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我国对外贸易与拉动内需发展战略的关系

作者&投稿:尘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说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调节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发展对外贸易,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
  4.发展的对外贸易,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已通过多种渠道对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特别是通过外需的急剧降温严重冲击我国制造业。在此关键时刻,我国确定了一揽子扩大内需政策,要求把扩大内需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这是非常正确的战略选择。但是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一是认为过去我国经济结构本来就存在严重问题,表现为外贸依存度过高,金融危机只是使问题早一点暴露出来而已;二是认为金融危机是我们调结构的良机,中国依靠扩大内需就可以救经济,完全可以不要外需;三是认为外部需求非我们所能左右,采取任何措施都不管用,只能听之任之。这些看法严重背离中国的国情,不符合中央扩内需、稳外需和千方百计稳定外贸的精神。实际上,内外需的关系十分复杂微妙,必须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特别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避免亚洲金融危机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内需无法弥补外需、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状态。

  现阶段经济发展对外需的依赖有其客观必然性

  外贸已经成为促进我国改革、发展、创新的综合性引擎

  我国对外开放3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是外贸在率先改革推动下飞速发展并成功实现了贸易自由化。1978~2007年,我国外贸从206.4亿美元增至21738亿美元,年均增长17.4%,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实现宏观经济主要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5年,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建立了专门数量模型,测算的结果比较有说服力。研究显示,按累计计算,1978~2003年进出口增长年均拉动我国经济增长1.3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为14.24%;出口年均拉动我国经济增长2.0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1.78%。我们综合了各家机构的方法,粗略估计,1978~2007年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在20%左右,年均拉动经济增长近2个百分点。

  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外贸的开放和发展对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发挥了综合性积极作用: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充分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技术进步,缓解了资源瓶颈,引入了竞争机制,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效率提高的主要动力。以进口为例,进口是促进我国生产率提高最为重要的因素,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测算,进口对我国生产率变化的贡献率约为46%。特别是作为一个转型经济体,贸易开放和自由化还有助于打破国内产业过度保护的坚冰,在加快市场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推动宏微观经济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实证研究表明,贸易开放和自由化,可以打破内生的体制和利益壁垒,不仅成为体制转型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而且还可以推动金融改革的深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同时,贸易开放还可以推动金融开放,减轻金融抑制,从而降低货币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我国制造业对出口是一种路径依赖而非政策依赖

  我国制造业出口高速增长,首先是由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决定的,与现阶段工业化水平有关。同时,制造业的出口形成路径依赖还与深层次结构因素有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造成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加大了出口压力。长期以来,我国消费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最近10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79%,而我国的平均消费率只有59.5%。这导致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很多企业只好面向国际市场寻找出路。据商务部连续调查,多年来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近1/3,为28.7%;供过于求的商品约占2/3;基本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300种投资品中,基本平衡的占大多数,供不应求的仅占很少比重,并且主要集中在能源、有色金属和木材等上游资源型投资品上而不是一般的下游产品上。可以认为,我国消费品市场全面过剩,投资品市场部分过剩。

  第二,由于产业政策过于强调“填平补齐”,提高国产化率,我国进口替代不断升级特别是钢材、水泥和汽车等重化工业的进口替代客观上加重了其对出口的依赖。

  从微观看,大量企业由于国内信用体系问题、支付问题、交易成本高等问题,不愿意做内贸,而愿意出口。 从制造业的出口路径依赖到宏观经济的路径依赖

  出口增长对宏观经济带来了多方面推动作用:第一,确保了我国很多产业和整个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第二,带动了出口产业配套的上下游工业的发展;第三,由于现阶段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度很高,出口增长也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第四,出口部门及其关联部门提供了大量就业,为解决国计民生这一宏观调控重要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五,我国出口增长对居民消费有非常大的关联效应,出口及其相关部门职工收入的提高成为支撑消费扩大的重要动力;第六,我国投资的增长也与世界市场需求和出口快速增长密切相关,出口带动了有效率的投资,极大地改变了上一轮经济周期有效投资需求不足的矛盾;第七,有利于缓解国内产能过剩,避免影响相关企业的正常运转,减少破产倒闭,有利于确保社会稳定,控制金融体系的风险。

