亡,逃也。——《说文》
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国语·晋语四》
子牟有罪而亡。——《国语·楚语上》
怀其璧,从径道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或以为亡。
数言欲亡。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奴惊,各亡去。——高启《书博鸡者事》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亡归(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虏(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在外的百姓);亡子(亡人。逃亡的人);亡奔(逃奔);亡臣(逃亡之臣);亡逸(逃亡);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
4.
死 [die]
存亡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
身在身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长者先亡。——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亡人(死人。骂人的话);阵亡(在作战中牺牲);亡醮(为死者设坛祭祷);亡友(死去的友人);亡死(死亡);亡殁(死亡);亡化(死亡;去世)
6.
丢失;丧失 [lose]
亡赵自危。——《战国策·秦策五》
非其所以与人而与人,谓之亡。——《谷梁传·定公八年》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汉· 贾谊《过秦论》
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大道以多歧亡羊。——马中锡《中山狼传》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策》
诸侯之所亡。——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亡逸(散失);亡躯(丧身);亡阙(亡缺。丧失残缺);亡缺(散失残缺);亡家犬(丧家犬);亡书(散失的书籍)
8.
灭亡 [subjugate]
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大亡其则。——《韩非子·说难》
彼固亡国之形也。——《韩非子·初见秦》
秦饥而宛亡。——《战国策·西周策》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苏洵《六国论》
亡无日矣。——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坐而待亡。
9.
又如:兴亡(兴盛和灭亡);亡破(国破家亡);亡君(亡国之君);亡绝(国家败亡,宗庙绝祀);亡征(灭亡的征兆)
10.
外出;出门 [be away from home]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11.
沉迷于宴饮 [indulge in drink]
乐酒无厌谓之亡。——《孟子》
12.
通“忘” [forget]
曷维其亡?——《诗·邶风·绿衣》
圣人之法死亡亲,为天下也。厚亲分也。以死亡之。——《墨子·大取》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忘其富之涯乎。——《韩非子·说林下》
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列子·仲尼》
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淮南子》
13.
轻视 [neglect]。如:亡如(瞧不起,不放在眼里)

〈名〉
1.
过去 [of the pass]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
2.
另见 wú


〈动〉
1.
(形声。从页( xié),头。表示与头有关。雇声。本义:回头看)
2.
同本义 [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
顾,环视也。——《说文》
顾见汉骑 司马吕马童。——《史记·项羽本纪》
顾瞻周道。——《诗·桧风·匪风》
眷言顾之,潸焉出涕。——《诗·小雅·大东》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
庄子持竿不顾。——《庄子·秋水》
友人惭,不下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
荆轲顾笑 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战国策·燕策》
3.
又如:顾瞻(回首环视;眷顾;关照);顾盼生辉(一回首,一注目,都有无限光彩。比喻眉目传神);顾返(回头,回家);顾笑(回头而笑);顾望(回视,观望。有谦让、畏忌或踌躇不前的意思)
4.
观看,瞧 [look]
顾我则笑。——《诗·邶风·终风》
惠顾前好。——《左传·宣公十二年》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聊斋志异·促织》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5.
又如:四顾无人;相顾一笑;顾观(观看);顾眺(眺望,远望);顾影惭形(看着身影,心感内疚)
6.
访问,拜访 [call on]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7.
又如:光顾;枉顾;三顾茅庐;顾聘(拜访聘请);顾访(探视访问);顾临(过访)
8.
照顾,关怀 [take care of]
子布、 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顾思义。——《汉书·李广苏建传》
9.
又如:顾睦(照顾);顾揽(照管);顾管(照顾,照管);顾报(顾念报答)
10.
眷念,顾及 [think fondly of]
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 楚国,系心 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11.
又如:顾惯(顾念);顾哀(眷念哀怜);顾思(眷顾思念);顾重(顾念重视)
12.
反省 [self-question]。如:顾省(省察);顾愆(反省自己的过失)
13.
顾虑;考虑 [scruple;hisitate]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楚辞·屈原·涉江》
14.
如:顾畏(顾虑畏惧);顾惮(顾忌);顾累(忧虑麻烦);顾忧(操心)
15.
通“雇”。出钱请人做事 [hire; imploy]
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汉书·平帝纪》
如此使用民财以顾其功。——《汉书·晁错传》
16.
又如:顾倩(雇用);顾募(雇佣征募);顾唤(雇请)

〈名〉
1.
商店称来买货的人 [patronage]。如:惠顾;主顾;顾客

〈副〉
1.
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 [only]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史记·魏公子列传》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战国策·燕策》
2.
反而,却 [on the contrary]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战国策·秦策一》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又如:顾荷(反而受到[恩惠])

间:1密密地,悄悄地2从小路,3少间,不一会4间:间或,偶尔5时机,机会6夹杂7参与
谢:1向···谢罪2表示感谢3告诫4谢绝5凋谢
乘:1“乘韦”在古代都是合在一起用的,意思是四张熟牛皮。整句话意思就是,先用四张熟牛皮,再用十二头牛犒赏军队。 2万乘兵车,应该是辆的意思3
因利乘便,趁着有利的形势,因,乘,都是趁着,的意思,利和便,有利的形势4可能是趁着
遗:1送给,交付2放弃,弃3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我觉得遗 是余留下的,的意思
信:1可靠的2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信,确实。3信: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4信步:散步5信手,随手
亡:1亡:有失去,丢失的意思2追亡逐北 ,追击败走的敌军。亡,逃跑的军队3古同“无”,没有4亡:同“无”;不。副词。“亡何国变,宁南死。”不久,南明朝庭覆灭,左良玉也死了
顾:1,只是,只不过2照顾

都是中国字。。。


高中文言文 一词多义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多义词)
9、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亲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袒)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悄悄的、偷偷地)10、计 计未定(主意)窃计欲亡走燕(打算)臣从其计(计策)廉颇、蔺相如,计曰(商议)11、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哙...

