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话在古代诗问文中的含义 求详解

作者&投稿:嵇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丁香花在古代诗文中的含义 求详解~

名作欣赏》2002年第1期刊发了蓝棣之先生的《谈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蓝先生的文章的核心是提出“这里的核心意象丁香、春雨是在暗示吗?那么是在暗示什么呢?”这么两个问题。通过与《荒原》的比较解读,蓝先生得出答案“戴望舒《雨巷》的核心意象丁香(长在荒原上的)和春雨(不是无声滋润丁香的)都在这里找到了出处”,并进一步说道“‘残忍’一词,艾略特直接说出来了,但《荒原》全诗的题旨迄今未被透彻阐述。这个‘残忍’也就是《雨巷》所要暗示的,所不可以明说的题旨。”在后面的文字里,尽管蓝先生也提到“丁香”意象在中国古诗里的渊源如杜甫的“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和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但认为它们“都只是个‘愁品’而已”,而非“本质上却是现代的”《雨巷》所依。 在蓝先生新论出来以前对《雨巷》的评论提到“丁香”意象的出处一般都本自卞之琳先生在《戴望舒诗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里说的“《雨巷》读起来好像就是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如毛翰先生《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感遇试卷》(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270页),朱寿桐先生《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505页)均持此论。但卞先生认为“《雨巷》……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则鲜为后学者认同。与之相反,朱寿桐先生认为“戴望舒是借用了这些意象和境界,又超越了它们的原有的内涵……把东方的传统意象与西方的现代派诗绪两者艺术相融合,从而绝妙地表达出现代知识分子灵魂深处所潜藏着的那份理想的追求和幻灭的痛苦。” 由上可知,“丁香”的出处是蓝先生的立论和以往评论歧义的源头。以往的评论认为《雨巷》“丁香”意象出自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因而更多地读出了《雨巷》所传达的“愁怨”和“惆怅”,而蓝先生认为《雨巷》中的“丁香”本自《荒原》,因而认为它暗示了“残忍”的题旨。 我认为这两种论述都有点道理,但也都有偏颇的地方。因为它们都是“诗外看(证)诗”,而不是从文本本身引出的逻辑结论。从创作背景、意象渊源出发所作的猜想,可以成为解读文本的佐证,但不能取代对文本的细致解读。《雨巷》自面世以来,对它的解读众说纷纭。抛开对《雨巷》的简单化政治批判不说,它的题材归属便一直争讼未决:王干大先生将其收入他主编的《中国现代名家诗歌分类品汇》中的“情爱卷”,而毛翰先生则在《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中将它收入“感遇诗卷”。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臧此否彼,只要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都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但完全脱离文本,放任自己的想象得出的结论,却不能看作是”象外之象”,而只是”象”外之”象”而已。也就是说后面的“象”固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已不是前面的“象”所生发出来的,因而将它解读为 “题中之义”是不妥当的。 因此我认为,过于强调并拘执于“丁香”和“雨”的出处是不利于我们对于《雨巷》的读解的。诗人也许读过《浣溪沙》和《荒原》其中之一,也许两者都读过,但我认为这其实并不重要。“丁香”这个意象在中外文学史上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其含义不断变迁和丰富。后起义与原初义有一定的联系,但越往后发展,这种联系会越显得疏淡,甚至难以辨认。不但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和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丁香”有别,而且艾略特“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哺育着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着记忆和欲望,拨动着沉闷的根芽,在一阵阵春雨里。”中的“丁香”意象更是迥异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丁香”意象。因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丁香”意象尽管有变化,但基本上仍指“丁香花”,亦即“丁香结”。而外国诗中的“丁香(lilac)”却既可能指“丁香树”,也可能指“丁香花”,而且外国诗歌中“丁香”少有中国诗歌中“愁怨”意思的表达。作为一个有创造力的诗人,戴望舒是不大可能去作李璟《浣溪沙》或艾略特《荒原》的简单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的。