  可见,现阶段出口作为一种最终需求对我国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相当长时期内仍是我国总需求的重要部分,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仍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出口路径依赖与其他国家比较并无特别异常之处

  通过广泛的国际比较可以发现,我国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和出口路径依赖,总体上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带有客观历史必然性。

  第一,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和工业化加速阶段普遍呈现外贸依存度大幅上升现象。目前,发展中国家平均外贸依存度高达69%,还高于我国。

  第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蓬勃兴起,导致世界经济整体上对世界贸易依存度从1990年的38.7%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69.5%。

  第三,以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为代表,新兴经济体普遍存在较高的出口依赖。2007年,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的外贸依存度分别高达400.6%、363.6%、123.8%和76.8%。

  第四,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经济大国长期成为出口和贸易顺差大国,客观上都存在对出口的高度依赖。2007年德国贸易依存度达83.8%,日本虽然表面上外贸依存度不高但实际上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

  第五,西欧大多数国家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构成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引擎,如荷兰、比利时2007年外贸依存度分别达159.2%和217.9%。

  综合起来,处于不同阶段的各国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是长期以来对外经济联系十分密切,形成了经济发展对出口历史性的路径依赖,如一些西欧国家就是典型;二是分享经济全球化红利,在一定发展阶段形成了对出口的路径依赖,如亚洲“四小龙”;三是在一定阶段的人口和收入分配等条件下,“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经济结构加剧了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如大多数东亚经济体过去都存在这种现象;四是在经济进入发达阶段以后,尽管已经实现向高消费率和服务经济的转型,但经济对货物出口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如德国和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在我国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对外需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带有很大客观必然性;而且,由于我国同时兼具上述第二至第四类国家或地区共同的特点,我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将更具长期性、复杂性。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内需与外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国内市场和需求可以为出口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

  一是庞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为出口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二是消费结构的升级可以拉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三是国内研发和技术设备投资的增加,可以带动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提高,特别是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四是国内市场和产业技术优势还可以促进双向跨境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五是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与升级,还可以有力推动产品开发设计、市场营销、物流供应链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加快升级,从而提高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国际化品牌和知名跨国公司的培育。

  外需对内需也有着同样巨大的拉动作用

  一是作为一种最终需求,对国内即期投资与消费需求有很大带动作用;二是对发展中国家拉动内需和消费结构升级有特殊效应,通常发展中国家新兴和高端产业发展都会遭遇本地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高成本、高价格瓶颈制约的打破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和消费类电子产业就是在庞大外需支撑下迅速实现了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大幅降低了成本和价格,激活了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我国也因此迅速跃居世界互联网用户和电话用户世界第一;三是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在规模经济、竞争效应、消费引导等综合性外溢效用作用下,我国城乡消费品市场得以迅速成长;四是外贸通过上下游产业产生乘数效应,拉动国内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需求的扩大和升级。

  当前尤其需要正确处理内外需之间的关系

  面对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同样也难以独善其身,必须做好与世界一道共同应对危机的准备。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一直以内需为主导,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在外需方面带来的巨大损失,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更要以内需为主导。在当前形势下,中央把扩大内需作为应对危机的根本,是十分正确的;作为一个大国经济今后较长时期内主要依靠自身的市场、资源和资金来发展经济,也是不可动摇和无法改变的。 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应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当然,扩大内需,并不是不要外需,与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并不矛盾。必须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确处理扩内需与稳外需的关系,短期内特别要千方百计稳定外贸,尽力减少损失,为扩内需政策发挥作用赢得时间和空间。而且,强调扩大内需,并不是说对外贸易不重要。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实现今年经济平稳发展目标,不是只靠一个国内市场,还必须依靠两个市场。我们要充分估计到当前出口的困难,但决不能听之任之,无所作为。这充分说明,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继续将其置于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

  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出口和吸收外资滑坡的损失不可小视

  在我国对外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开放型经济日益发展的形势下,放任出口和吸收外资大幅滑坡将会对国民经济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作为一种最终需求,出口的下降通常将伴随生产、投资和消费成倍的下降,抵消国家扩大内需各种政策的作用,对实现即期经济增长目标产生重大不利影响。这也是东南亚国家和其他很多国家在非常不利的贸易条件下仍不惜代价扩大出口的一个原因,例如韩国政府就把保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同样,拉动投资,光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更多地调动社会力量增加投资,包括更多更好地吸收外资。公共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有周期长、效率不高、对民间投资挤出效应较大等共性特点,必须正确处理好其与民间投资的关系。因此,保持外商投资规模,提高外商投资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

