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吴楚七国之乱?

作者&投稿:衅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吴楚七国之乱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吴楚七国之乱

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七王的血统关系如下: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

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五年(前202)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见异姓诸侯王)。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国王甚至被摧残致死。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齐王肥献城阳郡地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当时齐王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宿卫长安。他们暗约其兄齐王将闾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将闾继承帝位。刘将闾应约起兵,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出击。灌婴屯兵荥阳,与刘将闾相约连和,待机共伐诸吕。这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认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较可靠,估计不致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严重问题。于是协议,舍齐王将闾而立代王恒为帝,即汉文帝。

文帝以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汉初所封诸侯王,到这时都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此外,爰盎、晁错针对淮南王长骄横不法,都提出过削藩建议,文帝碍于形势,没有实行。

文帝时一再发生王国叛乱。原来,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将闾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工和济北王。城阳王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乘文帝亲自击匈奴的机会,发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除。文帝六年淮南王长谋反,被废徒蜀,死于道中。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所以贾谊在上汉文帝的《治安策》中慨叹说:“今或亲弟谋为东帝(按指淮南王长谋反),亲兄之子西乡(向)而击(按指济北王兴居拟袭荥阳),今吴又见告矣。”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希望这些对LZ有用( ⊙ o ⊙ )啊!

吴楚七国之乱是西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究其性质,则是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集中力量击溃强大的项羽势力,被迫分封了一批异姓诸侯王。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韩王信、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异姓诸王据有关东广大地区,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成为统一的隐患。为巩固汉朝的统治,刘邦采取果断措施,逐一铲除异姓诸王,他先后消灭了韩信等六个诸侯王。只有长沙王由于其封国僻远,又处于汉与南越的中间地带,可以起缓冲作用,所以直到文帝时才由于无后而国除。
在消灭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刘邦以“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割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诸侯王国封域范围十分广大,辖地共达三十九郡,约当于战国后期的关东六国故地,其中“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而当时中央直辖领地则“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中央辖郡范围,约当于战国后期的秦国。其东、南、北三面,均为诸侯王国封域,形成“诸侯比境,周匝三垂”之势,依旧是树弱枝强的局面。为了控制诸侯王国,汉政府规定中央派太傅辅王,派丞相统王国众事;诸侯王必须用“汉法”,不得擅为法令;没有皇帝的虎符、诏书,诸侯王不得擅自发兵;不经皇帝准许,诸侯王不得擅自赐爵、赦死罪。但是王国得自置御史大夫以下官吏,自征租赋,自铸货币,自行纪年,实际上仍然处于半独立状态。