七年级上册和下册文言文的虚词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词特殊...
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记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动词作名词,读jì,战马)八、卖油翁 欧阳修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归田录》是一部专门记载名人轶事的著作。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同“耳”,罢了)词类活用 陈康肃公善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汝亦知射乎(...

发文言文一词多义词
怒:1发怒2愤怒 夫:1,人 2.代词 者:1。。。的人 2表判断 直:1直接2向上3通假字“值”4通假字“值” 以:1用2把3因为4凭借 4. 文言文中的多义词 兵。 1。兵器。 2。士兵。 3。用兵器攻击。(词类活用) 与。 1.和,跟 2.给予 3.交往,友好 4.(~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急需九年级语文上、下文言文一词多义,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表 通假字表(1-2册)通假字 本字 读音 例 句 释义 出处 说 悦 yu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愉快 《论语十则》女 汝 rǔ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你 《论语十则》知 智 zhì 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聪明 《论语十则》还 旋 xuán 扁...

...文言文词类整理。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都要。回答好的加...
你)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不耻下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一定的时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安乐”)二、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通假字: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

文言文 一词多义
牵连;妨碍 [involve;implicate;hinder]。如:累及(牵连到);带累;受牵累 玷污 [stain;sully]赵王反形未露,逆谋未彰,今遽用兵伐之,恐伤先帝之爱,有累陛下之仁。—— 明· 孙高亮《于谦全传》薄产累尽。——《聊斋志异·促织》累汝至此者。——清· 袁枚《祭妹文》〈形〉连续;多次 [...

我想要一分文言文一词多义汇总谢谢
9、称:1、相当、配合(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0、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1、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2、驰:1、骑(愿驰...

初二下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
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霉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之一词多义
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 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 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词:重新,再次。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处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②最是...

你好,能发一份高考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汇总给我吗?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大多讲一词多义,这固然是不错的,但为了更好地掌握大量的实词虚词,还应该强调多词一义,例如:“造”、“诣”、“之”、“适”、“徂”、“至”、“往”等词,它们除了有其各自意思外,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到。再如:“寻”、“旋”、“须臾”、“俄而”、“俄”、“...

荆州区13287251684: 解决文言文一词多义(在线等)1 安步当车的当: 2 螳臂当车的当: 3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的当: 4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的当 6 所守或匪亲的或 7 云霞明灭或可... -
鄣受奥尔:[答案] 1.当做 2.通“挡” 阻挡 3.应该 4.正在 6.(这个拿不准 还是不说了) 7.有的

荆州区13287251684: 初二下册文言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
鄣受奥尔:[答案] 、通假字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回去) 2、古今异义词 一百许里(古义为“左右”,表示约数;今常指“应允”,“... 恶能无记(古义为“哪里、怎么”,念( ),今常指“凶恶( )、厌恶( )” 3、一词多义 始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前...

荆州区13287251684: 文言文 一词多义制:1.赵奢之伦制其兵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3.增其旧制 4.终岁不制衣则寒 -
鄣受奥尔:[答案] 赵奢之伦制其兵 掌管,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遏制、控制、钳制 增其旧制 规模 终岁不制衣则寒 裁制

荆州区13287251684: 文言文一词多义有哪些? -
鄣受奥尔: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

荆州区13287251684: 苏武传 的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
鄣受奥尔:[答案] 苏武传 的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一)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幸蒙其赏赐.赏赐:古义:照...

荆州区13287251684: 怎样做语文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
鄣受奥尔: 词类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荆州区13287251684: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一词多义 -
鄣受奥尔: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1 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2 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3 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4 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5 为: ①项为之...

荆州区13287251684: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
鄣受奥尔: (二) 词类活用:类型 例句 出处 解释 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 《桃花源记》 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尽,走到头 名词作动词 有仙则名 《陋室铭》 有名...

荆州区13287251684: 如何知道一篇文言文中有没有词有一词多义? -
鄣受奥尔: 我来说说我自己的理解咯. 所谓一词多义呢,就是一个词在文言文中可以有不同的意思.我们举个例哈,因为在文言文中一个字也可以被称为一个词,所以我们举“以”.童趣里不是有句;“徐喷以烟”.这个“以”是“用”的意思,还有一...

荆州区13287251684: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用什么方法来辨别在君之病在肠胃<<
鄣受奥尔: 学习文言文,对常见的实词,要从其本义到引伸义进行记忆,记的时候可以代例子记,这样会记得牢固.遇到实际运用时可用代入法进行比对,挑选出最佳答案.比如“病”这个实词,它的本义是重病(古代小毛病称疾),泛指疾病.《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君之病在肠胃”就是用的本义.它还可以引申为“毛病、缺点”,“困苦、困窘、困苦不堪”,“担心、忧虑”等等.《论语》中的“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病”是“担心、忧虑”的意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