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的规制结构

作者&投稿:周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炎帝陵正殿大门有一幅对联是什么?~

  仰常羊慎终追远祭炎帝;
  慕天台寻根溯源拜神农。
  炎帝陵、炎帝祠楹联选
  (一)陕西宝鸡
  炎帝陵
  神农门
  炎帝故里人杰地灵造就人文始祖;
  华夏摇篮物华天宝福荫炎黄子孙。
  佚名
  炎帝陵山门
  仰常羊慎终追远祭炎帝;
  慕天台寻根溯源拜神农。
  [陕西]霍彦儒
  启华夏宏图盖世功勋百世仰;
  创文明伟业惠民恩德万民崇。
  [陕西]霍彦儒
  大殿
  炎帝陵大殿(前)
  创始定有人千载岐黄崇炎帝;
  流传安无据八方稼穑念神农。
  [陕西]杨春霖
  耕稼力田奠定文明基础神农圣德参天地;
  救民尝草功垂医道先河始祖鸿恩贯古今。
  [陕西]崔志文
  岐山毓秀姜水钟灵遍五洲炎黄裔胄,
  龙腾虎跃致富国强咸知此是寻根处;
  北岭迎阳双庵破晓逾百代华夏文明,
  霞蔚云蒸飘香吐艳共喜今逢结果时。
  [陕西]霍松林
  炎帝陵大殿(后)
  尝百草制耒耜大功大德;
  福万民昌华夏至上至尊。
  [陕西]赵步唐
  炎帝祠
  山门
  奠中华民族初基;
  启华夏文明晓光。
  [陕西]张岂之
  大殿
  耒耜劈开天地混沌;
  嘉禾结出华夏文明。
  宝鸡市社科联
  (二)湖南炎陵
  炎帝陵
  陵殿
  伟哉先祖归化六合八荒一代功业垂涣汗;
  大矣圣陵襟带三湘四水万世子孙仰昭回。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宋理宗淳祜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发者掩之,蔽者葺之”,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翌年修葺竣工,旋遣国史院编修雷燧来炎帝陵告即位致祭。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新庙的建筑格局为:主殿名“圣容殿”,殿内塑炎帝神农氏祀像,殿外建一高阁,宽敞如殿。阁下为陛道,中为丹墀,纵横数丈。东西庑各三间,前列三门,四周建有垣墙。墙内有大道绕阁,沿墙行可以直达殿后陵寝。整个殿宇陵寝连成一体,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此次修葺距前已有百余年历史,炎帝陵庙久经风雨剥蚀,日渐颓坏。酃县县令目睹庙宇日非,恻然伤感,于是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整修。新庙规模因循旧庙,但庙貌大为改观。东阁学士吴道南撰有《重修炎帝陵庙碑》,记载了这次修葺盛举。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此后,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均未见史书有修葺的记载,但同治十二年版《酃县志》所载炎帝陵殿形制图,又与道光年间所建之陵殿有异,其间很有可能作过修葺而未入志。民国年间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动,据有关文字记载有4次: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酃县知事瞿燮捐资百元连同炎帝陵修葺费14元交人筹措修复,土木将兴,旋因湘军驻陵侧,以至无法施工而作罢。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因连年兵祸,陵庙倾圯在即,酃县政府再次呈文请修,湖南省政府拨款500元,令县长欧阳枚鸠工修葺。1936年。酃县县长夏礼鉴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损坏”于年初组建了修复炎陵筹备委员会。但是半途而废修复计划未能实施。1940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0年日军犯西南,为防患于未然,薛岳拟将省政府迁酃县炎陵山。是年春,拨专款于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和员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县炎陵山的简易公路,同时对炎陵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又重遭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炎帝陵殿被焚以后,重新修复炎帝陵殿已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强烈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修复条件日趋成熟。1986年6月28日,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胜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

