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里为什么总是“小人得志”

作者&投稿:宓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金庸武侠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想的王国----金庸作品为什么吸引人
  读金庸的书就进入了想的王国,这是真正轻松的阅读。很容易让人手不释卷,废寝忘食,读毕方休。它的吸引力在哪里?值得分析。
  金庸的小说,不仅仅是所谓武侠小说,而是武侠+言情+侦探+历史。他动员了几乎所有吸引人的手段来忽悠读者。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 最吸引人的故事模式----丑小鸭的故事
  2、 最吸引人的叙事模式----生动幽默的语言
  3、 最吸引人的爱情模式----多女追一男(和琼瑶模式相反,分别适宜男女读者)
  4、 神秘主义:①武功的神秘色彩②对特殊的地理环境的探险③身世之谜与武林案件的侦破④历史疑案的神秘色彩
  5、 中国思想文化的渗透
  由于现实世界的不够精彩,金庸创造了一个想的王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善良弱小的人们,在这个国度里一次又一次的“实现”着自己的梦想。打开金庸的武侠小说,就像打开了一个神奇的瓶子,一个魔鬼飘出来说,可以满足你三个愿望,于是读者认真地幻想着,满足着。
  人,特别是小人物,活在幻想里。因为现实实在残酷或者平淡,没有提供给人活下去的理由。使人忍受不幸、忘却痛苦的是幻想。
  宗教是幻想。武侠也是幻想。金庸是制造幻想的人,是制造另一个世界的人。所以,他的小说,不是现实主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的,而是宗教主义的。
  武侠小说迷,是他的教徒。
  一、最吸引人的故事模式----丑小鸭的故事
  最吸引人的故事莫过于从奴隶到将军,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成功故事。人,大多是普通人。普通人,特别是男人大都有着英雄的梦想,至少有着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的幻想。受同性的尊敬受异性的爱慕。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可能的事,在人们忙起来的时候,就淡忘了;在闲下来的时候,想想还是可以的。其实,人往往是为着不可能的事活着的。
  让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至少需要一个理由。所以,金庸小说的主人公有相当一部分是有“身世之谜”的。这是一个现实世界很少出现,但却能被现实世界接受的理由。如果你某一天突然得知,你系出名门,是王子或者公主,很多困扰你的现实问题迎刃而解,很多你需要看其脸色的家伙开始看你的脸色,是不是很爽呢?当然,金庸笔下的人物不会这么小人得志样。比如:石破天,虚竹等。
  丑小鸭要变成白天鹅要经过很多磨难,所以,你即便是名门之后,也要先陷入不幸的泥潭,自己挣扎。这使得人们认为现实的残酷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而能够继续忍受。如:张无忌不仅幼年丧父,而且深受重伤,濒临死亡。再如:杨过还没生出来,杨康就自作自受死掉了,从小受尽歧视和欺凌。。。”
  武侠世界要想出人头地靠的是武功。凭什么你的武功就好呢,除了你是名门之后,遗传的好,只能靠奇迹了。所以武侠小说充满奇迹。但奇迹为什么要出现在你的头上?金庸给的理由大概有:因为你善良,单纯,侠义,甚至无知也可以帮助你。例如,不识字的人反倒恰好能看懂武功秘籍。
  于是,你越不想练武,越有别人求之不得的机遇砸到你头上,你越不想当首领,越有人坚持要效忠你,服侍你,大事好事都少不了你的功劳,少女们或明或暗的单恋你追求你。
  你是武侠世界的核心,人们哭着喊着要团结在你周围,而你却坚辞不受。当然,你应该有敌人,你经常会体面地受伤中毒失败,但那都是因为你更侠义更善良更。。。总之,最后你是赢家

阿紫一出场就害死了褚万里,被段正淳教训后还大言不惭说死一个人就当死了一条狗,真是狼心狗肺。每次在外面惹祸了就在萧峰面前装无辜,把萧峰惹恼了要打她时总是揭人家伤疤,说阿朱姐姐让你好好照顾我之类的,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实在让人厌恶至极。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梁羽生曾经写过文章评价他们几个人的作品,文章的题目是《新派武侠小说两大家,金庸梁羽生合论》。 其中就有一个批评是说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正邪不分,到了《天龙八部》就简直没有一个人物是可以令读者尊敬的侠士了。

