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飞越疯人院》

作者&投稿:劳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评价电影《飞越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原本是作家肯·克西发表于1962年的一篇小说。小说以疯人院借喻美国式的社会形态,反体制意味浓烈。经过移民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之手,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光泽。同时也给了观众更多的揣度空间。
  
  异常丰富的隐喻性是读解《飞越疯人院》的关键。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在他的著作《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史》中提出:“现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权力机构。”疯人院在福柯的书中,预示着关于现代文明社会的经典寓言。影片中透出的那些强烈的叛逆情绪与60年代的文化思潮有很大的联系。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光荣与梦想”破灭的时代,一系列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以激烈的方式暴露出来。而反传统、反秩序、反主流的文化思潮,大幅度的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
  
  电影中的疯人院里,时刻带着一种被遮蔽了的压抑。不经意的看起来气氛似乎是和谐的,光线也是柔和的,连吃药治疗时都放着轻柔的音乐。病人们充分自由的在医院里四处活动,打牌抽烟。表现良好的人,甚至有机会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外出。但只有麦克默菲看出了这看似完美的静谧世界里隐蔽的脆弱环节。
  
  开始,他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在音乐里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药片。而这样的举动对于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而麦克默菲其实也并不是刻意的去做出这样的反叛,他的行为仅仅是出于天性。他无拘无束的性格必然和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撞击下,原来安稳守纪的“疯人”们也开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们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起的乐趣,享受争取自我反抗后从未感受过的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麦克默菲实际上破除的是一种仪式。当他到来之后,吃药、开会,心理治疗,所有的程序都遭到了质疑。虽然麦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绝,但对于一直机械般重复这些程式的疯子们来说,麦克默菲的举动无疑触动了他们。这使得当他们面临这种非暴力的压抑时,产生了新的反映。一个病人对拉奇德的质问:“既然比利不愿意说,你为什么非要问他。”而查理也开始大声哭泣着要自己的香烟。好比像是在一个坏孩子作了示范之后,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诱发了他们“坏”的天性。
  
  而护士长拉奇德则担任了一个恶毒的母亲角色。她管理和维持着疯人院的秩序,永远是一幅严肃、端庄、对局势把握游刃有余的表情。她支配调度着这些规范化世界里的疯子,因为她熟知他们的弱点。所有的疯子们对她而言,都更像是犯了错误在这里寻求管教的孩子。尤其对于孱弱口吃的比利,她更象是一个母亲,一个视孩子的长大为犯罪的母亲。在片中开会讨论的内容也透露了比利"疯狂"的真正原因是:他的母亲阻止了他和女孩约会。比利也曾反问麦克默菲:你以为我不想离开吗?因为比利以为作为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只有滞留在有“母亲”庇护的疯人院里才能够安全,虽然他也渴望长大并离去。而在圣诞夜的“成人仪式”后,比利奇怪地恢复了正常的语言能力,面对拉奇德的诘问,他理智的说:我可以解释一切。但是拉奇德却拿出了对付比利的致命武器,她说:想想如果你妈妈知道了会怎样?于是比利瑟缩着恢复成那个惧怕母亲惩罚的孩子,杀死了成熟的自己。
  
  导演福尔曼的出色不仅在于他成功的诠释了原著精华,而在于他把一个反叛的主题用好莱坞式的经典语言来陈述出来,叙事层面同隐喻层面结合完美。在摄影处理上,也有同样的埋下了不少伏笔。大多数画面中的拉奇德始终占据着前景的中心位置,拍护士长时,多用仰视,拍病人时,则是俯视。当拉奇德和疯子们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时,吃药和拉奇德主持心理治疗的意识反复出现,作为常规叙事因素,这不仅是在重复上延宕这种情绪,而且逐渐的把这表意为一种仪式。而对于仪式的破除,就意味着神话的终结。
  
  而印第安酋长代表的则是另一种文化特征。他来自丛林,回归丛林,他的反抗并不是麦克默菲那样是无意识的舒展天性,他的装聋作哑也不完全是为了避免伤害。这一切是为了要躲避,拒绝语言就意味着拒绝与体制发生关系,所以我们看到的酋长像是一位真正的隐士,安然地生活在这个类同于囚牢的空间里。而当麦克默菲警醒了他身上原始的力量时,他主动的对他说话了。最后,他用解除躯壳束缚的方式让麦克默菲的灵魂随着他回到丛莽之中,酋长搬起了麦克默菲生前扬言要举起,却没有力量举起的大理石水槽,用它砸破了桎梏,飞越了麦克默菲没有来得及飞越的疯人院。

