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原著没写完,后面40回文字内容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作者&投稿:肥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雪芹为什么没写完红楼梦?如果写完了为什么后四十回是高卾写的?~

  家道的败落,生活的困厄,他的最大不幸乃是他花了十年辛苦,呕心沥血地写成的“百余回大书”,居然散佚了后半部,仅止于八十回而成了残稿。如果是天不假年,未能有足够时间让他写完这部杰作倒也罢了,然而事实又并非如此。早在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雪芹才三十岁时,这部书稿已经“披阅(实即撰写,因其假托小说为石头所记,故谓)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除了个别地方尚缺诗待补、个别章回还须考虑再分开和加拟回目外,全书包括最后一回《警幻情榜》在内,都已写完,交其亲友们加批、誊清,而脂砚斋也已对它作了“重评”。使这部巨著成为残稿的完全是最平淡无奇的偶然原因,所以才是真正的不幸。
  我们从脂评中知道,乾隆二十一年(即甲戌后两年的丙子,1756)五月初七日,经重评后的《红楼梦》稿至少已有七十五回由雪芹的亲友校对誊清了。凡有宜分二回、破失或缺诗等情况的都一一批出。但这次誊清稿大概已非全璧。这从十一年后(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作者已逝世,其亲友畸笏叟再重新翻阅此书书稿时所加的几条批语中可以看出,其中一条说:
  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又一条说:
  《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又一条说:
  写倪二、紫英、湘莲、玉菡侠文,皆各得传真写照之笔。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再一条说:
  叹不能得见宝玉《悬涯撒手》文字为恨。丁亥夏,畸笏叟。
  批语中说的“有一次誊清时……被借阅者迷失”,时间应该较早 ,“迷失”的应是作者的原稿。若再后几年,书稿抄阅次数已多,这一稿即使丢失,那一稿仍在,当不至于成为无法弥补的憾事。从上引批语中,我们还可以推知以下事实:
  一、作者经“增删五次”基本定稿后,脂砚斋等人正在加批并陆续誊清过程中,就有一些亲友争相借阅,先睹为快。也许借阅者还不只一人,借去的也有尚未来得及誊清的后半部原稿,传来传去,丢失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从所举“迷失”的五、六稿的情节内容看,这五、六稿并不是连着的;有的应该比较早,如《卫若兰射圃》,大概是写凭金麒麟牵的线,使湘云得以与卫若兰结缘情节的;学射之事前八十回中已有文字“作引”,可以在八十回后立即写到;有的较迟,如《狱神庙》;最迟的如《悬涯撒手》(涯,当为山部,以下同),只能在最后几回中,但不是末回,末回是《警幻情榜》,没有批语说它丢失。接触原稿最早的是脂砚斋,应是读到过全稿的;畸笏叟好像也读过大部分原稿,因而还记得“迷失”稿的回目和大致内容,故有“各得传真写照之笔”及某回是某某“正文”等语;只有《悬涯撒手》回,玩批语语气,似乎在“迷失”前还不及读到。
  二、这些“迷失”的稿子,都是八十回以后的,又这里少了一稿,那里又少了一稿,其中缺少的也可能有紧接八十回情节的,这样八十回之后原稿缺的太多,又是断断续续的,就无法再誊清了。这便是传抄存世的《红楼梦》稿,都止于八十回的原因。
  三、上引批语都是雪芹逝世后第三年加在书稿上的,那时,跟书稿有关的诸亲友也都已“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畸笏自称)一枚”,可见《红楼梦》原稿或誊清稿,以及八十回后除了“迷失”的五、六稿外的其余残稿,都应仍保存在畸笏叟的手中。如果原稿八十回后尚有三十回,残稿应尚存二十四五回。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脂批所谓的“后三十回”,不应以八十回为分界线,而应以贾府事败为分界,假设事败写再九十回左右,则加上“后三十回”,全书亦当有一百二十回,残留之稿回数也更多。残留稿都保存在畸笏处,是根据其批语的逻辑自然得出来的符合情理的结论。若非如此,畸笏就不会只叹息五、六稿“迷失”或仅仅不得见《悬涯撒手》文字为恨了。
  四、几年前我就说过,《红楼梦》在“甲戌(1754)之前,已完稿了,‘增删五次’也是甲戌之前的事;甲戌之后,曹雪芹再也没有去修改他已写完的《红楼梦》稿。故甲戌后抄出的诸本如‘己卯本’、‘庚辰本’等等,凡与‘甲戌本’有异文者(甲戌本本身有错漏而他本不错漏的情况除外),尤其是那些明显改动过的文字,不论是回目或正文,也不论其优劣,都不出之于曹雪芹本人之手。”(拙著《论红楼梦佚稿》第 286页)最初,这只是从诸本文字差异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的结果。当时,总有点不太理解:为什么曹雪芹在最后十年中把自己已基本完成的书稿丢给脂砚、畸笏等亲友去批阅了又批阅,而自己却不动手去做最后的修补工作;他创作这部小说也不过花了十年,那么再花它十年工夫还怕补不成全书吗?为什么要让辛苦“哭成”的书成为残稿呢?现在我明白了:主要原因还在“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倘若这五六稿是投于水或焚于火,再无失而复得的可能,曹雪芹也许倒死了心,反而会强制自己重新将它补写出来,虽则重写是件令人十分懊丧的事,但时间是足够的。现在不然,是“迷失”,是借阅者一时糊涂健忘所致,想不起手稿放在哪里或者交在谁的手中了。这是常有的事。谁都会想:它总还是搁在某人某处,没有人会存心将这些片段文字隐藏起来,说不定在某一天忽然又找到了呢。于是便有些等待,曹雪芹等待交给脂砚等亲友的手稿都批完、誊清、收齐,以便再做最后的审订,包括补作那几首缺诗或有几处需调整再拟的回目。可是完整的誊清稿却始终交不回来,因为手稿已不全了。对此,曹雪芹也许有过不快:手稿怎么会找不到的呢?但结果大概除了心存侥幸外,只能是无可奈何;总不能责令那些跟他合作的亲友们限期将丢失的稿子找回来,说不定那位粗心大意的借阅者还是作者得罪不起的长辈呢。说这位马大哈未料自己无意中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千古罪人自不必说,可悲的是曹雪芹自己以至脂砚斋等人,当时都没充分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总以为来日方长,《红楼梦》大书最终何难以全璧奉献与世人。所以在作者去世前,脂批无一字提到这五六稿迷失事。
  谁料光阴倏尔,祸福难测,穷居西山的雪芹唯一的爱子不幸痘殇,“因感伤成疾”,“一病无医”,绵延“数月”,才“四十年华”,竟于甲申春(1764年2月2日后)与世长辞。半年后,脂砚斋也相继去世。“白雪歌残梦正长”,《红楼梦》成了残稿已无可挽回。再三年,畸笏叟才为奇书致残事叹叹不已。但畸笏自己也犯了个极大的错误,他因为珍惜八十回后的残稿,怕再“迷失”,就自己保藏起来,不轻易示人。这真是太失策了!个人藏的手稿能经得起历史长流的无情淘汰而幸存至今的,简直比独得有奖彩券的头奖还难。曹雪芹的手稿,除了伪造的膺品,无论是字或画,不是都早已荡然无存了吗?对后人来说,就连畸笏究竟是谁,死于何时何地,也难以考稽了,又哪里去找他的藏稿呢?曹雪芹死后三十年、程伟元、高鹗整理刊刻了由不知名者续补了后四十回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续作尽管有些情节乍一看似乎与作者原来的构思基本相符,如黛玉夭亡(原稿中叫“证前缘”)、金玉成姻(原稿中宝玉是清醒的,在“成其夫妇时”,尚有“谈旧之情”)和宝玉为僧(原稿中叫“悬涯撒手”)等等,但那些都是前八十回文字里已一再提示过的事,毋须像有些研究者所推测的,是依据什么作者残稿、留存回目或者什么提纲文字等等才能补写的。若以读到过雪芹全稿而时时提起八十回后的情节、文字的脂砚斋等人的批语来细加对照,续作竟无一处能完全相合者,可知续补者在动笔时,除了依据已在世间广为流传的八十回文字外,后面那些曾由畸笏保存下来的残稿也全都“迷失”了。续补者绝对没有看到过曹雪芹写的后数十回原稿中的一个字。
  现在该说说版本了。这里不打算谈版本的发展源流问题,只想说说我选择版本的基本原则。
  迄今为止,已出版的《红楼梦》排印本,多数是以程高刻本为底本的;只有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本子,前八十回是以脂评手抄本(庚辰本)为底本的。另据刘世德兄相告,南方某出版社约他新校注一个本子,前八十回也取抄本,尚未及见。又早在五六十年代间,俞平伯已整理过《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在人文社出版,此书虽受红学研究者所关注,但一般读者仍多忽略,“文革”后没有再版。

