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区划及特征

作者&投稿:晁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层区划是什么?~

地层区划 由于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不同,把不同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这就是地层区划。其目的在于科学地规划和指导未来的地层研究工作,并为合理规划区域地质调查及一些矿产评价和预测提供依据。因此它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而且还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地层区划原则 主要依据地层特征来划分。 因此,它有别于构造区及沉积区。地层特征是受诸多因素(如地壳活动、古地理、古气候及古生物演化等)影响形成的综合特征。所以在考虑地层特征的同时必须考虑形成这些特征的因素,这就构成了地层区划的原则。其中构造环境条件和构造发展过程对地层的形成如物质来源、粒度、厚度、分布及接触关系等起着制约作用,尤为重要。
地层区划级别 前人曾将地层区划划分为三个级别(一级区划称地层区或地层大区、二级区划称地层分区、三级区划称地层小区或地层亚区)。根据本次各断代编典的统一规定,地层区划分到二级。一级地层区大致相当于构造分区中的一级构造单元,即构造域;除前寒武纪地层(以变质地区或以“群”的特征)外,使用“组”级地层单位的特征进行对比划分;在古生物方面应考虑生物群及生物组合能够对比;而新生界尤其是第四系首先是以地质构造及地貌两个主要因素为基础的。二级地层区大致相当于构造分区中的二级构造单元,即地块和褶皱带;使用“组”及“段”的地层特征进行对比划分;在古生物方面应考虑生物组合及化石带能够对比。
综合地层区划地史阶段的划分 1979年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以前,由于前寒武纪地层及中、新生代地层研究程度较低,难以进行地层区划的划分,因此只能对研究程度高的古生代地层进行综合地层区划划分,并称为“中国地层区划”。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以后,对前寒武纪地层及中、新生代地层加强了研究并取得很大进展,所以在这次编写“中国地层典”过程中15个断代均进行了地层区划,但这又出现了使之过细的现象。本书根据地质历史发展阶段和地层发育演化特征,对中国地层典中的15个地层区划进行综合,分成5个大阶段分别进行区划:①太古宙—古元古代地层区划;②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地层区划;③古生代地层区划;④中生代地层区划;⑤新生代地层区划。现对各区划综述如下。