把坏人刻划得入木三分,那也是意识上的一种成功,问题在于如何写好,揭发坏人应该是弘扬正气,而切忌正邪不分,人性虽然复杂,正邪的界限还是有的,搞得正邪不分那就有失武侠小说的宗旨。尽管梁羽生提出了批评,但金庸仍继续这样写,在《倚天屠龙记》中他勉强分得出正派邪派,到了《天龙八部》根本就很难说出谁正谁邪,看来人人似乎都是为自己打算,试看这种种策划,是不是都贯穿了一种人物背景天诛地灭的思想线索,尤其到了《天龙八部》,更是正邪的界限开始出现了一些混淆。

尽管遭到了梁羽生的批评,但这恰恰正是金庸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谈到金庸作品颠覆性解读的时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人物形象方面,他与我们以前的那种正与邪,英雄与暴徒之类的,没有我们日常化的一个简单的对立。

他这种正邪不分体现在哪里?我们可以一起回顾一下:

《碧血剑》

他的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开始写得蛮中规中矩的,可能就是一种尝试,所以中规中矩,接下来的作品当中这个倾向日益明显。因为接下来在《碧血剑》中他开始了正邪不分的叙述方式,比如他塑造了一个从来没有出场的人物,一个邪教的魔头金蛇郎君,这个人物虽然没有出场,但影响力非常强,所以武林正派人士都要处置而后快,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感觉到他的邪恶在哪里。相反有一些名门正派,比如开始的时候遇到一些兄弟,这时候是武林中的名门正派,但是我们却感觉到正派不起来。

反而那些魔头邪派人物,最后让我们感觉到至少很可爱,非常具有亲和力。所以慢慢地,我们开始发现金庸的创造中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

《射雕英雄传》

再说《射雕英雄传》,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这几个武林至尊,在我们看来,正派人物应该是南帝,但我们哪个读者能够对这个人有亲切感,这个皇帝连自己的爱情都无法控制,如何去喜欢他?还有一个就是邪派人物东邪,我们反而感觉这个人虽然很邪,但是很可爱。还有一个是西毒,这个人的确好像符合我们所谓的心狠手毒的判定,但在《神雕峡侣》里面当欧阳锋死的时候,有没有人感觉到非常痛快?我们反而会感觉到有一些伤感,或者感伤,一代武林至尊以这样的方式结局。

还有一个叫做洪七公,这个人物是一个光辉形象,但是金庸却绝对不会允许有这样一个人物存在,这是一个好吃的英雄,终于塑造了一个比较正面的形象,但要有好吃这样一个很可爱的特点。终于有一个武林中最大的名门正派,叫全真七子,但往往这几个人物却再也没有办法让我们产生一种敬仰的感觉。

《神雕侠侣》

《神雕峡侣》之中,我们又会发现另外一种样子,比如我们以前非常喜欢的黄蓉,有没有在《神雕侠侣》里面很喜欢她的?为什么?这是金庸创作中艺术上一个很重要的成功,就是真实。他绝对不会为了延续黄蓉的可爱,或者一种很讨人喜欢的形象而继续这样写,他写得很真实。真实在哪?因为黄蓉出现了变化,年龄大了。年龄大了有什么变化?她已经从一个少女变成了一个母亲。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马上要考试了,同学们看一个武侠小说,或者言情小说,你爸爸妈妈知道肯定骂你,但是他们绝对不会告诉你,以前他们上大学的时候也这样看的,这就是一种很真实的变化。他绝对不会继续延续黄蓉的这种性格,他给你一个很自然的转变,这时候我们就喜欢这样一个人物,我们没有感觉到突兀,感觉很自然。

一个母亲或者父亲,让自己的女儿嫁给杨过,他的父亲是杨康这样一个人物,他跟他的师傅又有一段特殊的感情,你说一个母亲如何能够放心自己的女儿跟这个人相处呢?所以这个时候感觉到这种变化是非常自然的,这就是金庸作品中成功的一个方面。