上映于1975年的电影《飞越疯人院》是当年度电影界当之无愧的赢家,影片于当年一举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除了获得了专业评论家的青睐,电影同时收获了大众的口碑,时至今日,都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众人给予《飞越疯人院》超高评价的最主要原因是电影传达了一种追求自由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同时表现在不愿屈从体制、敢于斗争、勇于摆脱思想的桎梏并帮助身边的人觉醒。男主杰克·尼科尔森扮演的麦克墨菲作为影片的灵魂人物,对于整个电影的剧情和高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将一个玩世不恭、机智灵动的假精神病人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个角色会因为自己愚弄了制度而沾沾自喜,也会因为帮助了真正的精神病人走出牢笼而兴奋不已。




在影片剧情上,同样值得大众的一致好评。电影没有走传统精神病题材路线,而是赋予了男主假精神病人的身份,而这种虚假却是因为自作聪明的麦克墨菲因为装作精神病可以摆脱监狱,但事实上,他却是从有形的监狱走向了无形的牢笼,让自己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但因为之前的交代,我们都知道麦克墨菲是一个玩世不恭的罪犯,他会自娱自乐,也有一肚子想法,这样的人物,正好可以引领整个电影的剧情。于是我们能看到电影聚焦小小疯人院的同时让大家关注到特殊人群的处境,甚至是全部人类所面临的现状。用一个人,揭露了一个行业的黑暗,一群人的残忍。电影以小博大的野心可见一斑。




当然,《飞越疯人院》获得高评价的原因不仅是演员无可挑剔的表演,还离不开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掌控全局以及出乎意料的选角。导演敢于将一批毫无名气、长相滑稽的素人演员用于这部潜心力作之中,并置于真正的疯人院中,这份自信就值得大家赞赏。同时,导演为了忠实原著而使用了小说中刻画的场景,这让书迷同时很感动,并给予了电影更为真实的质感,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有着纪录片属性,也正是源于此。

对于一部1975年的电影来说,能够展现给大家反叛和斗争的精神,这本身就是伟大的存在意义。只要还有着压迫和不平等,《飞越疯人院》就永远值得赞美。

 《飞越疯人院》原本是作家肯·克西发表于1962年的一篇小说。小说以疯人院借喻美国式的社会形态,反体制意味浓烈。经过移民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之手,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光泽。同时也给了观众更多的揣度空间。
  
  异常丰富的隐喻性是读解《飞越疯人院》的关键。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在他的著作《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史》中提出:“现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权力机构。”疯人院在福柯的书中,预示着关于现代文明社会的经典寓言。影片中透出的那些强烈的叛逆情绪与60年代的文化思潮有很大的联系。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光荣与梦想”破灭的时代,一系列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以激烈的方式暴露出来。而反传统、反秩序、反主流的文化思潮,大幅度的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
  
  电影中的疯人院里,时刻带着一种被遮蔽了的压抑。不经意的看起来气氛似乎是和谐的,光线也是柔和的,连吃药治疗时都放着轻柔的音乐。病人们充分自由的在医院里四处活动,打牌抽烟。表现良好的人,甚至有机会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外出。但只有麦克默菲看出了这看似完美的静谧世界里隐蔽的脆弱环节。
  
  开始,他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在音乐里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药片。而这样的举动对于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而麦克默菲其实也并不是刻意的去做出这样的反叛,他的行为仅仅是出于天性。他无拘无束的性格必然和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撞击下,原来安稳守纪的“疯人”们也开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们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起的乐趣,享受争取自我反抗后从未感受过的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麦克默菲实际上破除的是一种仪式。当他到来之后,吃药、开会,心理治疗,所有的程序都遭到了质疑。虽然麦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绝,但对于一直机械般重复这些程式的疯子们来说,麦克默菲的举动无疑触动了他们。这使得当他们面临这种非暴力的压抑时,产生了新的反映。一个病人对拉奇德的质问:“既然比利不愿意说,你为什么非要问他。”而查理也开始大声哭泣着要自己的香烟。好比像是在一个坏孩子作了示范之后,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诱发了他们“坏”的天性。
  
