邲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

作者&投稿:冻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邲之战中主要发生了哪些事件?~

楚军围郑,郑襄公向楚请和,楚庄王答应了他的媾和请求,退兵30里,派使臣与郑国结盟,郑国以襄公弟子良入楚为质。郑国是晋进入中原的通道,晋国自然不能允许楚国加以控制。晋景公就委任荀林父为中军元帅,率军救郑。
晋军内部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激烈的争执。荀林父认为,郑既已降楚,晋军再去救郑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主张暂时不渡黄河,勒兵观衅,待楚军南撤后再进兵,逼郑附己。上军主帅士会赞成荀林父的意见,强调兵只可观衅而动,楚军当时正处于有理、有利、有节的优势地位,现在同它作战对晋不利,主张另择时机,再树霸权。他们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却遭到中军副将郤榖的坚决反对。他认为,晋所以称霸中原,是因为军队勇武,臣下尽力。如今失掉郑国,称不得“力”;面临敌人而不打,称不得“武”,若是在我们这些人手中失掉霸主的地位,还不如去死。并强调“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丈夫也”。在这种好战心理的驱使下,郤榖遂不顾荀林父的军令,擅自率所部渡河南进。他这种行为严重干扰了晋军统帅中枢的有效指挥。
郤榖擅自渡河的事件发生后,晋下军大夫即认为这么做必败无疑。这时,司马韩厥就向荀林父建议道:“郤榖以偏师攻敌,势必招致危险,您身为元帅,对此是负有罪责任的。还不命令全军渡河南进,这样,即使打了败仗,责任也是由大家共同承担”。荀林父犹豫不决,最后被迫令全军南渡黄河,行至邲地(河南郑州北),由西而东背靠黄河列阵。
楚军闻知晋军渡河,内部也出现了战与不战的分歧。令尹孙叔敖主张见好就收,及时撤兵,不与晋军作正面冲突;而宠臣伍参则在分析了晋军内部将帅不和、士气低落等弱点后向楚庄王建议同晋开战。楚庄王采纳了伍参的意见,打消了南撤的念头,率兵向北推进,抵达管地(今河南郑州市一带)。
就在大战一触即发的前夕,郑襄公派使臣皇戌前往晋军营地,以“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为由,劝说荀林父进攻楚军,并答应郑军协同晋军作战。对郑国的这一劝战建议,晋军将帅中又发生了一场辩论。郤榖力主答应郑使的要求,赞成立即出战,认为“败楚、服郑,在于此矣”。下军副将栾书则不同意郤榖的意见,认为楚军实际情况并非“骄”、“老”和“不备”。郑国来劝战,纯粹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希望晋楚速战速决,以战争结局来决定郑国的去从。中军元帅荀林父一时犹豫于两派的意见之间,迟迟未能作出决断。
正在晋军进退不决之时,楚庄王遣使求见晋军主帅,表示楚此番出师北上,目的只是为了教训一下郑国,而并无开罪晋国的意思。晋上军将士会代表荀林父答复说,晋、郑同受命辅佐周王室,如今郑怀有二心,晋特奉王命质问郑国,而与楚国无涉。回答得也比较客气。郤榖对此大为不满,认为荀林父谄媚楚国,便派中军大夫赵括用挑衅性的语言答复楚使:晋国出兵是为了把楚军从郑国赶走,“必逐楚军”,为此,不惜同楚军交锋,“不避战”。这样一来,晋军内部的混乱分歧,便直接暴露在楚使跟前,楚庄王从而掌握了晋军的意向和虚实。
为了进一步麻痹晋军,确保决战的胜利,楚庄王再次派人以卑屈的言辞向晋军求和。荀林父原先并无决战的决心,见楚军求和,即予以答应,并放松了戒备。这时,楚军就乘机派遣乐伯、许伯、摄叔等人乘战车向晋军挑战。
楚军挑战后,晋军中两个心怀不满,希望晋军失利的将佐魏锜和赵旃,也先后要求前去向楚军挑战,未被充许,改为出使请和。赵、魏两人进至楚营后,擅自和楚军挑战进攻,结果恰好为楚军所利用,楚大军遂倾巢而出,猛烈打晋军各部,给前来挑战的晋军魏锜、赵旃、荀莹部以沉重的打击。并乘胜进逼晋军大营。
这时,荀林父还在营中等待楚军派使者前来议和。楚军突然如潮而至,使得荀林父手足无措,计无所出,竟然在惊恐中发出全军渡河北撤的命令,并大呼先渡河者有赏。这样一来,晋军更是陷于一片混乱,大败溃逃,拥挤于黄河河岸附近,争相渡河逃命,船少人多,渡河没有指挥。先上船的怕楚军追及,急于开船,未上船的跳入河中,手攀船弦,以至船只不能开动。结果引起一阵自相砍杀,造成船上断臂断指积成一堆,使晋军蒙受重大的损失。
所幸的是,楚军并无压迫晋军于河岸聚歼的计划,晋军大部才得以渡河逃脱战场。另外,晋上军在士会指挥下,预作准备,设伏挫败楚公子婴齐率领的楚左军进攻,有条不紊地向黄河北岸撤退;又晋下军大夫荀首为营救其子荀莹而奇袭楚先头部队成功,射死楚将连尹襄,活捉公子谷臣。所有这些,也都起到了掩护晋军渡河的客观作用,减少了晋军的伤亡。
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楚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邲之战就此划上了句号。接着,楚庄王进兵衡雍,在那里以胜利者的身份修筑先君宫殿,举行祭河仪式和祝捷大会。然后撤军凯旋南还。从此,楚国在中原的势力就更加壮大了。