  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保出口仍然面临一些有利条件和优势:一是劳动力综合优势。二是30年对外开放奠定了开放型经济的良好基础,形成了产业集聚优势。三是当前出口仍有一定市场空间。根据既往的经济危机规律,在危机的特殊时期存在着“土豆”效应,人们被迫压缩中高端产品的消费,但低端生活必需品需求反而会趋于增加。由于我国出口的许多产品处在中低端,在发达国家的替代性不强,扩大出口仍有一些机遇。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危”中之“机”,过去泡沫经济破灭时我们就有这样成功的例子。

  因此,当前保出口是保增长、保就业、保产业、保民生的源头,必须也能够有所作为。当务之急是抓紧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各类出口企业渡过难关,千方百计维持和扩大已有的市场份额,力争出口有所增长,为今年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正确处理扩内需与稳外需的关系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要求

  无论外部环境发生什么变化,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进程都不能也无法中断。如果我们能够在防范金融风险、确保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继续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我们就能抓住一切有利机遇,就能继续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进一步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当前正确处理内外需关系需要注意的若干具体问题

  第一,应全面辩证地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安排和部署经济工作时必须全面权衡两方面需要,在以扩大内需为宏观经济调控立足点的同时,继续高度重视和支持外经贸发展,以形成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各项目标。

  第二,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水平。我们必须提高宏观调控部门人员的素质,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开放条件下宏观调控的规律和知识,显著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服务。

  第三,按照国际通行做法进一步完善对外经济政策体系。当前的重点,一是及时实现出口零税率;二是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尽快完善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体制和政策,显著加大政策性金融手段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支持力度;三是完善加工贸易监管办法,参考国际通行做法改为海关依法实行常规高效监管,稳步有序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四是按照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客观需要,适时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稳定;五是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减少行政审批和不合理收费,降低交易和行政成本,优化公共服务。

  第四,正确处理外贸外资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的关系。短期内应该把保规模、保市场、保产业、保企业作为主要任务,这是当前应对危机的特殊需要,也是保稳定、保就业、保民生的源头;同时,也要合理关注结构和质量问题,特别是在中长期内一定要把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吸收外资产业结构、提高外经贸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五,在外资政策上要继续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按国际惯例经营的良好环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透明度,以使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直接投资竞争中继续处于有利的位置,保持吸收外资的稳定发展势头。当前,既要着力稳定外商投资增量,也要把巨大的外商投资存量作为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解决流动性不足、融资、出口和再投资等新的难题。

  来源:《中国金融》

经济危机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调整*

——比较优势转化为综合竞争优势

纪玉山 白英姿 纪明

——摘自于第6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

【摘 要】目前的金融危机正在向经济危机演变,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整体性衰退,国内外向型低端产业面临巨大压力,出口形势相当严峻。已有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现实发展需要,更不能完全作为我国制定外贸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必须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综合竞争优势。

【关键词】比较优势;比较优势陷阱;综合竞争优势;制度创新

从国际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正在形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互影响、相互拖累的复杂局面。根据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2.1%,这是1982年以来国际贸易预测的首次负增长[1]。信贷危机还给贸易融资带来巨大缺口。目前,一些主要经济体的出口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发达国家经济可能陷入深度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急剧上升,最不发达国家和弱小经济体经济“雪上加霜”。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后,据统计,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仅为206.4亿美元,2008年增加到25616.3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排位从1978年的第32位跃居到2007年的第3位,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与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拉动了我国经济增长,我国GDP总量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至2008年的300670亿元。但是,高速发展的GDP并没有带来与之相适应的职工工资水平增长,国民利益流失比较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GDP仍较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经贸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2008年11月份后,我国外贸形势急转直下,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连续两个月进、出口双负增长。广交会秋交会客商比春交会下降9%以上,成交合同下降17.5%,预示2009年出口形势严峻,净出口增长可能下滑。我国出口的近60%直接或间接面向美国、欧盟、日本市场,这三大经济体陷入深度衰退,通过其他市场弥补由此损失的出口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国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加的难度也在加大。同时贸易摩擦加剧,2008年全年,中国出口产品共遭受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93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为61.4亿美元。[2]