  而护士长拉奇德则担任了一个恶毒的母亲角色。她管理和维持着疯人院的秩序,永远是一幅严肃、端庄、对局势把握游刃有余的表情。她支配调度着这些规范化世界里的疯子,因为她熟知他们的弱点。所有的疯子们对她而言,都更像是犯了错误在这里寻求管教的孩子。尤其对于孱弱口吃的比利,她更象是一个母亲,一个视孩子的长大为犯罪的母亲。在片中开会讨论的内容也透露了比利"疯狂"的真正原因是:他的母亲阻止了他和女孩约会。比利也曾反问麦克默菲:你以为我不想离开吗?因为比利以为作为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只有滞留在有“母亲”庇护的疯人院里才能够安全,虽然他也渴望长大并离去。而在圣诞夜的“成人仪式”后,比利奇怪地恢复了正常的语言能力,面对拉奇德的诘问,他理智的说:我可以解释一切。但是拉奇德却拿出了对付比利的致命武器,她说:想想如果你妈妈知道了会怎样?于是比利瑟缩着恢复成那个惧怕母亲惩罚的孩子,杀死了成熟的自己。
  
  导演福尔曼的出色不仅在于他成功的诠释了原著精华,而在于他把一个反叛的主题用好莱坞式的经典语言来陈述出来,叙事层面同隐喻层面结合完美。在摄影处理上,也有同样的埋下了不少伏笔。大多数画面中的拉奇德始终占据着前景的中心位置,拍护士长时,多用仰视,拍病人时,则是俯视。当拉奇德和疯子们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时,吃药和拉奇德主持心理治疗的意识反复出现,作为常规叙事因素,这不仅是在重复上延宕这种情绪,而且逐渐的把这表意为一种仪式。而对于仪式的破除,就意味着神话的终结。
  
  而印第安酋长代表的则是另一种文化特征。他来自丛林,回归丛林,他的反抗并不是麦克默菲那样是无意识的舒展天性,他的装聋作哑也不完全是为了避免伤害。这一切是为了要躲避,拒绝语言就意味着拒绝与体制发生关系,所以我们看到的酋长像是一位真正的隐士,安然地生活在这个类同于囚牢的空间里。而当麦克默菲警醒了他身上原始的力量时,他主动的对他说话了。最后,他用解除躯壳束缚的方式让麦克默菲的灵魂随着他回到丛莽之中,酋长搬起了麦克默菲生前扬言要举起,却没有力量举起的大理石水槽,用它砸破了桎梏,飞越了麦克默菲没有来得及飞越的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深度解析是什么?
导演用一块小小的医院区域和各色不同性格的病人折射很多现如今依旧值得反思的社会现象,充满着人性的光辉,这使得这部影片终成伟大之作。剧情简介 《飞越疯人院》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说,是一部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杰克·尼科尔森、路易丝·弗莱彻、丹尼·德维托等主演的剧情电影。影片讲述了...

《飞跃疯人院》观后感模板范文三篇
电影《飞越疯人院》上映于1975年11月19日,是美国导演米洛斯·福曼的作品, 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看过了吧。下面是我和大家分享的《飞跃疯人院》观后感模板范文三篇,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飞跃疯人院》观后感模板范文   电影中的疯人院里,时刻带着一种被遮蔽了的压抑。不经意的看起来气氛似乎是和谐...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对压抑人性的现代工业化社会的重重一击。以商业片而言,《飞越疯人院》表面上对疯人院制度的控诉,是大众所能理解与接受的,而剧情中的欢笑、愤怒等,更是可以吸引住观众至结尾。就哲学片而言,它更是深刻的反映了人类社会制度、公理、法规的缺陷。她让我沉思:到底什么为“疯&...

《飞越疯人院》有哪些不易被发觉的意义?
回答:看了《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我印象很深,特别是那群病人在狠毒护士的折磨下展现的无助,被当成一种动物来调教。这部片是由米洛斯·福尔曼导游的,杰克·尼科尔森、路易丝·弗莱彻、丹尼·德维托等人主演的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说的剧情电影,这部片还获得了第48届奥斯卡金影像奖。 疯人院其实...

《飞越疯人院》你是否看沉重了?
《飞越疯人院》,我想把它看做是一部政治电影。影片里有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意味,这个“疯人院”可以看做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旧的传统,这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可以是一个民族,甚至是整个人类。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是一位从捷克流亡到美国的新浪潮导演,它在捷克流亡是因为“布拉格之春”,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

《飞越疯人院》评价高是因为什么?
上映于1975年的电影《飞越疯人院》是当年度电影界当之无愧的赢家,影片于当年一举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除了获得了专业评论家的青睐,电影同时收获了大众的口碑,时至今日,都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众人给予《飞越疯人院》超高...

《飞越疯人院》想要表达的思想?
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对压抑人性的现代工业化社会的重重一击。 以商业片而言,《飞越疯人院》表面上对疯人院制度的控诉,是大众所能理解与接受的,而剧情中的欢笑、愤怒等,更是可以吸引住观众至结尾。 就哲学片而言,它更是深刻的反映了人类社会制度、公理、法规的缺陷。她让我沉思:到底什么为“疯”?个别的人的个性行为...