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原为巩固中央,欲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但分封早已成为一种落后的政治制度,结果适得其反。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子刘盈即位,是为惠帝。惠帝懦弱不喜权术,大权操纵在他母亲吕后手中。吕后一面打击、铲除刘氏诸侯王,一面分封诸吕及亲吕势力为王。至吕后八年(前180)吕后死前,诸侯王国一变而为十四国,原刘姓王国仅存齐、楚、代、淮南、吴五国,其他九国,除吴氏长沙国外,均为吕氏集团所据有。吕氏死后,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兀老大臣用计夺得兵权,与朱虚侯刘章(齐王襄之弟)共诛吕氏一族。诸吕势力被消灭后,陈平、周勃密迎代王刘恒入继大统,是为文帝。刘恒为高祖刘邦中子,惠帝之异母弟,即位之年,才二十四岁。文帝即位之初,诸吕虽诛,但他以藩王人承帝统,威信未立,羽翼未丰,而刘氏诸王则已屡代藩封,基础已固,他们据有“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的广大国土,自置丞相以外的官吏,掌握着地方财政、军事大权。又以新诛诸吕,气焰万丈。但文帝为人谨慎而有谋略,他即位后,对诸王采取优容政策:如吴王濞称病不朝而仍赐以几杖,淮南王长骄蹇,击杀审食其而仍赦其无罪。可见当时中央政权之衰微,而诸侯王则愈益骄纵。他们擅改法令,自置官属,各据一方,目无天子。如吴王濞“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他占有五十余城,并宣布吴国“百姓无赋”,引诱西汉政府直辖区的农民投到吴国,以增加王国的劳动力。文帝同父异母弟淮南王刘长也采取同一办法,招引许多西汉政府直辖区的农民和逃亡罪犯,“为治家室,赐与财物爵禄田宅,爵或至关内侯,奉以二千石所不当得”。甚至“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为黄屋盖儗天子,擅为法令,不用汉法”,成为独立王国。
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对朝廷态度也异常傲慢,甚至乘隙举兵叛乱。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将间为帝的谋划,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城阳王刘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乘文帝亲自出击匈奴之际,发兵叛乱,进攻荥阳,事败自杀。文帝六年(前174),最为骄恣的淮南王刘长遣人与棘蒲侯太子柴奇密谋在谷口(今西安市北)举兵反叛,失败后,被废徙蜀,死于道中。其他诸侯王也积聚力量,相机而动。
当西汉政权受到同姓王势力严重威胁时,朝廷中出现一些力主加强皇权的政论家,其中最著名的是贾谊和晁错。
贾谊(前201—前168),河南洛阳人,二十余岁即被文帝擢为太中大夫。他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敏锐的政治见解,曾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提出深刻的建议。他的建议和主张大都包括在上给文帝的《陈政事疏》(即《治安策》)中。他在疏中尽情极致地向皇帝指出诸侯王的专横说:“今或亲弟谋为东帝(指淮南王刘长),亲兄之子西向而击(指济北王兴居欲西袭荥阳),今吴又见告(被人告发)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最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因此,贾谊极力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他认为,当时最严重的问题是诸侯王势力的存在。他说:“天下之势,方病大疸(肿),一胫之大几如要(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指出这种本末倒置、尾大不掉的情形,是最可痛心的事,必须立即扭转,否则必成痼疾,难以为治。他向文帝建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最后达到“辐辏并进归命天子。文帝十二年(前168),贾谊因怀才不遇而死,但他的《治安策》毕竟使文帝受到影响。文帝十六年(前164),分齐国之地为七国,分淮南国之地为三国,实际上就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治方案之实现。
继贾谊之后,与贾谊持相同见解的有晁错。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年少时学法令,义从伏生受《尚书》,为文帝太子舍人。他屡次向文帝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土。景帝即位后,晁错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其时诸侯王愈益骄横,渐至目无法纪,晁错建“削藩之策”。他明确指出: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景帝三年(前154),用晁错之策,削楚王东海郡,削赵王常山郡,削胶西王六县,以次削夺。景帝的削藩,引起诸侯王的震恐。当“汉廷臣方议削吴”时,“吴王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故举事”。吴王濞先后与楚王戊、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赵王遂等串通,于公元前154年正月同时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实际起兵的只有七国,史称“吴楚七国之乱”。在七王中,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为了诛“贼臣”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刘濞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三年(前195)。前一年,异姓王英布因谋反,为高祖击杀于吴越,时刘濞年仅二十,曾以骑将从征。刘邦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士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吴国的鄣郡(辖今江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亡命者”从事铸钱、煮《盐,收其利以足国用。吴国由于经济富饶,境内不征赋税,不愿亲服徭役的更卒,可以出钱由政府雇人代役,王国按照“平价”付给受雇者佣值,因而得到百姓的支持。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吴国积累了大量财富,经济实力十分雄厚。七国之乱,吴为谋主,与它的经济优势有很大关系。再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弈争执,为汉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吴王刘濞的怨恨,自此二十多年称病不朝。文帝初立,只得赐几杖以示优容,此后刘濞愈益骄横,失藩臣礼,以致举兵叛乱。