一、对外贸易理论回顾

在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在人类的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则,他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分工是依据各国在产品成本上的绝对差异,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但是其理论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他把互利性贸易仅仅局限在绝对成本优势的范围内,以成本的绝对高低来决定进出口,这显然是片面的。所以由托伦斯首先提出[3],李嘉图(1817)系统创建起来的比较优势学说,逐渐成为了西方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存在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产生生产成本及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得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他认为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相对差别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对成本不同。但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也有很大缺陷,因为它只把劳动作为唯一的生产要素,忽视了资金、自然资源、技术等要素的影响,它只是通过两种商品的相对成本比较而确定了比较优势,并没有解释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赫克歇尔(Heckscher)、俄林(Ohlin,1933)论进一步提出了资源禀赋模型,他们认为贸易不仅体现在不同国家间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也体现了各国的资源禀赋差异。而后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发展了该理论,他认为国际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必然会带来国际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这种理论又被成为赫-俄-萨定理。H-O-S模型在继承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他们通过对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解释了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并进一步揭示了国家贸易对一国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战后的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特点,虽然技术差异和资源禀赋仍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基本模式,但大量的国际贸易是在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相似的各国间进行的,并且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已经难以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而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孕育而生。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大量的运用了产业组织、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技术差异等概念和思想,其核心是比较优势的内生化,其中以克鲁格曼(Paul.Krugman)、赫尔普曼(E.Helpman)和格罗斯曼(Grossman)为代表。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将规模经济效应引入了国际贸易理论,他认为,国际贸易中的各国可以让渡某种商品的国内市场给贸易伙伴,而双方分别通过扩大市场来形成规模经济,通过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下降和生产能力提高,使得各国在贸易中获得利益。这样各国将不再独自生产所有的产品,规模经济的存在会引导各国厂商生产专门的部分产品,而各国都会获得来自于规模经济的利益。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指出规模经济内部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的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对规模经济的追求,或者说对规模经济带来的超额利润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动力。赫尔普曼还根据分析指出,竞争类型和市场结构特征对贸易模式和贸易得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1991年,杨小凯用超边际分析修正了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分析框架,并提出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李嘉图模型。新兴古典贸易理论重新阐释了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等贸易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纠正了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些错误,采用了每一个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的框架,说明了国际贸易是如何产生,解释了竞争市场和规模报酬递增的相容性问题,等等。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过多的强调于数学上的严谨和理论上的完美,所以使得其理论缺乏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力,这使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实践意义大打折扣。

除了上述的理论外,还有很多学着基于国际贸易的动因和贸易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在1961年,美国学着波斯纳(M.V.Posner)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的论文中,提出了技术差距模型,或称创新与模仿理论。该理论指出技术也应该被看成独立的生产要素,由于各国对技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使得某些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随着技术被进口国不断模仿,技术的差距会逐渐消失,所以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贸易也会随之消失。1966年,维农(R.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了技术差距的规模、差距扩大或者缩减的原因问题。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使比较优势理论由静态的分析发展为动态的分析,揭示了动态比较优势和要素密集度,从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变到资本密集型再转变到劳动密集型的演进路径。但是这两种主要的贸易理论都侧重于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尝试解释比较优势分布的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没有形成一致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引发了理论界关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激烈讨论。波特在其三部著作,即《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中详尽的阐述了竞争优势理论,并在90年代后,提出了产业集聚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竞争优势理论。其理论模型从微观企业竞争优势、中观产业竞争优势和宏观国家竞争优势三个层面系统地论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培育和竞争战略的运作技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超越了传统比较优势概念,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它既探讨了要素、技术及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整合了价格因素与非价格因素对竞争优势的决定,又反映了竞争优势与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但我们应注意到,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中,单纯强调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作用,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产业和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这一认识未免有失偏颇。