庄里村炎帝陵,俗称“皇坟”。陵后有庙,谓之五谷庙。炎帝的陵墓,在轩辕氏黄帝时就已经有了,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五谷庙创建年代不详,最迟在宋代时早已有之。该庙坐北面南,建筑规模宏大,周有城墙,分为上下两院,在其中轴线上,分列为舞台、献台、山门、南道、正殿。原来庙院内碑石林立,约有四五十通碑。现仅存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几间。在东厢房的后墙上,有“炎帝陵”石碑一通,是明万历三十九年(1161)申道统所立。“炎帝陵”石碑的后面有一个甬道(现已封住),可通墓穴,墓内有盏万年灯,常年不熄。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悬山式屋顶,琉璃脊饰,为元代所建,明代时曾进行过较大的维修。屋顶正中脊刹上,正面刻有“炎帝神农殿”,背面刻有“大明嘉靖六年”的题记。殿内神台高约一米,刻有龙、麒麟、鹿、花卉等浮雕图案,雕刻精美,为宋金遗物。殿内神台上原有暖阁,塑有炎帝及夫人后妃像,现塑像不存。东西两边的山墙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壁画的内容可能是神农种五谷、制农具、尝百草等,现不存。




关羽墓保护价值
关陵,位于湖北省当阳市区西北约3公里处,占地70余亩,是一座具有中轴对称式帝陵规制的陵园。其主体建筑陵冢为圆形封土堆,高约7米,周长70余米,周围石墙和石栏环绕,显得庄重而肃穆。南宋时期,在墓前建有祭亭,元朝初年增建了墓门和墓道。明代明成化三年,当阳令黄恕得到朝廷批准,开始修建庙宇,...

明朝皇帝陵—长陵的主体建筑是什么?
再到北京十三陵时,明楼平面已成方形,并采用砖石结构,甚至斗拱、梁枋都是石制(如永陵、定陵)。明楼之内增加了一通皇帝庙谥碑。此时的明楼已成了一座碑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永陵、定陵的明楼取消了楼下的通道,已完全不同于城楼的概念。但其位置紧靠墓前,楼下有“灵寝门”,有的还在墓前哑巴院...

两汉帝陵内容简介
本书致力于解答关于两汉帝陵的疑问,弥补已知信息的不足,并填补历史空白。通过详尽的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帝陵的建立与演变过程。这将有助于揭示两汉丧葬制度的详细情况,从而揭示帝陵背后所蕴含的神秘文化内涵。无论是对于专业学者进行学术研究,还是为日益兴盛的旅游业提供...

2018年浙江绍兴市宋六陵陵园遗址考古发掘获重要成果
此次发掘以探明陵园的建筑遗迹为根本目标,期间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包括了迦陵频伽瓦饰、板瓦、筒瓦、各色莲花纹瓦当和火焰宝珠瓦饰等,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南宋攒宫陵园建筑结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照宋代文献中关于攒宫的记载可知,南宋帝陵一遵北宋规制,每组帝陵均包含上宫、下宫两部分。其中上宫为帝陵“...

清东西陵的目录
驻防孝陵掌关防郎中、拖沙喇哈番加一级穆公碑文重修葛山隆福寺碑记敕建永福寺碑记二 清朝皇帝世系表三 清东西陵内葬人物表皇帝陵内葬人物表皇后陵内葬人物袁妃园寝内葬人物表四陵寝建筑物配置表清帝陵前部建筑物配置表清帝陵后部建筑物配置表清皇后陵建筑物配置表清妃因寝建筑物配置表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明朝16帝,为何有19座帝陵,除了明十三陵还有哪里?
后来明英宗复位,朱祁钰病逝,前者将其帝号去掉,降为郕王。为了泄愤,又把朱祁钰的寿陵捣毁,将其以王礼葬在金山口。明宪宗即位后,恢复了景泰帝号,于是将原来的墓扩修为皇陵。明世宗即位后,又将这里整改,把绿瓦改为黄瓦,让这里真正符合帝陵规制。也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朱祁钰没有葬在明十三陵...

宋朝的皇陵
唐代后妃从高祖李渊开始,附葬帝陵不单独起陵,而宋代恢复了汉代的规制,后妃单独起陵园于帝陵的西南隅。后陵建筑与帝陵相同,但规模较小,除太祖庄怀皇后潘氏有陵号"保泰"外,其他后陵都没有陵号。 巩县宋陵的形制均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各陵尺度和墓前石刻数目整齐划一。墓室上建造方形三层陵台,每门各有石狮一对。

探访明朝最奢华的陵寝——明显陵
显陵之奇特主要源于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双冢举世无双的孤例而弥足珍贵。显陵寝建筑中金瓶形的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鳞神道、琼花双龙琉璃影壁和内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仅见的孤例,尤其是“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由瑶台相连而成哑铃状的两座隐密的地下玄宫神密莫测,一直为世...