对这一点,孙玉石先生也表达了相似的意见,他在《〈雨巷〉浅谈》(《名作欣赏》1982年第一期)一文中说“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孙先生的持论还是比较公正的。 而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孙玉石先生在《〈雨巷〉浅谈》一文中指出古典诗歌中的“丁香”意象在《雨巷》中已被创造性转化为“如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自然是对蓝棣之先生新见的有力质疑。其实,我倒觉得《雨巷》中这位“姑娘”有点类似于《诗经·蒹葭》中的“伊人”。《雨巷》中的“姑娘”和《蒹葭》中的“伊人”一样“可遇不可求”。中国古诗中表现这种心境的诗篇很多,如《诗·河广》即云:“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三叹“不可”,亦示“可望而不可求”之意 。另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更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可望难即,欲求不遂”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戴望舒在表达这种“距离怅惘”(钱钟书先生语)时略似前贤,但由于时代风云的笼罩和独特个性的凸现,《雨巷》和上述诸诗又显得“和而不同”。由于戴望舒在《雨巷》中仅只想“逢(遇)”着那位“姑娘”,而不同于《蒹葭》中那位抒情主人公对“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因而《雨巷》更多一份“哀怨又旁彷”的诗绪,而少一份坚定不移的追求。 至于诗中的“雨”,我认为主要为营造那种朦胧的意境所设,可能是春雨,也可能是“愁煞人”的秋雨。蓝先生指认为“春雨”,是因为他先在的认定《雨巷》一定本自《荒原》,因而以《荒原》中的“春雨”来论证《雨巷》中的“雨”为“春雨”,这是未免有点倒果为因的。“雨”既非定指,“雨巷”亦非定指。我们只知道它是引发和寄托诗人愁思的所在,何以知道又何必知道它位于江南抑或江北?而且我想这里能给予我们更重要的启示并不仅于此。我们在读解诗歌是既要从意象出发,同时又不要拘执于某个具体的意象,更不要简单地加以比附,才能避免以先入为主的印象损害诗歌的原意。 戴望舒在《论诗零札》中说“不必一定拿新的事物作题材(我不反对拿新的事物作题材);旧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诗情。”同时他又说“旧的古典的应用是无可反对的,在它给予我们一个新情绪的时候。”我认为《雨巷》中的“丁香”意象当然不是全无依傍,但我更愿意相信它是通过戴望舒长久的对古今中外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而潜化于他心中的一个虚泛的意象。它身上或许有《浣溪沙》或《荒原》的印痕,但已经成为戴望舒自己的“独特的这一个”。在某一刻一种激动他心灵的诗情来袭,与“丁香”这个意象猝然遇合,并进一步勾连出一个“姑娘”的意象,它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和“忧愁”,充分表达了诗人充满希冀和失望,但又“无地徘徊”的心境。通过“那种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的意境在那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中飘然呈现后,诗人的这种心境或许有些许缓和?因为诗人在诗的结尾处仍未放弃他的希望,虽然这希望仍充满着“哀怨和惆怅”。 蓝棣之先生反叛他先前所认同的“社会理想象征”说,而翻新出“残忍暗示”说,表面上迥然相异,实际上则具有一致性:都是对《雨巷》作出一种比附性诠释。而这却有悖于蓝先生所认定的西方象征主义诗派对于戴望舒的影响。因为西方象征主义诗派的特点是“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外国文学史》,朱维之、赵澧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553页)。从《雨巷》的文本来看,它的表现手法有借鉴象征主义诗派的地方,但它表现的诗情却更具有古典的味道,它是“古典与现代交媾”的产物。它“可意味而不可言传”,更不可确指。蓝先生实犯了自己的大忌,因而得出了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的结论。我们可以说戴望舒接受了西方象征派的影响,但我认为似乎更应该把这种影响理解为象征派注重音乐性和暗示等诗艺给他提供了一个和中国传统诗艺比较接受的参照系,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他对西方象征派诗歌的意象移植。更何况他对象征派和传统诗艺都进行了扬弃,如他在《论诗零札》中说“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又说“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雨巷》可谓这种理论的完美表现,它既以往返回复的旋律取胜,但又成功地实现了对外在的音乐性的超越,以一种“与生命同构”(苏珊·朗格语)的形式,长久地拨动着更多人的灵魂。 我认为只有超越把目光锁定在“丁香”上的视点,从整体诗情出发对《雨巷》进行观照,才可以试图领悟它的意蕴,而避免对它作狭义和牵强的理解。而且我们也无需深究它到底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感遇诗,《雨巷》仅只是“渡河之筏”,不同的读者凭依它驶向不同的彼岸。我相信更多的读者是在“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叶圣陶先生语)的音乐旋律中悟到了诗人的诗情,而不是知道了更多的什么。不知我这种说法是否确当,特见教于蓝先生和各位读者。