综观有关竞争力问题的各种理论与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系统而成熟的理论框架可以指导人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竞争力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探寻出符合我国国情,能够稳步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理论体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长期以来,在开展对外贸易中,我国主要采取比较优势的贸易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国的贸易竞争力较弱、贸易效益较差的事实,造成这个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缺乏有效的贸易理论作为指导,缺乏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竞争机制。此外,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脱节,现实贸易出口结构的低级化与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最后,我国依然存在着贸易竞争条件的扭曲,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出口效益难以提高等多方面的问题。诚然,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已占到了整个货物贸易出口的94.5%。但是,在制成品出口中仍然呈现出较为独特的“一高一低”(“一高”是指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高,“一低”是指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比重偏低)特点,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偏低。同时,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却日渐下降,赖以生存的低成本“比较优势”越来越不能称为“优势”,贸易条件日益恶化,出口效益难以提高,有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比较优势战略越来越呈现出不适性。

我们应该看到,从更高的层次上讲,无论是比较优势还是竞争优势都片面过高地估计企业微观基础的地位与作用,实质上都属于“华盛顿共识”所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在实践中并没有获得成功,相反还使一些拉美国家发展陷入困境。因此,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在以往的理论基础上,吸取传统理论的有效成分,应该把产业竞争优势、非产业优势、国家优势、文化优势、制度优势有机的统一起来,并结合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充分挖掘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特性,提炼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应在波特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应同样重视宏观层面的国家干预和制度安排对微观主体的反作用,最终形成国家综合竞争优势这一新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理论体系。

三、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含义及特征

这里所讲的综合竞争优势,是指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自主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国家利益为导向,以人力资源培育和要素禀赋为支撑,以有效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综合竞争优势。这一理论体系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体系,各要素互相支撑构成一个整体。它所追求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在国际方面,追求合理、和谐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家利益;在国内方面,追求贸易平衡发展、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三大目标,在综合平衡中稳步推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1.以制度创新为核心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是指“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理论内核是制度创新。“综合竞争优势”理论是一种制度安排,它包括两个层面。就宏观政府这一层面来讲,包括对创新支撑体系的制度安排、人力资源培养体系的制度安排、贯彻国家利益原则的制度安排等。这些体系安排都是以政府诱导的制度创新为基础的。二是就微观企业的创新而言,包括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有效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等。制度创新是“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

2.以自主技术创新为主线

自主技术创新是指企业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形成企业产品的竞争活力,构造我国出口产品的高端技术优势,在高端产品中同发达国家进行竞争,形成出口优势,增加贸易附加值,促进我国贸易发展。自主技术创新贯穿于贸易发展的全过程,是现代贸易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主线。正如波特竞争优势理论所阐述的,技术创新是实施歧异优势战略的关键,而这种歧异优势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中,这种企业的竞争优势会转化为行业的竞争优势,进而使国家获得对外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3.以国家利益为导向

以国家利益为导向是指一国的对外贸易应该以一国的国家利益为导向,其制度安排应以国家利益为基本原则。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经济贸易的发展是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从重商主义的发展路径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然而,除重商主义外,“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强调自由贸易给贸易各方及世界整体带来巨大利益,但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却是贸易保护,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折射出理论必然存在缺陷。这源于决定国际贸易政策的国家利益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缺位”。[4]实际上,任何国家作为“国际贸易”的影子主体,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对贸易加以干涉。作为国际贸易活动的控制者,国家既可以利用政治、外交手段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打通渠道、提供保证,也可以出于政治利益、外交利益制定自己的贸易政策[5]。在某种程度上说,国际贸易是国家利益的产物。自由贸易只是某些国家在特定的时期执行的特殊政策,在通常的情况下,各个国家都是实行着不同宽松程度的保护贸易政策。

4.以人力资源培育和要素禀赋为支撑

以人力资源培育和要素禀赋为支撑是指一国应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发展教育,特别是针对劳动者的教育与培养,从而促进普通劳动者向高素质劳动者的转化,把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并促进其他要素禀赋的发展,从而形成对一国对外贸易的支撑。人力资源起到了原材料和最终产品之间桥梁的作用,他们通过投入劳动,作用于原料,并通过一定自然力的共同作用,生产出最终产品。如果只有其他资源而没有人力资源的参与,资源依然是资源,不会成为产品和现实的经济优势。价值是投入人力资源创造的,国民财富是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这与多种要素参与分配是一致的,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