这时候他又塑造了一个我们所谓正邪中的邪,非常之邪的李莫愁,这个人让我们恨得咬牙切齿,的确心狠手辣。但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当李莫愁最后死的时候,葬身于情花丛中死亡,同样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李莫愁死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非常开心,非常畅快?尤其当李莫愁吟了一句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样一个女魔头,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她死的时候却吟了这样一首浪漫的爱情诗,然后让我们感觉死的时候又有一种伤感,或者有一种不忍。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对这样一个邪教邪派的人物有这样的情感,这就是金庸作品中颠覆性的表现形式。

在所有的作品之中,金庸和所有的艺术家一样,都贯穿了一种悲悯,一种悲伤的感受,对所有的人物都给予了这样一种悲悯,有的时候我们很难去区别什么是艺术作品之伟大与不伟大。其实很好划分,你就从这种悲悯来看,一个艺术家能够有这样的一种悲悯,往往就可能写出伟大艺术作品。

金庸的作品有对人类的一种认同。比如说李莫愁,我们为什么会认同她?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这就是艺术上的一种方式。你可以对比李莫愁与小龙女,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样,有一些相同之处,一个人可能比较极端,一个人相对比较温和一点。

李莫愁生长在什么环境里?她生长在一个古墓里面,与世隔绝,而师傅去世得很早,两个人在一起,没有人去教育她,没有人告诉她社会是什么样子,世界是什么样子,她不知道的。生活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面,当她离开古墓的时候,只有十几岁。想象一下,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来到一个突然陌生的世界里面,她什么也不知道,突然遇到了一个一见倾 心的男子,于是以为世界就是她的,但没想到爱上一个不爱她的人,于是一个非常极端的表现就爆发出来了,因为她感觉到世界辜负她了,她要报复。所以在古墓中出来的一个十几小姑娘,做出一个非常极端的举动,我们可能慢慢感受到了一种理解和认同。

所以她之后做出那些很残忍的事情时,我们虽然感觉到非常愤怒,但最后她死的时候,我们再也没有办法把那种憎恶加诸于她身上。这时候我们又开始感到正邪之间的差距开始模糊了,到底是正是邪,很难判断。

《倚天屠龙记》

《倚天屠龙记》塑造了张无忌,的确张无忌这个性格很少有女同学会喜欢的,因为这个男孩子这样软弱。这是一个正派人物,但是我们说金庸所谓的正绝对不会塑造一个高大伟岸的一个形象,他要告诉你这样一个人,人格的弱点,所以这样一个人物他非常之软弱,哪个姑娘对他好一点,他立刻情感就建立了。

你想想,如果不是最后赵敏比较强势,可能他见风就倒了。因为他对哪个姑娘都非常痴情,都很难去忘掉,你想一个姑娘跟这样一个男子在一起能放心吗?这是非常自然的真实的方式。

《天龙八部》

我们再往后看看,到了《天龙八部》,的确这个时候正义与邪恶的划分继续开始模糊,哪个人值得我们去钦佩的?终于我们发现了金庸小说里面最大的一个英雄,他叫做乔峰,终于出现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

他既不让他退出江湖,又不让他成功,让他死了。因为金庸没有办法再写下去了,终于有了这样一个人,那怎么办呢?比如说在所有的纷争面前,乔峰他永远无法脱身,他永远要找出一个真相,父亲的死的一个真相,还有就是被冤枉的一个真相,还有爱情、亲情、民族、国家,他永远摆脱不了别人要杀死他。金庸这里就有一个暗示:这样一个人物在社会中如何去存在?他有这样一种暗示。怎么办?他没有办法,大家试着写一写,你写另外一个结局发现很困难,所以金庸没办法,让他死掉了。