含义:借喻女人的舌头。
出处:南唐 李煜 《一斛珠》
诗句: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翻译:含笑未唱,先露一尖花蕾船的舌尖,于是樱桃小口微张,流出了婉转如莺的清歌。

扩展资料现代含义:
1、常绿乔木,又名鸡舌香,丁子香。叶子长椭圆形,花淡红色,果实长球形。生在热带地方。花供药用,种子可榨丁香油,做芳香剂。种仁由两片形状似鸡舌的子叶抱合而成。
2、指这种植物的花。
举例: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窗外正开着深紫色的一树丁香,窗内挂着一只铜丝笼子。”
3、指丁香花状的耳饰。
举例:《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第二件是耳上环儿。此乃女子平常日时所戴,爱轻巧的,也少不得戴对丁香儿。”
4、指丁香花状的纽扣。
举例:《桃花扇·却奁》:“两个在那里交扣丁香,并照菱花,梳洗才完,穿戴未毕。”

名作欣赏》2002年第1期刊发了蓝棣之先生的《谈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蓝先生的文章的核心是提出“这里的核心意象丁香、春雨是在暗示吗?那么是在暗示什么呢?”这么两个问题。通过与《荒原》的比较解读,蓝先生得出答案“戴望舒《雨巷》的核心意象丁香(长在荒原上的)和春雨(不是无声滋润丁香的)都在这里找到了出处”,并进一步说道“‘残忍’一词,艾略特直接说出来了,但《荒原》全诗的题旨迄今未被透彻阐述。这个‘残忍’也就是《雨巷》所要暗示的,所不可以明说的题旨。”在后面的文字里,尽管蓝先生也提到“丁香”意象在中国古诗里的渊源如杜甫的“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和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但认为它们“都只是个‘愁品’而已”,而非“本质上却是现代的”《雨巷》所依。
在蓝先生新论出来以前对《雨巷》的评论提到“丁香”意象的出处一般都本自卞之琳先生在《戴望舒诗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里说的“《雨巷》读起来好像就是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如毛翰先生《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感遇试卷》(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270页),朱寿桐先生《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505页)均持此论。但卞先生认为“《雨巷》……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则鲜为后学者认同。与之相反,朱寿桐先生认为“戴望舒是借用了这些意象和境界,又超越了它们的原有的内涵……把东方的传统意象与西方的现代派诗绪两者艺术相融合,从而绝妙地表达出现代知识分子灵魂深处所潜藏着的那份理想的追求和幻灭的痛苦。”
由上可知,“丁香”的出处是蓝先生的立论和以往评论歧义的源头。以往的评论认为《雨巷》“丁香”意象出自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因而更多地读出了《雨巷》所传达的“愁怨”和“惆怅”,而蓝先生认为《雨巷》中的“丁香”本自《荒原》,因而认为它暗示了“残忍”的题旨。
我认为这两种论述都有点道理,但也都有偏颇的地方。因为它们都是“诗外看(证)诗”,而不是从文本本身引出的逻辑结论。从创作背景、意象渊源出发所作的猜想,可以成为解读文本的佐证,但不能取代对文本的细致解读。《雨巷》自面世以来,对它的解读众说纷纭。抛开对《雨巷》的简单化政治批判不说,它的题材归属便一直争讼未决:王干大先生将其收入他主编的《中国现代名家诗歌分类品汇》中的“情爱卷”,而毛翰先生则在《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中将它收入“感遇诗卷”。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臧此否彼,只要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都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但完全脱离文本,放任自己的想象得出的结论,却不能看作是”象外之象”,而只是”象”外之”象”而已。也就是说后面的“象”固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已不是前面的“象”所生发出来的,因而将它解读为 “题中之义”是不妥当的。
因此我认为,过于强调并拘执于“丁香”和“雨”的出处是不利于我们对于《雨巷》的读解的。诗人也许读过《浣溪沙》和《荒原》其中之一,也许两者都读过,但我认为这其实并不重要。“丁香”这个意象在中外文学史上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其含义不断变迁和丰富。后起义与原初义有一定的联系,但越往后发展,这种联系会越显得疏淡,甚至难以辨认。不但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和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丁香”有别,而且艾略特“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哺育着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着记忆和欲望,拨动着沉闷的根芽,在一阵阵春雨里。”中的“丁香”意象更是迥异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丁香”意象。因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丁香”意象尽管有变化,但基本上仍指“丁香花”,亦即“丁香结”。而外国诗中的“丁香(lilac)”却既可能指“丁香树”,也可能指“丁香花”,而且外国诗歌中“丁香”少有中国诗歌中“愁怨”意思的表达。作为一个有创造力的诗人,戴望舒是不大可能去作李璟《浣溪沙》或艾略特《荒原》的简单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的。对这一点,孙玉石先生也表达了相似的意见,他在《〈雨巷〉浅谈》(《名作欣赏》1982年第一期)一文中说“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孙先生的持论还是比较公正的。