1.曹店组
1978年由安徽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根据安徽省凤阳县曹店北东的大伍山(曾误称为大邬山)剖面一套不整合覆盖于凤阳群千枚岩上,伍山组底部的含铁质砂砾岩命名。
特征:下部为灰白-灰紫色厚层石英砾岩及铁质石英砾岩,砾石分选较差,砾径以10~30mm者居多,磨圆度较好,成分以石英岩为主,千枚岩、片岩及大理岩为次,碎屑物源于下伏地层;上部为紫色薄层铁质砂砾岩及铁质粉砂岩。总体为下粗上细,铁质增高时可形成透镜状赤铁矿贫矿体,有时具鲕状结构。
该组厚度0~21m,仅分布于凤阳及霍邱一带,沿走向断续出露。
2.伍山组
1939年李四光将安徽省凤阳县曹店北东大伍山一带的石英砂岩称为“伍山石英岩”,1960年杨志坚改称“伍山组”。1958年徐嘉炜将安徽省寿州市八公山剖面一套超覆于凤阳群千枚岩或更古老的五河群片岩上,以石英砂岩为主的地层命名为“八公山统”,其中:包括了上部石英岩(现名:四十里长山组)、中部页岩(现名:刘老碑组)及下部石英岩。1977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更名为“八公山组”,但含意仅限于下部石英岩(即“伍山组”)。1978年华东地区区域地层表(安徽分册)也引用该名。1997年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李玉发,姜立富,1997)决定采用命名在先的“伍山组”,不再使用“八公山组”一名。
该组岩性特征为灰白-乳白色中-厚层含海绿石、含砾石英砂岩及石英砂岩,底部为石英砾岩。岩性单-稳定,局部具交错层、波痕等沉积构造。该组厚度变化大,淮南地区11~大于192m;淮北、徐州及鲁南地区,自南向北变薄,从536m减至78m。底部与曹店组整合—假整合接触,或直接超覆于凤阳群千枚岩及泰山群片岩上。
3.刘老碑组
1939年李四光等曾称这套岩层为“杏山页岩”,但命名人和命名地点不详。1947年谢家荣称之为“刘老碑系”,以安徽省寿州城北的刘老碑为命名地点,以寿州店疙瘩—白鹗山剖面为命名剖面。1958年徐嘉炜改称为“刘老碑页岩”;1960年杨志坚又将其分为“下刘老碑组”和“上刘老碑组”;1964年朱兆玲等则将两组合二而一,称为“刘老碑组”,内分上、下两岩段。1977~1978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将下岩段建立“管家郢组”,但无出露完整及接触关系清楚的层型剖面。因此,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刘老碑组含义仍为朱兆玲等1964年所创建的。
该组以页岩及泥灰岩为主,岩性稳定。底部为紫红-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与下伏伍山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紫红夹黄绿色薄-中层泥质灰岩及紫红夹灰绿色钙质页岩;上部为黄绿色页岩夹薄层细粒含海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质灰岩,向上灰岩增多。全组厚度变化不大,一般685~837m,局部大于1000m。主要分布于凤阳、淮南及霍邱四十里长山等地,东厚西薄。
富产微生物化石,页岩中常见宏体碳质化石。凤阳县曹家湖及凤台县茅仙洞灰岩中发育叠层石。
4.四十里长山组
1960年杨志坚将安徽省霍邱县四十里长山的马鞍山剖面上,徐嘉炜1958年称之为“刘老碑页岩”之上的“上部石英岩”命名为四十里长山组。1978年华东地区区域地层表(安徽分册)又将其改称“寿县组”,但鉴于四十里长山组命名在先,故“寿县组”为无效命名。
岩性为浅灰色厚层含钙、含海绿石石英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微细层理及交错层理发育,局部见涡卷状砂质团块。与下伏刘老碑组整合接触。岩性稳定,分布广泛。厚度一般为35~90m,但泗县屏山厚度可大于223m。
产微生物化石。
5.九里桥组
1964年朱兆玲等将安徽省寿州市店疙瘩剖面上,徐嘉炜1958年称为“四顶山统”下部的“泥质灰岩及泥灰岩层”命名为九里桥组,命名地点在寿州城北寿凤公路9km的九里桥。
该组以泥质灰岩为主。下部以灰-深灰色中-薄层粉砂质灰岩;上部为灰-深灰色灰岩和泥灰岩。与下伏四十里长山组整合接触。岩性较稳定,在凤阳山区以浅灰色薄层泥灰岩为主。在霍邱四十里长山则白云质稍有增加,局部出现白云岩。厚度变化在26~119m之间,分布范围在淮南地区。
富产宏体碳质化石、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6.四顶山组
1958年徐嘉炜将安徽省寿州市店疙瘩—白鹗山剖面新元古界四十里长山组之上、下寒武统侯家山组之下的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命名为“四顶山统”,命名地点为寿州城北四顶山。1960年杨志坚改称为“四顶山组”。1964年朱兆玲等重新修订命名,将下部灰岩段分出建立九里桥组,而将上部白云岩段称为四顶山组,内分上、中、下3个岩段。1979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又将四顶山组含意缩小至仅限于其下岩段中-厚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而将其中、上岩段含硅质白云岩为特征的地层分别使用淮北地区地层名称“倪园组”和“九顶山组”。本书考虑到倪园组及九顶山组燧石含量明显比四顶山组丰富,而且岩性及层序也并不一致,因此这3个组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所以仍采用朱兆玲等 964年的原定义。
该组以中-厚层含叠层石礁白云岩为主。底部以灰白色含叠层石礁白云岩与下伏九里桥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白、粉红及粉灰色中-厚层含叠层石礁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中下部为灰、灰黄色中层含燧石结核白云岩,夹石英砂岩透镜体;中上部为粉红、灰紫色薄层含叠层石礁泥质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及钙质粉砂岩;上部为浅灰、灰色含叠层石礁、含燧石结核及条带白云岩。顶部局部见粉红、土黄色中-厚层白云质砾岩呈垮塌堆积产状。该组被下寒武统富含动物潜穴遗迹化石的薄层石英细砂岩超覆。
主要分布于淮南地区,厚度274~321m。
富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7.贾园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江苏省邳州市占城乡贾园村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岩性为灰、青灰色薄-中层砂灰岩,含云母质岩泥灰岩,钙质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及黄绿色页岩,顶部夹叠层石礁灰岩透镜体。细砂岩及粉砂岩中波状微斜层理发育。与下伏地层四十里长山组整合接触。厚度变化较大,在邳州占城一带大于690m,而至徐州—贾汪一带变薄被寒武系超覆,在王埠仅厚32m。该组仅分布于江苏省徐州铜山、邳州及睢宁一带。
产微古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8.赵圩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江苏省铜山县伊庄乡赵圩村寨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叠层石礁透镜体灰岩为特征,与下伏贾园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青灰色厚层灰岩夹叠层石礁灰岩透镜体;上部为青灰、黄灰及紫灰色薄-中层泥质条带灰岩夹叠层石礁灰岩透镜体。