棘蒲之战发生於前381年,是楚国、赵国联军打败魏国的一场战争。
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於州西。楚军穿越魏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城门,驻军林中,兵锋直抵黄河两岸。楚、赵联军大败魏军,赵军乘机攻占魏国棘蒲(山东省魏县南)、黄城(河南省内黄以西)等地。

邲之战是春秋中期,晋、楚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争霸中原的第二次战略决战。楚军在这次大决战中取得胜利,一洗在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使楚国在中原争霸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由于此次的胜利,被历史推入“春秋五霸”的位置。

城濮之战中楚国虽然遭到失败,因为它是当时南方地区的一个大国,地广民众,物产丰富,兵力充裕,仍具有东山再起的实力。城濮之战后不久,楚国即同晋国讲和,以减轻晋国的压力,转移晋国的视线。在达到这一目的后,楚国积极发展军力,伺机再次北上中原,同晋争霸。

晋国方面自取得城濮之战胜利后;却开始放松了对楚动向的警惕,与原先的盟国———秦,也产生了矛盾。秦、晋之间矛盾激化,使两国在城濮之战后几度兵戎相见。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崤之战。是役,晋军虽然伏击秦军成功,使对方“匹马只轮未返”,取得了战役上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却是大大的丢分,它使得秦、晋同盟陷于瓦解,两国间战事频繁,秦国亲近楚国,从而极大地牵制了晋国的力量,这就为楚国再次北进中原提供了客观上的帮助。

楚军方面利用秦晋交恶的机会,再次向中原地区用兵,扩张自己的势力,它接连并吞中原南部的江、蓼、六等小国,并伐郑攻陈,使之降服,接着它又先后迫使蔡、宋等国归附自己。楚庄王继位之后,英明有为,在他的整治下,楚国的实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甚至借出兵讨伐陆浑之戎为名,公然陈兵于洛邑境内,向周天子询问九鼎之大小和轻重。九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这样做,无疑暴露了他欲取代周天子的用心。此举虽然遭到周臣王孙满的批驳,但是却充分反映了楚国实力再度崛起的这一客观事实。当然,楚庄王心里清楚,要真正号令中原诸侯,光征服陈、蔡等国是不够的,而必须从军事上战胜晋国才能实现自己的夙愿。于是,他积极伺机寻求与晋开战的时机。与此同时,晋国也不能容忍楚国势力重新弥漫于中原的局面,故召开盟会,争取它国,力图抑制楚国的北进。