  为什么《红楼梦》本子多以程高刻本为底本呢?除了那些有几家评的本子原先清人就是评在程高本上的这一原因外,我想,还因为程高本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全书已较少矛盾骶触,文字上也流畅些,便于一般读者阅读;而脂评手抄本最多只有八十回,有的仅残存几回、十几回,有明显抄错的地方,有的语言较文,或费解,或前后未一致,特别是与后四十回续书合在一起,有较明显的矛盾抵触,尽管如此,我仍认为以脂评本为前八十回底本的俞平伯校本和红研所新校注本的方向是绝对正确的。
  众所周知,程高本对早期脂评本来说,文字上改动是很大的。如果这些改动是为了订正错误,弥补缺陷,倒也罢了,事实又并非如此。在很多情况下,程高本只是任意或为了迁就后四十回续书的情节而改变作者的原意。比如小说开头,作者写赤瑕宫的的神瑛侍者挟带着想历世的那块石头下凡,神瑛既投胎为宝玉,宝玉也就衔玉而生了。程高本纂改为石头名叫神瑛侍者,将二者合而为一。这样,贾宝玉就成石头投胎了,从逻辑上说,当石头重回青埂峰下,把自己经历写成《石头记》时,宝玉就非同时离开人世不可了,光出家为僧仍活着是说不通的。我想,这样改是为了强调贾宝玉与通灵玉不可分的关系(其实,这种关系在原作构思中处理得更好),以便适应后四十回中因失玉而疯癫情节的需要。再如有一次凤姐取笑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都笑了起来。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对此,脂评揭示作者的用意说:“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当然包括贾母、凤姐在内),即观者、作者皆谓无疑,故常常有此点题语。我也要笑。”“好赞!该她(指李纨)赞。”可见原意是借此表明后来宝黛婚姻不能如愿,颇出乎“诸人”意料之外。然而到程高本,末了这句李纨说的话被改成宝钗说的了:“宝钗笑道:‘二嫂子诙谐,真是好的。’”故意给读者造成错觉,仿佛宝钗很虚伪,早暗地与凤姐串通一气,这与后四十回续书写“掉包计”倒是能接得上榫的,只是荼毒了曹雪芹文字。还可再举一例:第七十八回中,在贾政命宝玉、贾环、贾兰做《姽婳诗》前,原有一大段文字论三人之才学,说环、兰二人“若论举业一道,似高过宝玉”;若论做诗,“不及宝玉空灵娟逸,每作诗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涩”,宝玉则在做诗上大有别才。又说“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涎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等等,程高本都删得一干二净,用意很明显:为了使后四十回的情节得以与前八十回相连接,不互相矛盾。若不删改原作,则宝玉奉严父之训而入家塾读书,改邪归正,又自习八股文,终于精通举业之道,一战中魁,金榜题名,名次还远在本来“高过宝玉”的贾兰之上等等的情节就都不能成立了。
  原作与续书本不一致,删改原作去适应续书以求一致是不可取的;而在程高本中,这样的删改,多得难以一一列举。这里应该说明的是为适应续书情节所作的改动,并非都起自程高本,不少在甲辰本中已经存在,因此,我颇怀疑甲辰本底本的整理加工者,就是那位不知名的后四十回续书的作者,而程伟元、高鹗只是在它的基础上的修补加工,正如他们自己在刻本序文中所说的那样。程高本还有许多无关续书的自作聪明反弄巧成拙的增删改易,也早经不少研究者著文指出过,这里就不必再赘述了。总之,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为求一百二十回前后比较一致,减少矛盾而采用程高本为底本,因为那样做的代价是严重地损害曹雪芹原著;我们宁可让这些客观存在着的原作与续作的矛盾抵触的描写继续存在,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也比提供不可靠的、让读者上当的文字好得多。