如何对待吴楚叛乱,西汉朝廷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晁错力主以武力平叛。建议景帝亲自领兵出征,并积极筹划军备供应。曾经接受吴王刘濞财货的吴相爱盎则坚决反对,他阴谋离间晁错与景帝的关系,说诸王无非因晁错主张削藩而反,“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在爱盎的蛊惑下,景帝被迫错杀了晁错。但七国志在推翻汉中央政府,谋取最高领导权,是以晁错虽诛,而七国之兵不解。景帝至此开始醒悟,决定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率三十六将军东击吴楚;另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并以窦婴为大将军屯于荥阳,监督进攻齐、赵的军队。
七国反后,吴楚合兵西进,梁首当其冲,成为叛军进攻的第一个目标。梁能否抵挡住吴楚的进攻,关系着战争的全局。指挥主要战场作战的周亚夫,是一个熟习韬略的将军。他过去屯军细柳(今陕西咸阳市西南)防备匈奴时,曾因治军严谨,受到文帝的称赞。文帝临终时嘱咐景帝:“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所以当七国举兵反叛时,景帝命他担负进击吴楚联军的重任。周亚夫受命太尉,出发前曾向景帝报告作战方案说:“楚兵剽轻(剽悍轻捷),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拖住它),绝其粮道,乃可制。”周亚夫很明白,此计施行,必然会结怨于梁王(景帝之弟),故先请示景帝。经景帝批准,亚夫即大胆地按计划实行。
周亚夫率军从长安出发,准备会师洛阳。当行经霸上(在长安东)时,赵涉拦马向亚夫建策说:“吴王素富,怀辑(集)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问人于觳(山)渑(池)隘狭之间。且兵事尚神秘,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迂回)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洛阳有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于是周亚夫立即改变行军路线,迅速由蓝田出武关,经南阳到达洛阳,并派兵抢先占领了荥阳要地,据有武库和敖仓之粟。由于第一步计划的顺利实施,周亚夫高兴地说:“吾据荥阳,荥阳以东无足忧者。”
周亚夫到洛阳后,为了保障潼关、洛阳间的交通补给线和后方的安全,立即派兵清除了觳、渑问的吴楚伏兵。军到淮阳,又向绛侯(周勃)故客邓都尉问 计。邓都尉建议说:“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不能久。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兵东北壁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以梁委吴,吴必尽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今江苏淮阴县西泅水入淮之口,又名清口),塞吴饷道。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强制其疲极,破臭必矣。”由于邓都尉的意见与周亚夫的作战计划不谋而合,更加坚定了周夫亚实施原订方案的决心。
吴楚方面,吴王出兵之前,大将军田禄伯建议:“兵屯聚(集中一路)而西,无他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阻说:“王以反为名,此兵(兵权)难以借入,入亦反王,奈何。”刘濞因而未采纳田禄伯奇正并用之策。
吴国青年将领桓将军向刘濞建议说:“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蚕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攻打)城邑,汉军车骑至,驰人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以此问吴老将,老将皆认为,年轻人只能冲锋陷阵,安知大计。于是吴王又拒绝采纳桓将军避短用长、速据中原战略要地的建议。
汉景帝前三年(前154)正月,吴王濞亲率十二万大军从广陵出发北渡淮河,会合楚兵。他一方面派周丘乘夜袭占下邳(今江苏邳县)向北略取城邑;一面发书遍告诸侯:声称起兵的在于诛杀晁错,以清君侧,并宣扬吴国声威,说吴国地方三千里,拥有精兵五十万,还有南越兵三十万人听从调遣。刘濞部署进军路线:长沙王子“定长沙以北,西走蜀、汉中”;南越、楚王、淮南三王,“与寡人西面”;齐诸东越人诱杀吴王濞,献其首级于汉。楚王戊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吴楚两军首先败亡,七国之乱基本平定。
当吴楚联军向梁进攻之际,胶东、胶西、济南、淄川、赵等王国亦同时举兵西向。由于齐王将闾临时背约,据城自守,胶西等王国军乃围攻齐都临淄,三月不能下,从而为汉军从容集中兵力提供了时间。当栾布率军到达齐地时,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国军队,在兵疲意沮的情况下,全被击破。
胶西王自杀,其余各王均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还参与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临淄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当他听说栾布将移兵伐齐时,畏罪自杀。赵王刘遂。
在河北暗结匈奴,并集结兵力于西境,欲待吴楚军破梁以后,并力西攻长安。但当郦寄军向他进攻时,赵军立即退保邯郸,负隅固守,汉军久攻邯郸不下。匈奴闻吴楚兵败,不肯发兵助赵。栾布在击灭胶西等四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赵王于城破后自杀。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至此全部结束。
七国之乱既平,景帝“感吴楚之难,始抑损诸侯王。景帝中五年(前145),下令改革诸侯王国官制,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剥夺诸侯王的治民权,以削弱王国的分权势力。同时在经济上,取消“高祖时诸侯皆赋”的特权,改为“诸侯独得食租税”,使其不再具有与中央相对抗的物质条件。从此以后,地方割据的局面,遂告结束,中央集权日益高涨,西汉的政权开始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

