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渔人为什么明明有标记却没找到桃花源?

作者&投稿:毓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尽管现在人说起诗歌,总是会想到唐朝。但其实诗的起源很早,比如《诗经》中的许多诗词,就属于西周到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陶渊明等都是著名的大诗人。尤其是陶渊明,他直接开创了田园派诗。关于陶渊明,我们还学过他的《五柳先生传》以及《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至今仍然流传,桃花源也成了世外桃源的代名词。

《桃花源记》大概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武陵一位捕鱼为生的人,有一次阴差阳错进了一个山洞,山洞后面居然有许多人在生活。这些人的先人,为避免秦时战争,逃入此地,与世隔绝了几百年。他们相敬如宾,热情好客,仿佛神仙一般。后来渔人出洞,出处留下记号,想着以后找回来,却终究没能找到。

后来还有几位名人也去找,但不是找不到就是病死,于是逐渐被人遗忘了。这个故事相当奇幻,不过也很奇怪,按理说,渔人处处都留下了记号,肯定不会迷路,为何最后却没能找到桃花源呢?

这样写正是陶渊明的高明之处。假设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按理说,人家与世隔绝,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并没有打扰别人。他们好吃好喝招呼渔人,最后只是请他保守秘密,但渔人表面答应,背后却没有。他不但做了标记,而且还跑去向太守报告。

试想一下,这样会有什么结果?在当时乱世。若真是找到这群人,地方官员一定会把他们拉回现实世界,逼迫他们徭役、赋税、战争等等。可以说,渔人失去了诚信,甚至挑起了一场战争。渔人为何这么做?自然是为了邀功请赏。

仔细一想,这不正是陶渊明想要表达的思想吗?世上其实有很多人,他们或是对你很好,或是与你无关,本来相安无事,就因为你一己之私,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好奇心,结果有意无意中挑起了事情,害苦了人家。这难道不讽刺吗?

战争不也是这样吗?有时候不是你想避就能避得开。实际上,不管是鹬蚌相争,还是星球大战,都属于战争。这世界活着就要就要吃喝,生存和繁衍,自然要争夺资源,战争酒不可避免,所以,从来都没有世外桃源。

若故事属于虚构,或许是渔人的南柯一梦,或许是他杜撰,又或许是神鬼之事,不管哪一种,都说明桃花源记压根不存在。陶渊明以实写虚,只是期盼乱世之中,能够过上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但这终究不可能。

也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很黑暗。他们认为:渔人带着官兵找到了原来的桃花源,官兵们把里面的人都杀了,粮食牛羊等全部抢走,桃花源尸骸遍地。后来刘子冀后来去看的时候,发现了这些人的悲惨结局,吓出了病,回家后不久就死了。



桃花源本就是个幻想世界,渔人在桃花源发生的一切,都是他的一场梦而已,留下的标记自然没有用处。

因为桃花源里的人并没有完全相信渔人,而在后面跟随,将他所做的标记全部抹除掉了,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这是因为这一处地方是虚构出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是假的,因此再次寻找标记的时候没有找到。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何作用?
渔人是个普通人,但从后面“既出,得奇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可看出他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写渔人丰富了文章主题,是文章的线索,同时反应了社会上普遍的不守诚信现象.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也可以说成是见利忘义,是墙头草,为了钱财不惜出卖蠢人,但它的目的没有达到

《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是谁
范子烨:《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是谁 明唐寅《东篱赏菊图》(局部) 偶然闯入桃花源的“渔人”是一个懂得自然审美、喜欢观赏风景的人。显然,就审美心态而言,“渔人”和李易安并没有什么差异。由此可见,陶渊明笔下的“渔人”绝对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普通渔夫。《文选》卷三十谢灵运(385—433)《田南...

怎样评价桃花源记中作者描写的渔人
《桃花源记》“渔人”新解 为什么说“渔人”是“愚蠢”的呢?第一,因为他入而又出。魏晋时期,连年战乱,社会腐朽黑暗,官府暴政比秦时尤甚,百姓民不聊生。世外桃源的境界是美好的,它宁静、平和、悠远、生活富足、民风淳朴。面对如此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好的生活境界,凡夫俗子当然应该是求之不得,就...