  前八十回文字以早期脂评抄本作底本的本子不是也已经出版了吗?为什么还要再另搞一种呢?俞校本或红研所校注本的出版,对红学研究所作的贡献自然是很大的,后一种我有幸也参加做了一些工作。不过近年来,我经过反覆比较研究,认为要搞出一个真正理想的本子,选择某一种抄本为底而参校其他诸本的办法,对于《红楼梦》来说,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比如说庚辰本吧,在早期脂评抄本中,它也许是总体价值最高的本子,因为它兼有比较早、比较全和保存脂评比较多等优点。选择它作为底本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吧?事实不然,只残存十六回的甲戌本,其底本比它更早,文字更可信,更接近曹雪芹原作的本来面目,庚辰本与它差异的地方,绝大多数都可以看出是别人改的。因此,就这十六回而言,甲戌本的价值又显然高出庚辰本,只可惜它所存的回数太少。以庚辰本为底本,虽则也可以参甲戌本校补一些文字,但毕竟只能改动些有正讹、存与漏、优与劣之分的地方,其余似乎也可以的文字(若细加推究,仍可分出高下来),只好尊重底本保持原样了。这样,从尽量恢复曹雪芹原作面貌来说,就不无遗憾。比如以回目来说,第三回甲戌本作“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对仗通俗稳妥,上下句有对比之意;在“收养”旁有脂评赞曰:“二字触目凄凉之至。”可见为雪芹亲拟无疑。至庚辰本则被人改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词生句泛,黛玉寄养外家之孤立无援处境全然不见,可谓点金成铁。又如第五回目,甲戌本作“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警情”,此亦雪芹原拟之回目,有第二十七回《葬花吟》眉端脂评引语可证,评曰:“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更生更新,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此批庚辰本亦过录,文稍有异,曰:“开生面、立新场是书不止‘红楼梦’一回,惟是回更生更新,且读去非阿颦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章法行文,愧煞古今小说家也。畸笏。”初加批语时,雪芹尚在世,故只言留字相慰;至作者已逝,畸笏再理旧稿,遂改末句而加署名,亦借此别于其他诸公之批。经改易过的批语“开生面、立新场”六字未变,反而更写明是指“‘红楼梦’一回”,可知畸笏所见的作者自拟回目始终如此。庚辰本虽录此批,但其第五回回目却已被改换成“游幻境指迷十二金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这一来批语“开生面”云云就不知所指了。
  至于正文,可证明甲戌本接近原作,庚辰本异文系旁人后改而又改坏了的地方更多。拙文《〈红楼梦〉校读札记之一》(载《红楼梦学刊》1991年 4期)曾举过几个明显的例子。其一是第五回宝玉至迷津惊梦的描写。甲戌本:“那日,警幻携宝玉、可卿闲游至一个所在……”至迷津,警幻阻宝玉前进并训诫一番后,“宝玉方欲回言,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写的是警幻主动导游和宝玉不及回话,这是对的,因为惊梦本是警幻设计的“以情悟道”的一幕,警幻始终是导演。己卯、庚辰本改为宝玉、可卿脱离警幻私自出游,直至危急关头,警幻才“后来追来”;又改警幻“话犹未了,只听迷津内……”——连话都不让她说完,使宝玉、可卿和迷津中妖怪都不受警幻控制,倒像水中之怪比警幻更加厉害。还将迷津中“一夜叉般怪物(按:象徵情孽之可怖,因无可名状,故谓)窜出直扑而来”句改为“许多夜叉海鬼(按:此坐实其为海中群怪)将宝玉拖将下去”等等,都是不顾作者寓意、单纯追求情节惊险而弄巧成拙文字,非出于作者之手甚明。其二是第七回写周瑞家的给凤姐送宫花去。甲戌本说她“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越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正如脂评夹批所说,这是“顺笔便墨”,间带点道李纨其人。可是庚辰本在“后窗下过”句后,又平添上“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一句,不但成了蛇足,还闹了个大笑话。因为紧接着就写周瑞家的问大姐儿的奶妈说:“奶奶睡中觉呢?也该清醒了!”可见已到不该再睡中觉的时候了,当然,周瑞家的万没想到白昼里凤姐夫妻间还有风月之事。庚辰本居然把“奶奶”改成“姐儿”,成了“姐儿睡中觉呢?也该清醒了!”前面刚说奶妈“正拍着大姐儿睡觉”,怎么反而要将姐儿弄醒呢?姐儿是哺乳婴儿,有昼夜都睡觉的权利,有什么睡中觉、睡晚觉的?改来改去,李纨不该睡中觉的,倒要她睡;姐儿该好好睡觉的,倒不让她睡。这样的改笔,曹雪芹看到,非气得发昏不可。其三,第六回贾蓉来向凤姐借玻璃炕屏,起初凤姐不肯,贾蓉就油腔滑调地笑着恳求。甲戌本接着写道:“凤姐笑道:‘也没见(按“真好笑”“真怪”的意思,小说中常用)我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一般你们那里放着那些东西,只是看不见我的才罢!’”己卯、庚辰本的涂改者弄不清意思,就把“我”字改成“你”字,又添了些话,重新断句,成了“凤姐笑道:‘也没见你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你们那里放着那些好东西,只是看不见,偏我的就是好的。’”这有点像改字和标点游戏。以上数端,以庚辰本为底本者都未能参照甲戌本改正过来。