5.以有效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为保障

以有效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为保障,是指一国中央政府应保障对于本国有利的贸易政策的实施,并保证政府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博弈能力,领导外贸企业协调发展,从而促进一国的贸易利益。一国的经济安全是建立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基础上的。首先,中央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是政府制度供给外部性的重要体现,这增强了国家在对外贸易中的综合博弈和协调能力。其次,更进一步来讲,不仅国家利益的保障要靠中央政府的领导来保障,而且国民财产的安全、文化产业的兴衰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强势的中央政府在一国对外贸易中应该保障的东西。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央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把国内的出口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拳头一样的出口企业整体,在国际贸易交往中统一口径,形成我们自身的贸易优势,避免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6.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指应该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首要形式,构建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在市场中自发形成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表明,若政府能够为微观主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克服市场失灵,市场就会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率,所以我们仍要坚持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构建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把市场自发力量转化为对外贸易的综合竞争优势。我国最近30年的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就得益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开放政策。

综上所述,笔者所称之“综合竞争优势”,是一种以竞争优势为基础,但不同于竞争优势的理论。之所以称之为“综合竞争优势”,是因为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相比,把政府的诱导制度创新作用内生化于贸易理论之中,以政府的制度创新作用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主线,把要素禀赋的发展与制度创新联系起来,不惟比较优势理论的单一分工模式,综合要素禀赋的动态演化,形成综合初级品及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二者竞争优势之和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以培育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支撑,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自我动态演进的外贸体系。这一理论的基础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所形成的产品竞争优势,但这一竞争优势是综合了制度因素、自主创新、国家利益、人力资本优势、资源禀赋优势、中央政府保障、市场机制的竞争优势,因此笔者称之为“综合竞争优势”。

就综合竞争优势而言,它不同于以往贸易理论。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各方面因素互相依托,形成一个可以自身动态演进的整体,共同发展。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出现了不同于其它贸易理论的新特征:一是综合竞争优势强调综合性;二是综合竞争优势强调政府的重要性;三是综合竞争优势强调动态演进性、整体性。

四、超越“比较优势陷阱”构建综合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走“综合竞争优势”的必然性。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有助于形成综合竞争优势;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为构建综合竞争优势节约了交易成本,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构建综合竞争优势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障;通过渐进式改革,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会使我国逐渐完成从比较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过渡,更好地发展对外贸易。为此,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定超越“比较优势陷阱”的制度安排:

1.面向全球的制度安排是构建综合竞争优势的导向

(1)在国际商品交易中如何发挥综合竞争优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Id=256551&page=6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高,这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有何关系?与对...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世界对中国经济关注的程度也与日俱增。联合国举行会议讨论世界经济问题时,总是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的话题。同样,中国在促进南南合作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经验正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重视与借鉴。20多年前,中国的对外贸易量还很小,国际海关...

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和全球经济有什么重大意义
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以实现共同发展。5. 对外开放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尤为重大。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挑战,如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问题,对外开放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我们可以加速经济发展,确保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明朝后期与晚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有何不同
不同点:明朝中后期是自愿对外贸易,主要是宣扬国威,朝贡贸易。晚清时期是被迫对外贸易,处于逆差器。特点:①明朝以前中华文明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隋唐时代完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中国成为周边及至亚洲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②明以前的中外关系,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③明以前...

国际营销与国际贸易有何区别与联系?
1、两者内涵不同: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之间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换,由各国的对外贸易所组成。国际营销是超越国界的市场营销活动,是国内市场营销在国际市场的延伸。2、两者隶属学科不同:国际营销学属于国际企业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国际贸易学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3、两者研究的领域不同:国际营销学...

我国对外贸易中经常使用的贸易术语有几种?在集装箱海运和多式联运上...
199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共列出十三种贸易术语,其要点如下: (一)工厂交货( EXW) 本术语英文为"EX Works(... named place)",即"工厂交货(...指定地点)"。 它指卖方负有在其所在地即车间、工厂、仓库等把备妥的货物交付给买方的责任,但通常不负责将货物装上买方准备的车辆上或办理货物结关。买方承担自...

1、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往来、资金融通和技术转移的规模日益扩大,新技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只有把自身经济发展同对外经济技术革命交往活动的扩展密切联系起来,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对外开放...