电影《飞越疯人院》,作品表达什么?结局意义?
通过讽喻和警世的象征,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中的消极现象。结局意义:疯人院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导演有意地将整部影片放置在这个具有很大局限性的空间进行拍摄,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指向性,让观众集中地从疯子的身上窥视到自己,给生活在那个社会中的人们注入一种信仰:自由、自我。剧情简介:麦克墨菲(杰克·...

26.飞越疯人院——豆瓣2篇经典影评(转)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影射社会的压抑电影,在当时获得了多项奥斯卡奖,也掀起了美国思想解放的狂潮,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建议没看过的观众都自己去看一看。”——bilibili石头看啥片 1. 我觉得,人们对于这部电影的口碑已经完全具备了社会学的研究价值。因为看完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的,...

《飞越疯人院》里有哪些看点?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它的看点有很多。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麦克的男子在精神病院里的生活,他和其他病人一起反抗医院的规定和束缚,最终成功逃脱。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自由、尊严和挑战体制的,它对美国社会进行了高度电影化的批评。除了这些主题之外,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其他看点。例如,它是...

红星区15163048048: 如何评价电影《飞越疯人院》 -
粱凯阿卡: 《飞越疯人院》原本是作家肯·克西发表于1962年的一篇小说.小说以疯人院借喻美国式的社会形态,反体制意味浓烈.经过移民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之手,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光泽.同时也给了观众更多的揣度空间...

红星区15163048048: 飞越疯人院影评600字 -
粱凯阿卡:昨天晚上终于有空安静下来,刚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于是翻出了这部《飞越疯人院》.好电影就是这样的,无论哪个时代何种社会背景都不会影响电影所能传达给观众的思想,因为真理是永远都不变的.什么是好电影?对于...

红星区15163048048: 如何评价《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
粱凯阿卡: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社会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 思想内涵和出色的表现力一举夺得了 1975年第四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 男女主角、最佳导...

红星区15163048048: 飞越疯人院的影片评价 -
粱凯阿卡: 《飞越疯人院》带有强烈的阶级观,通过讽喻和警世的象征,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搜狐网评) .这部电影是美国70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出色不仅在于成功演绎了原作中的情氛,而且他用好莱坞的经...

红星区15163048048: 急需电影飞越疯人院〉的影评~(不少于600字)不少于600字
粱凯阿卡: 【影评】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该片获得一九七五年奥斯卡奖的五项主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

红星区15163048048: 电影飞越疯人院好看吗?值得看吗? -
粱凯阿卡: 很不错的电影,值得看! 电影描写了一所普通精神病院人被迫反抗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它们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实际上是把病人当成了医护人员的实验物,这种医院是一所真正的"人间地狱".

红星区15163048048: 急求一篇奥斯卡最佳影片《飞越疯人院》的观后感,不少于1500字 -
粱凯阿卡:[答案] 还记得飞越疯人院吗?当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麦克墨非第一次踏进疯人院的时候.当他看着解下的手铐时.他是多么快活和欣喜.眼睛亮的跟星子似的.是啊.那就是获得自由的眼神.你一直记得.你记得他是如此热情和有活力.一直试图摆脱那些规则和时间...

红星区15163048048: 关于飞越疯人院的影评 -
粱凯阿卡: 这个片子的原著和电影我都看了,对原著的印象大概更深一些,有些地方可能会记混,不过大致上应该差不太多.顺便推荐大家去读原著,从头到尾都非常精彩,很多细节在电影里都被省略了,毕竟时间有限.看到大家在讨论McMurphy的死,...

红星区15163048048: 300字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
粱凯阿卡: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的一部国际性的片子,讲述的是在疯人院的体制下那些所谓的“疯子”的悲惨遭遇. 麦克墨菲,酋长,比克,等18个“疯子”看起来似乎都是很健康的人,可是却不得不接受那种非人的治疗,定时吃药,定时讲述自己的...

红星区15163048048: 关于飞越疯人院 -
粱凯阿卡: 你知道这是社会制度的问题,所以即使他们逃出去了也会被抓回来.首先,斯巴达冲出去,他们要变革的不是社会的一部分体制,而是每个人都忍受的体制.精神病人冲出去,只是代表精神病人的利益,外面的人根本不鸟你.其次,精神病人要是出去了,受威胁的还是外面的人,所以不只是精神病院要抓你,外面的人也会把你送进来,谁希望走在大街上遇到个精神病.最后,这部电影我觉得不是让人们来推翻这种体制,而是改进,更人性的善待精神病人.就像墨菲一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