当时,郑、宋等国家夹在晋、楚势力之间,对哪一方也不敢轻易开罪,于是只好两面讨好,以求自保,尤其是郑国,位于中原腹心的四战之地,处境更是微妙。这时它为晋国的威逼,权衡利害,又投靠晋国。楚国深知郑在争霸全局中的重要性,决定对郑用兵,迫使其服己,以便进而封锁黄河,阻晋南下。于是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以郑通晋为罪名,大举伐郑,拉开了晋楚邲之战的序幕。郑国都城在被围数个月后,因得不到晋军的及时援助,虽经坚决抵抗,但终于为楚军所攻陷。郑襄公向楚请和,楚庄王答应了他的媾和请求,退兵30里,派使臣与郑国结盟,郑国以襄公弟子良入楚为质。

郑国是晋进入中原的通道,晋国自然不能允许楚国加以控制。所以,当楚军围郑两个月后,晋景公就委任荀林父为中军元帅,率军救郑。

晋景公在决定实施这一战略方案时,晋军内部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激烈的争执。荀林父认为,郑既已降楚,晋军再去救郑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主张暂时不渡黄河,勒兵观衅,待楚军南撤后再进兵,逼郑附己。上军主帅士会赞成荀林父的意见,强调兵只可观衅而动,楚军当时正处于有理、有利、有节的优势地位,现在同它作战对晋不利,主张另择时机,再树霸权。他们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却遭到中军副将郤榖的坚决反对。他认为,晋所以称霸中原,是因为军队勇武,臣下尽力。如今失掉郑国,称不得“力”;面临敌人而不打,称不得“武”,若是在我们这些人手中失掉霸主的地位,还不如去死。并强调“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丈夫也”。在这种好战心理的驱使下,郤榖遂不顾荀林父的军令,擅自率所部渡河南进。他这种行为严重干扰了晋军统帅中枢的有效指挥。

郤榖擅自渡河的事件发生后,晋下军大夫即认为这么做必败无疑。这时,司马韩厥就向荀林父建议道:“郤榖以偏师攻敌,势必招致危险,您身为元帅,对此是负有罪责任的。还不命令全军渡河南进,这样,即使打了败仗,责任也是由大家共同承担”。荀林父犹豫不决,最后被迫令全军南渡黄河,行至邲地(河南郑州北),由西而东背靠黄河列阵。

楚军闻知晋军渡河,内部也出现了战与不战的分歧。令尹孙叔敖主张见好就收,及时撤兵,不与晋军作正面冲突;而宠臣伍参则在分析了晋军内部将帅不和、士气低落等弱点后向楚庄王建议同晋开战。楚庄王采纳了伍参的意见,打消了南撤的念头,率兵向北推进,抵达管地(今河南郑州市一带)。

就在大战一触即发的前夕,郑襄公派使臣皇戌前往晋军营地,以“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为由,劝说荀林父进攻楚军,并答应郑军协同晋军作战。对郑国的这一劝战建议,晋军将帅中又发生了一场辩论。郤榖力主答应郑使的要求,赞成立即出战,认为“败楚、服郑,在于此矣”。下军副将栾书则不同意郤榖的意见,认为楚军实际情况并非“骄”、“老”和“不备”。郑国来劝战,纯粹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希望晋楚速战速决,以战争结局来决定郑国的去从。中军元帅荀林父一时犹豫于两派的意见之间,迟迟未能作出决断。

正在晋军进退不决之时,楚庄王遣使求见晋军主帅,表示楚此番出师北上,目的只是为了教训一下郑国,而并无开罪晋国的意思。晋上军将士会代表荀林父答复说,晋、郑同受命辅佐周王室,如今郑怀有二心,晋特奉王命质问郑国,而与楚国无涉。回答得也比较客气。郤榖对此大为不满,认为荀林父谄媚楚国,便派中军大夫赵括用挑衅性的语言答复楚使:晋国出兵是为了把楚军从郑国赶走,“必逐楚军”,为此,不惜同楚军交锋,“不避战”。这样一来,晋军内部的混乱分歧,便直接暴露在楚使跟前,楚庄王从而掌握了晋军的意向和虚实。

为了进一步麻痹晋军,确保决战的胜利,楚庄王再次派人以卑屈的言辞向晋军求和。荀林父原先并无决战的决心,见楚军求和,即予以答应,并放松了戒备。这时,楚军就乘机派遣乐伯、许伯、摄叔等人乘战车向晋军挑战。