再比如说段延庆,第一大恶人,当我们最后了解了段延庆之所以如此的时候,我们也就开始认同、理解他以前那种行为了,他报复,最后离开,没有了对恶人的痛恨。

这里还有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人物,叫慕容复,大家有没有很喜欢这个人物?为什么我们讨厌他?他是历史上我们所有优秀人物集合在一起的人物,比如说为这个国家牺牲一切,为了民族放弃了自己一生荣辱,他从出生到死亡几乎所有全部都献身于民族复兴大业了,就为了国家民族,像越王勾践一样。为什么慕容复不能引起我们的认同,为什么我们传统塑造中的英雄人物在金庸这里却没办法感觉到英雄魅力。他丢失了一点人性,人应该有的东西,你已经连人都不是,变成一个机器了,那如何让我们去喜欢你呢?所以这就是一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对慕容复产生情感的主要原因。

但是同时金庸的悲悯又在这里出现了,因为他知道慕容复之所以有这种行为,也不是他自己造成的。而是他头脑中有这样一个理念存在,必须这样做,一生就要为大家活着。金庸也有对慕容复产生这样一种悲悯和情怀,他给慕容复安排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他幻想自己登基了,当上了皇帝。他没有说这样一个恶贯满盈的人死而后快,他没有这样,而他知道慕容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什么,所以他给了这样一种理解,当他在最终结束小说的时候,给了慕容复这样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让他活在自己的梦境之中,有一个他很喜欢的姑娘永远陪伴着他。

有一个心理学家叫拉康,他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一个疯子幻想自己是国王,和一个国王幻想自己是国王,完全一样。一个疯子想象自己是国王说明他疯了,但是一个国王幻想自己是国王,你能说他很正常吗?

《笑傲江湖》

后期的《笑傲江湖》,金庸又开始发展了一个人物,令狐冲,开始有了后期韦小宝的影子,成为一个浪子。他喜欢喝酒,他不遵守武林的规矩,他也不尊重武林前辈,整个江湖天地之大任我行,他有些藐视权威,是这样一个人物。

这个时候塑造了几个我们所谓的反面形象,比如说像岳不群,同样一代英雄,一代英豪,但是最后当他死的时候我们突然也是感觉到一种惋惜,为什么呢?就是说一代英豪以这样的结局而收场,感觉有些可惜。

同样像左冷禅,完全有能力统一江湖的人,同样是很可悲的结局,同样产生这样一种惋惜。鲁迅讲的一句话很有道理,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所以无价值碎裂了我们一笑就变成喜剧了,悲剧他的价值就在于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很有价值的,完全可以成为这样一种艺术的珍品把他毁掉,我们感觉到很惋惜,金庸对人物的塑造,恰恰与我们对悲剧产生震撼性艺术表现方式有相似之处。

在《笑傲江湖》中,他塑造了一个让我们感觉到很难去评判的人物,东方不败。这个人在小说中出场的次数不多,但在被我们所演绎过程中戏份越来越重,后来我们不断翻开演绎的书,东方不败的分量越来越重,为什么?因为在此之前我们没有认识到他的价值,但是慢慢地,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恰恰认识了东方不败的形象恰恰就是人自身的一个形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东方不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喜欢这个人物,或者说越来越难以对这个人物产生憎恨。我们终于认识了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我们整个人类生存的一个代表,他为自己的一种理想而奋斗,他想证明自我。

心理学家拉康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认识,一个是镜子中的人,镜子中的人不是你,镜子中的人是你的理想形象。还有同样他者,自我是不存在的,你越想追求自我,你越是在成为一个他者,成为他人,实际上是讲整个人类都是这样,东方不败也是如此,越想证明自己的时候,越需要变成他人。比如你想成为一个好人,那什么是好?你去查各种各样关于好的定义,当你真正变成好人的时候,你被发现符合这种定义,那自我在哪里。

当我们努力成为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们成为的是什么?成为的是成功,成为的是自己希望的一种理想,但是这种成功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离自我越来越远,所以东方不败最终他是想统一武林,最后我们发现在作品中他好像已经对统一武林没有更大的兴趣了,他躲在自己的小花园里面,他感觉很悠哉。也就是说,当他越想成为什么的时候,离自我越来越远,以至于当他有了获得成功的可能性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丢失了自己作为一个男人最可贵的东西。

当我们想成就一个自我,必须阉割自我,你越想成为自我的时候,离自我的最初衷越来越远,这就是一个人类的存在,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发现当我们获得的时候,感觉反而恰恰是一种失落。

《鹿鼎记》

最后说封笔之作《鹿鼎记》,这里他塑造了韦小宝这个最具颠覆性的形象,正因为这样一种颠覆性,所以被大家所喜爱。为什么金庸最后不写了?因为他发现再写就写不出来了,因为他写了一个最不像侠客的一个侠客,最不像武侠小说的一部武侠小说,塑造一个没有办法从任何角度谈的这样一个英雄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大家最想成为的一个形象,他的魅力在哪里?