  其实,《红楼梦》因为整理和传抄情况的复杂,一种较迟抄录、总体质量不如其他本子的本子,也可能在某些地方却保留着别本已不存的原作文字而显示其合理性;反之,那些底本是作者尚活着的年代抄录的、总体可信性较大的本子,也不免有些非经作者之手甚至不经作者同意的改动或抄漏抄错的地方。如第三回描写黛玉的容貌,有两句说其眉目的,是: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这里下句用的是甲辰本文字,在底本很早的甲戌本中,这一句打了五个红框框,写成“一双似□非□□□□”,表示阙文;庚辰本无法补阙,索性重拟两句俗套,将九字句改为六字句,叫什么“两弯半蹙鹅(应是‘蛾’)眉,一对多情杏眼”,与脂评所说的“奇目妙目,奇想妙想”全不相称。甲辰本补的文字,似乎勉强通得过了,其实也经不起推敲,因为下文接着有“泪光点点”之语,此说“似喜非喜”,岂非矛盾?又“笼烟眉”是取喻写眉,“含情目”则是平直实说;“烟”与“情”非同类,对仗也不工。近年出版的列藏本,此句独作“似泣非泣含露目”,没有这些疵病,可知是真正的原文。列藏本的文字也经人改过,总体上并未优于甲戌、己卯、庚辰诸本,但也确有骊珠独得之处 。再如第六十四回,甲戌本无,庚辰本原缺,有人曾疑别本此回文字系后人所补,今此本此回回目有一首五言题诗,为别本所无,回末有一联对句,仍保留着早期抄本的形象,推究诗的内容,更可证此回亦出于曹雪芹之手无疑。同样,梦稿本等也有类似情况,如第四回正文前存有回前诗,为甲戌、己卯、庚辰诸本所无。
  即便甲辰本、程高等较晚的、被人改动得很多的本子,也非全不可取,如第五十回芦雪庵即景联句中,有两句是写雪花的:
  花缘经冷□,色岂畏霜凋。
  出句末一字,庚辰、蒙府、列藏本作“绪”,义不可通,是错字无疑;戚序、戚宁本以为是音讹,改作“聚”,其实是“结”的形讹,谓六出雪花乃因为寒冷而结成,而甲辰、程高本倒存其正。再如第十六回写六宫都太监夏守忠来传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庚辰等诸本接着都说“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这就怪了,宣入朝的是贾政,何须贾赦忙碌代劳!况下文说,入朝两个时辰后,元春“晋封为风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的消息传来,“贾赦、贾珍亦换了朝服,带领贾蓉、贾蔷奉侍贾母大轿前往”谢恩。很显然,前面的“贾赦”是“贾政”之误;但诸本皆同庚辰本误作“贾赦”,唯甲辰、程高本作“贾政”,不误。
  总之,要校出理想的前八十回文字,只选一种本子作底本的办法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缺陷,是不可取的,唯一妥善合理的办法是用现存的十余种本子互参互校,择善而从;所谓“善”,就是在不悖情理和文理的前提下,尽量地保持曹雪芹原作面貌。这是一项须有灼见卓识又麻烦费事的细致工作。既然这是唯一正确的办法,我也好这样做,用加倍的认真、细心、使工作尽量做得让读者和自己都满意。
  在整理出版古典白话小说中,文字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应该也可以体现的。简化字、新式标点、分段已经普遍实行,我想可以再进一步。一个是“他”字,旧时代表了今天的“他”“她”“它”三个字,《红楼梦》当然也是不分的,只有“他”字。这次将它分开来了。我以为这样做有利无弊,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阅读,就像繁体字改简体一样,不是不尊重也不是擅改原著。另一个是“那”字,它代表了今天的“那”和“哪”两个字,这次也分开了,使读来能一目了然,全照现代汉语规范化用法。
  同样的道理,较陌生的异体字、另有别义的借用字等也没有保持原样的必要。如“玩耍”“玩笑”“游玩”的“玩”,小说中用“顽”,现在也改过来了。又小说用了许多“舡”字,其实都是“船”字,没有不改的理由。再如“笑孜孜”其实就是“笑嘻嘻”;“搭赸”就是“搭讪”;“□(上竹左氵右蓦)”即“涮”;“跴”是“踩”;“賸”现在都写“剩”;“敁掇”现作“掂掇”;“愚强”或“愚[亻强]”现在写是“愚犟”;“伏侍”现通用“服侍”;“终久”现为“终究”,“委曲”为“委屈”,等等,这些也都改了。还有“带”借作“戴”的,也改了;“一回”与“一会”不分的,能分的都分,个别确实难辨的,则仍其旧。

后四十回依然值得细读,有许多人认为后四十回不是原作者所写,就不去仔细的阅读。其实这个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四大名著,和后四十回是有很大关系的。
从剧情上看,前八十回很好的为后四十回做了铺垫,后四十回把前面的剧情完美的诠释出来,虽然可能和曹雪芹的原意不太相符,不过依然值得我们细读。

《红楼梦》后40回的文字内容主要有主要说的是老太君的80大寿以及贾政的老年生活!