分布范围与贾园组相同,在江苏徐州、铜山、邳州、睢宁及安徽宿州一带。厚度变化较大,在睢宁土山厚达637m,而至宿州蛮顶山则仅厚23m。
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9.倪园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江苏省铜山县倪园村种羊场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燧石及叠层石礁白云岩为主,与下伏赵圩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色薄-中层白云岩夹叠层石礁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竹叶状砾屑白云岩,微层理发育;上部为灰黄、灰紫色薄-中层泥质白云岩,含燧石条带及结核。
主要分布于徐州地区铜山及睢宁、淮北地区宿州及灵璧等地。在铜山县赵圩—沈店一带厚度为192~401m,在宿州市青铜山则厚约371m。
富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10.九顶山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灵璧县九顶乡陇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叠层石礁及燧石白云岩为主。底部夹竹叶状砾屑灰岩,与下伏倪园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深灰色块状灰岩及灰白色块状白云岩,夹少量泥质灰岩;上部为灰色中层含燧石条带白云岩与中-厚层灰岩互层。
主要分布于淮北地区,由东向西白云质增多,厚度略减。在安徽省灵璧县陇山厚达370m,而在宿州以北老山口则减为177m。
富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11.张渠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灵璧县九顶乡张渠村陇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调报告。
该组以含叠层石礁及鲕粒灰岩、泥灰岩及页岩为特征。底部竹叶状砾屑灰岩与下伏九顶山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色薄-中层灰岩夹紫红色钙质页岩及泥灰岩;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夹泥质灰岩、钙质页岩及鲕状灰岩,具波状层理及鸟眼构造。
分布于灵璧县九顶、铜山县沈店及魏集一带。厚191~370m。
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12.魏集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江苏省铜山县吴邵乡魏集—白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叠层石灰岩、白云岩及页岩为特征,与下伏张渠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色中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互层,夹黄绿、青灰、深灰色页岩及叠层石礁灰岩透镜体;上部为灰紫色叠层石礁灰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江苏徐州、铜山、睢宁、安徽宿州及灵璧等地。厚度在灵璧县殷家寨达319m,而在铜山县魏集则为211m。
富产微生物化石、宏体碳质化石及叠层石等。
13.史家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宿州市解集乡史家村及黑峰岭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叠层石礁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及页岩为特征。底部有10余米杂色页岩及粘土,与下伏魏集组整合接触;下部为浅黄色中-厚层条带状白云质灰岩及薄层泥灰岩,夹钙质页岩及灰岩透镜体;向上以黄绿色页岩为主,夹粉砂岩及灰岩透镜体;上部为黄绿、紫红色页岩夹少量含海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灰岩。
主要分布于淮北地区,在宿州史家村—黑峰岭厚度较大,达384m;向北至铜山魏集为寒武系所超覆,仅厚约23m。
富产微生物化石、宏体碳质化石及叠层石等。
14.望山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宿州市栏杆乡大望庄望山及黑土窝驴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畸形裂纹、燧石结核及叠层石礁白云岩、灰岩及页岩为特征。底部以中层条带状泥质灰岩与下伏史家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浅灰色薄层白云质灰岩与钙质页岩互层;中部以灰、浅灰色中层白云质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为主,局部微细层理及畸形干缩裂纹充填方解石脉(俗称花纹石)构造发育;上部为在浅灰色薄-中层灰岩,常见燧石结核、条带及叠层石。该组自下而上泥质减少,白云质及硅质相对增加。
集中分布于宿州市望山及金山寨一带,较厚处达566m。
富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15.金山寨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宿州市栏杆乡金山寨黑土窝—驴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海绿石灰岩夹叠层石礁透镜体及页岩为特征。底部以厚约0.7m的含金刚石灰红-黑色砾岩与下伏望山组假整合接触;下部为灰色页岩夹薄层细砂岩,上部为灰黄、紫红色厚层含海绿石灰岩及叠层石礁灰岩透镜体;顶部为青灰色薄层灰岩。
仅分布于宿州市夹沟、栏杆、褚兰及濉溪县蛮顶山等地,厚度23m左右。
富产宏体碳质化石、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16.沟后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宿州市栏杆乡沟后村黑土窝—驴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以页岩、石英砂岩及含大颗粒立方形盐晶铸型白云岩为特征。底部为鲕状白云岩,与下伏金山寨组整合接触;下部以灰、灰黑、黄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为主,夹薄层石英细砂岩;中部以灰黄、紫红色薄层白云岩及页岩为主,夹砂质、泥质灰岩,立方形大颗粒盐晶铸型及干裂构造发育;上部以灰色薄-中层白云岩为主,含燧石结核及立方形大颗粒盐晶铸型构造。顶部灰色厚层白云岩被下寒武统富含动物潜穴遗迹化石的中-厚层灰岩超覆。
仅分布于宿州市栏杆一带小范围内,在沟后村附近,厚度达119m。
富产宏体碳质化石及微生物化石等。