韦小宝的颠覆性在哪里?他不识字,他不会武功,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什么都无,最终达到一个真正中国所有的一个“无”的境界,我们中国传统无论是道家,“道可道,非常道”这样一个“无”,还是佛教中的空无,最终都是一个“无”,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比如说让他不识字,他告诉我们,那些有文化的人都在腐败,到最后一些当代的大儒反而要求这样一个不识字的人来当皇帝。的确我们中国历史上那些不爱读书的皇帝也不见得好到哪里,但至少还不是坏皇帝,像刘邦、朱元璋之类的,他也不见得坏到哪里,所以不识字也没有关系。金庸从文字上做了一个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的颠覆性的展示。

然后不会武功,武功到底有什么用?这里塑造了一个人物陈近南,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但是我们说很少有人在这个时候去崇拜,或者说钦佩,或者喜爱陈近南这样一个人物,为什么呢?我们知道陈近南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非常迂腐,到底谁去继承这样一个正统的皇位,他和人争得不可开交,最后死了,不值得,我们感觉到很难过。

康熙被我们历史上称为千古一帝的伟大君主,作品中显得非常之优柔寡断,没有英勇神武的气势,反而被韦小宝骗得团团转,最后一走了之。

再比如说,没有父亲,这好像很正常,因为几乎我们所有的武侠作品里面的人几乎都没有父亲。但我们又开始思考一点,结合韦小宝来思考,为什么没有父亲?因为整个世界或者中国,亚洲文化里面更强调父权,他要从根上打断对父权的一种认同,作为一个颠覆性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不仅仅是没有父亲,而是韦小宝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到底是谁啊?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只知道一点,他的父亲是一个嫖客,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了。如果仅仅没有父亲没有关系,我的父亲可以是一个伟大的英雄,这个好像还好理解。但是,他告诉你不要去幻想了,不要进入对父权社会的崇拜,你的父亲只不过是一个嫖客。他要从最根本处打断中国文化的父权制束缚。

所以,韦小宝颠覆得非常彻底。如果我们在进一步延伸这个话题,我们忽然发现,这种对父权的颠覆恰恰也是贯穿金庸创作史中的一个线索。如何去理解这一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叫做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金庸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在父权制的压迫下,我们总是按照他者的欲望来活着,我们需要从小按照自我的方式去活,虽然这种活很困难。原始社会以来,几乎都是父权制的社会,所以父亲永远压制在我们头上,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应该如何。所以我们要反叛,这就是为什么金庸的作品不断地要挑战父权。

我们从郭靖身上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看到,郭靖的孩子或者侄子一个一个都老实得要命,因为有黄蓉这样的人存在,如何让他们自己去发展?这是整个人类象征性的隐喻,但我们如何去颠覆,或者反叛父权,这是一种愿望。


请问鲁迅小说明天里花很多文笔写蓝皮阿五,什么意思?
这篇小说为什么叫《明天》?明天,无论站在何时说这个词,它都代表将来,非现在。无论作者或主人公,都像在摆脱现实,逃往明天。至于原因,原文斑斑可寻。小说的开头,说鲁镇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都关门睡觉了,夜半三更没睡、的只有两家——咸亨酒店和单四嫂子家。酒店做的是服务生意,按其职业性质,理应日落而作,日...

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个不可缺少的群体,结合呐喊有关篇目简析帮闲的形...
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等,都是闲人。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流,有他们不...