首先我们来看看老太君的80大寿,记得《红楼梦》的前40回中老太君是一个非常德高望重的人物,无论是王熙凤出场,林黛玉出场,甚至是贾宝玉出场,老太君都是首当其冲的,而且老太君在整个《红楼梦》的历史之中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虽然老太君已经年龄很大,腿脚不便,但在红楼梦中依然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后40回中老太君的80大寿当然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当然老太君的80大寿中来的人物以及各色人物的特点我们不一一细说了……

其次要说的就是贾宝玉之父贾政的老年生活了,贾政在前期的曹雪芹版的《红楼梦》中所体现的是一个严父的形象,而且贾政是一个动不动就发脾气,而且动不动就会拿着木板打骂贾宝玉的这样一个人,当然黛玉跟宝玉之所以没能成亲没能走到最后也跟贾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总体而言贾楼梦的前期是一个消极的代表体。当然不见得贾政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所以在后40回高鹗所著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得到贾政有着不一样的变化,尤其可以看到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在《红楼梦》后期内容中的不一样的人生!

以上就是我对红楼梦后40回内容的分析,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关于红楼梦的历史研究,为我们揭开更多的历史谜团!



《红楼梦》后40回的丢失是不可弥补的遗憾。

然而我们真的完全看不到后40回了吗?未必!

仔细研究原著可以发现,前80回里面有些内容其实本来属于后40回,被人为的提到前面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分析——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话说贾政回京之后,诸事完毕,赐假一月在家歇息。因年景渐老,事重身衰,又近因在外几年,骨肉离异,今得晏然复聚于庭室,自觉喜幸不尽。一应大小事务一概益发付于度外,只是看书,闷了便与清客们下棋吃酒,或日间在里面母子夫妻共叙天伦庭闱之乐。

《红楼梦》里的时间序列一直就是一本糊涂账,尤其是“元妃省亲”之前和“群芳开夜宴”之后,更是乱得没法看。

所以我们直接无视里面的时间描写。不按时间,只按情节的合理性来推演。

上面引用的那段文字来自于71回开头,混乱从这里开始……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有没有觉得贾政老得太快了?

前两年才拿着板子死命的打贾宝玉,打得鲜血横流,这里突然就变成了一个百无聊赖的老年人。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苍凉感也显得很突兀——贾政离开贾府有那么久了吗?或者说,贾宝玉已经荒废学业有那么久了吗?如果是,那么这些年贾宝玉都在干什么?之前必定少了一些故事,以至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单薄感。

接下来是贾母过寿辰的情节:“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之庆”。贾母的年龄当然不对,这时候最多七十四五的样子,这点太明显,不多说了。

这里我重点要说的是:贾母的寿辰上发生了关于探春的重大情节。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贾母八十大寿,这是一等一的大事,各路亲友忙着来贺寿,场面十分热闹,然而有一个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人也来了,那就是南安太妃。

南安太妃一出场,必定没有好事,我们知道她又来算计什么人了——

南安太妃因问宝玉……又问众小姐们,贾母笑道:“他们姊妹们病的病,弱的弱,见人腼腆,所以叫他们给我看屋子去了……”南安太妃笑道:“既这样,叫人请来。”

贾母过寿辰,这么重要的场面,却把自家的姑娘们都藏起来不让见人。有奶奶过生日,孙女们躲起来的吗?而且朝廷里的王妃们也来了,躲着不见,这是什么礼数?她们躲着,南安太妃偏就要把她们叫出来。

贾母回头命凤姐儿去把史、薛、林带来,“再只叫你三妹妹陪着来罢。”凤姐答应了……宝钗姊妹与黛玉探春湘云五人来至园中,大家见了,不过请安问好让坐等事。

南安太妃指名道姓要见贾府的姑娘们,但是贾母还是不肯让她们出来,叫出来五个姑娘:宝钗、宝琴、黛玉、湘云、探春,这里面只有探春是贾府自家的人,但又是姨太太生的,是庶出,当时南安太妃的表情可想而知。

南安太妃也没多说什么,无非是连声称赞“你们家的姑娘真不错”之类,然后寒暄几句,各自赏了一些东西,这就散了。

吃了茶,园中略逛了一逛,贾母等因又让入席。南安太妃便告辞,说身上不快,“今日若不来,实在使不得,因此恕我竟先要告别了。”贾母等听说,也不便强留,大家又让了一回,送至园门,坐轿而去。

这时候谁都看出南安太妃没有诚意了。她这回来,对于贾母的寿宴一点都不关心,连敷衍一下都不肯。她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要见贾府的姑娘,说白了,她就是来挑人的。

其实她也没有什么可挑选的,贾府的姑娘,她只见到了探春。这就是“探春和亲”这段重大情节的开始。

然而这段情节本来不该出现在这里,太早了。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从南安太妃目的性如此明确的行为来看,“和亲”这件事已经不太遥远了。这件事涉及到贾府在朝廷里面一系列起起落落的明争暗斗,然而到71回,这些描写全都没有,连暗示都没有,突然就来了个和亲,何等单薄。这是外在的一方面。

从贾府内在来说,二姑娘迎春、薛宝钗、林黛玉,她们的年龄都比探春大,她们的婚姻大事也都还没到来,连苗头都没有。尤其是薛、林两位女主角,在写到她们的婚姻之前,还有大量的故事情节没有展开。这时候却异军突起的引出探春远嫁的情节,实在太早了,这不是合理的安排,照这样写,后面的情节会全部乱掉的。

种种迹象看来,这段文字都不该出现在71回的位置。

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段文字是被从后面提到前面来的。

再联系到贾母和贾政的年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猜想:是不是贾母和贾政的年龄本来就是对的?到这个时候贾母确实就是八十岁了,贾政也确实呆在家里不想动了,只是因为这段情节被提到了前面来,才使得人物年龄对不上?