而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孙玉石先生在《〈雨巷〉浅谈》一文中指出古典诗歌中的“丁香”意象在《雨巷》中已被创造性转化为“如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自然是对蓝棣之先生新见的有力质疑。其实,我倒觉得《雨巷》中这位“姑娘”有点类似于《诗经·蒹葭》中的“伊人”。《雨巷》中的“姑娘”和《蒹葭》中的“伊人”一样“可遇不可求”。中国古诗中表现这种心境的诗篇很多,如《诗·河广》即云:“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三叹“不可”,亦示“可望而不可求”之意 。另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更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可望难即,欲求不遂”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戴望舒在表达这种“距离怅惘”(钱钟书先生语)时略似前贤,但由于时代风云的笼罩和独特个性的凸现,《雨巷》和上述诸诗又显得“和而不同”。由于戴望舒在《雨巷》中仅只想“逢(遇)”着那位“姑娘”,而不同于《蒹葭》中那位抒情主人公对“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因而《雨巷》更多一份“哀怨又旁彷”的诗绪,而少一份坚定不移的追求。
至于诗中的“雨”,我认为主要为营造那种朦胧的意境所设,可能是春雨,也可能是“愁煞人”的秋雨。蓝先生指认为“春雨”,是因为他先在的认定《雨巷》一定本自《荒原》,因而以《荒原》中的“春雨”来论证《雨巷》中的“雨”为“春雨”,这是未免有点倒果为因的。“雨”既非定指,“雨巷”亦非定指。我们只知道它是引发和寄托诗人愁思的所在,何以知道又何必知道它位于江南抑或江北?而且我想这里能给予我们更重要的启示并不仅于此。我们在读解诗歌是既要从意象出发,同时又不要拘执于某个具体的意象,更不要简单地加以比附,才能避免以先入为主的印象损害诗歌的原意。
戴望舒在《论诗零札》中说“不必一定拿新的事物作题材(我不反对拿新的事物作题材);旧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诗情。”同时他又说“旧的古典的应用是无可反对的,在它给予我们一个新情绪的时候。”我认为《雨巷》中的“丁香”意象当然不是全无依傍,但我更愿意相信它是通过戴望舒长久的对古今中外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而潜化于他心中的一个虚泛的意象。它身上或许有《浣溪沙》或《荒原》的印痕,但已经成为戴望舒自己的“独特的这一个”。在某一刻一种激动他心灵的诗情来袭,与“丁香”这个意象猝然遇合,并进一步勾连出一个“姑娘”的意象,它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和“忧愁”,充分表达了诗人充满希冀和失望,但又“无地徘徊”的心境。通过“那种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的意境在那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中飘然呈现后,诗人的这种心境或许有些许缓和?因为诗人在诗的结尾处仍未放弃他的希望,虽然这希望仍充满着“哀怨和惆怅”。
蓝棣之先生反叛他先前所认同的“社会理想象征”说,而翻新出“残忍暗示”说,表面上迥然相异,实际上则具有一致性:都是对《雨巷》作出一种比附性诠释。而这却有悖于蓝先生所认定的西方象征主义诗派对于戴望舒的影响。因为西方象征主义诗派的特点是“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外国文学史》,朱维之、赵澧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553页)。从《雨巷》的文本来看,它的表现手法有借鉴象征主义诗派的地方,但它表现的诗情却更具有古典的味道,它是“古典与现代交媾”的产物。它“可意味而不可言传”,更不可确指。蓝先生实犯了自己的大忌,因而得出了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的结论。我们可以说戴望舒接受了西方象征派的影响,但我认为似乎更应该把这种影响理解为象征派注重音乐性和暗示等诗艺给他提供了一个和中国传统诗艺比较接受的参照系,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他对西方象征派诗歌的意象移植。更何况他对象征派和传统诗艺都进行了扬弃,如他在《论诗零札》中说“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又说“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雨巷》可谓这种理论的完美表现,它既以往返回复的旋律取胜,但又成功地实现了对外在的音乐性的超越,以一种“与生命同构”(苏珊·朗格语)的形式,长久地拨动着更多人的灵魂。
我认为只有超越把目光锁定在“丁香”上的视点,从整体诗情出发对《雨巷》进行观照,才可以试图领悟它的意蕴,而避免对它作狭义和牵强的理解。而且我们也无需深究它到底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感遇诗,《雨巷》仅只是“渡河之筏”,不同的读者凭依它驶向不同的彼岸。我相信更多的读者是在“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叶圣陶先生语)的音乐旋律中悟到了诗人的诗情,而不是知道了更多的什么。不知我这种说法是否确当,特见教于蓝先生和各位读者。