地层是地质学的基础,地层区划则是在多重地层学的基础上,对区域性地层特征的综合和总结。地层的形成是地球内、外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决定区域地层特征和变化的基本因素是:地壳活动性(大地构造)、古地理特点、古气候条件、占生物变化,其中地壳活动性特点是主导因素。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根据上述原则进行全国地层总结和区划工作,并将区划等级体制确定为地层大区、地层区、地层分区、地层小区4个等级。其中地层大区通常与I级大地构造单元和古生物区一致,可能包括不同沉积类型的地层区,大区边界一般为地块结合带或断裂带。而地层区则为受同一大地构造单元控制的、大范围的、稳定型沉积区或不稳定型沉积区,其边界是不同类型的区域构造边界,也可以是俯冲带或大断裂带。

目前,中国的地层综合研究和区划工作已取得巨大成绩,而且根据地质特点,大部分地区是以古生代海相地层为主体进行划分的,这就为海相地层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通常将我国地层划分为7个地层大区(图2.1)和若干地层区、地层分区,不同地层大区的基本特征简述如下。

图2.1中国地层区划略图

(1)准噶尔地层大区

本大区南部以塔里木北界结合带为界,与塔里木-柴达木-走廊地层大区相邻。包括阿尔泰、北准噶尔、南准噶尔-北天山及伊犁4个地层区,主要由显生宙组成,以上古生界分布最广,中新生代地层以准噶尔盆地最为发育,前南华纪地层仅见于阿尔泰、伊犁地层区。寒武纪的古生物地理区属西伯利亚大区,奥陶纪属南部大区,志留纪—二叠纪均属北方大区的中亚-蒙古区,三叠纪则属劳亚大陆中部区(表2.1,以下同)。其沉积特征在二叠纪前以海相沉积为主,除伊犁地层区的南华纪、震旦纪及早古生代有部分稳定型沉积外,其余地区均以过渡型或活动型碎屑岩及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沉积为主,吐哈盆地可能有稳定型的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地层发育。

表2.1中国不同地质年代的古生物地理分区

(据殷鸿福,1988)