金庸武侠小说的武力值为什么会越往后越低
相信我,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它不成立的。作为一个作者,他如何描写一个人强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描写他出手的战绩或者事迹,所以我们可以说《倚天屠龙记》中的二张很强、《天龙八部》的扫地僧很强。但是这只是纵向对比,横向对比怎么办?这时候就要看具体描写,比较常见的,就是看个人所造成的物理伤害...

古龙和金庸的小说有什么不同?
金庸把目光盯在了小说的女主人公身上。 这一点,已经足以解释为什么金庸笔下的女孩子总是如此冰雪聪明,以至于年仅十几岁,其应变能力,处事能力,组织能力以至深谋远虑都直追古龙笔下那些出身名门,受过高等教育的并且还在江湖中出生入死磨炼了十几二十年的男子汉了。 这是一种补偿。因为金庸清醒地认识...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为何喜欢吃鸡屁股?
在金庸的小说中,射雕三部曲可谓是巅峰之作。这其中就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比如丐帮帮主洪七公。在我国的很多地方,穿着破烂而又拿着个破碗到处乞讨要饭的乞丐随处可见。可是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一般穿着破烂的人是没人敢看不起的。喜欢吃鸡屁股的洪七公,他的出场便是先声夺人,但是最后都是一...

小说里中庸是什么意思?
中庸是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倡的一种行和思的理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庸所指的是在行为和思想方面遵循一种平衡的状态,既不能过度,也不能不足,力求达到一种合适中间的状态。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中庸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对于人的修身、治国和立国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孔子认为,...

为什么金庸的小说这么受人欢迎?
还记得小时候总是一边写作业一边抬头看《天龙八部》,不过那时还不太懂得剧情含义,只是单纯觉得段誉很帅。会趁着爸妈不在家的时候,把家里的床单披在身上模仿小龙女和杨过的对话。也会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美女喜欢张无忌。我想小说被拍成电视剧,在很大的程度上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金庸和他的小说,而这些电视...

为什么金庸的小说多次被翻拍成电视剧,但效果一次不如一次?
庸的小说多次被翻拍成电视剧,但效果一次不如一次,原因就在于娱乐圈大环境,还有金庸原著方面,导演精力都用在造势上还有演员阵容等多方面原因。娱乐圈大环境先是整个娱乐圈的问题摆在那,不单单是电视剧,音乐、电影出经典的概率都不如以往。现在大多是搞钱完事,这也是为什么小鲜肉当道。找几个当红...

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为什么没有主角自创很厉害的武功?
其实是有的,例如:1.黯然销魂掌——背景发生在杨过自与小龙女在绝情谷分手,武功渐长,数年之后,除了内功循序渐进外,别的无可再练,心中思念小龙女,渐渐形销骨立;一日在海边悄立良久,百无聊赖之中随意拳打脚踢,轻轻一掌便将岩石打得粉碎;他由此深思,创出一套完整的掌法,出手与寻常武功大...

bl小说里ABO啥意思
abo指的是abo世界观,这种设定把全部人类分成alpha、beta、omega这三个种类,alpha是天生的领导者和支配者;beta这类人各方面能力都很平庸,也是占比最多的;omega是这三类中最弱的,只负责生殖。

南昌县15077254991: 金庸人物赏析 -
语伏瑞兴: 引言一、《书剑恩仇录》:开头是错,结尾还是错 1.江湖与江山 2.武术与艺术 3.奇人与奇情 4.开头是错,结尾还是错二、《碧血剑》:乱世情仇乱世哀 1.历史与传奇熔于一炉 2.开头结尾,歪打正着 3.

南昌县15077254991: 为什么小人总是得志 -
语伏瑞兴: 为什么小人总是得志,要看得志需要什么条件,心理承受能力强、足够的世故和圆滑、心狠果敢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及某些方面的经验,当然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加在一起能很大程度上促使一个人的成功,而这一切的一切小人都具备,这就是优势.别怪小人为什么老是得志,而是要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得志.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大人”应是能看到别人优点的人,而不是发现了一个表面非常狡猾奸诈又混的风生水起的人就认为小人得志了,他们看清了社会和现实认清了自己的位置而迅速做出改变而让自己处于现实的有利地位,我认为这就是成功,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如果是那些穷凶极恶的人那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因为那不是小人,根本就不是人!希望作者采纳!