楚军挑战后,晋军中两个心怀不满,希望晋军失利的将佐魏钅奇和赵旃,也先后要求前去向楚军挑战,未被充许,改为出使请和。赵、魏两人进至楚营后,擅自和楚军挑战进攻,结果恰好为楚军所利用,楚大军遂倾巢而出,猛烈打晋军各部,给前来挑战的晋军魏钅奇、赵旃、荀莹部以沉重的打击。并乘胜进逼晋军大营。

这时,荀林父还在营中等待楚军派使者前来议和。楚军突然如潮而至,使得荀林父手足无措,计无所出,竟然在惊恐中发出全军渡河北撤的命令,并大呼先渡河者有赏。这样一来,晋军更是陷于一片混乱,大败溃逃,拥挤于黄河河岸附近,争相渡河逃命,船少人多,渡河没有指挥。先上船的怕楚军追及,急于开船,未上船的跳入河中,手攀船弦,以至船只不能开动。结果引起一阵自相砍杀,造成船上断臂断指积成一堆,使晋军蒙受重大的损失。

所幸的是,楚军并无压迫晋军于河岸聚歼的计划,晋军大部才得以渡河逃脱战场。另外,晋上军在士会指挥下,预作准备,设伏挫败楚公子婴齐率领的楚左军进攻,有条不紊地向黄河北岸撤退;又晋下军大夫荀首为营救其子荀莹而奇袭楚先头部队成功,射死楚将连尹襄,活捉公子谷臣。所有这些,也都起到了掩护晋军渡河的客观作用,减少了晋军的伤亡。

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楚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邲之战就此划上了句号。接着,楚庄王进兵衡雍,在那里以胜利者的身份修筑先君宫殿,举行祭河仪式和祝捷大会。然后撤军凯旋南还。从此,楚国在中原的势力就更加壮大了。

邲之战示意图




赤壁之战是在哪一年发生的?
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国的孙权、蜀国的刘备统领军队在长江赤壁(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著名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中国中部河南省南阳)挥师南下,想要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

牧野之战发生在什么时期,最后的结果如何
说到牧野之战,大家肯定听过,但是这个战役具体是发生在什么时期,很多人确实是不知道,毕竟在历史上有很多战役都是不明所以的。那么这个牧野之战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最后的结果如何?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牧野之战发生在什么时期 商朝。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

夷陵之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夷陵之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柿子脱涩方法有哪些?闪耀的过程 2022-12-26 · TA获得超过6313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46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7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

牧野之战发生在哪一年?
关于牧野之战发生的年代有44种不同说法,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 根据《国语》记载:“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晨在斗柄,星在天”,可推定为公元前1046年。历史学家何炳棣认为鹑火是东周的洛阳。 《竹书纪年》记载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27年。 《...

三国寿春之战爆发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三国寿春之战爆发的时间是257年。寿春之战是指曹魏甘露二年至三年(257年—258年),曹魏大将诸葛诞起兵反司马昭,拥兵十五万据守寿春(今安徽寿县),并与东吴达成联盟。东吴派大将全怿、全端等将,先后出兵八万增援寿春。司马昭率兵二十六万东下围攻诸葛诞,花了九个月的时间攻破诸葛诞与吴军共同坚守的...

赤壁之战究竟发生在何处?
历史学家基本形成了这样的结论:赤壁之战发生在湖北蒲圻县境内,至于黄冈的赤壁则被认为并非当年鏖战之地,但苏东坡既有辞赋佳作,就把此处命名为东坡赤壁又称文赤壁。但是,仍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存在,即赤壁之名起于何时?是先有赤壁还是先有赤壁战争呢?据《中国名胜词典》之《赤壁之战遗址》条目...

牧野之战在哪一年
《国语》记载,昔武王克商的时间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竹书纪年》中记载,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27年。《尸子》中记载,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利簋》中记载,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50年12月28人早晨6、7点钟。明代黄道周推测,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53年。《历代甲子考》与《答...

官渡之战是什么时间发生的
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官渡,赤壁,淝水,巨鹿,城濮之战交战双方,时间,结果
官渡之战是公元198年发生的,结果是曹操战胜袁绍;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7月~12月,结果是孙刘联军战胜曹操;巨鹿之战是在公元前207年12月,项羽击败秦军 城濮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战胜楚成王

牧野之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有什么原因?
牧野之战是发生在商朝的后期,这场战争是商朝和周武王决定性的一战,两支军队就是在牧野发动战争的。周武王伐纣的原因主要是纣王太过于昏庸,听信奸人谣言,经常虐待文武百官和百姓,朝廷上下妖风邪气,加剧了社会的矛盾。一、牧野之战成功的原因 牧野之战是很多人熟知的,因为在很多的书中都有记载,还...