如果把现有的71回放到90多回的位置,一切奇怪的地方都可以解释得过去了。

接下来是尤氏的丫鬟被骂,鸳鸯又撞破了司琪跟她表哥偷情,由此引发贾府一系列的内斗,一环扣一环,最终引发了抄捡大观园的大案,大观园内和谐宁静的生活至此终结。

故事情节推进到这里已经要到高潮了,后面就是一波又一波的冲突,最终导致贾府的败亡。

但我们不能忘记,《红楼梦》故事的中心在大观园内,大观园内几个女孩和贾宝玉才是真正的主角,而她们的故事,从“群芳开夜宴”,也就是63回以后,就没有明显的推进,宝钗仍然是那个宝钗,黛玉仍然是那个黛玉,她们的故事停滞了。

小说里的时间过去了好几年,外围的情节大幅推进了,核心的部分却一点都没动,这样的写法,持续得下去吗?

这就好比行军打仗,主力部队还在原地没动,两边的小兵倒先突出了一大截,阵形自然就乱了,这不是合理的做法。

曹公那样顶级的作家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这里的疑问我们先留着,接下来一段更加明显不合理的文字出现了。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八月十四的晚上,荣国府阖家团圆,一起坐在亭子里赏月。

……只坐了半壁,下面还有半壁余空。贾母笑道:“常日倒还不觉人少,今日看来,还是咱们的人也甚少,算不得甚么。想当年过的日子,到今夜男女三四十个,何等热闹。今日就这样,太少了。待要再叫几个来,他们都是有父母的,家里去应景,不好来的。如今叫女孩们来坐那边罢。”

中秋夜,寒冷凄清,忽然从湖对岸传来一阵笛声,众人听了,更感到凄凉寂寞,人人心事重重,都在暗自垂泪。

王夫人等笑道:“夜已四更了,风露也大,请老太太安歇罢。明日再赏十六,也不辜负这月色。”贾母道:“那里就四更了?”王夫人笑道:“实已四更,他们姊妹们熬不过,都去睡了。”贾母听说,细看了一看,果然都散了,只有探春在此。贾母笑道:“也罢。你们也熬不惯,况且弱的弱,病的病,去了倒省心。只是三丫头可怜见的,尚还等着。你也去罢,我们散了。”

大家就这样散了。然而文中只提到了探春,其他人去哪里了?

原来黛玉和湘云二人并未去睡觉。只因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宝钗姊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等语,不觉对景感怀,自去垂泪。

先注意一个细节:这段情节又是围绕贾母展开的——为什么都跟贾母有关?

其次,林黛玉在哪里?一直都不提。

以往所有聚会都必然有林黛玉的戏份,不管是元妃省亲,还是刘姥姥逛大观园,我们的林妹妹必定占据重要位置,因为她是主角,是全书的灵魂人物。

然而这次却不一样,林黛玉像根本不存在一样,无缘无故的被忽略了,直到宴席散了以后才补写她和史湘云两人的故事,为什么这样写?

再有,为什么会一直强调人少?贾府的人哪里少了?这时候贾府虽然已经衰落,但相比起元妃省亲的时候,人口并没有减少,但又确实变得冷清了很多,这是为什么?

还有,更重要的:大观园姐妹们都还在一起,并没有少了谁,连晴雯都还活着,而且大家都还年轻,不过十五六岁。最最重要的是:林妹妹还在,而且还健康。只要有林妹妹在,一切的艰难苦厄都可以忽略。

青春还在,爱人还在,怎么会寂寞?怎么会伤心?

所以这里拼命渲染的悲伤气氛就显得很古怪,没有根基。本来不存在悲伤的基础,却硬要做出伤心欲绝的样子,这是为什么?

相比起之前的章节,时间并没有过去太久,却所有人都显得老态龙钟了,这又是为什么?

所有的疑问,堆到一起。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真相就是——这时候林妹妹确实已经不在了,座位上缺席的那些人都已经不在了,并不是作者忘了写。《红楼梦》不是一本潦草的书,不会遗漏那么多细节。

这时候的贾府已经衰落了很多,贾母、王夫人都老了很多,王熙凤早已经身败名裂,迎春已经夭亡,惜春闭门不出,只剩下探春,却也即将离去,而贾宝玉也早已不再是那个血气方刚的少年。

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这个中秋夜有如此沉重的悲剧气氛,为什么一直说贾府“人少”,为什么缺少了那么多人的描述。

这段情节本来不是属于这里的,按照故事正常的发展节奏,“中秋赏月”这一段应该出现在100回以后。

然而它却出现在了76回,实在够乱的。

这样还没完,再往后看,79回开始,还有一个超级大坑。那就是夏金桂的故事。

说它是一个大坑,是因为这段故事彻底把小说整体的节奏带进沟里了。

作者仅仅用了不到一回的文字,却讲了一个接近完整的故事,把整个小说的情节向前推进了一大截。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前面我提到,从“群芳开夜宴”以后,宝、黛、钗三个核心人物的故事就停滞不前了,使得整体架构出现了撕裂。而到了夏金桂这一回,则是乱上添乱,作者已经彻底无视情节推进的正常节奏,基本上属于想到哪写到哪,毫无顾忌。

小说的架构到了这里已经崩溃!后面是写不下去的!

我们回顾一下,从71回到76回的情节基本都是围绕贾府高层特别是贾母展开的。我们可以有这样一种猜想:是否这几回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贾母的故事,后面要引出贾母的结局?而79回开始,是香菱的结局,也是一个整体。作者写这些章节的时候,基本是按人写的,属于还未完成的段落。是否有某些人,把这些段落整个截取,拼到了70回后面?

我们再回想,所有这些混乱都是从“群芳开夜宴”以后,也就是64回开始的,是否从那以后的章节已经散失了很多,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有人用残稿拼出来的结果?