南昌县15077254991: 金庸笔下倚天屠龙记中心思想主题是什么?拜托各位了 3Q -
语伏瑞兴: 1.回归“人性”. 金庸塑造了丰富众多的人物形象,从侠到小人、巨盗,奸诈之徒到穷凶极恶之辈.纷纭复杂,而就其主人公形象来看,由其作品的先后顺序来看,他是沿一条儒—道—佛的思路来塑造人物的.陈家洛、杨过、段誉匀为代表....

南昌县15077254991: 为什么总是小人得志? -
语伏瑞兴: 中国自古以来,小人还是有能力的,他们不光有一张能把“你妈”说成“他妈的”口才,同时做人比较圆滑,也很会筹谋划策.能帮老板解决其他人办不好的事情.所以些小人,明明做了缺德的事情,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却总能得志又得意.

南昌县15077254991: 为什么武侠小说里正义的一方总是虚伪的,邪恶的一方却很重情重义 -
语伏瑞兴: 人无完人,如果武侠小说中的正邪都那么的纯粹,那肯定会少了很多戏剧性和人物冲突.其实仔细看,武侠小说中的“正邪”碰撞通常不是正义与邪恶两个极端的思想互相攻伐,而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邪恶的人不一定是真邪恶,他们可能只是比较偏执,比较直接.举个例子,人类和异界生物开战了,一批人的思想是人民是基础,武艺高强者理应保护底层人民,这一方放小说绝逼是正道.还有一批人觉得与可怕的异界生物对抗不需要毫无战斗力的底层人民,而是需要高层武者的努力,他们将底层人民当做工具,为他们创造价值,供养他们修炼,以此获得更强大的力量,这一边民众哀嚎遍野十室九空,妥妥的魔道.那么问题来了,正邪两道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抵抗异族文明的入侵,从这个大方向看,他们可不都是正道嘛

南昌县15077254991: 有人能列举一下金庸小说里的卑鄙阴险毒辣的小人吗? -
语伏瑞兴: 十大卑鄙小人:1. 岳不群:排老大,大家没意见吧?2. 成昆:能把武林搅得天翻地覆,把谢逊玩弄于股掌之间,了不起.3. 慕容博:天龙八部的种种矛盾,皆因此人而起.4.周芷若:偷经书秘籍,杀殷离,迷张无忌,毁宋青书,最后还说都是师...

南昌县15077254991: 为什么总是小人得志?君子落魄? -
语伏瑞兴: 你看待社会的 角度不同,如果君子得志回被看成平常的事.所以没有注意到.反而小人得志不正常,会被看得很明

南昌县15077254991: 为什么总是小人得志???
语伏瑞兴: 小人爱计较..爱流言飞语..他总是在大点的人物前面表现. 做了点小事总与人吹捧. 让人知道某些事是他做的 而你可能君子风度.不喜欢计较.. 君子做的是不需要表现. 只是默默的为别人服务.

南昌县15077254991: 分析金庸小说中儒道佛思想的体现 -
语伏瑞兴: 金庸的小说不是单一的一对一的包含,所以你的问题不是很严谨,但是作为一个金迷来说,我就尽量,希望你满意.首先,儒家思想.儒家讲求积极入世,为政治出力,再加上儒家的礼仪教化要求人谦恭有礼,做人应当做到翩翩浊世佳公子的...

南昌县15077254991: 为什么说小人得志? -
语伏瑞兴: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可怕,一种是不怕死的,一种是不要脸的.因为没有他们不敢做的,前者可以敬佩,因其勇敢无所畏惧.后者则鄙视,因其做的多为小人之行为.不怕死的不见得成功得志,但不要脸的90%成功得志.如楼上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人之所以得志是因其用其人者为同类,固其可以得到提拔.因此大可不必为此烦恼,因你与他们不是同类,也就不要希望自己被小人提拔重用,目清心清,自然心就静,看到不顺眼的只当是在看猴子耍戏,留得自在逍遥,何苦在意小人得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