(2)内蒙古-兴安地层大区

本大区南部以华北地块结合带为界,与华北地层大区相邻。它包括额尔古纳、兴隆、东乌、锡林浩特—哈尔滨、伊春、佳木斯、完达山7个地层区。中新生代陆相地层及火山岩较发育,古生代地层出露相对较分散,前南华纪地层集中出现在额尔古纳及佳木斯地区,海相地层主要发育于晚二叠世前,但在完达山区的晚三叠世—侏罗纪有海相地层发育。本区的古生代地层主要以过渡型及活动型碎屑岩及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沉积为主,松辽平原的泥盆纪—石炭纪有部分稳定型地层发育。古生物地理区特点与准噶尔大区相似,仅奥陶系属南部大区的欧洲-中国区,而三叠系属劳亚大区的北部区。

(3)塔里木-柴达木-走廊地层大区

本大区南部以昆仑康希区—东昆仑北及贺兰山西大断裂为界,与华北、华南及祁连-昆仑-西秦岭地层大区毗邻,包括中南天山—北山、塔里木、西昆仑、喀喇昆仑、柴达木、走廊6个地层区。本区地层发育完整,自太古宙至新生代都有沉积记录,以稳定型沉积为主,南、北边缘为过渡型地层。前南华纪地层主要出露于塔里木盆地的南北部分,其中以库鲁克塔格地区发育最为完整,研究程度较高。太古宙地层具早前寒武纪表壳岩特征,古元古代至中元古代早期的岩石组合类型较复杂,中元古代晚期至青白口纪以稳定型—过渡型碳酸盐岩组合为主。南华纪地层在库鲁克塔格地区发育较好,主要由杂砂岩及冰碛岩组成,具华南大区南华纪地层特点,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震旦纪地层亦为稳定型的碳酸盐岩组合。早古生代沉积以塔里木陆块为核心,以稳定型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东端部分出现过渡型沉积,南、北边缘分别为西昆仑及天山过渡型或活动型碎屑岩及火山岩沉积。晚古生代的泥盆纪地层仅见于中南天山-北山地区,以过渡型碎屑岩为主。石炭纪海侵扩大,遍及全区,以稳定型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为主,边缘部分仍为过渡型沉积。晚二叠世开始全区绝大部分地区转化为陆相碎屑岩沉积。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主要分布于塔里木内陆盆地。早古生代的古生物地理区,分属于亚澳生物大区、南部生物大区和东部特提斯大区,泥盆纪、石炭纪均属特提斯大区。

(4)东秦岭-大别地层大区

本大区呈钝三角形介于塔里木—南疆、华北地层和华南地区大区之间,以大断裂相区别,南缘以玛沁板块结合带为界与华南地层大区相邻,早、中三叠世仍为海相碳酸盐岩地层,直到晚三叠世才告结束。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和其他小型盆地中。其古生物地理特点和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一致,三叠纪则属劳亚大陆大区的中部区。

(5)华北地层大区

本大区位于祁连-昆仑-西秦岭地层大区以东,南邻华南地层大区,均以大断裂为界。它是我国面积较大、地层发育齐全、以稳定型沉积为主、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层大区,其中包括阿拉善、内蒙古草原、晋冀鲁豫3个地层区。其中阿拉善仅有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和侏罗纪陆相地层,内蒙古草原区在晚二叠世前均为过渡-活动型沉积,晋冀鲁豫区则以稳定型地层为主。前南华纪地层分布较广,其中太古宙及古元古代地层在全区有较多的出露,变质程度不一,原岩类型复杂,包括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等多种组合。沉积类型以过渡型、活动型为主,甚至可能有稳定型存在。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地层,在本区很有特色,除内蒙古草原及阿拉善区为过渡型地层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以稳定型沉积为主。长城系和蓟县系主要分布于燕辽、豫陕及辽东铁岭地区,除长城纪早期地层在豫陕地区为过渡型的火山岩系(熊耳群)外,其余地区均为准稳定型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组合。青白口系的分布进一步扩大,除燕辽地区外,在华北南缘、徐淮、鲁西、鲁东及辽东地区,均为稳定型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合,这些地层与古元古代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新元古代地层在本区大部分地区缺失,其中南华系出现于豫西、徐淮、鲁东、鲁西、辽东等东南边缘地区,大部分为稳定型沉积。震旦纪地层的分布范围更小,仅见于豫西、徐淮和辽东等地。晋冀鲁豫区的早古生代海侵从筇竹寺晚期开始,早期以泥质岩为主,中寒武世至早奥陶世为大范围的稳定型碳酸盐岩沉积,中晚奥陶世地层仅见于西南缘部分地区。而后经历了志留纪—泥盆纪的漫长暴露、剥蚀过程,直到晚石炭世才开始晚古生代海侵,从早二叠世山西期开始,海水逐渐退出,从而结束了本区的海相沉积历史。晚二叠世—三叠纪陆相地层分布范围遍及华北地区,从侏罗纪开始缩小到鄂尔多斯地区,早白垩纪后有所扩大。古生物地理区与昆仑-西秦岭地层大区一致。