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五年(前202)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见异姓诸侯王)。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国王甚至被摧残致死。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齐王肥献城阳郡地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当时齐卫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宿卫长安。他们暗约其兄齐王将闾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将闾继承帝位。刘将闾应约起兵,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出击。灌婴屯兵荥阳,与刘将闾相约连和,待机共伐诸吕。这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认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较可靠,估计不致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严重问题。于是协议,舍齐王将闾而立代王恒为帝,即汉文帝。

文帝以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汉初所封诸侯王,到这时都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揖死后徙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此外,爰盎、晁错针对淮南王长骄横不法,都提出过削藩建议,文帝碍于形势,没有实行。

文帝时一再发生王国叛乱。原来,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将闾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城阳王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乘文帝亲自击匈奴的机会,发兵叛乱,“长宜子孙”四神纹镜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除。文帝六年淮南王长谋反,被废徙蜀,死于道中。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所以贾谊在上汉文帝的《治安策》中慨叹说:“今或亲弟谋为东帝(按指淮南王长谋反),亲兄之子西乡(向)而击(按指济北王兴居拟袭荥阳),今吴又见告矣。”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卬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卬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卬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吴国是五十余城的大国。吴国的鄣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铸钱、煮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弈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为了笼络吴王濞,赐以几杖,允许不朝。吴王濞骄横不法,以珠玉金帛贿赂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图在政治上取得他们的助力。

景帝三年(前154),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殽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爰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阊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吴楚七国之乱,究竟是为何?
西汉的七国之乱,实际上是正统朝廷和分封的诸侯国的矛盾总爆发。这个是从制度上来讲,根源在建立汉王朝的刘邦身上,。汉朝建国之后,总结前代教训,发现一个问题。第一个实行郡县制,结束分封制的秦王朝,为什么短命?刘邦和他的大臣总结之后发现一个原因,那就是作为皇帝的骨肉兄弟,秦朝的宗室对比战国...

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
吴、楚、赵、胶西、胶东、甾川、济南等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发动了波及整个东方地区的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因为吴、楚是主要反叛力量,往往也被称为“吴楚七国之乱”。景帝刘启见叛军来势凶猛,一时慌了手脚,竟听信了袁盎的谗言,将主张削藩的御史大夫晁错腰斩,以图换得吴、楚退兵。但吴王刘濞岂会就...

吴楚七国之乱,究竟是为何?
吴楚七国之乱,我们首先要清楚,这次大叛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共七位同姓诸侯王参与的,分别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和胶东王刘雄渠。其实仔细看这场叛乱,还是因为时任皇帝汉景帝,在自己官员晁错引导之下,发现了刘邦开国时分封同姓王的弊端,...

七国之乱是哪七个国家 汉景帝为什么杀晁错?
“吴楚之乱”又名“七国之乱”,即以吴、楚两个最大的诸侯国为首,纠集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五国,同时发难,以“清君侧”为名发动的武装叛乱。时为景帝前三年(前154)正月,刘启继位才刚两年多的时间而已。刘启并非文帝刘恒的长子,但他上面的哥哥都年少就夭折了,按照立长的常例,太子的...