或者,63回以后的章节本来就写得不全,作者为了给出完整的80回,便用后面已经写好的段落,拼接一下,补成了80回,然后才流传出来了?事实上,这几回的字数确实少得不正常,很可疑。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前面的各种疑惑都可以得到解释。

▲87版《红楼梦》剧照。图源网络

最后说句题外话:

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试着续写《红楼梦》,却没有一个真正成功的。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他们都是从81回开始续写的,起点就不对。正确的做法是把64回到80回拉伸成64回到100回以上,中间补上必要的情节,再接着写。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无忌公子



后面没有40回,是28回,红楼梦原著是完成的!后面几十回是故事的悲惨结局,也是住著的中心思想,看不到后文就不知道作者究竟在表述什么!这也是为什么专家争吵几百年最终也不得法的原因。其实后28回早已见世,只是这些所谓的专家们看不懂,不愿意承认罢了!可悲!可叹!

《红楼梦》的创作主旨是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用来与天下各国比文。出于坑陷后世文人才子的别有用心,作者又以多名称、多作者、多回数、多歧义、多版本推出面世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在作者的双毫笔下,“荒唐言满纸、出笑字盈眸,并蒂花竞艳、双头鸟争鸣”。整体布局通篇以白话文写阳文、文言文写阴文,其“分身重影”的殊异表现是书中书、文中文、话中话、诗中诗、联中联、谜中谜、鉴中鉴、剧中剧、医中医、药中药、方中方、梦中梦、情中情等诸多阴阳叠置的敷设。如此弄笔的阳文着眼处看似写黛玉、宝钗姊妹争嫁宝玉的近亲婚配,实际隐喻的高点是帝王修齐治平之术。用心的读者都会看出作者对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各类生产、生活模式的比较与褒贬。这才是《红楼梦》阳文的核心所在!

藏着前面80回内容里的答案,藏着大观园里每一个人的命运和他们的结局。


曹雪芹为什么没写完红楼梦?
曹雪芹为什么没写完红楼梦?1个回答 #热议# 发烧为什么不能用酒精擦身体来退烧?校易搜全知道 2023-09-06 · 专注互联网信息分享。校易搜全知道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红楼梦》相信很多人都有看过了,不过关于这名著有一个非常遗憾的点,那就是后面40会丢失了,不得不说这是不可弥补的遗憾。然而我们真的...

曹雪芹有没有写完《红楼梦》?如果有,为什么会丢失后四十回?
若非如此,畸笏就不会只叹息五、六稿“迷失”或仅仅不得见《悬涯撒手》文字为恨了。 四、几年前我就说过,《红楼梦》在“甲戌(1754)之前,已完稿了,‘增删五次’也是甲戌之前的事;甲戌之后,曹雪芹再也没有去修改他已写完的《红楼梦》稿。故甲戌后抄出的诸本如‘己卯本’、‘庚辰本’等等,凡与‘甲戌本’...

红楼梦后面多少章不是曹雪芹写的,高鄂写到多少章
由于曹雪芹的早逝,《红楼梦》终究没有写完,成了“断臂的维纳斯”。现存的八十回已经大致可以肯定大部分是曹雪芹的原著。但是后面的四十回呢?曹雪芹有没有写过?现在的后四十回是不是高鄂的续作?这成为困扰红学家的一件棘手的问题。从脂砚斋的资料来看,曹雪芹确实拟定了后面的大纲(大概三十回),而且...

曹雪芹《红楼梦》\/《石头记》原著的后四十回还存在吗
对于小说《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的问题,脂批中书中的批注已经很明确说过,《红楼梦》原本是肯定是已经写完了。脂批并且很肯定地指出《红楼梦》不是一百二十回。我猜想只是由于某种政治的原因,导致《红楼梦》小说后面的章节散佚。只不过,脂批在小说的批注中,从没说过小说《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三十回或...

为什么曹雪芹还没有完成红楼梦就死了?
2、在曹雪芹之外索隐出多达65个作者,如洪升、吴梅村、冒辟疆、顾景星、袁枚、曹頫、曹颙及其他闻所未闻的人物都被拉来做《红楼梦》作者,炒作、娱乐、戏说的成分大于求真、求实、求是的成分。曹雪芹著《红楼梦》,有史证,有自证。史证即胡适、周汝昌等人考证出来的史料,自证即原著第一回作者自序及...

只有前八十回是原作,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究竟去哪了?
红楼梦的后40回内容曹雪芹还没有写完就去世了,相当于曹雪芹在世时只完成了前80回的著作。红楼梦的后40回并不是曹雪芹所著的,是高鹗接着原稿写的。曹雪芹去世的时候还不到50岁,有的说是48岁,有的说是49岁,但是应该是死在48岁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草寻亲晚年的生活是极其痛苦的,曹家自从被抄家...

红楼梦原稿多少回?为什么失传?
普遍认为《红楼梦》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今日程高系统一百二十回本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即使前面八十回也有缺失和被改动的痕迹。关于后40回失传:1、曹雪芹不是没有写,而是写完以后丢失了; 2、据考证,丢失是因为借阅者太多,借丢了; 3、还有一种可能,被统治者借走销毁了,因为那里有“大忌...

原著红楼梦结局是什么
问题三:红楼梦的原版结局真的永远也看不到了吗 红楼梦是以曹雪芹自身的经历为缩影写的,其中贾家的兴衰也就是曹家的兴衰。也就是红楼梦再还没开始的时候,作者已经想好结局了。从太虚境的判词中,我们也可以多少猜到十二钗最后的结局。也有流传说红楼梦是写完的,一共108回,后28回流失了。 但是由于清朝对待 *...

高鹗是否真的续写了《红楼梦》
但续书存在严重缺陷,根本之点是背离了曹雪芹原著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原著,反映出他们无论在思想认识、艺术才能还是审美情趣上,都与曹雪芹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尽管如此,这种续书与同时代的其他各种《红楼梦》续书相比,显然胜过一筹。它得以随曹著前80回而广泛流传,不是偶然的。据1791年萃文...