(6)青藏地层大区

位于华南地层大区以西,塔里木-柴达木地层大区以南,呈弧形地跨西藏、青海、云南3省(区)。前寒武纪地层仅在昌都附近出露,中、新元古代地层有零星分布。早古生代也仅有奥陶纪、志留纪地层少量出露,以过渡型的碎屑岩组合为主。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较广,羌北、昌都地区与下古生界呈不整合接触,它们以稳定型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为主,南、北边缘分别出现宽度不大的过渡型—活动型的含火山岩复杂岩系。中生代地层发育和分布均较复杂,三叠纪地层以海相为主,早、中三叠世地层多为过渡型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早三叠世地层在部分地区缺失,思茅地区可能为稳定型沉积。晚三叠世地层除羌北地区外,多为厚度较大的含大量砾屑的磨拉石沉积,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侏罗纪地层在羌北—昌都西部为海相稳定型—过渡型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东部以陆相碎屑岩为主,而在思茅地区则为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白垩纪开始才全部为陆相地层所代替。

(7)华南地层大区

本大区包括华南大部分地区,北部以玛沁及商城-桐城地块结合带为界,西以龙门山断裂为界,包括扬子和华夏地区。

1)扬子地层区。呈东西向勺状分布的扬子地层区,是我国稳定型海相地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年代较长的地区之一。太古宙—古元古代地层分布零星,中—新元古代早期地层多见于江南及康滇隆起区,均为变质程度不等的以碎屑岩为主的过渡、活动型地层。新元古代晚期的南华系和震旦系是很有特色的,前者由稳定型的碎屑岩及冰碛岩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后者以厚度较大的镁质碳酸盐岩为主组成。早古生代早中期地层也以稳定型碳酸盐岩为主,广泛发育,志留纪开始为碎屑岩所代替,晚期经历了一次强烈的升降运动,形成明显的间断剥蚀。泥盆纪、石炭纪海侵是从周边开始的,二叠纪覆盖全区,直至晚三叠世晚期,才结束本区以碳酸盐岩为主的稳定型海相地层沉积历史。晚三叠世晚期(瑞替克期)至新生代的陆相地层,集中分布于四川、江汉及苏北盆地中。下扬子地层区宁、芜地区的中侏罗世—晚白垩世,有大量中、酸性火山岩地层发育。

