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 捣衣》(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作者&投稿:村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杜甫诗选 捣衣 杜甫 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 杜甫诗选 捣衣

【原文】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1。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2。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3。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4。

【注释】 1这两句极深刻沉痛,这是积攒太多痛苦才说出来的话。诗人借助思妇之口,开口就说「亦知戍不返」,悲凉之意毕现。因为安史之乱,官兵死亡的非常多,家人也知道征戍的人几乎不能生还。一落笔就关乎时事,让人读来就觉得全篇字字都是深情,字字都是苦情。砧,指捣衣石。 2这两句说明思妇捣衣的心情。一是因为天气寒冷,二就是分别时间比较长。 3这两句承上面而来,说明思妇不辞辛苦地做棉衣是为了送给那征戍的丈夫。熨:指用火斗把布帛烫平。倦:疲劳。塞垣:指思妇丈夫征戍的地方。 4这句表面写捣衣的声音,响彻云外,表明思妇用尽了所有的力量,实际上这正是思妇爱情和苦心的传达。君:指所有欣赏这首诗的人而言。

【译文】 卫戍边疆,知道你不会回到家门。秋天到了,轻轻拂拭平平的捣衣砧。此时的季节,已是苦寒的月份。我们已经长期久别,时刻怀念在心!我不辞捣衣的劳苦,要把它寄向遥远的边城。我在家中用力捶打,你能听到响彻天外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诗人借助一个捣衣戍妇之口,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此诗前六句是托为戍妇之语,末二句则是诗人直接走出来表述的,是杜甫闻砧有感时事而作。杨慎《丹铅录》:「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今易作卧杵。」按王建《捣衣曲》:「月明庭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衣。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白腕调杵声。」则唐时捣衣仍为二人对立,但不必拘于二人。此诗选取的画面虽小,但是背后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却是发人深省的,非常深刻。




祁连县18591225829: 文言文翻译 -
匡宗复方: 有这样的大臣,陛下能够忍心放弃吗?罪责琐碎,不适宜去免去大臣!

祁连县18591225829: 诗史杜甫文言文翻译 -
匡宗复方: 唐人大历年间,杜甫为了去衡山路经了经过翟唐峡,然后旅居在宋阳,游览了岳祠,但因为突发大水而无法返回.当地县令派船迎接,才得以回去.县令赠送了他烤牛肉和白酒,但因为喝的酩酊大醉,一晚上就去世了,时年五十九岁.杜甫七岁便能做词,擅长陈述时事,作品切合格律.大多数作品都没有因时间而褪色,传颂至今,人们称他为“诗史”.

祁连县18591225829: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意思 -
匡宗复方: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彩笔”,比喻文才高超.相传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曾梦见晋文学家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干气象”,气势磅礴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杜甫《秋兴八首》之八.

祁连县18591225829: 新唐书杜甫传译文 -
匡宗复方: 【原文】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

祁连县18591225829: 杜甫诗的原文和翻译,短一点比较好.. -
匡宗复方: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江畔:指位于杜甫草堂不远的锦江之畔. 蹊:小路,山路. 一二句意谓:邻居黄四娘的家,一路开着花,千朵花万朵花,缀满枝头向下压. 戏蝶:嬉戏于花丛中...

祁连县18591225829: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惧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的意思 -
匡宗复方: 翻译;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

祁连县18591225829: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 什么? -
匡宗复方: 这是杜甫的一首诗,应该是: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原诗如下:绝句二首全文作者:杜甫 (唐代)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请你参考.

祁连县18591225829: “李白斗酒诗百篇”应当怎么解释 -
匡宗复方: 历来评论李白人物性格和作品风格,大多离不开两个字,一个是“豪”字,再一个是“逸”字.杜甫借用樊哙痛饮斗卮酒的典故来刻画李白的人物性格,突出的就是“豪”.李白既是诗仙,又是酒仙,每日必饮,每饮必醉,醉时长吟,妙语横生...

祁连县18591225829: 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各位高手们,亲们~帮帮忙啊!!坐等1小时!!回答加分!! -
匡宗复方: 余姚的黄徵君评论诗,一向把“诗中有人”作为原则、标准.有个拿着诗稿来参见他,希望得到认可的人,徵君看第一遍的时候说:“杜诗!”看第二遍的时候连声说:“杜诗!杜诗!”那个人脸上露出高兴的表情.徵君于是慢慢地告诫他说:“诗是像杜甫写的了,但不知道你的诗在哪里?这难道不是诗中无人吗?”那个人顿时感觉惆怅,自己很失落,回去后安下心来,坚定意志探索黄徵君所提的目标,整整两年,再拿着诗稿呈给黄徵君.黄徵君看了之后,点头认可说:“这样就是你自己的诗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