红楼梦原著结局、
强于污淖陷渠沟”嘛;宝玉出家,宝钗守活寡是肯定的,但是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待考证。其实对于红楼梦的结局,大概有一个框架就好了,没必要真的把它“续完全”。红楼梦之所以迷人,不正是因为它没有结尾吗?就让这本奇书,像武则天的无字碑一样,千秋功过,万世因果,任后人评说吧。

马鞍山市17582534312: 曹雪芹到底写没写完红楼梦的后四十回?
宰浅头孢: 没有写完.后四十回传是高锷续的,但也可疑. 后四十回曹雪芹肯定是有写作计划的,但可能是因为早逝,没有完成,也可能是完成了一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而迷失了. 当时曹在写红楼梦时,清的怡亲王府每回必抄,但现存的怡亲王府本也没有后四十回.可见,后四十回曹真的没有写完.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遗憾.

马鞍山市17582534312: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遗失了还是曹雪芹没写完 -
宰浅头孢: 写完了,脂砚斋也做过点评,但因书中涉及当时的敏感的人与事,为了避免“文字狱”便“故意丢失”了.实际前80回中也有好多是高鹗做过修改的

马鞍山市17582534312: 《红楼梦》为什么缺少后40回?
宰浅头孢: 曹雪芹写完全集后,别人借去看,但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政治上的)后40回没还,以至丢失(是脂砚斋上评语).曹雪芹死后三四十年,高鄂在书滩上无意发现前80回,他看后就续了后40回.但是续的和曹雪芹写的后40回出入很大(可以在脂砚斋上的评语得知曹雪芹后40回的大概)现在红学认为脂砚斋的作者是曹雪芹的老婆. 你要是想具体了解红楼梦里的故事发生在什么背景之下,我建议你每天中午12点45分在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的百家讲坛,里边有刘心武的讲解红楼梦,还有别人讲解的别的历史事件,你可以看看,很不错的.

马鞍山市17582534312: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遗失了还是曹雪芹没写完
宰浅头孢: 肯定是写完了的.我们知道很多的古书都有评书人,而《红楼梦》也有评书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脂砚斋,而脂砚斋的评语又不像其他的评书人那样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评论对书的看法,从脂砚斋在评语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她)与曹雪芹的关系非常亲密,甚至有些红学家考证,脂砚斋很有可能就是曹雪芹的妻子.在脂砚斋的评语中还透漏了一些八十回后的故事,而且还指明说八十回后的文迷失无考了,也就是说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只是在传阅的时候由于不知道的原因而丢失了.到了曹雪芹死后将近三十年后,一个叫做程伟元的书商就找到了高鹗来续写《红楼梦》.这就是后来所有的四十回.

马鞍山市17582534312: 曹雪芹有没有写红楼梦后40回? -
宰浅头孢: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好朋友,曹雪芹写的初稿,曾交于脂砚斋进行评阅,所以才有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的问世.经过“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说明《红楼梦》并非人们想象的是粗糙的初稿.当然,即使经过“批阅十...

马鞍山市17582534312: 据说红楼梦本来已写完,只是后来丢失了后四十回,是真的吗
宰浅头孢: 许多脂批都写到了八十回后的情节(尤其是在第十七、十八回,有一句批语“前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即三四副芳讳”,显然,末回已经完成),批者也屡次感叹书稿为借阅者“迷失”(不知是否真是迷失还是另有隐情).许多红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故这种说法是比较可靠的. O(∩_∩)O哈哈哈~

马鞍山市17582534312: 曹雪芹写没写红楼梦后40回?
宰浅头孢: 写完了 现在周汝昌老先生推论是108回 因为有个《歧路灯》与《红楼梦》相对应 《歧路灯》是全的 108回 所以周先生推断是108回 当然 也不能盲从这个说法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不能只做前80回的增删 一定是全书增删五次 认为没作完全书的可能是那句“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那我想可能是说这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还不是芹心中最完美的 所以有“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语句 完整的不是80回 而是78回 其中第64回还有好象是37回是后加上的 这也是普遍认为的不是曹雪芹没写完,是他自己写的版本后四十回失传了,而后四十回的写法和内容世人都认为与前面的八十回不符合,所以普遍认为是高鹗续写的.

马鞍山市17582534312: 红楼梦的原著为何只有八十回,后四十回去了那里? -
宰浅头孢: 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面的失落了(当时红楼梦是禁书.很多都是他的朋友和后来的红迷整理出来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但是根据曹雪芹在前八十回透露的结局来看高鹗的结局有很多和曹雪芹是对不上的!

马鞍山市17582534312: 曹雪芹的《红楼梦》写完了吗?后四十回真的与原著不相配吗? -
宰浅头孢: 通过脂砚斋的批语,我们知道曹雪芹其实是把红楼梦写完了的,但是由于80回后的手稿被借阅者遗失了,所以红楼梦因此而不完整.而后四十回是高额续写的,有很多地方与曹雪芹的远笔愿意不符合.例如宝玉劝诫巧姐读烈女传,还有宝玉高中,这样的情节明显违背了曹雪芹的写作意图.还有从结构上,八十回后到八十一回,由于前面抄检大观园等情节的推动,到八十一回,情节应达到高潮,气氛十分紧张,而高鹗的续书,却主笔写出四美钓鱼的情节,在结构上完全脱节.故后四十回与原著并不相配.点他却为红楼梦的推广和流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鞍山市17582534312: 曹雪芹的 红楼梦的后40回在哪里 -
宰浅头孢: 你要问的这个问题,也是许多红学家在研究的问题.有脂批现示曹雪芹已经写完了整部作品,只是在借阅途中不幸散佚……真的是非常可惜,现在我们看不到曹雪芹原著的后四十回了.但也正因为这样红楼梦的神秘引起了红学研究的热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