贸易壁垒对出口有何影响?全球化变革之下,如何应对贸易壁垒?
自由平等的传统贸易规则受到挑战。以往的传统贸易壁垒多集中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现在则主要集中于部分经济体之间。但贸易比较发达、体量比较大的经济体更易于产生贸易摩擦,也是实施壁垒或遭受贸易壁垒更多的涉事方。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成为贸易壁垒的重点形式。二、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有何影响...

我国对外公函的结构与别国有什么不同?
对外贸易是国家间的商品交换活动,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说明的是一个国家的进口贸易、出口贸易的主要对象及其所占比重。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贸易中心或贸易集团,商品的出口,主要出口到什么地方去,进口商品主要从何而来。研究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可以看出哪些国家(或贸业中心、贸易集团)是本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和贸易伙伴;也可以看...

要素禀赋理论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有何指导?
在Ricardo模型中,我们用技术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而在第三章的后面,我们证明了即使两国技术完全相同,由于偏好的不同,也可能产生国际贸易.在这一章,我们将证明:即使两国的生产技术完全相同(这体现在等产量曲线上),两国偏好也完全相同,仅仅由于两国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也可能产生贸易的可能.在这里,我们的理...

我国的外贸战略如何定位
中国外贸战略模式的重新定位不能否认,外贸出口作为国际贸易的一部分,是一国或一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和载体,它对改变我国过去封闭的经济运行状态,形成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对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赚取外汇,平衡国际收支,获取因国际分工而形成的比较利益,促进全国经济增长,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外贸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

肇东市19431457139: 分析我国要加快形成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格局的原因 -
历选搏沃: 世界经济格局持续动荡,美国的金融危机把全世界的经济拖入一片谷底,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并且不断扩大对望开放的深度,使得中国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中国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较高,依赖性较强,自从美国的金融之后,中国开始改变一味的对外贸易,中国人口基数多,市场空间很大,有强大的内需市场,所以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以内需为主,外需为外的,多格局发展模式,是符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快速的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

肇东市19431457139: 为什么说对外贸易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
历选搏沃: 生产出来的物资有三种办法被消费,也就是形成经济增长.一是本国消费者消费.二是本国集团消费,也就是所谓的投资.三是外国消费者消费,也就是对外贸易.所谓三驾马车,都很重要.

肇东市19431457139: 分析我国要加快形成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因 -
历选搏沃: 表观上,我国GDP年均8%的增长,但实际上,依靠出口即外需拉动起来的经济增长是不稳定、不平衡而不可持续,意味着一旦因为某些因素,外需收到抑制,那么我们的产品就会滞销,这将带来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

肇东市19431457139: 分析我国坚持内需外需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
历选搏沃: 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但是对外因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发展对外贸易,能够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同时也会使该国经济更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5分)②内因事物是发展的根据,必须重视内因的作用.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应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和长期方针.(5分)③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的同时,也要稳定外需,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2分)

肇东市19431457139: "拉动内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拉动内需 -
历选搏沃: 要知道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 投资,出口,消费!这个消费 就是要通过拉动内需来实现,让大家都要积极消费,才能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基本逻辑:比如 多一些像乔布斯这样的人,多一些像IPHONE IPAD 类似的产品,这样大家就会买买买,这就是通过技术的创新,从而拉动内需

肇东市19431457139: 中国经济三大支柱产业
历选搏沃: 在中国,过去有三大支柱产业:1、传统制造业;2、建筑业;3、房地产业.中国经济从一穷二白的建国初期,发展到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GDP总量达...

肇东市19431457139: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简答 -
历选搏沃: 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的由来 本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罗伯特逊(D.H.Robertson)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forGrowth)的命题.①在50年代,诺克斯根据对19世纪英国与新移...

肇东市19431457139: 拉大内需是什么意思?
历选搏沃:扩大内需的基本内容 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的必要性 1.世界经济全球...

肇东市19431457139: 扩大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
历选搏沃:[答案] ★扩大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一、扩大内需有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二、扩大内需是减少出口依赖的基础; 第三、扩大内需促进企业改革,变出口型为依赖国内消费为主; 第四、有助于社会就业,消费上升,生活质量上升. 分析: 经济...

肇东市19431457139: 2011年两会提出“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什么意思? -
历选搏沃: 保民生、保就业、抑通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