古代关于香的诗句有哪些
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代:李清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

关于香的诗句古诗
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2.雾密前山桂.3.山云漠漠桂花湿 .4.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5.奠桂酒兮椒浆.6.沛吾乘兮桂舟.7.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8.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9.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10.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

古代文人和香的关系
既然案头燃香,自然笔下也要写香。古代文人所写关于香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名家也比比皆是:刘向、李煜、李商隐、王维、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朱熹、文征明、丁渭、曹雪芹……其中的许多作品都极为精彩,如苏轼的《和黄鲁直烧香》:《和黄鲁直烧香》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

关于听香的诗句有哪些
双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五首 宋 杨万里 山童不解事,著火太酷烈。 要输不尽香,急唤薄银叶。 双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五首 宋 杨万里 傅语双峰老,汝师是如来。 如何一瓣香,却为杨诚斋。 双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五首 宋 杨万里 谁言定水禅,入定似枯木。 飞入广寒宫,收得香万解。 水仙花四首 宋 杨万...

汉代关于熏香的诗句
1.形容熏香的诗词 1、沈香甲煎薰炉暖(宋·无名氏·《鹧鸪天》) 2、更把香来薰了月(宋·辛弃疾·《满江红》) 3、薰袖已香消(元·无名氏·《临江仙》) 4、欣岳降、宝香薰夜(宋·无名氏·《满江红》) 5、香胜炉薰龙麝(宋·无名氏·《西江月》) 6、炉薰已冷氲香注(宋·曹勋...