2)华夏地层区。前南华纪地层集中分布于闽、浙、赣交界的武夷山区,云开地区也有出露,以古、中元古代变质程度不同的碎屑岩系为主。南华系及震旦系在其外围出现,此外,也见于扬子地台东缘的湘黔桂地区,它们的特征与扬子地层区明显不同,以过渡型的碎屑岩-硅质岩组合为主。湘黔桂地区的南华系,厚度大,岩性特殊,多认为是大陆边缘的冰海沉积物。早古生代地层亦以过渡型的炭泥质岩-碳酸盐岩组合或碎屑岩组合为主,浅变质,常出现复理石沉积,奥陶纪后逐渐褶皱隆起。晚古生代海侵是由南而北推进的,绝大部分地区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泥盆纪地层在扬子区东南缘的滇、黔、桂、湘形成北西向及北东向的浅水碳酸盐岩与深水硅泥质岩相间分布的格局,闽、粤、赣地区多未接受沉积。石炭纪海侵继续扩大,为稳定型碳酸盐岩组合。二叠纪海侵遍及全区,滇、黔、桂、湘、赣地区,仍为碳酸盐岩与硅泥质岩相间分布的格局,闽、赣、粤地区为稳定型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早、中三叠世在滇、黔、桂(右江)地区的情况特殊,在不大的范围内形成厚度较大的稳定型—过渡型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复理石岩,其余地区为稳定型—过渡型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但多数地区保存欠佳。中三叠世末,本区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稳定型海、陆交互相地层以不整合覆于前期地层之上,闽、粤沿海的早侏罗世仍有海相地层出现。中侏罗世开始的陆相地层,主要分布于断陷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东南沿海为大面积,厚度巨大的中、酸性火山岩组合所覆盖。




新近纪地层区划有哪些?
新近纪地层区划采用三级区划:大区、区和地区(图4-6)。大区与区的界线分别以双线与单线表示;地区仅以数码表示大体位置。大区的划分标志是沉积类型和综合生物群类型,以沉积气候标志和古生态气候标志所反映的气候带归属为主要依据。东北—华北大区常见褐煤层,植被类型为中生混交林(如山旺植物群)或北方硬木...

中生代地层区划有哪些?
《中国地层典》中生代各断代都进行了地层区划。由于中生代时期遭受两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即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作用,致使联合古陆解体,地层发育较为复杂,加之各断代对地层区划的认识不尽相同,因此各断代地层区划的框架差异较大(表3-2),彼此间呈现不出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本篇对《中国地层典》中生代各纪地层区划进...

地层区划的中国地层分区
根据地层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分析中国地层发育和构造发展特征,特别是自古生代到三叠纪这一主要阶段的古构造和古地理,可以将中国分为5个地层大区(如图)。这些大区的命名和归属应该同古生代和三叠纪古大陆的全球性位置拼合联系起来扛虑。各个大区之间的界线大都是古大陆边缘之间的对接消减界线。 见图1,Ⅴ。...

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地层区划主要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决定和影响这些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壳的活动性及其表现出来的构造运动、古地理变迁,以及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的变化等,其中构造环境起着控制作用。现行的地层区划,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点的综合地层区划。不同地质历史阶段的地层区划可以不同。一般情况下,地层区划可...

古生代地层区划有哪些?
1962年黄汲清发表“中国地层区划的初步建议”一文,其中附有由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编的“中国地层分区图”。该文指出:中国综合地层区划,特别是一级地层区的划分,以考虑古生代阶段的总体特征为主。并在一级地层区划—“地层区”的划分原则(2)划分地层区时,以考虑古生代地层为主,并适当地考虑其他各时代地层。

地层区划是什么?
因此它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而且还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地层区划原则 主要依据地层特征来划分。 因此,它有别于构造区及沉积区。地层特征是受诸多因素(如地壳活动、古地理、古气候及古生物演化等)影响形成的综合特征。所以在考虑地层特征的同时必须考虑形成这些特征的因素,这就构成了地层区划的原则。其中构造...

古生代地层区划
地层的形成是地球内、外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决定区域地层特征和变化的基本因素是:地壳活动性(大地构造)、古地理特点、古气候条件、古生物变化,其中地壳活动性特点是主导因素。20世纪50年代末,黄汲清(1962)根据上述原则进行全国地层总结和区划工作,并将区划等级体制确定为地层大区、地层区、地层分区、...

区域地层分区及沉积建造
在后地台发展阶段的中生代中、晚期(即燕山期)至新生代,地壳活动加剧,在边缘活动带或深断裂附近,有强烈的中酸性岩浆的侵入活动和局部的火山活动,有些地段有基性-超基性岩浆的侵入和喷发。图2.1 河南省综合地层区划图 (2)秦岭地层区的基本特征 该区与华北地层区不同,是个长期活动带,迄今未见真正的...