红原县17077611117: 邲之战时,是晋文公和楚庄王对战还是什么公和楚庄王对战 -
柴是重组:[答案] 晋文公死时,楚庄王还不是楚王,邲之战发生在公元前597年,晋国国君是晋景公(公元前599年-前581年)在位期间.晋国是中军将荀林父指挥,楚国是楚庄王.

红原县17077611117: 邲之战有什麽意义?(初中一年级历史作业) -
柴是重组: 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公元前597年,楚国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楚军利用晋军内部分歧、指挥无力等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因为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所以此战又可称为“两棠之役”.如《吕氏春秋·至忠》和贾谊《新书·先醒》都写作“战于两棠”.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有《两棠之役》多种.

红原县17077611117: 列举出商朝和春秋时期5个战役 -
柴是重组: 商朝时期:商汤灭昆吾之战,商汤灭韦顾之战,武丁攻巴方之战,商武丁攻荆楚之战,武丁攻土方之战,武丁攻宙方之战,廪辛、康丁抗击羌方之战. 春秋时期:北制之战(公元前718年),北戎之战(公元前714年),襦葛之战(公元前707年),长勺之战,城濮之战(公元前634年),邲之战(公元前 597).

红原县17077611117: 楚庄王在哪里打败晋国 -
柴是重组: 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原因: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无法控制诸侯;几个大诸侯国为了争夺全地、人口及拥有对其他国家的支配权,发动争霸战争.

红原县17077611117: 晋楚之战过程 -
柴是重组: 一般认为,战国的起点是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是战国的起点.所以,晋是一个存在于西周和春秋的国家,自然不可能在战国时期和楚国有过战争.回到正题,从晋文公重耳之后,晋楚争雄其实是春秋的主旋律.虽然春秋号称五霸,其实大多数...

红原县17077611117: 谁打败晋军,成为中原的霸主? -
柴是重组: 邲之战是晋、楚争霸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楚胜晋败,郑国自然屈从了楚国.楚庄王为控制整个中原,又进击宋国.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秋九月,楚庄王出师伐宋,经九个月围困,宋国陷入困境,达到了“易子而食,析骨以爨”的程度...

红原县17077611117: 战国初年晋国最著名的战役 -
柴是重组: 战国的开始是三家分晋.所以战国初年,晋国别说战役了,国家都没了.晋国的著名战役,城濮之战,邲之战,是春秋争霸战.三晋初年最著名的战役,基本上出自一人,吴起,与诸侯76战64胜12平,三晋之一的魏国傲视诸侯.

红原县17077611117: 邲之战 导致什么结果? -
柴是重组: 晋军失去统一指挥,在楚军追击之下,溃不成军,多有死伤.唯晋下军大夫荀首为救其子奋力反击,射杀楚先锋将领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俘楚穆王子谷臣、得以掩护晋中军、下军渡河,不被全歼.晋中军大夫赵婴齐因接受情妇赵庄姬的意见,预先备有船只,率所部抢先渡河.中军余部和下军退至河边,相互抢夺船只,先上船者甚至斫斩攀船者之手指,“舟中之指可掬”.黄昏时,楚军乘胜进驻邲地,因见晋军大败而逃,不再穷追,而争相渡河的晋军,混乱呼唤之声彻夜不绝.晋上军虽设伏抗击楚军,亦虑寡不敌众,不敢恋战,主将亲自殿后,故能从容撤退,损失较小.楚庄王率军进至衡雍(今河南原阳西),祭祀河神,作先君之庙,宣告楚胜晋败,凯旋回师.

红原县17077611117: 什么是二山战役?
柴是重组: 邲之战或称两棠之役(因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故此战又作两棠之役),即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晋、楚争霸中原的战争,楚庄王率军在郑地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败晋军晋军的重要作战.

红原县17077611117: 春秋到战国大事件的列表 -
柴是重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时期开始.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七国联军伐楚.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败.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