关于闻花香的诗句
1. 形容女人在闻花香的诗句 1、无奈美人闲把嗅,直疑檀口印中心。——张祜《黄蜀葵花》 2、真态香生谁画得,玉如纤手嗅梅花。——苏轼《四时词》 3、红颜岂得长如旧,醉折嫩房和蕊嗅。——晏殊《渔家傲·楚国细腰元自瘦》 4、携手玩芳丛。拈花嗅蕊,恼烟撩雾,拼醉倚西风。——欧阳修《拼醉倚西风》 5...

关于十香的诗句
粉蝶探香花萼颤,蜻蜓戏水往来狂。 情浓乐极犹余兴,珍重檀郎莫相忘。 3. 诗词十香青丝七尺长 原句应该是《十香词》中的首句:青丝七尺长。 详解如下,望采纳: 《十香词》是辽代佞臣南院枢密使赵王耶律乙辛为了陷害正直的萧皇后而命人作的乱情诗。作品共十首五言绝句,每首描写身体的一个方面,按照十首的次序是...

含“香”字的古代诗词句
《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代诗词歌赋里面出现过哪些香料的名称?能多给些吗?在至少两种的基础上...
山亭夏日》中有“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蔷薇在这里指的是香气四溢的花卉。8)唐代诗人张九龄在《感遇·其一》中写道:“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兰和桂在这里分别指的是兰花和桂花,都是香气浓郁的植物。以上是部分古代诗词中出现的香料名称,如果需要更多信息,请随时提问。

古诗词意象有哪些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

聊城市13861544408: 丁香花在古代诗文中的意义 -
骆泳宁中: 代表爱情丁香在唐宋时期就在我国广泛栽培,据说,除了它素雅清纯的美丽和沁人心脾的幽香之外,还因为它是爱情与幸福的象征,常被人们誉为“爱情之花”、“幸福之树”.这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常有描写.小说《镜花缘》列为“十二友...

聊城市13861544408: 丁香花在古代诗文中的含义 求详解 -
骆泳宁中: 名作欣赏》2002年第1期刊发了蓝棣之先生的《谈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蓝先生的文章的核心是提出“这里的核心意象丁香、春雨是在暗示吗?那么是在暗示什么呢?”这么两个问题.通过与《荒原》的比较解读,蓝先生得出答案“戴望...

聊城市13861544408: 丁香在古代诗词中有什么含义 -
骆泳宁中: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昨夜,捧读《李商隐诗集》,读到这首《代赠》,读到不展的“丁香结”.文人是多情的,一切景物一旦融进他们敏感的心里和善感的眼里,都会...

聊城市13861544408: 丁香花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
骆泳宁中: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 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 古往今来以丁香为题写作留下的名诗名篇并不多,是因...

聊城市13861544408: 丁香花在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解说 -
骆泳宁中: 古诗中关于丁香的诗有;丁香空结雨中愁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花在仲春时节花常见紫色,白色两种.外形单薄瘦弱.诗人们对这丁香往往伤春,用它来代表孤高美丽与忧愁.诗人们将这种美赋予姑娘.

聊城市13861544408: 丁香花在古诗文中的含义 -
骆泳宁中: 指愁思或情结

聊城市13861544408: 丁香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象征着什么拜托各位了 3Q -
骆泳宁中: 丁香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四月花开,花白色或紫色,清新淡雅,香气浓郁.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古往今来,咏丁香的诗句很多: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陆龟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贺铸的“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无不是将丁香的惆怅郁结在千千情结中,纠缠于密织的情网中,愁心永远守候的模样.麻烦采纳,谢谢!

聊城市13861544408: 丁香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 -
骆泳宁中: 现代的: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

聊城市13861544408: 丁香在古代诗词中有什么含义 -
骆泳宁中:[答案]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昨夜,捧读《李商隐诗集》,读到这首《代赠》,读到不展的“丁香结”.文人是多情的,一切景物一旦融进他们敏感的心里...

聊城市13861544408: 在古代,诗人把丁香的喻意是什么 -
骆泳宁中: 丁香花又名“百结”,呈十字结状.仿佛是一个结,系住人的愁思而不得脱. 以其来喻“心结”、“愁结”,将惆怅郁结于千钱情结之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