《桃花源记》中渔人对桃花源的人说了什么 急~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

《桃花源记》中武陵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记》中渔人(武陵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荡不安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

《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延”什么意思
延:邀请的意思。余人:其他的人。各:各自。至:到。其家:他自己的家。整句意思就是:其他的人便各自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出自: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

桃花源记中写渔人从山洞进入桃花源时的场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_百度知 ...
渔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

《桃花源记》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
1,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

古文《桃花源记》中村中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因为村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就是说村中人都是秦朝搬进来的,从此以后都没出去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623513191: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做好了标志,后来带人寻找时为什么再也找不到? -
之邹硝呋: 因为桃花源本就不存在,桃花源只是作者心中的一个理想世界.就算桃花源存在,桃花源中的人曾邀请渔人留下,但渔人拒绝了,他就再也回不去了,毕竟桃花源中的人会想到渔人可能泄露桃花源的存在从而危及他们的生存.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623513191: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以船代步,怎么做的标记呢?请联系课文内容写出你的猜想. -
之邹硝呋: “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的“志”字如何正确理解谈点自己的看法.教参中把“处处志之”译作“(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寻向所志”教材中注为“寻找前次做的标记”,前者作动词用,后者作名词用.显而易见,编者是认为渔人为...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623513191: 《桃花源记》中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
之邹硝呋: 有可能以下的几个原因:1.渔人出来后迷路了.尽管有做标记什么的,但这个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尽管概率比较小.2.这是一种障眼法.桃花源是个旅游胜地.主人翁想独吞.也许他小心眼,只想外人只有自己一个人能够享受;也许,他想搞...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623513191: 《桃花源记》中何处用了“留白”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
之邹硝呋: 渔人在路上"处处志之"但标了记号,沿着回去的路却迷路了,难以再回到和平宁静社会风尚的世外桃源.这里作者就给桃花源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再者高尚人士刘子骥也打算去最后没有成功.在为桃花源又增加神秘感的同时,通过注解可以了解到刘子骥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进一步说明世外桃源是当时黑暗混乱社会中人们都向往的地方,不知是陶潜更是所有人心目中的理想胜地. 作者的留白综上所述很巧妙的表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的社会环境,一点点对现实的不满.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623513191: 《桃花源记》,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明明“处处志之”,为什么回去寻找桃花源时却“遂迷,不复得路”了呢? -
之邹硝呋: 1、可能是桃花源人发现了这些记号,暗中去掉了.2.作者这样写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感 3、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告诉人们桃花源是远离人世的,不应被破坏.本人愚见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623513191: 渔人出桃花源后仔细地作下了记号 为什么后来却无法再寻 -
之邹硝呋: 版本很多,桃花源原本就不是固定在某一处的地方,渔人意外到达桃花源,做的记号也是就当时的桃花源所在记的,渔人离开后,桃花源也随之离开了,自然再难寻. 陶渊明心里就不想桃花源被外人找到,创造这样一个条件无非是告诉世人桃花源的神圣和不容世俗玷污,给自己和那些心里有桃花源的人一个安慰的理由.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623513191: 《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原因有哪些? -
之邹硝呋: 渔人认为这片桃花林非常奇异. “之”在这里指的是这篇桃花林,因为他从没见过,所以就很吃惊. “异”在这里是“认为……奇怪”的意思.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623513191: 《桃花源记》 中渔人为何去告诉太守 -
之邹硝呋: 渔人所见的桃花源风光及农民古朴纯真、热情好客,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是因为渔人现实生活的贫苦和艰难,从而对桃花源产生浓烈的渴望和幻想,却有因封建思想的束缚,而不得不对太守报告,可见当时封建帝制压迫之下,老百姓的悲惨生活.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623513191: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原因是什么 -
之邹硝呋: 1、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解释: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桃花源记晋...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单位18623513191: 桃花源记 渔人离开时为何要做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
之邹硝呋: 升官发财之类的,试想,如果太守找到了桃源又会怎样呢?他不可能只称赞一番就离去吧.要知道,古代盛行贩卖人口,(奴,妓).而且可以讨好上司,那对桃源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了呢~*罒▽罒*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