魏晋南北朝皇陵北朝
公元386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通过汉化改革和佛教思想的推行,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陵寝规制也随之革新。北魏迁都洛阳后,陵园布局规整,陵域分为不同区域,如泸河以西为帝陵区,东侧则为皇族和妃嫔墓地,显示出鲜卑族葬制的影响。如文明太后永固陵,位于山西大同,规模宏大,建有石殿和佛寺,地宫...

清朝有几个皇陵?
慕陵在清东陵、清西陵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 8、清崇陵 崇陵是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和孝定景皇后(裕隆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合葬陵寝,位于清西陵泰陵的东北面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 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最后一座陵寝,宣统元年...

献县17846221306: 株洲最好玩的地方是哪里? -
真华麦道: 神州第一陵,炎帝陵 炎帝陵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西19公里的鹿原陂,陵区面积5平方公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史载汉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967年),“立庙陵前,肖像而祀”,同时诏禁樵采,置守陵户.北宋以降,历代不辍祭祀,不失修葺.有历史记载的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国四次.1954年进行一次修复.1986年8月开始再次整修,1988年10月陵殿修复竣工.修复后的炎帝陵按清皇宫建筑格局布置,炎帝陵殿共分五进:一进为午门,二进为行礼亭,三进为主殿,四进为墓碑亭,五进为陵墓.到目前为止,已恢复或新建开放的自然、人文景 观20多处,.

献县17846221306: 炎帝陵的简介 -
真华麦道: 在新石器文化时期,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在这里完成了从渔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奠定了以农立国的基础,开启了我国原始的农耕文明.境内与炎帝神农氏有关的遗址遗迹众多,羊头山上的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耒耜洞等遗迹是炎帝生产生活过的地方,以炎帝行宫、神农庙、炎帝陵等为代表的陵、庙、祠、宫、城等30余座,记载有关炎帝事迹的碑碣100余通,与炎帝相关的村名地名、民间风俗、故事传说等,形成了一个内容庞大的炎帝文化遗存区域体系.

献县17846221306: 炎帝陵的情况简介 -
真华麦道: 山西晋城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的庄里村,这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陵区周围东、西、南三面沟壑纵横,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西望羊头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云蒸霞蔚.晋长二级公路,由南而北,像一条美丽的玉带,系在陵区之内.小东仓河涓涓地在脚下流淌,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就长眠于此.

献县17846221306: 炎帝陵的典故 -
真华麦道: 宝鸡为炎帝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以炎帝神农为首领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这里.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之上,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的场所.炎帝,号神龙氏,为神龙氏族始祖...

献县17846221306: 清明节株洲周边好去处有哪些,有什么推荐的? -
真华麦道: 清明节株洲周边好的去处有以下几个: 1.炎帝陵旅游区 炎帝陵旅游区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西19公里的鹿原陂,陵区面积5平方公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炎帝陵殿共分五进:第一进为午门,门内有丹墀,...

献县17846221306: 中国最著名的墓 -
真华麦道: 中国最著名的墓是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

献县17846221306: 炎帝陵的故事传说 -
真华麦道: 宝鸡是炎帝的发祥地.炎帝生于宝鸡天台山的蒙峪沟,长于姜水,是农业之神,医药之圣,因以火德王,故名炎帝,号神农氏. 《白虎通号》中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炎帝部落以宝鸡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扩展,向西发展到中原大地,此处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湿润,原始农业得到长远的发展.部落开始定居,开始建都陈,再迁往鲁,建都曲阜,后来炎帝部落与南方的蚩尤发生战争,求助于黄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以后炎黄两部落联盟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后来,炎帝部落一部分南迁,足迹两湖,一部分仍留于黄河流域融合于其他氏族部落之中,仍奉炎帝为祖.

献县17846221306: 炎帝神农氏的墓在什么地方?
真华麦道: 炎帝陵位于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的庄里村,这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陵区周围东、西、南三面沟壑纵横,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西望羊头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云蒸霞蔚.晋长二级公路,由南而北,像一条美丽的玉带,系在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