汉朝景帝时期的吴楚之乱是怎么一回事?
汉景帝前三年(前154),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史称吴楚之乱,或“七国之乱”。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既有远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半两”钱,煮海盐,设官市,免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

参加“吴楚七国之乱”是哪些国家?叛乱的主谋是谁?
“吴楚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三年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

吴楚七国之乱打了多久,七国之乱是谁平定
吴楚七国之乱打了多久 七国之乱是谁平定的 因为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看出了汉景帝因当下同姓诸侯国的势力过大,进而威胁到了中央的王朝而苦恼的事,所以他上疏《削藩策》建议汉景帝开始削弱各诸侯国的实力,从而加强王朝的权力。汉景帝也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但是这必然会遭到早已权力膨胀了的...

七国之乱是如何爆发的?历史影响
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全部平息,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王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改称为相,国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王国的...

汉朝时吴楚七国叛乱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第一,下边的诸侯是有谋反之心的。在整个七国之乱当中,最核心的地方还是在于下方的注口是有谋反之心的,那个时候稀罕,虽然极为的墙上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已经国泰民安,国库充足,但说实话,在当时西汉朝廷内部的中央集权还没有得到完善,所以在当时地方上拥有很大的权利,因此他们一直在夺利。他们也...

七国之乱是哪个朝代发生的
西汉。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用晁错的...

南浔区13924651120: 吴楚七国之乱 - 搜狗百科
旗咐冬凌:[答案]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有当时的皇后——吕后专权等原因.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

南浔区13924651120: 西汉吴楚七国之乱的七王都是哪几个 -
旗咐冬凌:[答案] 吴楚“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

南浔区13924651120: 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 -
旗咐冬凌: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既有远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半两”钱,煮海盐,设官市,免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文帝时,吴太子入朝,与...

南浔区13924651120: 七国之乱的结果是什么啊谁知道谢谢 -
旗咐冬凌: 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全部平息,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王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改称为相,国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王国的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见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浔区13924651120: 七国之乱,哪七国,是什么故事 -
旗咐冬凌: 西汉时的事,吴楚七国之乱,七国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昂、胶东王雄渠,当然,都姓刘.故事吗……http://baike.baidu.com/view/9908.html?wtp=tt 用呗

南浔区13924651120: 汉朝发生了哪些事情? -
旗咐冬凌: 楚汉相争、诛杀异姓王、诸吕之乱、细柳营、文景之治、吴楚七国之乱、推恩令、汉匈战争、张骞通西域、司马相如通西南夷、汉武帝征南越、巫蛊之祸、昭宣中兴、赵飞燕祸国、王莽篡位、王莽改制、赤眉绿林起义、光武中兴、梁冀专权、桓灵误国、黄巾之乱、董卓专权、曹操专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刘备入蜀、曹丕代汉. 参照电视剧《汉武大帝》(陈宝国主演那版)和《美人心计》

南浔区13924651120: 汉初对地方治理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有什么影响.是如何解决的 -
旗咐冬凌:[答案] 汉初对地方治理的政策是郡国并行制;推行这样的政策是因为刘邦认为秦朝灭亡是没有分封子弟造成无人辅助;导致封建割据扩大,爆发吴楚七国之乱;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分散诸侯势力解决的.

南浔区13924651120: 西汉休养生息政策是什么 -
旗咐冬凌:[答案] (前202年-前141年) 与民休息也就是我们历史上常说的“休养生息”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 只是,景帝在位期间,听取晁错的意见,进行削藩.操之过急,结果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为此时期唯一的一次动乱,且为...

南浔区13924651120: 郡国并行制的演变与灭亡我想问的侧重点是 郡国并行制影响到天子权威的一个详细事件. -
旗咐冬凌:[答案] 西汉初年,刘邦以秦代因孤立而败亡的教训,剖裂疆土,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诸侯王,实行郡县、封国并行的地方行政... 对西汉初郡国制的并行给一较负面的评价.无论如何,西汉初年地方王国与郡县并存,到后来之吴楚七国之乱的爆发,王国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