区域地层基本特征
2020-01-30 区域地层特征 2020-01-31 区域地层简述 2020-01-30 区域地层 2020-01-31 区域地质特征 2020-02-03 区域地质特征概述 2020-02-02 区域地层及其水文地质特性 2020-01-31 中国区域地质特征概述 2020-02-02 中国海相地层区划及其基本特征 更多类似问题 > 为你推荐: 特别推荐 韩国为什...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地层区划有哪些?
根据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等特征发育极其相似,而这一时期正处于吕梁构造阶段后期及整个晋宁运动阶段,中国地层典中,中元古代及新元古代的地层区划也基本一致。本文以新元古代地层区划为基础,共划分为8个地层区(图3-2)。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地层与太古宙—古元古代地层不同,大多地层为浅变质至未变质,...

松滋市17093021593: 地层划分与对比 -
关范盐酸:[答案] 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但在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方案,便于地层对比.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是...

松滋市17093021593: 地层划分的介绍 -
关范盐酸: 地层划分(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的岩层进行划分,建立地层层序的工作.一般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在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方案,便于地层对比.

松滋市17093021593: 怎样划分地层 -
关范盐酸: 一般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在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方案,便于地层对比.

松滋市17093021593: 简述我国第四纪地层特征. -
关范盐酸: 我国第四纪时期的构造运动强烈,不仅受东亚季风,而且受到南亚季风(印度季风)的影响. 区域上,自南而北,由东向西,有不同成因的第四纪地层,如南方地区洞穴地层发育,华北地区以河湖相地层为主,黄土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发育较多的冰碛地层,东部沿海地区发育海相地层.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第四纪地层的接触关系和变形特征也不一样,在东部的构造下沉区,地层多为整合接触,变化弱;西部地区,不仅在第四纪地层内部构成了角度不整合,而且变形也比较剧烈.根据我国第四纪地层的分布特征和成因类型组合特征,可将我国的第四纪地层分成华北-东北区,西北区,青藏高原区,华东-华南区,西南区和东部海区.具体的就太多了..大致是这样

松滋市17093021593: 黄土高原是什么地质构造 -
关范盐酸: 一、自然地理概况 本实习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东南的西秦岭地段,中心西北距天水市(秦城区)约41k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6′~106°10′,北纬:34°10′~34°30′.区内包括了以地质地貌为主体的麦积山丹霞地貌和人文景观区,...

松滋市17093021593: 地质地层划分原则? -
关范盐酸:[答案] 1.生物地层学原则 2.气候地层学原则 3.地貌学方法 4.比较岩石学方法 5.年代学方法 6.古人类、古文化及历史考古法 1、生物地层学 基本原理:利用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和间断性(阶段性)对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 方法:1.利用哺乳动物化石...

松滋市17093021593: 地层划分的生物地层划分方法 -
关范盐酸: 生物地层单位是根据化石类型、分布、化石特征划分,并区别于相邻地层的客观地质实体.生物(地层)带是常用的生物地层单位,它是根据不同的生物内容和生物特征分带.常用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全国地层委员会、1981). (一)...

松滋市17093021593: 描述一下这张图的地层特征和分布态势及其接触关系. -
关范盐酸: 这张图太模糊了.不过具体的分析地质构造图的思路还是不变的,我写一点建议,以便交流. 1、 首先是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三种接触关系. 先看地质时间,若时间连续,则为整合接触;若时间不连续,...

松滋市17093021593: 什么是地层分类? -
关范盐酸: 地层分类指根据划分依据的不同,把组成地壳的岩层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层.目前国际上的趋向是把地层分为三大类型:①以岩性作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岩石地层(岩性地层);②以化石作为划分依据的生物地层;③以形成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时...

松滋市17093021593: 地层的组是怎么划分的?为什么有些横向相邻很近的地层却不是同一个组 -
关范盐酸: 它是划分适度的地区性或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在总体岩性上一致.其岩石组合可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主要的岩石为主,夹有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还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他比较单纯的组相区别(全国地层委员会、1981).组的界线为清楚、稳定的特殊岩性变化面或特殊结构构造标志层.组内不会存在长期地层间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